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10/25 09:03:44
學習次第 : 進階

西藏生死學《六中有自解脫導引》05 清淨自心識

~蓮花生大師伏藏.六中有自解脫導引講記 堪布久美多傑講授

我們要靜下來仔細地想一想-世間輪回的痛苦,痛苦之後還是苦,
我們要對世間看淡,要有出離心,這一生能夠獲得這個寶貴的人身是多麼、多麼難得啊!
更要仔細地思惟-雖然難得的人身已經得到了,但它不是永恆的,它是這麼地無常,
在這個因緣聚合的人身中,充滿著變異的痛苦,快樂和痛苦不斷地相續產生,
如果有這樣的體認,我們對因果理論的信心就會比較堅固一點,
而且更能產生出對佛菩薩、對上師的虔誠心,
對佛法也才可能比較瞭解一點,對佛法的信心才會比較穩固!

我們對無常的看法要到怎樣的程度呢?

以前的高僧們是:
他每講一句話、每做一件事情都認為:「這是我最後一次..」為什麼呢?

因為是不是還有「以後」,不知道!
比如,我今晚安眠之後,明天是否還會平安地醒來呢?
不知道!說不定我在睡夢中就突然間死掉,
或者我今天坐車出門能不能回得來呢?不知道!也許路上遇到什麼意外就死了,
誰也沒把握,我們時時刻刻都要想著-這可能是我最後一餐了、
這可能是我最後一次看書、這可能是我最後一次和上師說話....
以這種「最後一次」的想法對待每一個人、事、物,才是真正地修好無常,
這是佛法裏面最好的觀想!一切修法不如修無常!

如果一個人的人生觀是這樣子的話,那麼這個人根本就不可能有什麼未來計畫,
他只能過一天算一天,完全不同於一般世間人的看法,
我們世間人總是計畫著未來,我們常常說:「我將來要怎樣、怎樣...
好像根本就沒有無常這回事;

噶瑪隆巴大師說:
「不管你觀想本尊一面或幾面,二臂或者四臂、八臂,
祂的長相怎樣,都不如你每次所做的行為都想成是最後一次,
將這種無常的心態深深烙印在你內心中,這就是佛法裏面最好的觀修!」

可是我們都沒有這樣子做,所以我們要自我反省!
當我們練習這個修心轉念的時候,我們要欣賞它,
以依文觀義的方式欣賞它的內容,並且訓練自己的內心!


--------------------------------------------------------------------------------

接下來是清淨自心識:
剛剛「四反感」是調伏自心識的修法,那麼清淨自心識如何觀修呢?

它有皈依、發心、懺悔,以及供養曼達拉、上師相應法幾個修法,
是「大圓滿前行」不共加行的部份;

我剛剛說:就像把硬硬的牛皮放在水裏面泡軟,
然後從水裏撈出來曬乾,曬乾之前要擦酥油,上了酥油之後要搓楺,
經過一道道手續按部就班的處理過後,才能使堅硬的牛皮變得柔軟堪於使用,
才可以把它拿來做衣服、袋子,或者鞋子、帽子...等等我們所需的器物,

又比如-我們要種植作物之前,必須先犂田耕地鬆開泥土才能播種農物一樣,
我們學習佛法要先調伏內心,等心田柔軟之後才能安心學習佛法,
把牛皮拿來制做器物,或者在鬆軟的土地上種植農作,這部份是「不共加行」的部份,

為了避免墮入惡道、邪見,我們要皈依三寶,為了避免墮入劣道,或者狹隘的道,
我們要發菩提心,為了清淨我們的所知障和煩惱障,我們要修金剛薩埵懺悔文清淨業障,
為了累積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我們要修供養曼達拉,為了得到諸佛菩薩的迅速加持,
我們要修上師相應法,每個修法都有它的涵意和內容,這裏只是節取重點而說,
大圓滿前行各位都聽聞過,而且也正在修,但,大家要清楚明白修法的意義,
因為這部份各位已經聽聞過很多遍了,所以我就不再探討這部份的詳細內容。

「皈依」是什麼意思呢?
我們認為:「皈依就是把你變成佛教徒的一種手續!」是不是這樣呢?
以前很多人請 巴祝仁波切(華智仁波切)幫他們做皈依,
巴祝仁波切說:
「不管你是男的,還是女的,讓你進入佛門變成佛教徒,這個我不會!」

那麼要怎樣才能成為佛教徒呢?
要成為佛教徒必須對三寶有勝解信,有勝解信的人才是真正的佛教徒,
不然的話,就好像把牛、羊弄進欄子裏面一樣,
我幫你辦個皈依手續你就成為佛教徒,這是完全不可能的,
一個佛教徒必須對三寶有非常的信心;

我們一般所講的虔誠心有三類:淨信、樂信和勝解信,
真正的佛教徒必須具備「因瞭解三寶的功德而產生的虔誠心(勝解信)!」

當你具備勝解信的時候,
那麼不管你遇到逆境或順境都不會退轉,具有這種清楚的信心才是真正的佛教徒,
而不是你過來我這兒,拜三拜、做過皈依的儀式、剪一小撮頭髮,你就變成佛教徒,
大家要知道,這只是一個象徵性的形式而已!

當你對三寶產生非常堅固的信心時,你就是佛教徒了;為什麼呢?
佛教徒必須是相信三寶、願意接受三寶保護的,而你對三寶有堅固信心,
那當然就是一個佛教徒囉,所以不要太注重表面的做法,而忽略「法」的真實面目!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