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勒歷史
  彌勒,梵文作Maitreya,譯梅怛利耶、每怛哩等,意思是“慈氏”。彌勒是姓,名阿逸多,義譯無能勝。據《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和《佛說彌勒下生經》等經記載,彌勒菩薩出生于西元前六世紀南印度一個婆羅門家,“軀體金色,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放銀光明,黃金校飾,如白銀山,威光無量。”後來跟從釋迦牟尼佛出家,先佛入滅,上生兜率天內院(即彌勒淨土),為天人說法解疑。釋迦牟尼佛預言授記彌勒菩薩為未來佛,經五十六億七千萬歲下生人間,于華林園龍華樹下成佛,三會說法,度脫眾生。
  彌勒的信仰在印度很早就出現了,在增一阿含經卷四十五、賢劫經卷七佛興立品等,皆以彌勒為未來出現的第一佛。阿毗曇八犍度論卷二十七,也載有當來彌勒成佛之事。中國的彌勒信仰于南北朝時開始,彌勒信仰分為上生信仰和下生信仰二派,上生信仰即信仰現今於兜率天說法之彌勒菩薩,而欲往生兜率天;下生信仰相信彌勒菩薩將來下生此世界,於龍華樹下三會說法,救渡眾生,而自己亦能生此世界,聽受說法而成佛,上生信仰開始有道安(314~385),據梁高僧傳卷五道安傳記載,前秦苻堅遣使西域,攜回彌勒結珠像等,道安開席講法時,常羅列尊像。繼有戴顒,據法苑珠林卷十六記載,東晉戴顒依據夢告,造立彌勒像,後安置於會稽龍華寺。又據名僧傳抄記載,南朝劉宋元嘉九年(432),法祥建彌勒精舍。此外上生信仰者還有道矯、僧業、慧嚴、道汪、道法、法盛、曇副、曇斌等。到了唐代,玄奘、窺基也宏揚兜率上生信仰,而成為法相宗的傳統。下生信仰亦甚為普及,據出三藏記集卷十二法苑雜緣原始集目錄序載,劉宋明帝(465~471 在位)撰龍華誓願文,周顒作京師諸邑造彌勒三會記,齊竟陵文宣王作龍華會記。南嶽慧思作立誓願文,敍述彌勒下生之說。唐代則天武后于永昌元年(689)命法朗等偽作大雲經,謂武后系彌勒下生。
  由於彌勒信仰的普及,歷來關於彌勒之造像,多不勝數。南齊建武年中,僧護曾發願於剡縣石城山雕鑿千尺彌勒像,然願未果而入寂,後由僧祐於天監十五年(516)完成,世稱三世石佛、剡縣大佛。北魏獻文帝時,鑿造大同雲岡第十三窟彌勒洞,安置十六公尺高之倚像,遷都洛陽後,又造龍門石窟,內有太和、景明、永平等年間所造之大小彌勒佛像數百尊。此外,山東曆城黃石崖、千佛山亦有許多北朝所造彌勒像。在我國最早的彌勒菩薩造像是身材修長、頭戴寶冠、身披瓔珞的菩薩裝形象。造像姿勢採取交腳、坐式,有些做說法印,有些以手支頤作思維狀。到唐代中、後期,菩薩裝的彌勒像有所減少,在面相、衣著、手印等方面逐漸趨向佛的形象。在唐末五代之初,浙江奉化有個名叫契此的和尚,形體肥胖,時時笑嘻嘻,露著肚子,隨處寢臥,言行奇異,能示人吉凶禍福,預測天晴落雨,人們都覺得他神秘莫測。經常背著一個布袋化緣,人稱“布袋和尚”。梁貞明二年,于岳林寺的一塊青石上坐化,他圓寂前曾說一偈:“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後人公認他為彌勒佛的化身,以他的形象來塑造彌勒佛,即現在寺廟裏供奉的喜笑顏開的大肚彌勒佛。

 


上一篇(彌勒信仰) 回目錄 下一篇(彌勒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