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12/31 04:39:50
學習次第 : 進階

無我的智慧 不勾招世界

 

一顆無我的心,能夠體驗生命的極致。因此當我們正熱切地想要勾招世界時,看看自己正在做什麼。我們所做的一切真的對自己有幫助,還是會被鉤入另一個痛苦?

    自我省思中最重要的內容就是了解自己是如何在主動創造痛苦,這個痛苦是由於我執不停掙扎著要勾招(hook)世界而造成的。為了衛護自我感而試圖引誘世界的方式就是勾招。

    讓世界‘‘上鉤’’理應令我們快樂,讓我們對自己感覺更好,然而我們只是在自己與世界之間創造了一個黏著、不健全的關係,而這就是我們痛苦的原因。當我們想將世界及眾生引上鉤時,就會出現許多希望、恐懼及其他複雜情緒。一切深刻的焦慮、痛苦及不安全感是因為無法令世界上鉤,或無法隨它去。

    如果我們想要從輪回中解脫,又為什麼要引輪回上我們的鉤呢?這個矛盾就引發了各式各樣的迷惑與痛苦。

    法為膽大

    我們總是會找出各種理由去勾招世界,覺得那對我們是有好處的,可以滿足我們許多需求。如果不忙於勾招世界,我們就覺得自己住在死氣沉沉的沙漠裏,是個毫無價值的人。基於某種理由,我們總是覺得自己的鉤上需要一些東西——任何東西。一旦某樣東西上鉤後,要把它放下這個念頭讓我們感覺活著沒有意義。不論是否有理,我們覺得沒有世俗的一切,自己就活不下去。這份深切的不安全感是執著的根源,這正是我們要下工夫的地方。

    因為很難放下我執,所以就算有意願也很難去處理這種不安感。要從執著的根本上解脫,我們一定要先讓自己從我執中解脫出來。我們最大的恐懼,就是害怕失去自我感,這比任何致命瘟疫的恐懼更巨大。不論放下執著的感覺(包含對自我執著的放下)是如何吞噬我們的心肺,但這一切就是佛法所要探討的。

    我們的生命建構在不安全感上,作為修行者,我們應質疑這樣的習性,也許我們應該在‘‘無執著上建立自己的生命。這需要膽量。一旦缺乏不執著的膽量,我們就無法真正練習自我省思,因為我們對於所想要成為的那個人已投下太多資本。

    是什麼在束縛著我們

    在這個人世間,我們總是需要許多世俗的東西,比如食物、衣服以及庇護所。不管我們是住在山洞還是豪宅,決定我們是否被這些事物所束縛的就是我們的執著。沒有執著,不管我們擁有一樣還是千百樣東西,我們都不會被它們所束縛。

    在基督教及佛教傳統中的偉大出離者,像基督、佛陀、亞西西的聖法蘭西斯(聖方濟各)以及密勒日巴1,他們之所以受到尊敬是因為他們不受這世上事物的束縛;他們之所以殊勝,不是因為他們只擁有少量的物資,而是因為他們不再執著。

    成為像密勒日巴或過去偉大上師們一樣的苦行者是很好,但也不是非如此不可,重要的是我們要從自己紮根於這個世界的方式中解脫出來。沒有比自我感更具紮根性的東西了。這個我們想要珍愛及保護的自我,便是執著、恐懼及不安感的根源。然後我執說服我們要通過勾招世界來珍愛自我,由此持續不斷,使得輪回的苦就像無盡泉水般湧現,而我們就是一切苦的根源。

    1】密勒El巴尊者是西元十一世紀西藏一位偉大的瑜伽修行者,以其了悟之自然道歌而著名,以道歌向一切有緣相遇的人弘法。為達到最高之覺醒,忍受了各種磨煉,又以其堅忍不拔而聞名。

    所以當你發現自己想要勾招任何人或任何事時,就問問自己:‘‘我在做什麼?我是否真的需要這個?這能讓我從痛苦中得到解脫然後帶來深刻的快樂,還是會讓我的生命變得更複雜,讓既有的習性變得更固著?”同時也看看那些別人認為我們應該勾招的事。這些得到、得到、得到,勾招、勾招、勾招的觀念並非由我們自己單獨創造,世上的人對於我們應勾招什麼,以及如何去勾招都有共通的看法。經常我們只是順應別人去勾招他們想要的東西,但他們的執著和觀點對我們並不一定是好的。

    以佛法的觀點來看,此生我們最想要的就是從不安全感及執著中解脫出來。我們要將世間的束縛都拋棄,讓一切能在無執著、空性、無我及真實本性中自然解脫。當我們真的說:我的這個世俗生命已結束。我們也就結束了靈修的生命,因為靈修生命的目的,就是要從世俗的束縛中解脫。

   

    1  自我及現象的真實狀態就是無我。了悟到在色、受、想、行、識內或外,找不到一個堅固、單一永恆的自我,就是無我;這個自我只不過是一個概念,一個我們加在這各種上的概念,而這個概念造就了我們的經驗。如此說來,我執甚至不具有相對的存在性。無我的現象是了悟到一切的現象都是相互依存而現起的,意思是它們不具有獨立、客觀性,它們只以相對的方式存在。當我們了悟到它們真實的存在狀態,也就是空性,我們就會了悟到無我或現象之無我。

如此一來我們就可以單純地享受自己生命的開展,不再需要勾招或拒絕任何事情。我們不再想得到或驅除任何事,我們可以見證及欣然感激每天開展的。我們最後從世間事的束縛中解脫出來,從它們的種子,以及種子所生起的每樣事中解脫出來。我們無須成為苦行者來達到此成就,苦行是通過對物質的限制來練習超越我執的方法。但是就算我們表面上擁有的東西裝不滿一個碗,但內在卻還是可能有著強大的執著。如果內在已完全沒有執著,外在如何便都無所謂了。也許為了更大的目標所以我們必須勾招世間的東西,而且對一切都欣然感激。

    如果是因著不安感而勾招世界,這只會為我們帶來更多的麻煩。因此當我們發現自己在想我要這個、我要那個,沒有它們我活不下去,問問看是不是自己的不安全感正在要求這一切。當我們真的去滿足它,看看這對自己有什麼樣的好處。是否能帶來釋然、快樂或突破?如果不能,為什麼要讓自己的生命那麼複雜?

    大小欲望

    大欲望會為我們帶來很多的痛苦。舉例來說,想要成為美國總統是一個很大的欲望,但是我們的理智可以馬上瞭解到其中的複雜及困難度,因此會認為這個欲望不合理而排除掉它。也因此,小的欲望容易引發更多的問題。每一天、每小時、每分鐘,都會有細微的欲望生起,但我們通常不會仔細地去想它們,甚至我們也許看不見這些細微的欲望,就算看見,也會認為它們小而合理所以不以為意。喝那杯咖啡、吃那包巧克力有什麼不對?就算那對我不好或讓我發狂?這些細微的欲望比大的欲望佔據了我們更多的精神,也創造了更多的痛苦。

    又譬如,我們知道與美麗的女明星發生性關係是個不合理的大欲望,因此我們也許不會去嘗試;但如果是一位近在咫尺的人呢?這個人也許容易被我們捕獲。就是這些微小而世俗的欲望捉住我們,它們從我執的潛伏種子生起,然後讓我們卡在輪回中。

    要減少這些不可控制的欲望,其中一個方法就是欣然感激我們所擁有的一切,這樣我們就不會去追尋那些芝麻蒜皮的事,然後落入瑣碎的我執心中,也不會誤認為小欲望不會帶來巨大、痛苦的結果;其實在我們沉溺其中時,痛苦就已經出現了,而結果則是我們深深地卡在輪回的痛苦中。如果我們解到自己最終會碰上的麻煩,就不會以執著及欲望來固守自我,會因此更加注意,然後盡一切所能來解脫。

    想像你無法想像之事

    任何長久固著的習性都很難放下,尤其我們對自我的攀附遠比任何東西都更深、更久。通常放下的念頭讓人不安、恐懼,這就像長久以來一直用榔頭捶自己的頭,不敢停下來一樣,因為我們無法想像那會是何等的解脫,我們的習性創造出這樣的恐懼。想到要放下家庭、朋友以及財產的恐懼,完全比不上放下我執”——也就是放下一切在觀念上及現實上被視為自我的東西——的恐懼。沒有自我就像是無家可歸一樣,我們很難想像沒有這份安全感的生活。

    那些無法想像的事會在我們的心中製造出恐懼與不安,然後對世界的勾招就開始了,心靈的勾招,世俗的勾招,勾招那些我們並不需要但卻以為自己必須擁有的,我們的生命變得非常複雜,並且依賴外物。我們的房子不但無法幫助我們完整活出生命,事實上還束縛著我們;沒有它,我們可以自由而輕鬆地遊走。也許擁有這棟房子不是那麼重要,也許我們可以放下一切,生活在大自然中。像這樣的信心需要非凡的膽識也。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

    對無我的誤解

    無我的禪定被稱為是‘‘引領超越輪回的禪定。在禪定中,我們訓練自己超越我執的凡夫情欲;無論我們的禪定有多好,如果它無法超越情欲就還是個問題。能察覺自己禪定中的問題,就是保護禪定最好的方法。沒有覺察心,就算一個小的念頭(“我想我得到了,禪定的感覺對了,我感覺很好”),也可能包含一個巨大的自我。這些念頭本身不是問題,讓禪定有問題的是我們對我執的珍愛,以及無法矯正我執的傾向。

    我的妻子伊莉莎白注意到一件很有諷刺意義的事。當我們修行時,我執無法幫上一點忙;但是當我們有任何的成就,我執就將功勞全部拿去。如果這樣,我們就是讓我執在開始和結束時摧毀我們——在開始時,我執製造障礙;在結束時,因為領取功勞而摧毀我們的成就。

    當修行成為我執的所有物,我們也許會問:從我執中解脫的禪定有什麼用?如果沒有享受者,我們將如何去享受?倘若禪定會讓我們的情欲減低怎麼辦?”我們認為這將會很淒慘。我們希望自己的情欲氣球滿脹,氣放出來會讓我們心碎;我們的心充滿了如此多的凡夫情欲,任何要我們放下的鼓勵感覺起來都像針插。我們懷疑無我會導致低潮、缺少關懷以及了無生趣,如果沒有理由去做任何事,我們還不如就蜷縮著不動。

    這是對無我的誤解。達到無我並不表示我們蜷縮、消失或失去自己,也不表示我們從世界以及世界所顯現的富足中孤立出來。無我單純表示放下抓牢、固定、希望、恐懼以及勾招世界的傾向。

    只有未曾深刻省思輪回之苦的心,才會相信我執的凡夫情欲可以帶來快樂。從另一方面來說,無我的心比較有智慧,它瞭解痛苦的原因,同時能夠分辨真實快樂和痛苦;因此它擁有巨大的熱情,也就是超越輪回限制的熱情。超越凡夫情欲之外,有一種無條件的喜悅和滿足感的無情欲境界。

    一顆無我的心,能夠體驗生命的極致。因此當我們正熱切地想要勾招世界時,看看自己正在做什麼。我們所做的一切真的對自已有幫助,還是會被鉤入另一個痛苦?問問自己是誰在勾招。就某方面來說,我們全都是勾招者,如果我們不想深陷勾招者症候群中,就請遵循無我的道路。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