曇曠 撰﹔巴宙 輯校
美國愛渥華大學宗教學院教授


第一問云﹕

菩薩離世俗之地,不向(同)聲聞緣覺之行,欲令一切眾生除煩惱苦,作何法者﹖
謹對﹕謂諸凡夫有人我執﹔由執我故起煩惱業,沉溺三界,輪轉四生,受苦無窮,莫能自出﹔即此三界,可治(住)可壞,故名為世,隱覆真理,顯現妄法。又名為俗地者,即是依持之義,既依人執,世俗事成,故人我執名世俗地。若二乘人修我空觀,了人我空,不起凡夫諸漏煩惱,不發世間生死漏業,雖離凡夫世俗之地,由(猶)有法執見,有五蘊生滅之法執,有世間三界之苦,深厭生死,樂求涅槃,
不樂住世,救拔群品,故是聲聞緣覺之行。
若初發心修行菩薩,自信已身有真如法,知心妄動,無前境界,修無相法,離一切相,都無所得,了人法空﹕了人空故不著三界能離凡夫世俗之地﹔了法空故不樂涅槃,不向(同)聲聞緣覺之行﹔了人法空能離凡夫二乘之行,名菩薩行。故維摩經云﹕非凡夫行,賢聖行,是菩薩行』。
此菩薩行契順真如,離一切相,一切分別,故離凡夫世俗之地,不向(同)聲聞緣覺之行。能為眾生說如是法,令 離一切煩惱之苦,故修無念,離一切相,即是此中所作法也。

第二問云﹕
又不退、入行菩薩內所思意, 外身顯現法中,內修第一行法,何是外行﹖第一法是何﹖
謹對﹕所問深遠,文意難知,須述兩解,以通妙趣。第一釋云﹕夫云不退總有三種。一信不退、即十住初,自信已身有真如法性,無動念是本原心,由有此性,決定成佛,深信解故,分證真如,決定不退大乘正信,亦不退轉趣入二乘,亦能權現化作佛身,八相成道,利眾生事,由得定信,成此功能。故此菩薩名信不退。二證不退,即初地位斷分別障,正證真如,一念能至百佛世界供養百佛,請轉法輪,開導群生,拔濟含識,由證真如離分別故,不起一切煩惱過失,永不退失真如無漏心,故此菩薩名證不退。三行不退,即入八地,常任運住純無相心,在法駃(駛)流,任運而轉,剎剎那那萬行倍增。外雖起化,不動無相,內雖無動,外化無窮,由不退動無相行故。此位菩薩名行不退。今此文中言不退者,即此三位不退人也。言入行者,行謂行位,即入此三不退位也。此諸菩薩內心所有思惟意樂,為化眾生外起作用,是故名為外身顯現,即彼所修無相妙行名為內修第一 行法第二釋云言不退者即不動也,若心無念名。

第三問云﹕
修身口意、從初至終、行(修)、行如何﹖
謹對﹕修身口意須戒定慧、言修戒者復有三種。一攝律儀戒,離身口意所有十惡。二攝善法戒,即身口意所行十善。三攝眾生戒,即行十善利益眾生。修行如此三聚淨戒,即是初修身口意也。言修定(註22)者,身定,謂即結跏趺坐,不低不昂,不傍不側。故經偈云﹕『見諸跏趺像,魔王尚驚佈,何況入道人,端坐不傾動。』口定謂即言成准的,語行相應,心口皆順,如說能行,如行能說,楷定正邪,令(註24)物歸信。心定謂即遠離散亂,常在有相無相三昧,恒不遠離心一境性。有相定者,即經所說觀佛三昧,觀淨土等。無相定者,即經所說離一切,一切分別。身口意業能如是定,即是次修三業地也。
言修慧者, 身慧有二,有相無相二種別故。身謂﹕眼耳鼻舌身也,身者聚義,聚此五種,總名為身。此五雖無計度隨念,而亦得有微細分別,能取色聲香味觸境而生戀著。於此五塵有二種慧,若能了知是非好惡,不迷不謬,名為世間有分別慧。若於此五無所分別,雖了了知而不貪著,是則名為無分別慧,即修身業所有慧也。口業慧者亦有二種,有相無相二種別故,辯說善惡令眾生知,是名有相口業慧也。雖能計別得失差別,而於其中不著語相,雖終日語而無所語,雖常說法而無所說,是即名為無分別語,是名依慧所修語也。
言意慧者亦有二種,有相無相二種別故。若意了知一切諸法善惡得失,因果差別,捨惡從善名有相慧。能於此中都無所得,於一切法無所取捨,心念不生,名無相慧。
若身口意依如是慧而修行者,是究竟修身口意也。

第四問云﹕
又今處於五濁惡世,自既無縛,彼亦無解、義如何者﹖
謹對﹕濁者滓穢不清淨義,眾生所以處濁劫者,由自身命不清淨故。眾生及命皆渾濁者,由煩惱濁。有煩惱者,由其見濁,妄見塵沙,遍處生執不清淨故,名之為濁。眾生本性即是真如,常樂我淨具恒沙德,自背本源,妄生諸見,起煩惱業受苦無窮。真樂本有失而不知,妄苦本空,得而不覺。如是一切皆從見生。見濁不生,諸濁皆淨。若離妄念,照達心源,淨相尚無,濁相寧有,離淨濁相,不見身心,無罣無礙,誰縛誰解,了無解縛,乃能離縛,但自無縛,彼亦能解。如斯妙義,著在群經,伏願披尋,昭然自見。

第五問云﹕
佛有有餘無餘涅槃,此二涅槃為別實有,為復假說﹖
謹對﹕言涅槃者是圓寂義。圓謂圓滿,具眾德(註41)故。寂謂寂靜(註42)異苦障故。涅槃不同,諸教異說,就要而言,不過四種﹕一者自性清淨涅槃,謂一切眾生,本真如理,雖有容染而本性淨,具無邊德,湛若虛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其性本寂,故名涅槃。
二有餘依涅槃,謂即真如出煩惱障。此有二種﹕若二乘人至無學位,依此生死苦身之上,斷煩惱障,顯真如性,心德寂靜,名為涅槃。而此苦身尚未棄捨,苦未寂靜,名有餘依。言餘依者即苦身也。若佛世尊煩惱雖盡,身心寂靜名得涅槃,有餘無漏,常樂我淨,功德身在
,依此身上所得涅槃,是故名為有餘依涅槃。
三無餘依涅槃,謂即真如出生死苦。此有二種﹕若二乘人至無學位,一切煩惱,先已斷盡,今復更厭此苦依身,以滅盡定滅其心知,又自化火焚分段身,無苦依身,諸苦永寂,是故名曰無餘依涅槃。若佛世尊無漏功德所依身上,一切煩惱,生死苦惱悉已(註49)寂靜,永無苦惱餘所依故,是故名曰無餘依涅槃。
四無住處涅槃,謂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大智常所輔翼。由斯不住
生死涅槃,利樂有情,窮未來際,用而常寂,故曰涅槃。若諸菩薩至第五地能斷下乘般涅槃障,能證真如無住真理,外為分得無住涅槃。若佛世尊一切障盡摩訶般若解脫法身三事圓滿,名大涅槃。
四涅槃中一切眾生皆有初一,二乘無學容有前三,唯我世尊可言具四。既四涅槃皆依真立,就其出障,立四不同,據其真如,體無差別,故佛身上有餘無餘,但約義存,實無有二。

節錄中華佛學學報第三期


上一篇(大乘五蘊論 【No.16) 回目錄 下一篇(法稱唯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