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3/08/12 09:37:11
尊貴能海上師

 現證莊嚴論顯明義疏清涼續記 第七講

第七講  七月三十日

 

【獅子賢義疏】:

此者,於見道中不隨順品之對治,及俱有之教。是於大菩提能作成就見道之因,凡其所有宣說之因,皆是他力品類之所分別也。

 

云  示他菩提門  因完全囑咐  證得無間因  具多福德相

 

此頌者:應斷棄能斷棄成就之性相,共有之菩提。於他體解脫解脫知見之道等,於中依止而作教示,詳細建立次第,是一也。唯依彼菩提因相於彼等正真詞義方便之門,乃至般若波羅蜜多,正真各各趣行方便,是二也。能作獲得菩提無間道之因,般若波羅蜜多自分修行等中之大福德,眾多之性相者,是第三也。

 

【清涼記】:

以上能取分別。四加行中之四九三十六種應善學。見修道之各各三十六不能學者,聽聞亦種善根。三十六種是所對治,對治之因是能對治,如真能立能破者,必依現量比量也。學此法之因,先要修加行。洛色嶺曲日阿,每日三次誦二十一度母贊,每次一百零八遍。哲蚌寺念米字瑪頌以數百萬計。當已卻甲發願:念此贊者,必令不離此法門,於此法生起粘性。排除障礙,即是對治。利他即能消滅自己魔障,亦是對治。故示他菩提門,即是對治之因。為他說法之內容,謂應斷之習氣,能斷之方便,由斷所應斷而成就之菩提果之性相,及戒定慧解脫知見之道。戒定慧三學開之即為三十七菩提分。欲修三十七道品,須先離五蓋。除五蓋須依四預流支;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思維,法隨法行。四預流支,從皈依起,於佛法僧及聖所愛戒,生內證淨,名四證淨。證即經驗,于四者功德由經驗而起淨信,而後五蓋可斷,四念處可修。三十七道品非定分段修,同時下手,但刻實細修又不能不分。由信三寶才有斷五蓋的工具。經中又說:只修四證淨,或只斷五蓋,只修四念處,皆可證阿羅漢。此簡略說,以此諸法可互攝也。舍利弗說應先修四如意足,易得神通,令生信心,然後易入道故。所謂修行成就善根,指五根言。信根以四證淨為體,進根以正勤為體,勤行不善或無記之法皆非正勤,修善法而無次第亦非正勤;念根以四念處為體,得如是正念,則阿羅漢在掌握中;身念處中循身觀,大般若經廣說,約有十卷文。舍利弗毗曇分多門說,引八種經,無我修法,亦在其內。眾生愛身,故由此易入。有身即有受,眾生於受不知,修善怕受苦,目犍連尊者說有二十一種,應依之細修,即受念處。心念處即是觀心,內地修行多用此法,多忽視以前之次第。凡夫之我,無有主宰。念三自皈,維那舉腔,令警覺自心也。參念佛是誰,亦是觀心,令自覓主人。定根以四加行為行,四禪為果;慧根即大般若,視一切法無自性。  五力為五根之力用。 七覺支為正修止觀。 八正道:一、為正見亦稱正智。二、正思維,亦稱正願。三、正語。四、正業,即依戒之身語業。五、正命,眾生莫不愛命,外道說佛教修性不修命,其實非是。舍利弗說一切有情皆依食住,一切有情皆依行住,一切善法不放逸為尊。修命之要,攝於此矣。食者四食:段食,有形分段之食,如吾人之飲食等,欲界眾生所受也;觸食者,五根之所感觸,禪定中四百餘種禪觸乃至成佛金剛觸皆屬之;思食者,即希望求得之心,南洲人能忍苦,即由希望心也,修行要利用思食,無希望故阿羅漢自殺;識食者,六識緣境熏習成種,相續不斷,執持命根。命即外緣生存之條件,非別有實法也。六、正精進,即四正勤。七、正念,即四念處。八、正定,此有專論。不得正定,不能成菩提。欲得正定,前七覺支又屬必要。故此三十七品,皆是得菩提之支分。華嚴經初地品三十七菩薩名號,即表道品。毗盧儀軌三十七尊咒印,皆表道品之功能作用。解脫者,受戒得身解脫,得初禪得心解脫,成阿羅漢得慧解脫。解脫知見者,得解脫之經驗也。慧行刻意辨識阿含,皆所以得解脫知見。四如意足之基礎,為精嚴之戒律,否則外道提婆達多亦有神通,徒學佛之表面,不斷方能無益也。

入道之要,在多培福修慧,有福慧,到時自有佛菩薩來教化。佛法不作斷滅想。佛法之壞,由於法久弊生,以弊為法,漸次變易,去法日遠。非由他緣滅也。文殊大威德現牛王相,教人利他忘己如大牛王,則福德智慧皆甚大也。為人說法,但解一句一偈,時間人地相應,皆可為說。條件不具,應從行上努力練習。雖持一戒,但能如佛所說界限不假,即能感動人,即是教化。推而廣之,能感化多數人,此即堅穩之大樂也。為人說法,同時亦可反觀自己是否如法,培福亦即修慧。欲正法久住,從攝取於僧起。攝取於僧,要令僧歡喜,令僧安樂。令大眾歡喜,即最好的培福。結戒十義,任何團體皆可適用也。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