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1/04 22:01:29
學習次第 : 進階

時輪金剛 灌頂前行說法 第三講

講述:達賴喇嘛尊者

中譯:蔣揚仁欽

時間:2011710

達賴尊者講法-1

達賴尊者講法-2

有關不同宗教信仰的介紹,昨天已經講述了。我想我們可以這麼觀察,大約七十億人口裡面,每一個人都有相同想法的權利,那就是「離苦得樂」。從某個角度上,人類可以分成三者:一種就是主張有宗教、並且有宗教信仰,而且主張所謂的天人、或者上帝、或者超能力的生物存在著,而且他的修行最主要是修慈悲、修愛心,所以會去懂得原諒他人、自律、以及知足,這是一者。第一者就是說,不只是有宗教信仰以外,也相信所謂的超能力的這種生物,而且對慈悲有嚴肅的、認真的在修行。另一者,對於宗教信仰不太在乎,而且對內在的價值也沒有去關注,而且可能還覺得不是需要的,甚至於以負面的角度去看待宗教信仰。第三者,認為宗教信仰是壞的。第二者不認為宗教信仰是壞的,他只是保持一種中立的態度而已,他並沒有去否定、也沒有去肯定;那第三者認為說,所謂的宗教信仰是迷信的,所以強烈的批評宗教信仰。

在這三種的類別裡面去作區別的話,我覺得這是很重要的一點。第一者他有宗教信仰,以及第三者他完全批評宗教信仰,這是兩者,前一者和第三者都想要獲得快樂的人生,都是想要離苦得樂的。可是如果我們透過觀察,尤其是這兩者(第一者和第三者),當他們遇到挫折的時候,第一者他因為有修行宗教信仰,所以當他遇到一些極大的、重大的困難,超過自己的能力範圍去面對的時候,但是因為他們內心有既望,所以在比較之下會比其他人好很多。可是第三者,遇到強大挫折的時候,他會有很大的憂慮、而且瞋恚,所以由瞋恚帶來暴力的行為。由此可以作出一個結論,當我們遇到了沒有辦法控制的困境時,「希望」對我們來講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宗教信仰在那個關鍵時刻,可以帶給我們希望的光芒。

從另外一個角度,七十億的人口可以分為兩大類別:第一者認為道德是有一定的價值,(我們不是講上帝是否存在,當然也包括在裡面),就像我之前所說的,對內在的這個道德價值。至於之前所說的三者裡面的第二者,他對於宗教信仰不是很肯定,也不是否定的。他們雖然對宗教信仰沒有興趣,卻認為人類內心的價值觀是很重要的,也就是說他還是主張道德觀念是需要的,這都是屬於第一類別。第二類別,他們對於內心的價值完全忽略,只是關注金錢而已,如果只要有機會能夠賺錢的話,會採用各種的方法,哪怕是違背道德也無所謂,無論是欺騙別人、或者是傷害別人,所以大概可以分這兩大類別。第一類別,他認為內在的價值觀是需要的,我們必須要有道德觀念;而第二者,就認為不需要,金錢代表了一切,權力、金錢這才是最重要的。

第一者因為他相信有所謂的道德觀念、道德價值,我認為有道德價值的這個人,無論他有沒有宗教信仰,以長遠的角度來看,這些人會比後者還要來得快樂許多。因為他們的行為是透明化的,因為在道德的基礎上,所說的一切和所作的一切都是符合的,所以不需要去隱瞞什麼,可以很正直的去說你所信仰的任何東西;所以第一者會比第二者更加來得快樂,因為他所作的一切都是透明化的。

第二者的類別,如同剛剛所說的,為了獲得自己的利益,所以透過賄賂的方式、或者是貪汙的方式、或者是不正當的方式、騙人的方式、或者是欺壓的方式;雖然可能會獲得更多的錢,但是這只是短暫的利益而已、短暫的安樂,看起來好像獲得了些什麼,可是這個人在人類的社會裡面,他所作的一切並沒有辦法透明化。不只是人類的社會裡面,哪怕是動物像是狗、貓等,如果你真心的對牠們好、真誠的對牠們好,牠們會歡喜的;如果你用一些小手段,為了其他的目的而餵牠們食物的話,牠們可能不會真正的想要對你好,所以哪怕是動物的世界裡面,還是有某種程度上的道德原則的,那更不用說人類了。在人類的社會裡面,是更需要有這種道德的原則,因為人有不可思議的智慧,尤其是哺乳類動物,正直、誠實的價值,我們一定要去認定它的。所以第二類別的人,因為不認同這種道德的價值,所以我覺得以長遠的眼光來講,他沒有辦法獲得快樂。因為在他的內心深處,一直有一種遺憾、或者是寂寞,所以一直要去隱瞞、或者是隱藏些什麼東西,所以一直會做出跟自己內心真實想法矛盾的事情。內心的想法和自己的表態口是心非的時候,代表這個人沒有自信;如果內心沒有自信、內心沒有勇氣、內在的力量不存在的話,就沒有辦法去面對所謂的「畏懼」,因為內心有一種不完全感會籠罩著。

在今天的社會裡面,我們的物質生活條件真的很不錯,可是卻有很多的道德災難存在著;我們教育制度很不錯,我們生活不錯,可是在道德的實踐上,還是仍然有很多的不足。我不覺得這是缺乏著宗教信仰,但是很確定的一點,這些的問題就是因為缺乏了對道德觀念的認可。所以可以把它分兩大類別:第一類別,因為他是完全認可道德;第二類別,他並沒有這種的認可。無論是個人、或者是家庭,具有標準的道德觀念的話,以長遠的角度來講都是比較快樂的。

就是因為缺乏道德觀念,才會有所謂的貧富差距;今天可以看到貧富差距這麼的懸疏,這是因為缺乏道德觀念的緣故。就像最近世界的經濟災難,這也是因為缺乏道德觀念而導致的,這些工廠、大公司他們並沒有真正遵守商業道德,他們只看到自己所賺取的利潤,所以他們隱瞞這些事實、或者是誇大事實。所乙太多的貪欲、過分的貪欲,造成了經濟上的災難,還有世界暖化的問題,也是因為缺乏道德觀念而導致的;所以過分的貪著、過分的貪心、以及短淺的眼光,最主要也是因為沒有道德責任感而導致的。我們現在的世界罹患著許多不同的疾病,我覺得身為世界裡面的每一個人都有責任,必須要承擔這個責任感來拯救世界。

達賴尊者講法-3

主要傳統的這些宗教信仰,或者是非宗義的道德觀,跟今天的這個地球、跟今天的世界是有直接密切關係的;我們人類的想法是非常複雜的,只要有人類的想法在,道德觀念永遠不可離開、不可分離,希望我們大家對於道德觀念的推動,還有不同的宗教信仰,能夠帶來某一種程度上的貢獻。當我講到宗教的時候,你們不要馬上聯想到法會、或者只是祈禱而已;印度的傳統、還有西藏的傳統、還有中國的傳統裡面,都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各種各樣不同的這種法會。如同我昨天講的,無論我們是否相信宗教信仰,這是個人的問題,但是一旦相信的話,必須要嚴肅、或者是認真的看待自己的信仰。

現在我們回歸到佛理、佛教的教義。之前我們講到了四諦十六行相、以及三十七道品,這兩者是佛教教義的基本、基礎。有一些人說到了藏傳佛教是喇嘛教,這個也是很明顯的無知、或無明的一種說法。大約在1930年代的時候,有一位歷史學家,我讀了他有關歷史的著作,他禮讚了佛,對於佛教給予了肯定,但是後來他談到有關西藏的內容時,他說到了:西藏是不一樣的,如果佛陀誕生在西藏的話,他會覺得很驚訝!我覺得他參考的根據,可能是來自一些無知、或無明的人,因為這些人說到了藏傳佛教是喇嘛教,他不講藏傳佛教的。

雖然有一些的佛教徒認真的在修行,也懂佛理,可是這是不夠的,因為現在大多數的人還是注重在法會的修持上、或者儀軌上。還有一些轉世的認證,好像變成社會地位上的一種認可,我覺得這也是完全錯誤的一種作法,所以我要批評自己了。因為在過去六世紀裡面,最高的喇嘛地位的制度,像我個人因為是達賴喇嘛的關係,所以我想要批評自己。我覺得我們不應該因為是舊制度的關係,所以一定要完完全全的接受,我覺得這個舊制度是不符合理由的,這是過時的制度了。以這個角度來講的話,我也沒有辦法去怪罪於那些人,(認為只有喇嘛教,沒有所謂的藏佛佛教的人),因為他們根本不懂,而我們的作法上本身也有錯誤。

佛陀非常明顯的說到,為了能夠成為喇嘛上師,你必須要具備什麼樣的條件。但是以西藏的傳統,看起來好像是哪一個人的法座高,他的成就就高,其實這種想法是完完全全錯誤的,這是愚蠢的想法、愚笨的想法。有一些人他是怎麼樣去判辨這位喇嘛的成就是高的、或者是低的,是要看他的眷屬多或少,迎請的人多、眷屬多的話,他的成就就更高。

達賴尊者講法-4

有一天紮班魯仁波切,他是一位非常、非常傑出的喇嘛,他所在的地方有許多的弟子。他覺得有一點怪怪的,於是遠離了那個地方,到達比較偏僻的地方,沒有馬、沒有眷屬,只有他個人以及他的背包而已。他獨自的離開,找到一個小小的村落,有一戶人家,住著一位老太太,他就停在那戶人家的門口,因為那位元老太太有尿瓶需要清理丟掉,他就要求這位喇嘛幫忙丟,於是他幫助了這位老太太。過了幾天之後,有一些出家人到了那個小村落,於是就問到:我們的上師在哪裡?請問紮班魯仁波切有沒有在這個區域呢?到了那戶人家,就問到了這位老太太,有沒有看到這位非常有成就的紮班魯仁波切。於是老太太就說:有一位老和尚來到這裡朝聖,於是就問到他的長像為何?這個老太太就知道,喔!來朝聖的這位老和尚,也就是曾經幫他丟過尿瓶的人,確定是紮班魯仁波切這位大成就者,而那個老和尚確實是幫她丟過尿瓶的,於是那個老太太非常不好意思就逃走了。這些才是真正的上師,非常傑出的上師。

寂天菩薩的著作裡面也說到了,他時常到各處去說法,他到哪個地方說法的時候,都會有黃色的花朵開放,因此對《入行論》曾經有這樣一個說詞,叫做《黃色入行論》。所以如果認為成就的高低,是由法座的高低、或者眷屬的多少來認定的話,那是錯誤的。還有帽子,黃色的帽子、黑色的帽子、紅色的帽子,到目前為止是沒有綠色的帽子,我想可能有一天我要弄一個綠色的帽子,這樣的話代表這個喇嘛對環保比較重視。像是緬甸的出家人、或者是泰國的出家人,他們對環保就很重視了。

我第一次的《時輪金剛》灌頂,也就是在明尼蘇達洲,我曾經說到:我們西藏喇嘛做出了不同顏色的法帽,但是我們親愛的導師釋迦牟尼佛,卻沒有任何的帽子。但是我現在的這個帽子,是真的很有用的帽子,它是真的很有用處的,它也不是黃色的帽子、或者是紅色的帽子、或者是黑色的帽子。(尊者剛剛說不是紅色帽子,是因為法帽通常是尖尖的、三角形的樣子,但是他現在帶的這個不是。)

如果想要成為佛教徒的話,必須要很認真的、嚴肅的成為真正的佛陀的弟子。為了能夠成為佛陀的弟子,我們必須要具有圓滿的認知,佛陀到底跟我們講說些什麼?傳佛教教義的目的可以分兩者:一個是暫時的目的、一個是究竟的目的,兩者。暫時的目的是增上生,後世再成為人、或者是天道,為了什麼呢?為了能夠無有間斷的來修行佛法,所以透過人類的智慧,完全的把人類智慧的作用發揮得淋漓盡致,透過人類最大的智慧能力來學習佛教。所以為了能夠確保下一世,能夠再繼續獲得具有人類的這種智慧、具有人類的這個血肉之軀,這是我們當下(現在)的目的,這個叫暫時的目的。所以利用人類的血肉之軀為修法的工具,透過人類的智慧,把它的作用發揮到淋漓盡致,再來改變內在的心靈,使我們凡夫的心獲得改善。當我們原本凡夫的心,徹底的遠離了一切障礙時,叫做解脫,這個是究竟的目標。

達賴尊者講法-5

「緣起」可以分兩種不同的層次,第一個就如同昨天所說的是「因果的緣起」,因為有因果緣起的概念,才會有所謂的四聖諦、或四諦的這種解說。至於四諦跟十二緣起之間的關聯,「苦諦」來自於集諦,這是怎麼形成的呢?由這個問題而說到了十二緣起。第一支「無明」,第二支「行」,第三支「識」(無有間斷),尤其是「因位識」,也就是業做完當下的意識,它會帶有業的成果的能力到後世去。在某時生起了強烈的貪欲,貪念可以分兩種不同的程度,由這種的貪念之滋潤、去幫助之前所造的業的能力,使業感果成熟到後世,這個時候叫「果位識」。在這個同時就會產生了「明色」、「六入」、「觸」、「受」、「愛」、「取」、「有」,最後就是「生」、還有「老死」,這就是整個十二緣起。

所以從此我們可以知道,痛苦是由其因緣而形成的,沒有人明知道是苦果而刻意的去滋長的,但是為什麼明明不想要苦果,卻又獲得了苦果呢?是因為無明(無知)。無明(無知)可以分兩者:一個只是單純的不瞭解而已,這是一種無知(無明)就像對ABC的不瞭解,就是不知道而已;另外一者是顛倒的瞭解、或顛倒的執取、誤解、或是扭曲,就像一個人不知道英文的ABCD,把 B看成A,或者把C看成A,這一種就是顛倒的執著。所以我們可以知道,有這兩種不同類別的無明(或者是無知)。顛倒執取的這種無知,是更為強烈的、更為嚴重的,所以在十二支緣起裡面的第一支(初支)的無明,最主要指的是第二種的無知,那也就是對實相顛倒執取的無知(或者是無明)。當然這個無明,也是來自於對實相的不瞭解才有辦法形成的。所以邏輯上無明的正對治就是對實相的瞭解,而不是透過祈禱、回向、或者是襌定,而是對實相真實狀況的瞭解,才有辦法直接的去對治、或是消滅對實際狀況的不瞭解。佛法直接的點出痛苦的根本,是來自於對實相的不瞭解、或者是顛倒的瞭解,所以佛法一直在強調智慧的修持,一直在強調對實相的認知、對真實狀況的瞭解。

要瞭解的實相是什麼呢?第一個就是「因果論」,因果絲毫不爽的直接關係。第二者就是取有的緣起,就是互相依賴、互相觀待的真實狀況,「取有」的這種緣起。認識佛教的四部宗義是很重要的,因為這四部宗義,是根據我們不同的智慧、對實際狀況的瞭解程度,而去安排這樣秩序的。有部、經部、唯識、還有中觀,在這四部裡面又有不同的支派。以中觀來講的話,又可以分成兩派(兩個支分):就是完完全全依賴的緣起,以及依賴著它的支分而安立的緣起,「依賴著支分」就是由支分說到了聚支者,由聚支者而說到了支分,這一種取有緣起是一者;但是另外一者卻說到了,從境上完完全全沒有自相、沒有自己的能力呈現,唯有名、識安立而有,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的有法,這種取有的緣故所以分兩者的緣起。

    這種的「無明」,不只是痛苦的究竟因緣,也是業的究竟根本。所謂的「業」就是講到了動作,這又可以分「無漏業」跟「有漏業」兩者。現在講到了「有漏業」,指的是會帶來後世行苦的這種有漏的動作。所以「無明」之所以稱為無明,是因為無明會帶來許多負面的情緒,像是貪心、瞋心、我慢等等,這些也會去影響壞業(或者惡業)。因為無明,尤其是對實相的顛倒執著的這個無明,它是所有負面情緒的根本來源,所有帶來負面作用的情緒,都是由這種真實看法而產生的。

有一種錯誤的看法,這種錯誤的看法是什麼呢?這一種的看法是永遠沒有辦法跟實際符合,這種錯誤的看法才會產生負面的情緒。也就是說負面情緒產生的時候,對境的看法實際上是不存在的。所以從此我們可以知道,負面的情緒它必須要有「無知」為基礎才有辦法產生,所以對治這些負面情緒的唯一方法,那就是透過實相的瞭解。無論看法上是對的、或者是錯的,為了確定實際的狀況是否符合我們的看法,所以必須要知道實相到底是什麼?至少要去作觀察,否則在這之前我們沒有辦法真正的去體會,哪個看法是對的,哪個看法是錯的,這很難瞭解、很難釐清。

所以在梵文的傳統裡面有說到了「二諦」,哪怕是非佛教徒也有說到了「二諦」。在佛教的四部宗義裡面,也同樣都主張「二諦」的想法。就像《俱舍論》裡面有說到,所謂的勝義諦是什麼呢?就是沒有辦法剝開的、解開的,這個叫勝義諦;有辦法被解剝、有辦法能夠被分裂的話,這個叫世俗諦。所以無論是透過物質上的、或者是用意識上的,能夠被解剝的那個事物、那種東西,這個叫做虛假的、叫做世俗諦;沒有辦法透過意識、或者是物理的方式,而去解剝的話,這個叫做勝義諦,這是「有部」的說法。

「經部」的說法,最主要是說到了,只要有作用的,叫勝義諦;沒有真實作用的,叫世俗諦,它會去定義二諦不同的區別。

以「唯識派」來講的話,雖然它的用詞有點困難,最主要是說到了清淨道的究竟所緣,這個就是勝義諦,非清淨道的究竟所緣就是世俗諦。也就是說在所空的依他起上,斷除了遍計執的這種空性,斷除了遍計執的這個圓成實,叫做勝義諦;在所空的依他起上,並非是斷除遍計執的這種圓成實,就是世俗諦。因為以唯識派來講,清淨道的究竟所緣,必須去除了遍計執的圓成實。

在「中觀派」二諦的定義是什麼呢?如同經典上所說的,在無尋無找的當下,能夠看到的、能夠獲取的,這個叫世俗諦;去尋找它的自性之後,不能夠獲得的,這個是勝義諦。

達賴尊者講法-6

因此唯一的對治力,能夠去消滅所有的邪見,就是只有瞭解實際的狀況而已。實際的狀況又可以分:世俗諦的實際狀況、還有勝義諦的實際狀況。在講世俗諦的時候,其實配合著緣起的觀念來講的話就是「因果的緣起」,這是屬於世俗諦的實際狀況的認知。更深一層的去認知實際的狀況,就必須要透過另外一層的緣起見,也就是「取有的緣起」。

因此聖者龍猛菩薩說到了,佛所說的緣起見是一切諸佛最主要的心要,所以我們必須要好好的珍惜。他對導師釋迦牟尼佛的禮讚,最主要就是因為導師自主的宣說了緣起,而來說的禮讚。這以上是對佛法整體的介紹,至於我們要如何的去實踐,如同之前所說的,最究竟的目標是一切遍智(成佛果位)。

「若問一切種智果位之因緣,彼等為何耶?若視我猶如天生盲,無法視彼等。」所以在此就說到了,如果一切遍智它是依賴著因緣而有的話,這個因和緣是為何呢?於是蓮花戒大師回答說:這個並非是我自己自創的,而是透過經典來說的。由蓮花戒大師的回覆當中,我們可能會有疑惑,佛教的教義是可以透過邏輯、或者透過理由來安立就好了,為什麼需要透過經典來瞭解呢?如果有這一方面的疑惑的話,在此我要作更深一層的回覆。

所謂的「存在」可以分三種:現前分、隱蔽分、極細隱蔽分。瞭解這三者不同實相的正量,又可以分:現量、比量。比量又可以分:性比量、理比量兩者。透過經文來成辦、來瞭解的這些法,叫做「極細微隱蔽分」;「現前分」,就是用肉眼就可以看得到了;「隱蔽分」,是沒有辦法用肉眼看到,可是透過理由反覆的去思惟,最後以自己的覺受來判斷的時候,是可以獲得定解的。就像是極細微的無常,雖然我們看不到,但是仔細去想的時候,可以透過粗分無常這樣的理由和邏輯來知道「剎那」的轉變,因為唯有這條路,否則無法產生粗分的無常,所以一切的東西都是剎那轉變的。同樣的,「無我」雖然我們沒有辦法直接用肉眼看到,但是透過理由,一次再一次反覆的思惟,透過所見和所在的不吻合,或者是不同的思惟,慢慢的去瞭解。這是屬於「隱蔽分」的部分。

「極細微隱蔽分」,就像我們以自己的智慧沒有辦法去瞭解的,因為以現在的智慧能力,再怎麼樣透過理由都沒有辦法理解的,這種實相也是有的。就像我平常所說的,在生日的那一天,我在哪一個時辰生?幾分、幾秒生?必須要透過第三者才能夠瞭解。第三者就像是自己的母親,因為是母親生我們的,她有親身的經歷;光是這一點還不夠,雖然母親有經歷生我們的經驗,可是如果母親的腦部出問題,記不起來的話,那也麻煩了,所以必須要依賴一個可以值得我們信賴的第三者;還有可能是因為某種的目的而來撒謊,這也是有可能的,也摒除這方面的因素。「極細微隱蔽分」是因為自己不可能瞭解的,必須要透過第三者去知道的,這第三者必須要頭腦清楚,而且不需要因為某種目的而來騙我們,必須要確定了之後,由第三者所說的為證據,才有辦法得知自己的生辰是在幾日、幾分、幾秒出生的。

所以我們在修五道十地的時候,有一些的覺受是我們可以自己去經歷的,但是有一些我們未曾達到的這種覺受,是必須要透過經文才有辦法瞭解,因為現有的意識沒有辦法瞭解。這個經文好像上述所說的第三者一樣,必須要去成立它是可信賴的經文,所以說到了遠離三者過患:第一個「遠離現量所證」,就是沒有現量的過患;「遠離比量所證」,沒有比量的這種過患;「遠離性比量所證」,也就是沒有性比量的這種過患。也就是說經文的前後文並沒有矛盾;再加上說經文的這個導師,衪具有悲心,衪不需要欺騙我們,透過這些種種的理由,再來說依由經文來相信,而不是很單純的只是依賴著經文而已。如果單純的依賴著經文而去相信的話,那就不需要辨別所謂的了義和不了義的差別了。因為佛自己說到了,我所說的經文不要完全依照詞句去相信,你們要以自己的理由去判斷;所以光是佛所說的,不一定要完全的依賴。在此所謂的「依賴著經文而去相信」,是要有很多的因緣、還有前題條件的。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