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備或已經接受密法灌頂者,一定要學習此《密乘大幻化網之誓言》;不曾且不打算接受密法灌頂者,請勿閱讀下文
 
二、大幻化網誓言的主要內容
 

  大幻化網的戒律包括五條根本戒與十條支分戒,總共為十五條戒。

  (一)五條根本戒
  1、恭敬上師
  十四條根本戒中的第一條也是恭敬上師。二者的要求是完全相同的。甯瑪派的很多續部中都一再強調,密宗大大小小的一切成就,都纖悉無遺地依賴于金剛上師的加持。能否從金剛上師處獲得成就,完全取決於自己的信心,如果沒有信心,即使金剛上師是真正的佛陀或者金剛持,我們也無法獲得任何加持和成就。

  多年以來,在修學密法的過程中,我們也深深地體會到,如果沒有上師的加持和訣竅,即使精通了顯密的諸大論典,學富五車、素養深厚,也不一定有任何實際上的價值。

  譬如,我依止法王如意寶以後,在五明佛學院呆了二十年,其間也學了五部大論等不少經論,勉強可以算得上是有點知識,可這也只不過是懂得了書面上的理論而已,在具體問題上應該如何應對,就必須依靠上師。除了金剛上師的加持與竅訣之外,我們所學的書本知識,在關鍵時刻是無法起作用的,也是很難令我們獲得解脫的。對此我們有過無數次的深切感受。

  在跟隨上師的日子裏,我們時時刻刻都能感受到來自上師的陽光雨露般的關心。每當遇到困難或者挫折的時候,金剛上師的加持更是無處不在。正是因為上師的加持,才使無數人在修心的旅途上能戰勝狂風暴雨的襲擊,解決紛繁棘手的問題,度過不可逾越的難關。

  如果沒有上師的加持和訣竅,無論是修行,還是弘法利生事業,都不可能有什麼大成就。只有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加上金剛上師的加持,才能使我們體會到佛法最深奧的含義。因此,不僅麥彭仁波切等前輩高僧大德為我們再三強調了上師的重要性,我們在實際的修行過程中,也真切地體會到這些道理的真實性。所以,在密宗的所有修法中,都特別注重對上師的信心。

  修學密法就是這樣的,首先必須找到一位非常標準的金剛上師,之後就必須生起與之相當的信心。只有將二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才能品嘗出密宗的味道,體味出密法的意義。在不具備信心的前提下學密,就只能是徒有其名的一種形式而已。所以,能夠對上師懷有堅如磐石的信心,在修學密法上是非常重要的。

  此處的所謂上師,包括在甯瑪巴續部中所提到的六種上師:引導師:即引導我們跨入佛門的上師,比如傳授皈依戒、居士戒、出家戒的上師等等;講解續部師:即傳授密法的上師;竅訣傳授師:是指不僅講解一般密法,而且為自己傳授修行次第等密宗精華的上師;酬懺師:在犯密乘戒以後,向其懺悔罪業的上師;誓言灌頂師;一般傳承師:是指除了上述五種上師之外,使自己稍得法恩的善知識,也即於其前得受過顯宗四句以上佛法的上師。

  在捨棄其中任何一種上師是否犯失根本戒的問題上,密宗較具影響力的諸位高僧大德所持的觀點略有不同,關於這一點,在以前講十四條根本戒的時候已經講過。

  但灌頂、講解密宗續部以及講授密宗修行竅訣的三大恩師,絕對是犯戒的對境,如果對這三大恩師存有不恭、捨棄之心,就必然犯戒。在這一點上,各位前輩的說法都是不謀而合的。至於其他三種上師,迄今為止,我都沒有看到任何兩位上師的觀點是完全一致的例子。

  對其他三種上師應持的態度,以前我也講過。有位上師認為:密乘十四條根本戒中的第七條——‘詆毀他宗中的所謂自他宗,就是以顯密作為劃分界限的。其中的所謂自宗,就是指密宗;而所謂他宗,也就是指顯宗。既然顯宗的法都不能隨意譭謗,那麼顯宗的上師也必須得到應有的恭敬,如果不恭敬這些上師,就應當會犯戒。他的這種說法是很有道理的,所以我們還是應當以最保守的方式來對待一切上師。

  多年以來,我們也是這樣做的。比如說,在密法方面,除了法王如意寶邀請一些上師來為我們灌頂,或者傳授一些重要傳承以外,我從來沒有接受過其他的灌頂,所以也沒有更多的上師。僅有的幾位上師,都是法王指定安排的。如今,我擁有的灌頂和傳承已經足夠,所以將來也不打算再去接受新的灌頂。時至今日,這些上師多已紛紛離世,仍在世的也已所剩無幾,所以對我來說,在此方面應該沒有太大的問題。

  在顯宗方面,早期學院中的很多道友相互之間都得到過一些傳承。因為這些原因,我們現在還是將這些道友視同密宗上師一樣地恭敬對待。雖然沒有時刻不離左右地盡心承侍依止,但心裏卻十分小心謹慎,時刻提醒自己至少不能出現不恭敬或傷害對方的行為。你們如果能這樣做,就很保險了。千萬不要因為對方是顯宗師父就恣意妄為,以至於在無意當中就失毀了密乘戒。在所有的密乘戒中,犯失這條戒的後果是最嚴重的,所以我們一定要加以重視。

  怎樣作算是不恭敬呢?這與曾經所說的界線是一樣的。也就是說,犯此戒條不一定需要身語的行為,只要心中產生以下念頭:自己該得到的法已經到手,從此以後就無需假求于上師,不必再依止恭敬上師,就算是捨棄金剛上師。不需要身體行為上的打罵,只要產生這樣的念頭就會犯戒,如果還有行為相配合,其後果就更為嚴重。正因為在這一點上的要求十分嚴格,所以密法中極度強調在依止之前必須觀察上師。

  但令人遺憾的是,目前在漢地,時常會發生這樣的情況,很多人不經過觀察就去接受灌頂,上師灌頂完畢,前腳才剛離開,弟子們就開始肆意譭謗上師,到處宣揚上師的過失,這是非常可怕的。但這種所謂的灌頂,有可能接受灌頂的人根本就沒有得到。因為若授予灌頂之人不具備灌頂的條件,或者得受灌頂的人也不具備得受灌頂的資格,在這種情況下,就很有可能沒有得到灌頂。如果沒有得到,那當然是再好不過的事;如果得到了灌頂,又因為無知而詆毀上師,就會犯根本戒。

  有關依止上師的細節要求,在已經翻譯成漢文的無垢光尊者所著的《大圓滿心性休息大疏》,以及《普賢上師言教》中講得十分詳細,大家一定要認真閱讀,每個密乘弟子都要對作為金剛上師所必備的條件,及正確依止金剛上師的方法瞭若指掌,以免發生令自己追悔莫及的事情。

  雖然在《大幻化網》中,恭敬上師的這條戒律位於第二,但因為這條戒是最重要的,違犯此戒的後果也是最嚴重的,為了引起大家足夠的重視,此處將其提至第一。

  2、不舍無上
  所謂無上,是指密法的見解或者密宗所證悟的境界。因為這種境界是大小乘、內外密等佛法的最高境界,是一切諸法的究竟實相,所以稱之為無上

  不知道在座的人當中是否有人開悟,如果沒有開悟,這就是一個很模糊的概念。簡單地說,它包括兩層含義:第一,是中觀宗在《中論》、《入中論》中所講的空性,以及我們以前在開示人無我、法無我等時,用簡單通俗的語言所描述抉擇的空性見解;第二,是以《涅槃經》為代表的第三轉法lun的精髓——如來藏,也即心的本性光明。

  雖然在講的時候,二者是各自分開的,但實際上它們卻是互為一體、密不可分的。二轉法lun所詮釋的空性,與三轉法lun所詮釋的光明二者相結合,就是密宗的境界。這些境界雖然在顯宗的經典裏也有提及,但卻是比較模糊、比較隱諱的,而在密宗裏卻講得很透徹、很清晰。無論如何,密宗的境界並沒有超越顯宗的內容,都隸屬於二、三轉法lun的範圍。以上內容,是從勝義諦的角度而言的無上

  從世俗諦的角度來說,密宗的無上,就是一切萬法都是佛的壇城之見解。在這個層面上,密宗的見解與顯宗的觀點出現了較大的分歧。小乘認為:一切萬法是痛苦、無常、無我、空性等等;唯識宗執持萬法唯心的見解;中觀派認為一切萬法都是緣起空性。密宗這種有悖常理的觀點,就很難令各方接受。

  雖然現在以我們的肉眼來直接觀察,看不出萬法都是佛的壇城。眼前的一切,均是由煩惱熾盛的眾生與不清淨的山河大地組成的,而在佛的境界中,這些顯現無異于如同極樂世界一般的清淨之法,通過生起次第以及托嘎(超越)的修法,就可以現量看到、感覺到這一切就是清淨的壇城。然而這是將來的事情,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這一境界離我們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距離。但無論多麼遙遠,我們也應當了知萬法的本性就是這樣。以上是密宗世俗諦角度的無上

  這裏所說的勝義諦和世俗諦,是從密宗的角度來區分,與以前所講的中觀勝義諦和世俗諦的內涵是不相同的。這裏所說的無上,就是指密宗勝義諦和世俗諦的最高境界,如果捨棄了無上,就算是犯戒。

  怎樣算是捨棄無上呢?其實,無上與我們的心是無法割裂的,所以我們不可能真正捨棄無上。如果認為:密宗雖然講過諸法的本性是光明、是佛的壇城,但這些只是為了度化某些眾生,為了讓他們放棄一些執著或者煩惱的方便而已,是不究竟、不了義的說法;只有我們的肉眼所見,才是最真實、最準確的,諸法的真實本性不可能是佛的壇城,不可能是光明清淨的。就是捨棄無上,這是極其嚴重的過失。

  凡夫人的傲慢心是非常強烈的,很多人都習慣於以自我為中心,用自己的五根,也就是五種感覺器官來抉擇一切。認為自己不能感覺到的,就肯定是不正確的。但這些器官所分辨、判斷出的結論,只能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充當權威,在深奧的層次中是站不住腳的,它不能說明任何問題。所以,我們必須放下一切我慢,盡力守護此戒。

  如何護持此條戒律呢?從今以後,無論自己是否證悟,或是否能夠理解密宗的境界,都應當時刻提醒自己:縱然我現在還不能證悟、理解或體會這些境界,但這些都是佛親口所說的,也是無數的高僧大德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向我們證明過的,所以肯定自有其道理,只是我目前的根基以及修行還有所欠缺,才不能體會、領悟到這些,但總有一天,我會領悟到這一切。至少應該有這樣的態度,才算是不犯戒。所以,即使沒有證悟空性,也不算是犯此密乘戒,是否違犯的界限,是以對密宗境界所持有的態度來區分的。

  在十四條根本戒中也包含了這條戒的內容,只是沒有單獨列出而已。

  3、不間斷密咒及手印
  所謂密咒,包含了很多內涵,但一般是指我們平時所念誦的本尊心咒等等;手印一詞的含義也極為豐富,但一般也是指用手所做的手印。

  所謂不間斷,有三種層次。上等的,是在每一個日日夜夜中,時時刻刻都不間斷密咒手印;中等的,是在每月的初八、初十、十五、二十五、二十八、二十九、三十等殊勝日裏,行持念咒及作手印;最低的層次,也不能超過一個季度,如果超過一個季度,就算是犯戒。儘管書上是這樣講的,但犯戒的真正界線應當是,如有從今以後不再念誦密咒和不作手印的想法,才是犯戒;如沒有這些念頭,只是因為時間來不及,或者因為匆忙而忘記了,也應該沒有犯根本戒。但書上認為,只要超過了一季度或者兩個月,就是犯戒。所以,我們也不能去違背這條戒規。可能每日堅持有一定難度,但要求在一季度中不間斷密咒和手印應當是不過分的。

  有人可能會有這樣的擔心:自己曾經得到過很多灌頂,每個灌頂的主尊心咒都要求念誦,還是有一定的困難。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將所有的密咒歸為一體,用一個密咒來代替所有密咒,這樣一來,只要不間斷一個本尊心咒和手印,也就可以視同不間斷所有心咒。如果一個本尊的心咒都不念誦,就會犯根本戒。

  以上是關於第三條根本戒的說明,這條戒一般不容易違犯。

  4、慈湣已入正道者
  這條戒的主要內容,是要求金剛道友之間要和睦友愛。雖然違犯此戒的後果不如捨棄金剛上師嚴重,但這條戒極易犯失,所以也很重要,我們必須加以重視。

  此處所謂的正道,就是指密法。凡是學密的人,無論是在甯瑪派門下,還是在格魯派門下,只要是密乘弟子,都是金剛道友。雖然經書上說過,因為一切眾生都被如來藏所攝,故都是道友,但犯此戒的界線,則是以是否得受灌頂作為衡量的標準。

  在同一上師前得受灌頂,或在同一壇城中得受灌頂的道友之間犯失密乘戒,其果報更為嚴重。

  所謂在同一上師前得受灌頂的概念,我們可以用一個例子來說明。比如,某一道友在法王如意寶處得受了大幻化網的灌頂,而另一位道友又在法王如意寶座下得受過時輪金剛的灌頂,雖然二者得受灌頂的壇城不同,但因為是在同一上師座前得到的灌頂,所以就像是同父的兄弟姐妹一般;

  所謂在同一壇城中得受灌頂,我們也可以用一個例子來說明。比如,某一道友在法王如意寶座前得受了時輪金剛的灌頂,而另一位道友又在另一位上師座前得受了時輪金剛的灌頂,雖然二者得受灌頂的上師不同,但因為是在同一壇城前得到的灌頂,所以就像是同母的兄弟姐妹一般。因此,在這些金剛道友之間,就更應當注意團結,以禮相待。

  犯此戒條並不需要是這麼密切的金剛道友,只要是學密的道友,都屬於此戒條的對境。這條戒很容易違犯,大家千萬要予以足夠的重視。

  現在漢地金剛道友之間的情況十分令人擔憂。在有些城市,金剛道友之間四分五裂,形成了雜七雜八的很多派別。有的派別是以格魯、寧瑪等教派作為劃分標準;有的又是以同一教派的不同傳承,比如寧瑪派內部所分成的白玉派、竹欽派等等作為劃分標準;也有的是以不同的上師作為劃分標準。大家各行其是、水火不容,派與派之間互相輕視、爭長論短,都認為自己所學的法、自己所跟隨的上師是最好的,對其他派別的法與上師都不屑一顧。

  某些大德到這些地方去傳法或者組織放生,也不得不面臨一些尷尬局面:如果住在這一派的人家裏,另一派的人就會不高興;如果在這一派安排的地點傳法,另一派的人就拒絕參加;如果跟這一派的人去組織放生,另一派的人就立刻退出……經常講一些不利於團結的無聊話,從而導致金剛道友之間的矛盾甚至分裂。這種各立山頭的做法是十分愚蠢而又幼稚的,金剛道友之間必須杜絕這種想法和行為。我們非常希望佛法或藏傳佛教在漢地能健康地發展,正確地引導人們的思想,解除人們心中的煩惱、壓力、憂慮和無知,進而引人走向幸福、光明;而不希望給人們帶來沒有必要的爭論和煩惱。

  怎樣作就算是犯戒呢?此處的界限與以前所講的完全一致。首先必須具有瞋恨心,這是很重要的一個條件,如果沒有瞋恨心,只是出於利益對方的考量,就象父母打孩子一樣地與道友發生爭吵,或者說一些不中聽的話,就不算犯戒。但是,如果是在以自私心所攝持的世俗瞋恨心的基礎上,只要具備打罵中的任何一種行為,並且自己所罵的言語對方已經聽見,就算犯戒。僅僅具備瞋恨心,卻沒有打罵的行為,是不會犯根本戒的。這些界線與上次所講的一樣,具體細節大家可以參看《密宗十四條根本戒》的開示。

  大家務必注意,這條戒是很容易違犯的,只要以瞋恨心攝持,與密乘道友之間發生吵架的行為,就會犯此密乘戒。眾所周知,類似吵架這種事情是隨處可見的,但在金剛道友之間卻必須防止這種情況的發生。如果不懂戒條的要求,還情有可原,現在大家對這些界限都已經十分清楚,如果還明知故犯,就於理不容了。因此,我們一定要時刻檢點自己的言談舉止,小心謹慎、安分守己,千萬不要作出一失足成千古恨的事情來。

  5、對非法器保守秘密
  此戒的主要宗旨,就是不能對非法器宣說秘密。

  這裏所說的秘密,可以分為十種。其中前四種,屬於永恆的秘密,也就是永遠都需要保守的秘密;

  後四種,則屬於臨時的秘密,這種秘密有時間限制,超過一定的時點,就不需要再保密;

  第九種秘密,稱為應密,也就是通過思維抉擇出的應當保守的秘密。比如,在發現金剛上師、金剛兄弟的過失等等之時,以自己的智慧去思考後得出結論:如果將這些說出來,就會讓人產生沒有必要的誤會,並使對方生起邪見,所以不能隨意宣說。這種秘密,就屬於應密;

  第十種秘密,稱為委託密,也即他人委託自己的所修本尊的名稱等秘密。這裏所說的他人,是指金剛上師與金剛道友。只要他們囑咐自己不要外傳,自己就切記不可外傳。以上內容,就是違犯此戒所涉及的十種秘密。

  這些秘密不能對什麼人宣講呢?就是尚未獲得灌頂,或者對密法有成見的人等等。如果對方因此而對密法生起邪見,就算犯密乘戒。如果在自己洩露一切萬法都是本來清淨的佛的壇城等秘密之後,對方並沒有因此而驚疑,繼而使信心動搖,也沒有生起一絲一毫的邪見,就不算犯根本戒。

  其中四種永恆秘密中的第一種,就是前面已經講過的密宗見解。

  對於勝義諦方面諸法本性為空性光明的見解,修學大乘的人一般不會生起邪見,因為顯宗經典中涉及這一內容的教證比較詳實;

  在世俗諦方面,密宗認為,一切萬法都是本來清淨的。一切眾生,包括一位正在行持殺盜淫妄惡業的人,其本性當下就是佛,可如果不能當下證悟,便只能是一名煩惱深重的凡夫。

  對此觀點,很多修學顯宗的人是難以理解的。雖然對於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說法,他們已經習以為常了,可如果將一位高舉屠刀的惡棍認定為佛,他們卻會驚得目瞪口呆,繼而提出異議:這樣說來,地獄的眾生豈不也都成了佛嗎?……對於這些見解,他們認為是愚蠢之至、荒謬之極的。所以,密宗在世俗諦方面的見解,就不能口無遮攔地向其他人隨意公開,除了得受過灌頂,正在修持密法的金剛道友以外;

  第二種永恆秘密,就是密宗的行為。修持密宗,有可能會作出一些常人無法理解的偉大行為。為了防止對方產生邪見,這些行為的內容,對已經得受過灌頂,卻沒有完全理解其內在含義的人,也不能夠洩露。只有在他們逐漸瞭解適應之後,才能有次第地向他們逐步透露;

  第三種永恆秘密,就是本尊的名字和本尊像;

  第四種永恆秘密,就是修行的瑞相。也就是在修行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一些驗相。

  後面這兩種秘密,是對任何人都不能講的,即使對方是金剛道友,也應當三緘其口。密宗甚至認為,如果自己的金剛上師不善於保密,自己擔心將這些秘密向其表白,他可能會在上課或者聊天的時候向其他人洩露,也可以對金剛上師保守這些秘密。不是因為金剛上師不能聽到這些秘密,而是因為他可能會告訴別人。如果別人知道這些秘密,自己的修行就不會有進展,就會停滯不前。當然,如果上師性格嚴謹,能夠嚴守秘密,則告訴上師也無妨,因為他是金剛上師。但對金剛道友,就千萬不要講出自己本尊的名字、身形以及修行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現象。

  漢地很多居士對這個話題都非常感興趣,經常樂此不疲地聚在一起談論這些內容。比如自己夢見身色莊嚴的佛菩薩,見到奇異的光芒,或者見到一個美麗的天人等等,說得手舞足蹈、天花亂墜。

  在這裏要提醒大家,如果看到的是幻覺,那就只不過是一種無利無害的現象而已。在這種情況下,不能去執著它,也沒有必要向他人炫耀,讓它自生自滅便可。如果真正是修行的瑞相,就更不能向除了上師以外的任何人透露。講出這些內容,會對自己的修行造成障礙,使自己的修行受損。若是為了欺騙別人,而胡說自己見到了本尊、空行母等等,因為是在撒謊,則有可能犯妄語戒;若是實情,則切切不可外傳。雖然這樣講出去,對整個密法不會構成損害,但卻會成為自己修行的絆腳石。

  學佛就必須腳踏實地,不要隨意向他人誇耀外道所津津樂道的諸如看到光、看到彩虹,感覺到氣流等等之類的所謂感受,講出來不但沒有任何益處,反而會自招其損。

  以上四種秘密,是沒有時間限制的永恆秘密。

  關於臨時的四種秘密,我們可以用一個比方來說明。比如,如果某人準備與三四位夥伴到山上去閉關一個月修習本尊的話,其修行的地點、時間、在同一壇城中共同修行的同伴,以及修行時所用的供品及法器,這四個內容都屬於應當保密的範圍,在閉關沒有完畢之前,不能向他人透露。一個月的閉關結束之後,就不需要再保密了。

  針對這一規定,榮森班智達認為,在密法已經為世人所接受並普遍公開的時代,洩露這些秘密也不成其為問題。可是密宗早期的傳播不是很普及,世人對密法都心存戒備,在那種環境中,就應當保密。

  在修行的時候,最好還是保守秘密,否則可能會帶來人與非人的擾亂與障礙。所以,這四個內容在定期的修行沒有完成之前,最好不要公開。

  以上四種,屬於臨時的秘密。

  第九種秘密前面已經講過,就是可能會因引起人們的誤會而對佛法、金剛上師、金剛道友不利,或者會給眾生帶來損失的種種自己認為應該保密的內容;

  第十種秘密為委託密,是由金剛上師或金剛道友特意囑託應當保密的事情。

  以上十種秘密中無論哪一種都不能向未得灌頂的人、失壞誓言又不願意懺悔的人、以前修習密法後來又退出的人、不信密法的人,以及不信因果、不信輪回的人透露。如果任意透露,對方一旦生起邪見,自己就犯失了根本戒。即使對方沒有生起邪見,自己也會犯支分戒,此戒條與十四條根本戒中第七條的規定是相似的。

  這些秘密並不意味著密宗裏有什麼問題,只是為了讓人們慢慢地適應密法,在不傷害眾生的前提下傳播密法,因為密宗有一些顯宗所沒有的內容,而只聽過顯宗的人,就不一定能接受,就像禪宗剛到中國時和有些新的科學理論剛剛出來時,很多人不接受一樣。

  以上內容是《大幻化網》的五條根本戒,在《大幻化網》的頌詞中說過:這五條戒包含了所有的密乘戒以及別解脫戒,任何人只要能清淨護持這五條戒,就密宗而言,便算是戒律清淨。但于此之上的大圓滿戒律中卻認為:這五條戒只包含了《大幻化網》以下的所有三昧耶戒。
  以上介紹了根本戒的內容,下面講支分戒。


  (二)十條支分戒
  支分戒分為兩組,每一組有五條戒。其中第一組為不舍五毒;第二組為不舍五甘露。

  1、不舍五毒
  所謂五毒,就是指貪、瞋、癡、慢、嫉五種煩惱。

  所謂不舍,應當這樣理解:小乘認為,貪瞋癡等五毒,是實實在在的、必須斷除的煩惱;而菩薩乘認為,貪瞋癡等五毒,不一定是必須斷除的煩惱,如果有菩提心的攝持,以菩提心為前提或者助緣,就可以將煩惱轉為道用;密宗的境界是很高的,它認為,實際上根本就不存在貪瞋癡慢嫉,所謂的貪瞋癡慢嫉,一旦證悟的話,就是佛的智慧,所以不需要捨棄。

  當然,從凡夫人的角度而言,絕不能說五毒是佛的智慧,但證悟之後,在佛菩薩的境界中,這一切就是佛的智慧。

  在實際操作中應當如何行持呢?雖然通過我們修行境界的逐步提升,最終能真真切切地感悟到萬法的原貌就是佛的智慧,但如果修行達不到這一層次,就永遠不能體會或者觸及這種境界。我們現在還沒有達到這麼高的境界,所以就必須先斷除煩惱。以貪心為例,密宗也允許修持不淨觀,這種見解雖然與萬法皆為佛之壇城的觀點相違,但在尚未達至該境界之前,也可以用顯宗不淨觀的修法來對治貪心,而不能信口雌黃地說出貪嗔癡應當存在,因為都是佛的智慧,修持不淨觀純粹是愚蠢之舉等等之類的話。

  因此,請大家不要誤解,這裏的意思並不是說現在就不必斷除煩惱,而只是將證悟之後,如撥雲見日般豁然開朗的境界稍作描述而已。

  2、不舍五甘露
  五甘露的內容大家都知道。為什麼要接受五甘露呢?因為這是密宗特有的、用以快速破除眾生執著的一種方便。顯宗推翻原有執著所採用的是循序漸進的保守方式,而為了能更快捷地達到這一目的,針對具有一定密宗見解、修行基礎以及承受能力的人,就有接受五甘露的要求,使其親身體會到一切萬法皆為平等,所謂清淨與不清淨只是心的執著這一真理。這也就是前面所說的密宗特有的行為之一。但是,密宗也極力反對強迫初入密道的弟子接受五甘露的做法。

  針對這一戒條,在實際行持中應當如何處理呢?在無垢光尊者等上師的論著中說過,當沒有達到一定境界之前,首先可以享用以前輩成就者的甘露做成的甘露丸。現在的很多甘露丸中都含有少量的這些成分,如果服用這些甘露,就不算違犯此戒。如果沒有這樣的甘露丸,則可以在每日或者殊勝日吃飯的時候,將食用的飯菜等食品觀想成五肉五甘露,這樣作也可以算是接受五肉五甘露。

  這十條支分戒比較容易守持,而根本戒的守持難度相對而言較大。如果違犯了支分戒,雖說有很大過失,可與犯失根本戒相比就微不足道了。如果破失了根本戒,並拒絕懺悔,就會對今生來世造成極大的危害,並使修行的功德受到破壞,甚至全盤毀滅,這是相當可怕的,所以稱之為根本戒。而破失支分戒,只會因破戒的嚴重程度而使修行功德受到不同層次的破壞,但卻不會受到根本性的毀滅,所以稱之為支分戒。

  三、結語
  以上簡單地介紹了《大幻化網》的根本戒與支分戒,作為學密的人,即使將來沒有學到大圓滿、生起次第等修法,也沒有太大的問題,但必須要遵守密乘的戒律,最好不要違犯。如果在迫不得已或故意的情況下破戒,就必須快速懺悔與恢復,這一點尤其重要。

  有的人對此滿不在乎,隨意違犯戒律,之後又不勵力懺悔,這是最危險的。這樣不但會使長劫的修行善根一筆勾銷、付之東流,而且等待他們的也將是萬世不得超升的金剛地獄。


 

相關文章:
灌頂受菩薩戒 密乘戒前須知 緣氣:(6768)
善者戒行 密乘戒 達真堪布 緣氣:(5005)
居士五戒 • 菩薩戒 • 密乘戒 達真堪布 緣氣:(7605)

上一篇(密乘大幻化網之三昧耶誓言) 回目錄 下一篇(藏密傳統佛像裝臟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