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佛陀觀"看中國佛教思想之開展
處理佛陀觀的演變以及開展,從印度佛教與中國佛教兩者對佛陀觀各有怎樣的發展過程?佛陀在世,說法教化弟子,親自受教見佛身形、聽佛音聲的聲聞弟子,具體感受到佛的偉大人格發自一與己身形無異的人,思維教法時亦不離佛的身語的示現。當佛一入滅,不能親見佛的身影,於是轉而將對佛的永恆思念,投射到佛的舍利、遺物乃至佛曾經遊化的聖地等。雖然佛臨入滅時一再告誡弟子以後當以「法」和「律」為師,當「自歸依」勿「他歸依」。但源於人類內在的宗教渴望以及對佛的永恆思念,佛陀崇拜的方式大致上有兩種發展:一者努力追求可以取代釋迦牟尼的具體的佛陀;二者則是對同一佛陀,區別有「色身」與「法身」的不同。前者是「佛陀觀」的論題,後者則是「佛身論」的內容。
佛陀觀在印度有系統性的發展,但佛教從印度傳華之時,大乘、小乘一起傳入,所以很難找出一系統性的中國佛陀觀。因此本論文先談已具有系統的印度佛陀觀,再跟著此系統來考察中國佛陀觀。
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目的與研究方法,並介紹現代既有的研究成果。
第二章<原始佛教的佛陀觀>,透過分析巴利語的五尼柯耶(Nikaya)和律藏(Vinaya-Pitaka),以及漢譯的「四阿含」和諸種律藏等,這些現存的原始佛教文獻,來考察原始佛教的佛陀觀。
第三章<部派佛教的佛陀觀>,以大眾部與上座有部為中心,考察部派時代佛陀觀的特色,試以圖表歸訥兩系對於佛陀觀諸問題看法的異同。
第四章<龍樹的佛身觀>,藉以龍樹《大智度論》想要把握大乘佛身論的大體內容,而隨著探討佛陀觀以及佛身論的發展對大乘佛教興起影響等問題。
第五章<多佛思想的演變與淨土思想>,探尋過去佛到未來佛,從未來佛到現在十方佛思想等,佛滅後多佛思想的演變。且藉此了解而討論淨土思想的不同的表現型態。
第六章<彌勒與彌陀佛信仰在中國的開展>,基於前章的了解,就以彌勒與彌陀淨土思想為中心,考察此在中國之開展。
第七章<《法華經》的久遠釋迦佛與天台智顗的佛身觀>,先考察《法華經》的久遠釋迦佛如何統一現在十方多佛思想,而後再以《法華文句》為中心,論述智顗的佛身觀。
第八章<《華嚴經》的毘盧遮那佛與華嚴宗的佛陀觀>,先考察毘盧遮那佛出現之意義,以及整個《華嚴經》中所描述的佛之特性,而後再以智儼與法藏等華嚴教學的大成者為中心,來考察華嚴宗佛陀觀形成的過程。
第九章為結論。

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89/博士/研究生:元弼聖  指導教授:李志夫 

甲、原典資料
 《佛種姓經》(南傳藏41),東京:大藏出版社。
 《長部》卷16(南傳藏7)。
 《長部》卷3(南傳藏8)。
 《中部》3(南傳藏14)
 《律藏》3<大品>1(南傳藏3)
 《律藏》3<大品>1(南傳藏16)
 《增支部》4(南傳藏20)
 《相應部》6(南傳藏16)
 《相應部》卷1(南傳藏12)
 《異部宗輪論述記》,卍續藏第八十三冊,3。
 《大本經》,大正藏第一冊.No.1。
 《轉輪聖王修行經》,大正藏第一冊.No.1。
 《遊行經》,大正藏第一冊.No.1。
 《佛說七佛經》,大正藏第一冊.No.2。
 《毘婆尸佛經》,大正藏第一冊.No.3。
 《羅摩經》,大正藏第一冊.No.26。
 《三十二相經》,大正藏第一冊.No.26。
 《說本經》,大正藏第一冊.No.26。
 《迦絺那經》,大正藏第一冊.No.26。
 《多界經》,大正藏第一冊.No.26。
 《雜阿含經》,大正藏第四十九冊.No.99。
 《增一阿含經》,大正藏第二冊.No.125。
 《方廣大莊嚴經》,大正藏第十冊.No.187。
 《佛本行集經》,大正藏第三冊.No.190。
 《佛所行讚》,大正藏第四冊.No.192。
 《大品般若經》,大正藏第八冊.No. 223。
 《合部金光明王經》,大正藏第十六冊.No. 664。
 《五分律》,大正藏第二十二冊.No.1421。
 《四分律》,大正藏第二十二冊.No.1428。
 《十誦律》,大正藏第二十三冊.No.1435。
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大正藏第二十四冊.No.1450。
 《大智度論》,大正藏第二十五冊.No.1509。
 《十住毘婆沙論》,大正藏第二十六冊.No.1521。
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大正藏第二十七冊.No.1545。
 《瑜伽師地論》,大正藏第三十冊.No.1579。
 《異部宗輪論》,大正藏第四十九冊.No.2031。
 《俱舍論》,大正藏第二十九冊.No.1558。
 《中論》,大正藏第三十冊.No. 1564。
乙、一般書籍
一、中文書目
 印順
〔1940〕 《唯識學探源》,台北:正聞出版社。(1992年修訂一版)
〔1975〕 《攝大乘論講記》,台北:正聞出版社。
〔1988〕 《中觀今論》,台北:正聞出版社。
〔1981〕 《大乘起信論講記》,台北:正聞出版社。
〔1989〕 《以佛法研究佛法》,台北:正聞出版社。
〔1989〕 《如來藏之研究》,台北:正聞出版社。
〔1988〕 《印度佛教思想史》,台北:正聞出版社。
〔1991〕 《勝鬘經講記》,台北:正聞出版社。
〔1992〕 《佛法概論》,台北:正聞出版社。
〔1992〕 《我之宗教觀》,台北:正聞出版社。
〔1994〕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展開》,台北:正聞出版社。
 木村泰賢著/演培法師譯
〔1992〕 《小乘佛教思想史論》,台北:天華出版社。
 中村元著/江支地譯
〔1997〕 《慈悲》,台北:東大出版社。
 中村元著/余萬居譯
〔1993〕 《中國佛教發展史》(上),台北:天華出版社。
 田博元
〔1982〕 《釋道安研究》,台北:原泉出版社。
 任繼愈
〔1985〕 《中國佛教史》第一卷,北京:中國社會佛學出版社。
 李志夫
〔1986〕 《中印佛學之比較研究》,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 望月信亨/釋印海譯
〔1991〕 《中國淨土教理史》,台北:正聞出版社。
 區結成
〔1987〕 《慧遠》,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 湯用彤
〔1987〕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上,台北:駱駝出版社。
 楊惠南
〔1989〕 《吉藏》,台北:東大出版社。
〔1990〕 《佛教思想新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1993〕 《佛教思想發展史論》,台北:三民書局。
 廖閱鵬
〔1989〕 《淨土三系之研究》,高雄:佛光出版社。
 藍吉富
〔1993〕 《隋代佛教史述論》,台北:商務。
 鎌田茂雄著/關世謙譯
〔1991〕 《中國佛教通史》第一卷,高雄:佛光出版社。


上一篇(唐代彌勒信仰與佛教諸宗派) 回目錄 下一篇(敦煌莫高窟佛畫故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