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嘛網 日期:2010/01/03  編輯部 報導

                                 吉藏與大乘《涅槃經》

香港大學中文系教授 廖明活 佛學研究中心學報 第六期 頁111-137

吉藏(549─623)為陳隋時代(六世紀末至七世紀初)三論學統的代表人物。三論學統繼承印度中觀學統的教學進路,注重蕩除名相,破遣計執。吉藏在其著作裏,高舉「無得」為佛陀教說的中心主旨,宣稱佛經「若立若破,皆為破病」,並通過「二諦」「八不」等中觀觀念的申釋,突顯佛教「中道」學說的不落二邊教旨,把三論學統的批判精神,發揮得淋漓盡致。

至於大乘《涅槃經》,乃是以佛陀臨涅槃前的行事為背景,以宣說佛陀常樂我淨、眾生皆具佛性為本旨;全經立論多從正面著眼,跟三論教學唱言一切皆空,其設教著重反面的排破,形成強烈對比。

在吉藏所處的中國佛教界,《涅槃經》風行一時,當時不少佛教學者鑒於《涅槃經》記載佛陀入滅前的最後講話,兼且內容極富理想性,推尊之為眾佛經之首。吉藏作為三論學統的中堅分子,他對這種跟本宗教旨有重大距離、而又廣受推崇的佛典,如何加以處理,是值得注意的。本文首先通過論述吉藏的判教思想,申示吉藏對《涅槃經》在佛說整體所佔位置的看法;繼而分析吉藏怎樣從中觀教學的觀點出發,對「常樂我淨」和「佛性」這些《涅槃經》的中心觀念,提出嶄新的詮釋。


頁136

此說,便把佛性理解為具有常、樂性相的實體,住於眾生體內。由是佛陀便隱去「本」有之義,轉而申說佛性為眾生修行所「始」成。吉藏以為《涅槃經》的「本有」、「始有」觀念,為教學方便所設的教門,不可定取任何一邊為是;要放棄所有關乎本、始兩邊之見解,達至平等的中道,方可得見佛性,說:

至論佛性,不但非是本始,亦非是非本非始。為破本始,故假言非本非始。若能得悟本始非本始,是非平等,始可得名「正因佛性」。[93]

  還有值得一提的,是吉藏不但視「眾生本有佛性」和「眾生始有佛性」這些《涅槃經》的次層教說為方便教門,甚至「眾生有佛性」這《涅槃經》的本層教說,他亦同樣如此看待:

又令眾生知自身中有於佛性,發菩提心,修行成佛,故說佛性。又令眾生知他心身中悉有佛性,不行殺等十惡業罪。又於眾生不起二乘等見:既唯有佛性,則無復二乘,故於眾生不起二乘之見。[94]

這裏指出《涅槃經》所以唱言一切眾生悉有佛性,是因為這樣可激發眾生的自信心,從而「發菩提心,修行成佛」;並可使眾生對具有佛性的所有其他眾生,慈悲護念,由是「不行殺等十惡業」。又二乘人滿足於阿羅漢和辟支佛這些小果,不懂希求成佛的大果;今《涅槃經》唱說所有眾生都可以成佛,亦有叫眾生捨下求上,「不起二乘之見」的作用。

結論

  本文分「判教」、「常住思想」、「佛性思想」三方面,檢視吉藏對大乘《涅槃經》所持的態度。從以上析述所見,在判教方面,吉藏基本上是以《法華經》為本位,對《涅槃經》作出涵攝。他針對時人視《涅槃經》為優於《法華經》,從「諸大乘經顯道無二」的立場出發,強調「常住」、「佛性」

吉藏與大乘《涅槃經


上一篇(大般涅槃經的佛性論) 回目錄 下一篇(大般涅槃經 (加州法雲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