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瑪派的教義概括在九乘三部內。◇ 九乘教義

寧瑪派把整個佛法的顯密教法分為九乘,它的教義全部包括在九乘裏。九乘的分法是:顯教三乘、密教六乘合共九乘。密教六乘中又分為外密三乘、內密三乘、內密三乘中的最後一乘還包括三部。其詳細劃分如表(《知識總匯》上87-89頁):

        ┌聲聞 ──────────────┬小乘
   ┌ 顯三乘┼獨覺 ──────────────┘
   │    └菩薩 ──────────────┐
九乘─│    ┌─ 制耶───────┐     │
   │    ├─ 鄔巴        ├外密三乘─┤
   │    ├─ 瑜伽───────┘     ├大乘
   └ 密六乘┼─ 摩訶瑜伽─────┐     │
        ├─ 阿魯瑜伽     │     │
        │      ┌ 心部 ┐├內密三乘─┘
        └ 阿底瑜伽 ┼ 界部 ┼┘
              └ 要門部 ┘

九乘即九個等級。為什麼要分等級?因為眾生根器、意樂、時機各有不同,而佛是因時制宜、隨類施教,故有這些差別(《知識總匯》中575頁)。儘管佛的法門廣大無邊,但歸總起來主要的問題是如何使眾生離苦得樂,即解脫一切痛苦的根本——煩惱,得到涅槃的安樂——菩提。所有大小顯密各種乘門,提出種種說教,其目的不外是在求解決煩惱和菩提的這兩個問題。

九乘中開始是顯三乘。甯瑪派分為聲聞、獨聞、菩薩三乘,是佛教的起始階段。顯教三乘的教法,在佛教內部各派說法無有不同,在西藏也無新舊宗派的差別,他們共同認為,只有徹底斷除煩惱,才能超出生死輪回,才能趨向菩提涅槃。對於如何斷煩惱,如何求證菩提,大小乘各自都提出了一套理論和實踐。小乘的聲聞乘認為,應當發出離心,斷三業行【35】,對治煩惱,守持淨戒,對七聚別解脫戒,隨一而守,修十二頭陀苦行【36】,依九住心修三摩地,入四諦十六觀法【37】等之止觀法門,悟到人無我【38】,斷煩惱障【39】,生起菩提智慧,證阿羅漢果【40】。獨覺乘也認為,應當守持七聚戒,對治三業行,徹斷煩惱,入十二因緣門【41】,悟法無我【42】,斷所知障【43】而得菩提智慧,證阿羅漢果。由於他們都希求自利,不管眾生,所以他們證得的菩提智慧亦不圓滿,皆屬小乘。

顯三乘最後一乘為菩薩乘,它認為應當徹斷煩惱,除嚴持淨戒,受菩提心戒外,還要修四無量心【44】、七聖財【45】、十法行【46】,發菩提心,廣持六度【47】,雙悟人法二種無我,雙斷二障【48】,才能開顯菩提妙智。菩薩雖未證成佛的大覺,但利已利他,發心廣大,故屬大乘。

總之,無論大乘小乘,都主張要斷除煩惱,才能證得菩提。但又認為本有妙明真性由原始以來為煩惱纏裹太深,一時不能徹底斷除,故顯乘採取逐步去纏、逐步了悟的漸斷的辦法,小乘只求悟人法空。大乘唯識求悟二取執空,大乘中觀求悟諸法自性皆空,故要從聞、思、修入手,勤習戒、定、慧,發出離心、菩提心,走止觀雙運和修定發慧的路子。顯三乘中都未提出悟本有妙明的自然智慧【49】,所以要經歷多生的磨練,艱苦修行,才能有所成就,故顯三乘名為引度業惱乘。

顯教為什麼要經歷多時始能成佛?原因還由於他們有些人雖然承認眾生有佛性,但生佛有別,把佛和眾生的差距拉得太大,說凡夫要成佛須經三大阿僧祗劫【50】修行才能成就。所以顯乘又稱因乘,或稱為性相因乘。因乘就是修成佛之因,修三十七道品【51】,是趨往涅槃道路之資糧,這是顯教的漸修乘門(《知識總匯》中733-735頁)。

後期大乘對煩惱則有不同的看法,認為煩惱的是心,成菩提的也是心,二者只是在一心上迷悟的差別。因此對煩惱不用徹底斷除或對治的辦法,而改用轉變的辦法,轉煩惱為菩提。如大乘唯識派有所謂“轉識成智”,轉有漏種成為無漏種,即成菩提。大乘中觀用緣起性空之理,轉煩惱的根本執實心而成不執實的空性——菩提。特別是密教運用轉煩惱為菩提的方便則更多,不需長時艱苦修行就可以達到快速成就菩提的目的。密教為什麼能快速成就菩提?因為密宗不僅認為眾生有佛性,而且眾生就是佛,即心是佛,佛和眾生只有迷悟之分,迷即煩惱,悟即菩提。煩惱即菩提。外密三續部則提出“三密相應法”,用眾生造業和煩惱的身語意三業轉變為佛的身語意三密,即可相應獲得成就。不過眾生因業惱纏縛,耽著凡庸的思想【52】隆厚,不敢直追佛位,更不敢自認是佛,一下子還轉不過來,所以外密才有三乘的劃分。

外密三乘有制耶、鄔巴、瑜伽等三乘,約當新派的事續、行續、瑜伽續三續部。三乘都採取逐步引導的辦法來轉變眾生的習氣【53】。事續主要用三密相應法來求從速獲得三密成就;行續用加持三業的辦法來求得成就;瑜伽續則用四大印【54】印定法求得三密成就(《知識總匯》中509頁)。

事續部是注重身語清潔等外事而內修瑜伽法,視佛為神靈,虔誠供奉,極重外部事相,在佛我的看法上還存在有佛尊我卑之感,佛為主,我為奴(《知識總匯》中589-590頁)。關於事續部之見,他們初步體會到自心明空之智,在勝義中現空雙運,遠離戲論,在世俗中所現皆為本尊之相。

行續部是既重身語外事,也重內心修定,是內外雙重的瑜伽法,在佛我的看法上,主張佛我平等,不過佛為主體,我是助伴(《知識總匯》中593頁)。其見與事續部同。

瑜伽續部是專重內部瑜伽修煉,觀我為佛,敢於承當自己是佛。瑜伽續之見,於勝義中一切法遠離戲論、空性光明,於世俗中觀為金剛界天尊。

三續部的具體修法在修前都要以觀佛、護地、迎神等七支【55】作為前導,沐浴持齋,設壇灌頂【56】,受三昧耶戒【57】,這是所有續部共同遵守之軌則,只是繁簡不同,如設壇,壇 梵語曼荼羅,為佛神所居之處,有彩土、布繪之分別;如灌頂,事續為花蔓、水、冠三灌頂,行續加鈴杵二灌頂,瑜伽續在此上還加不退轉金剛阿闍黎灌頂和秘密灌頂等。關於授三昧耶戒,三種續部各依本尊不同,授戒內容也不相同。灌頂後,認為已成熟相續【58】,可以傳授密法,講解密經,以及指導實修等(《知識總匯》中601-603頁)。

上一篇(685~大圓滿三部教義) 回目錄 下一篇(683~時輪金剛法重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