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 格西羅桑才培仁波切-- 鐘鳴
 

有兩個人擁有相同的土地,其中一人不去播種灌溉,每天都到田裏繞三圈,總祈願土地能長出果實,卻不見有任何的成果;另一個人每天如常去田地裏播種灌溉,風雨無阻,雖沒有祈求土地要長出任何東西,但因緣具足自然長出豐收的碩果。

心田中若能遠離對眾生的愛惡親疏的平等舍心,植下大悲心的種子,悉心照料,以慈心的泉源灌溉,菩提心自能萌芽生長。其實內心若無期盼希求,沒有分別,具足慈心、大悲與無我空慧正知,因緣聚合菩提心樹自會生長,所結果實就是佛果。



書房的燈光柔和舒適,格西羅桑才培仁波切面目慈祥坐在沙發上,天津龍智法師則坐在上師的右側負責翻譯,我懷著恭敬心坐在地毯上,筆錄著上師所舉的比喻。

近十餘年來上師致力於藏傳佛法之弘揚,其教導首重菩提心及基礎加行之修持。我向上師詢問因何因緣會在本地選《入菩薩行論》開示,上師微笑說其實在兩年前就已開始講解這部經,那時當中有弟子發心學佛,而佛法的根本是大悲心、菩提心。若要瞭解菩提心的發起,《入菩薩行論》是最好的入門修持方法;同時有許多悅眾信願具足前來聆聽這部經典。

上師認為修行佛法,要從慈心精進增長為起點。《入菩薩行論》引導人們有次第生起慈悲心,從而培養菩提心,遠離一切苦得安樂。這部經典共有十品,每一品都對菩提心進行深刻的闡述。前三品著重講述如何能讓人們生起菩提心,四五六品則研析如何不讓菩提心退轉;七八九品詳細說明了,如何增上菩提心的論點,第十品解說將功德回向給一切如母有情眾生的意義。

我接著詢問由於現代人都很忙碌,必須面對工作、家庭與生活的各種壓力,處在這樣的環境裏要如何去修行。上師輕轉著手中的檀木念珠,語重心長的告知,雖然活在這世上需要生存的條件,但物質生活就算過的再好,也只是那幾十年的時間。惟有佛法能夠真正幫助我們解決人生的煩惱並得安樂。若能每天運用一些時間來聞修佛法,不斷地串習,思考今生的方向,讓內心的大悲心生起,為來生的資糧作好準備。

生起菩提心就是菩薩。剛開始我們必須生起對一切眾生毫無愛惡親疏的平等心。然後瞭解一切眾生皆是我母親,生起念恩及報恩之。再發起大慈大悲心,願一切對我具恩的如母有情都離苦得樂。並發起成辦眾生究竟利益的決心,為此我要去成就無上佛果。此種心能串習到自然而然生起時,菩提心就生起了。

上師慈悲說明了危害菩提心最大的是嗔恨心,要使得菩提心生起精進不退轉,就必須防護內心讓嗔恨不生起。嗔恨的原因可能是由於別人對我們的傷害,苦難的饑寒壓迫和不明白佛法真諦。倘若我們能守護善心,正知正念去防護自己的心,觀察嗔恨的原由,將可通過忍辱來化解嗔恨心。忍辱絕不是壓抑自己的情緒,而是“先知先覺”清楚察覺自己的憤恨,瞭解嗔恨對自己所造成的危害,同時也感恩觀想別人此刻正讓自己消除業障,由此消融自己的嗔恨心念。若嗔恨心已經發作生起,可以趕緊至誠懺悔罪業。上師重申惟有平常持續不斷地去觀察嗔恨心的禍害,忍辱的殊勝功德,然後去串習與思維,藉此消融我們的嗔恨。

上師凝望著窗外的天空,一輪滿月正懸掛在漆黑的夜空中,普照世間的有情眾生。我請示上師修行者是否都應堅信自己今生都能成佛,達到究竟圓滿的智慧佛果。上師露出嬰兒般的笑容說修行者可分為三類,一類是今生學佛,希望往生不墜落地獄,來生能享受人天福報;另一類則是希求自己能解脫生死不再受輪回痛苦;最後一類是誓願成佛普度有情眾生。若今生你能夠成佛當然最好,若不能則願來生得人身繼續成就佛果。

一向來上師的教學方式都是先著重四加行,接引信眾皈依三寶,受持戒律,精進修行,邁向佛道。上師勉勵我們在修行上必須聞思修並重,以恭敬虔誠心學習佛法。我們可先瞭解觀察,然後選擇適合自己的修行法門,一門深入。倘若只是淺嘗輒止,而無法建立起完整的佛法架構,將是件非常可惜的事情。

微風薰香,皎潔月光籠罩大地,宛如清淨自在的本性,當願眾生都能沐浴在佛陀的慈光中,慈悲喜舍。


上一篇(○快樂就從轉念起:達賴喇) 回目錄 下一篇(◎法王秋吉崔欽仁波切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