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10/11 11:31:51
學習次第 : 進階

學佛的方法

柏林禪寺   明一法師

最近接待了很多想學佛的人,問如何學佛?這是個古老又新鮮的問題,而且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不管怎麼說都不會是完美的。所以這裡我只想從自己的角度,把自己開始學佛時無從下手到出家後看書得到的一點體會介紹個給大家,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其實說來說去,也不過是撿前人的口水。當然從老和尚、大和尚那裡撿來的最多,但受用是我自己的,所以這裡不煩再和大家說一說。

  師父教誨我們學佛要按如下去做:

  皈依佛、法、僧三寶,
  勤修戒、定、慧三學,
  熄滅貪、嗔、癡三毒,
  淨化身、口、意三業。

  (一)首先我們講講皈依佛、法、僧三寶。

  皈依是什麼意義呢?皈是皈投,皈向;依是依託,依止;皈投三寶,以三寶為依託,是名為皈依。

  1、什麼是佛、法、僧三寶?第一個佛寶,什麼叫佛?佛就是覺悟了的覺者。當你覺悟了,你就是佛;你沒有覺悟,你就是眾生。覺悟,有究竟,有不究竟,佛也有分證的。一開始我們大家都是還沒有覺悟的。遇到佛、法、僧三寶;皈依佛、法、僧三寶;學佛、學法、學僧後開始覺悟,這叫‘始覺’。開始覺悟之後,好像有些證得,這叫‘相似覺’,但還沒徹底覺悟。從相似覺,漸漸的能證得了一分一分的覺悟,就是‘分證覺’。到了究竟成佛,叫‘究竟覺’。我們要皈依的目標是究竟覺者。我們現在只是剛發起覺悟,皈依三寶、學佛,能夠漸漸消除自己的業障,漸漸的覺悟直到究竟成佛。對於我們現在來說所皈依的佛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我們要學佛首先要拜師,拜誰為師,要拜本師釋迦牟尼佛為師,要向他學習。當然這要通過眼前的師父的引導,通過眼前的師父我們向本師釋迦牟尼佛學習。這第一個叫皈依佛寶。或者說我把信仰確定為信仰佛教了。

  第二就是法寶。什麼是法寶?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三藏十二部經典。我們要以學習這三藏十二部經典為主,要堅信佛陀說的這些經典是真理。這個很重要,因為我們的智慧有限,所能瞭解的事物很少,而又常常被自己的六根(接觸事物的眼、耳、鼻、舌、身、意)所騙,對佛陀所說的經典中不可思意或不懂的地方會產生懷疑,從而放棄學習。這樣就達不到向佛陀學習的目的,從而脫離了自己的學佛目標。

  第三就是僧寶。僧寶主要是指僧團,因為佛陀已經入滅。誰來幫助我們瞭解佛教,誰來宣傳佛教,誰來帶領我們進行修證?這就要靠僧寶來實現。好比佛陀講的法是藥,這藥怎麼才能到病人的口中去治病?這就要靠僧團裡的僧人,去宣傳,去帶領大家修證。

  2、我們為什麼要求受皈依?因為假使我們不皈依三寶,跟三寶接不上氣,便得不到三寶的功德。所以,必須皈依。一切眾生都在苦裡逼迫,像我們人間的分段生死苦,現行塵重的煩惱,只有諸佛才能夠幫助我們解脫痛苦。因為佛現在不住世了,我們皈依佛之後,就皈依佛所說的法,‘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華嚴經》裡是這麼告訴我們的。必須得有僧寶傳法,所以要皈依僧。

  因此,學佛第一步就是要皈依佛、法、僧三寶。我們應該知道,皈依佛,是皈依一切佛;皈依法,是皈依一切佛所證的涅槃法;皈依僧,是皈依一切佛弟子。若約依止和出家來說,則唯以一佛一僧為師了。我們大家能遇到三寶,能發起求皈依三寶的心,能遇到三寶,能受皈依,這都是多生的善根,都不是現前發願所能得到的,所以我們一定要珍惜這些。

  很多人說我信佛但我不皈依可以不可以?我們認為每一個人有信仰的自由,你信仰什麼是你自己的事情。信仰佛教就要受皈依,否則你永遠是門外漢。因為你得不到信仰的功德,得不到佛陀的加持。你很容易就會失去你的信心。這樣的人充其量不過是佛學愛好者。只有受了三皈依你才能成為佛弟子,才算真正入了佛門。因為三皈依是兩千多年來師傅傳弟子,面面相傳無有間斷,有很大的功德和加持力量。

  3、皈依三寶之後,就依著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修行,這是一切的根本。如果沒有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修其他的一切法門就不能成就,皈依三寶才能建立正確的信仰,實現自己的信、解、行、證的步驟。受了皈依,要先懂得什麼是佛、什麼是法、什麼是僧,要懂得佛的功德、法的功德、僧的功德。之後就是發一個信仰心,發心之後,要修行。怎麼樣修行呢?就是皈依佛、皈依法、佛依僧。你要開始學佛,佛在因地當中,就是這樣修的,他所以後來能夠成就佛果,就是他最初的發心——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4、皈依之後一定要發心,要發菩提心。講菩提心就是三種心,第一是修出離心,對這個悲苦的世界要出離、要超脫。第二得有大悲心,為了度有緣的眾生,或者六親眷屬,這是情愛大悲。對一切畜生,不論馬、牛、羊、雞、犬,飛行的、極小的動物,把牠們當成人一般的看待,平等地看待,這才叫大悲心。一切跟我們不相干,甚至是我的冤敵,最不滿意的那個人,處處跟我作對的冤敵、冤家,必須先度這些人。第三是般若心,有了悲心還必須具足智慧。有了智慧才能度己度人。

  5、很多人問:如果把自己的信仰確定為佛教後是否其它的宗教活動就不可以參加了?不是的,我們把信仰確定為佛教後是不再去信仰其它的宗教,但是其它的宗教活動或禮儀我們可以參加和研究,只是不把她當成自己的信仰。法寶和僧寶也是一樣。

  我自己就有過這樣的經歷,在皈依佛教之前,看了很多的佛教的書。對佛教宣傳的因果,善法等等深信不疑,但對三世因果和六道輪回無法接受,所以一直無法深入地去看佛經。當時一看到有關三世因果和六道輪回等玄妙的東西的時候就無法接受,認為是神話就無法看下去了。現在看來真是可笑,實際上是因為自己的智慧不夠,對自己不瞭解的事物戴上了有色眼鏡。一直到相信了佛教,皈依了三寶才把自己的有色眼鏡脫掉。耽誤了很多美好的青春歲月,皈依後再來看佛陀的教誨,真是相見恨晚。

  剛開始學佛的人,這時候應該看看有關《皈依的意義》等書籍。再有就是多看看老和尚的開示文集,因為老和尚的生活禪是入門最方便的修行方法,比如感恩、包容、分享、結緣;信仰、因果、良心、道德;生活中修行,修行中生活等。還有就是大和尚的禪心三無(過去無悔,現在無怨,將來無憂);入佛三知(知止、知足、知皈)等。這些文章就比較好理解,同時也好找,柏林寺的網站,以及老尚出的文集裡都能找到。這些文章不但能幫助我們很快地建立自己的信仰,還能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去,解決自己的問題,甚至幫助別人解決問題。當然也要多看看其他的大德的開示,看看祖師的語錄和年譜。比如《虛雲老和尚的年譜》,他的《禪堂開示》等。還有《五燈會元》,《景德傳燈錄》等等書籍。對於難懂的經典也可以看看,不懂沒有關係,可以看別人的注解,或放在一邊。等有機會或自己的智慧升起的時候自然會慢慢理解而懂了。再如象《心經》、《金剛經》等經典可以死記硬背,把她背下來。沒准那天開竅,就瞭解了一句半偈的,到時候都會受用無窮。如此等等,只要自己有時間就學。

  (二)勤修戒、定、慧三學。

  進了佛教的大門,成為了佛陀的弟子,怎麼做呢?看看佛陀是怎麼教化他的弟子。佛陀在快要入滅時候很多佛陀的弟子就問佛陀,您入滅了我們沒有了導師怎麼辦啊?佛陀說你們要以戒為師。說明學佛要從學戒開始,而現實中出家人也是一樣,出家後第一件是要做什麼呢?要學戒;要受戒;要守戒。古代更是嚴格,出家五夏以前只能學戒,不能參禪。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無始以來做了很多的壞事,這些壞事損害了很多眾生的利益,我們要懺悔,要消業障。如果業障不消除,會一事無成。我們只有好好地懺悔後才能安心地去做其他的事情,同時我們還要好好地守好自己的戒律,否則我們無法安心,就更談不上做其他的事情了。只有我們的五戒(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十善身三(不殺、不盜、不邪淫)口四(不妄語、不惡口、不兩舌、不綺語)意三(不貪、不嗔、不癡)做的好,戒體清淨,那麼我們才能不會整天用身體去胡作非為;用嘴巴去胡說八道;用思想去胡思亂想。

  當我們的戒體清淨後,我們就能夠把不安的心慢慢安定下來。一心念佛;一心參禪。所謂的由戒得定。最後由定再生慧。因為這個過程是很漫長的,如何保證我們有充分的信心來完成戒、定、慧的修學是很關鍵的問題,否則容易變成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天天的胡思亂想變成了我的智慧怎麼還沒有發起來?開始懷疑這個,懷疑哪個,更甚的人對佛法失去信心。這就要靠我們發菩提心和行無為法來實現。一位佛子,受了三皈依,皈依佛了,遇到一些災難後還信不信佛呢?坐過三十多年牢的夢參老和尚是這麼說的:“假使熱火輪,猶如頂上旋,終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就是說熱火輪烤我們那麼難以忍受的痛苦也不能使我們的菩提心退了,就叫菩提心。怎麼行無為法?就是努力按照正確的方式去做而不管結果。或者說只問耕耘不問收穫。在信心發生動搖的時候想想祖師的事蹟,看看六祖大師他在那裡已經坐了一千多年了還一直在那裡鼓勵我們也來解脫,許許多多的祖師經過同樣的方式得到了解脫。他們為什麼能實現,我們為什麼不能做到?!多看看祖師的文集和語錄,看看他們是怎麼做的?從自己的所作所為看看?不要認為自己這不行那也不行,更不要認為自己就比別人矮一節,如果是這樣那我應該告訴你,你為什麼會比別人矮一節,那是因為你跪著,你站起來就和別人一樣高了。應該看到今天的我比昨天的我是不是來得進步,經過這段時間的修行是不是生活和工作中的障礙比以前來的少了,是不是自己的處理煩惱能力有所增強?這樣就可以看到我們修行後的進步,就會對修行發起強烈的信心和欲望。

  佛法的修行實際上就是修戒、定、慧,因為修戒可以讓我們得到福報。有了福報我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就不會有障礙,我們做什麼事情就會很容易實現,就可以用更少的時間來實現自己更多的願望。而智慧是佛教目的,有了智慧我們可以輕鬆解決煩惱,有了智慧我們可以了生脫死,有了智慧我們可以幫助別人。所以修行不外乎是修福與修慧。《法華經》雲: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莊嚴,以此度眾生。

  修行結果阿羅漢是證到一切智;菩薩是證到一切相智;佛是證到一切智智。過程是一樣的都是修持戒、定、慧。如何修行要看各人的因緣,每一個人的用功方式一定是不一樣的,但產生的結果會是一樣——智慧。

  這裡向大家介紹禪宗第四祖的《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這本書上把修行的方式和結果都講得非常清楚。比如書中解說:‘雲何能得悟解法相,心得明淨?信曰:亦不念佛,亦不捉心,亦不看心,亦不計心,亦不思惟,亦不觀行,亦不散亂,直任運;亦不令去,亦不令住,獨一清淨究竟處,心自明淨。或可諦看,心即得明淨,心如明鏡,或可一年,心更明淨;或可三五年,心更明淨;或可因人為說,即得悟解;或可永不須說得解。經道:眾生心性,比如寶珠沒水,水濁珠隱;水清珠現。’我們要怎麼才能開悟,才能了達事物的真相?前面這段修行的方法和結果祖師全給我們說出來了。

  再如《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裡說的:‘深行菩薩入生死,化度眾生,而無愛見。若見眾生有生死,我是能度,眾生是所度,不名菩薩。度眾生如度空,何曾有來去。《金剛經》雲:滅度無量眾生,實無有眾生得滅度者。所以初地菩薩初證一切空,後證得一切不空,即無分別智。亦是色即是空,非色滅空,色性是空。所以菩薩修學空為證。新學之人直見空者,此是見空,非真空也。修道得真空者,不見空與不空,無有諸見也。善須解色空義。學有心者,要須心路明淨,悟解法相了了分明,然後乃當為人師耳。複須內外相稱,理行不相違,決須斷絕文字語言,有為聖道,獨一淨處,自證道果也。’這裡就把我們修行中容易出錯的地方指出來了,讓我們能夠輕鬆入道,少走彎路。

  還有如《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裡說的:‘略而言之,凡有五種:一者知心體,體性清淨,體與佛同;二者知心用,用生法寶,起作恒寂,萬惑皆如;三者常覺不停,覺心在前,覺法無相;四者常觀身空寂,內外通同,入身於法界之中,未曾有礙;五者守一不移,動靜常住,能令學者明見佛性,早入定門。’ 這又把五種用功方式也詳細地告訴我們,就看我們怎麼去做了。

  又比如《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裡說修行的結果:‘真得心者,自識分明,久後法眼自開,善別虛之與偽。或複有人計身空無,心性亦滅,此是斷見人,與外道同,非佛弟子。或有人計心是不滅,此是常見人,亦與外道同。今明佛弟子,亦不計心性是滅,常度眾生,不起愛見;常學智慧,愚智平等;常在禪定,靜亂不二;常見眾生,未曾是有,究竟不生不滅,處處現形;無有所聞,了知一切,未曾取捨;未曾分身,而身遍於法界。’如此等等《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實在是一本很好的修行指導書。

  《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這本書老和尚在2003年四祖寺禪七期間作過詳細的解釋,全部的文章在《雙峰禪話》裡面可以找到。各種修行的方式可以說是五花八門,要看各人的因緣,關鍵是要對準自己的情況認准一個法門,真正做到《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裡講的:‘得意即忘言,一言亦不用。’或者禪宗祖師講的:‘老鼠啃棺材’。知道了修行的方式以後,精進不斷,如救頭燃將來總有一天大開智慧得大成就。

  (三)熄滅貪、嗔、癡三毒。

  貪、嗔、癡三毒是對人性弱點的概括,所謂貪,是指人的貪欲,尤其是人的身體的各種欲求,嗔指嗔怒,指人的喜怒哀樂等情緒及情感,癡指愚癡,指人的不發達的智慧。佛教認為人的身體是貪欲的,人的情緒是不穩定的,是好怒不善的,人的智慧是低下的,總之,對人性是徹底否定的。貪、嗔、癡的不滿足不光是危害自己也危害別人,甚至大到發動戰爭。

  五蘊與貪取聯結在一起,所以叫做五取蘊,五蘊與取的聯結產生種種貪欲,貪欲才是苦的真正原因。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多麼形象地描述了貪的結果。貪心的毒害已經深入到我們的每一個個意識。我們無始以來遍行貪心,結果是什麼,是地獄的罪苦;是貧窮困苦;是疾病的纏繞;是無盡的生死輪回。所以貪火之毒、之深是我們要消滅的第一個心念。因為這貪是三毒的源頭,貪不著就嗔,執著於貪就有了癡。而且貪心是犯戒的根源,甚至已經開始修道的人還不知不覺地去貪,貪什麼?貪神通。結果是什麼?結果就象《瑜伽焰口》裡講的:經窗冷浸三更月,禪室虛明半夜燈。用了一輩子的功,自己還沒有覺悟,還在神通的怪圈裡面轉。真是黃花翠竹空談秘密真詮。白牯黧奴徒演苦空妙偈。到頭還在那裡等著後人來超度他自己。

  我們貪不著就發嗔,就怨天尤人,不知不覺就違背了自己的道意。嗔心是我們修道的最大敵人,是我們修行菩薩道中退失菩提心的始作俑者,是我們捨棄眾生違背自己意願的會子手。所謂火燒功德林,使我們辛辛苦苦建立的道意抹滅至盡。所以嗔火之毒勢如洪水猛獸,一但失防萬劫不覆。到頭來下了下三塗還在問,我辛辛苦苦修道怎麼修到下三塗裡來了。

  有一句俗話叫癡心妄想。癡心從沒有離開妄想,有了妄想就會有癡心。就象上面講的癡心來自於自己的貪心和嗔心,貪不著就發嗔,執著於自己的貪和嗔的妄想就引發了癡心。癡心的目的很明確——三惡道的果報。

  《華嚴經》說:貪、嗔、癡三業能令眾生入三惡道中。縱生人中貧窮孤獨,兇狠暴戾,愚鈍無知。前世造因本來就源於貪、嗔、癡,今世還繼續貪、嗔、癡,其結果還是輪回。所以佛陀正是由於認識到人性的醜惡,他提出了一整套理論對之進行限制和改造,使之經過脫胎換骨,超凡入聖。佛教以戒、定、慧三學來對治貪、嗔、癡三毒,戒其貪欲,定其亂心,除其愚癡,從而使人身心清靜,生大智慧。佛教對人性主要是進行限制和破除,因為人性本惡,無可保留,因而其所達到的目標也是超越人類,成為出離輪回、不住三界的諸佛菩薩。對人可謂貶之也深,期之也高。所以我們要儘量地避免貪、嗔、癡的發作,不要被貪、嗔、癡的迷惑失去自己的道心。這就要多看看佛陀說的經典,多看看祖師的事蹟和語錄。這樣就能堅定信心,用自己的戒、定、慧來克服貪、嗔、癡。

  克服貪、嗔、癡最好的辦法就是將他們轉化為戒、定、慧。怎麼轉貪、嗔、癡為戒、定、慧?或者說我們的貪心是不是從貪圖五欲(財、名、食、色、睡)轉成貪七聖財(信、戒、聞、舍、慧、慚、愧)了?修行後會有什麼樣的結果呢?我們怎麼知道我們修行在進步呢?這個時候我們可以看到我們的三毒心是不是在減少乃至熄滅?貪心是不是有所減少乃至熄滅?嗔心是不是在減少乃至熄滅?癡心是不是在減少乃至熄滅?這都是檢驗我們修行的一個很好的尺度。

  (四)淨化身、口、意三業

  我們的修行是否有所成就?那就要看我們的所作所為。我們的所作所為表現在我們的身、口、意三業上,我們是不是能夠所行皆是十善?我們是不是做到了三業(身、口、意)勤為佛事,四儀(行、住、坐、臥)皆是道場了?我們的胡作非為還有多少?是不是把胡作非為改成做禮敬諸佛、廣修供養、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常隨佛學等佛事了;我們的胡說八道還有多少?是不是把胡說八道改成稱讚如來、懺悔業障等等佛事了;我們的胡思亂想還有多少?是不是把胡思亂想改成隨喜功德、恒順眾生、普皆回向等等佛事了。換句話說就是淨化我們的身、口、意,將他們由行惡淨化為行善。去行普賢菩薩的十大願望,使自己的覺悟慢慢達到究竟,直到成佛。

  (五)學佛的目的——了生脫死實現覺悟

  要了生脫死實現覺悟,必須心空蕩蕩的,一切不住。知道一切變化都是我們自己佛性的功能所顯現,無所追求,無所取著,瀟灑自在的,才是大成就,大自在,大神通。假使有所追逐,有所祈求,心裡還是煩惱依舊,縱然五通齊發也不是成就。所以我們學佛是學個瀟灑自在,在這個社會上一切隨緣,盡己之能,為群眾服務,能上能下,無所追求,無所取著。真正瀟灑自在了,才是大乘佛教的真義,才算是成就。我們生時如果能做到一切境都不粘著,毫無愛嗔取捨之心,等到臘月三十到來,也自然不著境,而逍遙自在地無生死可了了。

  這時候再來看看《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說的:‘初學坐禪時,於一靜處,直觀身心、四大五陰、眼耳鼻舌身意及貪嗔癡,若善若惡,若怨若親,若凡若聖,及至一切諸法,應當觀察:從本以來空寂,不生不滅,平等無二;從本以來無所有,究竟寂滅;從本以來清淨解脫。不問晝夜,行住坐臥,常作此觀,即知自身猶如水中月,如鏡中像,如熱時炎,如空穀響。若言是有,處處求之不可見;若言是無,了了恒在眼前。諸佛法身皆亦如是。即知自身從無量劫已來畢竟未曾生;從今已去,亦畢竟無人死。若能常作如是觀者,即是真實懺悔。千劫萬劫,極重惡業,即自消滅;唯除疑惑不能生信,此人不能悟入。若生信,依此行者,無不得入,無生正理。’我們就會發現自己好慘!忙了半天那有什麼生死要了!一切不過是自己的貪、嗔、癡帶動身、口、意造業然後自作自受。明白了佛菩薩祖師的教誨後我們就會自由自在地守戒、就會一心不亂地入定、就會用自己的智慧隨心所欲地大做佛事,真正做到三業勤為佛事,四儀皆是道場。

  通過一段時間的修行,當你對佛教有所瞭解,這時你再去看看《永嘉大師證道歌》或其它的經典、文集等書籍的時候就會發現,佛教真是太不可思意了。就會樂此不彼,也就是佛教裡說的遊戲神通自在了。

  這些是我學佛的一點心得,供養給大家。一定有很多不足之處,希望得到大家的指導與交流。不對的地方在這裡向大家求懺悔。

  阿彌陀佛!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