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元朝末年到明朝初年,西藏的薩迦教派政權已經崩潰,西藏佛教各教派之間為爭奪權勢進行著長時期的征伐。由於戒律廢弛,一些教派的上層人物享有很多特權,擁有大量的財富,窮奢極欲,縱酒貪色,生活放蕩,完全與佛教教義背道而馳。
  

在這種形勢下,宗教改革家宗喀巴(1357—1419)應運而生。宗喀巴經名羅桑劄巴,出生于青海湟中縣。他的出生地藏語叫做“宗喀”,所以稱為宗喀巴,意為宗喀地方的人。他幼年出家為憎,16歲到西藏求法學經。他拜各教派高僧為師,吸取各家之長,著有《菩提道次第廣論》、《密宗道次第廣論》等書,成為一個造詣很深的佛教學者。
  為重新振興佛法,宗喀巴周遊四方,講經傳法,吸收門徒,並提出宗教改革的主張。宗教改革的內容有三點:
  一、要求憎人遵守戒律,強調僧人不同于世俗人,反對僧人生活放蕩、追求利祿權勢,嚴禁僧人娶妻生子,不准僧人干預世俗事務。
  二、擺脫單一世俗農奴主對寺院經濟的操縱,主張與各地方勢力廣泛建立“施主”關係,依靠各地“施主”在經濟上給予資助。
  三、主張學經要注重修習次第,按部就班,循序漸進。先顯宗後密宗,先聞思後修習。糾正了西藏佛教各教派當時盛行的種種弊端。
  1409年藏曆正月,宗喀巴在拉薩發起一個大規模的祈禱法會(通稱為“傳召”),歷史上稱之為“火龍年法會”。此後這種法會每年都舉行,一直沿襲至今。同年,宗喀巴在拉薩以東的達孜縣境內建立了甘丹寺,作為主寺,正式建立格魯派。隨後,他的門徒又在拉薩的西郊、北郊建立哲蚌寺和沙拉寺,連同甘丹寺稱為拉薩三大寺。再加上後來在日喀則修建的紮什倫布寺和在青海湟中縣修建的塔爾寺,人們稱為格魯派的五大寺。這些寺院是宣傳宗喀巴宗教改革思想的陣地。
  在喇嘛教的各教派中,宗喀巴創建的格魯派是最晚形成的一派。但由於宗喀巴所進行的宗教改革,恢復了佛教的權威及其號召力,既有僧侶廣泛的擁戴,又適合統治階級的需要而取得他們的支援,所以格魯派後來居上,成為西藏佛教中最大的教派。藏文史籍高度讚揚宗喀巴和格魯派,稱其為“典範的教主”、“典範的正教格丹宗派規”。由於格魯派僧人都戴黃色僧帽,所以漢語多稱其為黃教。
  宗喀巴去世後,傳承他的事業的,是他的兩個門徒:一個名叫根敦珠巴(1391—1474),以後被黃教追認為第一世達賴喇嘛,相傳系觀世音菩薩化身;另一個名叫克珠傑,以後被黃教追認為第一世班禪,相傳系無量光佛化身。
  後來,在西藏的寺廟中,普遍都供奉著宗喀巴及其弟子的偶像,藏族人對宗喀巴的尊敬,其地位僅次於釋迦牟尼佛。宗喀巴去世的日子,也成為西藏佛教中的一個節日,稱為“燃燈節”。每年到了藏曆十月二十五日晚上,人們都將燃著的燈放在窗臺上,以紀念宗喀巴大師的圓寂。

 


上一篇(宗喀巴對於大 小乘戒相融) 回目錄 下一篇(略說甘丹赤巴中的九位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