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太虛大師所理解的「唯識」

  佛教唯識學是有關唯識思想的學說,而這一思想集中體現在中國佛教的唯識宗中。不管是印度佛教的唯識學還是中國佛教的唯識宗,其所有思想的核心都是唯識。因此,要瞭解太虛大師的唯識思想,首先就要瞭解他對「唯識」本身的理解。

  通常,一提到「唯識」,許多人就將其視為唯心主義,認為它不過是在強調世界存在的精神性而已。然而,這通常是不懂佛教的人望文生義的結果,佛教唯識學從來都沒有這種看法,從來不認為世界是人的精神作用的產物。這一點,我們只要瞭解了佛教和太虛大師對「唯識」的說明就不言而喻了。

  唯識宗根本典籍《成唯識論》對「唯識」有一概括說明:



  「識」言,總顯一切有情各有八識、六位心所、所變相見、分位差別及彼空理所顯真如,識自相故,識相應故,二所變故,三分位故,四實性故。如是諸法,皆不離識,總立「識」名。「唯」言,但遮愚夫所執定離諸識實有色等。



這段文字著重從兩個方面解釋唯識學所說的唯識成立的條件:第一,為什麼強調「識」;第二,為什麼強調「唯」。

  關於為什麼強調「識」的問題,《成唯識論》的說法是,一切有情都有八識、六位心所、所變相見、分位差別及彼空理所顯真如,其中的八識是識之自相,六位心所是相應於識而存在的心理現象和作用,所變相見是識與心所這二者所變現的,分位差別是識與相、見二分這三者所產生的不相應行法,空理所顯真如是識的實性。世間諸法不外乎這幾個方面,而它們又都不離識而存在,表明識對於有情存在的重要作用,因而唯識學強調「識」。

  關於為什麼強調「唯」的問題,《成唯識論》的說法是,這僅僅是為了消除沒有智慧的人所執著的世間一切都是獨立存在於有情的認識之外的錯誤觀念。換句話說,如果有情沒有對世界的錯誤觀念,佛教是不會講「唯」識的。

  對於《成唯識論》的這一說法,太虛大師不但非常贊同,而且還針對人們的疑問作了引申說明。比如,《成唯識論》說一切有情「各有八識」,這在現實生活中是不一定的。由於這個緣故,人們不免要提出質疑。對此,太虛大師的解釋是:「三世通計則各具八識也。」[2]這就是說,雖然有不少殘疾人和相對低級的動物不具備八種識,但是這並不妨礙「八識說」的成立,因為他們在過去世或當來世都肯定有具備八識的時候,在這個意義上可以用「八識」來概括所有有情的識類。又比如,關於愚夫,太虛大師的解釋是:「二乘及凡外聰慧,不達諸法唯識所現皆是愚夫。」[3]從這個角度說,菩薩以下的所有有情皆是唯識學教化的對象。

  至於為什麼說一切唯識,太虛大師的解釋是:八識是識之自相;六位心所是識之所有,「識現起時,彼六位法,隨順和合得現起故」;相、見二分是八識和六位心所法所變現的;分位差別之法既然是識及相、見所變現的,而識及相、見都不外乎識,這就意味著它不可能離開識而存在;至於真如,它因為是前四者的真如而不能離開前四者而獨存,既然前四者不離識,真如又豈能離開識而存在?[4]換句話說,如果離開了識,就無所謂真如存在與否的問題,更不要說真如是什麼樣子了。既然世間的一切不外乎這五者,五者皆不離識,那麼對於有情的解脫來說,強調識便是順理成章的。在解釋「彼空理所顯真如」中的「彼」的時候,太虛大師說:「彼,謂前此八識、心所、相見、分位諸法。」[5]為什麼呢?因為「此四位法皆緣所生,本性空寂,此空所顯謂之真如,不離前相別有真如」[6]。從這個角度說,佛教所說的真如「亦是唯識」[7]。
太虛大師的唯識思想

上一篇(784~「菩薩唯識止觀」) 回目錄 下一篇(782~《中論》「四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