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從原始佛教發展到部派佛教,從小乘佛教發展到大乘佛教,從印度佛教發展到世界性的佛教,從佛教總的歷史發展過程可以看到這樣一種主流的傾向:佛教總是順應時代的變遷而在教義、修行方法、組織等方面發生相應的變革,不斷提出便於民眾理解和接受的新思想、新理論。佛教所提出的最高的追求目標是斷除人間煩惱,達到覺悟、涅槃境界。然而對此至高境界的解釋,不僅前後出世的大小乘佛教不同,就是大乘內部的不同學派的經典、著述也有種種不同的說法。大乘佛教對於小乘佛教的過於看重自我解脫的教義提出批評,而以自利利他的「普度眾生」為標榜,與此相應提出一系列教法理論,而「淨土」是其中的重要思想之一。現在大陸兩岸的佛教界都提倡人間佛教,在這一時刻重新考察一下佛教,特為是以大乘佛教為主體的中國漢語系佛教對「淨土」、「人間淨土」是怎樣解釋,怎樣論述的,並且研究在經濟文化高度發達的現代應當如何給以新的詮釋,這對於探討人間佛教的建設,推進佛教適應現代社會的變革和發展是很有現實意義的。

 

 本文僅就大乘佛教中關於淨土的概念、淨土與心識、淨土與不二法門的關係略作考察,最後簡略地就人間佛教和人間淨土建設的問題談談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1.彌陀西方淨土 2.即心淨土 3.不二法門 4.人間淨土

 

以禪宗為代表的佛教宗派對「即心淨土」的解釋,是中國人重視心性修養的倫理傳統在佛教領域的反映。僧肇和後來禪宗的神秀、慧能等人都強調「心淨則佛國淨」、「心為萬法之本」和自性覺悟的意義。當代提倡人間佛教,建設人間淨土,也應特別重視人心淨化和精神文明的建設。淨化人心,建設精神文明,包括各個方面,其中有文化教育、倫理教化和正確健康的輿論導向等。對於佛教界來說,可以利用自己的有關教義、戒條來進行宣傳。中國佛教是以大乘佛教為主體的,如果把傳統的五戒、十善和六度、四無量、四攝等與中國傳統的道德倫理觀念、行為規範互相會通,完全可以把它們運用到現代社會,為淨化人心,建設精神文明做出重大貢獻。由心淨而行為淨,行為淨則導致環境淨。提倡清淨自心,應從自己做起,從佛教救團做起,由此而帶動一般信眾,並影響周圍社會。個人心淨,淨一點;帶動家庭淨,淨一角;社區淨,淨一片……如此下去,豈不是人間淨土的建設?當然,佛教界不是獨自從事淨化人心,淨化社會的,而是與社會各界、各個方面的力量協作進行的。然而,佛教界在這當中是可以起到自己獨特的作用的。

人間淨土思想與不二法門

楊曾文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教授 


上一篇(佛性與法性) 回目錄 下一篇(《阿含經》和《說無垢稱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