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二十四聖到耳根圓通(2)

普知

二、持地菩薩由地大悟信圓通

  持地菩薩,因累劫修平地苦行,後持佛平心教,依教修證,故名之。菩薩起座禮佛自述往昔得道因緣。在過去無量劫前,身光、智光,遍照十法界,是五十三佛之首的普光如來,住持世間時候,我從佛出家,成為一名比丘,只是專心一意的修平地苦行。常在一切凡有不合理想,妨礙行走的水路交通要道處,背沙負石鋪路修橋,如是勤苦,以致經歷無量佛出現世間,皆是精進不退。又以我的體力幫助一切眾生,或見老弱病殘的人在市場中,艱難的搬運物品之時,我會心甘情願的替他搬運,送至其家,放下東西便離去,而不取分文,這是在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時候。
  當毗會浮佛,(譯作“遍一切處自在佛,”乃賢劫最後一尊佛。)住世之時,因眾生共業所感,世上年年鬧饑荒,老百姓為活命。又經過很長時間,如此積功的利他願他行,使我得到具有超常的神力的福報。若連牛帶車陷入泥濘中,寸步難行之時,我用神力,為他們推致力牛車,排擾解難。
  有一次,國王設齋供佛,佛率眾弟子前往應供,我早把路整的平平的,掃的淨淨的,待佛經過。毗舍如來,憫湣我曠劫平地苦行,便慈悲的為我摩頂加被,說:“當平心地,心地平,則世界一切地皆平啊!”我言下即悟,心眼開明,了知藏心隨染淨緣而發現一切事相,見身中地大微塵與能造世界的所有大微塵,同是自性,平等不二,即如來藏的心法,成為性色真空。內外地大不相抵觸、磨擦,如空合空,似光合光,兩不相礙,乃至外地大之刀槍觸內地大之肉身,如截光影,了無損傷。若有賢劫四佛及十方現在如來宣說楞嚴經,為一切眾生,開示佛之知見地,即根中不生滅性,一乘寂滅場地,為諸佛這因地心,依此進修,可得果地覺。我就會先證明,和大眾共修,作為他們的首座。(這是宣化上人的解釋,另外一種是交光法師的解釋:聞賢劫四佛及十方言不由衷在如來,在說《妙法蓮華經》的法會上,說佛知見地,乃契我地大,因持地菩薩巫凡入聖,自要向實,皆持地大為起行入理之門。我先為證明而為法華上首,如今又聞楞嚴經究竟性地,機緣契合。)佛問圓通,我是以諦觀內身和外界二地大,平等不二,皆屬如來藏心性,全相即性。萬法唯心,因有妄想,才發塵勞。現即悟相妄性真,則塵相銷滅,真性現前,智光圓明,而成無上覺道。故以諦觀地大,最為第一。
  此法門對當代眾生是否當機,文殊菩薩說:

  “如果以大地為所觀境,則地性是堅凝障礙而非通達,屬於有為生滅法,非聖人所證之圓通性。如持地菩薩,初平道路,是修有為功用。後遇佛,教以欲平地大,先當平心,方證聖性。雲何以此有為法,為本修因,而欲初心,速證圓通。”

  三、月光童子由水大悟入圓通

  月光童子,並非幼童,乃童真入道,因月光有童貞的美德,故得是名。菩薩起座禮佛,自述往昔得道因緣:在無量劫前,水天佛住持世間,因佛以水觀,徹悟性天,是三十五佛之一,或佛具萬德,觀眾生根機,當以水觀法門得度,故佛號也於法門相應,也教對機的一類菩薩修習水觀入正定。於禪觀中先觀自己身中的水性,從內到外,從淨到濁。反復迴圈,無學窮盡。由作觀得知,水性相同。為何先觀身中水大,因當觀力深厚時,可破我法二執。現在身中水大,已觀照熟悉了,再引伸身外一切世界的水大,得知身中水大與世界外浮幢王刹香水海中的水大,毫無差別,同一性質。浮幢王刹香水海,廣大無邊,以此為所觀境,大不思議,非凡夫權乘所能達到。為何觀外無邊的深境?因當觀力深厚時,則可了達性水真空,乃至,周遍法界,那時我法二空,不必多說了。我於是時,初成此觀,但見其水,未得亡身。這表示水觀三昧,已經初見成效,但還很淺,。入定時,不見一物只見澄定的水遍滿面十方世界,但出定後身相還在。
  從此以後,又以過很多劫,親近了無量尊佛,直到山海自在通王佛出現世間時,才入深定,尊者才能照破五蘊之身,此身相即空,水觀之水亦空,才與所謂“性水真空,性空真水”,那清淨周遍的本性法界打成一片,無二無別。(可想而知,前面住於淺定中經過長劫,而上敘久證阿羅漢果,可以知道,羅漢果位雖有神通,但受身免不了為身所托累,用在定中癡暗,修行進度非常遲緩,皆可明見。在住於深定後,已超過七信位而入圓教初住位,此菩薩也是由權入實,次第而證的。)以此為因地心,完成果地覺。逢果無量佛出世,經無量劫,現在佛座下,得到童貞之名,參預菩薩之位。尊者說:“佛問圓通,我以水性,不論內外、大小、遠近,皆一味流通,無二無別,悟水性空寂,本自無在,證無生法忍,得入圓通證圓滿菩提。的以諦觀水大,最為第一。”
  此法門是否為當機入道方便,文殊菩薩說:

  “若以水大之性為所觀境,則修水觀從狹至廣,都是以想念而成就觀行,非真實有。要證真實不變的如如之理,必須用始覺的如如智,即根中不生滅性。非憑起心動念的分別覺吧,今以分別覺觀的生滅無常法,為本修因,雲何能令初心,速獲圓通。”

  四、琉璃光由風大悟入圓通

  琉璃光法王子,此菩薩修行證果後,身心光洞澈無礙,如淨琉璃一般,故得此號。原為東方不動佛座下大菩薩,將斷法王位,故稱法王子,今在楞嚴會上,起座禮佛後自述往昔得證圓通的最初方便。菩薩回憶過去恒沙劫前,有佛出世,號無量聲如來,(聲音是由臍輪風起,鼓氣而出所發生的。)此佛也是觀風大為最初方便而成就的。此佛對大機開示最上乘法說:本覺妙明,即是天然本具靈覺之性,是寂然不動,有感而通;妙是體而不變,明是用而隨緣,故是隨緣不變,不變隨緣,而風性亦是不變,只是隨緣而吹動,本覺真如,本是不立一塵,焉有眾生和世界?只因一念無明妄動,動則有風。風大即一念心中之動相,世間諸相,皆從此動相而來。既然風大有一念無明妄動而生起,也要隨無明風力轉動,才會有世界眾生。只要能悟風性本空,動相非有,便可返回本覺妙明真心。
  菩薩秉教修觀,觀察世界之安立,由風力的持執;過、現、未三世遷流,亦是風力所密移;身之動轉,亦是風力驅使,心念之生、住、滅亦是風力所推引。再深入觀照,內身心,外世界,動相繁多,但其體是無二的,因風性本一。故而悟知,十方微塵數世界,及一切顛倒眾生,同是虛妄。皆被妄緣風力所轉。如此以致,三千大千比作一小世界,此中所有眾生,如在一瓶中,裝著的百隻蚊子,啾啾亂鳴,鼓動翅膀,狂叫亂鬧。(前是法說,此為比喻,有二義:1、把大千世界比喻成一個小世界。2、把世界比喻成虛妄不實的東西,以本覺妙明真心為體。)如經中說:“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漚滅空本無,況複諸三有。”故空中之世界之真體,於不動如來座下為法王子。此後,遍事十方如來,親見本具之法身真心,內外洞徹,如淨琉璃,身得自在無礙。菩薩說:“佛問圓通,我以諦觀風大無依無體,當體是空,用此悟入菩提真心,得到正定,契合十方佛所傳心印,故以諦觀風大為第一。”
  此法門是否為當機入道方便,文殊菩薩說:

  “風的吹動搖擺之相,是對於寂靜無風時而言的。動則無靜,靜則無動,屬於生滅無常的對待法,既有對待,則不是無能所,絕對待的覺體。雲何以此為本修因,欲初心速證圓通。”

  《壇經強記載:六祖大師,見二僧爭執是幡動還是風動時,說:是仁者心動。六祖大師與琉璃光法王子的悟理相同,風是由心中一念無明動相而產生,世界上的一切皆被無明風力所轉動。幡是由一念無明妄想心而凝結成的色法。真如本體中,本不立一塵。見風見幡,已是不對,又見風動,幡動,更是錯上加錯,妄上加妄,故六祖說:即非風動,亦非幡動,仁者心在動。

  五、虛空藏菩薩由空大悟入圓通

  虛空藏菩薩,以觀空大而取證,混虛空為體性,以虛空為庫藏,普施十方眾生,無量珍寶,故以是為名;以虛空為身,虛空無邊,身亦無邊,故又名我無邊身。其他經中記載:將來成佛號蓮花如來。今在楞嚴會上,禮佛後自述圓通,先說果地大用,後說因地所修入道方便。
  “我與如來,定光佛所,得無邊身。”此如來指釋迦佛,定光佛即燃燈佛。釋迦佛,最初從古釋迦牟尼佛發心,經過“三祗種福慧,百劫修相好。”而圓成佛道。燃燈佛乃釋迦佛第二僧祗之授記本師。虛空藏菩薩與釋迦同事燃燈佛。爾時虛空藏已得無邊身,此虛空身相,不同凡夫不乘所取頑愚斷滅無能起用的空境,而是從真空起妙用。虛空藏菩薩得無邊身後,再用自性中的人空智、法寶智、俱空智、真空智,這四大智慧寶珠,為能觀之智照明十方微塵數佛刹所有外四大,因真空妙智,智光所融,故一一化為虛空。妄想窮盡,一真法界顯現,這是得到本體,證法身德,如冶煉所得純金之體。又從自己本覺真心中現出轉第八識所成的大圓鏡智,因菩薩分證如來三德秘藏,故能現此智。由此根本總智,更現十種差別智,如華嚴三世智,無邊諸佛智等,此十種智光又流灌到十方世界,極盡虛空邊際,則空中一切佛刹,無一不在智光的照耀中。窮盡真空不礙妙有的真理,所謂大智慧光遍一切處。此屬現相,色空無礙,全相即性,全事即理,而成理事無礙法界,證般若德。如把純金,鑄成種種妙相。
  法身離一切相,而能遍融一切相,由理上可攝無量香水海中的有浮幢王刹來入法身大圓鏡智內,皆可包容。事上亦可,諸浮幢王刹海涉入色身的毛孔中,所謂菩薩于一毛孔中,不可說刹次第人,極小同大,諸刹尚不能遍滿一毛孔中,更何況全身。所以說:“身同虛空,不相妨礙。”此是攝刹入身,廣狹自在無礙門。又以一身能現十法界身,無刹不現,彌滿無盡,於一一身,皆能恒時順應眾生無量機緣,遍行無量無邊的佛事,得大神通,自大無礙。此即是分身入刹和上述的攝刹入身,皆是事事無礙法界。此是從空起用,證解脫德。虛空藏菩薩說:“如上會色融空,攝刹入身,分身入刹的大神通力,是由我諦觀四大無依無體,唯心所現,心生法生,心滅法滅。故空和色,相上雖異,而性上來不二,諸佛刹,亦由四大所成,故和虛空無別。因此,開悟如來藏中,“性空真覺,性覺真空,”清淨本然周遍法界的妙理,空性圓明,生即無生,不見有少法生滅,證無生忍。佛問圓通,我以觀察虛空無邊,而入正定,得到色空無礙,依正互融之妙力,獲大自在,故以觀空,最為第一。”
  此法門是否為當可入道方便,文殊菩薩說:

  “虛空是由一念不覺,無明生起,晦昧而成叫做昏,冥頑無知無覺叫做鈍,若以此冥頑不靈的虛空為所觀境,空性昏鈍無知,本非靈明覺知這心性,既無覺知,則與正覺菩提相異,雲何以此昏鈍無知,與覺性有異的虛空,為本修因,而獲初心速證圓通。”

  六、彌勒菩薩由識大悟放圓通

  彌勒,梵語,完整正確的名字是“梅怛利曳那”,譯作“慈氏”,是姓,名阿逸多,譯作“無能勝”。由得慈心三昧,故又名“慈無能勝”。過去曾遇大慈如來,發願將來成佛,與大慈如來一樣。位在等覺,現居兜率內院,為補處菩薩,將來降生人間成佛,龍華三會,說法度生。菩薩禮佛後自述往昔得道因緣。
  我憶過去微塵數劫前,有佛出世號日月燈明如來,我隨佛出家。但身雖出家,心不入道,喜歡與豪門貴族,國王大臣,親近往來,以求得聞利養。(日月燈明佛以三智立名,日喻一切智照真諦,月喻道種智照俗諦,燈喻一切種智照中道諦。)當我心重名利,而荒道業時,日月燈佛教我修習“觀萬法唯識而入正定”的法門。(佛說一切法,為治眾生病,信手拈來,無非妙藥。彌勒好求利養,必然心常散亂,被境所轉,所以佛教他通達,萬境只是我心識所變之境呢?)於是菩薩依教修觀,停止了外慕馳散的心而成就正定。經很多劫以來,都以此三昧,親近供養承事恒沙如來,求世間名利的心,已歇滅無餘了。(此時菩薩所修習的程度,僅在權乘的五位唯識,尚未澈證。)到燃燈佛出現于世時,我才得成無上妙圓識三昧。(久劫積功,一朝證果,如瓜熟蒂落只在一時,無上妙圓識心三昧即本經楞嚴大定。)窮盡萬法唯識的真理,妙覺湛然,遍周法界,頓悟如來藏性。
  乃至盡虛空諸佛國王,法身所依,無淨無穢的常寂光土;報身所依,有淨無穢的實報莊嚴土;應身所依,有淨有穢的變化土即凡聖同居士,皆由我識心變化而來。既然是說“所現”,則當下本來空寂;既然說“變化”,則成相非真有。因真空不礙妙有,故心能現國土,妙有不礙真空,故一切唯識所變現。我既明白一切皆是唯心識所變現,也就知道從識性中流出無量諸佛。
  佛知我已得無上識心三昧,雖未成佛,但已能承辦佛所應做的一切度生事業,便於我授記當來成佛,候補佛位,成為賢劫中第五尊佛,為娑婆教主,說法利生。佛問圓通,我以諦觀十方,一切依正、染淨諸法,皆是識心所表現,識心即具足一切法,故能圓明而入圓成實性。遠離妄緣所生的依他起性、遍計執性,證入無生法忍,故以觀察唯識法門,最為第一。
  (佛滅八、九百年間,彌勒菩薩應無著菩薩的請求,從兜率天降在中天竺阿瑜遮國內瑜遮那講堂,宣說《瑜珈師地論》等,而樹立唯識、法相的教義。後由無著菩薩,師子覺,世尊菩薩等人的繼承宏揚,成立了法相唯訓宗,我國唐朝玄奘大師赴印度取經,歸國譯經造論宏揚本宗,近代太虛大師商業部盛弘本宗。從彌勒菩薩自述往昔得道因緣可知,法相唯識宗與菩薩因地所修識法門是一脈相承的。相傳我國六朝齊梁的傳翕和五代梁唐時的布袋和尚是彌勒菩薩的化身。21)
  此法是否為當機入道方便,文殊菩薩選偈說:

  “識是指八種識心,都是隨著諸緣而有,識性不是恒常性,當心修觀時,已屬於虛妄之法。何況所觀的,是非常性的識大,更是生滅無常的法,雲何以此不常之生滅識心,為本修因,欲令初心,獲真常圓通的佛果。”

  七、大勢至菩薩由根大悟入圓通

  大勢至菩薩,觀經中說:“以智慧力,拔三途苦,和無上樂,故名大勢至。《思益經》中說:”我投足一處,震動大千,及魔宮殿。故名得大勢”。此菩薩和他的同倫,五十二位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對佛說他證圓通的法門。“我回想無量劫前,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尊佛相繼於一劫中出世,最後一位名超日月光佛。他教我念佛法門,我遂得入正定,故名念佛三昧。比如有二人,一人專心憶念,一人專忘記,這二人是相遇等於沒相遇,相見也等於不見。”此一人專念者指佛,一人專忘的指眾生。佛時刻憶念眾生,眾生因無明所覆則時時把佛忘記。“若二人都互相憶念,大家憶念深切,不相舍離,就會生生世世,如影隨形,不會乖違離異。十方如來,憐憫護念眾生,有如慈母憶念兒子一樣,若子女不聽教,逃走不回,母親日夜憶念子女亦是無用。若子女憶念母親,如母親憶念子女一樣懇切,則大家生生世世,不相違背遠離,若眾生心,能時時念佛憶佛,縱使現在不能見佛,將來必定見佛,因為已經離佛不遠了。此念佛法門,不須其他方便,只要一心專念,得到心佛相應,心眼開明。如薰染香氣的人,身上就有香氣。”念佛之人就會染著佛的的功德智慧香。以佛的法身和智慧光來莊嚴自己的本覺心佛,這叫香光莊嚴。我的本修因,是以念佛心,心心相繼,無有間斷而入無生法忍。現在此娑婆世界,專門攝受加被念佛之人,往生極樂淨土。佛問圓通,我以不單修一根,而是都攝六根,攝一精明他不托根緣塵向外賓士。一精即攝,令六根都不起作用。只一心念佛,沒有他念,念念相繼無有間斷夾雜,念到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念念不離淨念,心心與佛相應,則即心是佛,即佛是心,心佛是一如,而得正定。故我認為教攝六根,念佛法門最為第一。“
  此念佛法門是否為當機入道方便,文殊菩薩說:

  “念佛用心念而非口念,雖用淨念相繼的意根而不用妄想的意識心當體。故只用淨念,並非令後念成無念。然則前念非後念,後念也不是前念,前念生,後念滅,前後相繼,即屬生滅,所以還是無常法。如果說以念佛為因,往生淨土為果,則事實相符,因果一致,則萬修人去,往生無疑,然欲以此生滅心為本修因,欲令初心,獲證不生不滅的圓通性,豈非因果殊感?因果不符,絕不可能以無常生滅因,感真常果。(在卷四二決定義的第一決定義中佛說:“阿難,若於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文殊菩薩的說明正符合的第一次定義。)若以此生滅心為本修因,雲何能令初心,速證圓通。”

  七大圓通已經說完了。這七大原本是以地大為首,而這裏以火大為先,何以故?因性好貪淫的人,生為欲炎所燒,死為業火所焚。這和本經以阿難被陷,身墮淫室外的起教因緣相符合。所以用來警醒喜歡多聞的人,必先除去欲漏,方是修行的正確途徑。又七大原本是識大居後,而本經以根大圓通為最後,何以故?因為大勢至菩薩的念佛圓通雖是三根普被,利鈍兼收,但銷次於觀音菩薩的耳根圓通。觀音菩薩的耳根法門,是諸佛一路涅盤門,能證涅盤極果。而對於不有修習自心涅盤的人,其次最適合的莫過於信、願、持名念佛以求往生彌陀淨土,則不來三界受生,可在極樂世界,親自見佛聞法,得佛加被,壽命無量,永不退轉,必定成佛。所以此是本經不以彌勒菩薩識大居後而以大勢至菩薩根大居後的深刻內涵。22

  第三章  第二十五圓通

  第一節  觀音耳根法入圓通

  一、觀音耳根圓通的取證過程

  此菩薩為何號“觀世音”,因為菩薩在因地是修耳根圓通法門而證果。從耳根中本覺妙理起如幻始覺妙智,不出流聞聲,而是反聞能聽聲塵的聞性。菩薩果中利他,在《法華經》中說:“十方世界,若有眾生受大苦惱,一心稱念觀音菩薩名號,菩薩即刻尋聲救苦,無刹不一身。”古觀音佛,以菩薩善觀聞性,印證菩薩名觀音。綜上諸因,故以此為名。當大勢至述圓通已竟,觀世音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我憶過去無量劫前,有佛出世號觀世音。(彼佛以此為名有二意,1、佛因中也是由耳根法門證入,故以因地修表示果上德號;2、佛觀機應從耳根法門接引凡流,故佛號也同所教法門相應。)我于佛所發大道心(菩提道心:三心四願。)觀音佛教我從聞思修而入正定。聞是能聞之聞性,思是正思維非意識妄想,一味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初于耳根入手起修,以耳根為所入妙門。心光時常內注,不向外馳求,入流照性。攀緣聲塵,便是生死輪回結縛,不緣聲塵,而是收拾身心,迴光返照,反聞聞自性,則入聖人法性流。忘卻外邊聲塵,無動相,就解除一個動塵之結。
  動塵既亡,繼續反聞之流,不住靜境。直到動靜二都不生,達到所入既寂,此既解除第二個靜結。聲塵完全寂滅,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則破了色陰;動、靜二結即解,漸次再修,增加定,則能聞之根,亦隨所聞而俱盡,無能受和所受,解第三根結,並破前五識的受陰;能聞和所聞即消盡,還有知覺,還有我相,故須再修,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達到覺所覺空之時,則解第四覺結,。這時能覺和所能覺皆空了,就全無執著,亦破了第六意識的想陰;還要再修,參究空的所依,直到覺空極圓之時,能空和所空都消除滅盡,則解第五空結,同時亦破第七識行陰;能空與所空都滅,但還有滅的觀念,有滅就有生,故要再修,直到生相、滅相都消盡,才解第六滅結。同時亦破第八識,阿賴耶的識陰。生滅總括如上諸結,因動滅靜生,靜滅根生,根滅覺生,覺滅空生,空滅滅生,六結是生滅法。滅相全銷,方達不生不滅,親見本來面目。現六結盡解,得證圓通。”

  二、觀音耳根圓通的果後大用

  “在寂滅現前之時,忽然超越世間和出世間,與十方界融合無礙。盡大地是我自性光明。盡虛空是我自性體相。同時得二種勝境。上者和十方諸佛本妙覺心相融合,和十方如來同一慈心。下者和六道眾生融合為一。眾生受苦,如我受苦無異。既得圓通,一佛同體,亦能與佛同用,令我得三十二應身,遍入一切世界,說法度生。”

  1、現佛身,2、現獨覺身,3、現緣覺身,4、現聲聞聲、5、現梵王身,6、同帝釋身,7、現自在天身,8、現大自在天身,9、現天大將軍身,10、現四天王身,11、現四太子身,12、現人王身,13、現長者身,14、現居士身,15、現宰官身,16、現婆羅門身,17、現比丘身,18、現比丘尼身,19、20現代婆塞身、優婆夷身,21、現世諦婦女身,22、23現童身、女身,24、現天身,25、現龍身,26、現藥叉身,27、現乾達婆身,28、現阿修羅身,29、現緊那羅身,30、現摩呼羅伽身,31、現人身,32、現非人身。“這不可思議,清淨無染的三十二應身。能入一切國土,隨類無刹不現身,來救度眾生。皆是反聞內熏,熏起妙智,證正定,才有這種無作妙力。不必動念,不假造作,便於正定中,自在無礙的廣做利生佛事。

  “世尊,我以反聞入流內熏,熏起本覺智光,再迴光返照,照能聞之自性,照徹心源,如如不動,了了常明,入究竟堅固正定。有無作妙力,能和十方六道眾生之悲哀仰慕心,打成一片。若眾生於苦惱災難中,怖畏中,能一心稱我名,則眾我身心中得十四種無所畏之功德利用。”

  1、苦惱難無畏,2、大火難無畏,3、大水難無畏,4、羅叉難無畏,5、刀兵難無畏,6、諸鬼難無畏,7、枷鎖難無畏,8、劫賊難無畏,9、離念毒無畏,10、11離嗔毒、癡毒無畏,12、求男無畏,13、求女無畏。“以上十四種施無畏力,福德周備來普施十方眾生。故十方眾生,皆稱觀音菩薩為施無畏菩薩。世尊,我既得真實圓通,再曆位進修,終證無上佛道,故又能得到四種任運自要,不假在意,不可思議之神妙德相。”1、同體形咒不思議,2、異體形咒不思議,3、破貪感求不可思議,4、供養佛身不思議。

  “佛問圓通,照我所證,用耳根法門,反聞照性,照到一念不生,一心本源,便得楞嚴大定,故能隨緣應化,妙用自在。此皆反聞工夫,逆生死海,入涅盤流,迴光返照,直到生滅既滅,寂滅現前,遂得堅固大定,成無上覺道,故我以耳根法門,最為第一。世尊,古佛觀音如來,見我速得圓通,讚歎我善得圓通法門,於會中,為我授記,號觀世音。由我觀照耳根聞性,圓融無礙,遍十方界,故令十方眾生。一心念我名者,皆能遂心滿願,自在成就。故觀世音名號,遍十方界。”

  三、觀音耳根法圓通的加行方法

  觀音菩薩因地時,善根深厚,無有障礙,一切清淨,又發大菩提心,故可秉教後直接進入耳根圓照三昧。但對於平常人修學,則有正修反聞功夫前的要求及入道次第。行人若有罪障則須禮佛求懺,以有端相顯現,方知罪銷業清,後可入圓通。如本經卷本中佛說:“若有宿習不能滅除,汝教是人一心誦我佛頂光明摩訶薩怛多般羅無上神咒。”行人若不具戒律,應當求受佛陀大戒。如經卷七中佛說:

  “若有末世欲坐道場,先持比丘清淨禁戒,要當選擇戒清淨第一沙門以為其師,若不遇清淨僧,汝戒律儀必不成就。”

  戒已具足後,誓永斷四根本罪,不僅身不犯過,且要心念不起,以至能斷的觀念也不著,才叫真持戒清淨。佛於卷六中說:

  “汝常聞我毗奈耶中,宣說修行,三決定義,所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

  佛又說了攝心不淫、不殺、不盜、不妄的四種清淨明誨。經卷七中佛證明說:

  “求菩薩道,要先持此四種律儀,皎若冰霜,自不能生一切枝葉,心三口四生必無因,如是四事若不遺失,心尚不緣色香味觸,一切魔事,雲何發生?”

  阿難因觀末示時代,“去佛漸遠,邪師說法,如恒河沙,欲攝其心,入三摩地,(故而祈問)雲何令其安立道場,遠諸魔事,於菩提心得無退屈。”佛便為阿難說安立道場,救護眾生。詳細的說明如何修建修楞嚴大定的壇場,及在壇場如何行道。卷七中佛說:

  “于初七中,至誠頂禮十方如來,諸大菩薩阿羅漢號。恒于六時誦咒(楞嚴咒)圍壇,至心行道。一時常行一百八遍;第二七中,一向專心發菩薩願,心無意間斷……;第三七中,于十二時,一向持佛般恒羅咒,至第七日,十方如來,一時出現,鏡交光處承佛摩頂。即于道場修三摩地。能令如是末世修學,身心明淨猶如琉璃。-------從三七後,端坐安居,經一百日。有利根者,不起於座,得須陀洹。縱其身心聖果未成,決定成佛不謬。”

  修耳根法門的行人須誦持楞嚴神咒,因經中佛說:

  “十方如來因此咒心,得成無上正遍知覺”、“更說此咒,救護世間得大無畏,成就眾生世間智”,“汝等有學,未心輪回。發心至誠,取阿羅漢,不持此咒而坐道場,令其身心無視才魔事,無有是處。”

  修行人若無力建立壇場,佛說:

  “縱不作壇,不入道場,亦不道道,誦持咒心,還同入壇行道功德無有異也。”
  
  佛又於卷八中開示,修耳根圓照三昧的行人,從于凡夫,終於成就大涅盤,其中所以曆以三增進而成就的五十五真菩提路。接著佛又於卷九中介紹,聞思耳根圓通中的五陰入邪途,成為魔眷而淪落三塗。
  如此保護行人正修,不遭諸魔、進取不退,佛陀的大慈悲真是無有窮盡!
  這些加行入道的方式,早已為叢林寺廟普遍接受,如誦戒、拜大悲懺、靜坐、請開示辨魔境界、念觀音聖號、誦楞嚴咒……等等,都是對觀音耳根法門的普遍遵修。

  第二節  文殊菩薩選中耳門

  當觀音菩薩的自述結束時,釋迦牟尼佛便顯現種種神通瑞相,池沼林木皆因法音等等。大眾歎未曾有。因二十五聖各圓通已竟,則阿難所請過“華屋”的二十五門全都開啟,故佛現瑞相來表現,總是要眾生承言玩相而發悟罷了。緊接著,佛令文殊菩薩為阿難以及將來末法的一切眾生,選一個最容易修行,最快成就,與此土眾生相契的第一圓通門。文殊菩薩對以上二十四聖的圓通法門評價已經介紹過了。此觀音菩薩的耳根法門是否為當機入道方便呢?文殊菩薩說:

  “誠如佛世尊,詢我諸方便,以救諸末劫,求出世間人,成就涅盤心,觀音音為最……。”

  文殊菩薩一語道破天機,如同拋給了沉沒在生死苦海中的六道眾生一個救生圈;如同迷路的孩子流浪在他鄉,受盡苦難,現在終於找到了歸家的道路,悲喜交集。問,為何要選耳根法門為第一圓通法門呢?

  第三節  耳根為圓根的原因

  一、佛在經中的暗示

  佛在介紹六根的功德數量大小說:

  “如耳周聞,十方無遺,動若爾遙。靜無邊際,當知耳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當驗此等六月受用根,誰合、誰離、誰深、誰為圓通、誰不圓滿。若能於此悟圓通根,逆彼無始織妄業流,得循圓根與不圓根,日劫相倍。”

  在這段內容中,佛已依稀暗示耳根為為最圓根的資訊。在本經卷四中,阿難聽佛說離塵即無根結的體質,卻誤作了離開了塵境,完全沒有了根性,錯把根性等同識心。為了銷除阿難的邪見,佛就舉了兩個日常生活中的實例來顯示正確的道理。一者擊鐘驗常,二者夢中聞聲。此二例,皆是以六根中,耳根聞性具有遠離生滅的常真實性,以及當無思維覺觀之時聞性仍存的圓真實性。佛為什麼舉例皆以耳根聞性為物件?須知佛陀的說法,義深難測,非比尋常,這段內容雖是破邪顯正同時也是在提醒阿難注意聞性的功能殊勝,藉以暗示耳根就是圓通本根。
  觀音菩薩的自述有兩部分,一是因地修證,二是果後大用。以二者最詳,一者只簡明扼要的敍述,因佛在卷四後分與卷五初綰巾示結中,已詳說解結的次第情形。故觀音不心於此再詳說了。二者果後大用,一切度生事業,無不成辦。實際上果後大用並非觀音獨證,只是二十四聖所修法和入道方便,不合此方根機,故而略說。為了顯示耳根為此方眾生入道之最勝妙門,故令觀音菩薩居後詳說如斯自在力用,以突出之,如此可令阿難心生羡慕,以啟真修。由述此內容,佛與諸聖,心心相通,詳略得當的巧妙開示,前後順序的合理安排,再次暗示耳根圓通本根。
  大權示現的阿難尊者,為了掃除眾生心中一切有關修習楞嚴大定的障礙,以便令眾生開悟佛知見,就代替眾生向佛請問,佛也就一一為其解說。而阿難雖經佛幾番冥示,仍是不知圓根。但我們通過佛陀的如上鋪設、暗示可知,“東方微亮,天將大明。”以上僅是一家推測,欲知定論,當看文殊菩薩正說原由。

  二、文殊菩薩選耳根為圓根的原因

  文殊菩薩是這樣解釋的:世尊在此娑婆世界,用音聲作佛事,此方眾生,耳根最利,其餘五根皆鈍。耳根具足圓、通、常三種真實性。此知一人居住靜室內,十方一同擊鼓,十處的鼓響,皆可同時聽至,而無先後的差別,足見耳根聞性具圓真實;眼根只能觀障內之境,而不能觀障觀之境。如隔牆不見屋我人物、隔皮不見內之臟腑。口嘗味、鼻嗅香、也是一樣,身根要有物相合方能有知,與物分離則不能覺。意識終日想念紛亂,無有頭緒,雜念都未除,如何能通達。只有耳根、具足靈通之用,隔物也能聽音,或遠或近,所有音聲,同時聽到,眼等五根的功能,與耳根比是望塵莫及,其餘六識、六塵、更是不行。耳根聞性的功德,本自周遍圓滿無缺,故俱通真實:有聲時為動,無聲時為靜,眾生因迷失本性,惑有聲為有聞性,無聲為無聞性。其實,並不是聞性隨聲塵或有或無,而是聲音的動靜二相,常在聞性的無動體中,迴圈生滅。聞性始終是湛然周遍常住不滅亡,所以聞性本具常真實。
  聞性圓故,無德不備;通故,無障不除;常故,本無生滅。以此圓通常之聞性,為本修因,必證圓通常之佛果,這叫因該果海;諸佛所證圓通常之果,必用此圓通常之因,這叫果澈因源。四科七大,唯耳根有此功德,餘根則無此功德,礦須揀去。聞性是離思維而常住,思緒是第六散位意識,夢想是第六獨頭意識,現在縱然在睡夢中,完全忘卻外界動寂之境,而了無所思,但這個聞性,也不因沒有意識而滅掉,比如經中說,熟睡之人,聞舂聲,惑為鐘鼓聲,可見聞性的覺觀能力,超越思維之外。覺是聞性之體,觀是聞性之用,聞性體用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不依思維分別。眼、鼻、舌、身,以及意根,都不能在夢中對夢外的五塵境界有覺知,唯聞性可以,人在夢中,一呼便醒。六根功能各異,也不能彼此互用,但都是一精明而分成六和合,若從耳根逆流而入,解除六結,使耳根返本還原,不再緣塵結根,則六根都同時解脫,亦即:“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脫。”
  十方諸佛,入大涅盤,也不依此耳圓通來修證。過去諸佛,依此反聞法門,已成就無上菩提;現在十方一切菩薩,亦皆依此法門修學,而斑點入妙覺果海;所以未來諸修學人,也應依此耳根,反聞法門而修,必然證同佛齊。即我文殊,亦是從此入道,並非只是觀音菩薩一人如此。可見此法是十方菩薩所通個短世如來所共證。故名”金剛王寶覺佛母真三昧”。至於其他二十四聖的入道方便法門,都是佛威神,隨機說法,令人就所增遇,承位同時可說的法。如二十四聖中,那律因失明,佛則教以樂見照明金剛三昧;烏芻多淫,佛則教觀欲火;難陀散心,佛則教觀鼻端白相。此皆應機設教,非一般根機而能適應,如普賢之大願行、滿慈的宿辨、須菩提的解空、舍利弗的淨見,皆屬深位一類的大根機。豈是淺位初心所能學?只有觀音耳根法門,根機深淺可以同說法,大眾通常可以共修證,論初發心的方便下手處,實無過於此。
  阿難多聞第一,耳根偏利,而佛出婆婆娑婆世界,音聲之道得到宣明,所以耳根法門不僅可教可難,也適合教此界末法沉淪生死的廣大眾生。如果人人能信此耳極法門,得證圓通的速度,自可超過其餘諸聖的方便。故凡欲修楞嚴大定,速證真如實際、涅盤妙心的修行人,綜上諸因,耳根法門,是最初方便。
  統論二十五聖圓通,佛在前面已說過:“彼等修行,實無優劣。”也就是說“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雖然所乘交通工具不同,但都同到王城。然而對於初心,則有遲速難易的差別,所以為了此方眾生,文殊菩薩向無優劣強分差別,最後獨選耳根一門為最勝。經中眾多的:“雲何獲圓通”,都是對阿難以及大眾的根機而言;若對諸聖,早已各依其法而成就,不須如此說。如有後學問二十四聖那樣修行,則難獲圓通。
  
  第四節  二十四圓通與耳根圓通的對比

  二十四圓通與耳根圓通之間,也有很多的聯繫和差別,所謂聯繫,就是二十四圓通對耳根圓通之間有利的相似或共同條件;所謂差別,說是二十四圓通對耳極圓通之間不同的反面條件:
  首先說聯繫:
  一、耳根法門與其他法門一樣,都是十方諸佛灌頂授記,而由世尊加持各位大士自由宣說的。而且,都是從實際的證悟經驗中總結出來的修行路線,真實可靠。任一法門都可令眾生成佛。
  二、耳根圓通的修行者,是觀音菩薩。觀是識的自性,本來與根無關,但,如果依根起修,自然泯除塵與識的分別,顯出塵與識的自性。雖然依根起修,並不是說只有根能證果,所以也涉及塵與識,故取名為“觀音”。故說清淨在“音聞”,實際就是清淨在“觀音”。依此法眾生可度,故念觀音,修反聞,是此世界的大因緣。其餘根塵識的修法,也要如上法一樣,泯除根塵識的分別方可入圓通。耳根圓通與其他修法一樣,有緣於根塵識,而不分別根塵識的特性。
  三、二十五聖都是依宿習的修法而得道,這就是所說的“眾生開悟的時節因緣。”聞聲的耳根是娑婆世界眾生的共習,故眾生應以耳根圓通為入手方便。
  四、佛於本願因緣接引此方世界眾生因緣最殊勝(如《地藏經》中說),依圓通法門,最能得觀音菩薩接引救渡。彌勒菩薩由古彌勒教化成佛,觀音菩薩由古觀音佛教化成佛,都是佛以宿世度眾生的本願接引宿與自己有緣,而現在也有相同本願眾生的道理的最好證明。
  五、無論是以什麼圓通,或在什麼時間開悟,而證悟之後,功德都是相同的。所以不能因為觀音圓通法門與此界眾生有緣,就在究竟界上評論此法門勝過其他法門。這裏不同的是入後方便,決定入手方便的是眾生現在因緣。由因緣決定的不同眾生根機。只有類別的不同,沒有高下的差異。
  再說差別:
  一、在週邊的二十四法門中,眼、鼻、舌、身、意。色、聲、香、觸、法,眼識乃至意識,說過之後,用聲塵與聲識來相比於耳根的圓通法門就可以確認從根起修的修行物質。這裏的從根起修,是從根的所依,那如扭過的樺要形的肉質。緣于這個事物直接起修,入手方法懷四念住的觀內身循身觀的方法相似,機遇後來逐漸入流,證顯此一形象耳根的千二百功德。與其他修行方法截然不同。
  二、文殊菩薩在眾多圓通當中,確認了所有圓通的共性,但也選擇出不共的圓通,稱不共圓通的入手處為圓根。既要果位符合於因地的道理,又要眾生都接受而馬上入手修行,這樣的圓根,在娑婆世界只有耳根,以前的成就者,觀音菩薩最權威,所以才簡別了其餘二十四根圓通,選出了觀音耳根圓通的法門,作為末法眾生的捷徑修行道路。正好回驗了二十五聖陳述圓通之前,十方諸佛為釋迦世尊榮灌頂,讓釋尊和阿難選修觀音耳根圓通的授記。
  三、二十五圓通是《楞嚴經》基道果體系中道涅盤的全體,耳根圓通則是道涅盤最不共的特法。阿難為了解脫,祈求佛講道涅盤,佛為把道涅盤說得更清楚,才相應講述基和果涅盤,目的在於澄清道涅盤,如果說《楞嚴經》是珠穆朗瑪峰,那麼耳根圓通法門主是山峰最頂上的明珠。

  第五節  佛對耳根法門的開示

  阿難遭遇淫室之難被佛救後,方知平日只重多聞,忽視實證的過失。於是求佛開示,諸佛成道所修大定的最初方便。佛觀因緣成熟,於是許說。楞嚴大定是三昧中王,是自性本定,不假修造,即“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因眾生被無明所覆,雖是本具,若不方便顯之,終不能見,故無修不妨幻修。所修之法就是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的耳根法門。因阿難只證初果,心中尚有塵沙無明諸惑未除,若直截了當的告訴他,阿難雖能秉教,但必不能心悅誠服。佛大智鑒機,方不辭疲倦的循循善誘、細細開示。才引出了經首“二次征心”、“三番破識”、“十番顯見”、乃至四科七大,無非如來藏心,清淨本然,周遍法界。
  阿難承佛如是種種微妙開導後,諸惑消滅了,了知識心無體、無處、非自真心,務必立刻舍去勿用;“十番顯見”中所顯之眼中見隆就是自己的真心,務必真心,務必直下承當,取而用之。可知舍識用根為本經一大特色。佛於此處雖然在說眼根見隆,其實也是在說後文的耳根聞性,因六根性皆是如來藏心的六各功能,如經中言“強以一精明,分成六和合”、“用中相背,性中相知”只不過見隆易於阿難開悟接受而已,前後可謂有異曲同工之妙。當阿難開悟如來藏心,於六根門頭,當下薦取後,舍生滅識心,撤去大定之障礙。知見隆不生滅、不動搖,決定自悟自性的楞嚴定體,依真常根性,成因地心,然後圓在果地修證。通過佛這番微妙的開示後,為阿難以後接受耳根法門奠定了理論基礎,可謂順理成章之事。另外,佛開示四科、七大,一一皆如來藏心,這也為二十五聖之所以能各依本門而開悟苦惱心,提供了一個可行的途徑。佛的這番開法均以後敍述耳根法門鋪平了道路。

  第四章  小結

  至此,二十五聖各述圓通及文殊菩薩奉旨選第一圓通法門,已經講完。爾時,阿難尊者聞此開示心跡圓明,悲欣交集地說:“我已悟成佛法門,是中修行得無疑惑。”從此以去,再說安立道場,戒定慧三無漏學,複說楞嚴神咒,此為修圓通障重者設立的加行。“華屋”(喻如來藏)已入。升屋須有階梯即依禪那以修進五十五位真菩提路達妙覺果海,首楞嚴大定已成始成終。結經名令奉持、七趣勸離、五魔教識、讚歎流面,如來最後大慈無有窮盡,全經圓滿。

  第五章  後論

  通過以上諸章的討論,我們大致可以得到以下幾點結論:
  其一,對於娑婆世界的眾生,第一圓通法門是觀音耳根法門;第二是勢至念佛法門。
  其二,十八界皆可悟入圓通。文殊選圓通,實非選聖,而是選聖之法門;選聖之法門,其實是為選擇娑婆世界眾生的圓通本根。
  其三,對於娑婆世界的眾生,圓通本根就是耳根妙門.
  其四,本經所介紹的耳根法門是密雙修,可即身成就,又具有詳細修證過程的法門。
  以上的一些整理分析、想法議論,這在是在小兒學舌,令有識之士見笑。但,我只想通過一點微不足道的努力嘗試,引起大家對《楞嚴經》二十五聖圓通的重視。
  我真誠的奉勸大家,都來修耳根法門。

  參考書目:

  1、劉道開《楞嚴貫攝》P5 香港實業公司 1998年版
  2、鄭僧一著、鄭振煌譯《世界佛學名著譯叢》P261頁
  3、中佛協《中國佛教》(三)《楞嚴經》P86 1996年1月版
  4、圓瑛法師《楞嚴經講義》P644頁  北京廣濟寺  1999年2月版
  5、聖嚴法師為圓香居士語體文《楞嚴經》之序文
  6、太虛法師《圓覺講義》P261頁
  7、圓瑛法師《楞嚴經講義》P646-647頁
  8、龍樹菩薩《中觀》
  9、海仁法師《楞嚴經講記》P602頁  開花出版公司 1984年印
  10、智旭大師《楞嚴經講記》P608頁
  11、海仁法師《楞嚴經講記》P608頁
  12、南懷瑾《楞嚴經大義今釋》P114頁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會  1995年版
  13、交光法師《楞嚴正脈疏》P1483頁 莆田廣化寺  1992處版
  14、惟覺法師《楞嚴講義》P541頁  
  15、交光法師《楞嚴正脈疏》P1514頁
  16、普濟禪師《五燈會元》P224頁 新文豐出版  1995年版
  17、交光法師《楞嚴正脈疏》P1526頁
  18、劉道開《楞嚴貫攝》P521頁
  19、南懷瑾《楞嚴經大義今釋》P123頁
  20、交光大師《楞嚴正脈疏》P1571-1572頁
  21、明暘法師《佛法概要》P133頁  北京廣濟寺  1999年2月
  22、劉道開《楞嚴貫攝》P552-553頁
  23、凡引《法華經》皆用湖北報恩寺  1999年印

 

 


上一篇(佛教的持物) 回目錄 下一篇(本尊法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