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3/08/12 09:03:24
尊貴能海上師
學習次第 : 進階

 現證莊嚴論顯明義疏清涼續記 第十四講

第十四講  九月七日

第四、弘法生障,各由自身缺點,勿咎外緣。如病障,自身業報壽命鬼神等皆有關,勿只在醫藥營養上看。弘法有傳習定法,雖不中不遠。錯的傳習,悖因果順世間,千萬不要。特別是講經,不要與般若同時同處講同一的經,別人剛講過不久,亦不要去講。宗派不相應的地方,不要講不相應的法。

第五、見道必須從修持得。說修不起就是未修。玉柱老人問人每日如何用功?答雲,參禪不能一心故念佛。又問雲:參禪不能一心,念佛便能一心耶?客無以對。此教人修行須久下功夫,不可淺嘗輒止。坐靜心不定,便丟了看書,永遠沒有修定種子。天天按時坐,縱是妄想昏沉,久久自然有個辦法。不要一下手就想了不得的大止觀。阿難贊佛,六年修身念處。大般若說身念處,約有十卷文。眾生六十二見,身見為總。下手從身念處修容易,四諦即加入其內修,舍利弗所說最全,初學可從大小持戒犍度入。宗大師說修行必求現生見道,次亦應成就世第一法,最下亦得暖。依淨信、斷煩惱(依戒)、明四諦理起大精進、修身瑜伽等(此是略義),四者皆可得暖。隨得其一,皆可帶起其餘三種。先依資糧道四預流支,切實積福淨障學戒,施供之事,盡力勿間斷,暖法必起。暖之極峰即頂。能放下即忍。煩惱、面子能放下,見地亦要放下,不要把見地當成證悟,發洩登報。放下更求勝進,世第一於三學更要努力。修行不退者,皆由於暖法得力。此宗大師指示入道必經之途,決不欺人,佛說亦如是耶。

第六、修行須心情舒暢,不可焦急。故必須有未來之希望,修道以見道為依持。見道者,即見成就之總趣向,總為成就三身,不可苟求小果。勤勇進修,當如中阿含獅子奮迅經說。不可說我教也學完,參亦參過,沒有成就,佛法不過如此。須知今日如此無成,皆由最初未得方便。應從今精進,不可今日推明日,亦不可推老。佛鼓勵老人,老亦難得之事。老人努力,方好引導後學。

第七、最初未得正知見,常在四倒中轉。於法終覺要有實法可執,空不下。我有權衡,知識變我亦變。講衛生,香水肥皂,洗亦不淨。樂求不壞,苦求不遇,終不可得,違四法印、不能成就出離心也。

第八、正見不修,徒有言說,對境不能起用,故必須再再修。

第九、修行亦無自性,若有自性,則不能成淨法緣起。若執有實自性,是止觀力未充分,仍是恍惚無力也。

此九所取分別是對境一時所起。

 

【獅子賢義疏】:

複次教示初中所持之行相分別第二者:

 

頌雲  第二心心所  轉趣時有境  不發菩提心  不作菩提意

作意劣小乘  不思大菩提  修及無修者  與彼性相違

非如義分別  修道所應知

 

如是頌者:

一、於善知識等遠離,菩提未生。

二、於佛所緣之福德及殊勝之聖者無所緣,故堅固菩提意未能作。

三、聲聞種性具足,故於彼乘之意能作等。

四、緣覺之種姓具足,故於彼乘之現法能行作。

五、般若波羅蜜無心心成就,正真圓滿菩提意中未能作。

六、所緣及俱有性之修行,無所緣性之修行未有。

七、無所緣又人無所緣亦未有。

八、修行亦無,所緣亦皆不有。

九、顛倒事義,現在失真。

凡于如其如性,非是如性中,所取之行相分別第二,此住品者,斷所作性之修行道之心及心所,發生之業行品類之境,具足之行相九種也。

 

【清涼記】:

次九種所取分別,是修行轉依之事及見上所起,轉依即由修行力,令心心所種子轉變,喻如思想改造是也。

第一、菩提心未生,於善知識遠離。菩提心即善知識。日日六時總結自己三業,是否與菩提心合。懇切發心,必蒙加持。不離善知識者,要不離教授。若心遠離,雖身不離無益。身不離要具機緣,愈發心不離,愈有魔障應知。

第二、以佛及諸聖者成就及行法為目標。阿含經全分、大乘一分、六度集經、佛本行集經、佛所行贊等應讀。不能知恩報恩,世間常法,如龜熊等本生傳記,不知則菩提心不能堅固。藏文有佛本行頌,當譯出。

第三、大乘障礙,聲聞自私種性應棄,聲聞堅決出離心及事范莊嚴應學。

第四、緣覺特點是好學,為部行上首,能領導大眾,不然純是鈍根。

第五、令菩提增長圓足,再再細細,常常精進。

第六、修行以法為所緣。辨識阿含為戒之所緣,觀境為定之所緣,三士道為慧之所緣等,不可以五欲名利為所緣也。

第七、入空從身念處修起。一切取捨趣避,皆從身見起。若離身見,則別解脫戒易學。

第八、但無所緣,不依法修行,則落於浪蕩空。要定出計畫修行,只說我不作惡,只是好人不是佛。應快定計劃,將從現在到成佛的功課定出。有多少資糧,修一步,算一步。下手別解脫戒,看書聽講,僧團中實踐。

第九、此九者為轉依道路,大般若為總,細則在別解脫戒中。

如是修行,方不落空。資糧道四要件,謂別解脫戒、淨罪、增福及依止。凡現在之障礙,皆由過去業果,消除之法,當依戒修行。福氣不夠要培,佈施供養,每日依儀軌行,亦施鬼神。令僧歡喜,令僧安樂,有智慧,切實想,必有事可作。如水頭師日日為大眾擔水,亦令僧歡喜之一道。依止者,謂于上師、三寶、本尊、護法之親近承事。成佛大道,不能一把抓,應抓著入手要點。勿如猴貪玉茭,一粒未吃下,被獵人射死。得一點吃一點,無常來時,畢竟吃下了一些。功德光論師所立四阿含為學戒之要。佛制比丘初五年學二百五十戒,為辨識阿含。後五年學二十犍度攝持僧團之法,為根本阿含。二百五十戒學不好,僧團無法攝持。只學二百五十戒,則二十犍度成為具文。次方旁通五部,究其同異,是為雜細阿含。先不得要領,便抓諸家注解,即墮入崎嶇之路,難可得出。次融會經律,得其歸趣,是為正宗阿含。律是佛說,亦即是經,不可謂我是律宗,與經背馳也。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