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道次第學修

一、不應過於急於實修

我們在注意靜風師兄所說的問題的同時還要注意不要走另一個極端:樂於簡單,急於實修。認為:道次第是用來實修的,因此對道次第不需要仔細學,只需要學學掌中解脫、速道之類的實修引導教授就可以去修了。仔細學道次第是沒有必要的,趕緊按照實修引導修出覺受來才是最重要的。

當然,對於如藏地那些學完五部大論課程的格西那樣已經具備了很好的經教基礎的人來說,對道次第不做仔細的聞思,只學學掌中解脫、速道之類的實修引導教授就去實修,是可以的。但是對於絕大部分毫無或者幾乎毫無經論基礎的人來說,如果連僅就道次第的範圍來說,都不做相當程度的多聞深思,就去實修的話,除非是宿世善根非常深厚者,否則雖然努力勤加串修,亦不可能生起正確的覺受的。

因此對於這些人來說,單從學修道次第的角度來說,應該隨自己的因緣環境、盡自己的能力對道次第的相關教理做相當程度的多聞深思,力求把道次第的道理學通。並在學的同時,如靜風師兄所說,隨份隨力地將所學用於實修,以求轉變內心。如此方為較為妥善的學修道次第的方式。

下面舉兩個例子略作證成:

《菩提道次第略論釋》雲:行者當知,聞多則思廣,思廣則修大也。即以去惡而論,不多聞與思,於應斷應證方便,了知詳盡,則至實行去惡時,亦必不能迅速而徹底也。

阿紮仁波切答弟子問中一段開示:問:學習道次第的要領是什麼?答:。。。。。。實修道次第時,可以先單獨修,再串修;或者先簡略的串修,在單獨修,兩種都可以。要注意三點:一是首先正確全面理解教理後再來修,二是不要脫漏了某個環節,三是不要跳著修,要按照次第、逐個觀修。

 

二、應當隨力多聞

靜風師兄所引永嘉仁波且的開示,其相關部分原文如下:5、學習道次第的訣竅是什麼?答:學習道次第是很好的修行方式,按照道次第固有的次第學習就是最好的。以道次第為主時,其他的經論也可以學習,但不必同時學習很多。最主要是學習時應注重內心的改變,假如我們能學到一點道次第的內容,同時便用這些內容使我們的內心變得柔軟,這樣學就是對的。如果我們學習了很多內容,但內心卻沒有改變,這便不大好了。

可以看出永嘉仁波且在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有一個前提:“以道次第為主時”。故靜風師兄此帖是針對學修道次第的時候說的。不能據此認為對於整個佛法的聞思修來說也是“先求多聞是最重要的,不急於禪修。大體來說,這樣也不算壞。”實際上,按格魯傳規先求多聞深思是必須的。

就對整個顯密教法的聞思修而言,那種樂於簡單,認為不需要學那麼多的看法更是極端錯誤的。實際上,此三者是緊密相連、密不可分的。關於聞思修的次第及多聞的必要性,下麵舉二部至尊宗喀巴大師所造論著略做證成:

《證道歌》(宗喀巴大師造,仁欽曲紮譯)中說:最初常求廣大聞,中達經論皆教授,最後日夜勤修持,一切回向為弘法。[1](《三主要道筆記》(第一世帕繃喀仁波切,仁欽曲紮譯)中雲:宗喀巴大師從17歲到36歲間廣作多聞,36歲時,因至尊文殊的激勵,舍事專修,觀上師與本尊無別而作啟請,並懺罪積福,積聚眾多資糧,行持4年,通達一切經論皆是教授。其後從38歲至53歲之間,不是偏面,而是對顯密全圓教法加以實修。所以不像某些人僅滿足於證得內外共同功德的一小部分,而是如經教中所說的那樣獲得標準的證德。。。。。。。縱觀宗喀巴大師的一生,可用大師自己的四句話來概括:最初常求廣大聞,中達經論皆教授,最後日夜勤修持,一切回向為弘法。俗語說“言傳不如身教”。宗喀巴大師的一生就是菩提道次第教授的生動體現和絕妙注釋,立志行菩薩道者應該多多閱讀大師的傳記。)癡迷暗覆取捨處,正聞明燈未洞燭,若于正道未了知,如何趨入解脫城?是故我於慈氏主,南洲六勝二莊嚴,所有大論細研習,不以偏粗為滿足。(此中第一個攝頌頗為著名,有多種譯本,例如:最初廣大求多聞,中達經論皆教授,至後晝夜勤精修,一切回向教弘昌。又如:先是精進求多聞,繼而諸論作教誡,再是晝夜勤修持,皆為回向教昌盛。)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十三雲:是故聖道最勝命根謂擇法慧,慧無上因,謂於無垢經論勤求多聞,以諸教理善為成立。然諸欲修法者尚不能知聞為必須者,是由於修時不能定解,必須觀慧思擇而修,反顛倒解不須多聞過失所致,故自愛者,應棄此過猶如惡毒。

另外,格魯派現行的顯密學修制度也能說明了聞思修的次第及多聞的必要性。依格魯派的顯密學修制度,僧人們通常都是先花十數年時間深入聞思五部大論乃至格西畢業後進密宗院再聞思密法經典。在此階段是以聞思為主的,禪修為輔的,待顯密教法通達後,再依各自因緣擇靜地專修以求實證所學。

下面舉兩個例子略作證成:

《三主要道筆記》(仁欽曲紮譯)中說:“在孩提時代,大師(指第一世帕繃喀仁波切,引用者注)便顯露了非凡的功德,七歲那年,由當時的一位大德卻傑·洛桑達吉(法主·善慧宏揚)攝受。。。。。。帕繃喀大師在沙拉寺的生活並不出名;他只獲得“琳賽”格西學位,也就是說只通過了本寺的考試而未去參加最高一級的“拉然巴”格西學位的角逐。大師從沙拉寺畢業之後,又花了二年時間在上密院學習。。。。。。帕繃喀大師完成學業後,便長時期親近達波上師,並在上師所居山洞的附近閉關專修“道次第”。達波上師每教完一個道次第所緣類,大師便離去實修,稍後再回來陳述自己所證的情況。如果他獲得一定的證德,達波上師就進一步教下去,大師又再離去實修,就這樣來來回回一直持續了十年!”

蓮波仁波切在任傑老師正式講《略說觀修三寶的功德和意義》前的開示中說:過去三大寺廟中的格西,他一輩子要學的是什麼呢?主要學的就是宗教的哲學,也不是他每天去打坐打坐,修行修行,不是這樣!格魯派它的提倡法是怎樣的?先要學好,學好了以後才去修行。這個跟別的有些宗派不太一樣,它(格魯派)的修行方法是不一樣的。它認為先把佛教知識一定要掌握,掌握了以後再去修行的話,修行得快。它也不是一開始就要坐禪、一開始就要修行,不是這樣的!格魯派裏面的那些高僧大德、那些格西從出家以後,就開始學習,主要就是學習的理論知識。他反復學習、反復研究、反復觀察,自己對佛法的理解是這樣,然後要去研究:這個學派的分析是怎樣?那個學派他的分析是怎樣?這樣才是辨經,要辨經,要提出自己一些不同的解釋。當然,格魯派的很多法師在學顯宗的時候,可以接受一些密宗的灌頂,但是最終的修行,是要在把這些學完之後才去修行的。

 

三、附帶說明

先引三段話

嘉瓦仁波且在講《心經》時對此也有一段開示:以前印度的大成就者,例如龍樹、提婆師徒,無著、世親兄弟,以及八十位大成就者,他們都是長時間在經論中精進學習而獲得成就;也有少數人,是依止善知識,透由有證量的上師的口訣而獲得成就。西藏也是如此:多數是依據那爛陀寺大論師所著的論典,經長時間學習而成就;少數是依止有證量的上師,依口訣而成就。由此可知,歷史上傳教的方式有二種:一、是依據大論典,二、依口訣教授。上師具證量,對弟子教學時,根據當時的因緣,把自己的經驗和覺受傳授給弟子,中國歷史上也有大師沒有長期學習經教,以禪定的力量而得成就。但是以教法長遠的發展來做比較,第一種方式,因所研習的論典都是由佛授記的大論師菩薩所造的論典,經過長時間的觀察、抉擇,破除一切邪見、疑惑,根據經論內容如實修行,可去除二障和錯誤,能無誤的得到成就。第二種方式,是根據暫時的因緣而教授的,比較零碎,學者無法領會佛法整個扼要,所以是有危險的,對於後世學習的人不一定適合。以教法長久住世的眼光而言,第一種修學方法非常重要。

祈竹仁波切曾經開示(大意):噶當派的三個分支:教典、道次第、教授派。雖然現在不存在了。但是其實是對應著三種學修的方式:教典派對應著藏地僧人學五部大論那種方式。道次第派對應著我剛才說的以道次第為核心,好好學習廣略論。教授派對應著直接按照樂道、速道去實修。但是,如果真的單純依教授派的方式實修就能夠獲得圓滿證德,必須是宿世根器非常好的人,對根器差的,根本不行;而教典派所對應的方式又不是大部分一般人可以做到的;因此最適合大多數的方式是第二種,即道次第派的方式。

《掌中解脫》中說:我的皈依處大寶上師敍述赤欽·昂旺諾布(語自在寶)的口傳說,雖然現在不直接以噶當三派來命名,但不表示這三派不存在:研究五部大論者將大論與“道次第”合起來修,就是“噶當教典派”:如果無法做到這樣;但慧力和精進還可以的人,聞思《道次第廣、略論》而修,就是[噶當道次第派],這也不行的人,在《樂道》,《速道》等簡略教授基礎上,具足一切道的要點來修,就是“噶當教授派”。

上面三段話所涉及的三種學修的方式,大致可以涵蓋了所有學格魯派教法人的根器因緣,及所對應的學修方式。由於不同人的因緣、時間、條件等等因素差別很大,目前大部分人都沒有足夠的因緣福德按照第一種方式學修,很多人也可能不能按照第二種方式學修,甚至還有人連第三種方式都有些做不到。但是應知這是由於個人因緣條件所不允許而做的迫不得已的變通,而絕非我們就學這一點修這一點就足夠了。除非你是宿世已經修得非常好的,大根器之人。所以對於我們大部分人來說:應該採取的比較正確的態度是:隨個人的因緣、盡個人能力、進行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廣泛、深入的聞思,把相對正確完整的佛法知見建立好;並同時努力訓練將所聞思的用於實修。

雖然我們這一世由於因緣條件所限,我們不能對整個顯密經教做圓滿的聞思修,但是我們要努力去在自己的因緣條件所允許的情況下儘量去深廣地聞思修。我們這樣去做,甚至這一世能夠做到多少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培養對圓滿聞思修整個顯密經教的好要心和習氣。只要我們能夠這樣努力地去做,由於這一世培養了強烈的這方面的業力和習氣,下一世無論是還在此娑婆世界修行還是往生諸佛淨土,界時業力成熟、習氣現起,我們就可能具足最圓滿地聞思修整個顯密經教的因緣,而能如蓮波仁波切所說“掌握了以後再去修行的話,修行得快。”最終能夠即穩妥且快速地獲得最圓滿的成就。

 

[1] 此攝頌頗為著名,有多種譯本,例如:最初廣大求多聞,中達經論皆教授,至後晝夜勤精修,一切回向教弘昌。又如:先是精進求多聞,繼而諸論作教誡,再是晝夜勤修持,皆為回向教昌盛。)

 


上一篇(弘宣佛法與記錄人生--略) 回目錄 下一篇(初步的顯宗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