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外八廟所藏大威德金剛雙身像

 

承德外八廟是清政府在王畿之地精心營建的藏傳佛教中心,積數百年之珍藏,彙集了眾多的文物奇珍。特別是藏密金銅佛像,造型獨特,巧致精美,向為人們所追尋評品,驚歎稱奇。尤為近年來承德外八廟的藏密佛像在北京、上海、臺灣、香港等大都市屢屢展出,其受歡迎程度出乎了我們的想像。在這幾次出展中,有一件首選的佛像,就是體量龐大、造型獨特的大威德金剛雙身像。謹專文介紹,以饗讀者。

  大威德金剛梵名閻曼德迦,是藏傳佛教諸多神中最典型的形象之一,不僅由於它身為藏傳佛教著名的五大金剛之首,是藏密修行者最高境界的守護神,還因為它多面多足,獰厲畏怖,渾身上下透露著逼人的氣勢、沖天的力量、森然的威嚴,突出地顯現了藏密佛像獨特的造型特點。

  這尊造像為銅制,鎏金,通高159.5釐米,男女雙身合體。底座為蓮花座,鑄有精美的仰覆蓮花,上沿飾圓釘。主像9面、34臂、16足。頭面分三層,第一層有7首,正面一首呈水牛相,闊口獠牙,三目怒睜,豎耳尖角,頂火焰赤發,束五智骷髏佛冠(已失),令人不寒而慄。主首兩側各有三首,均為忿怒護法形象。第二層亦為忿怒護法相,第三層為菩薩慈悲寂靜面貌。主像34臂,與心、語、意一起,代表37菩提分路,即由菩薩到佛的過程。37包括八正道、四念住、四種神足、四種正斷、五根、五少威和七覺支。34臂中有32臂環列身體兩側,左右各16只。左邊的16只手拇指、中指、無名指屈,食指和小指伸,手掌向下;右邊的16只手有同樣的手印而手掌向上(原左手自下而上分別持鉞刀、白筒、杵、彎刀、標槍、月斧、劍、箭、勾刀、棒、人骨杖、法輪、金剛杵、椎、匕首、手鼓等法器,右手自上而下分別持象皮、人骨碗、天王頭、藤牌、鮮左腿、長繩、弓、人腸、鈴、鮮左臂、喪布、三尖矛、爐、顱器、人左臂、軍旗、黑布等,惜均已遺失)。32只手臂呈扇形分佈,擬輪轉態勢,如風似電,在視覺上給人以力量的強烈衝擊。主臂前伸環抱明妃,左手托盛血嘎布拉碗(已失),右手執金剛鉞刀(已失),結金剛哞迦羅手印,代表在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的勝利。

  主像下肢右屈左伸,穩若泰山,16足踏著象徵阻礙成佛的16種生靈,右邊八腿屈,壓八大天王,表八成就;左邊八腿伸,壓八佛母,表八自在清淨。16種生靈分別為左部的鷲、梟、鴉、鸚鵡、鷹、鴨、公雞、雁,右部的男人、水牛、黃牛、鹿、蛇、狗、綿羊和狐。

  藏傳佛教認為,佛法無邊無礙,在教化眾生時,可採取不同的手段和途徑,對待善良的百姓,佛面顯仁愛慈祥,若遇兇殘的妖魔鬼怪,則會顯露出以暴制暴的威勇獰厲相。這種理論與我們“朋友來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來了迎接他的有獵槍”的處世哲學異曲同工,契合人類的基本心理,所以易為人們所接受和崇奉。

  從佛教儀理上講,大威德金剛雙身像代表著悲智雙運,是修煉佛法的最高境界,同時它還有陰陽和合的含義。格魯派(黃教)認為大威德金剛是文殊菩薩的忿怒相,同時認為宗喀巴是文殊菩薩的轉世化身,於是這位守護神在宗喀巴的生命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也因此受到格魯派的特別推祟。

  此像為清代乾隆朝宮廷作品,完全遵循《造像量度經》成型,做工考究精良,形象渾厚大氣,是藏傳佛像製作中最為複雜的一尊,製作難度也很大。雖然歷經歲月滄桑,部分鎏金磨損,原執法器和身飾缺失較多,但氣勢不減,歷史所遺留的痕跡更給人增添了無限想像的空間。

  (作者單位:承德市文物局)

  〔責任編輯:張金棟〕

  文物春秋 2005年第6期

 


上一篇(藏傳佛教的形成和發展) 回目錄 下一篇(扎什倫布寺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