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12/21 07:38:41
大手印
學習次第 : 進階

喚醒沉睡的佛 第八章 大手印
泰錫度仁波切著作

第八章   大手印
「大手印」(Mahamudra)這個字本身,就規範了此教法的本質。「馬哈木卓」(大手印)是梵文,譯成藏文是「洽加千坡」(phyag rgya chen po )。梵文的「木卓」在藏文是「洽加」,意思是一種姿態。運動或象徵。梵文的「馬哈」在藏文是「千坡」,意指偉大、雄偉,亦有無盡、無限的意思。「洽加「千坡」兩字連用,就代表一切的現象、一切的宇宙的姿態與運行,及一切化現的無邊無際,這些者。是由同一個源頭所化現出來的。以上是我們對大手:,初步的瞭解,所有相對世界裏顯現的事物,都是究竟本質的一種姿態。
  如論藏所解釋,大手印更深一層的意義,是指所有的物理與心理現象,者;是究竟本質之印。就像在一張紙上簽名及蓋印一樣,個體可以由任何途徑達到解脫,因為任何事的本質者。是究竟真理。究竟本質是任何現象的標記,「大手印」是佛法的一種,它包含了所有的法教,集所有法教之精華於一,大手印本身就是一個特殊的教法。
  佛法的源頭,是怫陀的開示。任何論藏皆是怫陀的弟子及後夾的大成就者,從佛陀至1現在,依經藏及密續所記載之怫的言語,所做的論述。這是由佛陀傳遞至今無間斷的傳承,止、種活的傳承,絕對必須要依佛法正確的修持法門來實修。
  「大手印」法教的來源有三:佛陀說的話。怫法的論著的經文及口傳。在藏文裏佛陀所說的話稱作「卡(ka),本意是「令」。這些由印度當時的梵文譯為藏文的經文,即是加用(jajung),這些經文從大約一千年前以前,就開始被學者們帶入西藏,它們成為藏傳怫教的經典,即《甘珠雨》(Kangyur》,經藏)及《丹珠爾》(《Tengyur》,論藏)。「面盎」(Menga)是口傳的意思,即上師對弟子的口口相傳,教授「大手印」的一些特別的密櫝,包括「密集金剛 (Guhyasamaja),「勝樂金剛 (Chokrasammvara),「喜金剛lHevajra),「大幻化網」(Mahamaya)及1時輪金剛」(Ka1achakra)。許多這個層次的密續法教,都是以「大手印」為基礎法教的。
  這裏面有一類的法教,是由梵文翻譯過來的經文,即「丹珠爾1(論藏),是佛陀在印度的弟子所寫的論著,這些論著的作者,都是佛教在印度早期的「大班智達1 mahapanditas,大學者)及大成就者。印度八十四1大成就者」(mahaslddhas)之一的因渣菩提曾寫了本書,叫做〈耶喜楚巴〉(《Yeshe Trupa>),或作《智慧成就>(The Accomplishment of Wisdom》),就是這類論著裏的一本代表作品。
  佛教史裏的八大學者與證悟上師之一的龍樹,曾寫過一本著作,很詳細的解釋「大手印」,這是另一部論著。八大成就者的另一位提婆,則寫了《心靈的淨化〉(《Purificaiion of mind>)一書,也是「大手印」的淵源。
  龍樹、提婆、世親——領受《彌勒五論》(〈Five Teachingsof Lord Maitreya〉)法教的無著——都是印度偉大的上師,他們都寫過有關大手印的法教。薩惹哈(Saraha)是另一位大師,他寫的四本書輯成一套,一本談身。一本談語。一本談心,最後一本則是前三者的統合。
  還有許多著作,是偉大的菩薩如彌勒尊者。觀世音菩薩所傅授,這些法教也是「大手印」的來源。觀世音菩薩的《森尼瑪湊》(3CWnyi mar tso),或作《息心X及彌勒菩薩的法教《究竟一乘寶性論》(《Mahayanaanuttaratantra》),都是「大手印」的重要典籍。八十四「大成就者」的故事,以及他們的法教及傅記,還有論著中另一群關於三十位女成就者的故事,都是「大手印」法教的來源。
  第三類的源頭是「面盎」(Menga),口傳或口頭的教授,從佛陀開始,一直不斷完整的傳遞下來,傅給印度的大師們,再由大師們帶到西藏,西藏的大師們再無間的傅到現在。這是[大手印」法教裏非常殊勝的一部份,在領受口傅以前,必須做好許多準備的工作。
  學習「大手印」法教的第一階段,是聽聞。提問題、學習及理解。每個問題都有解答,問題本身就是必有答案的證據,否則就不會是個問題。這就是為什麽在聽聞及思維之後提問題,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問問題可以幫助我們學習。聽聞。提問。理解,是第一步的法教。
  第二階段的「大手印」法教又可以分為三個步驟(譯注:思維、篤定。實修)。當有了智性的理解之後,就必須開始去思維它(或譯為:沈思。冥想)。智性的理解可以是犀利的,令人感到滿意的,但也可能是膚淺的。雖然人們總認為自己已經懂了所有重要的。該知道的東西,但大多時候,智性的理解是相當膚淺的。如果大部份智性的理解都不僅止於表面的理解,今日的世界,就不會有這麽多的問題,是導因於短視,及沒有設想到後果。思維可以深化我們的理解,未探索到的領域可以被檢查到,所有的分歧可以被察覺,如此的理解才能完整,思維是非常地有益的。
  透過思維使理解深化後,篤定就會產生,很深切的確定你的瞭解,也很瞭解自己知道的是什麽,沒有懷疑,這就是思維的結果。在篤定感產生後,這些理解就能應用到日常生活之中。不管一個人知道多少,理解多少,除非能夠運用,否則這些理解對於成長一點作用都沒有。第二階段的三個步驟是思維。篤定。實修。所以,整個的學習過程是聽聞。思維,深仳鞏固,與付諸實行。富這些都能做到,知識與理解就有很高的價值及很大的意義。
  以上是基本教授,從此之後「大手印」的修持,就愈來愈專精,因為各有各的禪修方法。[大手印 的禪修練習有三項原則:根。道、果。
  對於根。道。果的瞭解有許多不同的層次,基本上,根是指提供成長的基礎的因與綠。若我們想種一棵橘子樹,我們必須要有新鮮健康的種子。我們種下種子。照顧樹的成長,若一切順利,幾年之後我們就可以吃到甜美的橘子。想要成長、求證悟的眾生,也同樣地要有一個健康的因與綠,讓他們去發展,才可能最終結成果實。這是「大手印」對於根的最基本的解釋。
  如果你看到某人現在不是個好人,而你希望這個人能變得好一點,你會想要教他禪修。念誦祈禱文等等,或至少你會解釋給他聽,嘗試讓他瞭解,他應怎麽做才能進步。在你做這些事之前,你必須知道這個人有沒有進步的可能,這就是根,否則你的努力都將白費,就像想從水裏攪拌出酥油來一樣徒勞無功。一個邪惡的眾生,也必須要有因與緣,才可能進步成為一個好人。有個佛法文獻中的例子,央掘摩羅(Angulima1a,意譯為指蔓)是位強盜及兇手,他獲此名,是得自於他把人的手指串起來掛在脖子上,但他後來拋棄一切惡行,成為佛陀的弟子,最後成為偉大的聖者。我們都知道許多的反例,人們有許多機會去成長,但他們總是沒有這麽去做,他們甚至沒有好因與好緣,去善用這些機會。
  從密績的特殊觀點及佛法的普遍觀點來看,任何人。任何事,在究竟上都是完美的。這就是為什麽最壤的人也能成為完美,如果此人能夠淨化染汙及累積美德,那麽此人就為環境中的種子,月,內在的完美本質,提供了成長的環境,這就是根。它又將我們帶回了起點,即眾眾生皆具有佛性。所有現象者。是空,空性是所有現象的本質,每個眾生的本質是佛性、是空性。是「法身」。大家應該還記得,依據佛陀的法教,在究竟上沒有負面、軟弱,或染汙這些東西,這些全是相對的事物,他們究竟上是證悟的。
  佛教徒總是祈願,願一切眾生解脫輪
苦海,而獲證悟。因為有根,所以這樣的祈願,不是像在作夢,而是可實現的願望。若根不存在,這樣的祈願就是浪費時間,雖然是個好想法,但完全不切實際。因為有根,有諸佛菩薩的事業,有佛教徒的事業,祈願他人得解脫,才變成可能的。有效的。運送一大堆的貨物走很長的一段路,只有馬,或只有車,或只有車夫,是辦不成事的。必須要三者都具備,一起工作,才能將貨物運達。同樣的道路,只有理解是不夠的,只有禪修也不足,或只有實踐也是不行,三者必須一起,才會有所成就。
  修行之道,達證悟方止。不管是以十輩子的時間,或是百萬世的時間,從實修開始到最後證悟佛果。不論我們是平凡眾生或是菩薩,也不論我們成就的次第,在完全證悟之前,每一刻都是道。雖然,不同層次的了悟,可以被形容為不同層次的果實,怛依大手印」的定義,根、道。果的果,是指最後的成果,成佛。中間層次的了悟、成長。果實,都只被視為是道。
  道是回答如何克服相對地障礙的答案,道是活的不是死的,道不僅只是歷史。道是一種經驗、一種修持,及一種指示——我們的道是活的。我們當然應該感激道。不過此道亦非唯一的道路,若我們以為此道是唯一的道,則我們對於道的理解,就還不夠深入。把每件事做得完美,把每件事做對,這就是道。

一個「大手印」的修持者,有時成功。有時失敗,但我們絕不放棄。若我們的道是遵循「大手印」的法教,則我們是被告知,如何處理貪、嗔、慢。妒——任何負面的情境。透過[大手印,我們學習如何禪修,這是我們對治自己負面的想法、情緒。生活環境的起始點。我們多少瞭解什麽是佛性,瞭解我們是誰。當然,看自己照片的時候,知道自己是誰,我們認得出自己。但在西藏人這張面孔,這個具歷史性的名字之後的我又是誰?我們對自己的瞭解,應不只姓名。面孔及情境。認識我們外貌之餘,鮮活、純淨、了悟的自性,就是道。
  果,我們很容易就看得見,道的結果。目標。目的就是果。當我們認識自己是誰,就是果的開始。只是有能力認識自性還不夠,了悟此一認識,才是證悟,才是果。
  (大手印」的偉大上師,第三世Gmb讓炯多傑(The 3rdKarmapa Rangjung Dorje)在一個著作裏,描述根、道。果。在他殊勝的祈願文裏,他綜合了修持「大手印」的意義。

  不需拿走任何東西,且不需增加任何東西。
  當你以殊勝的眼光來看待殊勝的意義時,
  你會很殊勝地見到殊勝的意義。
  然後你解脫了。

  道是無限的,它是依我們各人的相對染汙。短處。習性、障礙的多寡不同,而有不同的顯現。道是藥方,經由道,我們與自己相處也與別人相處。所以,道的定義是依據個體應如何實現而定的,我們無法說道一定要如何走。道是個人化的,是複雜的。我們可以討論的是佛陀法教,提供了哪些方法,這些方法讓我們能認同我們的道。佛陀親口所宣說的,理清個體許多的問題,這是個有系統的方法。首先,我們必須清楚的瞭解佛與佛的法教,以及瞭解如何去實踐。理解這些之後,我們就要依之實行,求進步,用很多方法去實行:聽聞、問問題。思維。禪修,念誦祈願文。行善事等等。
  關於禪修,第一件事就是要有能力做正確的禪修。我們都有潛能,怛潛能必須被開發,已往成就的大師的話,可以激發我們的進步,這些話,有很多是他們禪修的體悟,這絕對是教法與傳承重要的一部份。在剛剛所引第三世DB法王的四句話裏,偉大的上師是在講心靈。禪修。理解及解脫——即「大手印」。他說,不論任何事物,佛都在其中,並未拿走什麽,也未增添什麽,想要見到一切事物的實相,是必須以完美的。真誠的眼光,來觀察完美的真理。
  人們總是愛問如何能一世即獲證悟,理論上而言,沒錯,個體確實可以一輩子就成佛,甚至不需要一輩子的時間,只需要片刻的時間,因為佛性本自具足。但就實際的角度而言,一輩子是不夠的。若是弟子能達到以最高精進修持的百分之五十來努力,那麽他也需兩輩子的時間才能證悟。若這個弟子能做到百分之百,那也需要一輩子的時間,但這種情況通常很罕見。我們大多數人,都屬於百分之負一精進的那一類,所以我們必須花上百萬輩子的時間,才可能證悟。一個人證悟所需的時間,要依個人的努力多寡,投注于修行的程度而定。證悟本身,連一天的時間都不需要,就像站在高山的山頂上俯視全景,只在一瞬間,就一目了然,當然,這可能要花上幾年的準備,再加上幾天或數周的時間汗流浹背登到山頂,那裏你可以俯瞰一切。
  《大手印祈願文》接下來的四句與「大手印(法教裏重要的禪修基礎有關,談「止」的禪修,以發展出平靜及明覺。將心靈比喻為大海,思想比喻為海浪,是種隱喻。這四句描述安靜、平和的心靈狀態,所帶來的益處。

  粗與細的念頭,就像海浪在於靜的狀態。
  心靈如不動的海,全然的平息,
  不受到任何迷惑與昏沈的染汙。
  願海的平靜能保持安靜、不動搖。

  此介紹所有禪修最重要的基礎,如果心靈是平靜的,一切就簡單了;如果心靈不平靜,簡單的事也變得複雜。若事情變得複雜且迷惑時,很自然地要花更多的時間與精力來厘清迷惑,排除困難,然後才能繼續向前進。若無困惑,事情變得很清楚,那麽你做的每個努力,都直接利益。增進你的成長,你不浪費時間,也不浪費精力在迷惘上,這是禪修非常重要的一步。
  在心靈達到平靜的階段之後,有四句話描寫往下的另一個階段。心靈的平靜使人輕鬆、愉快,而下一階段則將此僅是平靜但不夠清明的心,帶入清明。犀利的狀態。這四句描寫侗察。清明的「觀」的重要,這要比只是寧靜又進一層。

  凝視一個物體,物體不存在。
  物體以心而見。
  當凝視心靈時,心也不存在。
  存在的本質是空性。
  當同時凝視物與心,二元的焦點自己解脫。
  願我們能瞭解明光,心的自性。

  當你凝視無法被凝視的心時,你看見了看不到的非常清楚的意義。到了那個時候,一切有關「這個是」。「這個不是」的懷疑。便完全的停止,你不再有懷疑。願大家都能瞭解這無誤的本質。
  當你已修成了「止」,你的心是保持平靜的,然後你就可以觀察純淨、平和的心,當你檢查你的心時,你對於「這個是」與「這個不是 將不再有懷疑。此時,不是你所看的東西有什麼改變,變成另一種東西,而是你看到了自己,自己的本質。以上是第三世Gmb對於「觀」的描述。
  接下來還有四句是關於「慈悲」,介紹真誠、神聖慈悲心的定義,慈悲心有很多個層次。如大家所知的,由普通的照顧關懷,到偉大的慈悲心,第三世DB法王這樣寫道:

  一切眾生的本性是佛,
  但因為他們認不得它,
  他們迴圈於輪回痛苦之中。
  願找升起對眾生純正、無限的慈悲心。

  當你看到某人在痛苦之中,而升起慈悲心,這是普通的慈悲心,此點很重要,但普通的慈悲心不同於神聖、深層的慈悲心。因為普通慈悲心有可能發自於個人的我執。你可能看到某人處於痛苦中,而你並未處於痛苦中,這時你對那個人升起憐憫,)這樣不是不好,怛稱不上完整的慈悲心。完整的慈悲心是當你知道眾生的本質不是無明與痛苦,眾生的本質是佛,但眾生不認識自己的本質,所以才會製造痛苦。經驗痛苦,於是,你升起慈悲心。這時的慈悲心才是完整的,你是基於純正的理解、尊敬。慈悲,而不是對痛苦者施捨般的同情。
  表面上的修行成果,是你做的每個修持都得到結果。修行的成果有二階段,第一階段就是這種表面上看得見的成果,第二階段的成果就是證悟。修行者若能步步達成第一階段的成果,則第二階段的證悟便會發生。第一種成果在藏文叫「難1nyam),第二階段的成果叫「透巴」(tokpa)
  「難」的階段先發生,它有很大的威力,「難」是在證悟前很特殊的徵兆及體驗。許多修行者,他們沒有具格上師的指導,或是沒有正確的理解,就會在「難」的階段裏產生很大的障礙。「難」不是成就,它只是個徵兆,一種經驗。「難」本身沒有什麽特別的意義,它只是表示你的實修有用,如此而已,若修行者認為這表示成就,他將停在那裹不再進步。如果一個人執著於「難」,那麽可能會導致很大的傷害,因為此人這時可能會認為自己已經證悟,已等同于諸佛菩薩,如觀世音菩薩一樣。然而,此人若非真正已經證悟,那麽就大錯而特錯了。所以,當第一階段的成果「難」被經驗到的時候,修行者最好能忽略它,也不必為它感到興奮,不要變成執著於「難」,大師們這樣比喻,「難」就像是霧,它自來自去,所以,你不用去執著於它。
  「透巴」是真正的了悟,也就是證悟,它最後到來,是最終的成果。在邁向成就完全的證悟的道上,有時經驗到初步的「難」及「透巴」。個體依個人之修持,應是先經驗到「難」才會成就「透巴」。這也是為什麽佛教徒必須要有具格的上師,及無間的傅承的重要原因之一。這是唯一的途徑,你能確定自己經驗到「難」及「透巴」,以及許多其他的經驗是什麽。
  在此,提供修持者,尤其是剛入門的人一些經驗談,或許會稍有幫助。初學者常常會失了平衡,因為他們以一種非常新鮮、新奇的眼光,看到佛法及修行是這麽的完美,所以很受鼓舞,獲得很大的啟示,這是種個人的經驗。得遇如此有效地通往證悟之道,確實是非常殊勝。正因為它的特殊,初學者常是努力太過。初學者是應該要護持住他們的發心。虔誠及信心,但必須要很小心的保持身心的平衡。初學者很容易就油盡燈枯,因為他們一下子想要做太多的事,反而變得不利。最好是能按步就班的做適度地、平衡地修行。
  初學者通常身。心都太緊張,譬如某人做皈依大禮拜,他希望做得愈完美、愈精進。而且愈多愈好,伴隨著念皈依文與祈願文則是念得愈大聲,次數愈多愈好。初學者看到修行的急迫性,看到了無常,也看到了所有的染汙及迷惑,所以他們想要如拼命般的修行,如此造成了他們的緊張。當然,數量是有它的重要性,但質」:量更重要,所以,試著放鬆身體。放鬆心理,當你念誦祈願文的時候,嘗試打從心裏面來念——不是只有口頭念、念得大聲。次數多,而是要仔細的去感覺。理解,及真正表達心意的去念。生命消逝得很怏,無常總是在那兒,確實有迫切性,但欲速則不達,看起來速度快並不是真正的成就,真正的理解不是這樣得來的,我們必須給它時間。
  就像小孩想要種一棵盆栽樹,但他們很快就失去了耐心,所以,每天都砍掉一點什麽的,結果樹只有死路一條。盆栽樹需要花十年的細心照顧才能長成,就像一棵盆栽,你必須給自己時間及空間去求真正的進步。「大手印」給了修行者世上所有的空間,讓你可以將生活的每一刻都溶于修行當中,積少可以成多,積沙可以成塔:透過思維眾生苦,透過簡單的「止」。「觀」禪修,透過觀呼吸等簡單的修持,自然可以慢慢累積出成果,這些都是基本的、有效的基礎法門,是進階修持法門的根基,它們使我們對「大手印」的知識、理解更加精微,引導我們獲致證悟。
  解脫心理的造作,是「大手印」。解脫兩邊,是「大中觀」。包容一切,是「大圓滿」。願我們能堅定,瞭解了一,就瞭解了全部。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