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12/16 20:31:27
學習次第 : 進階

了義炬·第五章 迅速賜予加持的上師相應法 四、結論
塔湯仁波切

如果你能運用以上開示,那你就是確實在修上師相應法。
假如你不能體認上師的恩德,這就是不尊重佛法的表現。如果你不尊重佛法,則你的一切佛法修行將歸枉然,不管你多麼用功,你將得不到正的品性。如果因為不尊重佛法,使你傲慢地認為上師無法獲得正的品性,或懷疑其他人無法獲得正的品性,那你就是以邪見在觀想。因為你已犯了第一條根本戒,你過去所累積的一切功德就被掃除淨盡!如果你能體認上師的恩德,你將自然而然地尊敬上師和佛法。你會毫不費力地自然獲得正的品性。
如果你無法很容易就產生虔誠和恭敬的真實感覺,你就要供養三寶、服事僧伽、盡你所能地行身口善業。然後,如你再觀想和祈請:[願以此功德,激起我虔誠和尊敬的強烈感覺。]這些感覺必然會產生。有大虔誠心和恭敬心的人,能夠行大善業。有一般虔誠心和恭敬心的人,只能行一般善業。虔誠心和恭敬心很小的人,他所能做的善業也很小。
那諾巴、梅傑巴、密勒日巴、雅玉巴(Jayulpa)(45)等大師,完全是靠[為他們的上師修苦行]而獲得成就。我們做不到他們的功夫。純潔的忠心和恭敬心不是容易產生的,但可以在祈請的引導之下慢慢學得。

忠誠之路
忠誠之路有四支:
不要找上師的錯
覺智(Buddhajnanapada)由於信心不夠,所以才會把文殊師利菩薩看成是一位結婚生子的和尚,因而阻礙了他獲得最高的成就。同樣地,你的心理態度,也會使你看到上師的過錯。一位成就如佛的上師怎麼可能會有過錯呢?不管他做什麼,就讓他做吧!即使你看到上師與別人有男女的性關係或說謊之類的事,也要冷靜地觀想:[這些都是上師在訓練弟子時所運用的無上方便法門。透過這些法門,他讓許多眾生獲得精神上的成熟和解脫。比起持淨戒,這些方便法門要殊勝千百倍!這不是欺瞞或偽善,而是最高的行為模式!]
尤其是,當他呵責你的時候,你要想:[他正在摧毀我的惡業!]當他打你的時候,你要想:[他正趕走阻礙我精神進步的魔鬼!]
最重要的,你要想一想上師是如父愛子般的愛你。他的友誼永遠是真誠的。他是很仁慈的。如果他對你似乎是不高興或不關心,你要想這是消除你殘餘業障的懲罰。你要以各種可能的方法服事上師以取悅他。
歸結一句話,不要找上師的錯。
體認上師一切行為的正面
偉大的噶舉派祖師如此說:
[這位寶貴完美的上師,
不論做什麼都是好的。
他的一切行為都是殊勝的。
在他的手中,即使是屠夫的壞工作
也會變成好的,也可以利益禽獸,
這是因為慈憫他們的緣故。

當他行邪淫時,
他的品性增加,新品性產生,
這是方便與智慧相結合的象徵。

他用以欺騙我們的謊言,
只不過是善巧的標幟,
他以之引導我們走上自由之路。

當他偷竅時,偷走的東西,
將變成生活必需品,
可以舒解一切眾生的貧困。

當這麼一位上師呵責時,
他的話就是
滅苦除障的有力真言。
他打你就是加持你,
可以產生二種成就,
使所有忠誠和恭敬的人高興。]
就如同上面所說的,你要體認上師一切行為[正]的一面。
唯一要務是培養忠心和恭敬心,不要期待和焦慮(46)。
以忠心和恭敬心觀想上師,不必考慮你的行為是否會取悅他。不要期待獲得第一義諦的成就;不要害怕你將得不到它。不管你是不是被他的慈悲心所擁抱,不管你是不是獲得成就,只需要培養忠心和恭敬心,不要期待和焦慮。

永遠以真情思慕你的上師
能力最高的俗人,永遠是盡力在公、私或公私之間幫助他的老闆。這種人屬於[這一世的人],他只關心未來幾個月或幾年可能發生的事。
一位宗教修行者,則是關心長期的事。在我們開悟之前,我們一切的希望和夢想都決定於我們的上師。我們在這一世、未來世和中陰身所能找到的任何幸福,完全是上師的恩德。
因為你是否能夠獲得宗教品質,完全取決於你的上師,你要把你的一切身口意業都當成是對他的服務。永遠以真情思慕你的上師,祈請他長壽,祈請他擴大善業和宗教活動。
如果你以這些態度依賴你的上師,你一定可以獲得解脫。
忠誠之路的修持,完全可以涵蓋在下述二項指示之內:
1、上師叫你做什麼就做什麼。
2、上師要你做什麼就做什麼。
以你的身行大禮拜、繞佛、寫經、補經、供差使、取水和掃除。
以你的口祈請和讚揚他。讓別人知道你的上師的品性。以謙恭有禮的坦白的言語,問他希望你做什麼。不管在公開場合或私底下,都不要說一句侮辱他的話。
在你心中培養忠誠、尊敬和純淨知見(pure perception)(47),不要受任何偏見的污染。如果不正當的思想惡業而起,你要立刻阻止它們,切勿以言語或行為表達它們。
如果你因為過去惡業而違犯上師的願望,你就要虔誠地懺悔,把你的身體和財物獻給他。你要念金剛百字明、慰解祈請文和懺悔文。對於違反上師願望的人,你不可以與他共進一口食物或說一句友善的話。如果你與藐視你上師的人交朋友,就等於你自己藐視你的上師一樣壞,雖然事實上你自己並非如此。
你不可以吝嗇。你必須把有價值或能取悅上師的任何東西送給他。但你卻不這麼做!如果你有貴重的東西,如幼馬、牛等,你都留著自己使用!你把最壞的財物獻給上師,卻告訴他你有多好!你要求上師賜給你所希望的任何灌頂或開示,不管它們多深奧。如果他不答應,你就會悲傷地看著他說:[可是我對你有多好!]
對於給你佛法和開示的這位上師,你不但不感激他,反而說:[我給了他很大的恩惠,因為我向他請求開示和聽他的話!]
如果你不知道你只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才供養和服事上師,如果你要以驕傲和自我滿足的心理呈現供品,那倒不如根本不供養來得好些!

修法成功的徵象
在噶舉傳統的權威論著中,詳細說明瞭修上師相應法成功的種種徵象,例如真實的悟證、觀想的經驗和夢境等,這些都表示,因為你已經發展了真實的忠心和恭敬心,所以你已經獲得了上師的加持。尤其是,[八世法]不再那麼吸引你,你的心已經離開了今生[凡俗]的事務。
最好的徵像是在你的覺知剝盡虛飾,而清明畢露完全敞開之後,你對證悟的瞥見。
因為你將來修行大手印的能力,就取決於你是否受到上師的加持,所以說:
[你先不要急於修習止觀。首先,你要在你的心中,耕耘出一片能培養正品性的肥沃土地。]

[注釋]
(1)像修獻曼達時一樣地念[嗡 索巴哇 蓄達 薩爾哇 達爾瑪 索巴哇 蓄朵 杭],然後觀想萬法已化解為空。
(2)金剛亥母(多傑帕莫)是噶舉派女性本尊之首。
(3)秘密本尊是不向別人透露身份的本尊,因而可以增加觀想者所收到的加持。
(4)特指噶舉和寧瑪派。
(5)大圓滿法、六瑜伽法、道和果法三者,分別是寧瑪、噶舉和薩迦三派的主要修持。[希解卻玉]法(簡譯為[卻]法(Chod),義譯為[斷除我執的][施身法])由帕膽巴(Phadampa)於十一世紀從印度傳入西藏,變成希解派(Shijaypa)的中心修持。這種修持法門被其他主要教派採用之後,希解派也就消失了。
(6)強調發展菩提心的傳統。這種心理訓練是由阿底峽尊者(Atisha)發展出來的,他所創立的噶當巴派及其後身格魯派特別重視菩提心的發展。
(7)在每座修上師相應法時,最好長和短的祈請文都念。不過,因為二者具有同樣的功能,觀想者每天只念一次長祈請文就夠了,隨後的修持可以改念短祈請文。
(8)長祈請文包括二十七首四行偈語。在每一首偈語中,都會提到一位元或多位上師。其次是以高層次的宗教語言描述該上師的品性或成就。每一首偈的最後一行都是:[我向你祈請,請賜給我俱生智慧!]
(9)像咒一樣地重覆念[Gmb遷活],其義為:[Gmb,瞭解我,看到我的苦難。]同時在念時要觀想或想念到一位或所有Gmb。如果你曾經見過Gmb,就要想到他。
(10)一共要念111,111遍。每座修法時,念完你所能念的次數之後,就開始念下一祈請文。
(11)這個祈請文的六首偈,在康著仁波切的評注裏,有詳細的說明。
灌頂通常是指上師授權和加持弟子使用金剛修持的公開儀軌。修上師相應法時,上師並不親身在場,四灌頂是在個人觀想時得到的。不過,依卡廬仁波切的說法,四灌頂必須是從前曾在公開儀式中接受過,此時才能於觀想中獲得。任何金剛乘灌頂儀式,實際上都可以達到這個目的。因此,觀音或度母灌頂也可以使人有資格修持上師相應法。
卡廬仁波切說,每一灌頂都有三面:
(1)根:儀式本身。
(2)道:觀想。
(3)果:有效地修持和達成修持終極目標的能力。
四灌頂可以使人立即產生接受大手印[直指]開示的能力。
在此開示中,上師直接展示心性。
最後的結果是悟證心性和成就四佛身。分述如下:
(1)悟證心的空性,可以獲得法身。
(2)悟證心的明性,可以獲得報身。
(3)悟證心的無礙性,可以獲得化身。
(4)悟證心的空性、明性和無礙性,可以獲得自性身(Svabhavikakaya)。
灌頂可以產生弟子和上師之間,以及弟子和灌頂時主要觀想的本尊或其他覺者之間的親密關係。排斥或忽視二者之一,是一種嚴重的罪過。
(12)瓶灌頂可以淨化和提升一個人,使他在生起次第的觀想中,清晰地觀想到本尊的純淨形相。
(13)[生起次第]是金剛乘觀想中的[概念階段]。隨之而來的是[非概念]的[圓滿次第]。
在生起次第中,首先要觀想你所觀想的物件(上師、本尊等)出現在眼前,然後觀想他在[活動]中。所謂[活動]就是四灌頂的授予——從上師流出各種顏色的光,然後進入觀想者的體內。
在圓滿次第中,觀想者化解觀想,歇息於非概念狀態——觀想化解時所產生的空的經驗。
卡廬仁波切說,在生起次第中,我們以純淨、善良的外貌和概念,來取代散亂、不良的外貌和概念,因而建立了善良的思想型態。因為觀想是我們自己[製造]出來的,所以我們不會誤以它是有實質或究竟真實的東西。在遇到裟婆世界的各種景象時,我們也要保持這種觀點。在圓滿次第中,我們把這種觀想化解為空無一物,這可以直接導致空和大手印的悟證。
(14)[氣脈觀想]是一種在體內觀想[脈]和[氣]的瑜伽修持法門。
(15)卡廬仁波切解釋[雙融道](the blending of equals)觀想如下:
真正雙融道觀想的灌頂,是指一個人已經被授權了,而且可以完全控制脈、氣和明點(thig-le),也可以修雙身觀想(yab-yum)。後者包括觀想雙修中的二位本尊,如上樂金剛(象徵善巧方便或慈悲)和金剛亥母(象徵智或空openness)。不然,也可以觀想單一的本尊,如上樂金剛。在這種情形下,就要想像本尊的心有二個面:明(代表善巧方便)和空(代表智慧),二面結合為一。
這樣修法的結果,可以獲得智樂的經驗,其極致為完全開悟——法身。
(16)三門是身、口、意。
(17)心障(mental obscurations)就是無明或惑,情障(emotional obscurations)就是煩惱,禪定執著障(meditationclinging odscurations)就是執著於三摩地的極樂和寧靜。這將障礙修行的終極目標(一切眾生之解脫),並導致轉生為天道。圓滿三摩地的羅漢,被大乘行人認為容易產生禪定執著障,也因此使他們陷入小乘的心態。
(18)大手印是噶舉派的最高目標和修行。藏文原本有詳細的說明,但英文本並未譯也,[中文本也因此從略]。
(19)如果你對你的上師有大信心,你現在就可看到他的形象化解為光。否則,他只是以金剛持的形相出現。
(20)要想完全避免過去惡業的痛苦果報,是不可能的。但上師可以讓惡業提前成熟,使我們現在就可以經驗到這種惡果,而不必等到將來。因為我們幸得人身,可以聽聞佛法,親近上師,現在對付橫逆,遠較日後不幸淪入下三途時為有利。因為到那時才想出頭,就遙遙無期了。因此,痛苦的經驗可以說是上師慈悲的徵象。
(21)在你修上師相應法時,最好是把上師當作一切修持的中心。
(22)金剛(乘)上師是自己已經接受過灌頂、研習過佛法、獲得某些悟證,而且有能力傳授金剛乘的成就者。
(23)[念竹]義為[念誦法門],是念本尊咒和修本尊法。西藏傳統很重視這種修持,次數愈多愈好。
(24)本章所謂的[非深道](non-profound path)就是[上師相應深道](profound path of Guru-Yoga)的反面。後者可使行者自然獲得世俗諦成就和第一義諦成就。
(25)因為第一義諦是無法以語文表達的,所謂言語道斷,一落言詮便屬曲解。
(26)八世法又稱八風,因為它們能動人心:利、衰、毀、譽、稱、識、苦、樂。
(27)殺、盜、淫、妄。
(28)提婆達多是釋迦牟尼的表弟,嫉妒心很重,在佛陀的傳記裏,是一位惡棍。
(29)指相當於菩薩的在家居士,如維摩詰。
(30)還沒有悟證的上師,對弟子的幫助有限,他不能引導弟子走向完全的悟證。 
(31)口傳(lung)是上師授權弟子閱讀、研究和修持某一經典的儀軌。在儀式當中,上師很快地大聲念出儀軌內容,接受者則在下麵靜聽。在大多數情況下,上師這種儀式的讀念是無法理解的。[口傳]儀式之後,是否加以解釋都可以,上師必須自己在同樣儀式中接受過授權。
[口傳]儀式也許可以追溯到經典寫成文字前,純粹以口授傳遞佛語的方式。因此,我們可以把[口傳]看成是認可某一經典為佛語的方法。
(32)把你的根本上師當成罔波巴本人或所屬的大手印傳承的任何其他上師。
(33)這是因為他的根本上師擁有罔波巴和大手印傳承的特質。
(34)[廣布吉祥口授]是覺智(Buddhajnanapada)所作的印度文經典。
德松仁波世切說,覺智勤修文殊觀想,因此文殊菩薩在觀境中把這個經本傳給他。
(35)在此二首偈中,金剛持是指說話的人。[未來金剛持]指上師。
(36)你的金剛乘上師,在你的一生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人。任何你所做與他有關的事,不管是好是壞,將有很大的影響力。與大小乘師父有關的行為,就不這麼強有力。
(37)密乘共有十四條根本罪。任何一條罪,都會摧毀你和金剛乘上師之間的神聖誓約。這十四條根本罪是:
(1)侮辱或輕視你的上師。
(2)犯佛戒。
(3)對你的金剛道友生嗔恨心。
(4)放棄仁慈心。
(5)放棄菩提心。
(6)譭謗別宗的教義。
(7)公開秘密的開示。
(8)藐視你的根本佛性。
(9)侮辱[空]的道理。
(10)與壞人狼狽為奸。
(11)不觀想[空]。
(12)與別人爭吵。
(13)忽視你的神聖誓約。
(14)誹謗女人,因女人是智慧的來源。
(38)任何人只要開始修行佛法,就是又登上開往覺悟的[船]。在面對一切險境時,互助合作、同舟共濟的精神,將有助於旅程的平安。
(39)此處的[菩薩]指[上師]。
(40)號叫地獄是八熱地獄之一,因其中眾生異常痛苦,哀號不停,故名[號叫地獄]。
(41)法身是裸體的,因為觀想時法身沒有報身和化身的飾物和華麗的衣服。這說明瞭法身是完全超越輪回的,不能夠以輪回界中的名詞來形容。
(42)許多延壽的儀式,都以阿彌陀佛或本尊度母為中心。

(44)上師被稱為[壇城之主],因為:1、上師領導弟子通過壇城修持,讓他熟識壇城的所有開悟象徵;2、上師被認為與[主體]不可分離,所謂[主體]就是壇城的中心開悟象徵,他代表四周人物的整合。
(45)雅玉巴是十一世紀的噶舉派上師。
(46)作者康著仁波切要求我們掃除三種煩惱:貪(期望報酬)、嗔(恐懼處罰或失望)、癡(不關心)。他要求我們把癡轉化為忠心和恭敬心,不要受貪或嗔的影響。
(47)純淨知見是正確地看清事物,不下價值評斷。純淨知見被稱為[審美的現量,純淨而不受污染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