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6/24 08:30:51

                                                                                              如意寶

上師相應法
The Wish-Fulfilling Jewel

 

作者:頂果欽哲法王(Dilgo Khyentse Rinpoche)

總召集:賴聲川  
譯者:丁乃竺

審定:蓮師中文翻譯小組

出版社:雪謙文化(全佛)

 

名相解釋

 

Absolute truth 勝義諦(藏文don dam bden pa):心的究竟本質,以及所有現象的真實狀態;這種狀態超越所有概念之造作和二元對立,唯有本初智慧才能了悟這種狀態。這是證悟者看待事物的方式。

 

Accomplishment 成就(藏文[1] dngos grub,梵文siddhi;[2] 藏文sgrub pa): (1)透過修行所獲得的成果。共的成就可以是超自然的力量,但是在這本書中,“成就”這個辭彙幾乎都是指不共的成就,也就是證悟。(2)在持誦咒語方面的成就。

 

Actions 行為、業(藏文las):為了其他人的安樂而從事的行為,被定義為正面的行為或善行;為其他人和自己帶來痛苦的行為,被定義為負面或不善的行為。每一個行為,不論是身、語或意的行為,都像一個種子般,會讓我們在今生或來世嘗到後果。

 

Afflictive mental factors, negative emotions 煩惱、負面的情緒(藏文nyon mongs,梵文klesha):一切源自我執的心智活動會擾亂和蒙蔽我們的心。貪、嗔、癡、慢、疑是五種主要的煩惱,有時候被稱為“五毒”,它們是造成眼前痛苦和長期的痛苦之主要原因。

 

Aggregates (藏文spung po,梵文skandha):字面意義為“堆積”、“聚集”或“事件”。五蘊是指色、受、想、行、識。一個人是由五蘊所構成,當這五蘊聚合在一起的時候,“自我”的幻象就在無明的心中生起。

 

Appearances 表像(藏文snang ba):外在現象世界。雖然這些現象似乎擁有真實存在的實體,但是它們的究竟本質是空性。隨著我們在證悟道上所獲得的不同層次的進展,我們了知現象的方式也逐漸產生轉變。

 

Awareness 明覺,純然明覺(藏文rig pa):無二無別之心的究竟本質,完全離於迷妄。

 

Bardo 中陰:藏文意指:“中間的狀態”,這個辭彙最常被用來指介於死亡和投生之間的狀態。事實上,在人類的經驗之中,包括六種中陰:今生的中陰、禪定的中陰、夢境的中陰、死亡的中陰、究竟實相的明光中陰,以及投生的中陰。前三種中陰在人的一生當中呈現。後三種中陰則是指死亡和投生的過程;這個過程在受孕投生之初終止。

 

Bodhichitta 菩提心(藏文byang chub kyi sems):字面意義為“證悟之心”。在相對的層次,菩提心是指為了一切眾生而證悟成佛的願望,以及為了達到這個目標而修持慈悲和六度波羅密等等;在究竟的層次,菩提心是指對究竟自性的直觀。

 

Bodhisattva 菩薩(藏文byang chub sems dpa’):出於悲心,為了一切眾生而努力獲得完全證悟之人。

 

Buddha Nature 佛性(藏文bde gshegs snying po):它不是一個“實體”,而是心的究竟本質,離於無明的障蔽。每一個有情眾生都能夠透過了悟心的本質,而展現佛性。在某種程度上,佛性是每一個有情眾生的“本初善性”(Primordial goodness)。

 

Buddha (藏文sang rgyas):去除了二障並圓滿二智的人。“二障”是指煩惱障和無明障(這是一種分別的概念和想法,使我們無法全知);“二智”是指了知心和現象之究竟本質的智慧,以及了知現象之多元性的智慧。

 

Clinging, grasping, attachment 執著(藏文don dam bden pa):執著有兩個主要的層面——執著於自我的真實存在,以及執著於外在現象的真實存在。

 

Compassion 悲心(藏文snying rje):希望一切眾生離苦及苦因(負面的行為和無明)的願望。悲心和慈心(願一切眾生得樂及樂因)、喜心(隨喜他人的功德)、舍心(把前三種態度擴及一切眾生,不分對方是朋友、敵人或陌生人)相輔相成。

 

Consciousness (藏文rnam shes):佛教把“識”區分為各種不同的層次——粗識、細微之識和極細微之識。粗識是指腦部的活動。第二種細微之識,我們直覺上稱之為“識”,能夠了知其自身,探究自身之本質,並且行使自由意志。第三種也是最重要的一種,被稱為“心之根本明光”(Fundamental luminosity of mind)

 

Dharma 法、佛法(藏文chos):這個梵文辭彙一般是指佛陀的法教。“所傳之法”(Dharma of transmission)是指所有實際傳授的法教,不論是口語的或書寫的。“所悟之法”(Dharma of realization)是指從實修這些法教所獲得的心靈品德。

 

 

Duality, dualistic perception 對立,分立的見解(藏文gnyis‘dzin):未證悟之眾生的一般見解,這種對現象的見解是就主體(根識)和客體(心象和外境)而言,所瞭解的現象,以及相信這些現象是真實存在的。

 

Ego, I 自我,我(藏文bdag):我們不去認清這個事實——我們是一條永不止息的轉化之流,並且和其他眾生及整個世界相互依存,而去想像自己之內有一個不變的存在實體。這個實體造就了我們,我們必須保護它,取悅它;經過徹底地分析這個自我之後,我們會發現,它是心所虛構造作出來的。

 

Emptiness 空性(藏文stong pa nyid):現象的究竟本質,也就是說,現象缺乏固有的存在。對空性有了究竟的了悟,同時便能自然生起對有情眾生的無量悲心。

 

Enlightenment 證悟(藏文sangs rgyas):成佛(Buddhahood)的同義字,修行的究竟成就,圓滿的內在智慧結合了無限的悲心。圓滿了悟心和現象的究竟本質,也就是這兩者的相對存在(其表像)和絕對自性(其本貌);這樣的了悟是對治無明的重要解藥,因此也是對治痛苦的解藥。

 

Existence, true, intrinsic, or reality 真實存在(藏文bden‘dzin):想像的屬性,意指想像是獨立的客體,是自行存在的,並且擁有與生俱來的屬性。

 

Habitual tendencies 串習(藏文bag chags):一個人在過去生世從事的行為所創造出來的身、語、意的習慣模式。

 

Ignorance 無明(藏文ma rig pa):看待眾生和事物的錯誤方法,認為眾生和事物是真實存在的、獨立自主的、堅實的,以及與生俱來的。

 

Illusion 迷妄(藏文‘khrul pa):因為無明而產生的所有凡俗的見解。

 

Impermanence 無常(藏文mi rtag pa):它有兩個層面,粗重的無常,是指看得見的變化;細微的無常,則是指沒有任何事物可以維持不變,甚至在可以想像到的最短暫的時刻,也無法維持不變。

 

Interdependence or dependent origination 緣起、相互依存(藏文rten cing‘brel bar‘byung ba):佛法法教的一個重要的基礎原則,根據這個原則,現象不是獨立存在的實體,而是相互依存的因緣的聚合。

 

Kalpa (藏文bskal pa):一大劫是指宇宙從形成到毀滅的一個迴圈,被分成八十個中劫;而每一個中劫有兩小劫,其一為壽命增長的時期,其二位壽命遞減的時期。

 

Karma (藏文las):此梵文意指“行為”,指與我們的身、語、意相關的因果法則。根據佛陀的法教,眾生的命運、安樂、痛苦,以及對世界的看法,既不是機緣運氣的結果,也不是出自全能的存在者的意志,它們都是先前的行為的結果;同樣地,眾生的未來取決於他們目前所從事之行為的善惡。業也區分為共業和不共業,共業是指我們對周遭世界的一般看法,不共業則決定我們個人的經驗。

 

Lama 喇嘛(藏文bla ma,梵文guru):(1)上師,是“無上”(bla na med pa)這個字的簡稱;(2)常被用來泛稱佛教僧侶或瑜伽士。

 

Liberation 解脫(藏文thar pa):離於痛苦和輪回,但是解脫仍然不是完全證悟的狀態。

 

Lower realms 下三道(藏文ngan song):地獄道、餓鬼道和畜生道。

 

Meditation 禪修(藏文sgom):對現象產生新的見解,並且加以熟悉的過程。禪修區分為“分析式的禪修”(觀)和“沉思式的禪修”(止)。前者觀修的物件可以是一個要去研究分析的重點(例如,無常的見解),或我們想要去培養的品質(例如,慈悲)。後者則能夠使我們認清心的究竟本質,並且安住在這種超越概念的了悟之中。

 

Merit 功德(藏文bsod nams,梵文punya):善業,由身、語、意的善行所產生的能量。

 

Middle Way 中觀(藏文dbu ma,梵文madhyamika):更高形式的佛教哲理,之所以如此稱呼,是因為它避免了兩個極端——虛無主義(斷見)和相信現象真實存在(常見)。

 

Mind (藏文sems):參見名相解釋“識”。就佛教而言,無明和迷妄是心的一般特徵。一連串的意識刹那,賦予了心是相續不斷的表像。在究竟上,心有三個層面——空性、明性(全知的能力)和自然生成的慈悲。

 

Nirvana 涅槃(藏文myang das):“超越痛苦”,證悟的不同層次,取決於我們是從小乘或大乘的觀點來看。

 

Obscurations 障、障蔽(藏文sgrib pa,梵文avarana):遮蔽一個人的佛性之因素。

 

Path (藏文lam):能夠讓一個人從輪回中解脫,然後證悟成佛的訓練。

 

Phenomena 想像,法(藏文snang ba):透過感官認知和心智活動而在心中顯現的事物。

 

Rebith, reincarnation 投生、轉世(藏文skyes):意識流所經驗到的死亡、中陰和出生的連續狀態。

 

Refuge 皈依(藏文skyabs yul, skyabs’gro):前者指一個人皈依的物件;後者指皈依的修行法門。

 

Relative truth 世俗諦(藏文kun rdzob bden pa):字面意義為“隱蔽一切的真理”(All-concealing truth),這是指,就一般的經驗來看,想像被認為是真實的,和心是有分別的,因而遮蔽了現象的真實本質。

 

Samsara 輪回(藏文‘khor ba):存在之輪或存在之迴圈,尚未證悟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之中,心被貪、嗔、癡三毒所奴役,無法控制地從一個狀態到另一個狀態,經歷身心的無盡痛苦之流。唯有當一個人了悟現象的空性,才能去除心之障蔽,從輪回中解脫。

 

Suffering 痛苦(藏文sdug bsngal):四聖諦之第一聖諦。四聖諦為(1)苦諦,在輪回中的眾生皆苦;(2)集諦,痛苦之因,我們必須根除的負面情緒;(3)滅諦,痛苦之止息,修行的成果或證悟的狀態;(4)道諦,為了獲得解脫,而必須採取的修行道路。

 

Sutra (藏文mdo):釋迦牟尼佛所說的話,被其弟子記錄為文字。

 

Thoughts, discursive 念頭、散漫的念頭(藏文rnam par thog pa):受無明和相對實相所影響的念頭之連結。

 

Three Jewels 三寶(藏文dkon mchog gsum,梵文triratna):佛、法、僧。

 

Three Poisons 三毒(藏文dug gsum):貪、嗔、癡三種負面情緒。

 

View, meditation and action 見、修、行(藏文lta,sgom,spyod pa):對空性的見解,必須透過禪修來融入我們的心,最後必須以利他的行為和究竟證悟的事業來展現。

 

Wisdom 智慧(藏文shes rab, ye shes): (1)正確分辨、察覺的能力,對空性的了悟;(2)對心之本質的本然、無分別的了知。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