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半島彌勒信仰初探

明夷法師

  西元四世紀晚期,佛教傳至朝鮮半島。六世紀由朝鮮半島傳入日本。朝鮮和日本各佛教宗派的形成深受中國佛教的影響。佛教由中國傳入高句麗後,不久又擴展到新羅、百濟諸國,再經新羅、高麗、朝鮮等朝的弘揚,佛教成為韓國的傳統宗教文化組成部分之一,對朝鮮半島的社會歷史文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和發揮了重大作用,並且成為中、日、韓、越等國組成的北傳大乘佛教文化圈的一員,在世界佛教中也具有地位。
  朝鮮佛教(Korean Buddhism)北傳佛教之一。四世紀後期由中國傳入。其傳播和發展大體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三國時期:最初傳入佛教的是三國鼎立時代的高句麗(朝鮮北部)。據《海東高僧傳》卷一載,高句麗小獸林王(高邱夫)二年(372),中國前秦符堅遣使者及僧順道送去佛像和佛經。兩年後,又有東晉僧阿道赴高句麗。五年(375),小獸林王為阿道建伊弗蘭寺,又立省門寺供順道居住,是為佛教輸入朝鮮之始。百濟(朝鮮西南部)在枕流王元年(384)開始迎接來自中國的東晉梵僧摩羅難陀,翌年於漢山州創建佛寺,並使平民10人從他為僧。新羅(朝鮮東南部)的佛教是在納祗王時(417—457)由高句麗傳人的,起初受到抵制,到法興王十五年(528)才正式流傳。
  迨六世紀,佛教已廣為流傳。中國隋唐時期大小乘各宗教理幾乎全部輸入,其中影響較大的宗派是三論宗和律宗等。當時,由於三國封建政權都積極扶持佛教,派很多僧人到中國求法,知名的有高句麗僧朗大師、義淵、實法師、印法師等;百濟僧謙益、慧慈等;新羅僧無相、圓光、慈藏、圓勝、惠通、勝詮等。其中有許多人還赴印度求法。百濟僧謙益由中國到中印度專攻梵語和律部,回國時帶回許多梵本加以翻譯和研究,促使律宗在三國迅速傳播;新羅僧惠超,曾踏遍五天竺,著《往五天竺國傳》,介紹了印度及其周邊諸國的地理、交通、文化和風俗,促進了中印文化交流。
  朝鮮三國時期的佛教對中國佛教傳入日本起了橋樑作用。6世紀中葉,百濟的聖明王將金銅釋迦佛像和經論幡蓋等贈給日本,為中國佛教傳入日本的開始。其後慧慈自高句麗渡日,為日本聖德太子所師事。高句麗僧慧灌赴日後成為日本三論宗開祖,新羅僧審詳赴日,始傳華嚴宗。
  三國時期,佛教的流傳雖然較為廣泛,但還處在傳播和解釋教義的階段。
  新羅王朝時期 新羅王朝統一三國後,為朝鮮佛教隆盛時代。出現元曉、憬興、義湘、圓測、太賢、義寂、宣證、勝莊等著名佛數理論家及其著作,其中對朝鮮佛教的發展,影響最深的是元曉,義湘和圓測。元曉的《十門和諍論》、義湘的《華嚴一乘法界圖》和圓測的《解深密經疏》等著作,為創立具有民族特色的朝鮮華嚴宗和唯識宗奠定了理論基礎。這個時期有四個主要宗派;j涅槃宗。高句麗僧普德于景福寺所創。普德有11個高足,其中著名的有無上、寂滅等,建有八大伽藍。k律宗。新羅僧慈藏入唐回國於通度寺所創。l華嚴宗(一名圓融宗)。有二派,一為元曉在新羅慶州芬皇寺所創,稱為海東宗;二為入唐的義湘從智儼傳承的中國華嚴宗,設祖庭于浮石寺,故亦名浮石宗。m法相宗。真表律師在金山寺所創,宣傳瑜伽唯識,其弟子有永深、寶宗等。此外密教系統有神印宗和總持宗(或稱真言宗)。神印宗創始人是明朗,他于善德王四年(635)受帛屍梨蜜多羅所譯神印秘法,其密教被稱為神印宗(亦稱文豆婁宗),在密教史上屬善無畏、金剛智以前的雜密。總持宗創始人是惠通,他入唐受善無畏印訣,為善無畏一派密教。新羅僧惠日受青龍寺惠果密法,帶回《大日經》、《金剛頂經》、《蘇悉地經》等,在新羅大弘密教。成實學派、俱舍學派也在弘傳。九世紀初,中國禪宗開始傳入朝鮮。新羅宣德王五年(784),道義入唐從虔州西堂智藏參學心法,受其法脈。822年回國後傳達摩禪,始傳南宗禪,不很興盛,但它成為後來的禪門九山之一的迦智山派。興德王三年(828),洪陟入唐從智藏受法,回國後在實相寺宣揚禪法,開禪門九山的另一派--實相山派,禪宗始興。新羅末期的道詵把佛教的善根功德思想同道教的陰陽五行及地理風水說相結合,開創具有特色的“祈福佛教”,使佛教更加神秘化。此時,教禪,分庭抗禮,互相競爭,佛教勢力漸衰。
  高麗王朝時期高麗統一全國後,由於太祖王建深信佛教,造塔建寺,佛教又漸轉盛。文宗出家的第四王子義天,被封為祐世僧統,世稱義天僧統。他于高麗宣宗二年(1084)入宋,曆訪高僧大德,學習華嚴、天臺教義以及戒法和禪法,回國後慨歎天臺一宗,海東未興,遂于肅宗二年(1096)創立了高麗的天臺宗。高麗王朝初期,華嚴學者均如,為華嚴宗北嶽(希朗)法孫,融合南嶽(觀惠)北嶽兩家分歧,與仁裕首座共倡歸一之旨,蔚然成風。光宗王特于松嶽下建歸法寺,詔均如主持,備極崇信。中期,禪門漸見衰落。時有知訥結定慧社,闡揚修禪宗風,於是禪師疊出,曹溪禪風,再次中興。知訥成為曹溪山修禪社開祖。他對華嚴亦有研究。所著《圓頓成佛論》,為曹溪宗的宗典。其後有太古普愚,曾入元從屋清珙受法,回國後統一禪門九山為一宗,稱曹溪宗(亦稱禪寂宗)。時天臺宗亦視為禪宗—派,故禪有曹溪、天臺兩家。教的五宗亦各改稱;圓融宗改稱華嚴宗,法相宗改稱慈恩宗,法性宗改稱中道宗,戒律宗改稱南山宗,涅槃宗改稱始興宗。後稱“五教二宗”。這一時期的佛教最顯著的事業是大藏經的出版。高麗顯宗二年(1010),在所謂“丹冠祈禳”的口號下,開始雕刻大藏經(共6000余卷),作為全國性事業,歷經70餘年,終於在1087年宣宗王時完成,藏之八公山符仁寺。高宗十九年(1232)為蒙古兵所毀。二十四年(1237)發願重立都監,歷時十六年,刻成經版八萬餘塊,約完成6780卷的《高麗藏》,今存南朝鮮的迦耶山海印寺。其次,義天為完成刻經事業入宋遊歷十四個月,搜集佛教經典,歸國後,設置教藏都監,刻印大藏經,稱之為義天的《續藏經》。據《新編諸宗教藏目錄》(刊行預定目錄)載稱,《續藏經》收錄內外佛典1000餘部,4000餘卷。但大部失傳,現在殘存二十部。
  李朝時期 十四世紀末,太祖李成桂統一朝鮮半島,國號朝鮮,亦稱李朝。他尊儒排佛,在即位時,放逐了禁中的僧侶。世祖(太宗)六年,將曹溪、天臺、慈南三宗合為禪宗,將華嚴、慈恩、中神(中道宗及神印宗)、始興南山四宗合為教宗。合併後的教、禪二宗,各保留一定數量的寺院。到明宗(1545—1566)時,由於文定皇后的庇護與普雨禪師的努力,佛教禪宗稍見復蘇,但不久即衰。成宗時更禁止供養僧侶,並毀佛像造兵器。出家為僧被視為違犯國禁。直至“壬辰之亂”(1592),日本豐臣秀吉率大軍侵入朝鮮,宣祖出奔義州,時有禪僧清虛休靜率門徒並募僧兵5000入,與明軍一起作戰,克復京城,趕走日軍;宣祖還都後,賜號國一都大禪師。後還妙香山,有弟子千余人。著有《清虛堂集》八卷等。至此,佛教禪宗稍有恢復。
  在李朝統治的五百年間,總的是採取尊儒排佛政策,然由新羅、高麗時代長期流傳下來的佛教仍隱存於一般民眾之間。從1910年至1945年朝鮮為日本軍國主義併吞的35年間,朝鮮佛教僧人也有公然娶妻食肉的,因此教團分有獨身僧與有妻僧兩派。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佛教仍在朝鮮半島繼續流傳。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曾于平壤建立佛教總務院,後改為佛教徒中央委員會。五十年代初期,寺院大多毀于侵略者的戰火。現南朝鮮的佛教較前略有發展。
  彌勒淨土法門,和西方極樂淨土法門,在古代同時傳來中國,兩法門信仰的人原不相上下。後來,彌勒淨土思想,受到野心政客、和外道的利用──如武則天、白蓮教,近代的一貫道等,於是,引發政治迫害。加以極樂信仰者極力弘揚己宗,貶斥、曲解彌勒信仰,使得中國的彌勒信仰者減少。但在韓國則環境不同,自古以來,其國人信仰淨土者,有百分之七十,是信仰彌勒淨土,百分之三十才是信仰極樂淨土。這點,和中國或臺灣完全相反。
  在新羅佛教中,信仰結社的形態最初見於佛教傳來初期所結成的花郎徒。這是新羅真興王37年(576)由國家所結成的以彌勒下生信仰為中心的軍隊組織。花郎徒為新羅三國的統一起了很大的作用。其後,國家主導型的信仰結社也一直持續著。新羅真興王(540—575在位)時佛教有很大發展。他在慶州建皇龍、祇園、實際等寺,派使者入梁迎請佛舍利和經書,為管理僧尼仿照中國北朝僧官制度設“國統”、“大部維那”等。他在晚年剃發著憎衣,號“法雲”,命王妃也做尼僧住永興寺。從他開始,王室經常為祈禱國泰民安、五穀豐登而舉行百座講經會,請僧人講讀《仁王般若經》等護國經典,並為戰死的將士舉行八關齋會等佛教法會。
  此後以奉佛著稱的還有真平王(579—631在位)、善德女王(632—646)、真德女王(647—653)等。在真興王時新羅貴族中有稱做“花郎”的組織,帶有濃厚的氏族制親兵制的色彩。花郎由青年貴族擔當,每個花郎組織有幾百人到幾千人不等,在對外戰爭中起很大作用。在思想上,花郎受中國儒、釋、道三教的影響,後來佛教影響最大。據《三國史記》記載,新羅統一的功臣金庾信15歲入花郎集團,並是“龍華香徒”。據考察,花郎組織接受彌勒經典(如《彌勒下生經》)的說法,相信彌勒菩薩在未來將下生人間在龍華樹下成佛。花郎集團把日常修養和訓練與彌勒信仰結合起來,培養忠於國家和勇敢尚武精神。
  如同中國佛教的彌勒信仰一樣,朝鮮半島佛教的彌勒信仰,也是以現瑞、造像、興福為主,其次才是發願、懺悔、讀誦等等修行法門。我們可以從《三國遺事》裏面看到許多重要的例子。與西域彌勒信仰相似的,是彌勒信仰與俗文化的交融。回鶻佛教有劇本《彌勒會真記》的出現,而在朝鮮半島則有散花歌《兜率歌》的形成。
  譬如:《三國遺事》卷二《紀異》中的《景德王 忠談師 表訓大德》記載:“王禦國二十四年。五嶽三山神等時或現侍於殿庭。三月三日。王禦的正門樓上。謂左右曰。誰能途中得一員榮服僧來。於是適有一大德。威儀鮮潔。徜徉而行。左右望而引見之。王曰。非吾所謂榮僧也。退之。更有一僧。被衲衣負櫻筒(一作荷簣)從南而來。王喜見之。邀致樓上。視其筒中。盛茶具已。曰。汝為誰耶。僧曰志談。曰。何所歸來。僧曰。僧每重三重九之日。烹茶饗南山三花嶺彌勒世尊。今茲既獻而還矣。王曰。寡人亦一甌茶有分乎。僧乃煎茶獻之。茶之氣味異常。甌中異香鬱烈。王曰。朕嘗聞師贊耆婆郎詞腦歌。其意甚高。是其果乎。對曰然。王曰。然則為朕作理安民歌。僧應時。奉敕歌呈之。王佳之。封王師焉。僧再拜固辭不受。安民歌曰:
  君隱父也 臣隱愛賜屍母史也 民焉狂屍恨阿孩古為賜屍知民是愛屍知古如 窟理叱大盻生以支所音物生此盻狂屍恨阿孩古為賜屍知民是愛屍知古如 窟理叱大盻生以支所音物生此盻餐惡支治良羅 此地盻舍遣只於冬是去于丁 為屍知國惡支援以 支知右如後句 君如臣多支民隱如 為內屍等焉國惡太平恨音叱如
  贊耆婆郎歌曰:
  咽嗚爾處米 露曉邪隱月羅理 白雲音逐於浮去隱安支下 沙是八陵隱汀理也中 耆郎矣貌史是史藪邪 逸烏川理叱磧惡希 郎也持以支如賜烏隱心未際叱盻逐內良齊 阿耶 柏史叱枝次高支好 雪是毛冬乃乎屍花判也”。
  又《三國遺事》卷二《紀異》中的《武王(古本作武康。非也。百濟無武康)》記載:第三十武王名璋。母寡居。築室于京師南池邊。池龍文通而生。小名薯童。器量難測。常掘薯蕷。賣為活業。國人因以為名。聞新羅真平王第三公主善花(一作善化)美豔無雙。剃發來京師。以薯蕷餉閭裏群童。群童親附之。乃作謠。誘群童而唱之雲。善化公主主隱 他密只嫁良置古 薯童房乙夜矣卯乙抱遣去如 童謠滿京。達于宮禁。百官極諫。竄流公主于遠方。將行。王后以純金一鬥贈行。公主將至竄所。薯童出拜途中。將欲侍衛而行。公主雖不識其從來。偶爾信悅。因此隨行。潛通焉。然後知薯童名。乃信童謠之驗。同至百濟。出母不識其從來。偶爾信悅。因此隨行。潛通焉。然後知薯童名。乃信童謠之驗。同至百濟。出母后所贈金。將謀計活。薯童大笑曰。此何物也。主曰。此是黃金。可致百年之富。薯童曰。吾自小掘薯之地。委積如泥土。主聞大驚曰。此是天下至寶。君今知金之所在。則此寶輸送父母宮殿何如。薯童曰可。於是聚金。積如丘陵。詣龍華山師子寺知命法師所。問輸金之計。師曰。吾以神力可輸。將金來矣。主作書。並金置於師子前。師以神力。一夜輸置新羅宮中。真平王異其神變尊敬尤甚。常馳書問安否。薯童由此得人心。即王位。一日王與夫人欲幸師子寺。至龍華山下大池邊。彌勒三尊出現池中。留駕致敬。夫人謂王曰。須創大伽藍於此地。固所願也。王許之。詣知命所。問填池事。以神力一夜頹山。填池為平地。乃法像彌勒三會殿塔廊廡各三所創之。額曰彌勒寺(國史雲王興寺)真平王遣百工助之。至今存其寺(三國史雲。是法王之子。而此傳之獨女之子。未詳)
  在諸多彌勒行法中,彌勒的慈心不殺、恒不啖肉,是基本的修法。在《三國遺事》卷三《興法》裏,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記載。在《法王禁殺》中雲:百濟第二十九主法王諱宣。或雲孝順。開皇十年己未即位。是年冬。下詔禁殺生。放民家所養鷹鸇之類。焚漁獵之具。一切禁止。明年庚申度僧三十人。創王興寺于時都泗泚城(今扶餘)始立栽而升遐。武王繼統。父基子構。歷數紀而畢成。其寺亦名彌勒寺。附山臨水。花木秀麗。四時之美具焉。王每命舟。沿河入寺。賞其形勝壯麗(與古記所載小異。武王是貧母與池龍通交而所生。小名薯蕷。即位後諡號武王。初與王妃草創也)贊曰:
詔寬蛡狨千丘惠   澤洽豚魚四海仁
莫道聖君輕下世   上方兜率正芳春
  造像興福,是修六事法,上生兜率的重要途徑。因此在《三國遺事》卷三《興法》裏我們可以得知。在《生義寺石彌勒》雲:善德王時。釋生義常住道中寺。夢有僧引上南山而行。令結草為標。至山之南洞。謂曰。我埋此處。請師出安嶺上。既覺。與友人尋所標。至其洞掘地。有石彌勒出。置於三花嶺上。善德王十二年甲辰歲。創寺而居。後名生義寺(今訛言性義寺。忠談師每歲重三重九烹茶獻供者。是此尊也)
  這裏,還有與中國一樣的關於應跡的故事。在《三國遺事》卷三《興法》中有《彌勒仙花 末屍郎 真慈師》這樣記載:第二十四代王真興王。姓金氏。名彡夌宗(一作深夌宗)。以梁大同六年庚申即位。慕伯父法興之志。一心奉佛。廣興佛寺。度人為僧尼。又天性風味多尚神仙。擇人家娘子美豔者。捧為原花要。聚徒選士。教之以孝悌忠信。亦理國之大要也。乃取南毛娘、峧貞娘兩花。聚徒三四百人。峧貞者嫉妒毛娘。多置酒飲毛娘。至醉潛舁去北川中。舉石埋殺之。其徒罔知去處。悲泣而散。有人知其謀者。作歌誘街巷小童唱於街。其徒聞之。尋得其屍於北川中。去處。悲泣而散。有人知其謀者。作歌誘街巷小童唱於街。其徒聞之。尋得其屍於北川中。乃殺峧貞娘。於是大王下令。廢原花累年。王又念欲興邦國須先風月道。更下令選良家男子有德行者。改為花娘。始奉薛原郎為國仙。此花郎國仙之始。故豎碑於溟州。自此使人悛惡更善。上敬下順。五常六藝。三師六正。廣行於代(國史。真智王大建八年庚申始奉花郎。恐史傳乃誤)及真智王代。
  有興輪寺僧真慈(一作貞慈也)每就堂主彌勒像前發原誓言。願我大聖化作花郎。出現於世。我常親近睟容。奉以□周旋。其誠懇至禱之情。日盆彌篤。一夕夢有僧。謂曰。汝往熊川(今公州)水源寺。得見彌勒仙花也。慈覺而驚喜。尋其寺行十日程。一步一禮。及到其寺。門外有一郎。儂纖不爽。盼倩而迎。引入小門。邀致賓軒。慈且升且揖曰。郎君素昧平昔。何見待殷勤如此。郎曰。我亦京師人也。見師高蹈遠屆。勞來之爾。俄而出門。不知所在。慈謂偶爾。不甚異之。但與寺僧敘曩昔之夢興來之之意。且曰。暫寓下榻。欲待彌勒仙花何如。寺僧欺其情蕩然。而見其勤恪。乃曰。此去南鄰有千山。自古賢哲寓止。多有冥感。盍歸彼居。慈從之至於山下。山靈變老人出迎曰。到此奚為。答曰。願見彌勒仙花爾。老人曰。向于水源寺之門外。已見彌勒仙花。更來何求。慈聞即驚汗。驟還本寺。
  居月餘。真智王聞之。征詔問其由。曰郎既自稱京師人。聖不虛言。盍覓城中乎。慈奉宸旨會徒眾。遍于閭閻間物色求之。有一小郎子。斷紅齊具。眉彩秀麗。靈妙寺之柀。慈迓之驚曰。此彌勒仙花也。乃就而問曰。郎家何在。願聞芳氏。柀。慈迓之驚曰。此彌勒仙花也。乃就而問曰。郎家何在。願聞芳氏。郎答曰。我名未屍。兒孩時爺娘俱沒。未知何姓。於是肩輿而入見於王。王敬愛之。奉為國仙。其和睦子弟。禮義風教。不類于常。風流耀世幾七年。忽亡所在。慈哀壞殆甚。然飲沐慈澤。昵承清化。能自悔改。精修為道。晚年亦不知所終。說者曰。未與彌聲相近。屍與力形相類。乃托其近似而相謎也。大聖不獨感慈之誠款也。抑有緣於茲土。故比比示現焉。至今國人稱神仙曰彌勒仙花。凡有媒系於人者曰未屍。皆慈氏之遺風也。路傍樹至今名見郎又俚言似如樹(一作印如樹)贊曰
尋芳一步一瞻風   到處栽培一樣功
冪地春歸無覓處   誰知頃刻上林紅
  還有《三國遺事》卷三《興法》的《南白月二聖 努盻夫得 怛怛朴樸》:白月山兩聖成道記雲。白月山在新羅仇史郡之北(古之屈自郡今義安郡)峰巒奇秀。延袤數百里。真巨鎮也。古老相傳雲。昔唐皇帝嘗鑿一池。每月望前。月色滉朗中有一山岩石。如師子隱映花間之影。現于池中。上命畫工圖其狀。遣使搜訪天下。至海東見此山有大師子岩。山之西南二步許有三山。其名花山(其山一體三首。故雲三山)與圖相近。然未知真偽。以只履懸于師子岩之頂。使還奏聞。履影亦現池。帝乃異之。賜名曰白月山(望前白月影現。故以名之)然後池中無影。山之有仙川村。村有二人。其一曰努盻夫得(一作等)父名月藏。母味勝。其一曰怛怛朴樸。父名修梵。母名梵摩(鄉傳雲雉山村。誤矣。二士之名方言。二家各以二士心行騰騰苦節二義名之爾)皆風骨不凡。有域外遐想。而相與友善。年皆弱冠。往依村之柀外二家各以二士心行騰騰苦節二義名之爾)皆風骨不凡。有域外遐想。而相與友善。年皆弱冠。往依村之東北嶺外法積房。剃發為僧。未幾聞西南雉山村法宗穀僧道村有古寺可以棲真。同往大佛田小佛田二洞各居焉。夫得寓懷真庵。一雲壤寺(今懷真洞有古寺基。是也)朴朴居琉璃光寺(今梨山上有寺基。是也)皆挈妻子而居。經營產業。交相來往。棲神安養。方外之志。未常暫廢。觀身世無常。因相謂曰。腴田美歲良利也。不如衣食之應念而至。自然得飽暖也。婦女屋宅情好也。不如蓮池花藏千聖共遊。鸚鵡孔雀以相娛也。況學佛當成佛。修真必得真。今我等既落彩為僧。當脫略纏結。成無上道。豈宜汨沒風塵。與俗輩無異也。遂唾謝人間世。將隱於深谷。夜夢白毫光自西而至。光中垂金色臂。摩二人頂。及覺說夢。與之符同。皆感歎久之。遂入白月山無等谷(今南藪洞也)朴朴師占北嶺師子岩。作板屋八尺房而居。故雲板房。夫得師占磊石下有水處。亦成方丈而居焉。故雲磊房(鄉傳雲。夫得處山北□□洞。今複名。朴朴居山南法精洞磊房。與此相反。以今驗之。鄉傳誤矣)各庵而居。夫得勤求彌勒。朴樸禮念彌陀。未盈三載。景龍三年己酉四月八日。聖德王即位八年也。日將夕。有一娘子年幾二十。姿儀殊妙。氣襲蘭麝。俄然到北庵(鄉傳雲南庵)請寄宿焉。因投詞曰。行途日落千山暮。路隔城遙絕四鄰。今日欲投庵下宿。慈悲和尚莫生嗔。朴樸曰。蘭若護淨為務。非爾所取近行矣。無滯此處。閉門而入(記雲。我百念灰 今。無以血襄見試)娘歸南庵(傳曰北庵)又請如前。夫得曰。汝從何處犯夜而來。娘答曰。湛然與大虛同體。何有往來。但聞賢士志願深重。德行高堅。將欲助成菩提□。因投一偈曰。日暮虛同體。何有往來。但聞賢士志願深重。德行高堅。將欲助成菩提□。因投一偈曰。日暮千山路。行行絕四鄰。竹松陰轉邃。溪洞響猶新。乞宿非迷路。尊師欲指津。願惟從我請。且莫問何人。師聞之驚駭謂曰。此地非婦女相汙。然隨順眾生。亦菩薩行之一也。況窮穀夜暗。其可忽視歟。乃迎揖庵中而置之。至夜清心礪操。微燈半壁。謂念厭厭。及夜將艾。娘呼曰。予不幸適有產憂。乞和尚排備苫草。夫得悲矜莫逆。燭火殷勤。娘既產。又請浴。弩盻慚懼交心。然哀憫之情有加無已。又備盆槽。坐娘于中。薪湯以浴之。既而槽中之水香氣鬱烈。變成金液。弩盻大駭。娘曰。吾師亦宜浴此。盻勉強從之。忽覺精神爽涼。肌膚金色。視其傍忽生一蓮台。娘勸之坐。因謂曰。我是觀音菩薩。來助大師。成大菩提矣。言訖不現。朴樸謂盻今夜必染戒。將歸聽之。既至。見盻坐蓮台。作彌勒尊像放光明。身彩檀金。不覺扣頭而禮曰。何得至於此乎。盻具敘其由。朴樸歎曰。我乃障重。幸逢大聖而反不遇。大德至仁。先吾著鞭。願無忘昔日之契。事須同攝。盻曰。槽有餘液。但可浴之。朴樸又浴。亦如前成無量壽。二尊相對儼然。山下村民聞之。競來瞻仰。歎曰。稀有稀有。二聖為說法要。全身躡雲而逝。天寶十四年乙未。新羅景德王即位(古記雲。天鑒二十四年乙未法興即位。何先後倒錯之甚如此)聞斯事。以丁酉歲遣使創大伽藍。號白月山南寺。廣德二年(古記雲大曆元年。亦誤)甲辰七月十五日。寺成。更塑彌勒尊像。安于金堂。額曰。現身成道彌勒之殿。又塑彌陀像安於講堂。餘液不足。塗浴未周。故彌陀像亦有斑駁之痕。額曰。現身成道無量壽殿。陀像安於講堂。餘液不足。塗浴未周。故彌陀像亦有斑駁之痕。額曰。現身成道無量壽殿。議曰。娘可謂應以婦女身攝化者也。華嚴經摩耶夫人善知識。寄十一地生佛如幻解脫門。今娘之桷產微意在此。觀其投詞。哀婉可愛。宛轉有天仙之趣。嗚呼。使娘婆不解隨順眾生語言陀羅尼。其能若是乎。其末聯宜雲。清風一榻莫予嗔。然不爾雲者。蓋不欲同乎流俗語爾。贊曰
滴翠岩前剝啄聲   何人日暮扣雲扃
南庵且近宜尋去   莫踏蒼苔汙我庭
  右北庵
谷暗何歸已暝煙   南窗有蕈且流連
夜闌百八深深轉   只恐成喧惱客眠
  右南庵
十裏松陰一徑迷   訪僧來試夜招提
三槽浴罷天將曉   生下雙兒擲向西
  右聖娘
  這裏有為亡人得度而造彌勒佛像的事嘖。如《三國遺事》卷三《興法》裏的《南月山(亦名甘山寺)》:寺在京城裏。金堂《主彌勒尊像火光後記》雲。開元七年己未二月十五日。重阿餐全忘誠。為亡考仁章一吉於亡妃觀肖裏夫人。敬造甘山寺一所石彌勒一軀。兼及愷元伊餐第懇誠小舍玄度師。姊古巴裏。前妻古老裏。後妻阿好裏。兼庶族及漠一吉餐一幢薩餐聰敏。亡舍妹首盻置等。同營茲善。亡妣肖裏夫人。古人成之。古人成之以下文未詳其意但存古文而已下同。
在彌勒信仰裏,求彌勒菩薩授戒,是很有特色的一種法門。這種現象,在朝鮮半島尤其值得重視。譬如真表一派的律宗和法相宗,便是一種傳統。讓我們來看看《三國遺事》第四卷《義解》中的一些記載。
  《真表傳簡》:釋真表。完山州(今全州牧)萬頃縣人(或作豆乃山縣。或作那山縣。今萬頃。古名亙乃山縣也。負寧傳釋□之。鄉里。雲金山縣人。以寺名乃縣名混之也。)父曰真乃末。母吉寶娘。姓井氏。年至十二歲。投金山寺崇濟法師講下。落彩請業。其師嘗謂曰。吾曾入唐受業於善道三藏。然後入五台。感文殊菩薩現受五戒。表啟曰。勤修幾何得戒耶。濟曰。精至則不過一年。表聞師之言。遍游名嶽。止錫仙溪山不思議庵。該煉三業。以亡身懺□□□初以七宵為期。五輪撲石。膝腕俱碎。雨血岩崖。若無聖應。決志捐舍。更期七日。二七日終。見地藏菩薩。現受淨戒。即開元二十八血岩崖。若無聖應。決志捐舍。更期七日。二七日終。見地藏菩薩。現受淨戒。即開元二十八年庚辰三月十五日辰時也。時齡二十餘三矣。然志存慈氏。故不敢中止。乃移靈山寺(一名邊山又楞伽山)又勤勇如初。果感彌力。現授占察經兩卷(此經丹陳隋間外國所譯。非今始出也。慈氏以經授之耳)並證果簡子一百八十九介。謂曰。于中第八簡子喻新得妙戒。第九簡子喻增得具戒。斯二簡子是我手指骨。餘皆沉檀木造。喻諸煩惱。汝以此傳法於世。作濟人津筏。表既受聖莂。來住金山。每歲開壇。阪張法施。壇席精嚴。末季未之有也。風化既周。游涉到亞瑟羅州。島嶼間魚鼇成橋。迎入水中。講法受戒。即天寶十一載壬辰二月望日也。或本雲元和六年。誤矣。元和在憲德王代(去聖德幾七十年矣)。景德王聞之。迎入宮闥。受菩薩戒。嚫租七萬七千石。椒庭列嶽皆受戒。品施絹五百端。黃金五十兩。皆容受之。分施諸山。廣興佛事。其骨石今在缽淵寺。即為海族演戒之地。得法之袖領。曰永深寶宗信芳體珍珍海真善釋忠等。皆為山門祖。深則真傳簡子。住俗離山。為克家子。作壇之法。與占察六輪稍異。修如山中所傳本規。按唐僧傳雲。開皇十三年。廣州有僧行懺法。以皮作帖子二枚。書善惡兩字。令人擲之。得善者吉。又行自撲懺法。以為滅罪。而男女合匝。妄承密行。青州接響。同行官司檢察謂是妖妄。彼雲。此搭懺法依占察經。撲懺法依諸經。中五體投地。如大山崩。時以奏聞。乃敕內史侍郎李元撰。就大興寺問諸大德。有大沙門法經彥琮等。對曰。占察經見有兩卷。首題菩提。登在外國譯文。似近代所出。亦有寫而傳者。檢勘琮等。對曰。占察經見有兩卷。首題菩提。登在外國譯文。似近代所出。亦有寫而傳者。檢勘群錄。並無正名譯人時處。搭懺與眾經複異。不可依行。因敕禁之。今試論之。青州居士等搭懺等事。如大儒以詩書發塚。可謂畫虎不成類狗者矣。佛所預防。正為此爾。若曰占察經無譯人時處。為可疑也。是亦擔麻棄金也。何則詳彼經文。乃悉壇深密。洗滌穢瑕。激昂懶夫者。莫如茲典。故亦名大乘懺。又雲。出六根聚中。開元貞元二釋教錄中編入正藏。雖外乎性宗。其相教大乘殆亦優矣。豈與搭撲二懺同日而語哉。如舍利弗問經佛告長者子邠若多羅。曰。汝可七日七夜悔汝先罪。皆使清淨。多羅奉教。日夜懇惻。至第五夕。於其室中雨種種。物若巾若帊若拂帚若刀錐斧等。墮其目前。多羅歡喜問於佛。佛言是離塵之相。割拂之物也。據此。則與占察經擲輪得相之事奚以異哉。乃知表公翹懺得簡。聞法見佛。可謂不誣。況此經若偽妄。則慈氏何以親授表師。又此經如可禁。舍利問經亦可禁乎。琮輩可謂攫金不見人。讀者詳焉。贊曰:
現身澆季激慵聾   靈嶽仙溪感應通
莫謂翹勤傳搭懺   作橋東海化魚龍
  在《三國遺事》第四卷《義解》裏,還有《關東楓岳缽淵藪石記》(此記乃寺主瑩岑所撰承安四年己未立石)值得注意:真表律師。全州碧骨郡都那山村大井裏人也。年至十二。志求出家。父許之。師往金山藪順濟法師處容染。濟授沙彌戒法傳教供養次第秘法一卷。占察善惡業報經二卷曰。汝持此戒法于彌勒地藏兩聖前。懇求懺悔。親次第秘法一卷。占察善惡業報經二卷曰。汝持此戒法于彌勒地藏兩聖前。懇求懺悔。親受戒法。流傳於世。師奉教辭退。遍曆名山。年已二十七歲。于上元元年庚子。蒸二十斗米。乃幹為糧。詣保安縣。入邊山不思議房。以五合米為一日費。除一合米養鼠。師勤求戒法於彌勒像前。三年而未得授記。發憤捨身岩下。忽有青衣童。手捧而置石上。師更發志願。約三七日。日夜勤修。扣石懺悔。至三日手臂折落。至七日夜。地藏菩薩手搖金錫來為加持。手臂如舊。菩薩遂與袈裟及缽。師感其靈應。倍加精進。滿三七日。即得天眼見兜率天眾來儀之相。於是地藏慈氏現前。慈氏磨師頂曰。善哉大丈夫。求戒如是。不惜身命。懇求懺悔。地藏授與戒本。慈氏複與二笙。一題曰九者。一題八者。告師曰。此二簡子者。是吾手指骨。此喻始本二覺。又九者法爾。八者新熏成佛種子。以此當知果報。汝舍此身受大國王身。後生于兜率。如是語已。兩聖即隱。時壬寅四月二十七日也。師受教法。已欲創金山寺。下山而來。至大淵津。忽有龍王。出獻玉袈裟。將八萬眷屬侍。往金山藪。四方子來。不日成之。複感慈氏。從兜率駕雲而下。與師受戒法。師勸檀緣。鑄成彌勒丈六像。複畫下降受戒威儀之相于金堂南壁。□於甲辰六月九日鑄成。丙午五月一日安置金堂。是歲大曆元年也。師出金山。向俗離山。路逢駕牛乘車者。其牛等向師。前跪膝而泣。乘車人下問。何故此牛等見和尚泣耶。和尚從何而來。師曰。我是金山藪真表僧。予曾入邊山不思議房。于彌勒地藏兩聖前。親受戒法真笙。欲覓創我是金山藪真表僧。予曾入邊山不思議房。于彌勒地藏兩聖前。親受戒法真笙。欲覓創寺鎮長修道之處。故來爾。此牛等外愚內明。知我受戒法為重法。故跪膝而泣。其人聞已。乃曰。畜生尚有如是信心。況我為人。豈無心乎。即以手執鐮。自斷頭發。師以悲心。更為祝發受戒。行至俗離山。洞裏見吉祥草所生處而識之。還向溟州海邊。徐行次有魚鱉[元/?]鼉等類。出海向師前。綴身如陸。師蹯而入海。唱念戒法還出。行至高城郡。入皆骨山。始創缽淵藪。開占察法會。住七年。時溟州界年穀不登。人民鐒︷~。師為說戒法。人人奉持。致敬三寶。俄于高城海邊。有無數魚類。自死而出。人民賣此為食得免死。師出缽淵。複到不思議房。然後往詣家邑謁父。或到真門大德房居住時。俗離山大德永深與大德融宗佛陀等同詣律師所。伸請曰。我等不遠千里來求戒法。願授法門。師默然不答。三人者乘桃樹上。倒墮於地。勇猛懺悔。師乃傳教灌頂。遂與袈裟及缽。供養次第秘法一卷。日察善惡業報經二卷。一百八十九笙。複與彌勒真笙九者八者誡曰。九者法爾。八者新熏成佛種子。我已付囑汝等。持此還歸俗離山。山有吉祥草生處。于此創立精舍。依此教法。廣度人天。流布後世。永深等奉教。直往俗離。尋吉祥草生處。創寺名曰吉祥。永深於此始設占察法會。律師與父複到缽淵。同修道業而終孝之。師遷化時。登於寺東大岩上示滅。弟子等不動真體。而供養至於骸骨散落。於是以土覆藏。乃為幽宮。有青松即出。歲月久遠而枯。複生一樹。後更生一樹。其根一也。至今雙樹存焉。乃為幽宮。有青松即出。歲月久遠而枯。複生一樹。後更生一樹。其根一也。至今雙樹存焉。凡有致敬者。松下覓骨。或得或不得。子恐聖骨堙滅。丁巳九月。特詣松下。拾骨盛筒。有三合許。於大岩上雙樹下。立石安骨焉云云。此錄所載真表事嘖。與缽淵石記。互有不同。故刪取瑩岑所記而載之。後賢宜考之。無極記。
  另外《三國遺事》第四卷《義解》 裏的《心地繼祖》也是秉承著真表律師的遺風:釋心地。辰韓第四十一主憲德大王金氏之子也。生而孝悌。天性沖睿。志學之年。落采從師。拳勤於道。寓止中嶽(今公山)適聞俗離山深公傳表律師佛骨簡子設果訂法會。決意披尋。既至。後期不許參例。乃席地扣庭。隨眾禮懺。經七日。天大雨雪。所立地方十尺許雪飄不下。眾見其神異。許引入堂地。撝謙稱恙。退處房中。向堂潛禮。肘顙俱血。類表公之仙溪山也。地藏菩薩日來問慰。洎席罷還山。途中見二簡子貼在衣褶間。持回告於深。深曰。簡在函中。那得至此。檢之封題依舊。開視亡矣。深深異之。重襲而藏之。又行如初。再回告之。深曰。佛意在子。子其奉行。乃授簡子。地頂戴的山。岳神率一仙子。迎至山椒。引地坐於岩上。的伏岩下。謹受正戒。地曰。今將擇地奉安聖簡。非吾輩所能指定。請與三君憑高擲簡以蔔之。乃與神等陟峰巔。向西擲之。簡乃風颺而飛。時神作歌曰:
礙岩遠退砥平兮   落葉飛散生明兮
覓得佛骨簡子兮   邀於淨處投誠兮
  既唱而得簡于林泉中。即其地構堂安之。今桐華寺簽堂北有小井是也。本朝睿王嘗取迎聖簡。致內瞻敬。忽失九者一簡。以牙代之。送還本寺。今則漸變。同一色難卞新古。其乃非牙非玉。按占察經上卷。敘一百八十九簡之名。一者求上乘得不退。二者所求果現當證。第三第四求中下乘得不退。五者求神通得成就。六者修四梵得成就。七者修世禪得成就。八者所欲受得妙戒。九者所曾受得戒具(以此文訂知慈氏所言新得戒者。謂今生始得戒也。舊得戒者。謂過去曾受。今生又增受也。非謂修生本有之新舊也)十者求下乘未住信。次求中乘未住信。如是乃至一百七十二。皆過現世中。或善或惡得失事也。第一百七十三者。捨身已入地獄(已上皆未來之果也)一百七十四者。死已作畜生。如是乃至餓鬼。修羅。人。人王。天。天王。聞法。出家。值聖僧。生兜率。生淨土。尋見佛。住下乘。住中乘。住上乘。得解脫第一百八十九等是也(上言住下乘至上乘得不退。今言上乘得解脫等。以此為別爾)皆三世善惡果報差別之相。以此占看得與心所行事。相當則為感應。否則為不至。心名為虛謬。則此八九二簡。但從百八十九中而來者也。而宋傳但雲。百八籤子。何也。恐認彼百八煩惱之名而稱之。不揆尋經文爾。又按本朝文士金寬毅所撰王代宗錄二卷雲。羅末新羅大德釋沖獻太祖。以表律師袈裟一領戒簡百八十九枚。今與桐華寺所傳簡子。未詳同異贊曰
生長金閨早脫籠   儉勤聰惠自天鐘
滿庭積雪偷神簡   來放桐華最上峰
  當然,修習瑜珈、法相、唯識,也是很重要的彌勒行者的修行方法。在《三國遺事》第四卷《義解》裏,我們可以看看《賢瑜珈 海華嚴》這則傳記:瑜珈祖大德大賢住南山茸長寺。寺有慈氏石丈六。賢常旋繞。像亦隨賢轉面。賢慧辯精敏。決擇了然。大抵相宗銓量。旨理幽深。難為剖拆中國名士白居易嘗窮之未能。乃曰唯識幽難破。因明擘不開。是以學者難承稟者剖拆中國名士白居易嘗窮之未能。乃曰唯識幽難破。因明擘不開。是以學者難承稟者尚矣。賢獨刊定邪謬。暫開幽奧。(忄+反)(忄+反)遊刃。東國後進鹹遵其訓。中華學士往往得此為眼目。景德王天寶十二年癸巳。夏大旱。詔入內殿。講金光經。以祈甘霔。一日齋次。展缽良久。而淨水獻遲。監吏詰之。供者曰。宮井枯涸。汲遠。故遲爾。賢聞之曰。何不早雲。及晝講時。捧爐默然。斯須井水湧出。高七丈許。與刹幢齊。闔宮驚駭。因名其井曰金光井。賢嘗自號青丘沙門。贊曰:
繞佛南山像逐旋   青丘佛日再中懸
解教宮井清波湧   誰識金爐一炷煙
  明年甲午夏。王又請大德法海于皇龍寺。講華嚴經。駕幸行香。從容謂曰。前夏大賢法師講金光經。井水湧七丈。此公法道如何。海曰。特為細事。何足稱乎。直使傾滄海。襄柀。王未之信。謂戲言爾。至午講引爐沉寂。須臾內禁忽有哭泣聲。宮吏走報曰。東池已溢。漂流內殿五十餘間。王惘然自失。海笑謂之曰。水脈先漲爾。王不覺興拜。翌日感恩寺奏。昨日午時海水漲溢。至佛殿階前。晡時而還。王益信敬之。贊曰:
法海波瀾法界寬   四海盈縮未為難
莫言百億須彌大   都在吾師一指端(石海雲)
  與西域彌勒信仰相似的,是彌勒信仰與俗文化的交融。回鶻佛教有劇本《彌勒會真記》的出現,而在朝鮮半島則有散花歌《兜率歌》的形成。據《三國遺事》第五卷《感通》中的《月明師兜率歌》記載:景德王十九年庚子四月朔。二日K現。挾旬不滅。日官奏。請緣僧作散花功德。則可禳。於是潔壇於朝元殿。駕幸青陽樓望緣僧。時有月明師行于阡陌時之南路。王使召之。命開壇作啟。明奏雲。臣僧但屬於國仙之徒。只解鄉歌。不閑聲梵。王曰。既蔔緣僧。雖用鄉歌可也。明乃作兜率歌賦之。其詞曰:
  今日此矣散花唱良巴寶白乎隱花良汝隱直等隱心音矣命叱使以惡只 彌勒座主陪立羅良
  解曰。龍樓此日散花歌桃送青雲一片花殷重直心之所使遠邀兜率大仙家 今俗謂此為散花歌。誤矣。宜雲兜率歌。別有散花歌。文重直心之所使遠邀兜率大仙家 今俗謂此為散花歌。誤矣。宜雲兜率歌。別有散花歌。文多不載。既而日怪即滅。王嘉之。賜品茶一襲。水精念珠百八個。忽有一童子。儀形鮮潔。跪奉茶珠。從殿西小門而出。明謂是內宮之使。王謂師之從者。及玄征而俱非。王甚異之。使人追之。童入內院塔中而隱。茶珠在南壁畫慈氏像前。知明之至德與至誠。能昭假於至聖也如此。朝野莫不聞知。王益敬之。更贐絹一百疋。以表鴻誠。明又嘗為亡妹營齊。作鄉歌祭之。忽有驚□吹紙錢。飛舉向西而沒。歌曰:
  揪生死路隱 此矣有阿米次盻伊遣 吾隱去內如辭叱都 毛如雲遣去內尼叱古 於內秋察早隱風未 此矣彼矣浮良落屍葉如一等隱枝良出古 去奴隱處毛冬乎丁 阿也 彌陀刹良逢乎吾道修良待是古如
明常居四天王寺。善吹笛。嘗月夜吹過門前大路。月馭為之停輪。因名其路日月明裏。師亦以是著名。師即能俊大師之門人也。羅人尚鄉歌者尚矣。蓋詩頌之類歟。故往往能感動天地鬼神者非一。贊曰:
風送飛錢資逝妹   笛搖明月住姮娥
莫言兜率連天遠   萬德花迎一曲歌
  到了現在,韓國還有真言宗、佛入宗、淨土宗、元曉宗、龍華宗、天華佛教、普門宗、彌勒宗、法華宗、華嚴宗、總和宗、一乘宗、天臺宗等許多小教派。這些宗派裏,有大多數與彌勒信仰有關,一直延續著彌勒信仰。

附:朝鮮半島彌勒信仰簡表

552年:百濟聖明王遣使送石彌勒像一尊,日本始建寺供奉禮拜。
584年:日本自百濟迎請彌勒像一尊,大臣蘇我馬子建寺供佛像。
631年:百濟國孝順王於龍華山下見彌勒三尊,其子武王遂于此建立彌勒寺。
681年:新羅國神文王以憬興任國老,住三郎寺。著《上生經瑞應鈔》。
719年六月:新羅金馬郡彌勒寺遭地震損壞。
760年四月:新羅僧月明作《兜率歌》。
764年六月:新羅金山寺僧真表鑄丈六彌勒佛像。
766年五月:新羅金山寺金堂供奉真表鑄丈六彌勒佛像。
868年:高麗國忠清南道灌燭寺造石彌勒佛像,由僧慧明負責。
936年:高麗國彌勒寺建立。
1006年:高麗國忠清南道灌燭寺造石彌勒佛大像竣工。

 


上一篇(日本彌勒行者考) 回目錄 下一篇(彌勒菩薩七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