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2/01 08:06:16
學習次第 : 進階

喇嘛網 日期:2010/02/01 08:02:46   編輯部 報導

問答(三) 直貢法王澈贊仁波切
 

  問:到這裏聽起來已經很高、很遠了,我們真能做到嗎?
  

答:人人本具如來自性,因此證得最高目標不是不可能。其實它根本未曾遠離我們。但修持與精進仍是必要的。


  以世間的運動為例,要成為某一種運動的佼佼者,必須要大量的努力與練習。而那只不過是為了要把某一種球打好一點而已。為了得到圓滿正覺,我們當然要努力、專注於修法上一段顯著的時間才行。沒有人說如來的最高境界是容易得到的。


  但從過去無量生至今,我們每個人已完成多少修法是不確定的。說不定我們過去已經多生多世行於此道之上,現在只要再走一點點,就可以達到最高目標。事實上,任何與這些教法有緣的人,沒有過去生不是行於佛法道上的。如果沒有多生的努力,不可能聽到今天這番話。


  了知成佛的最高境界就在我們的掌握中,我們便可以消除一切疑慮。從每天的世俗事務中,轉心精進於此生的禪修。若能如此,複以自己的願力與祝禱,願意追隨具德上師的指導而修持。那麼於此一生之中,證得最高佛位是可能的。
  就算此生未證,以持續地精進修持故,也能在死後中有時證得。如果再錯過中有,也必能在下一生、未來世成就佛果。


  現在修行者,還犯了把修行與生活分開的錯誤。這是很大的錯誤,我們如果學著把修行帶到生活中,那麼不管我們是做什麼的,都可以有真正的進步。我們應把一切的活動帶入道中。


  吉天頌恭教過,禪修不是只有在僻靜的關房,在壇城前面雙腳跏趺坐才能進行。禪修必須在行、住、坐、臥之間進行。「禪修」,意指心的運作,時時掌握自心。如果我們到別處去,不要把它丟下。所以心要常和我們的修持在一起。


  例如,我們現在沿街而走的話,可以全心無擾地專注在我們正在做的活動上,不讓心被念頭概念所擾。專注在走路上,走過整條街而不陷入概念的活動中。走到街底後,可以在下一條街重新起修。開車時,也可以斷念、無擾地專心駕車。無論做什麼,都可以培養這種禪修。若能在一切時的一切活動之中,長養禪定,必能快速地進步。禪修不是只有在座上可以做的。
  

問:可不可以教些有關睡覺的法,例如要睡左邊還是右邊?


  答:佛的睡姿是右脥而臥,這被認為是睡眠時得以趨入修法的吉祥方式。此後,專心做些禪修或觀想而入睡會很好。可以先禪修、觀想,然後在睡覺時整夜延續之。
  吉天頌恭的弟子——兼那謝拉迥涅(1187—1241),就以這種修法而出名。他能以綠度母的姿勢,觀想綠度母在他心中放光而睡。


  此外,還有很多西藏修行人晚上是不倒單、不睡覺的。


  問:能不能多解釋點「止」的特質,如專注、明等,如何影響到「觀」?二者有何關聯?


  答:在「止」的修持階段,我們避免墮入昏沉之境,並防心隨於任何念頭,因而得以控制自心,並進一步運用此能力來修「觀」。此時,持續不懈地以各種方式尋找自心本性。其境界並非寧靜的輕鬆,也不是清明,是藉先前所述種種關於自心本性的問題,如其大小、形狀、所在等等,很努力地審視、分析其存在。每一個問題都要審察到真正生起決定,得到答案為止。


  因此,不管是在修「觀」,或是任何形式的本尊瑜珈,「止、觀」二者總是在一起的。因為所有的修法都需要有「止」,亦即不為念頭所擾的能力。在「止」被培養出來後,又必須應用它,直到真正了悟自心本性為止。已得心的究竟實相之「觀」後,就不再需要「止」。
  

問:此處所述的大手印了悟階段,與岡波巴的《解脫莊嚴寶鬘》等書中所述諸菩薩地如何連系?
  

答:它們是同一過程的不同看待方式。首先,《大印五支》並不與菩薩十地直接相關。大手印是從修的角度來談,因此內容頗有不同。
  

與諸菩薩地較有相關的,是先前所談的四瑜珈境界。事實上,曾有竹巴噶舉派的大師寫下一部著作,以討論二者的關係。
  

我們可以簡單的說,依法王岡波巴首倡的主張,與至尊帕摩竹巴、覺巴吉天頌恭等聖者一脈相承的解說。在四瑜珈的第一層境界——專一時,可以對應到資糧道與加行道。離戲瑜珈可對應到初見諸法實相的初地。但離戲瑜珈有下、中、上三品,只有證得上等離戲瑜珈的行者,才真正瞥見究竟實相——非概念性地直接洞悉空性,方堪與見道位的初地相對應。下品與中品離戲瑜珈的行者,則與加行道的最高二階位相對應。


  此後,下、中、上三品專一瑜珈是修道位的菩薩二地到八地。依此類推,上品無修瑜珈是無學道,已證十一地的圓滿正等正覺。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