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淺釋 卷五 妙法蓮華經安樂行品淺釋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美國萬佛聖城宣化上人講述
卷五 安樂行品第十四
安樂行亦即菩薩行,菩薩身心皆能安居于菩薩道上,並樂於行菩薩道。前面法師品、提婆達多品及勸持品都是很重要,這一品更重要,何以能安樂呢?坐如來座,著如來衣,入如來室,修安樂行,乃行菩薩道必經步驟。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是諸菩薩。甚為難有。敬順佛故。發大誓願。於後惡世。護持讀說是法華經。
當爾之時。文殊師利是梵語,中譯為‘妙德’或‘妙吉’,因此菩薩出世時有十種祥瑞。他修菩薩行時不妄語、不殺生、不偷盜,謹守戒律。何以證明他嚴守戒律而不偷盜呢?有一次,他對其他菩薩說:‘我自發心修行以來,嚴持不盜戒,所以現在沒有人偷盜我所有的一切。不但沒有人盜取我所有之物品,縱然我將珍寶置於路上,亦無人來拾取。’聽者不信,要以實例試驗證明文殊師利所說是否真實?文殊遂把一顆貴重之寶珠置於城門前路中顯眼處,為期三日,試驗是否無人來拾取?此處行人熙來攘往,絡繹不絕。果然,三日後寶珠仍在原處,各菩薩始相信文殊師利菩薩往昔實在清淨持盜戒,故今生沒有人來偷他的東西。
文殊師利菩薩有大智慧。他從開始行菩薩道以來便勤修般若,所謂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三般若,故得大智。釋迦牟尼佛未成佛以前曾隨妙光法師學佛,妙光法師亦即文殊師利菩薩。故人修行受戒後,必須嚴守戒律,若不謹守戒律,將來成道之果亦不真實。吾人應效法文殊師利菩薩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認真遵守五戒。
‘法王子’,佛乃法中之王,天中天,聖中聖。菩薩則為法王之子,故謂‘法王子’。‘菩薩摩訶薩’,‘菩薩’是半梵語,具足為菩提薩埵。菩提即覺,薩埵即有情,譯為覺有情,善能覺悟一切有情。此菩薩亦是在有情中之覺悟者。‘摩訶薩’即大,意謂文殊師利菩薩是菩薩中之大菩薩。初發菩提心的菩薩信心不夠堅固,容易退失菩提心,如舍利弗行菩薩道亦然,初發菩提心,遇考驗即退轉。昔人有偈雲:‘魚子奈摩羅,菩薩初發心,三事因中多,如期結果少。’奈摩羅是出產於印度的一種植物,開花多結果少。魚產卵亦多,孵化成魚者少。故以魚子及奈摩羅,譬喻初發心菩薩眾多,但稍遇考驗則退縮不前。文殊師利大菩薩對佛說:‘世尊!現在您面前發大誓願的諸菩薩甚為難能可貴。他們皆敬重順從佛而發大誓願,於五濁惡世中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之苦行,於後世時代護持讀說法華經這部經典。’
現在我們在說法華經,定有無數菩薩來護持道場,因往昔他們曾發宏誓願要護持這經典故。如多寶如來曾發願,凡是有講法華經處,他必為之做證明。
世尊。菩薩摩訶薩。於後惡世。雲何能說是經。佛告文殊師利。若菩薩摩訶薩。於後惡世欲說是經。當安住四法。一者安住菩薩行處。及親近處。能為眾生。演說是經。
世尊!所有欲弘揚此經之大菩薩,于將來惡貫滿盈之世界上,人人好勇鬥狠,人與人爭,家與家爭,國與國爭,世界與世界爭,甚至於星球與星球爭。故人類欲移居月球,月球的人又想到地球來;在如此惡世中,何以能說妙法蓮華經呢?佛告文殊師利說:‘若有發心弘揚此經之大菩薩,在將來惡世欲講說這妙法蓮華經,應該安住四法:“一者安住菩薩行處”,安居于菩薩所修行的地方,六波羅蜜或十波羅蜜(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方便、願、力、智),及菩薩所親近的境界上,才能演說此經。’
文殊師利。雲何名菩薩摩訶薩行處。若菩薩摩訶薩住忍辱地。柔和善順而不卒暴。心亦不驚。又複於法無所行。而觀諸法如實相。亦不行。不分別。是名菩薩摩訶薩行處。雲何名菩薩摩訶薩親近處。菩薩摩訶薩。不親近國王王子。大臣官長。
文殊師利!何謂菩薩摩訶薩行處呢?若菩薩修行忍辱行門,住忍辱地上,能柔和善順,而不卒暴。
往昔釋迦牟尼佛為忍辱仙人時,遇歌利王割解其身體,對他百般侮辱,但他不曾生一念嗔恨心,即是真正住於忍辱地。往昔無量劫以前,釋迦牟尼佛于山中修忍辱行,在山中無人干擾,又如何修忍辱行呢?他居於山中,縱使受一切蚊蟲虎豹等侵襲,為避免嚇怕它們,故忍辱而不反抗。有一次,歌利王帶同妃嬪大臣及侍從到山中狩獵,各人在山中打獵時,妃嬪們便四處遊覽。遇忍辱仙人,見其留須長髮,貌甚怪異,即欲躲避。忍辱仙人叫她們不用驚慌,妃嬪們見他說話便留下來,問他何以在山中?忍辱仙人答:‘我在山中修忍辱行。’妃嬪們聽後,好奇而圍著他,與他交談。此時,歌利王聽聞妃嬪們在山中與人談話聲,便走來看個究竟。見妃嬪們與忍辱仙人暢談,便妒火中燒,他問忍辱仙人在山中做甚麼?忍辱仙人回答他在山中修忍辱行,能忍受一切痛打辱駡而不反抗。歌利王不相信,說:‘世上那有受人打罵也能忍受的呢?’隨即揮寶劍把忍辱仙人耳朵割下,但見其面色坦然,毫無慍色。王又把他另一隻耳朵也割下,忍辱仙人仍能忍受。歌利王認為他在打妄語,那會有被割耳朵而不生嗔恨的人呢!又把忍辱仙人的鼻子割下,叫他說實話。忍辱仙人仍說能忍,歌利王又把他一隻手割下,忍辱仙人仍能忍受。歌利王說:‘既然你能忍受,我就助你完成道業好了。’隨著便把忍辱仙人另一隻手也割下。後又把他兩條腿也割下,忍辱仙人仍不生嗔恨。歌利王問:‘何以證明你不生嗔恨心呢?’忍辱仙人答:‘若我生嗔恨心,將來就不能成佛,乃至墮地獄。若我沒有生嗔恨心,我的耳朵、鼻子、四肢即復原如初。’說罷,其耳朵、鼻子、四肢立即恢復原狀。這時歌利王大為震驚,以為面對妖怪,命令隨從把忍辱仙人宰殺。卻觸怒護法善神,天即打雷降雹,歌利王大驚,向忍辱仙人求救。忍辱仙人為他向護法善神求饒,並發願成佛後首先度此斷他四肢之人——歌利王。歌利王大受感動痛哭流涕,希望能于佛成道後成為佛第一個弟子。佛成道後先度憍陳如即昔日之歌利王。由此可見佛教中無仇無怨,沒有不可解之冤。所謂‘冤宜解不宜結’。
我們應捫心自問,能否效法釋迦牟尼佛修忍辱行時,雖被人割去耳鼻四肢仍能忍受呢?要迴光返照,檢討一番。
行忍辱行要做到‘無忍’,忍而無所執著,做到有若無,實若虛,才算真忍。有人罵你,你若執著忍受他人責駡,仍是有所執著。若無所執著,根本不會有被罵這個念頭,完全若無其事,才是真忍。有人問:既是忍而不忍,何以釋迦牟尼佛又記得以往他為忍辱仙人修忍辱行時,被歌利王割四肢之事呢?其實佛是記而不記。
人被人一而再,再而三地侮辱,便會生無明火,無明火能燒盡功德之林。修忍辱行之大菩薩必須柔和善順而不卒暴,具足定力而無所驚怖。大菩薩于一切法皆無所執著,行而不行,行所無事,因為他觀諸法皆空。一般人聽一切法空,就不修行了。菩薩知一切法空而入實相,以不行不分別,以上為大菩薩身安樂行處。
何謂大菩薩親近處呢?大菩薩不向國王攀緣,甚至不與王子、大臣及長官等人交往。
修行入不主動向彼等攀緣,可是若彼等自動到廟上禮佛,你為之說法則算如法。但不可設法引誘權貴來到廟上,否則亦算攀緣。六祖慧能受武則天多次邀請入宮供養,他都拒而不赴。四祖道信受唐太宗多次邀請亦拒絕,可見其遵守法華經中訓示——不攀權貴。
不親近諸外道梵志尼犍子等。及造世俗文筆。讀詠外書。及路伽耶陀。逆路伽耶陀者。亦不親近諸有凶戲。相叉相撲。及那羅等種種變現之戲。又不親近旃陀羅。及畜豬羊雞狗。畋獵漁捕。諸惡律儀。如是人等或時來者。則為說法。無所希望。又不親近求聲聞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亦不間訊。若于房中。若經行處。若在講堂中。不共住止。或時來者。隨宜說法。無所希求。
菩薩摩訶薩絕不接近外道梵志(即外道出家人),尼犍子(梵語,是九十六種外道之一,中譯為離系,意思即將得解脫而未得解脫),造世俗文筆(編寫一般世俗令人生淫欲心的小說或劇本),贊詠外書,及路伽耶陀,譯為惡論,教人造惡之論(如師父破弟子之論,常表現自己有獨特見解,比弟子高明),逆路伽耶陀(背逆常理之論,弟子反駁師父之理論)。亦不親近諸有凶戲(不看充滿暴力血腥的電影或戲劇),相叉相撲(互相搏鬥),及那羅(大力士)等人,種種變現之戲(變魔術的表演),又不親近旃陀羅(印度四種階級(1)婆羅門。(2)刹帝利。(3)吠舍。(4)旃陀羅)之一,印度階級觀念特重,旃陀羅是從事屠豬行業的人,地位卑微。也不親近畜豬羊雞著,畋獵漁捕著,諸惡律儀(穿著奇裝異服,引人注目著)。如是等人,或時來者,則為之說法,無所希望或生攀緣心。又不接近小乘的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人,不與他們問訊,因行門及志樂不同,或在房中,或經行處,或在講堂中,不與惡人共處。有來者,則為他們說法,無所希求,不與之攀緣。
文殊師利。又菩薩摩訶薩。不應於女人身。取能生欲想相。而為說法。亦不樂見。若入他家。不與小女處女寡女等共語。亦複不近五種不男之人。以為親厚。不獨入他家。若有因緣須獨入時。但一心念佛。若為女人說法。不露齒笑。不現胸臆。乃至為法。猶不親厚。況複餘事。
釋迦牟尼佛對文殊師利菩薩說:菩薩摩訶薩對女人不應生欲想相,生淫欲想或為女人的相貌所動心。亦不願意見女人,因女人身不淨。若是‘眼觀形色內無有,耳聽塵事心不知’,有這種定力時又另當別論。若有特別因緣到俗人家中,也不與女孩子、處女(未結婚的女子)、寡女(喪失守寡之女)單獨相處。
亦不與五種不男之入((1)生:就是生來而無男根。此乃往昔搞同性戀之果報,有入形而無男根。(2)鍵:就是有男根被割除,或因病致潰爛而無根。(3)妒:就是見男入生妒忌心,不能入道。見女入生妒忌心,變成女入,亦不能入道。(4)變:就是男不男、女不女。男與男發生同性戀,女與女發生同性戀。或男子自行淫欲,或女子自行淫欲,故得不能入道之果報。(5)半:就是半月是男,半月是女)。此五種入因思想不正當,故六根不具。雖欲出家亦不被接受。行菩薩道者不與以上五種入交往。為避嫌疑起見,出家入不可無故獨自到居士家。若有特別因緣到他入家中,則一心念佛,如念‘南無阿彌陀佛’(最好兩位比丘同去)。
若與女入說法,不露齒笑,以免令對方生淫欲心,或令自己起不淨的思想。不現胸露腹,乃至為入說法,也不特別親近,何況其他行為呢?故修菩薩道著應常自我檢點。要戒德圓明,務使身心纖毫不染。
講求佛法必須要有真正定力,以致入水不溺,入火不焚,猶如精金,縱使置入洪爐中,而份量不減、成份不變。修道亦如是,道業有成時,用火燒也不化,用水淹也不壞,隨緣不變,不變隨緣。若修道未達到這境界者,則要小心謹慎。
不樂畜年少弟子。沙彌小兒。亦不樂與同師。常好坐禪。在於閑處。修攝其心。文殊師利。是名初親近處。
‘不樂畜年少弟子’:不可樂於收年少弟子。修菩薩行者不應貪求年少弟子的侍奉。若遇著特殊因緣,仍可收年少弟子。為何不收年少弟子?因恐其幼稚習性未脫,不聽教化。但若遇著能聽從教化的年少弟子,仍可收之為徒。
我的弟子中有好幾個也非常年少,年約十二、三歲,但他們都能聽從教誨。在東北時,我聽說有一孩子姓鄭名德,從五歲即天天向父母親叩頭。我聽後生慚愧心。我十二歲才天天向父母親叩頭,這小孩子卻在五歲時,懂得天天向雙親稽首示敬。於是我想找機會與這孩子見面。一天,機緣成熟,他住在五常縣,離我家一百多裏路,此時,鄭德已十二歲,由於他事親至孝,所以遠近馳名,很多外道都欲度之為徒。鄭德卻常對外道說他先要侍奉雙親,父母是堂上的活佛,他不能捨近求遠,要待責任已完才修道。外道辯不過他,都不能如願以償。
這天,我到他家時,他從窗戶看到我便向母親說:‘我的師父來了!’他母親大感訝異,問:‘你何來一個師父呢?’他答:‘我現在就有師父了。’這時我背著一個布囊走到門前,他立刻為我背布囊迎請我進家中。到屋裏,我和鄭德坐在炕上談話。我問他為何向父母親叩頭?他謂無以報答父母養育之恩,唯有向父母叩頭,希望得父母歡心,以報親恩之萬一。我問他何以年僅五歲已懂得這樣孝順父母呢?鄭德答:‘以孝順父母為樂事。’我問其父母此子曾使你們不悅嗎?他們答道:‘我們夫婦倆亦不算有德行,可能祖先有道德,故報得孝子賢孫吧!’從此話可見他們也是有修養的人,並未自誇有德行,而得這個孝順兒子。
稍後,我正準備離去,鄭德把我的鞋子收藏起來,不讓我走,欲留我在家中吃一頓便飯,這時我沒有鞋穿,只好默然允許。飯後,我問鄭德:‘到底師父要順從徒弟,還是弟子順從師父呢?’鄭德答:‘當然徒弟應該聽從師父的話啊!’我便教訓他:‘你為何未經我同意就把我的一雙鞋拿走,而強留我吃飯呢?若你有意留師父用飯,應恭敬請求而不可用強制的手段,勉強挽留我。’鄭德聽後立即跪下道歉。
如鄭德這樣明白事理的年少弟子,可以收之為徒。
‘沙彌小兒’此處謂驅烏沙彌。古時廟上種菜,有烏鴉來偷吃菜圃中的菜時,負責驅逐烏鴉的小沙彌,叫驅烏沙彌,年紀約八歲至十三歲。‘沙彌’是梵語,中譯為息慈。息就是息惡,慈就是慈悲。所謂‘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有貪心的人,就好逸惡勞;有嗔心的人,就常發脾氣,有癡心的人盡打妄想。故不息滅貪嗔癡,戒定慧就不能現前。
受具足戒時,稱為沙門。譯為勤息,就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戒’之在貪,不可貪得無厭。‘定’是你縱有千條妙計,我有一定之規;‘定’可對治‘嗔心’。‘慧’可對治‘癡’。若攀緣就是愚癡,能不攀緣就是有智慧。人心中清淨,就猶如置身釋迦牟尼佛說法的道場——靈山法會,故說:‘一時清淨,一時靈山。時時清淨,時時靈山。’
‘亦不樂與同師’:亦不樂與小孩同拜一個師父。若與年幼小孩同門,你則要盡師兄弟之情份,對之加以照顧,故不樂與同師。但師父收年幼小孩為徒則另當別論。
‘常好坐禪’:坐禪可生定,所以要常好坐禪。雖然說‘坐禪’,功夫未到家時就要‘坐禪’,到功夫相應時,就能行住坐臥不離‘禪’,如影隨形,即有定力。但要無所執著,生出定力。‘禪’即禪那,是半梵語;即思惟修,亦雲靜慮。坐禪能生定,有定力能除妄想。
‘在於閑處’:若功夫到家,在任何地方也可以坐禪,反正行住坐臥不離禪。如永嘉大師證道歌雲:‘行也禪,坐也禪,語默動靜體安然。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人在夢中受物累情牽才在六道輪回,到覺悟時就無掛無礙,空無所有。若未有定力應‘在於閑處’坐禪,在阿蘭若處,即寂靜的地方。
‘修攝其心’:吾人終日妄想紛飛,今天想到歐洲,明天想到澳洲,後天又想到亞洲,以為不用買飛機票,心遊世界,是最便宜不過的事。其實浪費了自性中不少汽油,消耗不少般若光。孟子曰:‘人有雞犬放則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哀哉!’所以不應常打妄想,要修攝其心。欲修攝其心首先要克制五欲——色、聲、香、味、觸;財、色、名、食、睡。棄五蓋——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法。
何謂五蓋?淺釋如下:
(一)貪欲:若是貪色、聲、香、味、觸,或貪財、色、名、食、睡是要不得。若貪戒、定、慧,貪坐禪,貪成佛則無可厚非。我常貪孝順弟子。人若貪求一個好師父,以從之學佛法,這些也是貪,可是,貪學好是可以的。
(二)嗔恚:即發脾氣,千日打柴一火焚,所謂:‘星星之火燒盡功德之林。’
(三)睡眠:要適可而止,疲倦可睡覺,但不可貪睡,睡得太多,頭腦昏沉,會變得愚癡。
(四)掉悔:即不適當舉動,心散,失去正念。
(五)疑法:是生懷疑,對任何事理起不信心。
調五事——食、睡、身、吸、心。
(一)調食:對於食量要合乎中道。(二)調睡:睡覺時間有度,不太多亦不太少。(三)調身:不使身體過勞,但要精勤工作為社會服務。(四)調吸:呼吸不急不緩。(五)調心:心要不沉不舉。
複次菩薩摩訶薩。觀一切法空。如實相。不顛倒。不動不退不轉。如虛空無所有性。一切語言道斷。不生不出不起。無名無相。實無所有。無量無邊。無礙無障。但以因緣有。從顛倒生故說。常樂觀如是法相。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二親近處。
再重複一遍,修行菩薩道的大菩薩,觀一切十法界的境界皆空,十法界不離一念心,一念心生十法界。十法界包括四聖法界及六凡法界:
(一)佛法界:人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則成佛。自己開悟明白一切法為自覺,又能度他人覺悟,為覺他。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則成佛,所謂‘三覺圓,萬德備’,佛乃大覺悟者,明人所不明,悟人所不悟。世間及出世間的一切人都尊崇佛。
(二)菩薩法界:菩薩是願意自利利他,自覺覺他,但覺行尚未圓滿;修行六度萬行。(1)佈施:可分財施、法施、無畏施。財施即內財(頭目腦髓)、外財(國城妻子),可救人的生命。以法施人(講經說法)為法施,可救人的慧命。在人困苦艱難之際,予以安慰,為無畏施。除佈施外,兼修持(2)持戒、(3)忍辱、(4)精進、(5)禪定、(6)智慧為六度,也就是六波羅蜜到彼岸的法門。
(三)緣覺法界:緣覺是修十二因緣而悟道者。十二因緣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緣覺分兩種,有佛出世修十二因緣而悟道者,為緣覺。只願獨善其身,見世界散壞,故遠離塵世,到深山穹谷修行,春觀百花開,秋睹黃葉落,感悟萬物無常而證道果,為獨覺。
無明就是煩惱,亦是男女間之情愛。有情愛而發生不淨行,有行而生種子,即識。有種子而成胎,即名色。有胎後生眼、耳、鼻、舌、身、意,即六入。有六入後生感覺,即觸。有感覺就有受用,即受。有受用生愛心,即愛。因愛欲取為己有,即有。有而後有來生,有生就有死,這是流轉門。緣覺就是來回研究十二因緣道理到究竟處。彼覺悟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減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滅,此是還滅門。緣覺菩薩是初發心菩薩。
(四)聲聞法界:聲聞修苦、集、滅、道四諦而悟道者。苦有三苦、八苦、無量諸苦。三苦是苦苦、壞苦、行苦。苦苦是苦中之苦,既貧窮又困苦,已貧無立錐之地,再遇種種困難,苦上加苦。富貴人家無苦苦,但免不了壞苦,遇賊劫火燒,或財物敗壞,即壞苦。縱無窮人的苦苦,亦無富人的壞苦,卻逃不了行苦。行苦是由少而壯,壯而老死,念念遷流,身體由強健以致衰壞。
八苦是生、老、病、死四苦外,尚有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人生於世已是苦事,到老、病、死就更苦。
有三個老人對酒談天,舉杯共飲,一個老人是六十歲,一個為七十歲,另一個八十歲。其中較年輕一個譏諷另外兩個老人說:‘今年酒席宴前會,不知明年又少誰?’七十歲老人卻認為他未免言之太遠了,說:‘今天脫了鞋和襪,不知明日提不提?’八十歲又說:‘呼出一口氣,難保下一口氣能再吸入?’可見生死無常,人命僅在呼吸之間,大限來時難免一死。
古人雲:‘老僧自有安身法,八苦交煎也不妨。’唯獨修行有把握有真定力,則不怕此等苦。
聲聞修四諦法。第一是知苦。第二斷集,集即各種煩惱。第三是慕滅,滅即寂滅——證得涅槃。第四是修道。道是要修的。釋迦牟尼佛初成佛時三轉四諦法輪,度五比丘令其開悟,就是講以上的道理。
佛、菩薩、緣覺及聲聞合稱四聖法界。六凡法界是天、修羅、人、畜生、餓鬼、地獄。
(五)天法界:六凡法界中,最高為天,不懂佛法之人,誤以為生天乃最快樂之境界,其實天亦屬六凡法界而已,未能超出六道輪回。縱使非非想處天人的壽命為八萬大劫,壽終仍會墮落人間,善業成熱就轉生善道,惡業成熟則轉生惡道。
(六)阿修羅法界:阿修羅是梵語,此雲無端正,又叫無酒,男醜女美。凡阿修羅都是好勇鬥狠。天、人、畜生、餓鬼、地獄道中皆有阿修羅,故天、人、阿修羅則稱為三善道。畜生、餓鬼、地獄則稱為三惡道。又者,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為四惡趣。
(七)人法界:人道中各有不同階層背景的人,上至皇帝公侯,下至貧民乞丐。有富貴、貧賤、美醜之分,皆是因果輪回所感召。所謂如是因,如是果,因果報應絲亳不爽。
(八)畜生法界:因為愚癡,所以被人支配。
(九)餓鬼法界:因為嗔心太重,愛發脾氣。
(十)地獄法界:因為貪心,貪而無厭。
所謂‘十法界不離一念心’。如果常生貪、嗔、癡就墮落三惡道。修四諦法,則轉生聲聞。修十二因緣法,則轉生緣覺。發菩薩心修六度萬行,將來便成佛。經雲:‘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一切由心所生。且看這個‘心’字:‘三點如星布,彎鉤似月牙,披毛從此起,做佛也由它。’故說十法界不離現前一念心。心在佛果,將來便成佛。心趣地獄,便墮地獄,可見因果應驗不爽。
一切相之本是無相。菩薩觀十法界皆空,從真空中生妙有。妙有非有,不礙真空。真空不空,不礙妙有。真空是實相之別名,實相乃外無所貪,內無所求;內外皆空,內空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外空六塵——色、聲、香、味、觸、法,中空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觀六根、六塵及六識皆空,十二處及十八界皆空。然而一切法空是否一無所有呢?不是的,而是空入實相,故妙不可言。人常參禪打坐能入實相,到時內空六根,外空六塵,中空六識,十八界皆空。
眾生在六道裏輪回,一不小心錯因果便很容易墮落,甚至墮成糞裏的蟲子。莫譏笑蛆蟲生活於糞便中,這樣污穢。其實人肚裏也裝滿了糞便,皮膚上又依附著無量細菌,而不自知。故說:‘眾生無邊誓願度’,單是身體上的細菌微生物已不計其數。若你度不了這些眾生,這些眾生就來度你。蟲子的靈性稀小,生性愚蠢,只會寄生他人身體,只會化緣而不知佈施。如何度這些眾生呢?陽光能殺菌,我們自性中的陽氣增加,亦能克服這些眾生。
切勿自作聰明以為殺這些細菌就會犯戒。我有一個弟子,受菩薩戒前問我:他每天駕車在路上行駛,輾死蟲蟻算犯戒嗎?駕車時可念‘南無阿彌陀佛’為無意中輾死的蟲蟻回向,無意殺生是不算犯殺戒的。
從前有一個軍人,初遇佛法即皈依三寶,後出家,名弘奎,在南華寺受戒。此人口齒伶俐。後來共產黨在中國當權,他便從江西南下香港,住於東普陀一所簡陋房子中,可能他慣於揮霍,所以不能適應清苦的生活。在香港新界沙田道峰山,有一個基督徒設立的組織,專門鼓勵出家人還俗,供給出家人住食及零用錢。若出家人欲配偶,則為之撮合姻緣。弘奎在道峰山當廚子,月薪三百元。做飯時常殺雞宰鴨,他為了自我安慰,便邊殺邊念‘南無阿彌陀佛’,日子久了,他便神經錯亂。後來搬回東普陀住,屢次求見我而不遂,半年後自刎而死。
你說,這人究竟是大菩薩化身,以身犯戒顯示果報,以警醒出家不可殺生呢?或是出家道心不夠堅固而生退韓轉俗呢?學佛法除了要有堅固心外,更要持之以恆,長年累月勤學習佛法。不學佛法的人,到臨死時毫無把握;精進學習佛法的人,自知時至,無疾而終,才算在生死事上真有把握。
我有一弟子名李裕超,皈依我後發願希望能發財,發財後便建立佛教醫院。又常求我為他批八字及相命。我屢次婉拒,他仍不甘休。有一天他準備往紐約去,臨行前,又來求我批八字,我鄭重的教訓他:‘你這次到紐約去不可求出家人批八字。批八字是屬五邪命之一,真正修道人不會為人批八字相命,所以你若求出家人批八字,就是侮辱出家人。’自此以後他便不敢再求了。他又問為何發願求財,猶不能滿願呢?我答:‘讀書求學也要按部就班,從小學到中學,再晉升大學,經長期用功才得大學畢業。那有不勞而獲,單靠發願而求財的道理呢?發願要有長遠心,栽培福慧,生生世世繼續自己的願力,不可有始無終。’
學習佛法又要有誠心,不論任何人加以破壞,挑撥離間,也要矢志不移。寧捨身命也要護持。往昔釋迦牟尼佛佈施了一千身,為憐憫眾生,不惜捨身喂虎,割肉飼鷹:
釋迦牟尼佛在因地時,曾遇到一隻鷹欲捕捉鴿子為食,鴿子飛到佛身旁求庇護,佛為之向鷹求情。鷹說:‘你憐憫它,但我無以為食,我也會餓死!’佛陀於是割自己身上的肉飼鷹,乃至身上的肉都割光,割無可割了,佛陀便叫鷹自己飛過來吃肉。此時,鷹及鴿子隨即騰空,現出原形,原來是天人來試驗老修行的慈悲心!以科學眼光看這類事情,似乎不合情理,應該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但佛教裏妙不可言的事情多得很,只要誠心到極點便有感應,所謂‘心誠則靈’。
‘如實相’、‘不顛倒’即持乎中道。‘如’即不落於空不落於有,‘空’‘假’‘中’三諦如一。空即假,假即中;一假一切假,一空一切空,一中一切中。三諦如一是‘如’。‘實’即非七方便。七方便即小乘之七賢位也。超過七方便之果位,就是如實相。
‘不顛倒’:凡夫有四倒:非常計常、非樂計樂、非我計我、非淨計淨。二乘‘顛倒’:常計無常,樂計為苦,我計非我,淨計非淨;以上是二乘人的顛倒。菩薩仍有顛倒,唯有佛是大覺者。故九法界眾生都是生存於顛倒中,念念遷流,有時覺得好,有時覺得不好。其實沒有好與不好之分,一切都是出於眾生之顛倒想。若能持乎中道即不顛倒。學習佛法就是要不顛倒,不學習佛法就是顛倒。守規矩就是不顛倒,不守規矩就是顛倒。我們應猛自反省,若所作所為顛倒,則趕快急流勇退!
‘不動’即定,無所恐懼;打坐時如如不動,不被境界所轉。打坐時見到老虎也不生恐懼心,置生死於度外,視生死一如。有人說:‘我不怕死,所以不用學佛法。學佛法為要了生死,我既不怕死,故不甪學佛法了。’你不怕生死,不學佛法,生死不斷,所以生死不能了。打坐時不為生死所動,即是‘定’力。生死有兩種:分段生死和變易生死。分段生死,是指凡夫而言。凡夫各人有一個身份及一段壽命,故名分段。二乘人證羅漢果位後便了分段生死,但仍有變易生死,即是微細的妄想念念遷流,未曾斷盡。分段是三界內的生死,變易是三界外的生死。羅漢斷了分段生死,菩薩斷了變易生死。
‘不退’,智悲不退轉,身心寂滅沒有妄想,故有大智大慧。也就是了性平等,不生退屈。
‘不轉’,不受輪回所轉,不在凡夫生死中轉,亦不在二乘上轉凡為聖。
‘如虛空’,就像虛空一樣,華嚴經雲:‘若人欲知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一無所有為‘虛空’,一切所有皆彼虛空包含。‘如虛空’是個代表名字,雖然有個名字,但無自性,中道觀智也只有個名字,其實空無所有。不要頭上安頭,到處找尋虛空。
‘無所有性’即沒有自性,沒有他性,沒有共性,沒有因性,也沒有果性,一切皆空,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所謂:‘口欲言而辭喪,心欲緣而慮亡。’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所謂:‘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若能離這四句,絕百非,則能入不可思議妙不可言之境。明白其中妙處,就是明白妙法蓮華經。若不明其中妙處,即對此經之妙處不能心領神會。
你們之中有些人很用功,有些人仍盡打妄想。打妄想的人應收攝身心,制心一處。暑假班快圓滿結束,今年冬天開始有一百天的坐禪班,每天要坐二十一小時禪,跑香、坐香沒有休息,誰能不怕辛苦可早日報名參加。
‘不生’,不生無明,不生智慧;既不生無明亦不生智慧,即入‘不思善,不思惡’之妙境界。沒有無明沒有智慧是本來自性之大光明藏,所以沒有所破,亦沒有能破,此乃‘不生’之理體。在這境界上,行、位、因、果等都不生。
‘不出’即不入,無出無入。如來修行的本體上,達到究竟處,所以沒有出沒有入,沒有無明,亦沒有智慧可言。
‘不起’,證得如此理體,使一切方便權法皆寂。
‘無名’,沒有一種名稱可代表這個道理。從不顛倒到不起,沒有一個名字可稱。此是性空。
‘無相’,沒有任何相可把它表現出來。從不顛倒到不起,沒有任何形相可以形容。此是相空。
‘實無所有’,讚歎中道之觀體,不落于邊,不落於空,不落於有,一無所有。
‘無量’即無數量之法。有數量之法如五陰——色、受、想、行、識。六根、六塵合稱十二入(又稱十二處),加上六識,為十八界。以上都是有數目之法。中道之觀是無數可量,即全數,是無欠無餘之量。
‘無邊’,無邊無際。小乘中一切法皆有一定,故有邊際。無有定法乃無邊無涯。
‘無礙’,中道觀智能遍入一切法,而無所障礙。
‘無障’,沒有一法可遮障中道觀智。
‘觀一切法’至‘無障’經文為十九句,‘觀一切法’為總標。後十八句加以分別解釋,是為別釋。其中道理乃無窮無盡,講經只能略述大概而已。‘觀一切法空’後十八句經文,可以依照大般若經之十八空來解釋;又可以一切法作解釋。一切法如實相、一切法不顛倒、一切法不動、一切法不退、一切法不轉、一切法如虛空、一切法無所有、一切法語言道斷、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出、一切法不起、一切法無名、一切法無相、一切法實無所有、一切法無量、一切法無邊、一切法無礙、一切法無障。以十八空作解釋:如實相是第一空,不顛倒是內空。內空六入——眼、耳、鼻、舌、身、意皆空至無我。無我執是不動。不動是外空;外空六塵,不被六塵所動。不退為內外空。不退轉為凡夫,不退轉為二乘。‘不轉’是空空,空能破一切諸法,既無我執,又無法執,即空空;掃一切法,離一切相,故不轉。
‘如虛空’,般若經中專談空理。須菩提善說空,佛弟子中他是解空第一,故他名‘空生’。雖名空生,但亦不空生,何以說不空生呢?有了須菩提,故說空生又不空生。須菩提是梵語,中譯空生,何以得此名?乃因他出生時家中倉庫裏的財寶,無緣無故突然變空,故其父名之為空生。其父見家中財庫無故而空,即去爻卦。卦謂此乃吉祥之兆,家生貴子,所以須菩提又名善吉。七日後倉庫中金銀珠寶失而復得,又得名善現。何故須菩提出生之日,家中的財寶都空了呢?因他生生世世研究空理,所以他一出世即表現般若空。‘如虛空’是大空。‘無所有性’即畢竟空,有偈雲:‘如來清涼月,常遊畢竟空,眾生心水淨,菩提影現中。’諸法本醴無欠無餘,故謂畢竟空。以畢竟空故‘無所有性’也。
‘一切語言道斷’,一切皆空,非言語所能言喻。
‘不生’是有為空。有為法由因緣和合而生。不和合則不生,故謂有為空。
‘不出’乃無為空,‘無為無起滅,不實如空華。’無為即出離,出離一切法,出離已空,故‘不出’。
‘不起’是無始空,大般若經上載無始空,因‘開始’了不可得,故雲無始空。
‘無名’為性空。‘無相’為相空。無名無相,亦可解釋作實無所有。
‘實無所有’為不可得空。
‘無量’是有法空,有量即有法,有量空,即有法空。
‘無邊’是無法空,法為邊,無法即無邊。
‘無礙’乃有法無法空,有法無空,皆了不可得,故為無礙。
‘無障’即教空,妨礙遮障皆了不可得,故無障。
以上為十八空,佛常修此十八空,法華經中載之十八句,乃依照此十八空而說。
上述‘一切法空’乃總相,‘如實相’至‘無障’十八句為別相,一切相以因緣有,從顛倒生,所以說常樂於觀以上種種法相,視一切皆空。此乃大菩薩第二種親近之處。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有菩薩 于後惡世 無怖畏心 欲說是經 應入行處
及親近處
當爾之時,佛欲重申此義,而說偈言:若有發大菩提心之菩薩,于將來惡世中,無恐怖畏懼之心,欲說法華經,應入身所行之安樂處,及親近處。
常離國王 及國王子 大臣官長 兇險戲者 及旃陀羅
外道梵志 亦不親近 增上慢人 貪著小乘 三藏學者
破戒比丘, 名字羅漢 及比丘尼 好戲笑者 深著五欲
求現滅度 諸優婆夷 皆勿親近
修行菩薩道之修行者,應遠離國王、王子、長官、做兇險演戲者、屠宰豬牛者,及一切修外道者和婆羅門。也不親近增上慢人,貪著小乘不發大乘心之聲聞緣覺,及修三藏之學者,不守戒律之比丘,或冒名偽稱阿羅漢者。也不親近破戒之比丘,好嬉戲說笑者,因彼等皆深著色、聲、香、味、觸,或財、色、名、食、睡五欲。求現生即得滅度者,這類優婆夷,皆不宜親近。
若是人等 以好心來 到菩薩所 為聞佛道 菩薩則以
無所畏心 不懷希望 而為說法
若如是人等,以求道之心來到修菩薩道者處,欲求佛法,此菩薩則以無所恐懼心,不懷任何希望,或貪圖供養之企圖,而為之說法。
寡女處女 及諸不男 皆勿親近 以為親厚 亦莫親近
屠兒魁膾 畋獵漁捕 為利殺害 販肉自活 街賣女色
如是之人 皆勿親近
‘寡女’即喪夫之女人,‘處女’即未婚之女子。‘不男’即生、鍵、妒、變、半五種不男,如是之人皆不與之親近厚愛。亦勿親近屠殺豬只及賣肉之人,狩獵野獸、網捕遊魚飛鳥之人,為圖利而殺害眾生者,販賣肉類為生之人,或出賣色相以謀生的女人,以上這些人,都不宜親近。
兇險相撲 種種嬉戲 諸淫女等 盡勿親近 莫獨屏處
為女說法 若說法時 無得戲笑 入裏乞食 將一比丘
若無比丘 一心念佛 是則名為 行處近處 以此二處
能安樂說
‘兇險相撲’即學習武術之人。種種玩耍嬉戲,及販賣美色的女人,皆勿親近。勿於屏帳單獨為女子說法。若要說法,切勿一面說法一面嬉笑。人市中乞食,必須偕另一比丘同往。若無比丘相伴,則端然恭敬一心念佛號,如‘南無阿彌陀佛’,或‘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以攝心念。以上是修行菩薩道者之行處及親近處,以此二處,安樂而無所為地為大眾說法。
法界佛教總會在美國成立以來,盡心竭力弘揚正法。諸位若能發心建立廣大的道場,能容納數十萬人、數百萬,甚至能容納數千萬人更好。你們每人都應發願建立道場,道場越多越好。每個家庭都成為道場更好,每個人都變成道場,每個國家都成為道場更好,乃至整個世界也成為道場,人人都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飲酒、不妄語,則能杜絕世界一切惡業,使正氣洋溢,福被寰宇。
又複不行 上中下法 有為無為 實不實法 亦不分別
是男是女 不得諸法 不知不見 是則名為 菩薩行處
一切諸法 空無所有 無有常住 亦無起滅 是名智者
所親近處 顛倒分別 諸法有無 是實非實 是生非生
在於閑處 修攝其心 安住不動 如須彌山 觀一切法
皆無所有 猶如虛空 無有堅固 不生不出 不動不退
常住一相 是名近處
修行菩薩道者不修行上中下法(上法乃菩薩乘,中法為緣覺乘,下法為聲聞乘),有為法和無為法,實、不實法皆不可修行。亦不分別,是男是女。男即是慧,女即是定。‘定’‘慧’如一,故不宜加以分別。因為無智亦無得,故‘不得諸法’,更‘不知不見’一切諸法,是則名為菩薩行處。一切諸法,空無所有,無有常住。即無常住,則無所執著,無所執便得解脫。觀一切諸法不生不滅,‘是名智者’所應親近之處。
不要顛倒,加以分別諸法之有無,此為實法彼為虛,此是有生彼是非生。應該在於幽閒之處,修攝其心安住不動,猶如須彌山屹立不動。靜觀一切諸法,皆無所有,猶如虛空,沒有自體,故無堅固。‘不生不出’、‘不動不退’、無‘有’‘無’之相,故為‘常住一相’;常住於非有非無之相上,是名菩薩修行近處。
若有比丘 於我滅後 入是行處 及親近瀘 說斯經時
無有怯弱 菩薩有時 入於靜室 以正憶念 隨義觀法
從禪定起 為諸國王 王子臣民 婆羅門等 開化演暢
說斯經典 其心安隱 無有怯弱 文殊師利 是名菩薩
安住初法 能於後世 說法華經
若有比丘在我滅度之後,進入如是菩薩修行的處所,及菩薩所應親近之處,演說妙法蓮華經時,無所恐懼,亦無所希求,‘到無求處便無憂’。菩薩有時入靜室中,以正念億及佛法之道理。講經前先靜坐一小時,靜止雜亂妄想,於靜慮中悟出之道理來講經說法。出禪定後,為諸國王、王子、大臣、人民或婆羅門等,開演暢言妙法蓮華經無上之妙理,其心平穩安樂,無所恐懼。文殊師利!你應知道,這菩薩安住于初步法門,彼能如是修行,將來末法時,則能講說妙法蓮華經。
又文殊師利。如來滅後於末法中欲說是經。應住安樂行。若口宣說。若讀經時。不樂說人及經典過。亦不輕慢諸余法師。不說他人好惡長短。于聲聞人。亦不稱名說其過惡。亦不稱名讚歎其美。又亦不生怨嫌之心。善修如是安樂心故。諸有聽者。不逆其意。有所難問。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為解說。今得一切種智。
釋迦牟尼佛又稱一聲:‘文殊師利菩薩!’在如來滅度後,于末法時欲說此經,應住于安樂行門上,若口宣說或讀誦此經時,不樂於訴說他人的過錯或經典的過錯。佛乃因人說法,觀機逗教,應病予藥,故吾人不應妄加評論。也不輕慢其他經典或法師,例如對法師所說之法起分別心,而厚此薄彼,也不論及他人之長短。對於聲聞人,亦不直稱其名。美國人無長幼尊卑之別,兒子竟直稱父親之名,此乃不敬之舉。在家人不應直稱出家人的法名;稱呼其字,則可。例如萬佛聖城中的出家人的法名為果X字恒X,在家人只可以其字稱之,如X法師。對出家人尚且不可直稱其名,對師父更不應直稱師名。弟于若直稱我為度輪法師或宣化法師,實屬不敬之舉,目無尊長。如直稱度輪或宣化,更是欺師滅祖的行為。出家人與出家人彼此之間也不可直稱其法名,只可以其字相稱。唯有師父可稱徒弟之法名。
對小乘法師既不稱名說其過,也不讚歎他。若法師真正有德行,加以讚歎則無可厚非,但勿稱其名稱。又不生怨恨嫌棄之心,假如你沒有以上所說的種種毛病,心中無貪嗔癡,自然得到安樂。對於一切來聽法者,不逆其意而觀機逗教。彼若有所質難請問,勿以小乘法答之,而依照大乘經典中之道理為之解說,令問法者獲得一切種智。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菩薩常樂 安隱說法 于清淨地 而施床座 以油塗身
澡浴塵穢 著新淨衣 內外俱淨 安處法座 隨問為說
若有比丘 及比丘尼 諸優婆塞 及優婆夷 國王王子
群臣士民 以微妙義 和顏為說 若有難問 隨義而答
因緣譬喻 敷演分別 以是方便 皆使發心 漸漸增益
入於佛道 除懶惰意 及懈怠想 離諸憂惱 慈心說法
當爾之時,釋迦牟尼佛欲重宣此義,而以偈頌再說一遍:修菩薩道之菩薩,常欲令眾安隱道及安隱果而為說法,即入如來室。于清淨之地施敷床座,即坐如來座。以香油塗身,即著如來衣。洗淨一切塵穢,‘著新淨衣’,即著如來衣,內外皆清淨,內無妄想外無塵穢。安處於如來座,隨所發問而為說法。若遇比丘(男出家人),及比丘尼(女出家人)、優婆塞(男居士)、優婆夷(女居士)、國王、王子、大臣及百姓,應以微妙不可思議之義理,和顏悅色地為之說法。若有疑難請問,則隨大乘義理來答覆,以各種因緣及譬喻為之敷演。以方便法,使之發菩提心,並且日益增長,成就佛道。除去懶散惰慢之意,及一切懈怠之想,離一切憂愁煩惱,慈心為眾生說法。
晝夜常說 無上道教 以諸因緣 無量譬喻 開示眾生
鹹令歡喜 衣服臥具 飲食醫藥 而於其中 無所希望
但一心念 說法因緣 願成佛道 令眾亦爾 是則大利
安樂供養
晝夜六時常為說法,以慈悲心教化眾生,演說佛教裏無上之道理,唯恐眾生不明妙理,故以種種因緣,無量譬喻來開示,令大眾皆大歡喜。於衣服、臥具、飲食、醫藥,以上種種物質無所期望,但以一心念,為眾生隨機說法,願成佛道,亦令眾生成就佛道。作如是想,才是大利一切眾生,安樂眾生之供養。
我滅度後 若有比丘 能演說斯 妙法華經 心無嫉恚
諸惱障礙 亦無憂愁 及罵詈者 又無怖畏 加刀杖等
亦無擯出 安住忍故 智者如是 善修其心 能住安樂
如我上說 其人功德 千萬憶劫 算數譬喻 說不能盡
釋迦牟尼佛滅度後,佛在世是正法時代,佛滅度後有像法時代、末法時代。若有比丘即是行菩薩道的出家人,‘能’即能力所及。譬如,若你能翻譯而不作翻譯,即能為而不為。若你不能亦嘗試去做,則是不能也能行。‘演說斯’,即是能演說此經。講經本無能與不能之分。我本來不能講經,但既然沒有人講妙法蓮華經,我就試著講。一試之下如此多人來聽,我便越講越起勁了。其實我連聽經也不會。
演說妙法蓮華經之法,‘心無嫉恚’:我人心丟掉了而不尋覓,學習佛法就是為了尋找真心。心無嫉妒嗔恚,則離諸煩惱,也無障礙。不但自己無障礙,而且對人亦無障礙。若你內外均無障礙,就算有旁人障礙你,此障礙也不起作用。亦無‘罵詈’者,何以有人責駡你呢?因你常責駡他人,故別人亦責駡你。你不責駡旁人,就沒有人責駡你了。‘又無怖畏,如刀杖等’:所謂‘縱遇鋒刀常坦坦,假饒毒藥也閑閑’。二祖神光法師,他的頭被劊子手砍下,他卻泰然不動,當時即有白漿冒出,皇帝始知錯殺了聖人,遂為之建塔造廟,予以紀念追思,但豈不是悔之已晚呢?
‘亦無擯出’:大家聚居一起修道,應融洽共處,否則,互相磨擦,終會排除異己者,此謂‘擯出’。若互相忍耐和氣相處,既不障礙他人,就是他人脾氣古怪,你亦無所執著,能忍能讓,‘亦無擯出,安住忍故’。‘智者如是’:有智慧者不會執著小事而發脾氣。他乃‘善修其心’:能住于安樂行門上,如以上所說之道理,修行菩薩道,其人功德,縱‘千萬億劫,算數譬喻,說不能盡。’
又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于後末世法欲滅時。受持讀誦斯經典者。無懷嫉妒諂誑之心。亦勿輕罵學佛道者。求其長短。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求聲聞者。求辟支佛者。求菩薩道者。無得惱之。令其疑悔。語其人言。汝等去道甚遠。終不能得一切種智。所以者何。汝是放逸之人。於道懈怠故。又亦不應戲論諸法。有所諍競。當于一切眾生起大悲想。于諸如來起慈父想。于諸菩薩起大師想。于十方諸大菩薩。常應深心恭敬禮拜。
又文殊師利及所有修行菩薩道之大菩薩,于末法時代法將斷滅之時,人壽命減至二十歲或十歲時,能受持讀誦妙法蓮華經之人,心無嫉妒諂媚,不可嫌貧重富,亦不可隨意責駡修佛道者,不可評論其長短。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求聲聞道者(修四諦法),求辟支佛者(修十二因緣),求菩薩道者(修六度萬行),不可得罪以上諸人,令之生煩惱,而致生疑悔及退轉心。譬如對其人言:‘你們離道甚遠,始終不會得一切種智(一切智是俗諦,種智是真諦,非俗非真是中諦)。何以始終不能得一切種智呢?因為你是最放蕩安逸之人,修道時懈怠。不應該對人起輕慢而說出這種話,又不得於佛法中生出戲論,有所諍論。當對一切眾生常起大悲想,對一切佛起慈父想,對諸菩薩起良師想,對十方諸大菩薩,則常誠心恭敬禮拜。’
于一切眾生平等說法。以順法故。不多不少。乃至深愛法者。亦不為多說。文殊師利。是菩薩摩訶薩。于後末世法欲滅時。有成就是第三安樂行者。說是法時。無能惱亂。得好同學。共讀誦是經。亦得大眾而來聽受。聽已能持。持已能誦。誦已能說。說已能書。若使人書。供養經卷。恭敬尊重讚歎。
對一切眾生平等慈悲地說法,由於隨順法故,不會因某眾生恭敬以待,則多為此眾生說法;而某眾生未能恭敬以待,則少為此眾生說法。乃至深愛法者,亦不為之多說法。文殊師利!你當知此修行菩薩道之大菩薩,于後世正法滅時,可成就第三義安樂行者,說此妙法蓮華經時,一切天龍八部皆來護法。並且因為在你往昔生中不種惱亂之因,故現在沒有眾生會來惱亂。得好同學,一同讀誦此經。又得大眾同來聽受,聽經後並能受持。又能背誦,且能講解、書寫此經。
若請他人書寫此經,以供養禮拜此經,要恭敬尊重讚歎諸佛如來皆來證明妙法蓮華經。若生一分恭敬心,就有一分感應;生十分恭敬心,就有十分感應。吾人如能遇此妙不可言之經典,切勿當面錯過,交臂失之。當知此經乃百千萬劫難遭遇,若無大善根,則難遇此殊勝因緣,學習佛法。
來佛教講堂聽經的信眾日益增加,現在這佛教講堂恐怕不夠使用,我們都希望速能成就一所能容納四、五百人的講堂,大家都誠心地誦持大悲咒,相信很快就有不可思議的感應。猶如普陀山的普濟寺,它的大雄寶殿看上去似不大,但縱然有一千信眾進這大殿也能容納,甚至有一萬人,這大殿也能容納。就算有十萬人這殿也可容納。可謂不可思議的一個‘寶殿’。這回我們誠心念咒,成就一個‘寶堂’,此寶堂也是能大能小。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欲說是經 當舍嫉恚慢 諂誑邪偽心 常修質直行
不輕懱於人 亦不戲論法 不令他疑悔 雲汝不得佛
是佛子說法 常柔和能忍 慈悲於一切 不生懈怠心
十方大菩薩 湣眾故行道 應生恭敬心 是則我大師
于諸佛世尊 生無上父想 破於憍慢心 說法無障礙
第三法如是 智者應守護 一心安樂行 無量眾所敬
當爾之時,釋迦牟尼佛欲重宣此義而說偈頌:修行菩薩道之大菩薩,若欲講說此妙法蓮華經時,應該捨棄嫉妒、嗔恚、傲慢、諂媚、欺誑等邪偽之心,常修行直言直行,所謂‘直心是道場’。不輕視他人,亦不戲論法。勿使他人對佛道生疑悔之心。不可說:‘你如此懈怠修行,終不能成佛。’這佛子——菩薩摩訶薩所說之法,常柔和能忍辱,即著如來衣;以慈悲心對一切眾生,即入如來室;勤於說法,不生輕慢怠惰之心。十方大菩薩,因憐憫眾生故行菩薩道。我們應對十方大菩薩生恭敬心,視之為我等良師。對諸佛世尊,生無上慈悲父想。破除驕傲我慢之心,說法無所障礙,此為第三義安樂行。有智慧者應依此法修行,而一心守護此安樂行。無量眾生皆會恭敬如此修行的大菩薩。
又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于後末世法欲滅時。有持是法華經者。于在家出家人中生大慈心。于非菩薩人中生大悲心。應作是念。如是之人。則為大失。如來方便隨宜說法。不聞不知不覺。不問不信不解。
釋迦牟尼佛又稱一聲文殊師利(妙吉祥)菩薩謂:修行菩薩行的大菩薩,于將來末法時代欲斷滅之時,有受持讀誦妙法蓮華經的菩薩,于在家的優婆塞、優婆夷,出家的比丘、比丘尼等人中應生大慈悲心,欲令一切眾生快樂。對不相信佛法的人,甚至譭謗佛法的人皆生大悲心。悲能拔苦,救拔此等造罪的眾生,應作如是想:如是之人,其損失實在太大,如來方便隨宜,觀機逗教為之說法,遇大乘人說大乘法,遇小乘人說小乘法,所謂‘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此等造罪之人不相信佛法,不聞、不聽、不知、不覺、不明白佛法也不請問,不生信心,又不求究竟解釋,所以這類人蒙受其大的損失。
其人雖不問不信不解是經。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隨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文殊師利。是菩薩摩訶薩。於如來滅後。有成就此第四法者。說是法時。無有過失。常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國王王子大臣人民。婆羅門居士等。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虛空諸天。為聽法故亦常隨侍。若在聚落城邑。空閒林中。有人來欲難問者。諸天晝夜。常為法故而衛護之。能令聽者皆得歡喜。所以者何。此經是一切過去未來現在諸佛神力所護故。
此人既不請問,又不相信亦不了解法華經之妙理。修行菩薩道的大菩薩說:我發願在我證得無上正等正覺時,不論在何地何時,皆以神通力及智慧力接引此不問不信不解之人,令彼等住於妙法之中。文殊師利!此菩薩摩訶薩,在佛滅度後,成就第四種安樂行。當彼說如是法時,無有過失。常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國王、王子、大臣、人民、婆羅門及居士等所供養恭敬,並尊重讚歎。虛空諸天都為聽法故,也常隨侍奉這位菩薩。若在聚落鄉村、城邑,或在空閒林中,有人欲來咨難請問,諸天護法善神為法而保護菩薩。此菩薩以大乘妙義,答覆來問難者,令一切聽法者皆得歡喜。何以故?此經乃過去、未來、現在三世一切諸佛之所擁護,所以一切困難都會消除。
文殊師利。是法華經于無量國中。乃至名字不可得聞。何況得見受持讀誦。文殊師利。譬如強力轉輪聖王。欲以威勢降伏諸國。而諸小王不順其命。時轉輪王起種種兵而往討伐。王見兵眾戰有功者。即大歡喜。隨功賞賜。或與田宅聚落城邑。或與衣服嚴身之具。或與種種珍竇。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象馬車乘。奴婢人民。
文殊師利菩薩!很多人于無量劫中連此妙法蓮華經之經名也不得聞。現在有日蓮派(日本),只誦持‘南無妙法蓮華經’,可是這並非正法,而是外道,不知經文。何況得見受持讀誦此經的入,更為稀有。
文殊師利菩薩!譬如強力轉輪聖王,欲以威德勢力降服諸國,而諸小王不順從其命令,此時轉輪聖王便起種種兵以征伐之。轉輪聖王見兵眾作戰有功者,生大歡喜,隨其功勞給予賞賜。或以田地、舍宅、聚落城邑或予衣服、嚴身之具,或給予種種珍寶、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象、馬、車乘、奴婢及人民等,以作賞賜。
卍 卍 卍
這星期天本講堂舉行盂蘭法會,盂蘭是梵語,中譯為‘解倒懸’,意謂使受倒懸之苦的人得到解脫。吾人無量劫以來的祖先及父母曾否立功,皆不得而知。有功者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或在這世界中得居高位,衣食豐溢。有過者,則會墮畜生、餓鬼、地獄。每年七月十五日乃摩訶目犍連尊者超度其母之紀念日。眾生亦可藉此日超度過去七世生中之父母。你們若是脾氣暴躁,就可能是過去生中之父母未能離苦得樂,使你焦躁不安常發脾氣,欲拖累你也墮地獄。此情況下你應為祖先們做功德而超度。以往西方國家沒有道場讓你們做功德,如今有此法會,應把握良機,為過去生之父母做功德以超度彼等離苦得樂。
卍 卍 卍
轉輪聖王賞賜有功之兵眾,或予田宅,‘田’譬喻三昧,即定。‘宅’譬喻智慧。‘聚落’譬喻初果及二果之果位。‘城’譬喻三果之果位。‘邑’譬喻四果之果位。‘衣服’譬喻忍辱。七寶——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譬喻七覺知善法,又名七菩提分。‘象、馬、車乘’都是表示二乘。‘奴婢’譬喻神通之功用。‘人民’譬喻善法。
唯髻中明珠不以與之。所以者何。獨王頂上有此一珠。若以與之。王諸眷屬必大驚怪。文殊師利。如來亦複如是。以禪定智慧力得法國土。王於三界。而諸魔王不肯順伏。如來賢聖諸將與之共戰。其有功者心亦歡喜。于四眾中為說諸經令其心悅。賜以禪定解脫無漏根力諸法之財。又複賜與涅槃之城上。言得滅度。引導其心。令皆歡喜。而不為說是法華經。
轉輪聖王髻中有一顆寶貴之明珠,但他並不會把明珠犒賞與有功的將軍。為什麼呢?因為唯有轉輪聖王髻中才應有此寶珠。若以寶珠贈予將軍和眷屬,他們必然大為驚異。釋迦牟尼佛又稱一聲文殊師利!說:如來複如是,以不可思議之禪定三昧智慧,得無上法的國土。於欲界、色界和無色界三界中作法王。唯諸魔王不肯順伏,如來遂令賢聖諸將與之作戰。其中作戰得勝立功者,心便生歡喜。佛亦歡喜為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和優婆夷,說一切經典,或說三藏教,或說方等教,或說般若教,也就是藏、通、別、圓、頓、漸、秘密、不定八種教。為大眾說一切諸經,令眾生歡喜,或賜以禪定解脫無漏根力,‘根’即五根:信、進、念、定、慧。令五根增長叫做五力。
‘又複賜與涅槃之城’:‘城’能防禦敵人,‘涅槃之城’能抵禦魔王破壞涅槃。言得滅度,引導其心,令一切眾生皆歡喜。保留妙法蓮華經之妙法,此妙法正如轉輪聖王髻中之寶珠一般珍責,不會隨便為人演說。
文殊師利。如轉輪王。見諸兵眾有大功者。心甚歡喜。以此難信之珠。久在髻中不妄與人。而今與之。如來亦複如是。于三界中為大法王。以法教化一切眾生。見賢聖軍與五陰魔。煩惱魔。死魔共戰。有大功勳。滅三毒。出三界。破魔網。爾時如來亦大歡喜。此法華經。能令眾生至一切智。一切世間多怨難信。先所未說。而今說之。
釋迦牟尼佛再稱一聲文殊師利(妙吉祥)!如轉輪聖王一般,見軍隊中眾兵立大功者,心尤其歡喜。遂以此難信寶珠,久藏於髮髻中不隨便送給他人,如今亦以之賜與。如來亦複如是,於三界中為大法王,以無上妙法教化一切眾生。‘見賢聖軍’:見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阿羅漢,或二乘緣覺等賢聖軍,與‘五陰魔’——色、受、想、行、識。每人均與五陰魔、煩惱魔、死魔共同作戰,戰勝此等魔,滅除貪、嗔、癡三毒。超出欲界、色界、無色界,破魔王羅網。此時,如來見修二乘或大乘者有所成就,大為歡喜。此妙法蓮華經,能令眾生到達一切智之地。一切世人多抱怨此經難信。如來以往四十多年從未說此妙法,如今方為大眾說這種無上甚深微妙法。
文殊師利。此法華經。是諸如來第一之說。于諸說中最為甚深。末後賜與。如彼強力之王久護明珠。今乃與之。文殊師利。此法華經。諸佛如來秘密之藏。于諸經中。最在其上。長夜守護。不妄宣說。始於今日。乃與汝等而敷演之。
釋迦牟尼佛再對文殊師利說:‘此法華經是過去、現在、未來諸佛第一之說,於一切經典中具無上甚深微妙法。最後賜與一切眾生,如大威大德之轉輪聖王,一向守護著髻中明珠。唯今此人建立大功,故賜與之。
文殊師利!此妙法蓮華經乃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不傳之法,諸經之首,長夜守護,不能隨便對大家講說。直至如今,才為大眾敷演此上妙經典。所以應珍惜妙法蓮華經,千萬不要把它視作等閒之法。’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常行忍辱 哀湣一切 乃能演說 佛所贊經 後末世時
持此經者 於家出家 及非菩薩 應生慈悲 斯等不聞
不信是經 則為大失 我得佛道 以諸方便 為說此法
令住其中
釋迦牟尼佛說完長行之後,又以偈頌詳說其中義理。修行六度萬行之大菩薩,應常行忍辱,忍受一般人所不能忍之事,哀湣一切眾生,才能演說此經。此經乃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皆讚歎的經典。末法時期,持此經典者,不論對於在家、出家,及非菩薩,均應生慈悲,使之離苦得樂。此等不聞、不信妙法蓮華經者,實屬極大損失,因為不信法華經者,則不能成佛。將來我得成佛道時,將以禪定力、智慧力及各種方便,為之說此經,今一切眾生蒙受法雨,住在這妙法中。
我們學習佛法,要智慧日增。欲要智慧日長,必須循規蹈矩,不可放逸。
譬如強力 轉輪之王 兵戰有功 賞賜諸物 象馬車乘
嚴身之具 及諸田宅 聚落城邑 或與衣服 種種珍寶
奴婢財物 歡喜賜與 如有勇健 能為難事 王解髻中
明珠賜之
譬如有大威德之轉輪聖王。世界上有金輪王、銀輪王、銅輪王和鐵輪王。金輪王乃四大部洲(東勝神洲、南瞻部洲、西牛賀洲、北俱盧洲)之王;銀輪王統三大部洲(東勝神洲、南贍部洲、西牛賀洲);銅輪王統二洲(東勝神洲、南瞻部洲);鐵輪王只王于南瞻部洲。轉輪聖王有世間稀有七寶。士兵作戰立功,給予賞賜。‘象馬車乘’:譬喻二乘。‘嚴身之具’:譬喻修身法門。‘及諸田宅’:‘田’譬喻三味力,‘宅’譬喻智慧力。‘聚落’:譬喻初果、二果阿羅漢。‘城邑’:譬喻三果及四果阿羅漢。‘或與衣服’:譬喻忍辱法門。‘種種珍寶’:即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各種珍寶。‘奴婢’:譬喻神通,佛法中之神通任人運用,猶如奴婢。以上等物皆歡喜賜之。‘如有勇健,能為難事’:假如有勇健之將,英勇對敵,戰無不勝,攻無不取,能做人所不能做之難事。這時轉輪聖王遂解髻中寶珠,賜與勇猛的將軍。
佛本來不說這部妙法蓮華經,唯現在時機成熟了,故說這部上妙經典。
如來亦爾 為諸法王 忍辱大力 智慧寶藏 以大慈悲
如法化世 見一切人 受諸苦惱 欲求解脫 與諸魔戰
為是眾生 說種種法 以大方便 說此諸經 既知眾生
得其力已 末後乃為 說是法華 如王解髻 明珠與之
此經為尊 眾經中上 我常守護 不妄開示 今正是時
為汝等說
釋迦牟尼佛亦如轉輪聖王一樣。佛乃法中之王,佛為法王,得到法自在無礙之妙用。‘忍辱大力’:有大威德、有大智慧的寶藏。‘以大慈悲’:慈能予樂,悲能拔苦。‘如法化世’:依法教化一切眾生,觀機逗教,應以佛身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菩薩身得度者,即現菩薩身而為說法;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現辟支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為說法。佛乃因人說法,應病予藥。例如對好吃的人講食經,但所說的是禪悅為食,法喜充滿。出家人日中一食,皆因以法為食故。‘見一切人’:人對財、色、名、食、睡五欲有所執著,患得患失。‘受諸苦惱,欲求解脫’:受一切的苦惱欲求解脫,必須與諸魔戰鬥,遂與煩惱魔、陰魔、業障魔、愚癡魔、貪心魔、嗔心魔、癡心魔、慢心魔、疑心魔作戰,調伏諸魔障。佛為著魔之眾生,說種種法,用大方便門。如地藏王菩薩為度眾生,不惜下地獄為眾生說法。他說:‘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這種精神,多麼偉大呀!我們應當見賢思齊。‘說此諸經’:說方等、般若經等諸經。‘既知眾生,得其力已’:最後乃為說妙法蓮華經。這猶如轉輪聖王解下髻中明珠,賜予有功將軍一樣。‘此經為尊’:此是至尊至貴之經,眾經之首,所謂‘經中之王’。‘我常守護’:佛常常護持此經。‘不妄開示’:不隨便開示。但‘今正是時,為汝等說’:現在應該為大眾說此經了。
現在也有人說楞嚴經是偽經,非佛金口所說。人若魚目混珠,不辨真偽,以真作假,終不能得經中之好處。本會(法界佛教總會)先講楞嚴經,再說法華經,將來要說大方廣佛華嚴經。這三部大經,是人人必讀誦的經典。一切唯心造,聽經聞法能否受用,在聽講者本身,經義只要對聞法者有所裨益即是真經,我們所說的經典皆是千真萬確的上乘經典。
我滅度後 求佛道者 欲得安隱 演說斯經 應當親近
如是四法 讀是經者 常無憂惱 又無病痛 顏色鮮白
不生貧窮 卑賤醜陋 眾生樂見 如慕賢聖 天諸童子
以為給使 刀杖不加 毒不能害 若人惡罵 口則閉塞
遊行無畏 如師子王 智慧光明 如日之照
佛入涅槃之後,修行菩薩道之菩薩,欲得安隱,解說此經,應當親行身安樂行、口安樂行、意安樂行、願安樂行,如此四法。讀此經者,常無憂惱,無諸病苦,故其人臉色鮮明。觀其人紅光滿面,當知他智意充滿,故現吉祥之氣。不生貧窮之家,不成為卑賤奴婢,被人使喚,且相貌圓滿,眾生樂見,如慕賢聖。連天上諸童子,也聽你差使。刀杖也不會加害其身,毒不能害。若人欲唾駡你時,則口不能開。遊行時無所畏懼,如師子之王。智慧光照遍法界,如日光之普照。
若於夢中 但見妙事 見諸如來 坐師子座 諸比丘眾
圍繞說法 又見龍神 阿修羅等 數如恒沙 恭敬合掌
自見其身 而為說法 又見諸佛 身相金色 放無量光
照於一切 以梵音聲 演說諸法 佛為四眾 說無上法
見身處中 合掌贊佛 聞法歡喜 而為供養 得陀羅尼
證不退智 佛知其心 深入佛遺 即為授記 成最正覺
汝善男子 當于來世 得無量智 佛之大道 國土嚴淨
廣大無比 亦有四眾 合掌聽法 又見自身 在山林中
修習善法 證諸實相 深入禪定 見十方佛
若於夢寐中,亦見吉祥之境界,見諸佛,坐師子座上說法。又見天、龍、阿修羅等八部,數如恒河沙一般之多,恭敬合掌。自見其身,為一切眾生說法。又見諸佛,身現紫金色,放無量光,照遍一切,以清淨梵音,演說諸法。人說法之音亦很重要,必須清淨洪亮,此乃往昔修無上根而得到的果報。佛為四眾,說無上諸法。人皆見自身合掌讚歎佛說法。很多有善根的人,都會作如是夢。聞法歡喜,以供養佛。得總持法門,總一切法,持無量義,證不退智。佛知其人之心,深入佛道,即為之授記,成正等正覺。謂汝善男子,于未來生中,當得無量智,得成佛道,國土嚴淨,廣大無比。亦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四眾,合掌聽法。又見自身,于清靜山林之中,修習禪定善法,證實相妙有境界,即是‘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之境界。於禪定中,與十方佛見面,聽經聞法。
諸佛身金色 百福相莊嚴 聞法為人說 常有是好夢
又夢作國王 舍宮殿眷屬 及上妙五欲 行詣於道場
在菩提樹下 而處師子座 求道過七日 得諸佛之智
成無上道已 起而轉法輪 為四眾說法 經千萬億劫
說無漏妙法 度無量眾生 後當入涅槃 如煙盡燈滅
若後惡世中 說是第一法 是人得大利 如上諸功德
此人於夢中見佛放金光上,三十二相和八十種隨形好,微妙清淨莊嚴之相。在諸佛前聞法,並為人說法,常得此等好夢。又夢見自己做國王,捨棄三宮六院妃嬪,財、色、名、食、睡及上妙之色、馨、香、味、觸。走到道場,在菩提樹下,坐師子座,求道過七日後,得諸佛之智,成無上道。八相成道,大轉法輪,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四眾說法。夢中過千萬億劫。說無漏妙法,度無量眾生,後當入涅槃。如煙盡燈滅。若將來惡世中,說此妙法蓮華經,是人必得最大利益,作種種好夢。
妙法蓮華經
從地湧出品淺釋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美國萬佛聖城宣化上人講述
卷五 從地湧出品第十五
妙法蓮華經分為七卷,共有二十八品。前十四品(序品第一至安樂行品第十四)是說一乘之因。後十四品(從地湧出品第十五至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八)是說一乘之果。也可說前十四品是開權顯實,後十四品是開近顯遠;都是說最上乘法。
本品敍述無量無邊大菩薩,住在下方世界虛空中,他們從地下湧出。為什麼?因為要供養妙法蓮華經,要護持妙法蓮華經的緣故。這些法身大士在往昔時,曾經為釋迦牟尼佛的弟子。現在他們都來弘揚妙法蓮華經。
爾時他方國土諸來菩薩摩訶薩。過八恒河沙數。於大眾中起。合掌作禮而白佛言。世尊。若聽我等於佛滅後。在此娑婆世界。勤加精進。護持讀誦書寫供養是經典者。當於此土而廣說之。
當爾之時。也就是說完安樂行品之後,正要說從地湧出品的時候。就在這個時候,從十方其他國土來了很多大菩薩,其數量已經超過八個恒河沙數之多(恒河沙子細如麵粉)。他們來見多寶如來和釋迦牟尼佛。這些大菩薩,在大眾之中一起站起來,大家恭恭敬敬合掌,而向佛言:世尊!請您聽我們發願,等待我佛滅度之後,我們決定在此娑婆(堪忍)世界修行,勤奮精進,護持法華經、讀誦法華經、書寫法華經、供養法華經。我們在這國土中,應當廣為一切眾生宣說妙法蓮華經的真實道理,令一切眾生種善根,早日成就佛果。
爾時佛告諸菩薩摩訶薩眾。止。善男子。不須汝等護持此經。所以者何。我娑婆世界。自有六萬恒河沙等菩薩摩訶薩。一一菩薩。各有六萬恒河沙眷屬。是諸人等。能於我滅後護持讀誦廣說此經。
當爾之時,佛告訴從他方來的八恒河沙數諸大菩薩說:‘止!不需要。善男子!你們不要發願來護持妙法蓮華經。’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釋迦牟尼佛欲令自己的弟子,多種善根,多得功德的緣故。接著又說:‘為什麼不需要你們諸大菩薩護持此經?因為我娑婆世界已經有六萬恒河沙數那樣多的大菩薩。每位菩薩皆有六萬恒河沙數那樣多的眷屬(弟子)。這些人等,早已發願,能在我滅度之後,他們護持、讀誦、書寫、廣說這部妙法蓮華經。’
佛說是時。娑婆世界三千大千國土。地皆振裂。而於其中有無量千萬億菩薩摩訶薩。同時湧出。是諸菩薩身皆金色。三十二相。無量光明。先盡在此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虛空中住。
釋迦牟尼佛說這話的時候,在娑婆世界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大地,皆已震裂了。而在地裂之中,有無量千萬億那樣多的大菩薩,同時湧出。這些大菩薩,皆是釋迦牟尼佛在過去生中所教化的弟子。
從地湧出這些大菩薩,他們的身上都是紫檀金色,具足三十二大人相,又有無量的光明。他們皆已住在娑婆世界的下邊,此界虛空的地方。
是諸菩薩。聞釋迦牟尼佛所說音聲。從下發來。一一菩薩。皆是大眾唱導之首。各將六萬恒河沙眷屬。況將五萬四萬三萬二萬一萬恒河沙等眷屬者。
這些大菩薩所住之處,雖然離我們所住的世界很遠,可是釋迦牟尼佛演說妙法蓮華經的法音,他們都能聽得清清楚楚,所以從下方而來到靈山法會。他們都是教化眾生的導師,為眾生的師表。皆是大眾唱導的首領。(講經說法為唱,指示正路為導),作為眾生的眼目。
每位菩薩皆率領持法眷屬(跟著菩薩學習佛法的弟子)來到法會。有的菩薩領著六萬恒河沙數那樣多的眷屬。有的領四萬、三萬、二萬、一萬恒河沙數那樣多的眷屬。
況複乃至一恒河沙。半恒河沙。四分之一。乃至千萬億那由他分之一。
或者有的菩薩只率領著一恒河沙數的眷屬,半恒河沙數的眷屬,四分之一恒河沙數的眷屬,乃至千萬億那由他分之一恒河沙數的眷屬。有種種不同數目的眷屬。
況複千萬億那由他眷屬。況複億萬眷屬。況複千萬百萬乃至一萬。況複一千一百乃至一十。況複將五四三二一弟子者。
況且又有菩薩率領千萬億那由他那樣多的眷屬,或者率領億萬眷屬,或者率領千萬眷屬,或者率領百萬眷屬,乃至一萬眷屬,或者又有帶領一千眷屬,或者又有帶領一百眷屬,乃至十個眷屬,或者帶著五個弟子,或者帶著四個弟子,或者帶著三個弟子,或者帶著二個弟子,或者帶著一個弟子。這些數目沒有一定。
按表法來講,五代表五蘊(色受想行識),四代表四諦(苦集滅道),三代表三學(戒定慧),二代表二德(智悲),一代表一真之道(真如,絕待之真理)。
況複單已樂遠離行。如是等比。無量無邊。算數譬喻所不能知。
有的菩薩發願不收弟子,自己單獨到深山穹谷中修行,離開喧鬧之世間。這是‘樂遠離行’,也就是修頭陀(苦行)的行為。
像這樣來比較,其數量沒有邊際。就是用算數來計算,或者用譬喻來比方,也不能說出確實的數目,也不能知道準確的數目。
是諸菩薩從地出已。各詣虛空七寶妙塔。多寶如來釋迦牟尼佛所。到已。向二世尊頭面禮足。及至諸寶樹下師子座上佛所。亦皆作禮。右繞三匝。合掌恭敬。以諸菩薩種種贊法。而以讚歎。住在一面。欣樂瞻仰於二世尊。
這些無量無邊的大菩薩,從地湧出之後,每位菩薩都來到虛空七寶妙塔,多寶如來和釋迦牟尼佛的處所。到達之後,向二位世尊五體投地頂禮,身心恭敬。又到從十方來的寶樹下師子座上諸佛前,向他們頂禮。右繞三匝,表示恭敬。然後合其掌來,必恭必敬瞻仰于諸佛的尊顏。用諸菩薩種種讚歎之辭來讚歎:‘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我們每天所念‘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眾亦無邊,四十八願度眾生,九品鹹令登彼岸。’這就是讚歎佛之法。這些諸菩薩頂禮讚歎之後,退立在一面,專一其心瞻仰多寶如來和釋迦牟尼佛,目不暫舍。
是諸菩薩摩訶薩從初湧出。以諸菩薩種種贊法而贊於佛。如是時間。經五十小劫。
這些大菩薩,從地湧出的一開始,就用菩薩種種的贊法,來讚歎多寶如來和釋迦牟尼佛,以及從十方來的諸佛。像這樣的讚歎於佛,已經經過有五十小劫那樣長的時間了。
何謂小劫?從人壽十歲開始,每隔一百年,增加一歲,身高增一寸。這樣增到人壽八萬四千歲為止(一增)。然後再向下減,也是每隔一百年,減去一歲,身高減一寸。減到人壽十歲為止(一減),所謂‘一增一減為一劫’。
是時釋迦牟尼佛。默然而坐。及諸四眾。亦皆默然。五十小劫。佛神力故。令諸大眾謂如半日。
這時候,釋迦牟尼佛在這五十小劫之中,默然而坐,未曾說什麼法。這時會中有人懷疑:‘釋迦牟尼佛在世八十年,說法才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最後說妙法蓮華經,從開始到終了,只說了八年。為什麼在經文中說:釋迦牟尼佛演說妙法蓮華經,經過五十小劫?沒有根據吧!實在令人難以相信。’
在維摩經上有這樣的記載:維摩居士所住的小室,面積不過是長一丈寬一丈的一間小屋而已。可是能容納三萬二千師子座。每個師子座,高達八萬由旬(一由旬等於四十裏)。一個方丈室,怎能容納這樣高大三萬二千師子座呢?這就是小中現大,大中現小,圓融無礙的境界。不過凡夫不明白這種道理。若是明白,五十小劫,不過一念之間而已。若是不明白,就是五十小劫。所謂‘五十小劫即是一念,一念即是五十小劫。’五十小劫也不算是長時間,一念也不算是短時間。總而言之,不要執著,不要有分別心。
現在講個公案,給大家作參考。高峰妙禪師,他在西天目山的懸崖,倒掛蓮華上打坐。為什麼在那麼危險的地方打坐呢?因為他在打坐的時候,常常入夢鄉,而障礙修行,所以發願,到懸崖處打坐。如果睡著時,便墮入山澗中,那就粉身碎骨。也就是提高警覺,不要貪睡。經過一天的時間,沒有睡覺。為什麼?不敢睡。因為如果睡著了便身墮山澗,性命就完了。為了生存,於是得忍著不睡。可是忍到第八天,實在忍受不了,乃在坐禪中睡著了。身體向前一傾,果然從倒掛蓮華上落到萬丈的山澗中,他心中在想,這回可完了,絕對沒有生存的希望。於是將身心放下,死就死吧!不管它,睡個長覺吧!
高峰妙禪師的身體,下落到一半的時候,韋陀菩薩前來護法,在虛空中將他托住,送到上邊來。他覺得自己的身體,飄飄向上升起,最後落在安全的地方。他乃向空中詢問:‘那位善神來護法我?’韋陀菩薩回答:‘護法韋陀。’他聽到韋陀之言,乃生驕傲心。在心裏想:‘我能感應韋陀菩薩來護法,大概世界上像我這樣精進的修行人,一定很少吧!’於是乃向韋陀菩薩問:‘韋陀菩薩!在這世界上,像我勇猛精進的修行人,能有多少?’韋陀菩薩說:‘像你這樣的修行人,有牛毛之多。你生出貢高我慢的心,我在八萬大劫中,再也不護你的法!’說完之後,轉身而去。
高峰妙禪師在此時,生起慚愧心,痛哭流涕。乃想:韋陀菩薩不護我的法,我也要參禪打坐,修行道業。因此,打起精神,開始坐禪。坐了不久,忍不住困,又睡著了。於是又墮落山澗中。他想:這回一定沒有希望,性命也完了。正在千鈞一髮之際,又有護法善神將他托住,送到山上。他又向虛空中問:‘是那位護法?’韋陀菩薩說:‘護法韋陀。’高峰妙禪師一聽,發起脾氣地說:‘老韋!你說在八萬大劫中不護我的法,為何你現在又救我?你豈不是犯了打妄語戒嗎?’韋陀菩薩說:‘因為你一哭,生懺悔心,非常虔誠,而且認真,所以超過八萬大劫的時間。既然超過時間,我就應該來護你的法。’由此可證,一念的懺悔,可以超過八萬大劫。這種境界,真是不可思議。
釋迦牟尼佛在這五十小劫中沒有講話,就是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四眾,也沒有講話。這五十小劫的時間雖然很長,可是因為佛的神通力緣故,令大眾覺得好像只有半天的時間。換言之,雖然在半日,可是已經超過五十小劫。雖有五十小劫,猶如半天一樣。
爾時四眾亦以佛神力故。見諸菩薩遍滿無量百千萬億國土虛空。
當爾之時,四眾也藉著佛大威神力的緣故,看見從地湧出諸大菩薩,遍滿無量百千萬億國土的虛空。究竟能有多少?沒有人能知道。
現在講講時間的問題。在經上說:四王天一晝夜的時間,等於人間五十年。忉利天一晝夜的時間,等於人間一百年。夜摩天一晝夜的時間,等於人間二百年。以此類推,每高一層天,時間加一倍計之。四王天的天人壽命為五百歲。忉利天的天人壽命為一千歲。夜摩天的天人壽命為二千歲。以此類推,每高一層天,壽命加一倍計之。
佛住世的時候,有位外道問摩訶迦栴延(議論第一)尊者:‘我不相信有來生,若是有來生,為什麼人死了之後,不回來報告受苦的情形?’尊者答:‘好像犯罪人,被困在牢獄中,怎能回來呢?’外道又問:‘生到天上的人,為什麼不回來報告受樂的情形?’尊者答:‘他到天上第一天要安排所住的地方,第二天又要休息一會兒,第三天回來送信,可是人間已過幾百年。你怎能見到呢?’這時,外道無話可說,告辭而退。
是菩薩眾中。有四導師。一名上行。二名無邊行。三名淨行。四名安立行。是四菩薩于其眾中。最為上首。唱導之師。
在無量百千萬億大菩薩之中,有四位大導師。第一位導師,名叫上行。第二位導師,名叫無邊行。第三位導師,名叫淨行。第四位導師,名叫安立行。因為他們所修的行門,是最高上、最無邊、最清淨、最安隱。這四位導師在這些大菩薩之中,是他們的首領,是他們唱導之師,也就是唱贊的領袖。
在大眾前。各共合掌。觀釋迦牟尼佛。而問訊言。世尊少病少惱。安樂行不。所應度者受教易不。不令世尊生疲勞耶。
這四位導師菩薩,在大眾的前面,各各合其掌來,觀瞻釋迦牟尼佛的尊顏,而問訊說:‘世尊!現在您老人家沒有病痛吧?沒有煩惱吧?對於四種安樂行(身安樂行、口安樂行、意安樂行、願安樂行)得到安樂吧!所應該度化的眾生,很容易教化嗎?不會有什麼障礙吧!不會令世尊生疲倦吧!不會令世尊勞苦吧!’
身安樂行:就是身當遠離十種之事:1、豪勢。2、神人邪法。3、兇險嬉戲。4、栴陀羅(屠夫)。5、二乘眾。6、欲想。7、五種不男之人。8、危害之處。9、譏嫌之事。10、畜養年少之沙彌。
口安樂行:就是口當遠離四種之語:1、不樂說人及經典之過。2、不輕慢他人。3、不讚歎他人,也不譭謗他人。4、不生悲恨之心。
意安樂行:就是意當遠離四種之過:1、嫉諂。2、輕罵。3、以大行訶罵小行之人。4、爭競。
願安樂行:是對於妙法蓮華經不聞、不知、不覺的眾生,起慈悲心。我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神通力及智慧力,引導眾生入是法中。
爾時四大菩薩而說偈言。
當爾之時,上行菩薩、無邊行菩薩、淨行菩薩、安立行菩薩,這四位大菩薩,用偈頌來問候釋迦牟尼佛的近況,也就是問安的意思。
世尊安樂 少病少惱 教化眾生 得無疲倦 又諸眾生
受化易不 不令世尊 生疲勞耶
世尊!您很安樂(身舒無危為安,心明無憂為樂)吧!也沒有疾病,也沒有憂惱。所教化的眾生,一定很愉快,沒有疲倦的感覺吧!又者,一切眾生很容易接受教化吧!不會有什麼困難?他們不會令世尊生起疲勞嗎?
爾時世尊于菩薩大眾中而作是言。如是如是。諸善男子。如來安樂。少病少惱。諸眾生等。易可化度。無有疲勞。所以者何。是諸眾生世世已來。常受我化。亦于過去諸佛恭敬尊重。種諸善根。
當爾之時。釋迦牟尼佛在無量菩薩大眾之中,就這樣地說:‘是這樣的!是這樣的!各位善男子!如來我很安樂,也沒有病痛,也沒有憂惱。所有一切眾生,都很容易教化度脫。因為他們努力修道,勇猛精進,所以我不感覺疲勞。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所有的眾生,他們在生生世世中,一直到現在,常常受我的教化。他們也在過去生中,恭敬諸佛、尊重諸佛,種植無量無邊的善根。’
此諸聚生始見我身。聞我所說。即皆信受入如來慧。除先修習學小乘者。如是之人。我今亦令得聞是經。入於佛慧。
釋迦牟尼佛又說‘現在我所教化這些眾生,一開始見到我的身,聞到我所說的藏教、通教、別教、圓教之後,即刻生出信心,受教奉行,所以有的證得羅漢果位,有的證得緣覺果位,有的證得菩薩果位。(羅漢分為一果、二果、三果、四果的果位。菩薩分為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的五十一果位。)證得五十一位法身大士的果位,然後入到佛的智慧,證得妙覺的果位。’
‘入如來慧,除去先修習學小乘的人,不在此內。現在學二乘法(四諦法或十二因緣法)的人,我也令他們得聞妙法建華經的法音,令他們回小向大,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也能獲得如來的智慧。’所謂‘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法華經詳載成佛修行的途徑,所以要努力研究讀誦、書寫、流通、供養、護持此經,依教修持,功德無量。
爾時諸大菩薩而說偈言。
當爾之時,各位大菩薩,又用偈頌來讚歎釋迦牟尼佛。
善哉善哉 大雄世尊 諸眾生等 易可化度 能問諸佛
甚深智慧 聞已信行 我等隨喜
太好啦!太好啦!佛是世出世的大聖雄,世出世的最尊貴者。一切眾生很容易接受佛的化度。他們都能恭聽諸佛甚深的智慧,聆聽之後,定能信受奉行,依法修行。我們所有的菩薩,也能隨喜這種功德,也願意依佛所教化來修行。
于時世尊讚歎上首諸大菩薩。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能於如來發隨喜心。
就在諸大菩薩讚歎釋迦牟尼佛的時候,因為菩薩讚歎于佛,所以佛也讚歎于菩薩,這是互相讚歎。雖然菩薩可以隨喜讚歎於佛,佛卻不能隨便讚歎于菩薩。
佛言:‘善哉!善哉!各位善男子!你們大家能在如來的面前,發隨喜心,讚歎佛說妙法蓮華經,功德無量。又能來到靈山法會聆聽妙法蓮華經,受益匪淺。’
爾時彌勒菩薩。及八千恒河沙諸菩薩眾。皆作是念。我等從昔已來。不見不聞如是大菩薩摩訶薩眾。從地湧出。住世尊前。合掌供養。問訊如來。
當爾之時,彌勒(慈氏)菩薩和八千恒河沙數那樣多的大菩薩,他們都做這種的思念:‘我們從往昔到現在,根本就沒有見過這樣多的大菩薩,覺得很奇怪。也沒有聽過有這樣多的大菩薩。’他們在心中納悶,百思不解。‘究竟這些大菩薩是從什麼地方來的呢?怎麼我們都不認識呢?’
時彌勒菩薩摩訶薩。知八幹恒河沙諸菩薩等心之所念。並欲自決所疑。合掌向佛以偈問曰。
這時候,彌勒菩薩大菩薩,因他證得五眼六通,曉得八千恒河沙數那樣多的菩薩,心中所懷疑的問題,並且他自己也想明白這個疑問。因此合起掌來,走到佛前,向佛請法,用偈頌來請問。
無量千萬億 大眾諸菩薩 昔所未曾見 願兩足尊說
是從何所來 以何因緣集 巨身大神通 智慧叵思議
其志念堅固 有大忍辱力 眾生所樂見 為從何所來
從地湧出無量大菩薩,有千萬億那樣多。在法會大眾諸菩薩,往昔都未曾看見過,也沒有聽說過。我們大家願意福慧兩足的世尊,為我們說一說這種因緣。
這些無量的大菩薩,他們是從什麼地方來的呢?他們聚集於法會,究竟有什麼因緣呢?他們皆現巨身,定有大神通力。他們的智慧,乃是不可思議。
這些無量的大菩薩,他們的志願、念力,一定是堅固不移。他們的戒定慧三學,一定是堅固不壞。他們有大佈施力、大持戒力、大忍辱力、大精進力、大禪定力、大智慧力。眾生皆歡喜見到他們,聽他們說法。但是我等大眾不知道他們從何處而來,請世尊慈悲對大眾開示。
一一諸菩薩 所將諸眷屬 其數無有量 如恒河沙等
或有大菩薩 將六萬恒沙 如是諸大眾 一心求佛道
是諸大師等 六萬恒河沙 俱來供養佛 及護持是經
每位菩薩所帶來的眷屬,其數沒有限量,好像恒河沙數那樣多。
或者有位大菩薩,領著六萬恒河沙數那樣多的弟子。這些大眾,皆是一心一意求佛道,也就是求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羅漢只能證得正覺的果位,菩薩能證得正等的果位,只有佛才能證得無上的果位。
這些大菩薩大法師,同時一起來到佛前,供養於佛。又發誓願,護持妙法蓮華經。盡未來際,也不休息。貫徹始終,不變初衷。
將五萬恒沙 其數過於是 四萬及三萬 二萬至一萬
一千一百等 乃至一恒沙 半及三四分 億萬分之一
千萬那由他 萬億諸弟子 乃至於半億 其數複過上
百萬至一萬 一千及一百 五十與一十 乃至三二一
或者有位大菩薩,領著五萬恒河沙數那樣多的眷屬。或者有位大菩薩,領著比五萬恒河沙數多一點的眷屬。或者有位大菩薩,領著比五萬恒河沙數少一點的眷屬。或者領著四萬恒河沙數的眷屬,或者領著三萬恒河沙數的眷屬,或者領著二萬恒河沙數的眷屬,或者領著一萬恒河沙數的眷屬,或者領著一千恒河沙數的眷屬,或者領著一百恒河沙數的眷屬,乃至一恒河沙數的眷屬,或者半恒河沙數的眷屬,或者三分之一恒河沙數的眷屬,或者四分之一恒河沙數的眷屬,或者億萬分之一恒河沙數的眷屬。
或者有位大菩薩,領著千萬那由他的眷屬。或者領著萬億的眷屬,乃至半億的眷屬,或多一點,或者少一點,沒有一定的數量。
或者有位大菩薩,領著一百萬的眷屬。或者有位大菩薩,領著一萬的眷屬。或者領著一千眷屬,或者領著一百眷屬,或者領著五十眷屬,或者領著一十眷屬,或者領著三個眷屬,或者領著二個眷屬,或者領著一個眷屬。
單己無眷屬 樂於獨處者 俱來至佛所 其數轉過上
如是諸大眾 若人行籌數 過於恒沙劫 猶不能盡知
有的大菩薩,自己一個人來,沒有領著眷屬。為什麼?因為他歡喜單獨修行,不願意收徒弟。現在都來到釋迦牟尼佛的道場法會中。
像這樣多的大眾,假使有人用電腦來算,就是經過恒河沙數那樣多的劫,也不能計算出確實的數目。
是諸大威德 精進菩薩眾 誰為其說法 教化而成就
從誰初發心 稱揚何佛法 受持行誰經 修習何佛道
如是諸菩薩 神通大智力 四方地振裂 皆從中湧出
這些有大威德的菩薩眾,有精進修行的菩薩眾,最初是誰為他們說法呢?是誰教化他們成就菩薩的道業呢?
這些大菩薩,最初是跟那位法師發心研究佛法呢?是跟那位法師出家修道呢?是跟那位法師修行六度萬行呢?他們稱揚那一種佛法?他們受持那一部經典呢?他們是從那一宗入門呢?他們是修那種佛道呢?
這些大菩薩,因其神通力廣大,智慧力也大,所以四方的大地,皆已震裂。他們都從地下湧出,好像泉水一樣,源源而來,這種境界,實在妙不可言。
世尊我昔來 未曾見是事 願說其所從 國土之名號
我常游諸國 未曾見是眾 我於此眾中 乃不識一人
忽然從地出 願說其因緣
彌勒菩薩又稱一聲世尊!我從往昔以來,未曾見過這種境界。我願世尊大發慈悲,把這些大菩薩從地湧出的來龍去脈說一說。他們從何處而來?他們所居住的國土,是何名號?
彌勒菩薩又說:我雖然時常遊歷世界所有國家,可是我從來沒有見過這些大菩薩。在這些大菩薩之中,我一位元也不認識,他們忽然從地湧出,令人驚奇。只求世尊為大眾說其因緣。
今此之大會 無量百千億 是諸菩薩等 皆欲知此事
是諸菩薩聚 本末之因緣 無量德世尊 惟願決眾疑
現在於此大會中,有無量百千億那樣多的菩薩,都想知道這件事情。從地湧出這些菩薩,他們從開始到最後的因緣,究意是怎麼一回事呢?希望無量德慧世尊!願您為大眾解決這個疑問。
爾時釋迦牟尼分身諸佛。從無量千萬億他方國土來者。在於八方諸寶樹下。師子座上。結跏趺坐。其佛侍者。各各見是菩薩大眾。于三千大千世界四方。從地湧出。住於虛空。各白其佛言。世尊。此諸無量無邊阿僧祇菩薩大聚。從何所來。
當爾之時,釋迦牟尼佛分身為無數無量的化身佛,乃從無量千萬億他方的國土而來。在八方(四方和四隅)所有寶樹之下,師子座上,結跏趺坐。跏趺坐是佛教最尊貴的坐法,可以降魔,可以攝心。每位佛的侍者,見到這些無量的大菩薩,于三千大千世界的四方,從地湧出,住在虛空,覺得奇怪,於是各位侍者,便請問他們所侍奉的佛:‘世尊!這些無量無邊阿僧祇(無量數)那樣多的菩薩眾,是從什麼地方來的呢?’不但彌勒菩薩及法會大眾起了懷疑,就是佛的侍者也起了懷疑心,所以才這樣地問。
爾時諸佛各告侍者。諸善男子。且待須臾。有菩薩摩訶薩。名曰彌勒。釋迦牟尼佛之所授記。次後作佛。已問斯事。佛今答之。汝等自當因是得聞。
當爾之時,釋迦牟尼佛分身的諸佛,各各告訴他們的侍者說:‘各位善男子!不要著急,再等一會兒,有位大菩薩,他的名字叫彌勒菩薩。釋迦牟尼佛已經給他授記別號,當來下生為彌勒尊佛。他已經向佛請問這件事,釋迦牟尼佛即時要答覆彌勒菩薩所問的問題。你們靜一靜,即刻就能明白這種因緣。’
爾時釋迦牟尼佛告彌勒菩薩。善哉善哉。阿逸多。乃能問佛如是大事。汝等當共一心。被精進鎧。發堅固意。如來今欲顯發宣示諸佛智慧。諸佛自在神通之力。諸佛師子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