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性

空性修持與因果取捨 

大圓滿前行 第六章 因果不虛 第四節 3 空性修持與因果取捨 

嘎瑪[顏班·希熱將參]

 蓮花生大師曾對藏王赤松德贊說:「金剛乘的見解極為殊勝,但是在行為上,不能偏執於空性的見解,否則將善法和惡法都解為空,這樣將成為魔見;同樣的,空性見也不能偏墮于行為,否則,將會被實有之相所束縛,這樣就沒有解脫的機會。」他又說:「持空性的見解,應比虛空高;取捨因果之心,要比麵粉細。證悟實相見解的同時,必須對因果作很細膩的取捨。」

 

有人問帕當巴仁波切:「已經證悟空性的人,造了罪業,是有害還是無害?」帕當巴仁波切說:「真正證悟空性的人是不會造罪業的。因為證悟空性和大悲心的具足是同時存在的。」所以,修持正法,應該以因果舍取為主要,見解和行為要一致,不能悖離。

 

而現在正在修習空性,還沒有證悟空性的人,在修行大道上,因為採取現行對治,過去生所潛伏的習氣,和未來會轉生惡趣的惡果,將會很迅速地成熟在今生。所以,《金剛經》上說:「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為消減,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這個意思。

 

密勒日巴尊者早年造了許多的殺業,自認為一定會墮入惡道,因為對因果不虛的道理,深信不疑,所以他非常虔誠,比平常人更勇猛精進修持,最後終於得到很大的成就。

 

◎菩薩畏因  凡夫畏果

 

一般眾生不知道如何取捨,擔心惡果,卻不怕造惡因,希求善報,卻不知種善因。而成就了的菩薩,知道果報不可思議,所以在善惡取捨的因上,非常戒慎恐懼。

 

畢竟我們現在還沒有成就,對於諸法實相,本體性空的體悟,幾乎是談不上,最多只是停留在文字上面的認知而已。在沒有破除「法有我」、「人有我」的執著時,我們都是以「自我」為主來累積資糧。所以我們所做的功德,事實上,都參雜著貪、瞋、癡、傲慢、懷疑和嫉妒等五毒煩惱在一起,以這樣的心識作善事、造善業,來累積資糧,所行得的福報其實很有限。

 

以「我執」累積資糧,所產出的福報,也會因為「我執」而消失。為了減緩福報的消失,希望福報不斷增長的辦法,最重要的就是發菩提心。如果我們為了利益眾生來聞思修佛法,最後將所有功德全都回向給眾生,這種功德力會變得很大。這就是為什麼佛陀那麼重視菩提心,常常強調菩提心的緣故。

 

很多人以為發菩提心都是為別人犧牲,自己一無所得,所以一講到發菩提心時,就覺得自己很委屈,其實,為一切眾生修行善法,便擁有一切眾生的力量。修行要靠眾生,才能淨化自己的業習。如果我們建立起這個理念的話,行菩薩道就比較容易了。如果我們存有偏見,以為自己都為眾生犧牲奉獻的話,慢慢就會自以為全世界只有自己最重要,只有自己在渡眾生,最後會認為很多人都欠自己似的。這種心態在不知不覺中,會導致傲慢的增長;修行人只要一產生傲慢,就會漸漸變成“佛油子”,那就很難回到老實修行的正道上了。身為一位大乘佛教徒,應該記住因果業報的道理,不管在世間的做人做事,和出世的修持上,都要腳踏實地,才是真正的佛教徒。

 


上一篇(菩提心與空性見) 回目錄 下一篇(大圓滿前行 自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