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即佛 <佛學大辭典> 中的 解釋:
(名數)天臺觀行疏就佛而判六即:一、理佛,即理即位之佛,於三惡之眾生身,無一毫之修善,唯具佛性者。二、名字佛,即名字即位之佛。宿福之人天,僅聞佛之名字者。三、觀行佛,即觀行即位之佛。四、相似佛,即相似即位之佛,於十信之位,彷佛證佛理而與真解同者。五、分證佛,即分真即位之佛,由初住至已上等覺,漸次破一品之無明,證一分之中道者。六、究竟佛,即究竟即位之佛,於妙覺之位,覺道究竟者。理佛即是名字佛,乃至即是究竟佛也。彼此六佛互相即,故雲即。今但就佛而論六即,就實則十界悉具六即。觀經疏妙宗鈔上曰:“應知六即之義不專在佛,一切假實三乘人天,下至蛣蜣地獄色心,皆須六即辨其初後,所謂理蛣蜣乃至究竟蛣蜣,今釋教主故就佛辨。”

六即佛 Bulkwang Fo-Kuang中的 解釋:
天臺宗就佛而判立六即位,稱為六即佛。據觀無量壽經疏妙宗鈔卷上載,六即佛即:()理即佛,又作理佛,指一切眾生。蓋一切眾生本具佛性之理,與諸如來無二無別,皆即是佛,故稱理即佛。()名字即佛,又作名字佛。指或從善知識處聞知,或從經卷中見得,而了知此「理性即佛之名」之人;此等之人,於名字中通達解了一切諸法皆是佛法,故稱名字即佛。()觀行即佛,指既了知一切法皆是佛法,進而依教修行而達於心觀明瞭、理慧相應(即境智相當)、觀行相即之人;此等之人,所行如所言,所言如所行,言行一致,以證此位,故稱觀行即佛。此位分為五品位,即:隨喜品、讀誦品、說法品、兼行六度品、正行六度品。()相似即佛,指於前述「觀行即」位中,愈觀愈明,愈止愈寂而得六根清淨,斷除見思之惑,制伏無明之人;此等之人,雖未能真證其理,但於理彷彿,有如真證,故稱相似即佛。此位分為十信位。()分證即佛,又作分真即佛。指分斷無明而證中道之位;無明之惑有四十一品,由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位,漸次破除一品無明,而證得一分中道。()究竟即佛,指斷除第四十二之元品無明,發究竟圓滿之覺智者,即證入極果妙覺之佛位。此六佛雖因智(悟)情(迷)之深淺,而有六種之別,然其體性不二,彼此互即,故稱為「即」。

六即佛 漢英佛教術語 中的 解釋:

Buddha in six forms; (1) 理佛 as the principle in and through all things, as pan-Buddha all things being of Buddha-nature; (2) 名字佛 Buddha as a name or person. The other four are the last four forms above. [Soothill]

六即佛 <佛光大辭典> 中的 解釋:

天臺宗就佛而判立六即位,稱為六即佛。據觀無量壽經疏妙宗鈔卷上載,六即佛即:()理即佛,又作理佛,指一切眾生。蓋一切眾生本具佛性之理,與諸如來無二無別,皆即是佛,故稱理即佛。()名字即佛,又作名字佛。指或從善知識處聞知,或從經卷中見得,而了知此‘理性即佛之名’之人;此等之人,于名字中通達解了一切諸法皆是佛法,故稱名字即佛。()觀行即佛,指既了知一切法皆是佛法,進而依教修行而達於心觀明瞭、理慧相應(即境智相當)、觀行相即之人;此等之人,所行如所言,所言如所行,言行一致,以證此位,故稱觀行即佛。此位分為五品位,即:隨喜品、讀誦品、說法品、兼行六度品、正行六度品。()相似即佛,指於前述‘觀行即’位中,愈觀愈明,愈止愈寂而得六根清淨,斷除見思之惑,制伏無明之人;此等之人,雖未能真證其理,但於理仿佛,有如真證,故稱相似即佛。此位分為十信位。()分證即佛,又作分真即佛。指分斷無明而證中道之位;無明之惑有四十一品,由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位,漸次破除一品無明,而證得一分中道。()究竟即佛,指斷除第四十二之元品無明,發究竟圓滿之覺智者,即證入極果妙覺之佛位。此六佛雖因智(悟)情(迷)之深淺,而有六種之別,然其體性不二,彼此互即,故稱為‘即’。

六即佛 三藏法數 中的 解釋:

[出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 六即佛者,約事故明六,約理故明即。即者,其體不二,名之為即。然明此六即者,或顯法門高深,或明修行次第。若論六者,位次高下有序,則修行之人,不生上慢。若論即者,理體初後皆是,則修行之人,不生退屈。以理言之,即處常六,六處常即,蓋由事理不二故也。〔一、理即佛〕,謂眾生本具佛性之理,與諸如來無二無別。故涅盤經雲:一切眾生即是佛,是為理即佛。 〔二、名字即佛〕,謂或從知識處聞,或從經卷中見,知此理性,即佛之名。於名字中,通達解了一切諸法皆是佛法,是為名字即佛。〔三、觀行即佛〕,謂既知一切法皆是佛法,必須心觀明瞭,理慧相應,所行如所言,所言如所行,是為觀行即佛,此五品位也。(理慧相應者,理即所觀之理境,慧即能觀之智慧。應者,當也。謂境智相當,則言行一致也。五品者,隨喜品、讀誦品、說法品、兼行六度品、正行六度品也。)〔四、相似即佛〕,謂於觀行即中,愈觀愈明,愈止愈寂,雖未能真證其理,而於理彷佛有如真證,是為相似即佛,此十信位也。(愈觀愈止者,觀即觀照,以觀觀昏也。止即止息,以止止散也。十信者,信心、念心、精進心、慧心、定心、不退心、護法心、回向心、戒心、願心也。)〔五、分證即佛〕,謂無明之惑,有四十一品,至此破一品無明,證一分中道,是為分證即佛。此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位也。(十住者,發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貴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頂住也。十行者,歡喜行、饒益行、無□恨行、無盡行、離癡亂行、善現行、無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實行也。十回向者,救一切眾生離眾生相回向,不壞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處回向,無盡功德藏回向,隨順平等善根回向,隨順等觀一切眾生回向,真如相回向,無礙解脫回向,法界無量回向也。十地者,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也。等覺者,去後妙覺佛位,猶有一等,勝前諸位,得稱覺也。)〔六、究竟即佛〕,謂道窮妙覺,種智俱圓,是為究竟即佛,此極果妙覺佛也。(種智者,即一切種智也。妙覺者,覺體圓明,不可思議也。)

六即佛 相關詞
六決定
六凡
六凡四聖
六劍
六十二見
六十華嚴
六十四書
六十四梵音
六十四眼
六即
六受
六句義
六合釋
六味
六和合
六和塔
六和敬
六器
六因
六地藏
 


上一篇(佛教年表 五) 回目錄 下一篇(本解常引經論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