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7/12/18 08:12:36
學習次第 : 進階

向無限的眾生回向,才會得到無限的福澤

晉美林巴尊者

皈依佛門,想清淨涅槃的人,要把積累的一切福澤,去為眾生做完全的回向,只有這樣,才能獲得涅槃的果位。回向在梵語裡叫做巴熱那達,意思是完全變成發展。由智者把一切善根都變成大菩提道,不至於半途而廢,就要發展其潛力。

  為了使經過努力的事業變得更為有意義,必須做回向。關於回向,分三個部分進行敘述:安立總論,具體敘述,怎樣做回向。安立總論包括性相、詞義、需要三方面。

  先說性相:

  有漏或與此相反的無漏,由二真諦所攝的一切善根的行為,都要變為無尚的菩提道。比如,黃金的本性從來是寶貴的,若是不經過能工巧匠把它製造成身、語、心的所依,那它就不會變為福澤物。

  《現觀莊嚴論》說:

  只有做完全特殊的回向,它的作用才變得殊勝。

  詞義:

  回向在梵語裡叫做巴熱那達,意思是完全變成發展。由智者把一切善根都變成大菩提道,不至於半途而廢,就要發展其潛力。為了不與其他名詞混淆起來,就稱為回向

  需要:

  將一切善根發展成為大菩提道,這是佛教特殊而無尚的正法的需要,只有通過做回向,才能達到目的。關於這一點,外道典籍和其他典籍從來沒有規定過。

  《殊勝贊》說:

  將積累的全部福澤,回向給廣大的眾生,薄伽梵的親切教誨,其他典籍從無記載。

  所以,皈依佛門,想清淨涅槃的人,要把積累的一切福澤,去為眾生做完全的回向,只有這樣,才能獲得涅槃的果位。這是非常重要的。若只有細小的善根,如能先發菩提心,中間做到無緣,最後去做回向,也不會浪費所積累的善根,甚至能使之得到發展,成為菩提之因,也能獲得大菩提果位。這與解脫和一切遍知的道路聯繫緊密,因此十分必要。比如,把一滴水滴入大海,這滴水在一劫時間裡也不會幹掉。

  《智慧海所問經》說:

  將一滴水滴入大海,大海沒有乾涸之前,這滴水也不會枯乾;為菩提而回向善事,未獲菩提果位之前,善事也不存在浪費。

  以上的話,《智慧無盡經》也同樣說過。假如不做回向,善根會在中途消耗殆盡。勝解行的大部善事也會變得毫無意義。出於善心所做的善事之結果,暫時能得到善趣,但也可能完全耗盡,即使不耗盡,福澤也會變得淺陋,往後想獲得果位的後勁極小。若對聖者等再生忿怒等惡業,就會使善根耗盡。

  《入中觀論》說:

  善根完全耗盡,不再產生財富。

  《入菩薩行論》說:

  花費千劫時光,積累無數善根,施捨巨大財富,敬供如來佛陀, 這數不盡的善事,竟被一次嗔恚所毀!

  這是說,只能為一切遍知的方面去做回向,不能逆於這一方面,否則會半途而廢,難獲大菩提果位,只成為一般的善根。

  《離庶毗子所問經》說:

  諸多善事變成了微弱的結果,就是因為沒有向一切善事方面做回向。

  只有憑加行、正行和結行去做善事,才是順解脫分的善事。否則,只能叫做順福分,其結果是非常微小的。以上是安立總論。

  下面具體敘述回向與有關方面的界限。主要有:回向的物件在福澤上的區別,回向的物件相互之間的區別,回向的方便道之間的區別,共三條。

  回向對象在福澤上的區別:

  沒有三毒之心所做的身、語、心所積的任何善事,都是所做的業的善事。

  《寶珠論》說:

  沒有貪愛和嗔恚,這樣做的業才是善事。

  施捨、守戒、修行,共有三種積福方式。

  從施捨方面積福的話,具體內容有四項:財施、法施、無畏施,還有悲施,四種施捨,常常去做。

  具體怎樣做呢?有詩說:

  及時施捨, 永不後悔,心愛之物, 樂於施捨,施捨完了,不望異熟。

  如果具備了這四種條件,就可以向成佛的事業做回向,這一福澤裡面就包括著四種施捨。根據《廣藏》、《彙集偈》、《三聚經》等的精神,在十方世界裡有三千大千世界,這些世界裡有三時佛陀。他們首先發菩提心,最後圓滿成佛。在這期間,從六個波羅蜜多方面所積的善根,以及聚跟菩薩、獨覺佛、有學道的聲聞、無學者的聲聞和佛陀們的那些天、人等所積的有漏的、無漏的全部善根,都可以用大智慧加以回向。《大方廣佛華嚴經》說:存在於十方世界的所有善根,都可以反復加以積累,為了安慰所有眾生,讓他們都得到利益,用大智慧向他們做回向。

  回向的物件之間的差別:

  所向這些善根要全部回向于成佛的事業。而不能為得到大梵天、帝釋天、轉輪王、邊地小以及他們的隨從的果位,或為了得到他們的圓滿的財富而做回向。後者不是好的回向,因為這些安樂是暫時的,處於輪回之間,沒有超越痛苦的結果,為此所做的善根只能為究竟意樂目的而加以積累。所謂究竟意樂,僅僅是為了自己一個人得到解脫,而去追求聲聞,獨覺佛的果位而去做回向。只是為了自身的利益專門謀求安樂,反使利他事業成為圓滿成佛方面的障礙。

  真正合格的回向,恰如《大般若經》所說的那樣:

  一切善根只能向一切遍知方面,而不能向聲聞和獨覺佛方面做完全的回向。

  回向的方便道之間的差別:

  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要拋開回向動機方面的錯誤做法;二是要取正確的做法。對於第一方面。要以堅定的信念回向積福,不過,對持行佈施的三輪有相者,並不具備無所得的智慧,所做的回向也有罪過。《八千經》說:持所緣想法的人,並不存在回向。為什麼呢?因為所緣裡摻雜著毒素。

  因此,對物、對思想、對境持真實貪愛的是三輪妄念,成了所知障。依怙彌勒說:任何三輪妄念,俱為所知障也。

  那麼,怎樣才算回向的正確做法呢?

  以方便菩提心、以智慧無我精神加以完全回向,才是具備了四佳的回向。有詩說:好的所緣和教誨,好的方便與厭離,好的行為和本質,加上正確的祈禱。這才是四佳回向的條件。方便是由菩提心所攝的,將所積累的一切善事,都作為與量等齊虛空的無數眾生共同成佛的願望,並持此恒存。

  寂天大師說:直接也好,間接也罷,除了為眾生謀利益,不做其他事情,一心為了眾生,把全部的善事,回向給為眾生獲得菩提果位。

  在這樣的菩提心攝持下的福澤的果實是用之不盡的,而且還會得到順利的發展。這比一切善事都要殊勝。

  《菩薩行論》說:其他一切善事,如同芭蕉樹一樣,果實摘光了,樹枝樹葉就枯萎了。只有菩提心的如意樹,不但有享用不盡的果實,樹大根深葉茂,而且四季常青。

  向無限的眾生回向,就會得到無限的福澤。

  《寶珠論》說:眾生之界無限,利益眾生之心的報應,也是無限制的。

  這一切,在智慧無我的見解定慧裡,是三輪五分別慧。但在後得時,就應懂得在如幻如夢的自性空中加以回向。這樣做才是正確的菩提道。

  《般若波羅蜜多總括》說:如果眾多的法都停滯而消失的話,那麼,向某處所做的回向也會消失殆盡,明白了對一切法不做回向的道理, 實際上,這意味著做了完全的回向,道理原來這麼簡單。

  在做這樣的回向時,佛陀和菩薩都會注視。

  《入菩薩行論》說:一切佛陀和菩薩,經常無礙注視著眾生,在他們眼底下,我會經常被關注著。

  這就是說,因果是不會顛倒,也不會被誘騙。在十方無限的刹土上,薄伽梵和弟子們在三時裡無障礙地注視著眾生,在他們的眼底下,不需要從別處請求什麼證人,符合菩提道的回向,就會有相應的果報。

  《四事業輪後續》說:到了劫濁之時,只有具光女神,還有文殊菩薩,才能給以成就,任何持明者們,不要到別處尋求。

  恩德無量、事業極廣、對浩瀚大海般的大乘教法無比精通的菩薩摩訶薩、童子文殊、童子具佳牟尼,在許多超群的善知識中,學習了持隨後修行的意志,把過去、現在、將來的一切積善,為一切眾生都獲得無上菩薩地位,加以圓滿的回向。

  對此,有人持不同的意見:做了善事之後,必須做回向,否則是祈禱。這樣區分,與《三聚經》等經典的精神相違背。應該說,從現在起,做了善根也罷,沒有做也罷,只要具備了三輪無分別的智慧,就是回向,否則就只是祈禱,不應該有何時間的區別。

  做正確回向時,念什麼樣的話呢?

  《正法念處經》說:為了講清楚正法,要用詩歌形式講解,這樣才能得到最終的涅槃。勞苦的結果,會得到他人的讚美,死後會進入天界。藏文中的詩歌,在梵文中稱為嘎毗,為古代羅摩舍爾瑪大師等人所創立,並為印度精通五明的大班智達丹志所發展,丹志號稱持杖論師。密續說,按照這門嘎毗學問修佛,是一分支學說,應當好好學習。羅摩舍爾瑪大師說:將過去的典籍中的精華集中起來,運用譬喻來闡明經典的理論,我要竭盡全力,來摸索詩歌的規格。

  這位大師所寫的關於《嘎白達爾夏》的論著,是以譬喻來說明理論的書。這部書成了雪域學者必修之課。他還說:學者精心撰寫的學說,是如意樹一樣寶貴的詩歌理論。正如人們所說的那樣:

  風華正茂的國王,如不善於穿戴,會被世人取笑;洋洋灑灑的著作,如不富於詩意,不會當作典籍。

  正如印度南方班智達黑女魯得到本尊神所賜的成就那樣,通過大圓滿法智慧之道,修一切遍知的人,所說的語言是優美動聽的,也是高尚無比的。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