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6/26 21:45:33
學習次第 : 進階

六加行教授(11之4):第五加行--七支供養之一 (2011年教授版)

 

                                                                     (上圖為禮敬供養皈依佛陀圖)

 

第五加行:從七支之門淨障集資
 

今天講第八項(註:《掌中解脫》附錄《菩提道次第明晰引導速道前行念誦次第易行儀軌.有緣頸嚴》這份資料裡是把它排在第八項)-供七支及曼荼羅。

供七支及曼荼羅


(第五加行法為攝集積淨扼要奉獻七支及曼荼羅….)

 

 

俱胝圓滿樂善所生身,能滿無邊眾生希願語,
如實觀見無餘所知意,釋迦主尊之前我敬禮。

具大悲心如來金剛持,勝觀諦洛巴與那若巴,
吉祥種毗巴及阿底峽,修行加持傳承我敬禮。

彌勒、無著、世親、解脫軍,勝軍、調伏軍及名稱祥,
獅賢、二孤薩黎、金洲師,廣大行派傳承我敬禮。

文殊、破有無邊龍猛尊,月稱以及大理杜鵑師,
善護佛意聖者父子等,甚深見派傳承我敬禮。

具足講修妙訣阿底峽,噶當教法祖師仲敦傑,
四瑜伽師及三昆仲等,噶當教派傳承我敬禮。

開闢雪域車軌宗喀巴,事勢正理自在嘉曹傑,
顯密教法之主克珠傑,父子傳承諸師我敬禮。

遍攝歸處上師金剛持,隨機調伏顯現知識相,
能賜殊勝共同諸悉地,具恩諸上師前我敬禮。

遍視無量聖言之眼目,有緣趣向解脫妙津粱,
悲心撼動方便善開顯,此諸善知識前我敬禮。

集密、勝樂、歡喜黑汝嘎,及大吉祥金剛怖畏等,
四密續部無數壇城主,本尊諸天眾前我敬禮。

恒為兄弟修習菩薩行,共同發願稀有善資糧,
同於賢劫之中至究竟,千尊圓滿正覺我敬禮。

善名、大寶、妙金、無憂惱,法稱、神通、藥師、釋迦佛,
廣大希願意趣悉圓滿,八大如來之前我敬禮。

集諦癡暗種子令解脫,根本拔除痛苦毒箭者,
《佛母般若波羅密多》等,三藏正法之前我敬禮。

文殊、金剛手與觀自在,地藏以及除蓋障菩薩,
虛空藏與彌勒、普賢尊,八大菩薩之前我敬禮。

善修甚深十二緣起故,無需依靠他人善領悟,
獲得自然自覺之智慧,諸聖緣覺之前我敬禮。

能仁付囑主持聖教幢,支分生與不敗、住密林,
具時、金剛妃子、賢尊者,金犢、跋黎墮闍具金者,

聖巴沽拉以及羅怙羅,小路、賓度羅跋羅墮闍,
大路、龍軍、隱形及不變,上座並諸眷屬我敬禮。

最上殊勝空行剎土中,具足神通神變大能力,

如母愛子看護修行者,三處空行眾前我敬禮。

昔於如來薄伽梵尊前,承許護佑如法修行者,
猶如守護子女不暫捨,諸護法眾之前我敬禮。

護國以及聖增長,廣目及與多聞子,
調伏眷屬護四門,四大天王我敬禮。

於彼一切應敬前,自身化作無量身,
量等一切剎塵數,以最上信我敬禮。

敬禮聖妙吉祥童子!

所有十方世界中,遊於三世人師子,我以清淨身語意,遍禮一切悉無餘。

以普賢行為願力,一切如來意現前,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塵數佛。

於一塵中塵數佛,各住菩薩眾會中,無盡法界亦復然,我信諸佛皆充滿。

諸功德海讚無盡,普以音支大海聲,稱揚一切佛功德,我今讚嘆諸如來。
 


一般說"積淨",所謂"積"就是積聚資糧,所謂"淨"就是淨除罪障。無論如何,如果我們没有造那個因,那個果是不會出現的。同樣的,無論任何業,善業也好,惡業也好,只要没有去造作,就不會有結果產生。今天講的在《掌中解脫》附錄《菩提道次第明晰引導速道前行念誦次第易行儀軌

.有緣頸嚴》這份資料裡是把它排在第八項,不過在「前行六法」中,它是第五項,就是「第五加行法」-為攝集積淨扼要奉獻七支及曼荼羅…
 

這個部份剛仁波切強調動機還是很重要的,動機上來講,由於這是大乘佛法的緣故,所以必須安立大乘的動機,大乘的動機不外就是為了一切有情的利益,所以自己一定要求證佛果位,為了求證佛果位所以積聚資糧和淨除罪障,這個部份必須連帶到之前觀想「資糧田」等這些,無論我們如何的去觀想「資糧田」,如果不去進行積聚資糧和淨除罪障的法行的話,那是無益的,因此一定要在觀想「資糧田」之後去進行這個部份。

第一支禮敬

剛提到迎請「資糧田」,我們迎請「資糧田」的目的就是為了要去做淨障集資的法行。提到這個就要去了解到,我們無論是造作罪業,或造作善行,一定會有一個對境、對象,這個對象要不是佛、三寶、聖者,要不就是有情,一定有一個對象在,舉一個例子來講,就像我們跌倒,跌倒的時候當下是跌在地上,要站起來也是撐著地、依著地站起來,所以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們迎請「資糧田」之後没有去做淨障集資的法行,就如同一個種子把它放在乾燥的地方,没有給它土壤、水份、養份等,它是不可能長出苗芽的,這個種子到最後就像讓它自行壞掉一樣。淨障集資的關要當中,第一個部份是禮敬,是普賢七支行願當中的第一支-「禮敬支」,「禮敬支」就如同《速道前行念誦次第》當中提到的:
俱胝圓滿樂善所生身,能滿無邊眾生希願語,
如實觀見無餘所知意,釋迦主尊之前我敬禮。
這個部份是對佛陀的身、語、意做禮敬,同時憶念佛陀的功德而做禮敬。

首先就是對本師釋迦牟尼佛來做禮敬,一邊做禮敬,一邊憶念佛陀的身、語、意三種功德,身功德即佛陀具足三十二像、八十隨形好;語功德即佛陀具足六十支妙音等殊勝;意功德即佛陀具足「盡所有智」和「如所有智」的功德。一邊憶念佛陀的這三種功德來做禮敬。

以上是禮敬本師釋迦牟尼佛的部份,接下來的偈頌是禮敬「修行加持派」傳承祖師的偈頌,那我們來看文:
具大悲心如來金剛持,勝觀諦洛巴與那若巴,
吉祥種毗巴及阿底峽,修行加持傳承我敬禮。

第三個偈頌是禮敬「廣大行派」的祖師,我們來看偈頌:
彌勒、無著、世親、解脫軍,勝軍、調伏軍及名稱祥,
獅賢、二孤薩黎、金洲師,廣大行派傳承我敬禮。

「廣大行派」的傳承祖師是在主尊的右側,接著在左側的是:
文殊、破有無邊龍猛尊,月稱以及大理杜鵑師,
善護佛意聖者父子等,甚深見派傳承我敬禮。
這個偈頌是在禮敬「甚深派」的傳承祖師。

接著這個偈頌是禮敬「噶當派」三種傳承總攝為一的偈頌:
具足講修妙訣阿底峽,噶當教法祖師仲敦傑,
四瑜伽師及三昆仲等,噶當教派傳承我敬禮。

剛提到「噶當派」有三個傳承,三個傳承匯流為一是所謂的「新噶當派」,就是宗喀巴大師總集了「噶當派」三種傳承:
開闢雪域車軌宗喀巴,事勢正理自在嘉曹傑,
顯密教法之主克珠傑,父子傳承諸師我敬禮。

接著再看下一個偈頌:
遍攝歸處上師金剛持,隨機調伏顯現知識相,
能賜殊勝共同諸悉地,具恩諸上師前我敬禮。

「遍攝歸處上師金剛持」這到底是指那一尊金剛持,在主尊宗喀巴大師心間也有金剛持,在主尊的後面也有二次提到金剛持,所以仁波切說他不確定指的金剛持是那一尊。


接著再看下一個偈頌:
遍視無量聖言之眼目,有緣趣向解脫妙津粱,
悲心撼動方便善開顯,此諸善知識前我敬禮。
這指的是前面那些上師像是密集金剛、勝樂金剛、喜金剛、大威德金剛,還有在中間的十六明點本尊們,為自己說過法的上師,彼此之間有結過法緣的上師都可以觀進來,這當中如有還在世的上師,就不能觀想上師坐在蓮花上,要觀想上師坐在錦墊上,如果你所觀想的上師已經圓寂了,已經完成那一世利益眾生的法行,這樣子你就要觀想他坐在蓮花上的日、月輪墊上。在這麼多的上師當中最主要是觀想自己的具三恩上師,也就是「資糧田」的主尊,我們要觀想其本質、其體性,或其自性就是具三恩的上師,對於我們平時加持最深,我們對他最具足信心的這位上師,我們就把他觀想成主尊的體性。我們對於上師最好或一定要視同佛一般,這是很重要的,因為如果不這樣的話,我們會產生很多的妄念、很多的分別心,反而形成自己的障礙。

將上師視之如佛這是非常重要的,過去曾經有一個典故,仁波切說他不知道這個典故當中的主角-上師的名子,不過之前在寺院上課的時候仁波切的師長曾經跟他們講過這個典故:曾經有一位師長,他小時候在學習過程時有一個專門照顧他,教他藏文基本字母和拼音的上師,這一位上師後來還俗了,最後也蠻潦倒的,以至於回到放牧的生活…..還俗的這位上師當時所照顧的那位小出家眾後來學得很好,慢慢也有一些名氣了,他在觀修「資糧田」等等做這些法行的時候無論怎樣就是生不起證量,他就問其他的師長:「為什麼我觀修「資糧田」做這樣的法行,心中總是生不起覺受和證量?」那位師長就回答他說:「你應該是没有把上師視之如佛吧?!」他想這位師長這樣回答他想必他有漏掉那個上師没有觀進來,後來他才想到,他真的没有把小時候獲得啟蒙的上師觀進來,於是就把他觀成最重要,恩惠最重的主尊,這樣之後他的證量就生起了,所以說將上師視之如佛是多麼重要!

接著就是對「密續四部」本尊上師們做敬禮,第一個是「無上瑜伽部」的本尊及上師:
集密、勝樂、歡喜黑汝嘎,及大吉祥金剛怖畏等,
四密續部無數壇城主,本尊諸天眾前我敬禮。
 

接著是對千佛來做頂禮:
恒為兄弟修習菩薩行,共同發願稀有善資糧,
同於賢劫之中至究竟,千尊圓滿正覺我敬禮。

接著是對藥師八佛來做頂禮,我們來看文:
善名、大寶、妙金、無憂惱,法稱、神通、藥師、釋迦佛,
廣大希願意趣悉圓滿,八大如來之前我敬禮。


接著是對正法做頂禮,之前有觀想一切三乘的教法呈現經典的形象,我們現在就是對三乘的教法來做頂禮。這三乘妙法也是總攝在三藏-經、律、論當中:
集諦癡暗種子令解脫,根本拔除痛苦毒箭者,
《佛母般若波羅密多》等,三藏正法之前我敬禮。

接著是對八大菩薩做頂禮,我們來看文:
文殊、金剛手與觀自在,地藏以及除蓋障菩薩,
虛空藏與彌勒、普賢尊,八大菩薩之前我敬禮。

接著對緣覺聖眾來做頂禮:
善修甚深十二緣起故,無需依靠他人善領悟,
獲得自然自覺之智慧,諸聖緣覺之前我敬禮。

接著是對十六上座來做頂禮,這十六上座包含兩個偈頌:
能仁付囑主持聖教幢,支分生與不敗、住密林,
具時、金剛妃子、賢尊者,金犢、跋黎墮闍具金者,

聖巴沽拉以及羅怙羅,小路、賓度羅跋羅墮闍,
大路、龍軍、隱形及不變,上座並諸眷屬我敬禮。

接著是男、女空行:
最上殊勝空行剎土中,具足神通神變大能力,

如母愛子看護修行者,三處空行眾前我敬禮。

接著是出世間的護法神:
昔於如來薄伽梵尊前,承許護佑如法修行者,
猶如守護子女不暫捨,諸護法眾之前我敬禮。

接著是四大天王:
護國以及聖增長,廣目及與多聞子,
調伏眷屬護四門,四大天王我敬禮。

接著是總括而禮敬:
於彼一切應敬前,自身化作無量身,
量等一切剎塵數,以最上信我敬禮。

我們在做頂禮的當下,要一邊憶念我們做頂禮對象的身、語、意三種功德,並且祈請加持願我也能具足這樣的三種功德,這當中有祈求加持及行皈依的意味在。

在《普賢行願品》當中,也是有身、語、意的三種禮敬,接著是身、語、意的禮敬。

第一個是綜合身、語、意三種的禮敬:
敬禮聖妙吉祥童子!

所有十方世界中,遊於三世人師子,我以清淨身語意,遍禮一切悉無餘。

接著的偈頌是身禮敬:
以普賢行為願力,一切如來意現前,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塵數佛。
 

接著是意禮敬:

於一塵中塵數佛,各住菩薩眾會中,無盡法界亦復然,我信諸佛皆充滿。

接著是語禮敬:

諸功德海讚無盡,普以音支大海聲,稱揚一切佛功德,我今讚嘆諸如來。

由於我們從過去到今天已經經歷了無數的生生世世,從無始一直到如今,我們在做頂禮的時候觀想,除了現在的自己以外,包括過去我們所曾經投生的每一個生生世世的自己,全部都化為人的像貌一起在做頂禮,這樣的話可以積聚很大的資糧,也可以淨除很多的罪業。在普賢菩薩的行願品當中「一身復現刹塵身,一一遍禮塵數佛」觀想自己的身體化現為一百個身體,一百個身體又各自化為一百個,越化越多,最後就是無數無量,數不盡的身體。既然有數不盡的身體,當然有數不盡的口,有無盡的口當然有無盡的舌,這樣去做禮敬等等。當下有那麼多數不清的自己在做頂禮,這樣會有很大很大的利益。

同樣的,動機上我們也是要具足「六度」來做禮敬,就像我們在做頂禮的時候,當下不僅自己頂禮,同時也令其他有情頂禮,這就是「佈施」。

在做頂禮的時候,方法没有錯誤,這又是「持戒」。在頂禮時我們不能有錯誤的頂禮方式,錯誤的頂禮方式就像我們在合掌時不能雙手平平的,五指貼五指,這是外道的合掌方式,在合掌的時候掌心要有一些空間,把兩個拇指伸到空間裡去,這象徵著摩尼寶,如果我們用扁平的合掌方式頂禮,也許未來會投生到没有佛出世的地方,一個人有没有在修行或對法有没有了解,看他合掌就知道了。

合掌後放在頭頂上,這是安立未來能夠獲得頂髻莊嚴的緣起;雙手放在眉間,這是未來證得白毫相的緣起;雙手再放在喉間,這是未來證得六十支妙音的緣起;雙手再放到心間,這是未來證得意功德-「盡所有智」和「如所有智」的緣起。

禮敬的時候額頭一定要能觸地,頂禮時動作要非常簡單俐落,就像一棵樹倒下一般,現在大家頂禮的方式,慢慢的膝蓋著地或是起來的時候靠著膝蓋和雙手,照說這樣的方式是不對的。在頂禮時有一個咒,去念誦的話,就能使當下的頂禮變成一千個頂禮。在頂禮時如果你個子越大的話利益可能更大,因為有此一說,當頂禮時你的身體接觸到大地的微塵數量,你的福報就等同那微塵數量一樣多,這並不是隨便講講的,這是佛陀曾經親口宣說過的,在經典當中就有一段,佛陀講說:「比丘們,在做頂禮的時候,你的軀體所覆蓋的塵土數量,如其一一塵土的數量,就能感得同等數量的轉輪聖王的果位與受用。」

仁波切現在教大家頂禮的增廣咒:「南無,敏殊西利耶,南無,殊西利耶,南無,烏達瑪,西利耶,梭哈。」在做頂禮的時候能夠念這個咒,就能使當下的這一次頂禮變成一千次的頂禮。在頂禮的時候額頭一定要觸地,若頂禮時額頭不觸地會感生到「苟羌(註:譯音)」的地獄,這個地獄的苦刑是頭會被抓著撞在地上。所謂頂禮的利益就是能夠讓功德增長,同時可以降伏我們的我慢,並感得千幅轉輪聖王的果報,但頂禮也要懂得頂禮的方法,否則變成反其道而行,以上是頂禮方面。

好好的去做正確的頂禮就是「持戒」。

頂禮當然也是非常辛苦的一件事,能夠承受這樣的辛苦這是一種「忍辱」。

在做頂禮的時候當然是自己內心非常願意、非常歡喜,而不是被逼迫、不得已,不得不去做頂禮,如果能夠歡喜的去做頂禮,這就是一種「精進」。

在頂禮時當下想到的應該不是惡業,而是一心專注在善行,這也是一種所謂的「禪定」。

從「六度」當中「智慧」的部份來看,如果能將頂禮的對境,頂禮者及頂禮的行為等當成是無緣空性的,這樣的話會有很大的利益。(註:具足「佈施」的頂禮之前已提到)

在做身禮敬時,我們觀想無量無邊的身體,有無量無邊的身體就有無量無邊的舌頭,有無量無邊的舌頭來對聖眾做禮讚,就像文中的內容:
諸功德海讚無盡,普以音支大海聲,

稱揚一切佛功德,我今讚嘆諸如來。


意禮敬就是我們要去思維,憶念這些聖眾的功德,我們在做身、語、意這三種禮敬的時候若能具足「六度」來做,或具足六種清淨來做的話,那會有非常大的利益,如果能夠具足這六種殊勝、六種清淨來做禮敬的話,就是一種大乘的禮敬方式,這大乘的禮敬方式就是我們普賢行願七支裡所講的。

禮敬甚至包含我們光只是合掌都是禮敬,一個合掌都可以算是頂禮,所謂的小禮拜也是一種頂禮,大禮拜那當然也是一種頂禮,計算數目的方式以後會提到。

 

 

  接續11之5.............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