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12/19 08:55:50
學習次第 : 進階

戒律學綱要(選錄)七

 

作者:

 

第四篇 了生脫死的門徑(八關戒齋)

第一章 八關戒齋及其內容

  第一節 緒 說
  已經講了三歸與五戒,現在繼續再講八戒。
  學佛之道,乃是逐段前進的,也是層層向上的。歸依三寶,只是信佛的初初入門,五戒十善,才是實踐學佛之道的真正開始。本來,在律典之中的佛陀時代,凡受三歸的,也必連帶著接受五戒;所以三歸五戒,從其根本要求上說是分不開的,後人之只受三歸不受五戒者,只是一種接引眾生的權宜之計而已。
  受了三歸五戒,只要能夠如法奉行,絕對可保不墮三塗——畜生、餓鬼、地獄。五戒的功德,可以保住人身,乃至可以上生天道為天人。
  但是,佛法的最終目的,是在教人了生脫死,三歸五戒之使眾生不墮三塗,也只是了生脫死的一種權宜之計,首先使之不往下墮,紮穩了腳根之後,再使之更上一層,而走上了生脫死的門徑。八關戒齋,便是這一了生脫死的門徑。當然,八關戒齋,僅是此一了生脫死之路的起點,只是一扇大門,只是一條路徑,進了門,上了路,還有更高更上的境界在等著我們哩!所以經中都說,持八關戒齋是眾生種的出世正因,而非出世之果。因為持五戒清淨者生天,持八戒清淨者,雖也是生天,但是,五戒生天,僅止於天,而不一定能夠了生脫死。八戒生天,雖生於天,終究必將得到了生脫死的涅盤之果。這是五戒生天與八戒生天的不同之處。


  第二節 什麼是八關戒齋
  戒,在佛教,從大體上分,共有兩大類別:一是漸次戒,一是頓立戒。
  所謂漸次戒,是指在家的三歸五戒,出家的沙彌沙彌尼戒,比丘比丘尼戒。不受三歸五戒,不能受沙彌沙彌尼的十戒;不受沙彌沙彌尼的十戒,不得受比丘比丘尼戒;沙彌尼進入比丘尼的過程中,尚有式叉摩那的六法,因其需要逐次上升,級級增加,故稱漸次戒。在家二眾,加上出家的五眾,共為七眾佛弟子,均以漸次戒而得名分序次。
  所謂頓立戒,是指八戒與《梵網》、《瓔珞》之菩薩戒,這兩種戒是在七眾戒之外的別解脫戒(梵語波羅提木叉),此戒與彼戒,雖然同為佛戒,但是不受三歸戒,同樣可以直接來受八戒與菩薩戒(《瑜伽》菩薩戒則仍為漸次戒)。
  那麼,我們現在所講的八戒,既非七眾的漸次戒之一,為何要把它放在五戒之後來講呢?因為八戒之中包括了五戒的全部,又攝入了沙彌十戒的大部,為了理解上的方便,所以把它放在五戒之後,沙彌戒之前。
  八關戒齋的內容是這樣的:
  一、不殺生。
  二、不偷盜。
  三、不非梵行(不淫)。
  四、不妄語。
  五、不飲酒。
  六、不著香華髮蔓,不香油塗身;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觀聽。
  七、不坐臥高廣大床。
  八、不非時食。
  我們看來,就可知道,此八戒之中,除了六七八的三條戒,其餘前五條戒,則與五戒相同,不過第三條的“不邪淫”在此改為“不淫”了。
  其實,這八條戒,就是沙彌十戒的前條,除了未將第十條的“不執持生像金銀寶物”列入之外,則與沙彌戒完全一樣,只是把沙彌戒的六七兩條,在此合為第六戒的一條了。所以,也有人將此八戒依沙彌戒分列為九條的,因為最後一條的“非時食”戒,不是戒而是齋,不非時食稱為齋,過中午不食稱為持齋(持齋絕對不是等於吃素),過了中午而食,稱為“非時食”。八關戒齋,也就以此持齋為體為主為本為要,故而前面八條稱為戒,後面一條稱為齋。齋的意義是“清淨”,從事相上說,過中午而食者,即為雜亂不淨,所以三世諸佛,皆是過中午不食的;從根本說,身口意的三業清淨,便名為齋。
  不過,八關戒齋與沙彌十戒的最大區別,是在僅於六齋日的一日一夜受持,不像沙彌戒是需要終身受持的。正因沙彌終身受十戒,故其最高可證阿羅漢果,八關戒齋一日一夜受持,雖種出世正因,也不能即身而證阿羅漢果。但是佛陀慈悲,因為世上儘管有很多人希望信佛學佛,而期走出生死之道,然由各各不同的差別因緣,使得許多的人皆無法走出這一生死之道,有的為了他們本身的職業;有的為了妻子兒女的糾纏等。所以,希望走上出世之道的人很多,能夠走上出世之道的人則很少。因此,開出一個方便法門,使那些嚮往出世生活而又無法達到目的的人,也有機會來過過出世的生活,種植出世的善根。八關戒齋,就是此一廣大的方便法門。八關戒齋,既然是沙彌十戒的前九條,故也相近於沙彌十戒的分日受持了。出世的生活,是以沙彌的生活為基礎為開始,分日受持沙彌十戒的前九戒,也就相近於出世生活的分日受持了。八關戒齋是一日一夜受持,多受一次即多一次的收益,通常是以陰曆每月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及月底最後兩天,通稱為六齋日,在此六天之中,天天受固然好,如因環境的限制,僅受五天乃至一天,也是好的。


  第三節 為何要受八關戒齋
  為何要受八關戒齋?大概的意思,前面已經說過,是為種植出世的善根,受持八關戒齋,雖僅一日一夜,終究必因此一功德而將得到涅盤之果!
  那麼,為何八關戒齋具有如此的功德呢?
  這一點,我們應注意到,八關戒齋的重心,是在設法關閉眾生的生死之門。八關戒齋的作用,是在由此關卡而走出眾生的生死之門。生死的主要關鍵,端在淫欲與飲食的二大禍源,儒家說:“食、色,性也——眾生之成為眾生的根本原因。”依佛法的觀點說:飲食為生死的增上助緣,淫欲是生死的根本原因,一切眾生,皆由不斷淫欲,所以不離生死;一切眾生,皆因貪戀淫欲之樂,所以既助成了後代之孫的生死,自身也被生死之索所束縛纏裹!眾生之有淫欲,乃是與生俱來,淫欲之形成兩性的交接,則又必在飽暖之後,飽暖屬於衣食,食比衣更重要,有食無衣,可以飽也可以暖,有衣無食,終必饑餓而死。所以淫為生死根本,食為生死助緣,若能超越於淫欲與飲食之外,必已了生脫死——三界之中,雖至無色界的非想非非想處天,已無淫念,但仍不離識食,故仍不出生死。為了超越生死,所以戒淫,為了抑制淫欲,所以持齋。出世的生活,端從戒淫與持齋做起,飲食雖為生死的助緣,淫欲卻由飲食的滿足而起,正因如此,持齋雖非戒,卻是戒之體了。
  也許讀者要懷疑:八關戒齋的內容,明明有八條或九條。為何只說淫戒與持齋才是八關戒齋的重心呢?
  這要知道,八關戒齋的前五戒,除了將第三戒的“不邪淫”改為“不淫”,其餘則與五戒一樣,可見其重點是在於戒淫,故與五戒不同;至於第六條“不著香華蔓,不香油塗身;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觀聽。”以及第七條“不坐臥高廣大床”,目的也是為了間接的戒淫。著花塗油、塗香、唱歌、跳舞、彈琴、雜伎、坐寶座、臥大床,不論自己做也好,去看他人做也好,對於修道的人來說,總是不相宜的,這些都是放縱導欲的媒介,都會使人想到淫欲上乃至做到淫欲上去的東西,故其仍屬戒淫的範圍。至於第八條持齋,不用再解釋了。
  正因為八關戒齋,是重在淫欲與飲食的戒除與節制,所以持了八關戒齋,就是種植了出世之因的功德。在家俗人而想種植出世之因的功德者,就該受持八關戒齋,不論你已受了三歸也好,受了五戒也好,受了菩薩戒也好,都可以也應該再來受持八關戒齋的,因為八關戒齋與三歸、五戒、菩薩戒的受持,並無衝突。這是一日一夜受,今日受了,到明日天明,就可不再受此戒齋的限制,如果下次要受,必須重新再受,這實在是非常方便而功德很大的波羅提木叉,不像五戒是終身受戒,菩薩戒是盡未來際時受持。


  第四節 八關戒齋的內容
  八關戒齋的內容,前面已經大略地介紹過了,現在再來稍加解釋。
  一至五戒,除第三淫戒之外,完全與五戒相同,我們不再解釋,讀者可參看“人間天上的護照”第一章。即使淫戒一條,我在該文中,也已提到:“每月的六齋日,不得行淫。”不過,但持五戒而不持八關戒齋的人,雖說六齋日不得行淫,萬一行了夫婦的正淫,也不算犯戒。唯於《梵網》菩薩戒輕垢第三十條,也有如此的規定:“……為白衣通致男女,交會淫色,縛著。於六齋日,年三長齋月(正月、五月、九月為長齋月),作殺生劫盜,破齋犯戒者,犯輕垢罪。”(大正二四·一○○七上至中)這是說:受了《梵網》菩薩戒的人,也應於每月的六齋日及每年的三個長齋月中,皆不得犯殺生、偷盜、淫欲、非時食等的行為,否則便跟持八關戒齋的人一樣,成為犯戒罪!這在《梵網》戒中,稱為“不敬好時戒”;五戒之人,不敬好時,雖非犯戒,總也不是好事,今在八戒之中,如果不敬好時,那就成為犯戒了,這是與五戒情形不同之處。同時,八戒的不淫,還有更進一層的要求,《佛說齋經》中說:“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如來),無淫意,不念房室,修治梵行,不為邪欲,心不貪色,如清淨戒,以一心習。”(大正一·九一一上)在此最要緊的,是要向佛陀看齊,雖僅一日一夜,也得希望做到百歲比丘那樣的梵行清淨,身不犯淫行,口不說淫語,心不念淫意,在此一日一夜之中,完全要以出世離欲的身心來自期自處,凡是一念淫意現前,或者回憶過去的淫境,或者想像未來的淫樂,便算齋不清淨。這一要求,比起菩薩戒的“不敬好時戒”,又要嚴格得多了。但是,菩薩應持六齋,故在《優婆塞戒經》中有“持六齋戒”的規定。
  現在,我們從第六戒起,分條研討如下:
  第六條、不著香華蔓,不香油塗身;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觀聽。
  因為八關戒齋是重在教人出離世間,重在種植出世之因,所以從事相上看,是屬於自求解脫生死的小乘法門(不要輕視小乘,若無小乘行的基礎,大乘行便無從落實。自己不能生死自主,先喊:“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那是等同犯罪墮地獄,而非乘願救地獄了;要知道,唯有自主的能力越強大,能做到化度的範圍越深廣。)故也不要說:“為了接引眾生,一生補處的菩薩也要用花蔓瓔珞來作莊嚴。”要知接引眾生是一回事,求了生死又是一回事。
  “著香華蔓”,是的美化裝飾品,用香花結成花冠,綴成花圈,連成花串,或用金銀寶物鑲嵌連綴而成,戴在頭上,掛在胸前,披在肩上,乃至垂吊佩飾於全身上下。如在今天來說,女人的項鏈、項圈、耳環、髮夾、飾帽、別針、手鐲、鑽戒、指環等等,男人的手錶、金戒、領帶上的飾物等等,皆屬香華蔓的同一性質,所以南傳小乘比丘與沙彌,他們的手上是不帶表的,原因即在於此。現在各地大乘比丘出國訪問,接受歡迎,有用夏威夷式的花圈,敬獻於項間佩掛者,乃是不合要求的事。在此不著香華蔓的含義之中,當也包括了不著華麗高貴色彩與色彩鮮豔的衣服在內,這是不能不注意的。出家人著袈裟——壞色衣,是終身的事,在家人於持八關戒齋的六齋日,衣著自也應當力求樸素為宜。這在佛陀時代,有一個例子:當時有一位非常有錢有地位的貴婦人,叫做毗舍怯母,有一次,她去拜見佛陀,直到走近祗園精舍的門口,才發覺她是盛裝出來的,一身都珠光寶氣的花蔓瓔珞,她覺得去見佛陀是不該如此的,但又不便再退回家去卸裝,於是就將那些花蔓瓔珞卸下來,隨便向精舍裏的樹下一放,朴樸素素地去見佛陀。以此可見,弟子為了恭敬佛陀,所以不敢打扮得花枝招展去拜見,我們為了了生脫死而受八關戒齋,自是更不應該盛裝豔抹了。
  “香油塗身”,本來也是印度的習俗,地處熱帶,皮膚需要經常潤滑,所以有錢的人,不論男女,都有塗油的習慣,有的人,每洗一次澡,便得塗一次油,故此“塗油”,也有清潔劑的成分在內;比丘比丘尼本不許塗油,但遇有病,佛也准許塗油,這在律中,常可見到,用油塗腳,更是平常的事。不過,俗人,尤其是有錢的人,均用上等的香油。過出家生活的人是不可用香油塗身的。今日市場上所賣的香水、香皂、香粉、香脂、香膏、香油等等,在受八關戒齋的日子,自也一律不得使用(如果比丘比丘尼用香料塗身,那是持戒不淨的徵象)。以上兩點,男人比女人容易持,女人之愛美心理,是與生俱來的。但是,不聽說“女為悅己者容”嗎?女人美化自己的容貌,乃為求取男人的愛慕與歡心,其中富有挑逗引誘的淫意在內,所以佛陀要求,在家弟子們於受了八關戒齋的日子裏,要把這些全部放下。如說為了交際與應酬的理由而不能放下,那麼你可在沒有交際應酬的日子,再受八關戒齋,絕不可既然受了,又要去犯,受戒功德大,犯戒罪更大!所以的在家人,如於六齋日(他們稱為佛日),受八關戒齋,“那是一日夜不回家的,夜間就和衣睡在佛殿的四邊”。(見淨海法師的《泰僧安居記》,《海潮音》四三卷三月號)
  對於香料的運用,律中也有指示:塗在佛殿裏,塗在僧房裏,或因住處房內有臭氣,亦可燃燒各種好香來薰。如有患眼、患瘡,醫師處方,教用香料為藥,並且非以香料塗抹不能治好者,也可以用。在今天,好像已極少用香塗瘡的實例了,故也沒有開用的必要。
  “歌舞倡伎”,是娛樂,以世間法來說,人之對於娛樂,是不能缺少的,人類自初民開始,便有簡單的歌唱與舞蹈,因為娛樂是調劑人類生活的一種產物,所以娛樂之於世界各民族中,自古以來,均受重視。不過娛樂的範圍很廣,娛樂的效果,也有善與不善,所以今世的社會,要提倡正當的娛樂而取締不正當的娛樂,娛樂之有益於人的身心者,為正為善,有害於人的身心者,為邪為惡。故在中國的古聖先賢,要“制禮作樂”,“禮者養也”,禮的目的,在培養中正和平的國民性,是為了發揚人性,提高人格而設。“樂者樂也,樂則安,安則久。”樂的目的,是在陶冶和樂互助的國民性,是為了上下和敬,長幼和順,族裏和親而設。其實禮樂二者,相互為用,才能產生敬順和樂的效果:有樂有禮,雖樂而不流於淫亂,有禮有樂,雖禮而不滯於呆板。因此,娛樂的價值,可以達成移風易俗的目的。
  既然如此,我們佛教,怎麼要教人“不歌舞倡伎”呢?其原因,是在嚮往出世,既已嚮往出世,那還有閒情逸致來享受世間的娛樂呢?出世者的態度,決不可仍以順世的心來衡量,否則也就不成其為出世者的態度了。既求出世,不可再以廣度眾生的理由來隨順世俗,若尚未證入聖果聖位,空言隨順世俗而廣度眾生者,那你隨俗而流,順流以去,是真的;廣度眾生,則絕難做到!所以《瑜伽》菩薩戒中,菩薩為度眾生,可開七支罪,雖犯戒而有功德,但又明文規定:“出家菩薩,為護聲聞,聖所教誡,令不壞滅。”(大正三○·五一七下)《攝大乘論》則說地上的菩薩,為度眾生,可開十惡,雖犯十惡,仍多功德。《根本雜事》卷三七中說,佛陀為度樂神善愛犍闥婆王,也去天上親奏千弦琉璃箜篌。八關戒齋既是出世戒(本質與出家戒一樣),我們既然不是地上的聖位菩薩,為了解脫生死,持齋之日,不作歌舞倡伎,不享聲色娛樂,誰說不該?
  當然,佛陀並不禁止在家弟子的歌舞倡伎,為了供養三寶,俗人可以歌舞作為奉獻,這在大小乘經典中,均有記載。唯其應以讚揚三寶的功德為先決條件,否則不得演奏於三寶之前(今人有以佛化電影、佛化歌曲、佛化戲劇來弘揚佛法者,自是不違佛制的,但是出家人絕不可參與演出)。如在寺院中由俗人演奏歌舞而屬於讚揚三寶功德的,並且專為出家人演時,佛陀是准許看的,至於到以歌舞倡伎為營業的娛樂場所去看,佛陀則絕對的禁止。我以為這有幾點理由:(1)娛樂場所的歌舞,好壞不等,以娛樂為商業的人,為了“票房價值”,迎合低級趣味的色情演出,乃是極平常的事;(2)娛樂場所的觀眾,男女混雜,賢愚不類;(3)出家人的生活,應以攝心閒靜為職志,應以禪誦聽教為要務;(4)出家人的服飾形貌與俗人殊異,易受俗人的注目,易招俗人的譏謗。有這四點理由,修道人是否應該進出於娛樂場所呢?受了八關戒齋的人,可能與第四點無關,與前三點則是有著密切關係的。但我看到淨海法師報導泰國的比丘生活,他們可以看電視,也可以聽收音機中的歌唱,根據佛制要求,他們看的電視,應該是有關佛教化的節目,他們所聽收音機的歌唱,也該是讚頌三寶的歌唱。實情如何,我則不得而知。
  關於“歌舞倡伎”的內容,《梵網》菩薩三十三輕垢戒說:“不得聽吹貝、鼓、角、琴、瑟、箏、笛、箜篌、歌叫、妓樂之聲;不得樗蒲”(賭錢)、圍棋、波羅賽戲(象棋)、彈棋(漢宮人妝奩戲)、六博(即今雙陸戲)、拍球(球戲)、擲石、投壺(竟技用,如今之鉛球、標槍、打靶等)、八道行城(西域以棋子分八路進退遊戲)、爪鏡(圓光法)、蓍草(易卜)、楊枝(樟柳神)、缽盂(攪水碗法)、髑髏(報耳法)而作蔔筮。”(以上多分參照藕益《梵網合注》括注,大正二四·一○○七中)
  藕益大師在《沙彌十戒威儀錄要注釋》中又說:“唱曲吟詩,名之為歌;掉臂躑足,名之為舞;吹簫、彈琴、雙陸、圍棋、擲骰、賭錢、醫、蔔、星相、投壺、射箭、馳馬、試劍等,並名倡伎。”(
續藏一○六·三四三B)從此可以明白,不歌舞倡伎的內容,是包括了一切的歌舞技藝與雜耍了。
  “不故往觀聽”是說,只要不是存心蓄意去看去聽,如果道經其前者,不為犯戒,但也不得因為偶而道經其前,便駐足觀聽,或隨逐觀聽——這要注意了,爭看街頭巷間的熱鬧,也是不許可的。
  第七條、不坐臥高廣大床。
  關於律中的“床”這樣東西,中國人可能還不大明白,床在我們是專門用來睡覺的,但在西域,床的含義較廣,睡覺用的叫做床,起居用著坐的也叫床,床有大小及高矮不等,有的高大得需要好多人來抬,有的卑小得可用一雙手輕輕地移動。因此,有的床可以二人乃至數人坐臥兩用,有的床是只能坐不能臥的。故在佛典中的床與座,往往通用或並用的,如說“身為床座偏大千”,這是說明願心之大,載德之厚,能以一己而廣度大千眾生的意思。經中常說佛陀“敷座而坐”,但也有敷座而臥的,如《鼻奈耶》卷四中說:“時世尊四迭襞憂多僧(七條衣)敷床(座)上,僧伽黎(大衣)著頭前,右脅臥獅子座,累膝互屈申腳……。”(大正二四·八六六上)又如西藏達賴與班禪喇嘛的“坐床大典”,實也即是“升座大典”,所謂“金床”,也就是“寶座”。
  明白了床的含義之後,我們可以解釋高廣大床了。
  藕益大師《十戒威儀錄要注釋》稱:“床足但高一尺六寸,坐時腳不掛空,過此量者,即名為高;但可容身轉側,過此即名為廣。既高且廣,即名為大。”(
續藏一○六·三四三B)這是根據《四分》比丘戒單隨法八十四條而來。
  唯有淡泊了物質的享受,才能提高精神的領域;唯有簡單了物質的生活,才能勇猛於道業的精進。既然嚮往出世的境界,自當放下感官的貪著了。資生的用品越好越美,我們就越是會被資生的用品所役所轉,甚至受護資生的用品要比愛護自己的道心更為熱切;資生的用品越高貴,我們的心也就越是因了資生用品的高貴而現得高傲我慢起來,一有高傲我慢之心出現,道心也就走得無影無蹤了。所以唐代悟達國師,因受沈香寶座,一念名利心起,竟遭人面瘡報。
  再說,床上刻畫雕漆,綾羅綢帳,繡枕錦被等等,都算是高貴,如果再加床身寬廣高大,試問那對於一個修行的人是適合的嗎?一個人睡在這樣好而且大的床上,會有些什麼樣的心理反應,當亦可想而知了!
  在家人,受了八關戒齋的日子,應該男女夫婦分床分房睡,如果家裏只有雙人床,沒有單人小床,不妨特為自己購置一張單人小床,專備六齋日臥用。否則雖受戒齋,亦不得戒齋。
  出家五眾,對於這條,尚有規定,在此不舉。
  第八條、不非時食
  前面已經說過,八關戒齋的過中午不食是非常要緊的一條,而且是最主要的一條。受八關戒齋而不持此“不非時食”,固然不成戒齋,出家而不持“不非時食”,便不能為俗人作八戒阿舍梨(師);不終身持“不非時食”者,也不得為俗人作八戒阿舍梨,不得為俗人授八關戒齋;更不得作沙彌戒和尚乃至比丘戒和尚;沙彌不持“不非時食”,不得受比丘戒。這是非常嚴正的一條。
  在佛陀時代的,外道婆羅門,均持“不非時食”,佛在《舍利弗問經》中說:“諸婆羅門,不非時食,外道梵志,亦不邪食。”(大正二四·九○二下)中後不吃東西,身心都很輕爽,雜想妄念也會減少。
  不非時食,是說過了日中之後,除了飲水,不得再吃任何食物。俗人也許不慣中後不食,到了晚上也許會饑餓難忍而反增煩惱,甚至形成胃病。這一點,我要普勸:如你萬不得已,你可以方便吃糖減餓;可以吃果子汁,但要先用清水滴淨,並且不得吃果子肉。如果你能忍受的話,反正一個月只有六天,為什麼不勇敢一些來忍受一下呢?如說營養不夠,那是多餘的顧慮,至於詳細的情形與理由,我有一篇〈佛教的飲食規制〉,可以參看。(見拙著《佛教制度與生活》一○六至一五○頁)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