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3/21 08:12:00
學習次第 : 進階

喇嘛網 日期:2010/03/21 08:08:31   編輯部 報導

 

妙法蓮華經淺釋卷二   宣化上人主講

 

妙法蓮華經譬喻品淺釋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美國萬佛聖城宣化上人講述

 

卷二 譬喻品第三

爾時舍利弗踴躍歡喜。即起合掌。瞻仰尊顏。而白佛言。今從世尊聞此法音。心懷踴躍。得未曾有。所以者何。我昔從佛聞如是法。見諸菩薩受記作佛。而我等不預斯事。甚自感傷。失於如來無量知見。世尊。我常獨處山林樹下。若坐若行。每作是念。我等同入法性。雲何如來以小乘法而見濟度。是我等咎。非世尊也。

這一品是第三品,叫譬喻品,譬喻即詩經上說的體。詩經上有體;譬喻即體。因道理深奧,入難以明白,故舉出一個比喻,使人容易明白。

 

爾時一切大眾皆蒙佛授記,舍利弗身口意三業清淨,而生大歡喜,乃起坐合掌,瞻仰佛之尊嚴,而對佛說:我在世尊面前,身口心意皆歡喜。以前我在方等會上及般若會上,也未曾聽過如此妙法。現在我聽佛說如此妙法,看見這一切大菩薩,蒙佛授記作佛,而有所感觸,心懷悲傷,感慨於未行如來授記,失卻佛慈悲無量之智慧知見。世尊!我以往獨處於山林樹下,用功打坐。因山林寂靜,故一坐就是數天,坐到疲倦便起坐散步,經行于山林樹下之間。每每自忖:我等聲間菩薩都得法性,為何如來不教大乘法而用小乘法度我等呢?是否如來對我等小乘人不慈悲呢?我們就常打這樣的妄想。可是,迴光返照後而知,此是我等之過咎。我等小乘人根薄慧淺,難發度生願心,所以縱佛說大乘法,我等亦不能接受,此乃我們自己的根基陋劣之過。

 

所以者何。若我等待說所因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必以大乘而得度脫。然我等不解方便隨宜所說。初聞佛法。遇便信受。思惟取證。世尊。我從昔來。終日竟夜每自克責。而今從佛。聞所未聞未曾有法。斷諸疑悔。身意泰然。快得安隱。今日乃知真是佛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

 

所以我等聲聞人,聽佛說明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之因緣,必以大乘法修行,才可得度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譯為無上正等正覺,即是佛位。正覺與凡夫不同,凡夫所行所作都是糊塗而不自覺。正覺,猶未到覺他的程度。覺他與二乘不同,二乘人只得正覺而未得正等。正等是大乘菩薩——等覺菩薩。妙覺是佛。等覺菩薩還有一分生相無明未破,故未得妙覺位。若把一分生相無明破盡,則能得妙覺。等覺是有上士,佛是無上士。

 

欲證無上正等正覺’——佛之果位,必以大乘菩薩法,才可得度脫。我等聲聞人不明佛以方便法教化眾生,常觀機逗教,因人說法,應病予藥。我們初聞佛說四諦法及十二因緣而信受,用功修行得證果。世尊!我從方等法會到現在,從日至夜,每自克責。何謂日夜呢?即未開悟以前,猶如在夜間;開悟以後就如陽光普照而在中。若以小乘與大乘菩薩相比,則小乘如,大乘菩薩如,故曰終日竟夜每自克責:克是自己對治自己,即儒教所說克己的功夫。顏淵問孔子何以得,子曰:克己復禮為仁。孔子說克制自己恢復天理是為仁。顏淵又問如何克己復禮呢?孔子答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意謂不合乎道理的事情不往觀之。不但不看亦不聽,如有人說是非,則不聽。不合乎道理的話則不說,不合乎道理的事則不做。視、聽、言、動皆合乎禮,則為克己復禮。舍利弗,常克制自己而不放逸。如好食,不任意亂吃東西,好惰,則克制自己少睡覺多辦事等。欲學佛法,必須發勇猛心,不怕困難,凡是成功的人,皆有克制功夫。香港有一位法師——壽冶法師(現在紐約光明寺任住持),他以往在五臺山上閉關,以血書寫大方廣佛華嚴經,每字大約有二立方寸大。大方廣佛華嚴經有八十多卷,共有幾十萬字,他能用血寫這部經,可見他有克己的功夫。他(未出家前是鐵匠)認得字不多,自出家後發心學習,現在寫得一手好字,是這個時代不可多得的修苦行大德。

 

舍利弗尊者繼續說,而今學習佛法,聽法華經的妙法,斷一切疑惑,身意皆泰然。泰然即清淨自得,快得安隱,即快樂而安隱。今日才知我真正是佛子,是從佛口所生,從佛法化生,得到佛法性。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聞是法音 得所未曾有 心懷大歡喜 疑網皆已除

昔來蒙佛教 不失於大乘 佛音甚稀有 能除眾生惱

我已得漏盡 聞亦除憂惱

當爾之時,舍利弗尊者欲把上文意思再說清楚,而說偈曰:

我聽這妙法音,得從未有之妙法,心生大歡喜,懷疑網悉已除掉。以前生生世世蒙佛教化,栽培大乘種子,今生已成熟。佛清淨深遠微妙之音,是世上稀有,能使眾生除去煩惱。我已得證四果阿羅漢,得漏盡通,我本是小乘根性,未能真正明白菩薩的道理,現在我聽聞妙法蓮華經,把我所有苦惱除掉了。

我處於山谷 或在林樹下 若坐若經行 常思惟是事

嗚呼深自責 雲何而自欺 我等亦佛子 同入無漏法

不能于未來 演說無上道

我處身于山谷,或樹林中,或坐或行,常思及此事,而歎息為何自欺自棄呢?我等是佛子,同得無漏法(得漏盡通,無染汙念),但卻不能於將來,演說無漏妙法。

金色三十二 十力諸解脫 同共一法中 而不得此事

八十種妙好 十八不共法 如是等功德 而我皆已失

我獨經行時 見佛在大眾 名聞滿十方 廣饒益眾生

自惟失此利 我為自欺誑 我常於日夜 每思惟是事

欲以問世尊 為失為不失 我常見世尊 稱讚諸菩薩

以是於日夜 籌量如是事 今聞佛音聲 隨宜而說法

無漏難思議 令眾至道場 我本著邪見 為諸梵志師

世尊知我心 拔邪說涅槃 我悉除邪見 於空法得證

爾時心自謂 得至於滅度

佛身是金色,有三十二種大人之相,十力即佛十種智慧之力。

三十二相是:(一)足下平如奩底。(二)足下千輻輪。(三)足跟梵王頂。(四)手指纖長。(五)其身方直。(六)手足網縵。(七)手足柔軟。(八)節踝肥滿。(九)身毛上靡。(十)鹿王踹。(十一)其身圓滿。(十二)垂手過膝。(十三)頂有肉髻。(十四)無見頂。(十五)馬陰藏。(十六)皮膚細滑。(十七)身毛右旋。(十八)身紫磨金色。(十九)七處平滿。(二十)梵聲。(二一)肩骨充滿。(二二)上身如師子。(二三)臂肘肥纖。(二四)齒白齋密。(二五)四十齒。(二六)牙白相。(二七)師子頰。(二八)入口中上味。(二九)廣長舌。(三十)丈光相。(三一)目睫紺青。(三二)眉間白毫相。

十力:(一)知覺處非處智力。(二)知三世業報智力。(三)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四)知諸根勝劣智力。(五)知種種解智力。(六)知種種界智力。(七)知一切至處道智力。(八)知天眼無礙智力。(九)知宿命無漏智力。(十)知永斷習氣智力。

諸解脫包括八解脫,又雲八背舍:

(一)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二)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三)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四)空無邊處解脫。(五)識無邊處解脫。(六)無所有處解脫。(七)非想非非想處解脫。(八)滅受想定身作證具足住;是為八解脫,此為修禪宗者應知。

同在一法性中,而小乘人未得授記作佛的功德。佛身有八十種妙好。十八不共法,所謂不共法,是不共於三乘,不共于聲聞、緣覺、菩薩,只有佛具足的這種法。

十八不共法:

1、身無失。2、口無失。3、念無失。4、無異想。5、無不定心。6、無不知己舍。7、欲無滅。8、精進無滅。9、念無滅。10、慧無滅。11、解脫無滅。12、解脫知見無滅。13、一切身業隨智慧行。14、一切口業隨智慧行。15、一切意業隨智慧行。16、智慧知過去世無礙。17、智慧知未來世無礙。18、智慧知現在世無礙。

如是等功德,如以上所說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十力諸解脫、十八不共法等種種功德,而我舍利弗這小乘人,已失諸功德。舍利弗獨自在參禪打坐之時,或經行時,見佛在大眾中,名聲普及十方。佛為利益一切眾生而不舍離。舍利弗說:我覺得自己把一切利益都失掉,而自我欺騙,以為自己未失這利益。我常于晝夜六時思想這些事情,現請問世尊,我這種利益究竟失掉或是未失呢?我常見世尊,稱揚讚歎諸大菩薩。因這因緣,我於日夜間都在籌算這種事情。我現在聽聞佛的聲音,隨眾生的機宜而說妙法,這種法是無漏不可思議的,令眾生得菩提道。

舍利弗尊者以前曾有一種執著,一種邪知邪見,要作一切婆羅門(梵志)外道的師父。世尊瞭解我的根基,乃拔除我的邪見,並為我說涅槃聖果之法。所以我的一切邪知邪見已除,證得真空之法。當時我心自以為證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阿羅漢,就是到寂滅究竟的程度。

而今乃自覺 非是實滅度 若得作佛時 具三十二相

天人夜叉眾 龍神等恭敬 是時乃可謂 永盡滅無餘

佛於大眾中 說我當作佛 聞如是法音 疑悔悉已除

初聞佛所說 心中大驚疑 將非魔作佛 惱亂我心耶

舍利弗尊者又說:我以前以為自己已得滅度,原來還未到寶所。而今自己覺悟了,以前我只證偏空之理,而非真正的涅槃。假使將來得作佛時,具三十二相,得諸天、人、夜叉、天龍八部、龍和神等鹹來恭敬,這時才可算得真正滅度,無餘涅槃。佛在大眾前,說我將來當作佛。我聽聞如是的法音,一切疑惑心已殆盡。可是,最初我聽到佛說法時,我心中生大驚疑心,懷疑這是否是魔變作佛呢?如何能說這妙法呢?它是否來擾亂我這修定的心呢?

佛以種種緣 譬喻巧言說 其心安如海 我聞疑網斷

佛說過去世 無量滅度佛 安住方便中 亦皆說是法

現在未來佛 其數無有量 亦以諸方便 演說如是法

如今者世尊 從生及出家 得道轉法輪 亦以方便說

世尊說實道 波旬無此事 以是我定知 非是魔作佛

我墮疑網故 謂是魔所為 聞佛柔緛音 深遠甚微妙

演暢清淨法 我心大歡喜 疑悔永已盡 安住實智中

我定當作佛 為天人所敬 轉無上法輪 教化諸菩薩

彿又用種種方便因緣、譬喻,以辯才善巧為我說這種法,佛之心安定如大海,使我之心亦安定如海。佛說種種善巧方便法門,故能斷我一切疑惑。佛說,過去世一切無量滅度諸佛,都是按照這方便法門,為一切眾土說——即是妙法蓮華經之法。現在及未來一切佛,無窮無盡那麼多佛,也是用種種方便說此妙法。現在釋迦牟尼佛世尊,從兜率下降人間八相成道。

八相:

(一)從兜率天宮內院下降到印度迦毗羅國投淨飯王王宮降生。(二)入胎:佛在母胎中白晝晚間,都為天人鬼神說法。(三)住胎十月。(四)出胎時,佛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五)出家苦修十二年(訪道六年,打坐六年)。(六)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而悟道。(七)成道後大轉法輪為一切眾生說法。(八)最後入涅槃。

是為八相成道,天臺宗把第三住胎相改為第五降魔相即:

(一)兜率降。(二)入胎。(三)出胎。(四)出家。(五)降魔。(六)成道。(七)轉法輪。(八)入涅槃。

此乃天臺宗所說之八相。在大乘中降魔被包括在成道中。而今佛從降生人間及出家,成道後轉法輪,也是以方便法門說法。世尊現在所說的妙法蓮華經,是真實智慧,亦是實相的道理。波旬即魔王,他是不可能說這種真理的。以這因緣故,我確定知道,非是魔來作佛。我由於墮在魔的疑網,以為佛說法是魔在講。現在聽到佛這慈悲喜舍,柔軟的妙音。佛的音是既深遠又微妙(是八十種好的其中一種),演暢這清淨妙法。我心生大歡喜,疑惑永遠斷絕,安住于實智慧中。我將來一定可以成佛,為諸天龍神所尊敬,轉無上大法輪,教化一切大菩薩。

爾時佛告舍利弗。吾今於天人沙門婆羅門等大眾中說。我昔曾于二萬億佛所為無上道故。常教化汝。汝亦長夜隨我受學。我以方便引導汝故。生我法中。

當爾之時,佛告訴舍利弗,我今為天、人、沙門(是梵語,譯為勤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婆羅門(是修淨行的外道)等大眾中說,我曾于二萬億佛以前燈明佛時,我為求無上道故(有七無上道:身無上、受持無上、具足無上、智慧無上、佈施無上、解脫無上、行無上),我常教化你——舍利弗。你在未開悟之前,等於在長夜中受教化,向我學習佛法。我用種種方便法門引導你,才生於我釋迦牟尼佛的佛法中。

舍利弗。我昔教汝志願佛道。汝今悉忘。而便自謂已得滅度。我今還欲令汝憶念本願所行道故。為諸聲聞。說是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舍利弗。汝于未來世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劫。供養若干千萬億佛。奉持正法。具足菩薩所行之道。當得作佛。號曰華光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國名離垢。其土平正。清淨嚴飾。安隱豐樂。天人熾盛。琉璃為地。有八交道。黃金為繩。以界其側。其傍各有七寶行樹。常有華果。華光如來。亦以三乘教化眾生。舍利弗。彼佛出時。雖非惡世。以本願故。說三乘法。

佛謂舍利弗,我以前教你志願成佛道,你如今已忘卻,自謂已得到滅度。我為了要你憶及以前所發的願力,現為聲聞人說大乘經典,名妙法蓮華經,教你菩薩法。學此法便得十方諸佛所護念。舍利弗我為你授記,你于無量未來世中,供善無數諸佛,奉持正法,具足六度萬行,將來你當得作佛,名號曰:華光如來(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應供(應受天人供養)、正遍知(知萬法唯心造)、明行足(具足智慧行門)、善逝世間解(明白世法及出世法)、無上士(屬於至高位。一切菩薩是大士、有上士,而佛乃高於一切,故為無上士)、調禦丈夫(可作駕禦欲界、色界、無色界的大丈夫)、天人師(諸天及人之導師)、佛(三覺圓,萬德備)、世尊(世出世所尊)。你的國名離垢。以上是每位佛共有的十個名號。你的國土清淨平正,安隱豐樂,天人熾盛。以琉璃為地,有八交道,以黃金作界。旁有七寶行樹,常有花果。華光如來以聲聞、緣覺、菩薩三乘教化眾生。當舍利弗成佛之時,雖非惡世,以本有願力故說此三乘法。

其劫名大寶莊嚴。何故名曰大寶莊嚴。其國中以菩薩為大寶故。

華光如來成道時,劫名大寶莊嚴。何故名大寶莊嚴?其國中以菩薩作為大寶的緣故。

彼諸菩薩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非佛智力無能知者。若欲行時。寶華承足。此諸菩薩。非初發意。皆久植德本。於無量百千萬億佛所淨修梵行。恒為諸佛之所稱歎。常修佛慧。具大神通。善知一切諸法之門。質直無偽。志念堅固。如是菩薩充滿其國。

有不可思議那麼多的菩薩,計之不盡,唯佛具足十智力,才能知其數量。佛行動時,有寶蓮華承其足下。此土之諸菩薩,非初發心修行,皆是久已值善根,于無量菩薩之處所,曾修清淨梵行,萬慮皆空,常為諸佛所讚歎。他們常修佛的真實智慧,具有大神通,能通達諸法實相,一切行為皆真實無偽,志念堅定不退。如是諸大菩薩,充滿全國。

舍利弗。華光佛壽。十二小劫。除為王子未作佛時。其國人民。壽八小劫。華光如來。過十二小劫。授堅滿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告諸比丘。是堅滿菩薩。次當作佛。號曰華足安行。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其佛國土。亦複如是。舍利弗。是華光佛滅度之後。正法住世。三十二小劫。像法住世。亦三十二小劫。

佛告訴舍利弗,華光如來壽命有十二小劫。人類壽命從八萬四千歲開始,每一百年減一歲,身高每一百年減少一寸,減到人的壽命只有十歲,這稱為減劫。人命又複漸增到八萬四千歲,也是每一百年增一歲,身高增加一寸,如是一增一減是為一劫。一千劫為一小劫,二十個小劫為一中劫,四個中劫為一大劫。除他為王子,未成佛時,其國之人民,壽命為八小劫。華光如來經過十二小劫後,將會為堅滿菩薩授無上正等正覺記號。告諸比丘:此堅滿菩薩,次當作佛,號為華足安行、多陀阿伽度(即如來)、阿羅訶(即應供)、三藐三佛陀(即正遍知),其國土亦複如是。這華光佛滅度後,正法時代為三十二小劫(正法時代,禪定堅固),像法時代亦為三十二小劫(像法時代,寺廟堅固)。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舍利弗來世 成佛普智尊 號名曰華光 當度無量眾

供養無數佛 具足菩薩行 十力等功德 證於無上道

過無量劫已 劫名大寶嚴 世界名離垢 清淨無瑕穢

以琉璃為地 金繩界其道 七寶雜色樹 常有華果實

當時佛將長行的義理,以偈頌重說一遍:

舍利弗,你在將來之世,成佛為大智尊,普度眾生,號曰華光如來,可度無量眾生。由於他曾供養無數諸佛,具足六度萬行菩薩道,有如來十力、八解脫等禪定功德。

彼佛證得無上道之果位,經過無量劫後,劫名大寶莊嚴,世界名離垢,清淨無瑕,以琉璃為地,金繩為界,七寶雜色行樹,常佈滿茂盛之華果,雜色交錯,令人見之而發菩提心。

彼國諸菩薩 志念常堅固 神通波羅蜜 皆已悉具足

於無數佛所 善學菩薩道 如是等大士 華光佛所化

佛為王子時 棄國舍世榮 於最末後身 出家成佛道

華光佛住世 壽十二小劫 其國人民眾 壽命八小劫

佛滅度之後 正法住於世 三十二小劫 廣度諸眾生

正法滅盡已 像法三十二 舍利廣流布 天人普供養

華光佛所為 其事皆如是 其兩足聖尊 最勝無倫匹

彼即是汝身 宜應自欣慶

大寶莊嚴劫此國中諸菩薩,志念已得三不退(位不退、念不退、行不退),又得大神通,及六種波羅蜜(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皆得具足。在無數佛所,行菩薩道,六度萬行,所有諸大菩薩,都是華光如來所教化。華光如來作王子時,棄舍一切尊榮富貴,於最後一世出家作比丘,修行而成佛道。華光如來住世,壽命為十二小劫,其國之人民,壽命為八小劫。佛滅度之後,正法住世,三十二小劫之久,廣度無量眾生。正法時代滅,繼之乃像法時代,亦為期三十二小劫。舍利廣流於世,天人都來供養舍利寶塔。華光佛所作所為,其事蹟大概如是。福慧具足之佛陀,是無與倫比。你將來即是華光如來,應慶倖得以成佛廣度眾生!

爾時四部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等。大眾見舍利弗於佛前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心大歡喜。踴躍無量。各各脫身所著上衣。以供養佛。釋提桓因梵天王等。與無數天子。亦以天妙衣。天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等。供養於佛。所散天衣。住虛空中而自回轉。諸天伎樂百千萬種。于虛空中一時俱作。雨眾天華。而作是言。佛昔于波羅奈初轉法輪。今乃複轉無上最大法輪。

當釋迦牟尼佛給舍利弗尊者授記之後,四部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和優婆夷(比丘——男出家人,比丘尼——女出家人,優婆塞——男居士,優婆夷——女居士)、天、龍、夜叉(速疾鬼)、乾闥婆(釋提桓因——玉皇大帝的樂神)、阿修羅(無端正)、迦樓羅(大鵬金翅鳥,常以龍為食)、緊那羅(另一種樂神)、摩侯羅伽(大蟒蛇)等,八部鬼神都齊集聽佛說法。見舍利弗於佛前受無上正等正覺記,將來作佛為華光如來,大家都心生大歡喜。各人皆脫下身上所穿之華衣,以供養佛。出家人以祖衣作供養(出家人有三衣:大衣,又叫祖衣,是二十五條衣,有一百零八塊。七衣即七條衣。五衣即五條衣。出家人必須有三種常隨身之物,就是衣缽具);在家居士則脫下其身上最華麗之衣服作為供養。釋提桓因(三十三天天主)、梵天王(大梵天王)等與無數天子,亦以天人所穿之美衣,天曼陀羅華(即白色的小花)、摩訶曼陀羅華(即白色的大花)等作供養。天人所供養給佛的天衣,在空中盤旋回轉,又有百千萬種天樂在空中齋奏,而一起說:往昔佛在波羅奈國初轉四諦法輪,乃至於今,宣講最大上妙法輪——妙法蓮華經,開權顯實。

爾時諸天子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昔于波羅奈 轉四諦法輪 分別說諸法 五眾之生滅

今複轉最妙 無上大法輪 是法甚深奧 少有能信者

我等從昔來 數聞世尊說 未曾聞如是 深妙之上法

世尊說是法 我等皆隨喜 大智舍利弗 今得受尊記

我等亦如是 必當得作佛 於一切世間 最尊無有上

佛道叵思議 方便隨宜說 我所有福業 今世若過世

及見佛功德 盡回向佛道

諸天子為要詳明其義,而以偈頌重說一遍:

佛以前于鹿野苑,三轉四諦法輪度五比丘,而分別說苦集滅道及十二因緣等法相,以致五眾之生滅。(五眾即五蘊之色、受、想、行、識。五蘊是苦諦,苦諦是有生,有生就有滅,能滅苦諦集諦,則到道諦。所以四諦法之苦集滅道,與五蘊有密切關係。)如今又說最上之妙法——妙法蓮華經,乃是至高無上法中之王;佛說此經,去權智而說實智。這法深奧,由於一般人根性有限,達不到其境界,故不信受。妙法蓮華經中載:人人皆能成佛,但居然沒有人信受這道理!釋迦牟尼佛與我們同是人,他勤修善道而成佛,但一般人執著「我相,充滿貪嗔癡,沒有修行,故未成佛。

我等諸天子從無量劫以來,雖然多次聽佛說法,可是從未聽過如此至高無上妙法。現在佛說這妙法,諸天等眾皆歡喜聽講。尤以聲聞中最有智慧之舍利弗,他現在授記成佛,而我等諸天子亦有希望,將來成佛。於一切世間中,此乃最尊貴者。佛道確是不可思議,佛為方便而觀機逗教,依眾生的根性而說法。我們諸天所有的福德善業,於現在或未來世,能見佛這種功德,盡皆回向予我們將來成佛之佛道。

爾時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今無複疑悔。親于佛前得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是諸千二百心自在者。昔住學地。佛常教化言。我法能離生老病死。究竟涅槃。是學無學人。亦各自以離我見及有無見等。謂得涅槃。而今於世尊前聞所未聞。皆墮疑感。善哉世尊。願為四眾說其因緣。令離疑悔。

當爾之時,舍利弗尊者對佛說:我聽見佛所說之妙法,不再生疑惑,並領略其中之道理。我在佛前接受無上正等正覺記,我的佛名華光如來。可是這一千二百五十個弟子得心大自在,以前具足有學的地位(未證得四果阿羅漢前,叫有學位)。佛常教化他們,在佛法中,能脫離生老病死等苦,得究竟涅槃的快樂。

生、老、病、死:人出生呱呱墜地已知其苦,繼而受老、病,而至死苦。何以為老、病、死苦?之將至,眼蒙、耳聾、牙落以致食而無味,手足皆力不從心。年老體衰,終於久臥床上,直至死亡。最近艾森豪總統病逝,他貴為總統亦難逃一死。何以故?因他未學佛法,無法了生脫死。惟有看破放下,方可得自在,自在則無生老病死苦。昔日釋迦牟尼佛見生老病死總是迴圈不息,佛覺得耽於這些事情實在太愚癡了。為脫離生、老、病、死這些苦,故佛出家修行;更說法以度眾生。這些有學及無學,自以為已離我見、有見(常見)和無見(斷見),謂自己已得涅槃。

而今在佛前,聽聞從未聽過的妙法,他們卻大惑不解。請佛慈悲,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四眾說一切因緣,使他們得離疑惑。

爾時佛告舍利弗。我先不言。諸佛世尊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說法。皆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是諸所說。皆為化菩薩故。然舍利弗。今當複以譬喻更明此義。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

佛聽見舍利弗為四眾請法,使其離一切疑惑,乃謂舍利弗說:我先前不是已言明,十方諸佛以種種因緣譬喻、巧妙之辭說、方便法門,莫不為了無上正等正覺而說法嗎?只為教化眾菩薩故,而說各法之因緣。我現在以譬喻解釋這道理,有智慧者就可從喻中領略其中之奧旨。

舍利弗。若國邑聚落。有大長者。其年衰邁。財富無量。多有田宅。及諸僮僕。

佛告訴舍利弗,我現在作一個譬喻;國家喻實報莊嚴土,喻方便有餘土,二乘人所住處。聚落喻凡聖同居土。常寂光淨土是本,其餘三土是跡,最後仍歸常寂光淨土為本。

大長者譬喻為佛。以世間法而言大富長者,具足十德行:(一)姓貴。(二)位高。(三)大富。(四)威猛。(五)智深。(六)年耆。(七)行淨。(八)禮備。(九)上歎。(十)下皈。

今喻佛為出世之長者,亦具此十德。

(一)佛從三世(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真如實際中生,故曰姓貴。(二)佛證十號此乃位高。(三)佛法財萬德圓融,可謂大富。(四)佛具十智力,能降伏天魔外道,故曰威猛。(五)佛有一心三智(修空觀得一切智,修假觀得道種智、修中道觀得一切種智),互相通達,此謂智深。(六)佛於無量劫前早成正覺,梵網經載:吾今來此世界八千返是為年耆。(七)佛三業(身、口、意)隨智慧行,遂能行淨。(八)佛具足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即禮備。(九)十方諸佛同讚歎佛,即上歎。(十)七方便(按天臺宗定:1、人乘、2、天乘、3、聲聞乘、4、緣覺乘、5、藏教菩薩乘、6、通教菩薩乘、7、別教菩薩乘。以上為七方便,又名七乘),眾生同來皈依佛,是為下皈。

佛十德不出一念生,依觀心之智從實相出:(一)生於佛家種姓真正,即姓貴。(二)佛之惑不起(即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已著如來衣,稱寂滅忍,即位高。(三)三諦(空諦、假諦、中諦)具足法財,即大富。(四)以智慧降伏愛見,即威猛。(五)合乎中道,洞悉權實二法,即智深。(六)能修此觀,超乎七方便之上,即年耆。(七)觀於心性,名為上定,能令身口意三業皆清淨,即行淨。(八)遇緣對境,能合乎法度,無失威儀,即禮備。(九)修此觀能深信解諸法實相,為十方諸佛所讚歎,即上歎。(十)雖有天龍八部及四部眾同來供養,亦不為所動,即下皈。

又以長者年高則博達古今,譬喻佛之智德。1、佛有智德而能當機立斷。2衰邁則根志純熟,譬喻佛斷德。又以財富譬喻佛萬德莊嚴。多有田宅:良田用以種植可養命。而此福德田可養法身慧命,修行人參禪要藉般若力量增長法身慧命。喻實境真智。若論福德,佛廣修六度萬行;若論智慧,佛無境而不照。故曰佛多有田宅僮僕乃供人使用者,譬喻方便多門知見圓滿,在六道眾生中和光同塵,為四順群機,而實智如僮僕也。

其家廣大。唯有一門。

以這長者喻眾生在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輪回,廣言廣大。以一門喻一乘佛道;唯一佛乘,可離三界。

多諸人眾。一百二百。乃至五百人止住其中。

包括五道眾生在這宅中,以一百喻天道,以二百喻人道,以三百喻畜生道,以四百喻餓鬼道,以五百喻地獄道。

天道之中皆有阿修羅(梵語無端正,又名無酒)。有天福而無天德,性好鬥。男阿修羅貌醜,女阿修羅則貌美。天帝釋戀女阿修羅之美貌,而娶之為妻。婚後阿修羅女對天帝頻赴法會聽法而生疑心,遂赴法會,見男女同聚法會,妒忌心大發,回報阿修羅王,謂天帝不忠於她。某次,天帝邀請阿修羅王赴宴,宴上天將齊集,修羅王多疑,誤會天帝集天將以示威勢,遂發兵攻天帝。兩軍交戰,天軍屢敗,天帝求援於佛。佛教天帝令天將念咒曰: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可生大智慧),天將念咒,果然戰勝修羅軍。

此段經文謂三界五道之眾生,同住於一宅中。

世上何以有人聰敏,有人愚癡呢?那些人樂於誦經、學佛及助印經典,故得智慧。那些人妒才忌賢,更加愚癡。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羅尼經及大悲咒都很有感應,你們應盡力的助印經典,若是發乎真心者,必得靈驗感應!

堂閣朽故。牆壁隕落。柱根腐敗。梁棟傾危。

譬喻欲界,譬喻色界、無色界。譬喻三界弊惡無常,眾生在三界中輪回不息;故譬喻三界非今所造。牆壁譬喻四大(地、水、風、火),酒、色、財、氣,猶如人的枷鎖,故有偈曰:酒色財氣四堵牆,許多眾生裏邊藏,有人跳出牆以外,就是長生不老翁。牆譬喻人的身體,三界易於減損。柱根腐敗譬喻人命不長。梁棟譬喻意識;梁棟傾危譬喻意識遷變不息,人將命終。

須知人命無常,人卻在世上爭名奪利,此乃不智之舉,一切有為相,皆有生滅。吾人應返本還原,明心見性。人性本是不垢不淨、不生不滅、不增不減;楞嚴經雲:常住真心,性淨明體。若能認識本來面目,煩惱可變菩提,否則菩提亦變煩惱。故雲: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世人多是胡作妄為,然你執持正道,他們反會指是作非。修道人應該眼觀形色內無有,耳聽塵事心不知。平常人見色為色、見形為形;但若能明悟本性,視色無色,見形無形,便能回歸本來佛性。以上的道理,可能你們曾多番聽聞,但知而不行,亦是徒然。你們應身體力行,躬行實踐,行菩薩道,以自利利他、自覺覺他、自度度他為己任;以地藏菩薩為模範,願度一切罪苦眾生,所謂地獄未空,誓不成佛。

眾生有酒、色、財、氣,菩薩亦有之;菩薩以度眾生為,以三藏十二部經典為,以妙法為,以六度萬行為。故菩薩所有雖與眾生相同,但其義則有天淵之別。

周匝俱時欻然火起。焚燒舍宅。

周匝俱時,欻然火起: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五陰熾盛苦)周遍於四大(地、水、火、風)、四生(胎生、卵生、濕生、化生),故言周匝。四生、四大、八苦皆無常,故言俱時。以焚僥舍宅譬喻人身四大被種種諸苦周遍圍繞纏縛,因而有無名火煩惱薪隨時隨刻有焰然起火焚燒之可能,而生無盡痛苦,故由五蘊(色、受、想、行、識)生無名火,焚燒于人心中功德之林。

長者諸子。若十二十。或至三十。在此宅中。

長者諸子譬喻菩薩乘、緣覺乘、聲聞乘,三乘弟子在三界中。若無此三乘人,則是五百人。這三乘人往昔已聞佛法,對佛有親切感,故為法王子。法王子有大、中、小乘之分,大乘為菩薩,中乘為緣覺——辟支佛,小乘為聲聞。這三乘子為佛的眷屬,俱同置身於火宅中。

長者見是大火從四面起。即大驚怖而作是念。我雖能於此所燒之門。安隱得出。而諸子等於火宅內。樂著嬉戲。不覺不知。不驚不怖。火來逼身。苦痛切己。心不厭患。無求出意。

以佛眼觀之,六道眾生被五蘊之火包圍,從四面起(即常、樂、我、淨,四顛倒見:非常計常、非樂計樂、非我計我、非淨計淨)。

古人陶淵明於歸去來辭中雲: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人常為這不淨之假身作僕役,既知我們自性之田園將荒蕪,而今應猛然醒覺,回歸正途——佛道,才覺知今是而昨非矣!

經中以十、二十或三十喻三乘,十、二十與三十之和為六十,六十譬喻六道。由於菩薩、緣覺和聲聞三乘人都有十智:(一)世間智(也包括出世間智,能覺悟一切世間法,而後求出世間法)。(二)他心智(乃神通智,從定中生,聲聞乘定中有他心智,緣覺乘只要著意即有他心智,而菩薩則隨時都有他心智)。(三)苦智(知苦了苦)。(四)集智。(五)滅智(滅煩惱得菩提,證得常樂我淨)。(六)道智。(七)法智(有擇法眼,去十惡——殺、盜、淫、貪、嗔、癡、惡口、兩舌、綺語、妄言)。(八)比智(擇善而從之)。(九)盡智。(十)無生智(得無生法忍)。

所謂四念處:(1)觀身不淨:我們身體有汗臭,九孔常流不淨物,兩眼流淚,兩耳有耳垢,兩鼻孔流涕,口流涎唾或痰,大小便處流糞尿,血肉也是不淨,皮膚有鈿菌附著。尤其有些人專吃血腥和肥膩補品,消化後儲於體內更然,故謂身不淨。(2)觀受是苦:一切享受皆無意義,故不應執著。(3)觀心無常:人念念遷流,金剛經雲: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故謂心不可得;孟子載:人雞犬放則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人打妾想即放心,終日妄想紛飛,因為一般人只知求名求利。欲要前途光明,應行好事,莫問前程。(4)觀法無我,至人法皆空。

佛有大慈悲心,惟恐眾生退失菩提心,而作如是想:我于火宅中,修中道得成佛果,得離此火宅。喻佛不為五蘊、八苦所逼。喻佛不為四倒(非常計常、非樂計樂、非我計我、非淨計淨)所倒,能出於三界。諸子等(三乘及五百眾生)卻仍在火宅中,被見愛所困,大悲懺雲:愛見為本,身口為緣。此有四倒,貪著五塵(色、聲、香、味、觸)或五毒(財、色、名、食、睡)之見為,執著愛為。被見愛所轉,應出離生死而不。雖這火會傷身而不知’‘;人不知集,不驚傷道,不怖失滅。以不聞四諦法,則無聞思二慧,為不。不得修慧,為不。不得見解,為不。不得思惟解,為不。應見諦即驚悟,思惟即厭怖;但眾生卻不知現在苦,也不覺將來苦。諸子被火燒於身(第五識,即三受。又名三苦:苦苦,壞苦,行苦。念念與三受相應),佛則如同身受,苦痛之極。眾生卻迷而不覺,迷於貪、眼、癡而不知出離。

樂著嬉戲喻見濁和煩惱濁。不覺不知,不驚不怖喻眾生濁。火來逼身,苦痛切己喻命濁。

心不厭患,無求出意喻劫濁。眾生在五濁中流連忘返,終日徘徊其間,而不知醒覺。

就是因為你們執迷不覺,才錯認這世界為安樂土。人屢因造業而墮地獄,若醒覺則能了生死。最近三藩市沒有地震發生,這是我們誠心念楞嚴咒,把天魔制調,所以三藩市才能相安無事,得免於地震所殃。

舍利弗。是長者作是思惟。我身手有力。當以衣襟。若以幾案。從舍出之。複更思惟。是舍唯有一門。而複陋小。諸子幼稚。未有所識。戀著戲處。或當墮落。為火所燒。

佛謂舍利弗,這長者,即佛于三七日中作如是想:我用何法始為對機,才能喚醒眾生,使其覺悟呢?譬喻神通,譬喻智慧提拔。佛依三昧斷德,分別一切諸法實相,有智德則能說法。有斷、智二德而成法身,從勸誡兩門入之。勸即為人悉檀是為慈悲門,誡即對治悉檀是為制服門。悉檀有四:(1)為人悉壇、(2)對治悉檀、(3)世間悉檀、(4)第一義悉檀。故曰:不二法門休開口,第一義諦本無言。佛據四悉檀故說法,以普遍佈施。為人悉檀和對治悉檀,及世間悉檀,都是為第一義悉檀而說。佛以方便法,先說勸門,令一切眾生眾善奉行,能成就如來十力。佛有四無所畏:1、一切智無所畏。2、說法無所畏。3、說障道無所畏。4、說盡苦道法無所畏。為開一切種智而說勸門。繼而以誡門,令眾生諸惡莫作,可證大涅槃,得常、樂、我、淨四德。眾生不覺悟教化,佛知勿用大乘法,更以神通智慧、定慧力莊嚴,以度化眾生。

我身手有力喻智、斷二德之作用。衣襟:乃古時印度盛花之器。以衣襟喻佛之知見,能包含眾生之一切知見;佛乃無所不知,無所不見者。以譬喻四無所畏。佛以四無所畏教化眾生,使其脫離三界之苦,免六道輪回。此法如猶屬狹義,而不及之寬敞,故又以喻佛之十智乃橫豎概括,教化六道眾生離苦得樂。

我們學佛法,不可有分別心,無論任何法師說法,都應虛心地聽法。佛法應該一聽再聽,自然有所裨益。聽法即在我們的八識田中,播下金剛種子。諸位應廣植這種子令其增長,以擁護道場為己任。

佛在三七日中作思惟,應用何法教化眾生呢?門屬攝受,為人悉檀,是慈悲門。是折服門,以嚴厲方式使其折服,是威服門。佛以勸誡二門、四無所畏、十力及如來智令眾生離此火宅。後佛再作思惟,此間只此一門——大白牛車一乘門,大乘法,而複狹小。大乘法乃圓融無礙,其義雖廣,惟大乘圓覺菩薩可入,而非外道及七方便乘人可入之門。人修菩薩道,佛國門,此妙行——大乘法難行,此乃棄一切方便法者,故謂狹小佛乘之妙理是純一無雜,這道理確是微妙不可思議,不易明白,故謂狹小;這教屬圓教,權實不二之教理,凡夫不知出門,是為不知權,又不知入此門,是為不知實。二乘雖知出,卻不知入,亦不明這教理。菩薩雖自知出,亦不知入,此菩薩即別教菩薩,亦即七方便菩薩。七方便人不明此教理;由於小乘人不能入大乘之路,故教義雖廣,猶言狹小。行者以圓教修行,修菩薩道直達佛之果位,暢通無礙,故名’‘。妙行難行,去方便法,故名狹小

諸子幼稚,未有所識:言聲聞、緣覺、菩薩三乘人無智無識,不驚不怖,雖于二萬佛所教化修無上道,然其善根微薄,聞大乘法心不信受,更生退心。

戀著戲處:小乘人執著於見愛,退失菩提心,受八苦交煎。執著於依、正二報上:依報就是山河大地、房廊屋舍。正報就是我們這個報身,這個有情世界。三界中欲界眾生執著於五欲(財、色、名、食、睡),或執著於五塵上(色、聲、香、味、觸)。色界眾生執著於味禪(四禪天眾生執著於禪悅為食,法喜充滿,所以初禪天叫離生喜樂地,二禪天叫定生喜樂地,三禪天叫離喜妙樂地,四禪天叫舍念清淨地。喜樂、妙樂、清淨都是坐禪中一種滋味,他貪戀這些滋味)。無色界執著於定,雖雲:勤修戒、定、慧。亦不可執著於定。人由於有各種執著,有所貪戀,故不能脫離三界,捨不得放下愚癡的知見,所以在此間流連忘返。

或當墮落:謂眾生或會墮落,意思是能改過自新,知道覺悟就可免於沉淪。但因為愚癡,執著於五欲,而致墮落三途(畜生、餓鬼、地獄三惡道)。眾生又因無知,染苦為樂,背覺合塵,故墮落此三惡道。墮落而被八苦、五蘊(色、受、想、行、識)之火所燃燒,猶不覺悟,不知這猛火會燒掉其法身、善根。

我當為說怖畏之事。此舍已燒。宜時疾出。無令為火之所燒害。作是念已。如所思惟。具告諸子。汝等速出。父雖憐湣。善言誘喻。而諸子等樂著嬉戲。不肯信受。不驚不畏。了無出心。亦複不知何者是火。何者為舍。雲何為失。但東西走戲。視父而已。

眾生不知被八苦、五陰所燒,十八界是盛載諸苦的器皿,不知尋出舍離,不知這是喪失法身的因由。但東西走戲:漫無目的,四處流逸,背明向暗,生死往還,忽然而天,忽然而地,總脫離不了三界。視父而已:是比喻不遵從大乘佛法,猶如小孩子不知天高地厚,就算其父親訓示之,仍置之不理。雖然眾生不聽訓誨,不受教化,佛因為本著大慈悲心所以仍不舍離眾生,視眾生如親生子,悲心湣切。

爾時長者即作是念。此舍已為大火所燒。我及諸子若不時出。必為所焚。我今當設方便。令諸子等得免斯害。

當時,長者即佛,作如是想:這大舍宅已被八苦、五蘊之火焚燒,我若不與三乘人(聲聞、緣覺、菩薩)及五百人(五道眾生)即出離這火宅,就必然要為大火所燒。前面曾說佛已出離火宅,何以現在又說在火宅被火所燒呢?其實佛的法身已得安穩離三界,現在被火所燒者是佛的應身。如今我應設立權巧方便之法,令一切眾生不被八苦、五蘊等所害,不受業火所燒。

父知諸子。先心各有所好種種珍玩奇異之物。情必樂著。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稀有難得。汝若不取後必憂悔。如此種種羊車。鹿車。牛車。今在門外。可以遊戲。汝等於此火宅。宜速出來。隨汝所欲。皆當與汝。

即佛亦即長者,所謂知子莫若父,作為父親者最明白子女的喜惡,知道他們的心意。知眾生者莫若佛,佛洞悉一切眾生的根性。先心各有所好,眾生以前所學習的小乘佛法。種種珍玩奇異之物,情必樂著,各人所修的法不同,有修佈施、四諦法、十二因緣法,都是各有其可樂之處。

佛又告訴他們:你們所玩樂者都不是特別有趣的,而我現在有更新奇難得的玩具,你們若不拿取,將來一定會後悔。有這麼多的羊車、鹿車、牛車羊車譬喻聲聞,是為小乘。鹿車譬喻緣覺,鹿比羊力大是為中乘。牛車譬喻菩薩,牛力更大,可以運載更多東西,故喻大乘。這些車都在門外放置,你們快點出來取吧!你們喜歡的,我都一一賞賜給你們。

爾時諸子。聞父所說珍玩之物。適其願故。

當爾之時,三乘人及五道眾生,聞佛說三乘法門,是如此微妙,引起他們的好奇心,適得其所,正合他們的心意。佛說這權巧方便的三乘法門,以度五道眾生。最後佛才說這唯一佛乘。所以在法華經中所說的是實智妙法,而無權巧法,故智者大師說法華經是純圓獨妙。

你們講經說法者,應尊敬前輩祖師,不可直稱其名,如稱六祖大師不可稱惠能,稱初祖達摩,應尊稱之為初祖達摩大師。天臺宗智顗祖師,我們應尊稱他為智者大師,或者天臺大師。

心各勇銳。互相推排。競共馳走。爭出火宅。

心各勇銳:各人心中都有他所歡喜的玩具,譬喻眾人歡喜這方便法門,教化對機,能機教相稱,按依三慧中之聞慧,可說是修四念處之一種法。眾生的心勇猛銳利,表示思慧,這思慧是用般若觀照,亦是參禪的靜慮思慧。即要以銳利的智慧去修行,能明辨是非,不入歧途,不會明知故犯。我們人未入佛法之門時,不懂真理,所以誤入歧途。皈依三寶後,就要依教奉行,否則,明知故犯,必墮地獄。

互相推排:追求苦、集、滅、道四種真理,把見惑、思惑都制伏,故謂互相推排。在苦法中修苦法智、苦法忍;在集法中修集法智、集法忍;在滅法中修滅法智、滅法忍;在道法中修道法智、道法忍。以四諦互相觀察,互相推排,即能降伏見惑。此段經文亦喻四加行(暖、頂、忍、世第一)是暖和頂位。馳走是忍位,字喻世第一。在楞嚴經上有討論四加行。

競共馳走是爭取無生法忍之殊勝妙理,屬忍慧。即世第一。馳走屬見道位,證初果阿羅漢。見惑是對境起貪愛,現在把這念斷絕,無見愛之迷惑,而證初果阿羅漢,但未斷分段生死。分段生死,由出生到死可稱為一段。眾生從出生到死一切所行所為,都是業力招感。

爭出火宅:是屬思惑道。斷思惑,證無學位,即證四果阿羅漢,斷了見惑、思惑,而能出離三界。此時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不被氣秉所遮,不為物欲所蔽。人常被習氣所束縛,任性放逸,貪求物欲,把本有的智慧遮蓋,所以不能超出三界,應儘快出離此火宅;譬喻學佛法之人,要本著正知正見,以求出三界。

前幾天,有人對我說,他覺悟自己以前用攀緣心是不對的。他能知錯,可見其用功已有進步,應繼續努力不懈。西方人修道者少,混道者多,現在知道天天打坐用功,修行即有所進展。同門修行者,應互相勸諫勉勵,不但是出家人要用功,在家弟子亦要用功,常隨喜聽經念佛。普通人不可直呼出家人之法名,只有其師父或其他大德,可呼其法名,而一般人只可稱其別號。如萬佛聖城中出家人法名是果,別號恒。稱在家人也應加居士,以示互相尊重。在道場中共處,應多看他人的長處,互相勉勵。我對一切弟子平等看待,從沒有輕此重彼,惟希望大家真正用功修行。

是時長者。見諸子等安隱得出。皆於四衢道中。露地而坐。無複障礙。其心泰然。歡喜踴躍。

這時,佛見眾生從火宅出離,坐於露地中。四衢道喻四諦(苦、集、滅、道)之觀法,得苦、集、滅、道的智慧,超出五道輪回,在四衢道中修行。即修四諦之觀法,而得證果,斷盡三界見思惑。露地而坐是喻證得果位就不求進步,停止不前,化城自困。人在三界中,若被六道輪回所困,就不得解脫。超出六道輪回,就不復障礙,其身得安隱,而心感安樂無所憂慮。眾生都歡喜踴躍,因為能夠出離火宅,而感到欣慶。

現在弟子們都蹣躍的隨喜聽經,我這為師者亦甚感歡喜踴躍。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印光大師,曾在普陀山閉關十八年,研究大藏經,以他這大德在南京時講經,尚且無人往聽說法。我現在以中文講經,這樣多外國人來聽經,可歸功於翻譯者,而我亦心感歡喜踴躍。

時諸子等各白父言。父先所許玩好之具。羊車。鹿車。牛事。願時賜與。

羊車、鹿車、牛車譬喻三乘果位。欲得三乘果位,必要先超出三界。三乘果位屬權巧之教,故超出三界後,此三乘車位了不可得。三乘人在方等時,四教並談(藏教、通教、別教、圓教);佛責備藏教人獨善其身,通教人未聽從佛之訓誨;同時讚歎別教人、圓教人所行合乎佛的意旨,能回小向大,于般若時再作整頓淘汰。法華經中言明以前,以其根不及,故說權巧之法,現在法華會上所說之法,才是大乘實法。此三乘諸子向佛索取,他先前所許諾之車——羊車、鹿車、牛車,現在應該賜與我們。

舍利弗。爾時長者各賜諸子等一大車。

諸子譬喻一切眾生,佛視一切眾生皆平等如一,俱無差別,非三乘法所能及。然三乘法雖是權法,但是其性相同,仍不失為微妙之法。眾生在往昔習氣各別,如修四諦法(苦、集、滅、道)、十二因緣法(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都是以前所修習之法。又有修六度(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種波羅蜜)。此外又有修慈悲喜舍,色法、心法、逆法、順法、依報法、正報法、實法、理法、因果等法、自法、他法。還有明白法和糊塗法,明則覺,不明則迷。又有修福慧之法,常以利人為本。不但幫助他人,更要以不妨礙他人為原則。作弟子者應護持師父所說之法,擁護道場就可修福立德。深入經典,恭敬禮拜經典,依經中之道切實修行,若只是知而不行,明知故犯,即未得經典之啟發。天臺宗智者大師是讀法華經而開悟,他聞楞嚴經而起恭敬心,向西方禮拜十八年,仍未得閱此經。中國很多大德也是向經典中每字禮拜,如禮拜法華經、楞嚴經、華嚴經等。故說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修道人要常自我約束,去一切習氣毛病,所謂過則勿憚改。我對每個弟子,都是平等看待,希望你們每人都能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在西方開拓佛教。所謂:一切法皆是佛法,你們明白佛法的真義,就要切實的修行。這些聲聞都各有其修行之法門,但一切皆是權教而非實教。如今所開示者,乃真實之法。因昔日所習之法不同,故經中言。雖各習之法不同,現在佛皆與之摩訶衍(大乘)之法,攝受一切法,一切眾生皆能入,故言大車

其車高廣。眾寶莊校。周匝欄楯。四面懸鈴。又于其上張設幰蓋。亦以珍奇雜寶而嚴飾之。寶繩交絡。垂諸華纓。重敷婉筵。安置丹枕。駕以白牛。膚色充潔。形體姝好。有大筋力。行步平正。其疾如風。又多僕從而侍衛之。

其車高廣:喻佛乃無所不知,無所不見,知見深遠而無邊際,無法衡量。法界三諦(空諦、假諦、中諦)包括一切法。故曰如來知見具足一切佛法。

眾寶莊校:言以六度萬行莊嚴法身,我們要躬行實踐這六度萬行,才可莊嚴法身。

這譬喻品是法華經中最精要之一部份,實在難以明白。但若要深入法華經之義理,必先詳盡研究這一品,能瞭解其妙旨,則能契合此經,其他部份亦不難明白了。

周匝欄楯:譬喻陀羅尼,譯為總持。總一切法,持無量義。總身口意三業清淨,持戒定慧三學圓明。陀羅尼能持萬善,遮蓋眾惡,使之消滅於無形中。即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四面懸鈴:譬喻四無礙辯,就是辭無礙辯、法無礙辯、義無礙辯、樂說無礙辯。1、辭無礙辯:言辭動聽,使眾生從言辭方面生信心。如古人陶潛(陶淵明)本欲隱居,由於寫了歸去來辭,流傳到現在亦為後世人所頌。2、法無礙辯:以一法發揮成萬法,以萬法而歸一法。所謂一本散為萬殊,萬殊仍歸一本。故曰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法無定法。3、義無礙辯:宣揚世出世法之義理,圓融無礙,事理無阻。4、樂說無礙辯:說法者樂於說法,說法時口若懸河,能演暢無窮無盡之道理。

又于其上,張設幰蓋:即以綢緞所造之幰蓋,蓋在車上。譬喻佛有慈、悲、喜、舍四無量心,是予眾生樂,是拔眾生苦,是舍與一切貧窮之眾生,是歡喜教化一切眾生。佛最大之德行,乃是慈悲無量,喜舍無量,在一切德行中,以慈悲為最高,故能普覆一切眾生。故經載:若慈悲能具足四無所畏,名為如來慈。佛修四無量心,成就清淨梵行,故曰張設幰蓋

亦以珍奇雜寶,而嚴飾之:譬喻四無量心,要以萬行莊嚴之。即謂大乘法以具足六度萬行。一切法門,莊嚴大乘法。

寶繩交絡:譬喻四宏誓願。此四宏誓願要身體力行,迴光返照,反躬自省。第一願眾生無邊誓願度:我有度眾生否?度眾生即行菩薩道,但度眾生亦不可執於度生之相。所謂離一切相,掃一切法。第二願煩惱無盡誓願斷:是否已斷煩惱?煩惱即菩提,冰即水,水即冰;把煩惱化為智慧水,即為菩提。何以說眾生即佛,佛即眾生呢?你把眾生度盡即為佛,若未度盡眾生,你仍然是眾生。覺悟即佛,迷昧即眾生。所以不要向外馳求,以求度眾生。你若把自性眾生度了,即度眾生;故六祖壇經雲:自性眾生誓願度。一切眾生如一,無人我之分,要先度自性眾生。覺者佛也,迷者眾生也。覺與迷無異,不迷即覺,不覺即迷,如冰與水無差別。故說煩惱無盡誓願斷。第三願法門無量誓願學:無量無邊之法門,我是否已學呢?第四願佛道無上誓願成,不可猶豫不決,應誓修行以成佛道,否則,達不到佛的果位。

垂諸華纓:車上有華纓垂下,譬喻四種攝受眾生之法——四攝法:佈施、愛語、利行、同事。1、佈施:所謂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若要眾生入佛的智慧,先以方便法引導之。眾生愛財,則施之與財,令其生歡喜心,繼而教之以佛法,彼必樂於接受。佈施本應以法施為先,財施為次。但以方便法使其接受,故先施之以財,繼之以法施,再施以無畏施,令眾生得聞佛法,離一切恐懼,遂能稱心如意。2、愛語:用溫柔善巧的言詞化導,猶如父母愛子女之心,無微不至;待眾生以慈愛。3、利行:專做善事以利益眾生。4、同事:表示與眾生旨趣相同,與之作伴,即可導其信佛,使之反迷歸覺。故菩薩行菩薩道,以四攝神通度眾生,對其潛移默化,縱是有過錯之眾生,亦漸遷惡向善。菩薩對頑劣不知悔改的眾生,仍常希望彼終能改惡向善。所以這四攝法是妙不可言。菩薩對我們如此慈悲愛護,我們應趕快懺悔,何以得菩薩善待而懵然不知呢?

重敷婉筵:即車內鋪著重重疊疊的墊褥,軟綿綿的。譬喻薰修一切禪,依觀照般若來薰修,日久則有所成就。表示重複、柔軟,喻在坐禪時得輕安之感。這感覺是接連不斷,乃至行不知行,立不知立,坐不知坐,臥不知臥,到無人無我之境。這境界是要用功修行才可達到,其中滋味亦要你們親身體會,才可得知,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安置丹枕:安放在車上的紅色枕頭,以紅色的光譬喻無分別法。枕分內、外枕,外枕是車行時用以支柱,譬喻修道用功,動不礙靜,靜不礙動,動即靜,靜即動,動靜一如。車行即動,車停即靜,動靜同是此車。我們修道亦複如是,動靜都在我們本身。車內亦有枕,用以休息身首,譬喻一行三昧,能生真正般若智慧。

駕以白牛:譬喻無漏般若智慧。我們所有一切習氣毛病都是,一切欲念都是。為何我們沒有成佛,沒有開悟,習氣累累、欲念重重呢?就因為有,若無漏就得解脫了。得無漏智慧修四諦,四諦就成就。保持無漏智慧,修十二因緣,十二因緣亦成就,而致開悟。修六度,亦得到彼岸。俗語雲:天天防火,月月防賊。我們要天天防無明火起,月月防六賊(眼、耳、鼻、舌、身、意)打劫。這六賊常把你支配得顛顛倒倒,將你自性的法寶都偷去。人若能保持無漏,定會成佛。無漏即駕上白牛車。我講心經時,有偈雲:白牛大車磷磷轉,黃臉小兒跳跳鑽。黃臉小兒跳跳鑽,譬喻人們的意念是反覆不定,像小孩子在蹦蹦跳跳一樣。幸而人皆本有大白牛車——無漏,以把持這念生念滅的意。駕以白牛是色的本體,清淨無染,此謂法之本體清淨無染,與無漏之智相應。大白牛車表示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圓滿成就,得以開悟。又表示四正勤(未生善根令生,已生善根令長,未生惡令不生,已生惡令消滅)。

膚色充潔:譬喻二世善圓滿,二世惡消滅。四如意足(欲如意足、精進如意足、念如意足又叫心如意足、思惟如意足)。你們若能無淫欲心,本著無漏的智慧,你欲修道,就能滿修道的善欲。你想精進,就可以發奮開拓西方佛教之先河。念如意足,即能遂心滿願。思惟如意足,是有所思惟就能達到理想。故欲得無漏智慧,必先去一切染汙,以清潔為本。

形體姝好:即大白牛車形體美好,譬喻發大乘心,如形體姝好,只此一心就包括一切法。

有大筋力:即大白牛有強健之筋力,譬喻五根(信、進、念、定、慧)。這五種善根,何以為?根以生長為義,所謂根生蒂固,本固枝榮。根本堅固,枝葉才會茂盛。我曾說佛法如大海,唯信能入,故學佛法先要有信心,繼而向前求進步,念玆在玆,永不忘卻。有了根,不被人所動搖,更要有根堅持立場,才足以度人而不為人所轉。有根則能生根。喻五力(信力、進力、念力、定力、慧力)。由五根生五力,有五力則可證得無漏智慧,成就一切菩提種子。

行步平正:即此牛有大筋力,故行步穩當,毫不蹉跎。譬喻定慧均平,必須定慧並進。若單有定而缺慧,則成愚癡的修行人。單有慧而無定,就成太活躍的修行人。故必要’‘兼備,互助互勉才算標準。又譬喻七覺支,又名七覺分,亦即七菩提分,是七種覺道法門。佛為二乘所說之三十七道品(五根、五力、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大乘佛法中亦包括此三十七道品。七菩提分:1、擇法覺分:又名擇法覺知,以無漏智慧擇法眼,去選擇是法非法、正法邪法、真法偽法、實法虛法,能從正而舍邪。2、精進覺分:依真正法門往前精進修行。3、喜覺分:有正邪之分,有依正道修行而歡喜,亦有依邪道修行,墮於顛倒誑喜。凡是依欲念而行,是為顛倒,應以禪定、佛法為喜,所謂禪悅為食,法喜充滿。得聞佛法,知其高深奧妙,故生歡喜心。4、除覺分:明辨是非,取正除邪。5、舍覺分:舍離一切不當者,如坐禪不可執著好處,不可貪戀境界,應該舍離。6、定覺分:無所執著,有智慧就生定。你們若是昏沉,則應以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以對治之。若是有焦躁之心,則以除覺分、舍覺分、定覺分以對治之。7、念覺分:心有昏沉或焦躁皆是。發菩提心之人,必須依照七菩提分修行。能依七菩提分而行,致身心安穩,故謂行步平正,是用功得力的表現。

其疾如風:此車被大白牛拉著,風馳電掣的向前走表示前進不退之義。有清風,有颶風,此可以是清風,亦可以是颶風。何以故?你被此風所吹而覺清涼舒暢,則可謂清風。但亦可算是颶風,因為此風能吹毀一切天魔外道,去一切邪見。其疾如風譬喻八正道,修道人應依八正道修行;1、正見:必須具足正知正見,以無漏智慧破除一切邪知邪見。非禮勿視是為正見。2、正思惟:非禮勿聽是也,由所聽聞而起思惟。3、正語:非禮勿言即正語。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我們切勿背後評論他人過失,應儘量包涵。大家有緣才會聚在一起修道,故應隱惡揚善,免起過咎,而使他人生退心。4、正業:非禮勿動即正業。勿經營邪業如賭館、鴉片館,販賣牲畜、妓院等。何謂正業?參禪打坐,學習佛法就是正業。5、正命:一切所行都是光明磊落,是為正命。有五邪命(一標異現奇、二說己功德、三占相吉凶、四高聲現威、五說人供養)。6、正精進:有修邪精進者晝夜六時修習旁門左道,亦有行無益苦行,皆是邪精進。正精進是依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之法門、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四諦法、十二因緣、六度波羅蜜等都是正精進。依佛之訓誨而行,能依教奉行,是為正精進。正精進分身精進和心精進;心精進是勤念三寶,念念不忘思惟正法;身精進是身體力行,如拜經、念佛、禮懺、念佛名號等,都是屬身精進。7、正念:念佛、念法、念僧就是正念。邪念就是念見、念愛、念私、念偏見,對情愛念念不忘,每一念都自私自利,就是邪念。念佛: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或念南無消災延壽藥師佛,都是念佛。念大悲咒、楞嚴咒都是念法;念金剛經、法華經等也是念法。有幾位女居士白天工作,晚間則到這裏來念經,這就是正念。念僧:念十方賢聖僧。你們要念僧以供養僧,念法以供養法,念佛以供養佛。你若想修福報,就要供養三寶,所謂:凡僧雖不能種福,祈福必假凡僧。泥龍雖不能降雨,祈雨必假泥龍。凡僧是未證果的僧人,這凡僧雖然不能給你種福,若你誠心地向凡僧求福,十方的賢聖僧必降福與你。在中國天旱時,一般人就會到龍王廟去求雨。廟中有泥造的龍,故說祈雨必假泥龍。天上的龍神是掌管降雨,不是凡夫肉眼所能見。

從前,我居於東北時,有一個徒弟,名果舜,他建了一個茅蓬,在一所龍王廟旁,懇請我為此茅蓬開光。於開光之日,有十條龍來求皈依三寶,當時有四個弟子在場,其中兩個有天眼通,另兩個打坐入定就可觀察事情。我令此等龍先往謁玉帝,為我轉達求雨之訊,若翌日得天降雨,我則遂彼等求皈依之願。翌日,在我們所居處四十裏內,天果降甘霖。我乃履行諾言為彼龍授皈依。這事雖是難以置信,但卻是事實。

又于我居香港時,一年天旱,佛教界各道場都求雨,毫無效果。後我令一弟子于三天內念南無阿彌陀佛,限她三天內必要求到雨。她至誠念佛,果然於兩天后即得雨。我心知已皈依門下之十龍,必遵師命降雨。此等事例,屢應不爽,確是妙不可言。親歷其境者,則深信不疑。

8、正定:邪定是執著境界,而正定是修四禪(初禪天、二禪天、三禪天、四禪天)、八定(四禪天再加上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修此法必先去我相,無所執著是為正定。

又多僕從,而侍衛之:即有眾多僕從侍奉衛護。僕從譬喻方便法門,修行人以方便法達到彼岸。天魔外道及二乘人都隨方便智修道。維摩經雲:皆我侍者。果地菩薩都有神通,皆能遂心如意,好像有很多僕從為其操作。故曰:又多僕從,而侍衛之,大乘法需要很多方便法助其成就。

念念觀心,現前一念心,乃無先無後,無始無終,無邊無際,此心具足空、假、中三諦,故以其車高廣以喻之。現前一念心乃具足十法界(佛法界、菩薩法界、緣覺法界、聲聞法界、天法界、修羅法界、人法界、畜生法界、餓鬼法界、地獄法界),故謂之。以眾寶莊校譬喻一切眾生之性德超逾恒河沙數;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故心外無法,法即是心。心是包括世法、出世法,是為周匝欄楯四面懸鈴:因心能普遍受應一切,演諸音教,皆不出一念心,故謂四面懸鈴又于其上,張設幰蓋:喻心乃一切諸法中上妙者,無法不包,無法不容。亦以珍奇雜寶,而嚴飾之:譬喻心有心王——八識心王,其餘為心佐,心王作觀想,此觀想起于所有心佐,互相照應。心佐與善心心佐,互相連系,息息相關,故曰:寶繩交絡。善心的心佐能生無量智慧,亦能成就無量福德,故為垂諸華纓。一念心性具足柔軟輕安之法,更具足一切諸法,重重無盡,故謂重敷婉筵。心性能動亦能靜,動不礙靜,靜不礙動,動靜一如,是為安置丹枕駕以白牛:心性之理是由妙觀察智顯現出來。膚色充潔:即誠心之功德乃微妙不可思議,心性無量功德,若不摻雜無明煩惱,是為色潔。心圓融無礙,故日形體姝好。觀心圓融無礙之智慧,能生長一切善根,圓觀又能摧伏三界以內的見愛,又能摧伏三界以外的顛倒想,故曰:有大筋力。圓觀乃定慧不二,即定即慧,定慧圓融,故雲:行步平正。圓觀能使其達彼岸,故其疾如風。圓觀能支配一切心佐,故為又多僕從,而侍衛之

所以者何。是大長者財富無量。種種諸藏。悉皆充溢。

所以者何:這是什麼緣故呢?

是大長者,財富無量:即佛所說種種諸藏,包括一切法,總而言之,即六度萬行,六度就是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單知六度,而不去行,不能登彼岸。必須切實修行,才能直達涅槃彼岸。佈施有財施、法施、無畏施。持戒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忍辱是逆來順受,無我相、我執、我見,常觀想:未生之時誰是我?生我之後我是誰?長大成人假名我,轉眼蒙矓又是誰?去我相,就可逆來順受。學佛法是必須躬行實踐,若遇逆境仍能如如不動,才真正領悟到妙法蓮華經之妙處。不要執著「我相,這個終會死,何必為這個爭名奪利呢?若有人打你,那是你前生所造業的果報。你今生罵人,來生就會被人罵;你今生給他人添麻煩,則來生他人也會給你添麻煩,所以因果絲毫不爽。若有人打你,就應作無我觀想,如果你難以放下這個我相,有一妙法可助你把我相放下。有人打你,你當自己走路不小心撞到門框上;有人罵你,你可自我解嘲,當他在唱歌,或說某種外國語言而你聽不懂。你能用這種種的反面方法以對治,煩惱自能消除。人有業障才有煩惱,既有業障就應消除業障,修忍辱行。如彌勒菩薩偈雲:老拙穿衲襖,淡飯腹中飽,補破好遮寒,萬事隨緣了。有人罵老拙,老拙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隨他自幹了,我也省力氣,他也無煩惱。這樣波羅蜜,便是妙中寶,若知這消息,何愁道不了。所以去我相修忍辱波羅蜜,才是真正明白佛法。所謂千日打柴一火焚,一把無明火起,能把日積月累的功德燒盡。因此,人學習佛法,必定修忍辱波羅蜜,不為外境而生煩惱。

精進是晝夜六時勤精進。禪定是靜慮。這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五度是為福德藏,第六度是般若(智慧)波羅蜜,是般若藏,亦名智慧藏,故謂種種諸藏悉皆充滿:譬喻權、實二智。權智充滿為,實智充滿為。權實二智都圓滿,故謂悉皆充滿

而作是念。我財物無極。不應以下劣小車與諸子等。今此幼童。皆是吾子。愛無偏黨。我有如是七寶大車。其數無量。應當等心各各與之。不宜差別。所以者何。以我此物周給一國。猶尚不匱。何況諸子。

而作是念,我財物無極,不應以下劣小車,與諸子等:長者而作是念,我這法財乃至高無上,不應以小乘法教導一切眾生。與諸子等:諸子即聲聞、緣覺、菩薩。今此幼童:譬喻以上三乘諸子初發心,皆是無智無識,猶如幼童。皆是吾子,愛無偏黨:他們皆是吾子,我對他們一律平等看待,並無輕此重彼。我有如是七寶大車,其數無量:譬喻七菩提分、八聖道分、五根、五力、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合稱三十七道品,以莊嚴這大車,其數無量。應當等心,各各與之,不宜差別:我應當平等以待之,皆與之大車,不宜有所偏差。所以者何:是何緣故呢?以我此物,周給一國,猶尚不匱一國譬喻常寂光淨土,不匱譬喻佛法永不缺乏。何況諸子:我的法寶佈施給全國人民猶不缺乏,何況是我的兒子呢?

我們要認真迴光返照,反省自己是否有煩惱,若無煩惱,即已得佛法的好處,否則更要切實修行,到有八風吹不動的定力,才算得到佛法的好處。

是時諸子各乘大車。得未曾有。非本所望。舍利弗。于汝意雲何。是長者等與諸子珍寶大車。寧有虛妄不。

是時諸子各乘大車:長者賜與諸子大車之時,言長者就是有財富無量。若諸子非其兒子,則不會與之大車。若是其子,而長者無財亦無以與之。是長者既有種種諸藏,諸子乃真佛子,故佛等賜與大車。本來諸子只求得羊車或鹿車,已心滿意足,長者因財富無量,乃賜與大車給其子,即佛以大乘法救度眾生。得未曾有,非本所望:是諸子從未見過如此上乘法,並非他們意料所及。譬喻二乘人本來修小乘法,已了分段生死,現藉著他們本來修習小乘的法門回小向大,成就大乘法,了變易生死,此乃超乎他們本有的希望。舍利弗,於汝意雲何,是長者,等與諸子珍寶大車,寧有虛妄不:舍利弗!你意下如何?是長者平等與諸子珍寶大車,是否適當呢?

舍利弗言。不也。世尊。是長者但令諸子得免火難。全其軀命。非為虛妄。何以故。若全身命。便為已得玩好之具。況複方便。於彼火宅而拔濟之。世尊。若是長者乃至不與最小一車。猶不虛妄。何以故。是長者先作是意。我以方便令子得出。以是因緣。無虛妄也。何況長者自知財富無量。欲饒益諸子。等與大車。

舍利弗尊者答佛道:否,世尊,此長者並沒有打妄語,他確能使諸子免於被火燒之難,得保全性命,非為妄語也。何以故?人身命誠可貴,若已保其身命,已算得到好玩之器具,何況長者廣設方便,把一切眾生從三界火宅中救出,世尊,若是長者乃至一小車不與我們,亦不算虛妄。何以故?因這位長者在未救出諸子之前,已作如是想:我要以方便權巧之法,令諸子從火宅中逃出。以這因緣故不算打妄語。何況是長者,自知有財富無量,使諸子得好處,如得大車。前文謂佛以大乘法救度一切眾生,故非妄語。

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如汝所言。舍利弗。如來亦複如是。則為一切世間之父。于諸怖畏衰惱憂患。無明闇蔽。永盡無餘。而悉成就無量知見。力無所畏。有大神力。及智慧力。具足方便智慧波羅蜜。大慈大悲。常無懈倦。恒求善事。利益一切。而生三界朽故火宅。

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正如你所言,佛救眾生如長者救諸子一樣,如來是一切世間眾生之父。眾生被一切怖畏、衰惱、憂患、無明所遮蓋,如今把這一切煩惱一掃而盡,成就一切佛知見。正如舍利弗尊者乃從佛智慧門開佛知見,得智慧第一。目犍連尊者從神通門開佛知見得天眼第一,成就十力、四無所畏。佛有大神力救拔一切眾生離苦得樂。佛有四智(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佛具足權巧方便法門,智慧波羅蜜——乘般若船登彼岸。大慈是予眾生樂,大悲是找眾生苦,永無懈倦。佛以教化一切眾生為本懷,這也如阿難尊者發願: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佛憐湣眾生在世界上顛倒度日,終日東奔西跑,認假作真,不知出離三界火宅,故佛以大神通力、大智慧力,以利益一切眾生,而生於三界苦宅中,為救拔眾生,令之醒悟,願求出離。

為度眾生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愚癡闇蔽三毒之火。教化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生於火宅為救度眾生,眾生無恐無怖,受眾苦交煎而不知。生時如生龜脫殼,老時各器官機能衰退,病臥床上苦不堪言,求死不得,行動不能,死時如活牛剝皮。充滿憂悲、苦惱、愚癡、闇蔽,以及貪、嗔、癡三毒之火。佛教化眾生,令得無上正等正覺,得佛果位。佛時刻等待眾生成佛,我們應早離此三界,免令佛久等。

見諸眾生。為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之所燒煮。亦以五欲財利故。受種種苦。又以貪著迫求故。現受眾苦。後受地獄畜生餓鬼之苦。若生天上。及在人間。貧窮困苦。愛別離苦。冤憎會苦。如是等種種諸苦。眾生沒在其中。歡喜遊戲。不覺不知。不驚不怖。亦不生厭。不求解脫。於此三界火宅。東西馳走。雖遭大苦。不以為患。舍利弗。佛見此已。便作是念。我為眾生之父。應拔其苦難。與無量無邊佛智慧樂。令其遊戲。

佛見諸眾生為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眾苦交煎,皆因貪求五欲故,五欲為財、色、名、食、睡,或色、聲、香、味、觸。人常被五欲所轉,而顛倒是非,但人若看破五欲,則能放下貪著,作種種功德。人若明白財、色、名、食、睡皆身外物,大限來時,一切也得放下,就不會再貪著五欲。楞嚴經上載:六根能令人造罪,亦能令人成佛。五欲亦如是,迷戀則貪著,看破則放下。人由於貪求故,求不得而生種種苦惱。在世上貪求而造罪,至死後墮地獄、畜生、餓鬼之苦。若生天上及人間,則受貧窮困苦。境況貧困時,欲造功德亦無法佈施。又有愛別離苦,與心愛的人分離,難舍難離。怨憎會苦,乃與所厭惡的人,卻狹路相逢,如是種種諸苦。沉沒其中,歡喜遊戲三界中,不知苦集之煩惱,故不驚不怖,不生厭倦,不求解脫。於三界中東西馳走,所遭所遇雖然儘是苦惱事,卻不以為患。佛謂舍利弗,佛見此情形,便作是念;亦即是譬喻中之長者,作是念:我為眾生之父,應救拔彼等離苦難,更與以無量無邊佛智慧之樂,使之在大慈大悲之大乘佛法中遊戲作樂。

人貧窮當然困苦,但富貴亦有樂苦,樂極生悲,所以說:貧窮佈施難,富貴學道難。釋迦牟尼佛貴為太子,亦能學道。在佛住世時有一公案:佛前燃點的油燈,本是晚間才燃點,日間熄掉。一日,有一窮人供養油作佛前燈用,廟上的香燈師按照平常的習慣,於日間欲把油燈熄滅,可是,該窮人所供養的油燈,總不熄滅。此人往告目犍連尊者,目犍連尊者又以神通刮起神通風,也吹不滅那盞油燈,複從須彌山后使出毗藍風,亦吹不滅此燈。眾人不明其故,往請問佛,佛謂:此窮人以他一生之積蓄,購油以供養,誠志可嘉,故此燈長明不滅。人在困苦中仍作佈施,是真佈施,這比起富人佈施,更為難能可貴。

舍利弗。如來複作是念。若我但以神力及智慧力。舍於方便。為諸眾生贊如來知見力無所畏者。眾生不能以是得度。所以者何。是諸眾生。未免生老病死憂悲苦惱。而為三界火宅所燒。何由能解佛之智慧。

舍利弗!釋迦如來又作如是想,若我只以神通力量及所有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而捨棄方便法門,為眾生讚歎一切佛的知見、十力及四無所畏,眾生不能以這因緣而得度脫。何以故?因為一切眾生不能免於生老病死苦,及憂愁苦惱,猶如幼子般無知,於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火宅中被火所燒,何以知道如來的智慧呢?

人若從未遇到佛法,又何以懂得佛法呢?如西方從未聽過佛法,一旦遇到佛法,就生恐懼心。人都有掩耳盜鈴的心理,明知自己犯錯,總不願面對現實,改過向善。未遇佛法之前犯錯,情有可原,但遇佛法後仍明知故犯,則罪加三等。有過者,宜改之;無過者,則勉之。愈勇猛精進,精益求精。人有過而屢犯不改,罪業彌增而致墮落。然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應知痛改前非。孔子曰:過則勿憚改。言有過應勇於改過,不怕改過。知過能改,善莫大焉。

舍利弗。如彼長者。雖複身手有力而不用之。但以殷勤方便。勉濟諸子火宅之難。然後各與珍寶大車。如來亦複如是。雖有力無所畏而不用之。

舍利弗尊者在聲聞乘中智高而為上者,但在菩薩乘中上智者則為文殊師利菩薩。佛謂舍利弗,如前文所載之長者,雖身手有力,喻佛有大神通及真實智不用,而用方便權巧之法——說三乘法(聲聞法、緣覺法、菩薩法)救度諸子,即三十子(聲聞、緣覺、菩薩三乘人,即佛的真子)和五百人(五道眾生),免於在火宅中,被三毒(貪、嗔、癡)之火所燒。長者以鹿車、羊車、牛車置於門外,誘幼子往門外,然後各贈與大白牛車。大車有六度萬行嚴飾之,即惟一佛乘。佛觀機逗教,見幼子根機所限,故先與之鹿車、羊車、牛車,即小乘法。佛先說小乘法,及至法華會上才開權顯實,示眾生以大乘法——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如來亦複如是,雖有十智力及四無所畏,而不用之。

但以智慧方便。於三界火宅拔濟眾生。為說三乘。聲聞辟支佛佛乘。

所以釋迦牟尼佛以智慧支配方便法,能觀機逗教,因人說法,應病予藥。眾生被貪、嗔、癡所蔽,法身慧命都被遮蓋著。貪者貪得無厭,毫不知足。嗔者遇逆境,即大發雷霆,無明火起,現修羅相。癡心蒙蔽眾生之良知良能,令他們昏昧因果,做顛倒事。人常被這貪、嗔、癡之火所燒。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使聲聞、緣覺、菩薩乃至九法界之眾生,聞佛所脫之法,皆發菩提心。佛於三界救拔一切眾生。

佛不怕被火燒死,而發大悲到火宅中救拔一切眾生。慈能予樂,悲能拔苦,佛把我們從苦中拯救出來,我人實應發大菩提心,生懺悔心不可再常發脾氣,須知佛在等待我們!佛既然已了生死,何以又說不怕死呢?佛確已了生死,但眾生之生死未了,佛感覺有切膚之痛,如同身受。我們要猛然醒覺,痛改前非,精進修行,以免牽累佛久等矣!佛為救拔眾生,分別為彼等說三乘法:聲聞乘、緣覺乘(辟支佛乘)、佛乘,佛予以鹿車、羊車、大白牛車,讓我們隨意選擇。

而作是言。汝等莫得樂住三界火宅。勿貪粗弊色聲香味觸也。若貪著生愛。則為所燒。汝速出三界。當得三乘。聲聞辟支佛佛乘。

佛而作是言:汝等,即三十子與五百人,亦包括你和我及一切眾生。佛告一切眾生,切勿誤認此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火宅為樂居,此三界實乃四諦法(苦、集、滅、道)中之苦諦。眾生顛倒是非,以苦為樂,迷不知返。勿貪粗弊言勿貪戀粗弊,被煩惱所蔽,擾亂心志。色聲香味觸即五塵亦稱五欲:有形相者為色塵,色、聲、香、味、觸塵則無形相可見,眾生被五塵所迷,但修行人要對境無心。所謂見事省事出世間,見事迷事墮沉淪。處身於境界中而能覺悟,就能超出三界,但被境界所迷就會墮落。常言道:眼觀形色內無有,耳聽塵事心不知,面對境界而不被境界所轉,要能自我把持,堅定宗旨。切勿被色聲香味觸五塵動搖心志。若貪著生愛:一般人不能了生死,主要原因是有,因愛生欲,欲愛是生死之根本,有漏之源頭。則為所燒:則為愛火所燒,此乃諦,有情愛則生煩惱。何以有情愛呢?因太重視這身體故,欲令身體得享受。試想釋迦牟尼佛為何到雪山上修行?為何在菩提樹下成道?就是他能去情愛斷煩惱,而得證果成佛。最初轉四諦法輪時說: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滅,可證性。此是道,可修性。煩惱是由於內有煩惱,才會招致外來之煩惱。

汝速出三界,當得三乘,聲聞、辟支佛、佛乘:佛謂汝等即出三界,慎勿再在此中流連忘返,把本有家鄉也忘卻,當即修行出離三界。聲聞乘是聞佛的聲音而悟道者。辟支佛亦即緣覺,春觀百花開,秋睹黃葉落,觀天地萬物榮凋,修十二因緣法而證得辟支佛果。生於有佛之世為緣覺,生於無佛之世為獨覺。辟支佛多居於深山幽谷,不與外界接觸,修行證果,成辟支佛。佛乘,是梵語,中譯為分為有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佛與凡夫有別,凡夫是不知不覺者,而佛能自覺,並且能覺他,既然自利又能利他。自覺覺他之行皆圓滿,故謂三覺圓,萬德備,名為佛乘是異乎菩薩乘、緣覺乘、聲聞乘者。法華經載唯一佛乘,更無餘乘。聲聞、緣覺、菩薩皆權便之法,唯有法是實法,開權顯實。

第二次轉四諦法輪佛又說: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道,汝應修。第三次轉四諦法輪佛又說: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斷。此是滅,我已證。此是道,我已修。佛初對憍陳如三轉四諦法輪,法華經此文亦是示以苦集滅道之道理。

我今為汝保任此事。終不虛也。汝等但當勤修精進。如來以是方便。誘進眾生。

佛保證你若依大乘法修行,必能成佛,絕非虛妄,汝等一切眾生當勤修精進。若不勤修精進,猶如說食數寶,所謂:終日數他寶,自無半分錢,于法不修行,其過亦如是。楞嚴經上亦說:譬如說食,終不能飽。必須勤修精進。精進分身精進,心精進。拜經、念佛、打坐、持咒是身精進。否則,心猿意馬,妄想紛紜,故要身精進。心精進是常念玆在玆。佛法是要身體力行,說得好,說得妙,不實行,不是道。單知而不行,就得不到其妙處,要精進修行才有所裨益。

如來以是方便,誘進眾生:佛說方便法,誘騙眾生出火宅,謂有鹿車、羊車、牛車於門外,待彼等出離火宅後,與之大乘。誘進眾生,猶如佛空拳度子,見小孩將掉進井中,一時情急,告以此子他手中有糖,孩子聞語即回頭,朝佛處爬。小兒得免墜井,而佛手中實無糖。眾生欲離三界,則應受佛而離火宅矣!

複作是言。汝等當知。此三乘法。皆是聖所稱歎。自在無系。無所依求。乘是三乘。以無漏根力覺道禪定解脫三昧等。而自娛樂。便得無量安穩快樂。

佛複作是言,汝等眾生當知此三乘法,聲聞乘、辟支佛乘、佛乘三乘法皆為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所稱歎,此三法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接引眾生的法門,故讚歎之。自在無系,無所依求:得自然智則自在,即得他心智,明白一切眾生的心意,則得自在。無系即得解脫,無掛無礙,遠離顛倒夢想,得最高智慧,把一切放下。無所依求: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即已了生死。我們的自性是能依,生死是所依,已了生死,即無所依。何謂無所求呢?諸漏已盡,梵行已立,即無所求。若能無所依無所求,就能證果,了生脫死。

乘是三乘:乘於三乘車上,以無漏之五根:信、進、念、定、慧,勤加精進,五根能增進善根,而生五力(信、進、念、定、慧)。是七覺支:1、擇法覺支,擇善而從之。2、精進覺支。3、喜覺支。4、輕安覺支。5、舍覺支。6、定覺支。7、念覺支。又叫七菩提分。是八聖道:1、正語。2、正見。3、正思惟。4、正業。5、正命。6、正念。7、正精進。8、正定。是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初禪有三天,二禪有三天,三禪有三天,四禪有三天。這是凡夫禪定的境界,無想天是外道禪定的境界,五不還天是聖人禪定的境界。四禪天人修禪定,而人在人間參禪打坐亦可達到這境界。修禪定的人打坐入定達初禪天的境界,叫離生喜樂地,得禪悅為食之樂,但覺身心舒暢,快樂而不知時日已過,好像虛雲老和尚在終南山入定坐了十八天,也是得這境界。誠心用功修行,參禪打坐就可得這境界,這初禪的境界,非獨天人的境界,而是修道人以凡夫之身,修行而可證入,僅是修行入門最初階段。前幾天本會有人證得此地,證得此地祇不過是修行的第一步而已!欲證聖果仍要繼續努力不懈,精進向前。

二禪是定生喜樂地,不要貪著快樂,要修定,所謂: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行住坐臥都如入定,不務外緣,心如止水,玲瓏透徹,打坐時不僅脈搏停止,連呼吸氣亦停止,唯有念未停止,仍會打妄想,一念生出來就會出定。三禪是離喜妙樂地,離一切喜樂,不再貪著「禪悅為食,法喜充滿之樂,得天上的快樂。你們若要嘗其中滋味,就要用功參禪打坐。四禪是舍念清淨地,連一念也捨棄,無生無念,此時已除一切客塵的煩惱,但仍未證果。以上是修道所得之輕安的境界。

是四無色定:(一)空無邊處定。(二)識無邊處定。(三)無所有處定。(四)非想非非想處定。四定天稱無色界天,則稱無色定,這四天的天人只有識而無形色,故稱無色定,而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亦稱四空處。禪定是四禪八定,四禪加上四無色定合稱八定。解脫有八種解脫:(一)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二)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三)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四)空無邊處解脫。(五)識無邊處解脫。(六)無所有處解脫。(七)非想非非想處解脫。(八)滅受想定身作證具足住,是八解脫,又稱八背舍。人初修道時,心中仍存有欲念,應用九想觀(不淨觀)對外色觀想,知其不淨則不會執於上,就得解脫。放下則自在,看破則能放下,故要先修此觀。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修行用功時候久了,不知不覺中離色欲之念,內無色欲之念仍要觀外色,觀想美女將來亦難兔一死,老死時其身亦變壞,作青淤想、膿爛想,有膿致幼蟲滋生,幼蟲食肉,剩下白骨,骨變土,四大分離各有所歸,風大還於風,地大還于地,水大還于水,火大還於火,各有所還,畢竟成空。能作如是觀想就不生貪愛,去愛欲心而得解脫。得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具足住即住于清淨本體上,空、識、有、想都解脫,得滅、受、想,身修滅、受、想定,識亦將滅。但識仍未滅,八萬四千劫之後亦會生,故雖然有四空處境界,生死仍未了。四禪加四空處,再加上滅受想定,稱九次第定。三昧是空三昧、無相三昧、無願三昧。成就這三種三昧,就成空無相願。以上等等之道理。

而自娛樂:修行得禪悅為食,法喜充滿。便得無量安隱快樂:尤其在禪定中得無量安隱快樂,得其空涅槃,永離一切災患。

舍利弗。若有眾生。內有智性。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殷勤精進。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是名聲聞乘。如彼諸子。為求羊車出於火宅。

佛謂舍利弗,若有眾生,內有智性,從佛世尊聞法信受:眾生前生曾從佛聞法,並能信而受,不生疑惑;信受是聞慧。殷勤是思慧,常作思惟。精進是修悲。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是名聲聞乘。如彼諸子為求羊車,出於火宅,只自顧自覺。羊車譬喻聲聞乘,如羊離群,只自了生死,不顧後群。

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殷勤精進。求自然慧。樂獨善寂。深知諸法因緣。是名辟支佛乘。如彼諸子。為求鹿車出於火宅。

若有眾生,聞法信受不疑,信心是發自內心,所謂自己吃飯自己飽,自己生死自己了,旁人是不能替代你生信心,必須自已生信心。殷勤精進,求自然慧,樂獨善寂:喜獨居修行。深知諸法因緣:深知十二因緣,成辟支佛乘。如彼諸子為求鹿車,出於火宅:以鹿車譬喻辟支佛乘。有佛出世時,名緣覺。無佛出世時,名獨覺。辟支佛是自證自了。

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勤修精進。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如來知見力無所畏。湣念安樂無量眾生。利益天人。度脫一切。是名大乘。菩薩求此乘故。名為摩訶薩。如彼諸子。為求牛車出於火宅。

若有眾生,從佛聞法,心生信受,勤修精進,求一切智,求知一切世出世法之智,佛智是一般眾生所不能有的智慧,自然智無師智,皆為佛之大圓滿覺的智慧。如來知見,如來知是一切種智,如來見是佛眼。是十力,無所畏是四無所畏。佛發大慈悲心為憐湣安樂一切眾生,利益天人,度脫一切眾生,名大乘菩薩,所以名為摩訶薩。如彼諸子為求牛車,出於火宅。

舍利弗。如彼長者見諸子等。安隱得出火宅。到無畏處。自惟財富無量。等以大車而賜諸子。如來亦複如是。為一切眾生之父。若見無量億千眾生。以佛教門。出三界苦怖畏險道。得涅槃樂。

佛謂舍利弗尊者,釋迦如來如大富長者一樣,見諸子(三十子、五百人)得姒安隱出離火宅,長者既然擁有財富無量,便平等地賜予諸子大白牛車。正如佛見無量眾生因聞佛法而能信受護持,便離三界之苦。三界無安,在三界內,險道滿布,而佛能使眾生出離並得常樂我淨之樂。

如來爾時便作是念。我有無量無邊智慧力無畏等。諸佛法藏。是諸眾生。皆是我子。等與大乘。不令有人獨得滅度。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是諸眾生脫三界者悉與諸佛禪定解脫等。娛樂之具。

釋迦如來那時作如是想,我有無量無邊智慧——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諸佛法藏如四諦、六度、十二因緣、三十七道品等。是諸眾生,皆是我子,均平等賜予大車。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不落偏空之理。使諸眾生脫離三界,予之佛乘禪定解脫三昧,解脫等快樂以作娛樂,從中可得樂趣無窮。

皆是一相一種。聖所稱歎。能生淨妙第一之樂。

一相即實相,實相代表三德之一的法身德。前面已詳細闡明三十七道品、六度、四諦、十二因緣,現在以三德結束譬喻品,故說皆是一相,亦即是實相。實相是無相無所不相,一切有相是從實相而來,真空即妙有,妙有即真空,實相是佛的法身德。一種即一切種智,是般若德。聖所稱歎,能生淨妙第一之樂。是解脫德,此法乃為諸佛讚歎者,能生清淨微妙之樂,離一切苦即得解脫。

舍利弗。如彼長者。初以三車誘引諸子。然後但與大車。寶物莊嚴。安隱第一。然彼長者無虛妄之咎。

佛謂舍利弗尊者,佛如大富長者一樣,初以方便法門說有羊車、鹿車、牛車置於門外,誘騙諸子出離火宅,到安隱處,大長者財富無量,各賜予大白牛車,車有眾寶莊嚴飾之,安隱第一,各人既得大車,是故長者並無說謊。

如來亦複如是。無有虛妄。初說三乘引導眾生。然後但以大乘而度脫之。何以故。如來有無量智慧力無所畏。諸法之藏。能與一切眾生大乘之法。但不盡能受。舍利弗。以是因緣。當知諸佛方便力故。於一佛乘。分別說三。

如來世尊亦如大長者一樣,以方便權巧之法,引導眾生,初說聲聞乘,繼而說緣覺乘、菩薩乘三乘來引導眾生。三藏教屬聲聞乘,別教屬緣覺乘,圓教屬菩薩乘。最後才說法華經實相妙理,圓頓法門,是大乘妙法,度脫眾生。何以故?佛本有無量無邊智慧,有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等,又有十力、四無所畏、一切法門,開始已可賜予眾生大乘法門,可是,非一切眾生皆能接受。如初說華嚴經,二乘人有眼不見盧舍那,有耳不聞圓頓教,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如聾如啞,不但不能接受,對其中道理,彼等亦不能通達。

有些人在想,二乘況且不懂華嚴經,吾人根性還不及二乘人,又如何領略華嚴經呢?佛初成佛時,世界上根本沒有佛,所以人不能接受太深奧的道理。現在一切人都知道有佛法了,曉得有大乘、小乘佛法,我們的自性本來已種下大乘的種子,所以現在得聞大乘佛法。

佛又謂舍利弗,因為眾生不能完全接受大乘妙理這因緣,你應知十方諸佛及釋迦如來都是用這方便權巧的法門,在這唯一佛乘法上,分別說為三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其實沒有三乘、一乘之分,乃因眾生的根性不及而說三乘,三乘最終目的乃是希望眾生早成佛道。

佛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譬如長者 有一大宅 其宅久故 而複頓弊 堂舍高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