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嘛網 日期:2017/08/19  編輯部 報導

中華傳統孝道的七重文化內涵

乾元國學研究院

幾千年前,孔子曾寫出一部被譽為使人高尚和聖潔傳之百世而不衰的不朽名著《孝經》,千百年來被視作金科玉律,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無不對其推崇備至,產生了人類文明的偉大力量,成為獨特的中國孝道文化。

  孔子提倡的孝道文化,其內涵可以從如下七方面來理解:

  一、敬養父母

  這是對雙親而言。敬養父母雙親是人類的天性。孔子認為:父子之道,天性也。意思是說,父母培養教育子女,子女奉養父母,這是人類一種天性。又說: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這是孝敬父母的天性五種表現:在日常起居生活中以最誠敬的心情任勞任怨地服侍父母;父母生病時以最憂慮的心情照料父母;父母過世時以最哀痛的心情來料理後事;舉行祭祀時以最嚴肅的態度來追思父母。這五方面做到,才稱得上是能侍奉雙親的孝子,也才能算是真正體現了人的孝親的聖潔本性。

  二、順親諫親

  孝敬不等於盲從。孔子在《孝經·諫諍章》說: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于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孔子態度十分鮮明,他反對一味盲從,反對愚忠愚孝。主張做父親的若有能諫諍的兒子,就不會陷於不義的行為之中,做兒子的若看到父親有不義的行為,就應該直言相勸;對父母有意見,有禮貌的提出,不應和父母吵架耍態度。為人臣子的若看到君王有不義的行為,就應該進言勸止。這些都體現了孔子的辯證思想和民主思想。

  三、生育後代

  這是對後人而言。人類生命是一個鏈條,民族興衰關鍵在後代。生育後代既是生命延續與民族繁衍的需要,也是承繼孝道文化的責任與義務。生育後代,提高後代的品質,在當代絕不是個人一家的行為,而是培養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和建設者,強我、壯我中華民族之後的需要。

  四、推恩及人

  這是對他人而言。孝道分養親、敬親、尊親三個層次外,還強調推恩。孟子說過: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又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其意思就是在人與人相處中,應當推己及人,推恩及人,使孝道得以昇華。把孝親敬老的美德推廣到同學、師長及社會每個成員,既尊敬熱愛自己的父母長輩,也兼及他人的父母長輩,使全社會人與人之間都能夠互尊互愛,和諧相處。

  五、忠孝兩全

  這是對國家而言。孝忠相通,孝始忠結。孔子說: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曾子說:孝子善事君。把對父母的孝心轉化為對國家的忠心,把對家的責任感轉移對國的責任感,這是儒家孝道觀的一大特點。自古忠臣多出於孝子,盡孝與盡忠是相輔相成的,孝與忠有著內在聯繫和共同本質的兩位一體。小家與大家本質相通。

  六、緬懷先祖

  人死後墳頭有人填土、年節有人祭奠。這是人們對死者的祭日以及傳統節日,如清明節上墳掃墓等祭奠的活動,是生者對死者寄託的哀思與緬懷,也是中國孝道文化的內涵與禮數。可是文革橫掃四舊把人們的紀念活動統統視為封建迷信而加以批判,嚴重地破壞了人類孝與感恩的倫理常情和秩序。對革命先烈、對死去的親人,慎終追遠,緬懷思念,這是中國孝道文化代代相襲、輩輩相傳的偉大特色與偉大內涵,是中國人一種永恆的孝道和仁愛的體現。永遠不應廢止,也不能廢止。

  七、光耀門庭

  這是對亡者而言,就是無念爾祖,聿修厥德,意思是始終不忘思念先祖,繼承遺志,將他們的功德修養發揚光大。父母在,能夠一直孝敬,父母死後,則慎行其身,不給父母帶來惡名;同時既擅自珍攝,保全自己,又能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英名,這都是始終在盡孝道。光宗耀祖,光大宗門,這是傳統孝道對子女在家庭倫理範圍內的最高要求。

  總之,在中國傳統社會中,儒家歷來視孝與感恩視為人倫之公理,將它作為維護社會倫理關係和政治統治的重要手段,並且把孝與感恩和忠君愛國相聯繫,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出發點,使孝與感恩這種調節親子關係的道德規範擴展為具有社會普遍意義的行為準則,成為社會教化的基本內容。


上一篇(墮胎後你所不知道的發生在) 回目錄 下一篇("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