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3/08/12 10:06:17
學習次第 : 進階

現證莊嚴論顯明義疏清涼續記 第二講

第二講  七月二十日

四加行之修法,前有三表。第一表為四諦十六行觀,第二表為八忍八智,第三表與大乘合,轉為空觀,為般若正義。此頂加行中所說四加行,就成就之征相說。征相即是境界。他處不許說境界,大般若偏多處說境界,為令行者從事實上檢驗自身修行,知所造詣而不執著,且不至少有所得即自滿足。征相不能盡述,此中只舉其大綱。於暖位中說十二相。

一、夢為種子與現行心和合而現,觀夢可知自心行。見善相是自己修行如法,或由加持,應繼續精進,勿生驕慢。善相亦有真偽,應辨別。或於夢中說法辯論,悟入法義,應憶持。若見惡相,應改過修善。

二、畏墮小乘自了之見,不住自利。

三、夢見佛相生大歡喜,能消無量罪。次者不見相好具足之佛,或見老人是文殊,最初一念即是加持。

四、見神變放光說法等,更為殊勝,但此中亦有魔境。

五、弘法之心由熏習生。功德條件不夠,急於弘法多失敗。應內生弘法之心,準備條件,密藏功德,香味不蓋藏封故則散失。

六、三業不淨為惡趣因,能覺照修行,惡因自滅,即為暖位。

七、得大乘暖位者,應為人作利益,但不應逢人說法,論時事,出主意。為名利說法,尤為不可,但為人作加持可也。

八、無中生有,不虞之譽,鬼神傳語,時驗時否,應當警覺遠離。

九、降伏法應秘密審慎,方法周備,依止善知識。

十、學般若能努力為得暖之正相。

十一、現前作事錯不錯,為觀人觀己之要訣。若臨事顛倒把握不住,是未得暖之相。

十二、不成佛或今天明天硬要成,說皆不可說,但隨順不逆,究竟必成無上菩提。

此暖位元者,如種子得溫度早晚必發也。

 

【獅子賢義疏】:

如是表徵作用之行相複更攝入增勝所有十六,雲何種種行相增勝十六者?

 

云  約南洲士夫(頂)  供佛善根等  多種喻所作  增盛十六相

 

此頌所者:

一、三千大千世界之中,南嚴浮提之有情不惜財貨。特能於如來佛所作特殊之供養。

二、特能於般若波羅蜜能作意念。

三、能得無生法忍。

四、于所應作之菩提及能作之諸法能無所緣。

五、於十善等及無色之修習悟入易得,易作特別超勝。

六、接近諸天鄰次之下。

七、自能鎮伏諸魔勢力。

八、與導師及相同之士夫共住一處。

如是等所說之福德有八。

複次:

一、一切種種善巧方便學處完全清淨。

二、具足成就如來種性。

三、能得佛果之因相具足。

四、‘于波羅蜜反背方面心意不生。

五、於色等俱有具足觀察心非熾然生。

六、廣大波羅蜜普攝能正知。

七、一切圓滿(般若等)成就能得。

八、正等圓滿菩提相近隨順轉成。

如是所說之福德又有八種等別解者,以於無上等至尊大覺供養之善等種種眾廣所作譬喻,乃至增上複增上特殊聖性之住類十六之自性種種行相“養成”增勝是也。

 

【清涼記】:

次頂加行中頂位十六相。種子為內因,現在無障為外緣,能發現行,現生能成大般若,即為頂位。此十六中,前八為生南洲人之共法,後八為即生能成大般若之特法。生圓次第中說即身成佛,必須具此十六殊勝性。前八者:

一、于三寶能作廣大供養。

二、于般若名言義趣,心能印順接近。

三、能忍眾苦回向般若,於一切法無生心能忍許。

四、秘藏功德,大智若愚,得須陀洹而不見須陀洹等,此金剛經義也。

五、十善不修,其他修行皆成障,雜阿含明十善有數卷文。為修行入手處。於此痛切搞清。方能趣向菩提。無色定外道難解,易入歧途故。

六、人趣與天近,即在四王天之下。

七、老修行者,每有強力、能自勝諸魔。

八、與佛有血統關係,以生南洲久故。

後八者:

一、別解脫戒能全受,受已能清淨守護。

二、成就利他種性,如佛投身飼虎等。

三、佛果之因是悲心,相是菩薩行,如佛本行集經所說。

四、於般若歡喜。

五、於五塵情不深染著。

六、能知大般若全套教理。

七、依教修行能得大般若。

八、易成正等菩提。

此種子增上之相,為頂加行頂位。

 

【獅子賢義疏】:

如是增勝行相,種種添加,轉成自根(增長)範圍究竟之相等者,是決定堅固依止,務須決定堅固依止。

 

云  三自性諸法(忍)  圓滿最無上  不舍有情義  現得堅實稱

 

如是頌者:是正真方便善巧之力,於種種未知者求知之住品者。大悲現前,能作自性有情之義利完全不舍之性相。一切種智性於中等所說如何,一切智性三種之法,於其發心等增上大聲宣說。獲成悉皆圓滿無上決定堅實依止也。

 

【清涼記】:

頂加行之忍位,即頂位法令其堅住。頂位內因外緣,多劫修行,成就不易,不可令其退失。當修慧行刻意,練習無偽悲心,方有勘能。持戒修行,由悲心方能忍。度生事須內自修行,令力量生起,身教勝於言教。否則雖逢人宣說,人亦不聽,反遭譏謗。

 

【獅子賢義疏】:

如是堅實能作決定堅實,成就此之性相者,眾生位上住是也。是義雲何?眾生本為住位也。

 

云  四洲小千等  中大千為喻  以無量福德  等持悉全宣

 

此頌所者:稱量能稱量之標準也,如是雲者之理,三千大千、中千、小千、世界四洲等等,于波羅蜜多等中,一切自性三昧之福德,及智慧各各作喻,乃至彼體殊勝比之聖性差別,並是超量(不可量)福德廣大之性及三昧正定之相。此名詮者(勝法),以眾生體為住位也。如是特徵記持,彼等如其位次,暖等決定開解出離之分全四種,自性內心刻記應作也。此上決定出離分全。此以下者,是雲見道。彼中不隨順品對治及俱有有四種,今先不隨順品所取行相分別之二者。

 

【清涼記】:

世第一法未得初果故非聖者。一般涵養非為殊勝,此集合暖頂忍位元之功德而修等持,故功德超勝。雖修須臾其功德亦不可說。較量功德經文廣說,為令多熏習也。念佛參禪亦攝此內,主要功夫為甚深八法。修善止惡,如實正知應生應滅,理事相合,智行雙運,應事與止觀合,即甚深方便善巧。般若非空洞無物,亦不限於一法。凡夫能解,亦非玄妙。如是修者易入見道。

 

【獅子賢義疏】: 

頌雲  流轉與還滅  各各能所取  體性各又九  非如其境性

 

如是頌雲者:流轉與還滅無所緣及所緣之自性體中,如位次說,菩薩與聲聞等中等等法之受取及捨棄之門乃至所取也。此之所取行相分別煩惱及相似,不隨順品中成為境上分別,各各有九種者,真實性及未隨行趣入性,以此顛倒顯現故,于如其所有之境,了知皆非自性本體之知見所作也。如是所取行相分別之二類教示矣。能取行相分別又二者:

 

云  判異生聖者  情實安立假  許能取分別  各各九體性

若所取義如  彼能取何性  是彼之執著  自性空之相

 

如是頌:各各士夫及聖者之補特伽羅體,如其位次,士夫我見,隨行安立,有此因緣,能取有體。能取行相分別作遮止者,是於不隨順品中彼能成境界之計度分別各各有九種者也。任何時中,謂此等境界一分真實,能成所取之體義,彼體如其所取而有自性者,非是。此所雲者,彼任何時亦能取者,非是。以此之故,執彼體者,有能取之自性,有阿練若之自性,悉是顛倒顯現故。境界如何,即如何的不是。自性之自性是淨靜空理應知也。所取之行相分別,最初悟入之因緣,如是行相(此是最初悟入之因緣)九種何?

 

云  自性及種性  于道正修行  智所緣無誤  不共對治品

自證及能作  彼業所作果  趣入轉依品  分別相說九

 

此頌所

一、修真練若者無證寂靜之自性。

二、於不動地等中趣行,求佛之種姓決定清淨。

三、不知如幻,於中不依見等之道,正真修行成就。

四、其中反射之影像,極微者,亦盡知,於所緣不錯。

五、了知功德與過失之見,前行所為之事。

六、應捨棄者即應對治,與不隨順品一切垢汙與離棄性自所了知。

七、劣常妙善皆非之性,即聲聞等道之距離延長能作。

八、隨其心之相同(平等性)作幻化有情之事業。

九、若正真方便善巧之力生者,於一切有情涅槃圖謀所作之果,於中無咎之所取持所作性之趣行可為也。

如是所取行相分別者,最初入行品類所依之因有九,是見道之加行位中應放棄之說也。

 

【清涼記】:

見道中不隨順品有四九三十六,其對治亦爾。不隨順品即與般若不相應之法。不隨順品是病,對治是藥。波斯匿王肥不能俯身禮佛,佛命減食,其肥遂減,行動輕利。近人有患肥者,醫為剖皮剔去皮下脂肪,其肥稍減,剔至三次,其人遂死。服補求肥壯,不知肥亦是病,不明不隨順品之類也。剔脂肪以療肥,不明對治之類也。知病知藥,正見不謬,即見道矣。煩惱是有色眼鏡,相似是所現紅綠,此所見境,非本體性也。瞭解環境,出的主意才不錯,此初二九屬於所取境。照見五蘊皆空,則能取上不至顛倒。五道十地皆佛假安立之能取。於能所取妄計分別則生苦。于五蘊中但計有一分真實,即是藏垢納污之所。清淨本體本無一法可得。般若破除淨盡,小乘經中佛說法空亦纖毫不留也。四種中各說九種,僅是提綱,說不能盡,但可由此類推。

所取分別初九種者:

一、求般若而不知般若自性,如欲會人而不知其姓名面貌也。真淨本體是體,即本具之佛性,煩惱習氣去盡之所顯也。正修行處是道,指老實修行。淨地是果,指端正心地。智行無二,任運自然如法,才能不思善不思惡不墮無記。語錄的話是對機說,不能普通引用。威儀攝一切戒。行根謂收攝諸根。面首謂慈悲悅人,誠中形外。舊來禪林皆戒律與般若合修,後人輕戒,修行遂無辦法,舍事而求證理,甚難也。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