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12/29 08:56:08
尊貴吉噶康楚仁波切
學習次第 : 進階

無我的智慧 創造


在最無用的情境下,甚至在自己的最後一刻,我們可以接觸到自己內在的資源。經由應用它們,我們轉化了自己的情境,這就是創意心的力量。
 
我們也許會認為,選擇禪修之後我們便能從此過著快樂的生活,每件事都會順順利利。這是有可能的,但是我們大多數人仍會在佛法的道路上遇到困難。偉大上師們的傳記告訴我們,他們全都經歷過困難、挑戰以及失望,他們用這些挑戰來深化自己的修行,而這些挑戰也推動他們發現隱藏于內心的豐富寶藏。

想想那些上師們的經驗,我們經驗困難時便不需覺得氣餒了,否則我們會對三寶失去信心和信任,甚至會放棄而不願再深入去修行。

大多數人選擇修行是因為見到輪回的不可依賴性,發現輪回只會製造痛苦,無法給予我們所冀求的永恆快樂及幸福。佛法能引起共鳴就是因為它直接觸及快樂及痛苦這個問題,而我們渴望更深入佛法。我們希望能夠培養快樂的因,包括懷抱菩提心的動機,以及對三寶和上師的虔誠心。

但是如果我們所渴望的情緒沒有生起,該怎麼辦?我們不能感覺到虔誠心,反而覺得疏離;不能感覺到慈悲,反而覺得深陷我執;不能感覺到醒覺,反而覺得愚蠢與無感。如果我們沒有欣然感激的感覺,反而覺得被忽略;如果我們感覺不到祥和,反而變得更容易發怒,我們將會如何?

這時候,我們可能會覺得是自己做錯了,或是認為佛法沒有用;再繼續想下去,你也許會對其他在此道路上的人有所懷疑,認為一切都是巨大迷惑的騙局,而我們肯定無法看到超越這些限制的可能性。但是這些問題大多都可以被克服,只要將佛法更有創意地融人我們的生活就可以了。

利用我們內在的富裕

我所謂的創意是指,每個人要找到自己的方法將佛法智慧融入生命,也就是說要仰仗自己的智力,而不是期待佛法來改變我們。

當我們遇到困難時,會迫使我們找到內在的財富,那些我們從來不知道自己擁有的財富。在較為貧窮的社會中,人們傾其所有來應付自己基本的需求。當東西破損,他們要想出修補的辦法,而並非每樣東西都有說明書,在我長大的印度鄉村裏,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情況。比方說,有人會把一個塑膠瓶做成一個轉經輪;如果電器壞了,他們會試著修理解決問題。這會有些危險,但也迫使人們利用自己內在的智力和創意,因為沒有其他的選擇了。我說每個人要找到自己的方法將佛法融入自己的生活,就是這個意思。

當然我們首先要瞭解佛法的基本原則,但如何融合它們成為自己的一部分則是關鍵。一旦我們瞭解佛法的基本原則,在和人以及情境的互動上,我們可以更有創意而不會一成不變。在任何情境下,我們都必須問:什麼是有效的?在佛法的運用上,什麼是最有幫助或最能帶來利益的?”然後看看我們會發現什麼。在困難情境下應用佛法,要特別的有創意。當我們照著佛法而有不同的做法,我們將是他人及自己的一個典範。

在最無用的情境下,甚至在自己的最後一刻,我們可以接觸到自己內在的資源。經由應用它們,我們轉化了自己的情境,這就是創意心的力量。

本有的智慧是永不會被卡住的

大多數的人都渴望能與自己的心靈道路相應,當我們確實深深地與修行相應時,我們就會興奮,然後就想抓住這種我們稱之為上軌道的感覺。但是感覺是暫時的,而且終究是會衰退的。

另一方面,當我們覺得自己的修行單調無趣時,我們便會一直卡在這樣的心態中,但是那個知道我們被卡住的智力,它本身是不會被卡住的。因此我們有一個機會,是選擇認同自己本有的智力,還是選擇認同暫時的念頭和感覺。

當我們認同自己的念頭和感覺,它們看起來似乎是有道理的,因為它們是我的。當這些念頭源於自我重要感時,就算是高貴的念頭,比方說希望與自己的修行相應,也會讓我們卡住。

但我們的本有智力是永遠不會被卡住的,當我們使用自己的本有智力面對所有的衝突時,有無限種創意回應的方式,這是我們讓佛法個人化的方式。

舉例來說,一旦感覺與修行不相應時,讓你的菩提心生起,這使我們不再沉醉於自我中,然後自然地與他人相聯繫。又如果我們的心被負面念頭所障礙,試著去想想無常與人生的珍貴;這類正面的念頭將會滋養我們的修行。我們也可以轉向佛法的研究,特別是對空性觀點的瞭解,是清除更深層智力障礙的一個良方。最終,倘若我們讓這個自己不想要的不相應感自然來去,它自然就會耗盡本身。

切記,不相應這類經驗並不是問題所在,對這類經驗的反應才會製造出很多痛苦。偉大的印度大成就者帝洛巴(Tilopa)尊者對他的弟子那洛巴(Naropa)說:孩子,束縛你的不是現象,而是你對它們的反應(1)。因此斬斷你的反應,那洛巴。

開悟的入場券

在心靈道路上我們所面臨的困難、挑戰以及失望,可以引領我們深入地瞭解自心,因此它們就成為我們開悟的入場券。

如果缺乏挑戰,我們就沒有機會瞭解心的多重面向;唯有通過對自心的瞭解,我們才能建立同理心,讓自己更有深度。也只有深入瞭解自心,我們才可以瞭解他人的痛苦和快樂。除非能通過自我省思,將心中脅迫我們的所有隱秘面向解除掉,否則我們總認為它們束縛著我們,而無法經驗它們的魔幻特質。沒有它們,我們永遠無法被迫深入去探索自己本有的智力,本有的富裕寶藏。

如果我們能欣然感激所有對自己的挑戰,修行永遠垂手可得。就算自己與現實脫離,我們將永遠與自己的修行道路相應。任何的現起都可以被運用,同時被欣然感激,就像將塑膠瓶做成轉經輪一樣。

佛法提供創意的工具,但是有創意的修行是需要時間和努力的;要花時間、有耐性地與我執心共處。說到修行需要用功,這個觀念並不受到歡迎;我們情願事情自然發生,認為只要堅持修行,所有的掙扎和迷惑都會自行解決。但是如果我們不能全然打開自心,一切怎麼可能改變呢?

除非我們能開放和醒覺,否則無法得到加持。當我們的心開放且保持覺知,我們就可以將佛法以有創意的方式融入自己的生命。這也就是將生命力注入自己的修行。
 
l】通常被譯為執著,然而它指的不僅是執著而已,而是在憤怒、傲慢以及妒忌等情緒中,其因執著而更主動活躍的面向,也因此被譯為反應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