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6/06 07:46:11
學習次第 : 進階

俱舍論釋 第三品 分別世間

洛德汪波尊者 著 索達吉堪布譯

 

第三品 分別世間

第三分別世間品分二:一、生者眾生世界;二、生處器世界。

甲一(生者眾生世界)分三:一、分類;二、法之特點;三、廣說自性。

乙一(分類)分二:一、三界之分類;二、五趣之分類。

丙一、三界之分類:

地獄餓鬼與旁生,人類以及六欲天,
即是欲界分二十,由地獄洲之差別。

如果通過三界之中煩惱性等三界的方式來說明心與心所等分類,那麼何為三界呢?即是欲界、色界及無色界。欲界都有哪些呢?有地獄、餓鬼、旁生、人類與天界。地獄:由於以非福德的業力牽引或者心不歡喜,故而稱為地獄,梵語那繞嘎,其中繞嘎是歡喜之義,是否定詞。餓鬼:心裏掛念著飲食或者前往尋覓,一去不復返,為此稱為餓鬼。旁生:因為頭橫著行走而稱為旁生。人類:所有世間都被稱為作意,原因是意識占主要部分,由此稱為人類。天界:梵語得瓦,義為擁有喜樂或安樂而盡情享受快樂,故稱天界,天界包括四大天王天、三十三天、離諍天、兜率天、化樂天與他化自在天,此六天是欲界天。如果對此等詳細分析,則地獄分為八熱地獄、人類分為四大洲(再加上餓鬼、旁生、六欲天),共有二十類。寒地獄與近邊地獄都是熱地獄的從屬,因而未單獨計算。天界在下文中還有闡述。以上包括地獄等一切處為欲界,因為它們是能增上不善業煩惱界的緣故。

此上住所十七處,即為色界於其中,
初三靜慮各三處,第四靜慮有八處。

那麼,何為色界呢?在功德與住所等方面都遠遠勝過了欲界,因而上面的十七處是色界,由於是超離了欲界並能增上自地煩惱、色相善妙的界的緣故。若問:假設色界以四禪所攝,那如何成為十七處的呢?轉生色界之因分別為四禪,其中因修持初三靜慮上、中、下品禪定的不同而轉生的禪天分別是梵眾天等三處禪天,其中梵眾天、梵輔天及大梵天為初靜慮三處;少光天、無量光天與極淨光天是第二靜慮三處;少淨天、無量淨天與遍淨天為第三靜慮三處。由於修第四靜慮有漏的上、中、下品四禪以及輪番無漏下、中、上、極上、最上品四禪的不同而轉生到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無熱天、無煩天、善現天、善見天與色究竟天,前三處是凡夫住處,後五處唯是聖者的住處,又名淨宮地。

無色界則無住所,由轉生而分四種,
彼處同分與命根,即心相續之所依。

何為無色界呢?如前所說,無色界並沒有單獨的其他處所,原因是獲得無色界等持未退失的補特伽羅無論死於何處,立即就在那裏形成四名蘊而轉生於無色界。然而,根據修持禪定的賢劣程度不同,所轉生的無色界也有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四種差別。若問:如果無色界根本無有色法,那無色界眾生的心依靠什麼呢?在無色界,眾生的心相續依於同類與命根不相應法。字是說還依靠凡夫、非具、得繩以及生等。下兩界不觀待色法的心難道不也是依於同類與命根嗎?欲界與色界有情是不依靠同類與命根的,因為他們不離色法之想,並且力量微弱,而無色界眾生的心不觀待色法,原因是他們依靠等持力已遠離了色之想,而且力量強大。

丙二、五趣之分類:

彼中地獄等五趣,經中宣說各名稱,
非煩惱性非有記,所謂眾生非中有。

什麼是五趣呢?也就是三界中的地獄以及字所包括的餓鬼、旁生、天界及人間這五趣,《宣說三有經》中宣說了各自的名稱。那麼,五趣的自性是什麼呢?五趣的本體既不是煩惱性有覆無記法也不是不善法,又不是有記善法,假如是煩惱性與善法,那麼就不包括聖者與斷絕善根的眾生了,因此五趣是無覆無記法。這些趣的眾生被稱為有情,但它們不是中有,因為經中說除五趣外之不同中有。

若問:如果決定有五趣,那非天屬於哪一趣呢?按照阿闍黎聖者無著的觀點,非天包括在天界中,其理由是非天的身體、受用可與天界相比,並且是天人聯姻的友伴,但因失去了天法而被稱為非天,這是對下劣加否定詞的稱呼。

乙二(法之特點)分四:一、七識處;二、有情九處;三、四識處;四、觀察七識處與四識處所攝之義。

丙一、七識處:

身不同與識不同,身不同與識一致,
相反以及身識同,無色界中初三處,
此等即是七識處,餘者非有彼能毀。

若問:既然經中說七識處、心九處,有色眾生身異、想亦異,如諸人與有天,此為第一住識……”其中所說的這些是什麼意思呢?經中所說的意思即是指:(一)身與識二者都不同的眾生是人類與諸欲天,它們的身體顏色、形狀與行相均各不相同,識也是有苦樂等舍的不同之故。(二)身不同、識相同的是梵眾天界的新生天人,原因是他們的身體、顏色、言語、衣裳等與大梵天相比都要小;而他們的心識均相同,大梵天認為這些天人都是我的意願所造的,新生的所有眷屬也覺得我們是由大梵天的意願所生,因此他們的識是一致的。(三)與身體不同、識一致相反,身一致、識不同的是二禪天的天人,原因是他們的身體都同樣是光的自性,而且顏色、相、形狀也是相同的;而他們的心識卻不同:如果對正行的意樂生起厭煩,則現前未至定,如若對未至定生起厭惡,則現前正行的意樂,因而他們的心識是不同的。(四)身、識二者均一致的是三禪天的天人,他們身體的顏色等相同的緣故。識:心樂相同之故。此外,無色界的初三處也是識處,因經中雲:彼處無色界眾生……”以上所說的即是七識處。

為什麼叫識處呢?因為在這些地方識以愛的方式得以增上。若問:其他的心處也同樣有,那為什麼只將它們稱為識處呢?除前面所說的這些以外剩餘的三惡趣、第四禪、有頂不是識處,原因是這些能摧毀彼識。那麼是如何摧毀的呢?所有惡趣是以痛苦摧毀,第四禪的無想天以因果無想定而摧毀,有頂則以滅盡定而摧毀。

丙二、有情九處:

有頂無想天眾生,經說有情之九處。
因於不欲之中住,是故其餘非稱處。

什麼是眾生九處呢?剛剛講的七識處,加上有頂、無想天眾生即是經中所說的有情九處。那麼,惡趣以及無想天眾生之外的第四禪為何不叫有情之處呢?三惡趣不叫有情之處,其理由是這些眾生由業魔干擾而在不情願中安住于此,如同關在監獄裏一般。或者說,此二者之所以不叫有情之處是因為有情之處具有想從他處來此而不願去往他處的心態,而惡趣不具備這兩種特點。無想天以外的第四禪的一切凡夫想到無想天去,所有聖者想趨至上面的涅槃。

丙三、四識處:

四處有漏之四蘊,自地獨識未說處。

識處也可以說有四種,即是惡趣到有頂之間的有漏四蘊。那麼,一切有漏蘊都是識處嗎?不是,而是自地的有漏蘊,而不是他地的有漏蘊與無漏蘊,原因是識處的含義是指的識以愛而住留,而在無漏與他地現在未住之故。那麼,識蘊為何不叫識處呢?單獨的識蘊不能稱得上是識處,因為此處是就住所與住者不同而言的,識是住者(而不是住處),譬如,國王不是他自己的座墊。

丙四:觀察七識處與四識處所攝之義:

如若歸納有四類。

那麼,有沒有為七識處所攝而不為四識處所攝等現象嗎?對此問題如果歸納而言,則有四類。哪四類呢?一、為七識處所攝不為四識處所攝:諸如七識處中的識蘊;二、為四識處所攝不為七識處所攝:諸如四識處中的第四禪者、有頂以及惡趣的有漏蘊;三、既不為七識處所攝也不為四識處所攝:諸如第四禪、有頂及惡趣的識蘊;四、既為七識處所攝又為四識處所攝:諸如七識處中識蘊以外的有漏四蘊。

乙三(廣說自性)分三:一、識入之理;二、識住之理;三、識去之理。

丙一(識入之理)分二:一、所入之處;二、入者中有。

丁一、所入之處:

有情具卵等四生,人與旁生具四種,
一切地獄與天界,中有唯有一化生,
餓鬼亦有胎生二。              

三界有情有幾種生呢?三界有情之生有卵生,以及字所包括的胎生、濕生與化生四種。那麼,任何眾生有哪幾生呢?人類有四生,諸如初劫的人是化生;我乳國王為濕生;卵生:諸如船隻毀壞的商人與鶴交媾而生下的長老劄與長老劄雄;胎生,現在的大多數普通人。旁生也有四生,比如說四生的大鵬以四生的龍為食。一切地獄、天界以及中有的眾生是化生,原因是它們的業力強大。大多數餓鬼都是化生,也有胎生的,其理由:一餓鬼對大目犍連尊者說:我晚上生了五個兒子,白天生了五個兒子,雖然將它們一一吃掉了,但我仍不滿足。那麼,這些生中何者是善妙的呢?化生、濕生、胎生、卵生中前前善妙,因為它們分別不害於自他二者、不害他者、自己一次受苦、兩次受苦而生之故。

丁二(入者中有)分五:一、本體;二、能立;三、身相;四、法之差別;五、入生之理。

戊一、本體:

死有中有間蘊生,未至應至之境故。

既然說中有唯有一化生,那麼中有的本體是什麼呢?五蘊相續在死有與生有之間產生。那麼,中有不是來世的理由何在呢?中有不是後世,原因是它尚未到達應到的目的地。

戊二(能立)分二:一、理證;二、教證。

己一、理證:

中有並非是後世,如谷相續同法故。
影像本體不成立,及不同故非比喻,
若一無有二共存,非相續因二法生。

大眾部承許說:中陰不存在,理由是生有被死有稍稍中斷便出生。

實際上,所謂的中有並不是被死有稍稍中斷而產生的,就像種子生苗芽、苗芽生莖等是不間斷產生的,糧食的相續與相續趨入是相同的緣故。

如果對方說:這是不一定的,如鏡子裏的面像是他面容的相續,但是由面容中斷而進入的。

雖然你們認為鏡子裏的面像是面容的相續,生有是死有的相續,其實並不是中斷而進入的,你們的這一比喻不恰當,因為鏡中的面像本體並不成立,故而不是正確的比喻,在一位置上兩個異體的色法不可能同存。再有,你們上面的立宗也不合理,因為鏡中的面像是面容的相續與生有是死有的相續此二者是不同的,其實像並不是面容的相續,原因是彼像由面容與清潔的鏡子兩個主因產生,而中有是由死有產生,並不是由兩個主因產生的。

己二、教證:

佛親說故有尋香,說五眾生經亦成。

應當承認中有存在,下面以教證說明,世尊親口說的《宣說七有經》中雲:有有七種,即地獄有……”(藏文原文即是如此,但以此無法說明中有存在,因而引原經文:有有七種,即五趣有、業有、中有。)這足可證明中有存在,又如經中雲:若現前三處,則子住於母胎中,具足堪能、月經,父母貪愛交媾,尋香。這裏所說的尋香並不是中有眾生以外的他者。

如果對方說:這種說法是不合理的,所謂的尋香是就五蘊滅盡而言的。

這一點並不成立,《達林之子經》中雲:汝之尋香即刹帝利種姓或……”五蘊滅法不可能有種姓等。再者,中有存在的根據,經中宣說了不來果有中般涅槃等五種。

若對方說,那是針對天人種姓而言的。

這種說法不應理,這樣一來,生般涅槃等也成了是天人種姓而言的。中有成立還有依據,《宣說七善士趣經》中亦雲:中般涅槃有迅速涅槃等三種。以上教證均可成立中有存在。

戊三:身相:

此一引業相同故,如當本有之身形,
本有即是死有前,居生有之刹那後。

中有身的形相是怎樣的呢?中有身與未來的本有引業相同而生,因此是未來本有的身相與容貌。那麼,何為本有呢?所謂的本有即指死有之前的有,也就是生有結生刹那以後的五蘊相續,因而死心最後刹那、結生第一刹那分別稱為死有與生有,它們絕對是刹那性,而中有、本有是相續存在。那麼,中有身是什麼顏色呢?地獄中有身如被火焚燒的樹幹一樣,旁生如煙,餓鬼如水,欲界天人與人類的中有身如金色,色界的中有身是白色,無色界不存在中有,因為無色界無有色法。中有身的體積是怎樣的呢?欲天與人類的中有身如五六歲的孩童。由於色界眾生絕大多數知慚有愧,因而身體圓滿並著衣而生,欲界有情無慚無愧,所以裸體降生,然而,白衣比丘尼由昔日的願力也是著衣降生,最後有者菩薩具足相好嚴飾的童子相,並著妙衣。

戊四、法之差別:

同類具天眼者見,具有業之神變力,
諸根具足具無礙,不可退轉即尋香。

若問:以何眼可見中有身呢?中有身同類可以互見,通過修行而得具有清淨天眼者可見,並不是俱生(眼根)所能見到的,這是由於中有身極為清淨細微、並具有以業力所生的神變快速行於空中的特點,誰也無法阻擋。而且中有身五根均具全,並具有在山岩等處無礙穿行的能力,因為彼等尋找世間之故,又由於在岩等處也可見到昆蟲的緣故。然而,它們卻不能穿過母胎與金剛座。中有形成後不會被他緣轉變,原因是中有本有二者由同一業力所牽。欲界的中有身由於緣份的善惡而尋香氣與臭氣。

戊五、入生之理:

生起顛倒之心故,欲行淫往所去境,
濕生化生欲香處,地獄中陰頭朝下。

那麼,中有身是如何投生的呢?將要轉為人的中有身從遠處看見父母交媾,如果轉生為男,則對父親生起嗔心,對母親生起淫欲的顛倒之心,想與母親交媾而前往入胎,入胎後在母親右側面朝其背部蹲座而生。如果轉生為女,則因對母親生起嗔心、貪戀父親而在母胎的左側面朝前而生。以上是胎生與卵生的入胎方式。此外濕生的中有眾生希求清淨或不清淨生處的香而前往;化生中有身則看見生處而生起欲望、愛心而入。其中地獄中有身所顯現的景象是,閻羅卒用繩索系上頭朝下被帶走,天人頭向上,人等三類如人等一樣。

一者明知而入胎,他者亦有知住胎,
亦有知生餘均迷,卵生亦有恆不知。

那麼,所有入胎者都是以顛倒心而入的嗎?不一定,經中說有四種,經中雲:一者明確知母胎而趨入,不知住胎與出胎;二者不僅知入胎且知曉住胎,然不知出胎;三者是不僅知入胎、住胎,亦了知出胎;除前三者外之眾生則對入胎、住胎、出胎一無所知。卵生成為獨覺者也有恆時對此茫然不知的。這是指眾部獨覺,前面所說的是麟角喻獨覺,因此它們互不矛盾。事相:比如近岩尊者等。

了知入胎前三種,輪王緣覺與佛陀,
福或智慧或福慧,廣大之故次第知。

那麼,了知入胎等是指何者呢?了知入胎前三種,分別是指轉輪王、獨覺與佛陀。原因是轉輪王福德廣大,緣覺由於在百劫中積累資糧並精通六事因而智慧廣大,佛陀則于三大阿僧祇劫積累福慧二資,是故福慧極為廣大,應當按照次第而推知。

丙二(識住之理)分二:一、住於何處心之緣起;二、依何而住食之緣起。

丁一(住於何處心之緣起)分三:一、略說;二、廣說;三、攝義。

戊一、略說:

無我僅是蘊而已,煩惱與業作因緣,
轉世中陰之相續,猶如燈火而入胎。

如果外道徒說:如此一來,就存在人我了,因為存在從前世到今生、從今生到後世的中有之故。

實際上人我是不存在的,原因是無有恆常自在的補特伽羅。

若對方又說:那麼,捨棄前面的五蘊而受生後世的作者就不成立了,無有人我之故。

這也是不一定的,因為只不過是將蘊的相續被當作補特伽羅而己。

如果對方這樣說:蘊是刹那性的,不能以相續而趨入。

無有此過失,因為前世的煩惱與業作因緣而產生中有之蘊相續,依靠中有的蘊相續而投生入胎,就像燈火雖是刹那性,但相續可去往他處一樣。

如同牽引漸持續,轉生後以業煩惱,
再次前往他世間,是故有輪無初始。

若問:那麼,中有到生有等的相續是如何產生的呢?依靠業與煩惱的牽引而形成凝酪等住胎五位,從中出現六處,出胎後以孩童等在生五期的次第而產生五蘊的相續。如是出生後便以煩惱積業,接著出現死有,依靠今生積累的業與煩惱而前往他世的中有,之後又去往後世的生有,再到死墮,投生,周而復始,無有窮盡。因此說,四有之輪不斷旋轉,無始無終。

戊二(廣說)分三:一、分位緣起;二、緣起之本體;三、以比喻說明三支。

己一(分位緣故)分四:一、自性;二、觀察攝受;三、定數之理由;四、起生之差別。

庚一(自性)分三:一、分類;二、各自法相;三、彼等之必要。

辛一、分類:

此即緣起十二支,分為三份前與後,
各自均有二緣起,中間八種壽圓具。

如是前世、今生以及後世蘊的相續流轉之輪即是指從無明至老死之間的十二緣起。為什麼叫緣起呢?梵語劄德達雅薩莫巴達,引申為因緣果聚合後真實出現,故稱緣起。何為十二支呢?即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此十二緣起分為三部分,前世有無明與行二支,後世有生與老死兩支,中間從識到有之間有八支。那麼,一個補特伽羅具足十二緣起嗎?胎生壽命圓滿者具足,而其他生與中間死亡者不具足。

辛二、各自法相:

煩惱現時為無明,宿業諸識名為行,
識即結生之諸蘊,名色顯露六處前,
六處三者聚前蘊,觸能知苦樂等前,
淫愛之前乃為受,愛即行淫之貪者,
取為得財而奔波,有為能生後世果,
結生之蘊即是生,至受之間為老死。
傳說此乃位緣起,主要之故稱支分。

既然說十二緣起,那麼它們的本體是什麼呢?(一)無明:前世煩惱現行階段的五蘊,也就是煩惱。(二)行:前世造善等三業階段的五蘊,即是業。(三)識:今生結生到母胎中刹那的五蘊。(四)名色:從結生刹那起到顯露出六處之前的五蘊,名是指受想行識,只有名稱無有阻礙故;色則指凝酪等。(五)六處:對境、根、識三者聚合到享受外境之前的五蘊。(六)觸:從對境、根、識三者聚合後完全斷定對境起到能了知樂、苦以及等字所指的等舍之境並取捨為喜歡、不喜、中等以前的五蘊。(七)受:從能取捨三種感受起到不能行淫之前的五蘊。(八)愛:未真實享用欲妙、行淫欲事、尋覓對境之前的五蘊。(九)取:為了獲得成為愛之對境的受用而到處奔波時的五蘊。(十)有:奔波者造產生後世苦樂等果的因善不善業階段的五蘊。(十一)生:從此世死去而結生到後世時的五蘊。(十二)老死:位於中間的今世所留下的後世的名色、六處、觸、受四者。經中雲:諸比丘,名色之生為何?乃老死之生也,至受之間亦與彼同。如是的緣起有刹那緣起、相續緣起、相聯緣起與分位緣起四種。傳說此處是分位緣起。關於傳說的下文還要講解。若問:既然這些階段都是五蘊,那為什麼稱無明支等呢?由於在那一分位無明是主要的,因而以主要的名稱來稱呼支分,如四大軍隊也說成國王來了。如是行等也可依此類推。

辛三:彼等之定數:

為能遣除前後際,以及中間之愚癡。

十二緣起分為三份來講有何必要呢?大有必要。也就是為了斷除前際、後際、中間三階段我以前是否已生、生什麼、如何而生,未來產生與否、產生什麼、如何產生以及現在如何的愚癡想法。

庚二:觀察歸攝:

煩惱有三業有二,七事如是亦為果。
前際後際略因果,由中因果可推斷。

十二緣起若歸納,則可包括在幾法中呢?歸納而言,可包括在煩惱、業與事三法中。其中煩惱中有無明、愛、取三者;業中有行與有二者;事是指剩餘的七者,彼等中產生業惑之故,七事是因同樣也是果,因為它們既由業與煩惱中產生(又產生業與煩惱)故。

緣起也有兩種,即前際緣起與後際緣起,此二緣起每一種各有因緣起與果緣起兩種,無明與行是前際緣起之因,識至受之間為前際緣起之果;愛、取、有為後際緣起之因,生、老死為後際緣起之果。

既然緣起因果無有特殊聯繫,那為什麼前際之因包括兩個,果分為五個,後際之因分為三個,果包括兩個緣起呢?雖然按照前後際的次序略說的前際之因與後際之果,但沒有中間兩者不能如是分類的過失。中間或今生中果分五種,因有三種的比量中能推出後世的生及老死也有五種,並且也能推斷出前世的無明與行同樣有三種,愛是無明、至受之間為老死之故。同樣,通過所說的前後略因果也能推出中間的略果與略因,因而為了通達緣起因果分攝而如是宣說的,實際上無有差別。

庚三、定數之理由:

煩惱中生煩惱業,從彼業中產生事,
事中生事與煩惱,此乃有支之規律。

如果有人說:若無明有因,老死有果,那十二緣起的數目就不確定了;如果無明無因,老死無果,那無明就成了無因、老死就成了無作用了,這樣一來,輪回也成了有始有終。

不會成為這種局面的,原因是煩惱中生煩惱即指愛中產生取。煩惱中生業則指從取產生有、由無明產生行。從業中生事是指行中生識、有中生生。事中生事則指從識中產生名色乃至從觸產生受支,從生支產生老死。從彼等事中產生煩惱是指受中生愛、至受之間為老死,愛是無明,故由老死中產生無明。這就是十二有支的規律,因而擺脫了上面所說的兩種過失,理由是無明之因其實就是老死,老死之果也是無明。所以說,無有前後際的十二緣起是輪回。《起生經》中雲:三者(煩惱包括無明、愛、取)中生二(業中包括行、有),二(業惑)中產生七(七事),七中亦生三(三種煩惱),有輪複旋轉。

庚四、起生之差別:

此許緣起即是因,緣生承許為果法。

若問:經中所說的緣起、緣生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正如論中已經講述了二者是有為法的別名故是因果,這是籠統而言的。按照經中所說,此處的緣起是指產生後世之因的支分,由此產生一切果支分之故。緣生是指以前所生之果的支分,由因支分中所生之故。雖然這一切支都成了因與果二者,但觀待何法是因,則觀待彼不是果,觀待何者是果,則觀待彼不是因,就像觀待兒子的父親不是彼兒子的兒子一樣。經中所說的若有無明,則有行;若有行,則生識等與前際若有則生現今、現今已生則生後際的說法是一致的。對此,經部宗認為,無明等不是五蘊,原因是無明為無知心所,行則是思。無明等也並非是主要的緣故,否則只講識就可以了。因此,無明與行應當依照本義來解釋。

己二(緣起之本體)分三:一、宣說無明;二、宣說名與觸;三、細述受。

庚一、宣說無明:

智慧違品之他法,無明如妄非親等。
言說彼為結等故,惡慧則非是見故,
與彼正見相應故,宣說染汙智慧故。

若問:無明的本體是什麼呢?成為如實了達的智慧之違品,不明真諦、因果、三寶等道理的一種心所他法即是無明,而並不只是無有覺知或非遮許。否則無實法與無情法也成了無明。譬如,一說非親就應當明白唯一是指親友的違品敵人,妄即不真實,也就是指真實違品的一種他法。字還包括非法、非事、非義等。這些也要理解是各自違品的一種他法。若問:假設無明不是單單的無有覺知,那從何了知的呢?經中稱為無明之結以及字所包括的無明之縛、無明之隨眠、無明之瀑流、無明之行。由此可見,無有覺知立為無明顯然是不應理的。

若有人說:劣慧壞聚見就是無明。

壞聚見不是無明,因彼是見之故,見與無明相應,見也是智慧,兩個智慧的實體相應是不可能的,而且經中也說無明能染汙智慧,智慧自己染汙自己自相矛盾之故。

庚二、宣說名與觸:

名即非為色法蘊。觸六聚合而產生,
前五乃為有礙觸,第六僅能謂名稱。
觸分明與無明他,無垢煩惱其餘者,
害心隨貪相應觸,感受安樂等三種。

所謂的名即是受等非為色法的四蘊,因為隨同名稱而趨入意義之故,譬如依靠世間共稱的色之名而明白色法。

觸有六種,即眼觸至意觸之間,它們是由色等境、眼等根、眼識等三者聚合不能斷定美境等而產生的。其中眼等前五觸是有礙觸,原因是依賴有礙根而生。第六意觸只能稱得上是名稱而已,是緣名稱之觸故。第六種觸也有三類,即明之觸、無明之觸、二者以外之觸。此三類依次是與無垢無漏智慧相應之觸、與染汙智慧相應之觸、與剩餘的有漏善法及無覆無記法相應之觸。無明之觸也有與害心相應及與隨貪相應兩種。所有的觸若歸納,則有感受樂以及字所包括的感受苦以及感受等舍的三種。

庚三、細述受:

從中所生之六受,前五身受餘心受。
近心之因中而生,總共則有十八種。

從六觸中產生的受也有六種,即眼觸為緣的受到意觸為緣的受之間。其中前五者是身受,依賴於根色法之故,原因是身即稱為色法。心受依靠眼等以外的意,因為僅以增上緣的心而產生,根據心受根取對境意近因的差別,總共有十八種,也就是接近於悅意之境、不悅之境、等舍之境各有六種。

欲界緣自具十八,緣色界境有十二,
無色三種初二禪,十二種受緣欲界,
緣自八受無色界,則有二受餘二禪,
六受則是緣欲界,緣自地則有四種,
緣無色界唯一種,無色未至定四受,
緣色上界僅一種,正行一受自對境,
十八種受均有漏。其餘已說當說故。

那麼,這些受在哪些界中存在呢?欲界中十八受均有,即緣自地的六對境,可有十八種;如果欲界的心受緣色界,則由於色界無有香味二者,因而意近因(受)只有十二種;如若以欲界的心緣欲界色界之上的無色界,則因在那裏無有五境,是故只有緣法的三受了。

一禪二禪中有十二受,在一禪二禪無有意苦受之故,這十二受也是緣欲界的,而不是緣自地與上地的受,原因是自地與上地無有香味之故;這兩個色界如果緣自界,則有八受,即緣色、聲、觸、法的意樂受與舍受;倘若色界緣無色界,那麼只有二受,即緣唯一法的意樂受與舍受。三禪四禪有六種舍受,因無有意樂受,並且心樂也不會成為受之故,這六種受的所緣也是欲界,原因是欲界有六境;如果緣色界的自地,則有四舍受,自地無有香味的緣故;此二色界若緣上面的無色界,那只具有唯一的舍受了,因為所緣境僅有法。

無色界空無邊處的未至定有四舍受,原因是入此定者視空無邊處為寂滅、四禪為粗大,所以指的是緣色界的四禪有四舍受,彼有四對境之故。如果緣上面的無所有等處的未至定無色界,則只有一個舍受,唯有一法之故。無色界的四正行中也只有一個舍受,因為是緣自地的唯一法的有境故。這十八種受均是有漏法,原因是能增上愛。

為什麼宣說緣起時只廣說無明、名、觸、受而不說其他的緣起呢?因為色、識、六處在分別界品中已講過,行、有、愛、取在第四品與第五品將宣說。因而其他的緣起在此未加細述。

己三、以比喻說明三支:

于許煩惱如種子,如龍樹根與糠秕,
業如具皮果藥花,事如成熟之飲食。

如何以比喻來說明十二緣起所攝的三部分呢?十二緣起包括在煩惱、業與事三法中,應當了知煩惱如種子,種子中生出莖、葉、果,同樣,煩惱中產生煩惱、業與事。煩惱又如龍,因為有龍存在,大海就不會乾涸,同樣,煩惱的龍存在,三有的大海就不會乾涸。煩惱如樹根,如果樹根未斷,就會長出樹葉等,同樣,若未斷除煩惱之根,就會產生輪回。煩惱也如樹木,樹中能複生葉等,煩惱中也能再度產生業與事。此外,煩惱又如糠秕,猶如具糠秕的果實中能生出苗芽一樣,由煩惱的得繩之業中生果。

業如具糠秕之果,理由如前。業也如藥,藥只能發揮一次性作用,同樣,業也只產生一次異熟果。業又如花,花是果之近因,同樣,業也是事之近因。

七事如烹調好的飲食一樣,煮好的飲食是所享受的,同樣七事也只是所享用的,而不會產生其他異熟果(這是從七事為果的角度而言的)。

戊三、攝義:

四有之中生有惑,自地根本諸煩惱,
其餘三有具三種,無色界則無中有。

若問:既然說四有,那它們的本體是什麼呢?四有中的生有是煩惱性。那麼是以什麼煩惱結生到生有的呢?以自地的一切根本煩惱結生的,而不是以他地的煩惱。除了生有外其他的中有、本有、死有具有善、不善、無記法三種。它們在何界中存在呢?欲界與色界中具有四者,無色界中有三種,無中有之故。

丁二(依何存在之食緣起)分三::一、食之自性;二、旁述中有之異名;三、彼等之必要。

己一、食之自性:

有情依食而存住,段食欲界三處性。
彼並非為色之處,不利自根解脫故,
觸食思食與識食,均為有漏三界有。

眾生依靠什麼在三界中存留呢?眾生是依靠食而住存的,經中雲:本師成佛不久,則恩賜一法,即眾生以食而存。

既然說有情依食而存住,那麼食有多少種呢?有四種,即段食、觸食、思食、識食。它們都存在於哪些界中呢?段食在欲界中有,而上兩界中是沒有的,原因是遠離對段食的貪欲才能轉生到上兩界中。大地獄中怎麼有段食呢?有,那裏的段食就是鐵球與銅汁,近邊地獄與孤獨地獄有像人的食物一樣。

段食的本體是什麼呢?香味觸三處的本性。為什麼叫段食呢?因為它們是依靠鼻、舌、身一口一口吞下(指分段享用之義)的食物,故而得名。米飯等色處也是一口一口吞下的,為什麼不叫段食呢?因為食對根與產生所依起到幫助作用,而色處不利於自己的眼根,並且對產生所依也無利。那麼,饑餓所逼者不是僅見到食物就有利嗎?僅僅依靠看見食品而悅意只能成為快樂感受的觸食,而不是色,假設僅是看到色法而如此,那麼遠離欲界貪欲的不來果與阿羅漢僅見到食就應滿足,實際上僅僅見到色處尚且對從煩惱中解脫也無濟於事,更何況說是具貪者了。

若問:觸食等本體是什麼呢?觸、思、識均是有漏食,而不是無漏食。食的含義是指能令在世間生存之法,無漏法則能滅盡世間之故。那麼它們在三界中哪界存在呢?三界均有。

己二、旁述中有異名:

意成求生及尋香,中有以及現成名。

如果說食對求生者有利,那麼求生者是指什麼呢?所謂的求生是中有的別名。為什麼叫求生者等呢?由於由意化生而不依賴父母的不淨種子,因而稱為意成;是尋覓本有的形相故稱求生者;尋找食之香氣而稱尋香;住於死有與生有之間,故稱為中有;即將現前來生之故,稱為現成。

己三、彼等之定數:

前二食為利此世,增長所依及能依,
為引他世與形成,次第而說此四食。

為什麼宣說四食呢?為使此世心與心所的所依包括根在內的身體增長而宣說了段食,為了增上能依的心與心所而說觸食,也就是主要為了生存在世間而宣說了段食與觸食前二者。為了引後世故說思食,依靠由業牽引之識而形成後世而說識食,主要是產生世間,因而宣說了後二識,如此按次第來說,決定有四食。這些食均是就主要而言的,實際上段食與觸食也間接引後世,原因是依靠它們產生煩惱,由煩惱而積業。思食與識食也能使眾生住留,據說遭遇嚴重饑荒的父親為了不讓兩個兒子一起死去而指著裝灰塵的口袋說這是麵粉,並掛在空中,兩個兒子因為心裏存著有麵粉的念頭而一直沒有死,當(知道真相)感到無有希望時便死去了。

丙三、識去之理:

斷絕善根與結合,離貪退失死生心,
唯一承許為意識,死與生心依等舍,
一緣無心皆無有,涅槃為二無記法。

斷絕的善根與結合等心是什麼意識與根識呢?以邪見斷了善根、以正見等接起的心、界地中遠離貪欲的入定、以非理作意從入定中退失、死生之心都唯一承許為意識,因為這其中大多數是顛倒分別念,有些雖不是顛倒分別,但在根識中不存在這些。死心與生心依於等舍,原因是死心與生心不明了。死墮無有一緣等持之心,因為死墮有害於心,而等持有益於心。生心也無有等持心,等持是善法而生有是煩惱性的緣故。如果說有三種死有,那麼阿羅漢最後的死心是什麼呢?無餘涅槃的心是無記法中的異熟生與威儀心二者。

惡趣天人阿羅漢,次第而死則於足,
臍與心間識滅盡,氣息分解依水等。
聖者造無間罪者,必定趨入正邪道。

死亡之時,包括身體在內的根在身體的哪一方位滅盡呢?所有化生等頓時死亡者意與身根同時滅盡,下三惡趣、人、天界以及不轉三有的阿羅漢如果是次第而死,則轉生惡趣者在足下、轉為人者在臍間、成為阿羅漢者在心間意識遷移。身根則如熾熱的石頭上灑水立即消失般,於身體的足下等處滅盡。那麼,氣息分解時是依靠什麼因呢?氣息分解是因為涎、膽、風成分多而使水以及字包括的火風任何一者極度紊亂,致使身體的部分失壞而死。那麼死後將變成怎樣呢?聖者與造無間罪者必定趨入正道與邪道,也就是說聖者死後立即解脫,造無間罪者立即墮入地獄。除此二者之外,其他眾生均不一定,因外緣是偶然性之故。

甲二(生處器世界)分三:一、次第與量;二、旁述眾生之量;三、別說此二量。

乙一(次第與量)分三:一、宣說所依;二、宣說能依;三、別說眾生之處。

丙一(宣說所依)分二:一、宣說風輪;二、宣說水輪與金輪。

丁一、宣說風輪:

器世最下風輪厚,十六洛叉廣無數。

有情世界宣說完畢,接下來,應當闡述器世界。世間界無量無邊,各種各樣,說之不盡,在此對我等本師所化的娑婆世界作一簡略說明。對法宗關於器世界的觀點,下方之基最初時是一虛空,形成世界的前兆微風四起,多年之中狂風不斷,從而形成了金剛也無法摧毀的風輪,它的厚度為一百六十萬由旬(即十六洛叉),寬度為一無數(阿僧祇)。

丁二、宣說水輪與金輪。

水深一百十二萬,爾後深度八十萬,
剩餘凝結成金輪,水輪金輪之直徑,
一百二十萬三千,四百五十週三倍。

在風輪的上方,雨流宛若車的主軸一般降下,依之形成深度一百一十二萬由旬具有金子精華的水輪。它不直接流淌的原因是由於眾生的業力牽引。在水輪的上方,依靠風攪拌這些水,致使變得極為堅硬,依此形成了金剛大地。其後,水輪的深度僅剩下八十萬,其餘的三十二萬均已變成金子。那麼,金輪與水輪的直徑是多少呢?它們的直徑是一百二十萬三千四百五十,周圍是圓形,因而是直徑的三倍。

丙二(宣說能依)分三:一、宣說山;二、宣說海;三、宣說洲。

丁一、宣說山:

須彌山與持雙山,持軸山與擔木山,
善見山與馬耳山,象鼻山與持邊山。
爾後乃是一切洲,彼等之外鐵圍山,
七山為金彼為鐵,須彌四寶之自性。

其後,由於眾生的業力所感,水輪與金輪的上方水流如前一樣降下,依此而形成具各種界的外海,又依靠其中最強有力風的攪拌而形成比其他莊嚴壯觀的妙高須彌山王,又依靠中等風的攪拌而形成山頂美觀如見而生喜之車軛般的持雙山、如金軸般的持軸山、有沉香林嚴飾的擔木山、山頂有見而生喜之飾的善見山、馬耳形狀的馬耳山、山頂形如象鼻的象鼻山、山頂狀如輪輻的持邊山。這些山環繞須彌山。依靠下等風界攪拌而形成所有的洲,在它們的外面是鐵圍山。

若問:那麼,九山的本體是什麼呢?從持雙山到持邊山之間的七山是金子組成的,鐵圍山則是鐵。須彌山是四種珍寶的自性,即東、南、西、北分別由銀子、琉璃、紅寶石、金子組成。須彌山的那一面是什麼珍寶,那一方的虛空也顯出它的顏色,由於南方是琉璃,因而南贍部洲的天空也呈現藍色。

八萬由旬沒水中,如是上方亦八萬,
八山高度半半減,彼等厚度亦等高。

那麼,這些山的量有多少呢?九山有八萬由旬沒入水中,原因是所有的山均依靠金剛大地。如是須彌山在水面的上方也有八萬由旬。後面的八山高度相當須彌山一半一半遞減,即持雙山露出水面四萬由旬,鐵圍山是二百一十二點五由旬。這些山的厚度或寬度也都等同各自的高度。

丁二、宣說海:

彼等七間為七海,初者八萬由旬寬,
彼為內海邊三倍,餘海半半而遞減。
剩餘水即外大海,三十二萬由旬寬。

須彌山至持邊山的七個間隔處即是七香海,因是所有龍王的遊戲之處,故而得名。這些海中盈滿具有涼、柔、輕、香、澄、無臭、飲時不損喉、飲已不傷腹八功德水。那麼,香海的量是多少呢?這些海的深度都是八萬由旬,第一須彌山與持雙山之間的寬度為八萬由旬。它們是內外海中的內海。持雙山的東西兩岸之間的海面各自寬度的三倍,即二十四萬由旬。如是西北、東北、東南也可依此類推。持軸山到持邊山之間的其他六海寬度後面的較前一半一半遞減,即持軸山四萬至持邊山一千二百五十之間。第六海的東西等四邊後後較前前距離越來越遠。剩餘的持邊山至鐵圍山之間的所有水即是外大海,它的寬度也就是持邊山的中央至鐵圍山中央的量即三十二萬由旬,周邊有三億六十萬七百五十由旬,此海水充滿了鹽味等。

丁三(宣說洲)分三:一、宣說主洲;二、宣說小洲;三、宣說贍部洲之特法。

戊一、宣說主洲:

南贍部洲之三邊,二千由旬馬車形,
一邊乃三由旬半,東勝身洲如半圓,
三邊與此均相同,一邊三百五由旬。
西牛貨洲為圓形,周長七千五由旬,
彼之中央三千五,北俱洲八四邊等。

既然說爾後乃是一切洲,那麼一切洲是指什麼呢?總共有四大洲。位於須彌山的南方,因贍部樹果落入海中發出贍部的響聲,故稱贍部,邊緣為水環繞的洲,因此稱為南贍部洲,它的三邊各有二千由旬,如馬車形的最小一邊有三點五由旬。由於位於此洲的東方,並且(彼處人類)身量超過(贍部洲人類兩倍)兩倍,因此稱為東勝身洲,形如半圓的三邊與南贍部洲相同,各有二千由旬,另一邊是三百五十由旬。在此洲的西方有一享用如意牛與珍寶、四邊為水環繞的洲稱為西牛貨洲,圓形,周長為七千五百由旬。如果從它的正中央來衡量,則有二千五百由旬。由於位置在此洲的北方、那裏的眾生死時七日前出現難聽的聲音,因而稱為北俱盧洲,它的周邊距離有八千由旬,四方形,每邊平等各有兩千由旬。

戊二、宣說小洲:

彼等之間八小洲,身洲勝身聲不美,
聲不美對拂妙拂,勝道行洲及行洲。

在四大洲之間有八個附屬洲,即身洲與勝身洲附屬東勝身洲,聲不美、聲不美對洲附屬北俱盧洲,拂洲、妙拂洲附屬南贍部洲,行洲與勝道行洲附屬西牛貨洲。這是八小洲,在這些洲除了拂洲是羅刹居住外其餘都是人居住。

戊三、宣說贍部洲之特法:

此向北越九黑山,即是所謂之雪山,
複次香醉山之內,有水寬度五十海。

贍部洲的中央是印度金剛座,自此向北越過九座黑山的地方有雄偉的雪山,再向北有香醉山,在十由旬之內是無惱龍王居住的無熱惱海,海中盈滿八功德水,由青蓮花、蓮花、睡蓮等掩映,水寬五十由旬的四方形海,周長二百由旬,它的東方流淌著恒河,南方流淌信度河,西方縛芻河,北方徙多河。這些河右繞無熱惱海,匯入外海。在香醉山北方二十由旬的地方是金岩崖窠非天面,四方形,有許多由旬,它的周圍有百千金岩崖窠。向北二十由旬處被枝繁葉茂名為極堅薩拉樹王所壓,再向東方二十由旬有一環繞成百上千水池的緩流河,點綴著各式各樣的鮮花,在那裏住有帝釋天在沙場使用的極堅大象及其眷屬百千象群。

丙三(別說眾生之處)分二:一、真實宣說眾生之處;二、彼等之廣述。

丁一(真實宣說眾生之處)分二:一、惡趣;二、善趣天界。

戊一(惡趣)分二:一、熱地獄;二、寒地獄。

己一、熱地獄:

此下二萬由旬處,即是無間地獄處。
彼之上方七地獄,八獄之外十六獄。
四邊煻煨屍糞泥,利刃原等無灘河。

在此南贍部洲下方二萬由旬的地方有無間地獄的房頂,它的高度與廣度各有二萬由旬。那裏的眾生無間感受無量痛苦,故而得名。在它的上方有七個地獄,即複合地獄、黑繩地獄、眾合地獄、嚎叫地獄、大嚎叫地獄、燒熱地獄、極熱地獄。在八熱地獄的周圍有十六個從屬地獄,八個地獄的四面各有火燼沒膝的煻煨坑、利嘴昆蟲刺身的屍糞泥、林中佈滿刀刃的利刃原,以及字所包括的劍葉林。在劍葉林有具鐵齒的雜色狗啃食。鐵刺樹林(鐵柱山)上烏鴉用鐵喙啄眼球,所有的荊棘刺身,還有難以逾越的熱灰無灘河,這三者是一類,算為一個,狗、烏鴉是劍葉林與鐵柱山特有的。這些地獄的前面有閻羅獄卒手持各種兵器阻止進入其他地獄。

己二、寒地獄:

其他具皰地獄等,即是八種寒地獄。

除熱地獄外,另有具皰地獄等八寒地獄,即具皰地獄、皰裂地獄、緊牙地獄、阿啾啾地獄、呼呼地獄、裂如青蓮花地獄、裂如紅蓮花地獄、裂如大蓮花地獄。那麼,此洲的下面如何能容納無間等地獄呢?能容納,因為所有的洲均如同穀堆一樣,下端廣大。

旁生的根本住所是外大海,在天界與人間居住的是散居旁生。

餓鬼的根本住處是所謂的王舍城,位於南贍部洲下間隔五百由旬的地方,在那裏有閻羅法王,他是以不善引業所牽來到這裏,以善滿業而感為地獄眾生顯示業果。餓鬼有三十六種,或者歸納為外障、內障、食障三種。天界人間存在的餓鬼是散居的。

戊二(善趣天界)分二:一、與地相連;二、與地不連。

己一(與地相連)分二:一、四大天王天;二、三十三天。

庚一(四大天王天)分二:一、依無量宮;二、依山。

辛一、依無量宮:

日月位於山王半,五十五十一由旬,
午夜日落與正午,以及日初為同時。

首先是日月星辰。日月二者位於何處呢?日月從水界向上在須彌山的一半即四萬由旬處。日月的量是多少呢?月亮的直徑是五十由旬,太陽的直徑為五十一由旬,它們的周長均是直徑的三倍,厚度為五點五由旬加上十八分之一由旬。那麼,它們是由什麼物質構成的呢?月亮由水晶構成,具有清涼的作用,太陽由火晶構成,作用是發熱,並對眼睛有害,其他方面二者均相同。在它的上方是金子的圍牆,下方有五彩斑斕的顏色、妙宅、花園、如意樹以及各種鮮花。星辰的量,《施設論》中雲:大星辰十八聞距,小星辰三聞距,多數為十聞距與十二聞距。

那麼,太陽是以怎樣的方式照耀四洲的呢?以北方午夜、東方日落、南方正午,西方日初同時的方式照耀。以此可推,西方午夜、北方日落、東方正午、南方日初同時,同樣,南贍部洲午夜、西牛貨洲日落、北俱盧洲正午、東勝身洲日初是同時,這是就晝夜相等而言的,晝夜不等則不一定。

夏季第二月之末,自九日起夜晚長,
所有冬季四月中,變短白晝則相反。
晝夜長為一須臾,日行南北方之時,
因與日輪極趨近,自之影子彼現虧。

那麼,夏季冬季日回在何時呢?對於時節的觀點雖有許多,但在講俱舍論的此處,藏曆九、十、十一、十二四月為冬季;一、二、三、四月為春季;五、六、七、八月為夏季。

新年開始的時間也有許多說法,但這裏,將藏曆九月確定為八月,在此月的十六日到冬季一月為新年開始,因為室宿月(七月十五——八月十五)十五,在八月十五時以前已經圓滿,八月十六日到九月十五即是九月。因此,八月下旬與九月上旬合起來即冬季第一月開始,五月下旬與六月上旬合起來即夏季第二月,它的下旬先過而上旬留在後面,因而稱為末。在這個月(五月)的八日白天極長,達到十八頃刻,而晚上特別短,只有十二頃刻。

接下來講夏季日回(夏至白晝由最長轉短、冬至白晝由最短轉長的變遷),從九日起夜晚以二分(一小時的六十分之一,等於六十秒)三秒而變長,白天以二分三秒而變短,十一月下旬與十二月上旬合來起稱為冬季的第四月,在它的最後十二月八日,夜晚長達十八頃刻,白日極短只有十二頃刻。下麵是冬季日回:從九日起夜晚以二漏分三秒變短,白天則與之相反,以二漏分三秒變長。

那麼,夏季日回在五月、冬季日回在十一月不是與此相違了嗎?不相違,此論是相對印度而言的。另外,按照有些智者的觀點,將藏曆九月當作十月,從它的十六日起至二月十六日之間是冬季,至六月十六日之間為春季,從六月十六日至十月十六日之間為夏季。所謂的夏季第二月直接宣說了秋季晝夜相等的八月,而間接說明了此後過三個月交界時,從最後月的上旬九日起夜晚將變得越來越短,白天則與之相反,變得越來越長。因此,這種確定新年開始與時季的方式與戒律也非常吻合。

那麼,長短的量是多少呢?白天與夜晚長短是指一日中以須臾變長變短。須臾長短是一日的九百分之一。按照時輪金剛的觀點,氣息的入、住、出三者作為一,這樣的二十四個時間為四分,四分之一為一須臾。

若想,如此作為長短的理由何在呢?太陽在南方於六個月期間運行時,越過五點半由旬加上十八分之一由旬的南贍部洲,即從海上運行快速,東西距離短,因而白天短,夜晚長。又由於太陽灑落海上,不照射洲,故而氣候寒冷,運行南方完畢以後向北方移動時,則稱為冬日回。六個月在北方運行時,越過大海,從南贍部洲上方行速緩慢,又由於東西距離長,因而白天長夜晚短,又因為陽光照到南贍部洲上,所以氣候炎熱,運行北方結束後向南方移動時稱為夏季日回。

那麼月亮為何有盈虧呢?當月亮與太陽最為趨近時,由於太陽光射到月亮上,自己的影子落到它的方向,從而將月亮全部遮住,因此月亮顯現虧損,月亮與太陽的距離越來越遠,月亮也就會變得越來越明顯,達到最遠時,月亮就會圓滿顯露出來。月亮的基底是澄清明亮的水晶,圍牆由金子組成,當陽光照在圍牆上時,圍牆的影子便投到基水晶,於是見到月亮有盈虧,這一點通過在口朝上的曼茶盤邊緣放一個酥油燈就可明白。

辛二、依山:

須彌山有四層級,間距一萬一千也,
分別高出一萬六,八千四千與二千。
居於彼處有持盆,持鬘常醉之藥叉,
四天王天眾天人,七山亦為彼之處。

此須彌山有四層,那麼它們之間的距離是多少呢?中間的距離為一萬一千由旬。那麼所有的層級比外面高出多少呢?第一層向外突出一萬六千由旬,第二層突出八千由旬,第三層突出四千由旬,第四層突出二千由旬,在這些層級處有何者居住呢?第一層級處,手持盛滿甘露寶盆的持盆藥叉,第二層級處,手持珍寶花鬘的持鬘藥叉,第三層級處,恒時為美酒迷醉的常醉藥叉,第四層級處四大天王天的諸天人居住。也就是說,在四層級的東方上面有持國天王的宮殿與持國天王,南方是增長天王宮與增長天王,西方是廣目天王宮與廣目天王,北方是多聞天王宮與多聞天王。不僅如此,而且七金山處也是四大天王的天界。

庚二、三十三天:

須彌山頂卅三天,彼邊八萬由旬也,
方隅四層之彼處,手持金剛護神居,
中央稱為善見城,邊長二千五由旬。
一由旬半金自性,大地莊嚴具彈性,
于彼處有尊勝宮,邊長二百五由旬。
外眾車苑粗惡苑,雜林苑與喜林苑,
彼等林苑之四方,距離二十為妙地,
東北之隅大香樹,西南隅為善法堂。

須彌山頂是三十三天。為什麼叫三十三天呢?因為那裏有八財神、威猛十一天、日神十二天、婁宿二子,共三十三位天神,故而得名,或者由於有善法堂(帝釋住處)等三十三處而得名。它的量是多少呢?它的每一邊都有八萬由旬,周長有三十二萬由旬。在須彌山的四方四隅有四層樓的一邊有二百二十五由旬,高度五百由旬。四層樓是手持金剛藥叉為保護眾天人放逸喜樂之處而居住的地方。

三十三天中央是善見城,每一邊有二千五百由旬,周長二萬由旬,高度一點五由旬,城面是金子的自性,地基由一百零一種染料美化,具有隨足起伏的彈性。九百九十九門的每一門前各有五百身披盔甲、手持各種兵刃的守護神保護著三十三天的諸天人。

在善見城的中央有帝釋天王的住處尊勝宮,它的每一邊均有二百五十由旬,周長一千由旬,高度半由旬加上十八分之一由旬。有一百零一座宮殿,每一個宮殿有一百層樓,每一層有七個房間,每一個房間裏有七位天女,每一位天女有七個侍女,每一個侍女有七個鐃鈸。

善見城外二十由旬處,東方有眾車苑,南方是粗惡苑,西方是雜林苑,北方是喜林苑。這些林苑的四方間隔二十由旬處有四妙地,即東方眾車苑妙地,南方粗惡苑妙地、西方雜林苑妙地,北方喜林苑妙地。

善見城的東北隅有大香樹,向下插入五十由旬,一百由旬向上,枝葉遍及五十由旬,芳香順風向飄散一百由旬,逆風向飄五十由旬。在此樹前形如骰子的一合石,每一邊五十由旬,周長二百由旬,高五點五加十八分之一由旬。在它的上方陳設著天王的獅子座以及所屬三十二天的寶座。眾天人於夏季四個月期間居於那裏。在它的跟前有護地神象,它的身體數多由旬,幻化出的三十二頭上能撐得起三十二天。善見城的西南隅隔十二由旬處是善法堂,直徑為三百由旬,周邊九百由旬,比善見城高出三點五由旬,那裏也有天王與所屬三十二天的寶座,眾天人聚集于此後思維人天之事與正法。

己二、與地不連:

彼上諸天無量殿,如是欲天如是行:
二二相交抱執手,發笑目視而行淫。
如滿五歲之孩童,直至達到十歲間,
轉生彼處色界眾,身體圓滿著衣生。

在三十三天上方有離諍天至究竟天之間諸天人的無量殿,為什麼叫離諍天呢?原因是在此以下都是具有諍鬥的,自此以上遠離諍鬥,故而稱為離諍天。這以下怎麼有諍鬥呢?有諍鬥,諸天人尚且與非天作戰,更何況說其他的眾生了。離諍天也叫雙胞天,因為天子天女是孿生的;由於是最後有者菩薩的國都,並具有殊勝喜樂,因而稱為兜率天;依靠自己的幻變隨心所欲地享受,故稱化樂天;依靠他者的幻變而隨心所欲地享受,因此稱他化自在天。欲界諸天的顏色為白、紅、黃,無量殿也有如三洲人間一樣在故意不故意中而造的。

為什麼叫梵眾天等呢?諸罪已淨,屬於大梵天眷屬,因而稱為梵眾天;大梵天前如婆羅門誦吠陀一樣居住,故稱梵輔天;大梵天是指在其他所有天的最初生,最後死,較其他梵天身材等高大,是故稱為大梵天;與其他上界天相比,威光範圍小,故稱少光天;由於身體光芒無量無邊,因此稱無量光天;光芒無餘遍及其他處,故稱光明天;禪悅較其他上界天小,為此稱為少淨天;禪悅無量故稱無量淨天;在此色界諸天中禪悅最極淨妙,所以稱為廣淨天;由於此處諸天無有大地之雲般障蔽,故稱無雲天;由無動搖福德中生,故稱福生天;在凡夫中,果報再無有大於此天的,因此稱為廣果天。在它的上方是五淨居天,之所以稱為淨居,是因為那裏無有凡夫,唯有聖者居住。何為五淨居天呢?即無熱天、無煩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因功德小於上面諸天,故稱無熱天;由於無有煩惱的逼迫,因而稱無煩天;所見均為清淨,故而為善見天;見解善妙,故稱善現天;在無有比此更高的其他色界天,故稱色究竟天。

那麼,所有欲天如何行淫呢?在欲界有六種行淫方式,四大天王天與三十三天通過二根雙運而行淫。然而,他們的飲食中卻無有不淨的同類因,故不會出精,依靠出氣行淫,遠離苦惱而住。離諍天僅以擁抱行淫。兜率天僅以拉手行淫,化樂天僅以發笑,他化自在天僅以目視行淫。既然不出精,那如何會有天子天女的稱呼呢?四大天王天身材達到五歲孩童身量,到他化自在天滿十歲之間在彼等處迅速化生,因為在他們的懷中出生而稱為他們的天子、天女。色界諸天身體圓滿,有慚有愧,因而著衣出生,死時也是著衣而死。

丁二、彼等之廣述:

三種生起貪欲者,即指一切欲天人。
三種生起安樂者,三禪之中共九地。
猶如從彼至下量,爾後向上亦複然,
除依神變與他者,彼等不得見上界。
四大部洲與日月,須彌山王及欲天,
梵天世界一千數,許為小千之世界,
彼之千數承許為,二千中千之世界,
彼之千數三千界,同時壞滅一同生。

既然經中說三生貪欲,那麼它們指的是什麼呢?三種生貪是指欲界的天人。從欲界的人到兜率天的所有眾生享用由異熟所生的欲妙;化樂天人享受自幻化的欲妙;他化自在天則享用自他二者所幻變的欲妙。又經中所說三生安樂是指初三靜慮,它的每一種都有三天界,共有九地。一禪的梵眾天等三處享受遠離貪欲而生的安樂;二禪三處受用斷除尋思之禪定所生的安樂;三禪三處享受無有喜心的安樂。

若問:從此到四大天王天之間的距離有多少呢?從四大天王天的根本住處四層級下至南贍部洲之間有四萬由旬,四層級上至三十三天之間也有這麼遠的距離即四萬由旬。此外,三十三天至離諍天之間有八萬由旬,離諍天到兜率天之間有十六萬由旬(此處藏文為十四萬由旬,但是否應為十六萬由旬,請讀者觀察)……依此類推。

那麼,從下界能看見上界嗎?除了自己獲得神變或者依靠其他具有神變者以外下界下地無法到達或看到上界。這些處的面積有多少呢?離諍天等四天與三十三天相等,四禪依次等同四洲、一千小千世界、二千中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的範圍。什麼是三千世界呢?四洲、日月、須彌山、諸欲天、梵天世界一千個稱為一千小千世界,千數的小千世界稱為二千中千世界,它從四洲到梵天世界之間有一百萬個,一千個中千世界稱為三千大千世界,此世界從四洲世界到梵天世界之間有十億數。為什麼叫三千大千世界呢?三千大千世界能被火等同時毀滅,最初形成時也是同時產生的,(由一體性)而得名。

乙二(旁述眾生之量)分二:一、身量;二、壽量。

丙一、身量:

南贍部洲眾生量,四肘以及三肘半,
東勝身洲西牛貨,北俱盧洲二倍增。
具有貪欲天人身,四分之一聞距至,
一聞距半之間增。一色界身半由旬,
彼上半半而遞增,少光天眾之上天,
身量均成兩倍增,無雲天減三由旬。

器世界的量是固定的,有情也同樣有固定的量嗎?惡趣眾生的身量不固定,因而在此不講。善趣眾生壽量一百歲時,南贍部洲人類的身量高的為四肘,矮的三肘半。肘是指塵肘,東勝身洲、西牛貨洲、北俱盧洲後者是前者的兩倍,即東勝身洲眾生身量八肘、西牛貨洲十六肘、北俱盧洲三十二肘。這些也是以南贍部洲為標準的,若按各自之洲而言則只有四肘。具有貪欲的六天的身量:四大天王天四分之一聞距,他化自在天一點五聞距。色界諸天中第一梵眾天的天人身量半由旬,它的上面梵輔天、大梵天、少光天半由旬半由旬遞增,少光天以外的無量光天以上天人身量兩倍兩倍增長。然而,無雲天以兩倍增長又減去三由旬,這是特殊情況。如是無量光天四由旬,光明天八由旬,直到色究竟天一萬六千由旬之間。無色界不存在身體,也就無有身量了。

丙二(壽量)分二:一、真實宣說壽量;二、旁述。

丁一(真實宣說壽量)分二:一、善趣壽量;二、惡趣壽量。

戊一、善趣壽量:

北俱盧洲壽千年,二洲半半而遞減。
此贍部洲不一定,最終十歲初無量。
人類眾生五十歲,最下欲天之一日,
如是自壽五百年,上天二倍二倍增。
色界無晝夜時壽,劫數等同自身量,
無色界壽二萬劫,向上依次而增長。
少光天起為大劫,彼之下天半大劫。

眾生的身量是固定的,壽量也同樣是固定的嗎?北俱盧洲眾生的壽量達千年,西牛貨洲、東勝身洲減半,所以西牛貨洲眾生壽量為五百歲,東勝身洲為二百五十歲。南贍部洲則不一定,遞減的最後為十歲,初劫的人壽為無量歲,在這之間也有許多增減。

欲天的壽量:人類的五十年是欲界諸天中最下方的四大天王天的一天,此天界三十天為一月,十二個月是一年,四大天王天的壽量為自壽五百歲。上方三十三天等日與年均是前者的兩倍,三十三天自壽達千年,一直到他化自在天的一天相當於人壽一千六百年,自壽為一萬六千年。

若問:假設三十三天以上無有日月,那麼晝夜與壽量不是也不合理了嗎?無有這種過失。根據時間花閉、鳥不發出鳴叫、打磕睡則是夜晚,與之相反是白天。光明也是因為身體具有光芒。

那麼,色界諸天無有磕睡等,就不會有壽量了嗎?色界諸天雖然無有晝夜的概念,可是壽量是通過將衡量自己身量的由旬數換為劫來計量的,頌詞改為一色界壽為半劫,彼上半半而遞增,少光天眾之上天,壽量均成兩倍增,無雲天壽減三劫。除了改為身量換成壽量外無有其他差別。

無色界空無邊處的壽量為兩萬劫,上面的三處後者比前者增長兩萬,即識無邊處壽量為四萬,無所有處為六萬,非想非非想處為八萬。那麼,它們是中劫還是大劫呢?從少光天起為大劫,少光天以下大梵天以上為大劫的一半也就是四十個中劫作為劫。

戊二、惡趣壽量:

複合地獄等六獄,日漸等同欲天壽,
是故彼等之壽量,亦與欲天年相同。
極熱地獄半中劫,無間地獄一中劫,
旁生最長一中劫,餓鬼月日五百年。
芝麻器中每百年,取出一粒至窮盡,
即是具皰地獄壽,余壽漸成二十倍。

應當了知,複合地獄等六熱地獄的壽量一日依次與四大天王天等六欲天的壽量相等,即四大天王自壽五百年相當於複合地獄的一日,複合地獄眾生自壽達五百年。因此,複合地獄等這些地獄眾生的壽量與六欲界天年數基本相同。極熱地獄壽量半中劫,無間地獄長達一中劫。旁生壽命短暫,沒有固定,最長的可達一個中劫,如八大龍王。餓鬼一日相當於人間的一個月,如此計算它們自壽達五百年。寒地獄壽量:莫傑陀國八十克芝麻容器中盛滿芝麻,每一百年取出一粒,直到取盡的時間為具皰地獄的壽量,皰生地獄等其他地獄的壽量以二十倍遞增。

丁二、旁述:

除開北俱盧洲外,其餘均有中死亡。

那麼,這些眾生中間有死亡的嗎?除了北俱盧洲眾生的壽量是固定的以外,其他眾生均有非時死亡的,此處是就一般的壽量而言的。

乙三(別說此二量)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丙一、略說:

色名時際分別為,極微文字與刹那。

在講述眾生之處與身量時以肘、聞距、由旬來說明,在講壽量時以年、劫等來說明,這些是指什麼呢?色法最小的是極微,由極微積聚而成聞距與由旬。名稱最小的是文字,由文字合成偈頌、品、論典。最短的時間是刹那,由刹那積累而成日、月、年、劫。

丙二(廣說)分二:一、境色之量;二、時間之量。

丁一、境色之量:

極微微塵鐵水塵,兔毛羊毛象日塵,
蟣虱青稞與指節,後後較前增七倍。
廿四指節為一肘,四肘乃為一弓量,
五百弓量一聞距,阿蘭若八一由旬。

如何由最小的色法極微形成聞距等的呢?極微、微塵、鐵塵、水塵、兔毛塵、羊毛塵、象毛塵、日光塵、蟣子、蝨子、青稞、指節,它們之間七成倍遞增,二十四指節為一肘,四肘為一弓,五百弓為一聞距,遠離城區一聞距處為阿蘭若。八聞距稱為一由旬。

丁二(時間之量)分二:一、宣說年;二、宣說劫。

戊一、宣說年:

一百二十刹那間,乃為彼之刹那也,
六十彼刹一頃刻,須臾日月三十倍。
不足三十在內月,十二數量為一年。

若問:如何由刹那積累成年與劫的呢?正常男士彈指間為一時際刹那,一百二十時際刹那為一彼之刹那,六十個彼之刹那為一頃刻,須臾(一晝夜的三十分之一)、一日、一月以三十倍遞增,所以一月為三十天,然而,所有的月無論是否為三十天,十二個月都是一年。

戊二(宣說劫)分二:一、真實宣說劫;二、旁述。

己一(真實宣說劫)分三:一、壞劫;二、成劫;三、住劫與大劫。

庚一、壞劫:

多劫壞劫無轉獄,直至器世滅盡間。

劫有多種,即壞劫、成劫、住劫、大劫。

既然說劫有多種,那壞劫等到底指什麼呢?所謂的壞劫是指從無間地獄的眾生空無時起到器世界滅盡之間。也可以說,眾生中斷轉生到無間地獄,南贍部洲的人壽上增到八萬歲、住劫圓滿、壞劫開始是同時的。爾時,無間地獄的所有眾生壽終死亡,即便積累轉生無間地獄的業,也是投生到其他世界的地獄。從無間地獄向上依次而空,其他一切地獄,海居旁生、餓鬼也次第變成這樣,人間天界中存在的旁生與餓鬼也同樣變成如此。之後南贍部洲的人依靠法性力而獲得一禪。他眾聽到後均獲得以法性力而得的一禪,轉生到一禪天。再按次第,東勝身洲與西牛貨洲也是如此。北俱盧洲眾生由於有異熟障而在那一生中無法遠離貪欲,因此後來轉生到欲天,六欲天也都依次獲得以法性而得的一禪,他眾聽聞此事而獲得依法性力而得的一禪,轉生到梵眾天。之後一位一禪的眾生以法性力獲得二禪,他眾聽到此事而獲得依法性力而得的二禪,轉生到二禪天,這期間有十九中劫。當時,諸天人時時不降雨水,致使南贍部洲的草木森林均已乾枯,又過了很久,出現了第二個熾熱的太陽,使得所有的小河水塘均乾涸,接著第三個太陽至第七個太陽之間依次出現,從而使江河無熱惱海以及外海之間均乾涸,四大洲及須彌山冒出濃煙,燃起一熊熊火焰,依此為緣,一禪所攝的火將一禪天的無量殿焚毀,它不是欲界的火,是異地之故,這期間經過一中劫。世間壞滅總共有二十劫,這也是就以火毀滅而言的。以水毀滅時,二禪天眾獲得以法性而得的三禪轉生到三禪天;以風毀滅時,三禪天的眾生獲得以法性而得的四禪轉生到四禪天。

庚二、成劫:

成劫即指從初風,至有地獄眾生間。

所謂的成劫是指從最初的微風吹起至無間地獄一個眾生出現之間。最開始一切成為一大虛空時形成世間的前兆和風吹起,當然僅以此也不足以形成整個器世界,只是使梵眾天到離諍天形成了。在此之後,以前的風在數年中呼嘯不止,從而使下基風輪到三十三天之間向上次第形成,這期間需要一中劫。隨後,光明天的眾生壽、福、業滅盡而轉生到梵天無量殿中,因為最後滅盡就意味著最初的形成。自此向南贍部洲之間逐步形成。到那時南贍部洲的人類均是化生,以禪悅為食,身體發光,以神變行于空中,壽量長達無量歲,從此開始直至一個眾生轉到無間地獄之間歷經十九個中劫。當時從無量歲下減到八萬歲之間、一眾生墮入無間地獄、成劫圓滿與住劫開始是同時的。

庚三、住劫與大劫

中劫即從無量歲,直至人壽十歲間。
最終上增為一次,彼等壽即八萬間,
如是已成此世間,存住二十中劫也。
成壞空劫亦同等。八十中劫一大劫。

住劫有二十中劫。每一中劫的量:從人壽無量歲下減到八萬歲之間,再到十歲之間為一中劫,之後上升到八萬歲並下減到十歲之間也是一個中劫。如是上增下減算為一,如此有十八中劫,最後上增為一中劫,到底是如何上升的呢?是從壽量十歲到八萬歲之間上升的。那麼,初終二劫是單獨的,中間是往返的,這樣一來,不是有長有短了嗎?無有這種過失,因為初終二劫時間過得緩慢、中間過得快速之故。如此形成的世間住存二十中劫。世間形成、毀壞、滅空也都同等有二十中劫。

八十個中劫稱為一大劫。

己二(旁述)分二:一、大劫之旁述;二、壞劫之旁述。

庚一(大劫之旁述)分三:一、佛陀出世情況;二、緣覺出世情況;三、轉輪王出世情況。

辛一、佛陀出世情況:

三無數劫現成佛,下減百歲間出世。

所謂的經過三無數劫積累資糧而成佛,這裏的劫是指什麼呢?是指在三大無數劫中積累資糧而成佛。如果是無數那不是與三相違了嗎?無有這種過失,此處的數並不是因為不可計數而說為無數的,而是以六十數位稱做無數的。那麼,佛陀在何時出世呢?上增時不會出世,原因是那時所有眾生對輪回不生厭離。從八萬歲下減開始到人壽百歲之間佛陀出世,這以後不會出世,因為五濁極為熾盛,眾生不能堪為佛教之法器。

辛二、緣覺出世情況:

緣覺增減皆出世,麟角喻百劫得果。

若問:緣覺也只是在下減時出世嗎?不是,所有的緣覺在上增下減時均出世,原因是他們主要不是為了利他,而主要是為了自利。那麼,積累多少資糧才能得緣覺果位呢?麟角喻獨覺在一百大劫中積累資糧才能得果。

辛三、轉輪王出世情況:

諸轉輪王現世間,不越人壽八萬間。
金銀銅鐵轉輪王,次統四三二一洲,
二不共存如佛陀,他迎自往布沙場,
預備兵器勝無害,能仁相正明圓勝。

轉輪王出世于世不超越人壽無量歲至八萬歲之間,原因是在這之後眾生不能堪為他的圓滿法器。為什麼叫轉輪王呢?因為依靠寶輪而統治四洲,故而得名。轉輪王共有四種,即金轉輪王、銀轉輪王、銅轉輪王、鐵轉輪王。他們統轄幾洲呢?他們依次統轄四洲、三洲、二洲與一洲,即鐵轉輪王統轄一洲等。

一洲之中不可能同時有兩位轉輪王等出世,他們是具有無與倫比的福報者之故,就像佛陀一樣。

那麼,轉輪王如何勝伏諸方呢?在初十那一天,金轉輪王受長淨戒,當時金輪落入他的手中,與此同時空中傳出願行以前的轉輪王之事業,接著金轉輪王騰空而起,結果諸小國從彼土前來迎接,僅此而獲勝。銀轉輪王僅以親自前往他們的面前便大獲全勝。銅轉輪王只是憑藉來到他們面前擺開戰場而得勝。鐵轉輪王僅是準備降下兵器而制勝,結果對方恭敬頂禮。這些轉輪王雖然獲勝,但不會傷害任何一個眾生的性命,這是由於他們斷除了十不善業的緣故。

另外,轉輪王身體具足三十二相。若有人問,那不是與佛陀無有差別了嗎?無有此過失,因為能仁佛陀的妙相在莊嚴、明顯、圓滿方面已遠遠勝過了轉輪王。

先前有情如色界,爾後漸次貪執味,
懈怠者作積蓄後,具執著者封地主,
複次以造惡業道,壽命短暫為十歲,
劫以兵疾饑荒盡,次第七日月年止。

那麼,最初就有轉輪王,還是後來才出現的呢?先前的眾生即初劫的人類如色界天一樣化生,依靠神變行於空中,身體發光,當時出現了色如新鮮的酥油、味如熬開的蜂蜜般的地味,後來有一個人貪愛美味而用指尖取來放在舌頭上品嘗,其他人也跟著品味,漸漸地,人們由於貪執味道而使身體變得堅固沉重起來,身體的光芒也消失得無影無蹤,正當他們感到憂愁之時,天空中自然而然出現了日月。由享地味的多少差別而使人們的色彩出現了好壞之分,於是相互之間開始侮辱,致使地味不復存在了。之後出現了地脂,人們享用地脂依舊相互侮辱,結果地脂也如前一樣隱沒。爾後出現了一種早上割晚上顯現晚上割早上顯現的苗圃,人們享用又出現相互侮辱的現象,它又如前一樣消失了。接著又出現了自然稻,人們享用而使男女根顯露出來,由於相互盯著看男女根而生起貪欲,開始作非梵行,其他人看見此種行為而口出惡語,於是人們說建造住舍而作非梵行,就這樣出現了房屋的概念。住在房子裏,早晨需要糧食早晨取,晚上享用晚上拿,當時有一個懶惰的人取了一份明天吃的糧食,其他人聽到此事後覺得這是一個方便之舉,於是取了七天的糧食積蓄起來,結果這些糧食也變成早上收割晚上不現、晚上收割早上不現,並具有皮殼、糠秕,人們相互便分配所有的糧食,各自的堆積如山,如此一來,有些人開始偷盜,進而將田地執為我所的人們任命一位相貌端嚴的人作田地長官,就這樣出現了眾敬王。眾敬王的太子光嚴王,彼之子善王、彼之子善勝王、彼之子長淨王的頂上生出一個絲毫無損的肉瘤,從中生出頂生王。他們就是統治四大部洲的轉輪王,也叫五先王。此後,由於人們過分造不善業而使壽命逐漸變短,最後人壽最長也只有十歲。

若問:中劫是依靠什麼而結束的呢?中劫是以刀兵、疾疫、饑饉而結束的,依照次第,刀兵劫為七日、疾疫劫為七個月零七日,饑饉劫為七年七個月零七天。

出現此三劫的情況:人壽十歲時,人們的害心尤為增長,手中所持的東西全部變成兵器而相互殘殺,死後全部墮入地獄。在七日裏山中林間居住的人們來到城中,相互見而歡喜,仁慈相待,斷除殺業更加奉行十善,如此一來,他們的兒女等壽命上增到二十歲,爾後逐漸上增到八萬歲之間。此時的贍部洲富饒昌盛,莊稼豐收,人城遍地,五穀豐登,禾穗碩大,女人們都在五百歲以後才出嫁。之後又下減到人壽十歲之間,人們造不善業極為嚴重,由於非天不悅而出現瘟疫,大多數人死後轉生地獄,剩餘的人們聚集後戒殺,他們的子女等壽量又上增,再下減,在人壽十歲時,極度造不善業,導致天人不降雨水,出現篋盒、木條、白骨三大饑荒。其中的篋盒饑荒:人們獲得微不足道的糧食,馬上裝在篋盒中為後代保存,因而得名。木條饑荒:當得到少量食物時,母子都用木條來吃,因此稱木條饑荒。白骨饑荒:由於饑餓所逼,死人的骨頭粗糙無有光彩。七日、七月、七年中所有死去的人都轉生為餓鬼,餘下的人們聚集後奉行十善,由此一來,他們的子女等壽量上增到二十歲,接著又如前一樣漸次上增到八萬歲之間。

庚二(壞劫之旁述)分三:一、壞劫之類別;二、身體之頂;三、壞滅之次第。

辛一、壞劫之類別:

壞劫有以火毀壞,與以水風毀三種。

壞劫如果分類,有多少種呢?有三種,即以火毀滅、以水毀滅、以風毀滅三種。

辛二、身體之頂:

第二靜慮等三者,次第乃為彼等頂,
與彼過患相同故,四禪毫不動搖故。
無常彼之無量殿,與眾生同生滅故。

被火等毀滅時,身體之頂是指什麼呢?以火毀滅時二禪以及等所包括的被水毀滅時三禪、被風毀滅時四禪此三者不被這些所毀,因此按照次第稱為身體之頂。初三禪為何被火等毀滅呢?此三禪是以內在的過患而毀的,原因是初禪尋伺如火、二禪喜樂如水、三禪呼吸如風;四禪無有毀滅,因為四禪無有這些過患,毫無動搖。如此一來,四禪的無量殿不是成了常有的嗎?不會成為常有的,因為四禪的無量殿與眾生一起出現,也一同毀滅。

辛三、壞滅之次第:

以火七毀水一毀,如是七水毀滅後,
亦複以火毀七次,最終以風而毀滅。

毀滅的次第是怎樣的呢?連續七次被火毀滅,接著一次被水所毀,隨後又七次被火毀壞,之後被水毀壞,如此被火毀滅七次後,再被水毀滅七次,又被火毀七次後,最終以風所毀。如此一來,一禪以下成、住、壞、空加起來作為一大劫,如是二禪在八大劫中毀滅,三禪在六四十大劫中毀滅。

俱舍論第三分別世間品釋終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