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10/30 17:12:08
學習次第 : 進階

什麼是大乘佛法

/索達吉堪布

  “諸苦由求自樂生,圓滿正覺利他成。”

  在勝義中一切萬法皆不可得。

  何名菩提之大乘?乘之令眾趨涅槃,

  此乘如空無量殿,得喜樂安最勝乘。

  本頌從詞義、本體、作用三個方面對“大乘”進行解釋。若有人問:為什麼要取名為菩薩之大乘或菩提之大乘呢?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來回答。

  第一個是詞義——“乘之令眾趨涅槃”。其中“乘”是乘騎的意思,意即依靠這樣的大乘教法能讓無量眾生到達究竟涅槃的彼岸。平時很多眾生都依靠各種乘騎來到達自己的目的地,諸如車、船、飛機等;同樣,依靠大小乘的教法,眾生皆能到達解脫的彼岸,只不過它們有究不究竟的區別。

  第二個是本體——“此乘如空無量殿”。這以兩個比喻來說明:首先是虛空,這是從甚深的角度來講的,意即大乘教法宣說了二十空性等猶如虛空般甚深的法性,它可以讓無數眾生趨入解脫的“天堂”。大家都清楚,學大乘的人很容易接受小乘教法或其他教理,其原因就在於大乘教法相當廣闊。佛經也講:佛法如同虛空,它能涵蓋一切。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一切眾生都有緣分學習佛法。其次是無量殿:大家都清楚,無量殿中有各種各樣眾生所需的寶藏;同樣,大乘教法中,也有很多非常珍貴的廣大法門,諸如等持、總持、六波羅蜜多等。所以,眾生依靠廣大與甚深兩者,就完全能得到滿足。

  第三個是作用——“得喜樂安”。意思是說,依靠這樣的大乘能讓無量無邊的眾生暫時獲得心裡的歡喜和身體的快樂,究竟到達最大安樂的佛地。所以大乘也叫“最勝乘”。

  《妙法蓮華經》亦雲:“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勤修精進,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如來知見、力、無所畏,湣念安樂無量眾生,利益天人,度脫一切,是名大乘。”所以大家皆應反觀,看自己到底是大乘行者還是小乘行者?如果我們的所作所為,或平時的起心動念,皆為了讓無量眾生暫時獲得種種人天的快樂,究竟獲得圓滿正等覺的果位,那我們就可以說是大乘修行人。如果心裡天天都想私人的事情,甚至私人事情裡面根本不想修行,只想錢財、名聲等,那也根本算不上大乘,可能小乘行者都不一定是。大家也清楚,真正的小乘行者,不但白天非常精進,而且初夜、末夜都不睡覺。所以自稱為大乘行者的人,也應生起慚愧之心。

  《經莊嚴論》雲:“緣行智勤巧,果事皆具足,依此七大義,建立於大乘。”意思是說,具足七種大義則為大乘:第一是緣大,即大乘的所緣非常廣大,它以無量修多羅等廣大法為緣;第二是行大,大乘的行為圓滿包括自利與他利,也即自己和他人都要度化;第三是智大,即圓滿通達人無我和法無我;第四是勤大,即在三大阿僧祇劫當中無間而修;第五是巧大,即既不墮于輪回的邊,也不墮於寂滅的邊;第六是果大,即讓無量眾生獲得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等佛陀的功德;第七是事大(事業大),即在輪回未空之間數數示現大菩提與大涅槃,以讓未入道者入道,下下道者趨入上上道,最終獲得佛陀的果位。所以大家皆應反觀,看自己到底具不具足這些大乘的修行原則?如果具足則應生起歡喜心,若不具足則應想盡一切辦法讓它們生起來,當然每天都發願無疑是最佳選擇。

  其實,我們每天念的這個受菩薩戒的儀軌[見《喇榮課誦集·發心儀軌》。],按要求來講每天都要念六遍或三遍;若實在念不了,一天一遍也不能間斷。因為發了大乘菩提心的人,每天都應在上師三寶前堅固自己的誓願:諸佛菩薩如何發心、我也如何發心,所以大家應儘量念誦這個發心儀軌。

  大家還應明白,本頌之所以講讓無量眾生獲得安樂,其原因也在於:大乘菩薩是以利他為宗旨,而小乘行人或一般的世間人皆以自我為中心。那利他到底有什麼好處呢?它能讓我們消除執著自我的緊張、恐慌與痛苦,而讓所作的事情順利圓滿。記得一位教授在演講時說:在接到演講的通知時,我心裡特別緊張、也特別著急,因為害怕自己講不好。後來我就換一個角度想,感覺不應執著自我講得好不好,而應想方設法讓聽者在身心方面得到利益。這樣之後,在整個準備的過程中,我再沒有想到別人會對自己如何評價,一心一意就想幫助他人。後來他的演講非常成功。雖然他不懂大乘佛法,也未發過菩提心,但他通過利他心也遣除了對自我的執著,而讓他人獲得了利益。看了他的演講後,我在心中想:要想將大乘佛教的精神融入到社會當中,就應該像他這樣。大家也清楚,在日常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發生的各種衝突,歸根結底就是以自我為中心而導致的,比如:這個人對我不恭敬,我自己的事情沒有成功,等等。所以大家皆應秉傳利他的火炬,這樣既能照亮自己又能照亮別人。

  本頌也講,依靠大乘佛法能讓無量眾生獲得暫時的心喜身樂與究竟果位的涅槃之樂。確實,依靠大乘佛法這些完全能做到。前兩年,我為大家傳講了《入菩薩行論》,很多人將之運用在生活、工作中時,許多感受全是快樂的,其原因也來自於利他。可見,只要有利他的心,很多痛苦自然而然就會消失。大家也經常看到一些高僧大德,表面上看起來他們很累,因為他們做了很多事情;但實際上,因為他們的利他心非常強烈,世間凡夫人那樣的痛苦就不會有。所以,很多人都應將大乘中最重要的利他心樹立起來,這樣許多痛苦和壓力自然而然就沒有了。對於這一點,雖然我不敢說自己有這樣的體悟,但確實有一定的經驗。在平時做事的過程中,我想大家都能感覺得到,很多痛苦都來自於自己,而快樂全來自於利他,就像《佛子行》中所講的那樣[指:“諸苦由求自樂生,圓滿正覺利他成。”]。雖然表面上看來這裡的文字很簡單,但實際上依靠它,在未解脫前我們就能獲得身心的快樂,而解脫後則能獲得佛的無漏大樂,這一點願每一個眾生都能分享。

  誰乘去所不可得,謂趨涅槃實不得,譬如火滅無去處,因是稱說彼涅槃。

  這裡是說,在勝義中能行持的乘者、所乘騎的乘以及去往果位的方所皆不可得。大家也清楚,所謂的乘者,不管是菩薩,還是凡夫,或者是佛,在勝義中皆得不到;而菩薩所行持的法,或凡夫所追求的法,以及佛陀所得到的無漏智慧,在勝義中也一無所得;既然這些都沒有,那去往果位的方所也不可得。因此,我們可以肯定地說,在勝義中一切萬法皆不可得。《大智度論》亦雲:“如是一切諸法性不可得故,名為性空。”

  有人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既然這些都不存在,那你們為什麼還要說依靠這樣的乘來趨入涅槃呢?我們可以這樣回答:雖然他們在名言中都存在,比如:我是大乘修行人、他是小乘修行人,或者大乘依靠什麼竅訣來獲得佛果、小乘依靠什麼竅訣來獲得阿羅漢果位;但在勝義中,所謂的“趨入涅槃”確實一無所得。譬如,當木柴用盡而火滅盡之時,雖然世間人們會認為火已趨入滅盡地了,但它並沒有一個真實的去處。同樣的道理,作為修行人,什麼時候滅盡迷亂的分別念,那時就獲得了真正的涅槃。而除此之外的所謂如來並不存在。

  龍猛菩薩雲:“邪見深厚者,耽執有如來,如來寂滅相,分別有亦非。”意思是說,如來的本體是寂滅之相,若我們將他分別為有,這也不合理;但邪見深厚的人往往認為,有相好莊嚴的如來真實存在。雖然在迷亂的眾生面前,所謂的如來真實成立,但實際上他也不可得。因此,什麼時候我們的迷亂分別念全部消於法界,那時就可以說已經獲得了佛陀的果位,當然這也是站在名言的角度而言的。平時我們都講往生極樂世界,當然從名言顯現來講,極樂世界確實在西方,無比莊嚴的阿彌陀佛也真實存在,往生者也可從此處往生到彼處;但在勝義中這些會不會有呢?也是沒有的。如果有,就不符合實相。

  不過要接受般若法門,也要有清淨的智慧,否則便會糊裡糊塗,而對那些世間執著異常深重、又不承認因果的人來講,可能般若法門會“更適合”。所以,不要說講大的密法,就是講般若的根機也很難找。的確,很多人不但不能了知人身難得和壽命無常的道理,就是前世後世也是一種未知數:可能不存在吧!可能存在吧!既然連名言中這樣的道理都不懂,那理解勝義中的大空性就更困難了。

  但不管怎麼樣,我們把大家看作真正有福分的空性根機,當然這個時候就要分清勝義和世俗的差別。而真正能通達,這裡所講勝義中一切都不存在的道理,就是所謂的開悟。由此可見,這樣的觀察非常有必要。否則宣講禪宗的境界時,以前沒有聞思過的人就很難產生信心。他們會覺得:不可能!怎麼會善惡都沒有?無垢光尊者在《實相寶藏論》中,也講了利根者的四大誓言,很有可能很多人在聽到這四大誓言後,都會產生恐懼心,甚至不敢再聞思下去。由此大家也會明白,為什麼如來會針對利根者和鈍根者分別宣講不同的教法。所以在學習的時候,如果自己實在不懂,就要好好祈禱上師三寶、觀清淨心;同時還應了知自己的智慧非常有限,不要說諸佛菩薩,就是小乘須陀洹果的智慧也比不上,從而生起慚愧心。因此,大家千萬不能對佛語產生邪見。

  當然,因為世間智慧比較低劣的原因,真正能跟佛教進行辯論的人基本上都沒發現過;即使有,他所講的道理也非常簡單,一兩句就能駁斥無餘。我跟很多不信佛教的人已經接觸二十多年了,也很想尋找在無神論等方面非常厲害的教授或學者來進行辯論,看他們是否能找到否認佛教因果、空性等義理的根據,但我從來也未遇見過。當然在當今濁世,眾生的見解越來越濁劣,人們只一味尋求錢財,對其他事情也不願過多關心;而對有邪見者來講,我還是希望他們能研究高深莫測的佛法。

  (索達吉堪布講述:節選自《般若攝頌》淺釋)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