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6/24 08:17:18
尊貴 頂果欽哲仁波切
學習次第 : 進階

如意寶

上師相應法
The Wish-Fulfilling Jewel

 

作者:頂果欽哲法王(Dilgo Khyentse Rinpoche)

總召集:賴聲川  
譯者:丁乃竺

審定:蓮師中文翻譯小組

出版社:雪謙文化(全佛)

 

目錄

 

中文版序:修行之根本法/雪謙冉江仁波切

作者簡介:頂果欽哲法王略傳    

 

導言   

   

卷一、上師相應法

緒論

第一章  觀想

        一、所處的地方即是佛土

        二、將自己觀想為金剛瑜伽女

        三、蓮師在我們頭頂上

        四、迎請智慧本尊

 

第二章  積資七支

        一、大禮拜

        二、獻供

        三、懺悔

        四、隨喜功德

        五、請轉*輪

        六、請求上師住世

        七、回向功德

 

第三章  虔誠心與祈請

        一、金剛上師心咒

        二、接受四種灌頂

        三、臨終時的轉化

 

卷二、將修行當作生活的一部分

結語

內文注釋

名相解釋

 

附錄一 完成頂果欽哲法王慈悲心髓的遺願

附錄二 上師相應法儀軌

附錄三 頂果欽哲法王上師相應法 短軌

 

 

中文版序:修行之根本法

——雪謙·冉江仁波切(Shechen Rabjam Rinpoche)

 

很高興臺灣雪謙出版社終於出版《如意寶》的中文版本!一九八五年頂果欽哲法王在尼泊爾雪謙寺,傳授吉美林巴龍欽寧體前行中的“上師相應法”,並給予詳細解說。

正如 欽哲仁波切在書中所解釋,這本書談的是修行中最根本而珍貴的上師相應法;上師相應的意思就是“與上師的本性相融”,在上師相應法的修行中,我們將學習方法來讓自己的心意與上師的覺醒心相融合。

這本關於上師相應法的開示,由頂果欽哲仁波切命名為“如意寶”,我衷心祈請及期望,它的出版能利益許多東西方的朋友,最終能帶領一切有情眾生,達到上師全然覺醒的境界。

最後,我誠摯地感謝丁乃竺努力花時間把英譯本翻成中文,同時要衷心感謝臺灣雪謙中心的秘書長張美雲小姐,因為她的辛勤及努力,才能讓這本書及之前的其他中文譯本在臺灣及亞太地區出版。

 

雪謙‧冉江仁波切

2006年3月21日

 

 

 

 

作者簡介:頂果欽哲法王略傳

 

頂果欽哲法王是文殊菩薩化身蔣揚欽哲旺波身、語、意、功德、事業五種化身中“意”的化身,是最後一代在西藏完成教育與訓練的偉大上師,是古老的甯瑪巴傳承的主要上師,也是實修傳承的傑出持有者。在他一生之中,曾閉關二十二年,證得許多受持法教的成就。

他寫下了許多詩篇、禪修書籍和論釋,更是一位伏藏師——蓮師埋藏之甚深法教“伏藏”的取寶者。他不僅是大圓滿的指導上師之一,也是數百種重要傳承的持有者。在他那個世代中,他是利美運動(不分教派運動)的傑出表率——以能依循每一教派本身的傳承來傳法而聞名。事實上,在當代的上師中,只有少數不曾接受過他的法教:大多數的上師,包括……,都敬他為根本上師之一。

集學者、聖哲、詩人和上師之師於一身,仁波切以他的寬容大度、簡樸、威儀和幽默,從未停歇對緣遇人們的啟迪。

頂果欽哲仁波切於一九一〇年出生在東藏的丹柯河谷(Denkhok Valley),其家族是西元九世紀赤松德贊王的嫡系,父親是德格王的大臣。當他還在母親腹中時,即被著名的米滂仁波切指認為特殊的轉世。後來,米滂仁波切將他取名為劄西•帕久(Tashi Paljor),並贈予特殊加持和文殊菩薩灌頂。

仁波切幼年時便表現出獻身宗教生活的強烈願望,但他的父親另有打算。由於他的兩位兄長已離家投入僧侶生涯:一位被認證為上師的轉世,另一位想成為醫師,仁波切的父親希望最小的兒子能繼承父業。因此當仁波切被幾位博學大師指認為上師轉世時,他的父親無法接受他也是祖古(Tulku——上師轉世)的事實。

十歲那年,這個小男孩因嚴重燙傷而病倒,臥床幾達一年;多聞的上師們都建議,除非他開始修行,否則將不久于人世。在眾人懇求之下,父親終於同意他可以依照自己的期盼和願望來履行使命。

十一歲時,仁波切進入東藏康區的雪謙寺(Shechen Monastery),這是寧瑪派六大主寺之一。在那裏,他們的根本上師,米滂仁波切的法嗣雪謙•嘉察(Shechen Gyaltsap),正式認證他為第一世欽哲仁波切——蔣揚•欽哲•旺波的意化身,並為他舉行坐床典禮。蔣揚•欽哲•旺波(1820-1892)是一位舉世無雙的上師,與第一世蔣貢•康楚共同宣導西藏的佛教文藝復興運動,所有當今的西藏大師都從這個運動中得到啟發與加持。

“欽哲”意即慈悲與智慧。欽哲傳承的轉世上師,是藏傳佛教發展史上的幾位關鍵人物,其中包括赤松德貞王、九世紀時與蓮師一起將密法傳入西藏的無垢友尊者(Vimalamitra)、密勒日巴尊者弟子暨噶舉派祖師岡波巴大師(Gampopa)、以及十八世紀取出“龍欽心髓”(Longchen Nyingthig)的吉美•林巴尊者等等。

在雪謙寺時,仁波切有很多時間住在寺廟上方的關房,跟隨其根本上師學習與修行。在這段期間內,雪謙•嘉察授予他所有寧瑪派的主要灌頂和法教。仁波切也向其他許多大師學習,包括巴楚仁波切著名的弟子——卓千•堪布•賢噶。堪布•賢噶將自己的重要著作《十三部大論》(Thirteen Great Commentaries)傳給他。他總共從超過五十位上師處得到廣泛的法教與傳法。

雪謙•嘉察圓寂前,欽哲仁波切向他敬愛的上師許諾:他將無私地教導任何請法之人。此後,從十五歲到二十八歲間,他大多數的時間都在閉關,住在偏遠的關房和山洞裏,有時只住在離出生地丹柯河谷不遠處,山區裏突出山岩的茅棚中。

頂果欽哲仁波切後來伴隨宗薩•欽哲•卻吉•羅卓(Dzongsar Khyentse Chokyi Lodro,1896~1959)多年,他也是第一世欽哲的轉世之一。從卻吉•羅卓處接受了“大寶伏藏”(Rinchen Terdzo)的許多灌頂之後,仁波切表示他想將餘生用於閉關獨修,但卻吉•羅卓回答“這是你將所領受的無數珍貴法教傳下,及授予他人的時候了”;從此,仁波切便孜孜不倦地為利益眾生而努力不懈,成為欽哲傳承的標竿。

離開西藏後,欽哲仁波切遍曆喜瑪拉雅山區、印度、東南亞及西方各地,為眾多弟子傳授、講解佛法。他多半由妻子桑雲•拉嫫(Sangyum Lhamo)和孫子暨法嗣的雪謙•冉江仁波切(Shechen Rabjam Rinpoche)隨待在旁。

不論身處何地,仁波切總是在黎明前起床,祈請、禪修數小時後,再開始一連串活動,直到深夜。他能夠安詳自在地完成一整天的沈重工作。無論他做什麼——他可以同時處理幾件不同的工作——似乎都與他自然流露的見、修、行一致。他的弘法與生活方式已和諧地融為一體,渾然融入了修行道上的各個階段。他也廣作供養,一生中總共供養了一百萬盞酥油燈。所到之處,他資助許多修行者和有需要的人們,其謹嚴的態度,只有極少數的人知道他的善行。

仁波切認為在聖地建塔興寺有助於防止戰爭、疾病與饑荒,並能促進世界和平,提升佛教的價值與修行。在不丹、西藏、印度及尼泊爾,他不屈不撓地啟建或重修了許多佛塔與寺院。在不丹,他依照先前為國家和平所做的預言,建造了數座寺院供奉蓮師,並蓋了一些大佛塔。漸漸地,他成為全不丹人,上至皇室下至平民最敬重的上師之一。仁波切重返西藏三次,重建並為……雪謙寺開光,且以各種方式捐助修復了兩百間以上的西藏寺院,尤其是桑耶寺(Samye)、敏珠林寺(Mindroling)和雪謙寺。在印度,他也在佛陀成道的菩提樹所在地(菩提迦耶)建了一座新塔,並計畫在北印度其他七處和佛陀有關的偉大聖地建塔。

在尼泊爾,他把豐富的雪謙傳統搬入新家——位於波納斯大佛塔(Stupa of Bodhnath)前的一座宏偉寺院,此寺成為他的主要駐錫地,可容納住持冉江仁波切所領導的眾多比丘。欽哲仁波切有一個特別的願望,希望這座寺院能成為以原有純淨傳承來延續佛法的道場,如同他們先前在西藏所學習、修行般,他也投注相當大的心力教育傑出的年輕上師,使其能擔負延續傳統之大任。

西藏的……很多著作都只剩下一、二個副本,仁波切花了多年時間,盡可能印行西藏佛法的特殊遺產,總共印製了三百函,包括蔣貢•康楚的《五寶藏論》(Five Treasures of Jamyang Kongtrul)。直到晚年,仁波切都還在尋訪他尚未得到的傳承,並傳授弟子他所持有的傳承。終其一生,在數不盡的法教中,他曾傳授兩次一百零八函的大藏經(Kangyur),以及五次六十三函的大寶伏藏(Rinchen Terdzo)。

他在一九七五年首度造訪西方,此後又造訪多次,包括三趟北美之行,並在許多國家傳法,尤其是在他歐洲的駐錫地,位於法國多荷冬的雪謙•滇尼•達吉林(Shechen Tennyi Dargyeling)。在那裏,來自世界各地的弟子都從他身上獲得了廣泛的法教,有幾批弟子也在他的指導下開始傳統的三年閉關修行。

透過他廣大的佛行事業,欽哲仁波切不吝地奉獻全部生命於維續、弘揚佛法,讓他最感欣慰的事,就是看到人們實修佛法,生命因發起菩提心和悲心而轉化。

即使在生命的最終幾年,欽哲仁波切非凡的精神與活力也甚少受到年歲的影響,但在一九九一年初於菩提迦耶弘法時,他開始示顯生病的初步徽兆。然後,在結束所有教學課程後,他仍繼續前往達蘭莎拉(Dharamsala),順利地以一個月的時間,將一系列重要的寧瑪派灌頂和法教傳給……,圓滿後者多年的祈請。

回到尼泊爾後,正值春季,他的健康持續惡化,許多時間都花在默默祈請與禪修中,每天只保留幾小時會見需要見他的人;後來,他決定前往不丹,在蓮師加持的重要聖地“虎穴”(Paro Taktsang)對面閉關三個半月。

閉關結束之後,仁波切探視幾位正在閉關的弟子,開示超越生死、超越任何肉身化現的究竟上師之意。不久後,他再度示現病兆,於一九九一年的九月二十七日夜幕低垂時,他要侍者幫助他坐直;次日淩晨,他的風息停止,心識融入究竟空性之中圓寂。

 

 

 

導言

 

本書中所闡述的“上師相應法”,是法教中最基本、最珍貴的修行。上師相應法,字而上的意思就是“與上師本性相融”,在這個修行中,我們學習到讓自己的心和上師的覺醒心融合在一起的方法。

    三世諸佛(過去、現在與未來諸佛)每一位元元都是需要依賴心靈上師,才能達到覺醒的境界。依賴上師的要點,就是永不停止的虔誠心;而生起虔誠心,並持續不動搖的最有效方法,正是上師相應法。透過這種修行,我們能夠深深地生起對上師的虔誠心,漸漸地,這種虔誠心會遍滿我們身心。這會保護我們,讓我們在修行上免除障礙,也會確保我們修行上的進步;所以說,不論我們是修道上的哪一個階段,最重要的就是對老師的虔誠心。為此,“上師相應法”被視為一切修行中最關鍵及最必要的,也是達到覺醒最快速、最確定的方法。

    為什麼讓自己的心和上師的心合而為一是這麼關鍵的修行?在開始,上師在我們面前的樣子可能是非常的平凡,他的行為看起來也可能是很一般,但是他的心與佛心是無二無別的,上師功德與全然覺醒者之功德是沒有任何差別的。

    事實上,上師和諸佛之間唯一的差別,就是上師的慈愛超越過去所有覺醒者。舉例說,釋迦牟尼佛於兩千多年前就已經離開這個世界,而其他的佛,好比阿彌陀佛和金剛薩埵,住留在自己的淨土中;他們是全然覺醒的佛,但是因為我們的心染上了一層厚厚的障蔽,我們既無法與他們面對面,也無法親自聆聽到他們的開示;然而此時,我們的上師來到世上,我們遇見了他,並從上師處得到珍貴的指示,讓我們能夠從六道輪回⑴的泥濘中走向覺醒。所以說,雖然上師的功德和諸佛相同,但他的慈愛超越過諸佛。

我們所詮釋及引用的法本是屬於“龍欽寧體”的傳承,也就是偉大的伏藏者⑵吉美林巴⑶所尋獲的甚深廣大法教。吉美林巴的名字意思是“無懼持明者”,他的別名是“欽哲俄塞”,也就是“悲智明光”的意思,這個名字是他在淨見中得到的;而龍欽寧體的意思就是“廣大的心要”。

    此刻,我們應當說明龍欽甯體的起源,如此可以增加我們對這些法教真實性的信心。根據吉美林巴自己所敍述,這些法教是這麼來的:

    因著我無數世的虔誠祈請,願永不脫離烏金法王⑷及其佛母,空行母耶喜措嘉⑸之慈悲與加持,我得以瞭解到遍滿六道輪回之苦,心中湧現極大的悲傷,及脫離六道輪回之願望。我來到鐵裘林聖山⑹,準備做三年的閉關,一心努力修行。

    有一天,黎明時刻,當我正在念頌文武百尊⑺的時候,心中湧現了強大的出離心,以及對六道輪回的厭倦。在那一刻,我的周圍突然充滿偉大明光,烏金法王在我面前的虛空中顯現,他的周圍環繞著許多聖眾,包括持明者文殊友⑻。經過一段時間後,他們融入了我,我心中所有凡夫的念頭全化為無,所有對禪定經驗的執著痕跡也頓時消失,所有業力全在我的掌控之下,現象外在的虛偽堡壘頓時間瓦解。此生的凡夫覺受完全從我心中消逝了,就像獲得一種新的生命,來到一種境地,我完全記得自己曾經是阿裏班禪貝瑪王傑⑼。

    不久之後,我夢到自己在一個不熟識的地方,那是一個被視為“諸願任運成就”的淨土。我在那裏看到忿怒蓮師⑽騎著一條龍,站著、動著、威武而非實質,像是由彩虹光組成的一樣。有一位出家人,我認為他是大護法多傑列巴⑾,他說:“下列經文所指之本尊⑿就是這一位,烏金和本尊無二無別;毫無疑問,兒子將得到父親的寶藏。”說完話,他就消失了。

    接著幾天之後,在火牛年(1757)十月二十五日夜晚,我心中對偉大上師蓮花生大士生起強烈的虔誠心,令我眼眶充滿淚水。遠久以前的回憶閃過心中,我滿懷悲傷,心想:“這塊紅面人的土地上,人們身陷於貪嗔癡的泥濘之中,所做的都是最兇狠的行為;法教只剩下淡淡的影子,而我自己像是荒野中的棄嬰。慈悲的保護者,超越諸佛,您已經遠離此地到了銅色山⒀,我是否永遠無法再見到您?”

    我滿懷悲傷而痛哭,就在那時,周圍的空中充滿著光,突然之間,在我面前出現一隻美麗的白色母獅子,我坐到她背上,我們就躍入天空無限廣闊之中;不久之後,我們到達尼泊爾的偉大舍利塔⒁。在舍利塔的東方,站立著法身智慧空行母⒂,她遞給我一個扁木盒,上有封印,對我說:

 

    對有淨見的人而言,

    你是吉松德真王⒃;

    對於見地不淨的人,

    你是穿著棉衣的獅子瑜伽士。

    在此送上原始佛⒄的心意寶藏,

    蓮華持明無限心意的象徵,

空行母的偉大秘密寶藏。

 

    說完,她便消失,留下發抖的我。接著,我心中充滿著大樂,打開了木盒,裏面有五個由黃色的紙料所成的卷軸,還有七顆和豆子一樣大的小水晶。當我展開最大的卷軸,空中充滿著無法形容的香味,都是藥草和樟腦的味道,我全身因此而顫抖,我心中清楚地出現一句無造作的話:“雅火拉⒅是這個寶藏的護法,這是非常強勁而有力量的,必須謹慎對待!”我心中充滿著敬意和畏懼,慢慢打開了卷軸,上面畫著一個舍利塔,舍利塔上面遍滿了空行母的文字,似乎超越人類可理解的範圍。我一時無法明白它的意義,於是開始把它卷回去;這時,突然,像幻覺一般,舍利塔消失,空行母文字消失,重新組合成為藏文。這時一份關於偉大觀世音⒆的經文,整個法本清楚地現起,就像是鏡子中的影像一樣;經過一段時間後,它開始難以辨認,越來越不清楚……

    在這次淨相,以及其他淨相之中,吉美林巴打開了其他的卷軸,而最後,在一位空行母的指示之下,將剩下的卷軸吞下,他經驗了大樂空的無量了悟。

在上師的指示之下,吉美林巴讓這些法教保密了七年;之後,在桑耶寺⒇後山上的青普,一次三年的閉關中,他曾在三次淨相中見到了龍欽巴尊者21,也就是無垢友22的化身。龍欽巴自己已達到普賢佛的境界,在吉美林巴的淨相中,他們的心合而為一。龍欽巴鼓勵吉美林巴將他在淨相中所尋獲的伏藏公開,為眾生開示。

    依著預言,在木猴年(1764)猴月10日夜晚,當吉美林巴正在做大薈供的迎請部分時,蓮花生大士燦然地出現在空中,勇父及空行如雲般隨行在側;蓮花生大士當場給予加持,並遣除所有障礙,讓此法教得以順利傳播及生根。

    不久之後,雖然吉美林巴不曾跟任何人暗示過他擁有如此淨相中的法教,工布的瘋和尚紮迪瑞比多傑23前來拜訪,毫不猶豫的請求法教;吉美林巴接受了這些請求,漸次開展這些寶藏,給予弟子修持這些甚深法教所需之一切灌頂和說明。

    龍欽寧體分許多不同的部分,包括前行和正行,生起和圓滿次第,以及最重要的阿底瑜伽,也就是大圓滿24的修行,也因此建構了一條趨向覺醒的完整道路。

 

 

 

卷一、上師相應法

 

緒論

 

  上師相應法,就是與上師的本性合而為一,這是所有修行的基礎,其中有許多不同的修行方式。上師相應法分為外、內、秘密,以及最秘密的修行方法。法本上所敍述的外在修行方式,簡而言之,就是觀想上師在我們頭頂之上,然後用最大的虔誠,全心地向他祈請。

  內在修行方法,就是經過練習而領悟到自己的身語意,與上師的智慧身語意無二無別。在龍欽寧體中,這種內在修行的方法叫做“持明總集”,是蓮花生大士所傳下來的修行儀軌。

  上師相應法的秘密修行方法,就是以上師報身也就是殊勝受用身來觀想;在龍欽寧體中,就是觀想蓮花生大士為觀世音菩薩的形象而修行,叫做“苦之自我解脫”。

  最秘密的修行方法是直指我們覺性最自然的境界,方法則是觀想龍欽巴尊者,在他的心中是原始佛——這最秘密的儀軌叫做“具明點印”。

  從究竟的層面看來,上師與我們自己心的本性無二無別,而我們心的本性就是佛境的精髓——如來藏。那麼,我們能用什麼方法來體現這究竟的上師?透過外在的上師,也就是相對的上師以及他的心要指示,我們可以領悟到內在的上師,或是究竟的上師,也就是覺性本身。這種了悟的真正基礎,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上師相應法;這個方法屬於外在的修行方法,從技術面來分類,屬於前行法的一部分。但,上師相應法卻又是其他所有階段,以及其他所有修行的真正核心。如果你認為它只不過是一種前行而不重要,就犯了非常大的錯。反過來說,我們需要瞭解,如果此生能夠持續的修行上師相應法,就很容易可以得到蓮花生大士本身的加持力。

  重要的是,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勿忘上師;不管是在禪定中,或是禪定後,都勿忘上師。所以說,上師相應法的實際儀軌並沒有規定只能在閉關時修行,而是適合在生活中的任何狀態下修行,同時也可以給任何程度的修行者來修行。

  由於心安住於身體之內,正確的身體姿勢是非常重要的。當上身和脊椎正直,氣脈25同時正直,心也就變得清明。如果我們懶懶散散,體態隨意,完全不注意姿勢,就很難專心,也很難讓三摩地在心中生起。我們應當採用毘盧遮那七支坐姿26。

  修行上師相應法的目的,就是要培養甚深的虔誠心;最深的虔誠心,可以讓我們看到自己的上師與佛陀本人沒有任何的差別。如果我們將上師視為一般眾生,我們也只能得到一般眾生的“加持”。如果我們將上師視為阿羅漢、或者獨覺佛,或者聲聞,我們將得到相對等的加持;如果將上師視為菩薩,我們也會得到菩薩的加持;但是,如果能夠將上師視為佛,我們將會得到佛的加持。

  所有的佛都需要依賴心靈上師才能夠達到開悟。要真正修行佛法,我們必須尋找到完全覺醒的上師,以全然的信心跟隨著他。佛經中說,“光靠信心就能夠證悟究竟本性”,沒有信心,即使對法教能倒背如流,也是沒有用的,對金剛乘的修行者更是如此。

  如何培養甚深的信心?從現在看來,上師以人的形體顯現,看似一般眾生,但是他的心安住于智慧之中,不動搖。如果我們能夠了知他甚深的心意,我們會發現,他已經淨除了所有的過患,已經領悟了一切所能領悟的,他在各方面及功德上都與佛是平等的;這樣的領悟,能讓我們心中生起更深、更真實的虔誠心。

  上師是一艘大船,帶領眾生穿越輪回險峻的海洋;他是穩健無誤的舵手,帶領眾生至解脫的幹地;他是雨水,撲滅著欲望的火焰;他是明亮的日月,去除著無明的黑暗;他是一塊堅實的土地,同樣承受著善與惡;他是如意樹,賜給暫時的快樂以及究竟的大樂;他是寶藏,藏著甚深的指示;他是如意寶,賜給我們所有證悟的功德;他是父親也是母親,平等的賜給所有眾生一切的愛;他是一條慈悲的大河、一座大山,聳立在世間煩惱之上,不為情緒狂風所動搖;他是一朵大雲,充滿雨水,撫慰著欲望的折磨。簡而言之,他與所有的佛一樣,我們只要與他建立關係,不論是見到他,聽到他的聲音,回憶起他,或者被他的手碰觸過,都能夠帶領我們走向解脫。對他有全然的信心,就是走向覺醒最穩健的方法。他溫暖的慈悲和智慧,能夠融化我們內在的垢染,讓內在佛性綻放出來。

  能不能達成證悟,完全要看我們對上師的虔誠心;舉例說,在金剛持和帝洛巴的師徒關係中,帝洛巴不曾開口請求,而金剛持也不曾給予任何一字的開示,但是帝洛巴得到解脫,這完全是因為帝洛巴的虔誠心如此強大。只要弟子具足信心與虔誠心之環,上師慈悲與智慧之鉤便可以快速地把他拉向解脫之地。

  

當甚深虔誠心的太陽照耀在

  上師四身的雪山上,

  加持如大河般流下,

  要在心中努力培養虔誠心。

  同時

  回憶上師一秒鐘,

  遠遠勝過對十萬本尊

  禪定一百萬劫。

 

  其實,阿彌陀佛和金剛薩埵無量的慈悲從未忘記我們,但由於自己的障蔽,我們無法和他們面對面相遇。何以說我們自己的上師比所有的佛更為慈悲,因為我們此生能夠見到他,親自接受珍貴的教義。偉大上師巴楚仁波切曾經用過一個簡單的比喻:世界上並非所有的有錢人都同樣的慈悲,對於那些連吃住都困難的窮人,最慈悲的富者會給予他們協助。就算我們能夠在所有的淨土中遇見諸佛,我們也不會從他們身上得到比自己上師所開示更珍貴或更不可思議的法教;我們無法像奇跡般地從下三道被立即拉起,立即覺醒,就像飛機飛上天一樣。

  我們未必需要得到大量不同的開示才能夠達到證悟,事實上,印度的八十四位大成就者光靠四句開示就圓滿地覺醒,他們並沒有修習許多繁複的教義,反而是一心地修習他們所接受的指導。

  同樣地,遇見上師時,如果心中有著完全的信心,強烈的虔誠心,我們已經擁有在道上前進最主要的條件。但是,如果我們沒有信心,沒有虔誠心,無法將上師視為佛,即使我們收集了各種不同的開示,不但無法進步,也容易墮入極端,像善星比丘一樣。

  善星比丘大半生都跟隨佛陀,也得到了許許多多的開示,他的記性非常好,能夠背誦全本三藏經典,但他對釋迦牟尼佛缺乏信心,甚至有錯誤的觀點——他以為佛陀的所作所為,以及所有的開示只不過是設計好用來騙人的詭計;因為他這麼想,就和所有的加持絕緣。

  如果我們缺乏真正的虔誠,就算學問再好,對上師還是會起懷疑。缺乏真正的虔誠,很容易就會用偏見的眼光看待上師的作為,也因此而對上師產生錯誤的觀念;到最後,我們的障蔽更甚於當初遇見上師時的障蔽。但是,如果心中培養出真正的虔誠心,單靠這熱烈的虔誠心,就能夠得到解脫。

  我們不一定在遇見上師的那一刹那就能夠感受到如此的虔誠心,所以我們要修行上師相應法的儀軌,慢慢培養出更大、更強烈的虔誠心。在這本儀軌中,觀想上師與蓮花生大士圓滿形象無二無別。最開始,我們可能需要生起一種不完全真實的虔誠心,一種有造作的虔誠心;在這個時候要想,我們的上師與蓮花生大士無二無別。

蓮花生大士到底是誰?我們應該瞭解一下:從法身的究竟面來說,他是阿彌陀佛;在報身而言,也就是“大樂”層面來說,他是觀世音菩薩;在化身的層面來說,他是在蓮花中誕生出來的上師。他出現在這末法時代,正是眾生因著煩惱和錯誤見解的障礙而不願修行無上佛法的時代。在這黑暗的時期,眾生飽受疾病、饑餓,和戰爭三害之苦;就是在這麼一個時代,蓮花生大士現身——他是諸佛的化身,他以印度大成就者的姿態來到西藏,對二十五大弟子、耶巴的八十位大成就者,以及許許多多的眾生,傳授所有的開示,而他們也在往後的日子中全然覺醒。

到了我們這個時代,因著蓮花生大士極大的慈悲,我們也有機會修行密咒乘的法教。我們要建立一種觀念,我們的上師與蓮花生大土之間沒有差別,從心中應當想:“我的上師完全相等於蓮花生大士,他有同等的證量,也能展現出像蓮花生大士一生中曾經展現的奇跡和覺醒功德。”

  最開始,這樣的念頭需要用人為的方式培養,不斷重複;但是,如果懷著深切的信心,我們心中將生起真實的虔誠心,這種虔誠心是不需要努力造作而生起的。如果在一尊佛像上鍍金,這尊佛像更顯燦爛;同樣地,觀想我們自己的上師與蓮花生大士無二無別,讓我們輕易地就能夠接收到加持,同時更加深我們的虔誠心。

  在修行上師相應法的時候,光是念頌法本中的詞句是不夠的,因為主要的重點是要生起虔誠心。為達成此目的,禪定時我們的心不應當漂浮,不應當隨時生起一些不安的念頭。身體應當保持七支坐姿,念頌咒語的時候也不能只是嘴巴在“念”,應當是觸動心深處的信心而“念”出,像是從自己骨髓中發出來的信心,全然相信我們的上師就是蓮花生大士本人。

總的來說,任何行為,只要是身、語、意同步,效果更佳。舉例說,如果我們行大禮拜的時候只是讓身體做一些機械性的動作,一面跟人聊天,一面心中正在為未來做計畫,或者玩味著過去一千個念頭,這樣的大禮拜不會有多少利益。

在身體上,我們要好好地做大禮拜;在語言上,要清楚地念頌皈依文,不要在中間插入任何平凡的話語;在心的這方面,要完全專注在修行上,心中充滿著虔誠。要記得,做一次大禮拜的時候,將雙手放在額頭、喉間,以及心上,是對諸佛的身、語、意獻供;這樣,我們就能接收到對應的加持,淨除我們身、語、意中的三毒及所有負面特質。

  當一個人從事世間事業時,為了成功,他一定會用一種很和諧而持續的方式將他的身、語、意協調在一起,因為擔心結果,他會日夜煩惱。同樣地,如果我們的目標非常清楚,不斷努力朝向這些目標,將身語意合併在一起,毫無疑問,我們很快會成功的。反過來說,如果我們用一種虛偽的方式來修行,像是在國王或大官面前修行,假裝自己的身體非常精進,事實上心中沒有真正的興趣,如此進步就很有限。那樣只是一種練習,不會帶來結果,不會有成果;如同在牆壁上畫一盞油燈,看起來像一盞油燈,但它無法驅除黑暗。

  這就是為什麼在修行的時候要協調並統合身、語、意;三者之中,心意最重要,因為身和語是跟隨心意的指引,因此我們尤其不能讓心意隨處飄蕩。

  上師相應法的實際修行分三部份:首先,觀想禪定物件,然後祈請智慧尊降臨;接著,是七支祈請文;最後,則是對上師虔誠的祈請,而後接受四種灌頂。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