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11/14 13:34:33
學習次第 : 進階

三乘佛法指要 第二篇 正修行第三章 大乘

卡盧仁波切

第三章 大乘

  你若發心志求一切眾生的安樂與利益,就會回小乘道而轉為大乘。然則,大乘須以小乘為基礎,因為在佛法中,你必不可違犯修善止惡的戒律。

  一、人無我
  在你受了菩薩戒之後,你就應開始觀自心所呈現之本性。必須決定了知在中之是不定的,正如一切主要教示中所詳論的(注33)。然而,簡言之,所謂亦只不過是空,因為心中根本無物顯示——無形:非長方、非圓、非正方、非半圓、非三角,非長短、厚薄等;無色:無青、黃、赤、白、藍、黑,亦無花紋等。此外,此心空無體積,無中間、無周圍,乃至無任何度量、尺寸。即使你已能覺得:心是空的,其中空無一物。你仍然有此一了別認知,這個了別依然可以使你產生種種愛、憎、憂、
  喜、信心、慈悲等等思想。首先,以如上的方法觀察心之本性。你若能繼續確認人無我,便可以此行禪觀(注34)。

  二、法無我
  再者,必須決定:凡一切相,不論內、外,有情世間或器世間、色、聲、香、味、觸等,這一切皆由心體空性中之內在動力(注35)所顯現,這一切,皆無定相。簡言之,一切皆有如幻術(注36),如夢、如水中月、如彩虹、如海市蜃樓、如鏡中相、如幻城、如電光、亦如迴響。一切法性皆悉空寂,唯有因緣和合之妄現(注37)。
  當你心已決定一切法無我時,便以此而修禪觀,且以般若波羅密之義止持你自己(注38)。

  三、增長慈悲心
  觀想那些還未能瞭解這兩種無我的眾生,觀想他們每一個都曾經是你的母親、父親、親戚或朋友。觀想他們都曾依戀你、照顧你、鍾愛你、呵護你,而且真實地利益過你。而他們現在都為無明之所迷惑,為有毒的衝動之所系縛,於無我中執著我。由此執著所產生的種種覺知與情感,使他們積集無量的不淨業。再者,由此等不淨業之力,使得他們必須無盡期在娑婆世界中流浪生死,歷經六道的各種痛苦。雖然沒有一位眾生甘願受苦,但他們都從事不淨之行,這便是痛苦之因;雖然他們都想得快樂,但他們不瞭解如何修善(修善為快樂之因),因此他們無法獲得快樂。為憐憫他們的處境,你便應于靜坐時行慈悲觀,併發菩提心(注39)。
  大乘修習主要法門,是將空慧與慈悲心配合在一起,並不斷地修習受與施之觀想法(注40)。因為這的確是無錯謬的佛道;因此,你于修習六度時,應時刻不離此道。

  注釋:
  32.皈依戒包含皈依的誓言。
  在家優婆塞、優婆夷五戒為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沙彌、沙彌尼戒,為以上五戒(包括不淫戒),以及大約二十五條節制行為之誓願。
  比丘、比丘尼的具足戒為比丘二百五十條,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條,其中包括以上之戒條。
  33.仁波切在此是指佛經中所說的人無我。在岡波巴所著的《解脫之寶 The Jewel Ornament of Liberation》中的一章:究竟覺中,對此有詳細的分析(HVGuenther譯,香巴拉Shambala一九七一出版)。
  34.這種禪定之思惟有兩方面。首先你須利用仁波切所指示的方法去觀察你的自心。當你完全決定並沒有存在,你就使你的心坦然而住。
  35.“內在動力是指心行。當我們尚未了悟心體空性時,我們所看到的一切法,都不是心的本體,而且恍若有獨立的自性。
  36.在本書的附錄,我加了一則仁波切所說的故事,以闡釋何謂幻相
  37.因緣和合指法法之間互相依存。這便表示了基礎的因果律。然而,因為法不孤起,因此因緣和合也流露了一切皆空的道理。
  38.參見注35。仁波切在下面會討論般若波羅密的意義。
  39.菩提心為發願以及契而不舍地追求佛果,以利益一切有情。關於菩提心詳盡的討論,讀者可參考岡波巴大師的《解脫之寶》。
  40.這個禪定的法門在蔣貢康楚的《開悟的直接道路》(A Direct Path to Enlightenment),亦即《修心七要論》中有詳盡的討論。(此書由 KMcleod英譯:Kagyu Kunkhyab Chuling 一九七五出版)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