前言 傑克 康菲爾德

本書內容歷經多年的收集和翻譯,它代表一種口語佛法的原始記錄,也就是許多當代佛教大師們的教法,介紹他們是為了與所有從事開發佛陀慈悲和智慧的人們分享。

  為了流通這些代表性大師的教法,我曾請求他們祝福和協助,不過由於時間的困難以及半個地球的遙隔,本書的部份內容一直無法取得當事人正式的同意和關注。

  我嘗試以最清晰的方式印行這種實際禪修的佛法,希望有助於那些想把無上教法付諸實踐的人們。法是公開流通的,正如同佛陀親自的教誨,這當然也是本書所介紹大師們的本意。本書內容的編譯若有任何瑕疵和重要佛法觀點的混淆,個人當負起全責。我只是希望提供各種不同類型的當代上座部佛法,希望對那些在解脫上的行者有些實際助益。

 

序一                  創巴仁波切(Ven. Chogyam Trungpa

  佛法歷經二千五百年已演變成各式各樣的宗派和形式。在不同的文化和環境裏,活生生的法總是借著新的型態展現出來。不過禪修仍是它們的核心,佛陀曾親身示範並以此教導人們。唯有透過禪修,學佛的人才能使焦慮不安的心放慢下來,開始看清楚世間的真相。否則,他仍將持續增添無明,繼續掠奪性的執取以肯定自我。沒有禪修,就沒有聖賢和開悟的道路,也根本沒有佛法可言。

  對二十世紀日益縮小的世界來說,禪修提供了一項特別有效的訓練。在這個科技時代,人們也喜歡製造一些靈修的把戲──一種新型、改良式的靈修,保證快速見效。然而腳踏實地、親身力行的方式一直是真正精神修煉的基石,但宗教郎中卻舍此不顧,大肆推銷他們自己的教義,推銷神奇、便捷的花招。

  本書裏的老師是真正佛法的化身,他們是綿延不絕教法的傳承者,成功地保留佛法的精純原貌並為人演說。這些老師的教法以及他們本身的範例,鼓舞激勵後來的修行者正確且圓滿跟隨法的路徑。

 

序二                羅摩.達沙(Ram Dass

  善友傑克·康費爾德(Jack Kornfield)把南傳佛教的教義和修行方法集錄成書 。這裏頭有豐富的記事和對話──都是他當時修學的真實情境。

  他曾在緬甸、寮國、泰國、高棉等道場參學很久,南傳佛教渾厚純樸和精進不懈的修行,經由他的簡潔及深刻的妙筆呈現出來。在記事裏他告訴我們,某個修持法門源自某個傳承;在他跟這些苦行道場比丘的對話裏,我們聞到一股深沈的寧靜和信念,洋溢在古代傳統的教法裏。每一位師父強調佛陀教法的某個特別層面,也代表著那個傳承的精髓。

  要閱讀本書,方法有很多種。飽學多聞的人可快速流覽,以滿足好奇心。或者你也可以空心閱讀,讓清淨的法水穿透你整個心靈。在洗滌的過程中,也許一種修行法,一句妙語,一幅道場情景,或者一分直指人心的智慧會吸引你佇足神往,成為你執取的對象。這時,經由寂靜的內觀,你會看到為什麼會出現那樣特別的念頭。等你已吸取所需,那些妄念自然脫落,隨著滾滾生滅的瀑流往下漂浮,離你而去,直到永遠
永遠。


編者說明

  關於本書,有必要在此提出兩點說明。

  第一點,有些大師已圓寂了(像:莫哥Mogok Sayadaw,烏巴慶U Ba Khin,孫倫Sunlun Sayadaw),但他們在世時所發展出來的一些道場,至今仍生氣勃勃地宣揚他們的教法,其效應已影響到二十世紀毘婆舍那禪修的發展。

  第二點,很多佛教術語翻譯成英文時往往保留大寫,在本書中我們把它取消了。用大寫只是把這些大師真實的教法學術化了,為了打破抽象化,使人明白易懂,在很多地方我們舍大寫不用。把普通名詞專門化,正如把平凡的事物變成超然的,畫蛇添足除了引人注意之外,並不能伸張原義,反而往往誤導讀者埋首啃讀,而不知吸取骨髓精華。有的已通俗化的佛教常見專有名詞,我們就采人們較熟悉的梵文(已納入英
文字典)而不用巴厘文,如達磨(法)用Dharma,而不用Dhamma;業用Karma,不用Kamma;阿羅漢用 arhat,不用arahat;涅盤用nirvana,不用nibbana


譯序                              新雨編譯群

  《當代南傳佛教大師》(Living Buddhist Masters)是作者于1967年至1972年間在東南亞修學上座部佛教所整理出來的,出書於1977年。本書介紹東南亞上座部佛教概況及12位禪修大師,所介紹幾位大師中,阿姜查的全部作品已由「法園編譯群」編譯完成,佛使比丘的作品由「香光書鄉出版社」及其它單位出版多冊,馬哈希法師作品有少量譯介,阿薑念有一本作品翻譯出版,其他大師的禪修作品尚少為臺灣佛教界所知悉,本書的出版正可彌補這個缺憾。每位大師的實修與教學都有很大的成就與貢獻,足為後代佛徒的修學典範。本書尚未記錄斯里蘭卡、寮國、高棉等國的當代大師,有待來者的譯介。

  關於稱呼方面,在泰國阿薑(Achaan)為老師之意,在家人可以用這個稱呼,波拉(Phra)為比丘之意;在緬甸西亞多(Sayadaw)是精神導師之意,另外烏(U)是伯伯、叔叔之意,芒(Maung)是弟弟,哥(Ko)是哥哥,多(Daw)是女士,馬(Ma)是女孩,他們沒有姓氏。另外,本書的「注」為作者所批註,「譯按」則為譯者所加入的補充說明。

  本文中有一些小標題由譯者加入,以凸顯段落的主題及可讀性。本書中原有的大師照片模糊不清,譯者也儘量搜集他們的照片以取代原有的。

  另外,附錄一篇<當代南傳佛教大師的禪修道場>,做為學人進一步參訪的指引。

  本書的翻譯工作是從譯介佛使比丘的文章開始, 並刊登在19929月在《新雨月刊》第60期,前後花了近四年的時間,參與翻譯工作的善友有:林武瑞、黃仁封、蔡奇峰、陳慧娟、周金言、張慈田等,校對工作有很多《新雨》的同修和善友參與。若沒有大家的熱心參與,本書的刊行就無法順利完成。最後並感謝楊郁文教授熱情推薦與賜序。願所有參與者與求法者都能在解脫上勇猛精進,並能止息貪、瞋、癡。


上一篇(當代南傳佛教大師法像) 回目錄 下一篇(當代南傳佛教大師 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