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意功德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摘自《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二)


  佛意功德包括智悲二種。

  一、智功德:

  先宣說智功德,詳講即《現觀莊嚴論》所言二十一部無漏功德。此處概略宣說佛智遍知功德。

  論雲:智功德者,謂於如所有性、盡所有性一切所知,如觀掌中菴摩洛迦,智無礙轉。能仁智遍一切所知,除佛餘者,所知寬廣,智量狹小,悉不能遍。

  智功德者,即對如所有性與盡所有性所攝一切所知法,猶如觀看掌中菴摩羅果,智慧無礙而轉。能仁智慧周遍一切所知,除佛之外,其餘有情智量狹小皆不能周遍深廣之所知。

  如觀掌中菴摩羅果,比喻智慧無礙照見。

  智量狹小,悉不能遍,指從凡夫乃至十地菩薩皆不具遍知智慧。譬如,凡夫眼識僅能了別世間有漏法,不知出世間無漏法;有漏法中,僅能了別色法,不能了別聲、香等法;色法中,僅見近處、有限之色法,不見身後、遠處、微細等色法。此即所知寬廣,以眼識量狹小而不能遍知。或者,小乘阿羅漢具所知障,過於久遠、遙遠、深細之法皆不能了知,譬如,舍利弗不知華傑施主有出家因緣,目犍連無法以自力觀見母親轉生聚光佛刹土,阿羅漢無法測知佛陀三身四智等功德。此皆說明阿羅漢智量狹小,不能周遍所知。或者,學道聖者菩薩有出入定之別,出定時不能安住法界,入定時亦未達到法界全分顯露之境界,故為所知寬廣、智量狹小不圓滿之境界。

  論雲:如《贊應贊》雲:唯尊智能遍,一切所知事,除尊餘一切,唯所知寬廣。

  如《贊應贊》所說:唯世尊智慧能遍知一切所知,除世尊外,一切聖凡,唯所知寬廣,智慧不能周遍。

  論雲:又雲:世尊墮時法,一切種生本,如掌中酸果,是尊意行境。諸法動非動,若一若種種,如風行於空,尊意無所礙。

  《贊應贊》又雲:以三時所攝諸法的一切種類之能知因,如掌中酸果一般,為世尊智慧之行境。諸法不論有情或無情,一法或多法,世尊智慧皆如風行虛空般,毫無障礙,洞徹了知。

  墮時法一切種生本即以三時所攝諸法的一切種類之能知因;生本具能生因與能知因二義,此處指能知因;諸法動非動指有情法與無情法,有情法為動法,無情法為非動法,無心識活動之故。

  可以十力表示佛智無礙遍照萬法之成就,如《寶性論》所說:知處非處業異熟,種種根機種種界,種種信解遍趣行,染淨二種靜慮等,憶念自他之宿命,了知生死天眼通,寂滅煩惱習氣智,如是宣說十種力。

  1、以處非處智力,無礙照見一切因果合理非理之相;

  2、以業異熟智力,無礙照見一切因果別別決定之規律相,即無礙了知一切非福業、福業、不動業、無漏業,及其異熟果報之差別;

  3、以種種根機勝劣智力,無礙照見一切有情上中下等根機之差別;

  4、以種種界智力,無礙照見三乘不同種性或界之差別;

  5、以種種信解智力,無礙照見一切信解意樂之差別;

  6、以遍趣行智力,無礙照見所有輪涅一切乘之行道分類;

  7、以染淨二種靜慮等智力,無礙照見所有有漏雜染靜慮以及無漏清淨靜慮之差別;

  8、以宿命智力,無礙照見自他眾生一切宿世之事;

  9、以天眼通智力,無礙照見一切有情死生來去;

  10、以寂滅智力,照見一切斷盡漏法之相。

  而且,佛智是以無勤作、無分別之方式一時徹照萬法。月稱菩薩說:如器有異空無別,諸法雖別性無差,是故正智同一味,妙智刹那達所知。如大海風停波靜,海面澄清,萬象印現其中,如是佛陀智海,識浪不生,湛然澄清,至明至靜,寂滅一切分別,三世諸法悉皆炳然而現。

  佛智超勝一切聲聞緣覺、學道菩薩。《無量壽經》雲:如來深廣智慧海,唯佛與佛乃能知,聲聞億劫思佛智,盡其神力莫能測,如來功德佛自知,唯有世尊能開示。如來深廣智慧海,唯有諸佛能知,合集十方界的聲聞羅漢,于一億劫中,思惟佛陀智慧境界,窮盡彼等神通力,亦不知佛陀智慧少分。《寶性論》雲:然如大地與微塵,亦如大海牛跡水,彼等差別極懸殊,佛與菩薩亦如是。從斷證功德而言,佛陀究竟功德與十地菩薩功德相比,相差懸殊,猶如大地比於微塵,亦如大海比牛跡水。

  論雲:應如是念。

  應如是思惟佛陀智功德。


  二、悲功德:

  論雲:悲功德者,如諸有情為煩惱縛,無所自在,能仁亦為大悲系縛無所自在,是故若見諸苦眾生,常起大悲恒無間斷。

  悲功德者,如同有情為煩惱系縛無有自在,能仁亦被大悲系縛無所自在,故能仁見諸苦惱眾生恒時生起大悲,無有間斷。

  論雲:如《百五十頌》雲:此一切眾生,惑縛無差別,尊為解眾生,煩惱長悲縛。為應先禮尊,為先禮大悲,尊知生死過,令如此久住。

  如《一百五十頌》所說:此一切眾生無有差別,皆為煩惱系縛,而世尊為解脫眾生煩惱,恒常被大悲系縛。應當先禮世尊,抑或先禮大悲?世尊明知輪回過患,偏於輪回未空之間如此久住,其主要因即是大悲,故應先禮大悲。

  以下《諦者品》之教證,前頌為略說,後三頌是廣說。

  論雲:《諦者品》亦雲:若見癡黑暗,常覆眾生心,陷入生死獄,勝仙發悲心。

  大悲之因即見苦,佛陀由見眾生因位與果位之苦,而對眾生發起悲心。

  《諦者品》亦說:若見眾生在因位內心常為愚癡黑暗覆蓋,在果位陷入生死牢獄,勝仙佛陀由此發起大悲。

  以下所引為廣說。

  論雲:又雲:若見欲蔽意,大愛常躭境,墮愛貪大海,勝者發大悲。見煩惑眾生,多病憂逼惱,為除眾苦故,十力生大悲。

  同耽。

  《諦者品》又說:若見眾生在因位,被貪欲蒙蔽自心,以貪愛恒時耽著六塵境界,墮入愛貪大海,勝者佛陀發起大悲。見煩惱眾生在果位,身心多有疾病、憂苦逼惱,為遣除眾生痛苦之故,具足十力之佛陀生起大悲。

  論雲:能仁常起悲,終無不起時,住眾生意樂,故佛無過失。

  能仁恒時生起大悲,畢竟無有不起大悲之時,佛之意樂住于眾生,故佛心無有過失。

  終無不起時:以輪回眾生無有窮盡,眾生在輪回中所遭苦難亦無窮盡,故佛陀悲心亦無不起之時。

  佛無過失:以佛陀悲心完全觀照眾生,無絲毫自利之念,故佛意無有過失。

  論雲:應隨憶念。

  應如是思惟憶念佛陀悲功德。

  我等應當至心歸依具足圓滿智悲之佛陀。


上一篇(佛陀業功德 ) 回目錄 下一篇(佛語功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