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10/17 20:49:29
釋迦牟尼佛
尊貴益西彭措堪布
學習次第 : 進階

恒常修持隨念佛陀功德的利益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二)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論雲:此等若作常時修持,心隨修轉。故于初時修心稍難,後時于彼能任運轉,又若能念,願我當得,如所隨念,如是佛者,是發菩提心,一切晝夜恒得見佛,于臨終時任生何苦,然隨念佛終不退失。

  若能不斷串習憶念佛陀功德,心自然會隨修持而逐漸轉變。故最初修心雖有少許難度,後時以串習純熟,能得如是利益:一、能對此自在而轉;二、能作意:願我亦獲得如所隨念之佛果,如是發起菩提心;三、一切晝夜皆可見佛;四、臨終時任生何苦,隨念佛陀終不因此而退失。故長久串習念佛,後時可任運而轉、發菩提心、常時見佛、臨終念佛不退。

  “若作常時修持,心隨修轉”:學人須通達此句內涵。前面“修與修之必要”時說過:所謂修,即令心數數安住所緣,護持修習所緣行相;修之必要,即自己無始以來為心所自在,心亦為煩惱所自在,修習是為令心隨自己,能如欲安住善所緣。起初修時,惡習力強,欲令心隨欲安住念佛,頗具困難,然若能長久堅持,一旦串習力加強,心自然會隨轉,有能力如欲安住。

  以上所說,均為釋尊所說教授,出自《三摩地王經》。

  論雲:《三摩地王經》雲:“教汝應悟解,如人多觀察,由住彼觀察,心能如是趣。”

  首先開示總原則。

  《三摩地王經》雲:“汝應了達一理,若人對一事屢屢觀察分別,由安住此觀察中,心即可趣入如是意義。”

  以下結合念佛而宣說:

  論雲:“如是念能仁,佛身無量智,常能修隨念,心趣注於此,”

  此頌宣說“常時修持,心隨修轉”。

  “如是,首先憶念佛陀身相及無量智慧等功德,常能修習隨念,最終自心無須功用,自然趣入念佛之中。”

  論雲:“此行住坐時,欣樂善士智,欲我成無上,勝世願菩提。”

  此頌宣說以念佛而發菩提心之利益。“善士”即佛陀;“無上勝世”即無上超勝世間之勝者佛陀。

  “在行住坐臥中,自會時時欣樂佛陀智慧等功德,且發願:‘願我將來成為世間無上之勝者佛陀’而自然發起願菩提心。”

  論雲:又雲:“清淨身語意,常贊佛勝德,如是修心續,晝夜見世依。”

  此頌宣說以念佛常時見佛之利益。

  《三摩地王經》又雲:“以清淨身語意,恒常讚歎佛陀殊勝功德,以此方式令念佛之心相續不斷,從而晝夜見佛。”

  由此段可知,以恒常憶念佛陀功德而晝夜見佛,故念佛功德不可思議。若我等數數觀佛形象,憶念佛陀身語意功德,如是以信心修習念佛,即可恒時見佛。

  不見佛之原因,即無信心以及相續不清淨,若相續清淨,恒時可見。譬如,琉璃地能否顯現身影,取決地面是否有垢,只要除去污垢,便能顯現影像。《寶性論》說:“猶如清淨琉璃地,映現天主身影像,如是眾生淨心地,亦現能仁身影像。猶如帝釋現不現,由地淨與不淨故,眾生現不現影像,由心濁與不濁故。”又雲:“猶如琉璃淨心地,彼為現見佛陀因,即彼清淨心地者,增長不奪之信根。”見佛之因,即心地清淨,淨心方便,即增長以違品不可奪之信根,增長信根之方便,即恒時憶念功德。如是以理成立恒時憶念佛陀功德,能晝夜見佛。

  對此總結:

  恒時憶念佛陀功德者(有法),可晝夜見佛(所立),以增長信根淨治自心,必然顯現佛身之故(能立),猶如以布擦拭琉璃地,必然顯現影像(比喻)。

  《楞嚴經》說:“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華嚴經》說:“以佛為境界,專念而不息,此人得見佛,其數與心等。”如是以佛陀為所緣境,自心專一憶念而不息,此人見佛之次數等同念佛之心。《三摩地王經》說:“散步安坐站立臥,何人憶念能仁尊,本師恒時住彼前,彼者將獲廣大果。”

  論中“清淨身語意,常贊佛勝德,如是修心續”,即晝夜見佛之因。以清淨身禮敬佛功德,以清淨語讚歎佛功德,以清淨心憶念佛功德,如是令心不斷安住在念佛中,必定能晝夜見佛。

  以淨土宗念阿彌陀佛為例,唐代淨土宗二祖善導大師在長安時,精勤禮佛念佛,入室便長跪念佛,精力不盡不休息,即便冬日天寒地凍,亦必修至流汗,以示皈敬彌陀之至誠。其常念佛一聲,口中放光一道,乃至十、百、千聲,亦皆如是。出門即演說淨土法門。此即以清淨身語意恒時禮敬、讚歎、憶念佛陀功德,如是串習,自然心中常不離佛,佛恒時安住相續中。

  憨山大師十九歲時,專心念佛日夜不斷,不久夢見阿彌陀佛與觀音、勢至二大菩薩,此後西方三聖時時清晰現前。此亦為“一心念佛,晝夜見佛”之實例。

  論雲:“若時病不安,受其至死苦,不退失念佛,苦受莫能奪。”

  此頌宣說念佛不退之利益。

  “若平時如是長久串習念佛,一旦生病身體不安,或受死亡大苦時,亦不退失念佛,病死苦受不能轉移佛念。”

  以念阿彌陀佛為例,《無量壽經》雲:“如是晝夜思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種種功德莊嚴,志心歸依,頂禮供養,是人臨終,不驚不怖,心不顛倒,即得往生彼佛國土。”晝夜思惟阿彌陀佛種種功德、種種莊嚴,此為對阿彌陀佛產生深信之因,以深信自會志心歸依阿彌陀佛、頂禮供養阿彌陀佛,如是臨終時,便能不驚不怖,心不顛倒,不退佛念。

  清代慧明大師,性格質直,唯知念佛,若得供養即放生,且隨放隨念佛號,回向西方。見人亦不說寒喧語,唯言:“死亡臨近速念佛。”有人問其念佛有何所獲?其言:“我有次得熱病,日益嚴重,幾乎不能支撐,幸意根中佛號一句頂一句而出,連綿不斷,竟然依仗念佛,疾病獲愈。後不論語默動靜,皆有一句佛號從意根中一句頂一句出來。”後其頸長毒瘡,知為宿業現前,絕不呻吟,臨終時氣色和悅,念佛而去。

  此公案中,慧明大師串習堅固,念佛純熟,故受病死苦時,意根中仍有佛號一句頂一句而出,以苦受不能奪其念佛。故以思惟功德而念佛,一旦堅固,念佛能不為其他境緣所奪。

  論雲:博朵瓦雲:“若數數思,漸能深信,漸淨相續,能得加持。由於此上獲得定解,故能由其誠心歸依,若於所學能正習學,則一切事悉成佛法。”

  博朵瓦尊者說:“若數數思惟,逐漸能加深信心,逐漸清淨相續,由此能獲三寶加持。由於對此獲得定解,並非隨人而轉,故能由衷以至誠心歸依。歸依後,若對學處能如理修學,則一切所作悉成佛法。

  “若數數思,漸能深信,漸淨相續,能得加持”:以念觀音菩薩為例,若數數思惟觀音大士的悲心願力,對此便能生起深切信心,以深切之信心隨念觀音大士,即能逐漸清淨相續,獲得加持。《普門品》說:“若有眾生,多於淫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嗔;若多愚癡,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癡。”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