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淺釋 卷四 妙法蓮華經
五百弟子授記品淺釋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美國萬佛聖城宣化上人講述
卷四 五百弟子授記品第八
這一品是佛為五百弟子授記,實已把千二百五十弟子包括在內。在此佛開權顯實,示一佛乘,餘二非真。為阿羅漢、辟支佛二乘人開示菩薩道事,皆當授記,未來世咸得成佛。凡聽聞受持者,皆應發大乘心,修學菩薩道法,作法華會上未來預記弟子。
爾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從佛聞是智慧方便隨宜說法。又聞授諸大弟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複聞宿世因緣之事。複聞諸佛有大自在神通之力。得未曾有。心淨踴躍。即從座起。到於佛前。頭面禮足。卻住一面。瞻仰尊顏。目不暫舍。而作是念。世尊甚奇特。所為稀有。隨順世間若干種性。以方便知見而為說法。拔出眾生處處貪著。我等於佛功德。言不能宣。唯佛世尊。能知我等深心本願。
當爾之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即滿慈子,從佛所說,得知化城方便智慧(第七品),隨眾生機宜而為說法。又聞諸大弟子,即前千二百五十人得授成佛記別。複聞宿世因緣之事,即化城品,舉昔上子複講因緣。又聞諸佛有大智慧,隨緣自在,通達無礙,這是前所未有,故心地清淨而踴躍異常。即從座起,到佛前跪下,頭面致敬,接足作禮。禮佛已,退立一面,瞻仰佛之尊顏,目不轉睛。自心作念,世尊甚是稀有奇特,佛之所為,更是罕有,能以權巧方便智力,隨順眾生而說種種方便利導的佛法,令眾生拔除貪著,不復染汙六塵之境。我等智劣根淺,故未能盡說及宣揚諸佛功德,唯有吾佛,大覺世尊,能知我及眾生求佛深心,本來大願。
爾時佛告諸比丘。汝等見是富樓那彌多羅尼子不。我常稱其于說法人中。最為第一。亦常歎其種種功德。精勤護持。助宣我法。能於四眾示教利喜。具足解釋佛之正法。而大饒益同梵行者。自舍如來。無能盡其言論之辯。
爾時佛告訴諸大比丘:‘你們現在見到這一位聲聞乘的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嗎?他在宿世中,曾發大願要助佛弘揚教法。我很讚賞他,因為他說法第一。’當初佛轉大法輪,除了佛親自說法外,亦由徒眾們輪流說法。為了激發徒眾們講經說法的智力辯才,佛陀常常給予說法者評語,使他們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在萬佛聖城,亦仿效此佛制轉說法法輪,使說法者能任意發揮,推而廣之,擴而充之,深入佛法之奧妙,但必須合乎經中之道理。
富樓那善說諸微妙法,因此天人,乃至於餓鬼、畜生都樂意聽聞。即使是好戰的阿修羅,亦馬上停止戰鬥而默然聽法。此外,阿羅漢及菩薩亦同樣喜愛聽他說法。佛常贊欺富樓那,過去生中廣修供養三寶,及種種功德,精進勤修,善能護持宣揚佛法。又善於為四眾開示使之獲大法益。除了佛外,在大眾中沒有人能比得上富樓那之辯才無礙,眾弟子中,說法第一。
汝等勿謂富樓那。但能護持助宣我法。亦于過去九十億諸佛所。護持助宣佛之正法。于彼說法人中亦最第一。又于諸佛所說空法。明瞭通達。得四無礙智。常能審諦清淨說法。無有疑惑。具足菩薩神通之力。隨其壽命。常修梵行。彼佛世人。鹹皆謂之實是聲聞。而富樓那以斯方便。饒益無量百千眾生。又化無量阿僧祇人。令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淨佛土故。常作佛事教化眾生。
釋迦牟尼佛言:‘你們不要以為富樓那只能護持助化宣揚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法,他早在過去無量劫中已能擁護奉持無量諸佛之法。于諸佛處,亦是說法人中之第一。’他又能通達明瞭諸佛所說空寂之法(般若智。三藏阿含為半智教,法華涅槃為滿智教,故般若智是對半圓滿),得四無礙智,即四無礙辯:(一)法無礙辯。(二)義無礙辯——由一義而演說成無量義,又由無量義而歸納為一。一為無量,無量為一。一即無量,無量即一,圓融無礙。(三)辭無礙辯——願說佛法。(四)樂說無礙辯——樂於說法,從未懈息。善於觀機逗教,甚至見到豬、狗等也為它說法。他對豬說:‘你不要再貪吃貪睡了,也不要再躲懶偷安不精進,否則來世會再墮落為豬,則永無脫離三惡道之日。’他也對狗發出勸言:‘你今後不要再慳貪,往金錢堆裏鑽,把銅板鑽呀鑽的,都化成水了!這樣何苦呢?應早日回頭,反迷歸覺。’
‘常能審諦清淨說法,無有疑惑’:常能審察所說的是清淨法,無有疑惑之心。若人對自己所說之法起了懷疑:‘剛才我所講的對不對呢?’自起疑時,亦會令聽眾頓時起疑:‘簡宜胡說八道,不要聽他的!’
富樓那雖身為羅漢,卻已具足菩薩神通之力,那是因為他在宿世中,已行菩薩道,並隨其壽命,于佛處修種種淨行。‘彼佛世人,鹹皆謂之實是聲聞’:富樓那本是菩薩,但他‘內秘菩薩行,外現聲聞身’,隱實顯權,示聲聞相,藉以破世俗人之‘見跡迷本’。故富樓那以此權巧方便法,隱大示小,饒益無量百千眾生。‘又化無量阿僧祇人,令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教化無量數種人,令其立志修成無上正等正覺。富樓那為了莊嚴清淨佛土,故凡有利於佛教事,他從不放逸,以其所得教化眾生為己重任。
富樓那樂說佛法,有四無礙智。現代之法師亦應有四無礙智,此四智必須具足,否則只有‘樂說’佛法一智,終為境所轉,譬如,本欲度一個人,但定力不足,結果反被那人所轉。
又如‘度狗者’,若對狗愛惜貪戀,也會被狗所度。從前有一位戲子,精通戲文,善於演戲,但他最愛的是一隻‘狗’,這只狗不是旁人,就是他的太太!因為他的太太整天愛罵人,形同狗吠,終日汪!汪!汪的把這戲子吵得啼笑皆非,無日安寧,不得休息也不能修行。在他極度困擾中,我對他說:‘你若有定力,煩惱自然會離你而去。你現在應修忍辱,忍受一切打罵。所謂“緣聚則成,緣散則離。”’聽了這番話,此戲子果然修忍辱法門,三年後他漸漸已能忍受逆境,而他的太太與世長辭,終於‘解放’了他。
諸比丘。富樓那。亦于七佛說法人中而得第一。今于我所說法人中亦為第一。于賢劫中當來諸佛說法人中亦複第一。而皆護持助宣佛法。亦于未來護持助宣無量無邊諸佛之法。教化饒盍無量眾生。令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淨佛土故。常勤勸精進教化眾生。
諸位比丘,這位隱大示小的富樓那,亦於七佛及釋迦佛說法人中,皆為第一。七佛是:(一)毗婆屍佛、(二)屍棄佛、(三)毗舍佛、(四)拘留孫佛、(五)拘那含牟尼佛、(六)迦葉佛、(七)本師釋迦牟尼佛。以何因緣,富樓那為七佛說法人中之冠?富樓那於過去無量億劫中,並不善於詞令,也不會說法、但對佛法非常渴仰,是故每逢有講經法會,他必定出席。他寧可不吃不喝不睡,卻不能不聽法,故以法為食、以法為水。不但如此,為了表示恭敬,不管是誰在說法,他都恭敬胡跪,並做如是願:‘將來出家後,必為說法人之最,在每一位佛出世時,都要在佛座下講經說法,最為第一。’他生生世世發此大願,果然遂心滿願,因為發願所種下的菩提種子,能萌芽成長。機緣成熟時,他智慧煥發、辯才無礙。
‘於賢劫中當來諸佛,說法人中,亦複第一’:賢劫即聖賢出世之時,拘留孫佛當賢劫第一,拘那含牟尼佛第二,迦葉佛第三,釋迦牟尼佛正當賢劫第四。于彼未來諸法所說法人中,富樓那亦為第一。他聽法時能將一切妄想撇棄,並以真誠恒實,一心貫注,世世修來,才有此成就。故我們于修道時,勿存絲毫的妒忌障礙心,不要貪求名聞利養,不爭第一,而應常生讚歎他人之心,不恥下問,且心胸要豁達,方能與法相應無阻,得到法境相融,樂說無礙。不第一而自然第一。
昔有金山活佛,具神通力,又能醫病,但無論誰在說法,他都必恭必敬,合掌胡跪。活佛尚如此重法,何況我們凡夫呢?他亦是累劫的苦修,方有此感應及神通。上海的一般人士,莫不恭敬佩服他。若遇寺內無米時,他只念‘米來!米來!’米果然來也。見者莫不驚歎!
富樓那之說法第一,非自‘爭’來,而是公認的。他不僅在賢劫,乃至於未來世無邊佛所,亦皆護持演說宣揚正法,教導化誘利樂群生,令其建立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之因緣。誰若能精進勤奮教化眾生,誰即是清淨佛國土。故現在在萬佛聖城的翻譯經典,推廣佛教事業,苦修苦行,即是清淨莊嚴佛國土的殊勝因緣。
現在我們莊嚴他佛國土,他日自己成佛時,自己的國土亦能莊嚴。此謂‘以佛莊嚴自莊嚴’。清淨他佛國土,即清淨自性佛國土。若知而不行者,其自性之污穢倍於五濁惡世。各位勿視為等閒,我現在能講經說法,也可以說曾受過富樓那所教化。在少年時,我比一般人都笨,不善詞令,話也不敢多說,若非曾受富樓那之開示誘導,加以自已辛勤苦修,則不能為之。
漸漸具足菩薩之道。過無量阿僧祇劫。當于于此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號曰法明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其佛以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為一佛土。七寶為地。地平如掌。無有山陵溪澗溝壑。上寶台觀。充滿其中。諸天宮殿。近處虛空。人天交接。兩得相見。
富樓那漸漸具足菩薩之道,修成圓滿後即能成佛,覺行圓滿。他將來會在此娑婆世界成佛,號曰法明佛。其佛以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為一佛土,為佛所化。有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等七實,作為嚴飾。地平如佛掌,佛心平故地面亦平。地平而無山、陵(小山)、溪澗、溝壑等喻沒有陰險、不平、貪欲之地。又有一台,用七寶所建,諸天宮殿,近處虛空,依空入道,故雲近處。人天互相得以瞻見,故言兩得相見。
無諸惡道。亦無女人。一切眾生皆以化生。無有淫欲。得大神通。身出光明。飛行自在。志念堅固。精進智慧。普皆金色。三十二相而自莊嚴。其國眾生常以二食。一者法喜食。二者禪悅食。
因‘無諸惡道’,故此淨土無饑餓,無痛苦煩惱,也無有畜生。‘亦無女人’,為何沒有女人?人又從何而來?眾生同居於此娑婆世界,惡濁污穢,有四惡道及女人。但在佛國土中,莊嚴清淨,故無惡道及女人。東方琉璃世界,及西方極樂世界中縱有女人,但無女事,亦無淫欲心,一切眾生皆是法子從法化生。斷欲去愛而修成法身,故琉璃世界亦稱為歡喜世界。
法明如來國土內之眾生,皆是化生而非胎生,自有化無,自無化有,變化無窮。有蓮華所化成之眾生,有的樹上化成,又有的海裏化成,國內境界皆不可思議。
‘無有淫欲’,人若要修道,不應有一絲毫之貪欲,何況自做?斷淫欲者,便有定力,才能證大神通、智慧顯現、身放光明。從戒定慧三無漏學而生,飛行自在,隨意而至,即神境通。修習佛法之菩提心,有進無退,堅固不移,一日比一日進步,因有此精進志願,故有大智慧。
國中之人,因修中道清淨勝行,所以身體皆呈現金色,自莊嚴國土而成就三十二相。此國土有二種食:一者法喜食。富樓那以法為食,心離貪著。自古凡夫皆以食物為食,且貪著其味。若能不貪食,而以法為食,則能法喜充滿,不覺饑餓。
二者禪悅食。若人人修習禪定,日日不間斷,越坐越生歡喜,不願離其座,妙到極點。
‘食’有多種,凡夫是分段食。天人是思食。鬼神卻是觸食,他們用鼻嗅,故亦能稱為嗅食。一般水果,就拿橘子來說,未供佛前,本有兩個,一為橘子,一為其‘性’。開天眼者方能得見。橘子有形,其性無形,鬼神觸食時,即是食其性。此情形是很微妙,非一般人所能瞭解。供佛之後,其‘性’即無,僅存橘子之形體。
有無量阿僧祇千萬億那由他諸菩薩眾。得大神通。四無礙智。善能教化眾生之類。其聲聞眾。算數校計所不能知。皆得具足六通三明。及八解脫。其佛國土。有如是等無量功德莊嚴成就。劫名寶明。國名善淨。其佛壽命。無量阿僧祇劫。法住基久。佛滅度後。起七寶塔。遍滿其國。
有無量無數的大乘菩薩之眾,得大神通及無礙智(四無礙辯才),善能觀機逗教,因人說法。聲聞眾亦非算數能計,皆具足六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三明(天眼明、宿命明、漏盡明)及內有色想觀外色、內無色想觀外色等八解脫法。
法明佛所應化之土,如上所說,以無量功德而莊嚴之。在寶明劫中,法明佛于善淨國成佛,其佛壽命無量阿僧祇劫,佛法住世甚久。佛滅度後,眾弟子以七寶塔供養,遍滿其國。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比丘諦聽 佛子所行道 善學方便故 不可得思議
知眾樂小法 而畏于大智 是故諸菩薩 作聲聞緣覺
以無數方便 化諸眾生類 自說是聲聞 去佛道甚遠
度脫無量眾 皆悉得成就 雖小欲懈怠 漸當令作佛
內秘菩薩行 外現是聲聞 少欲厭生死 實自淨佛土
示眾有三毒 又現邪見相 我弟子如是 方便度眾生
若我具足說 種種現化事 眾生聞是者 心則懷疑惑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作偈言:諸比丘眾,細心諦聽,佛子富樓那所行之道,善學方便慧,故能以權巧方便,行不可思議事。如眾生喜歡小乘法而畏懼大乘法(大智,即佛智),是故諸菩薩隱大示小,現聲聞、緣覺身,以無數方便法門,教化一切眾生。自稱為二乘聲聞,離佛道甚遠,以是方便,而度脫無量眾生,令得成就出世之道。雖然小乘人欲懈怠,中道自盡,也要令他們漸漸回小向大,得成佛道。
內秘菩薩行而外現聲聞身,作聲聞行少欲法,厭離生死,內心實自遊戲神通,自莊嚴佛國土,但故意現有三毒(貪、嗔、癡)及邪見相,而不貪染,以此種種方便因緣,誘導迷惑者,易得相從。如迦留陀夷,假現好女人之相,但實非如此。有智者皆能知其非真好色,不過是權巧方便示現此相。其他佛弟子如舍利弗等現嗔相,或貪或癡相,亦不外以方便法,隨類教化,故現種種形相。今日簡而說之,不敢盡言,因恐諸聞者信心未堅,生疑惑想。
今此富樓那 於昔千億佛 勤修所行道 宣護諸佛法
為求無上慧 而于諸佛所 現居弟子上 多聞有智慧
所說無所畏 能令眾歡喜 未曾有疲倦 而以助佛事
已度大神通 具四無礙智 知諸根利鈍 常說清淨法
演暢如是義 教諸千億眾 令住大乘法 而自淨佛土
未來亦供養 無量無數佛 護助宣正法 亦自淨佛土
常以諸方便 說法無所畏 度不可計眾 成就一切智
現在此富樓那,于過去諸佛處所,勤修清淨菩薩之道。宣揚護持諸佛法,為求如來無上智慧,于諸佛處,說法第一,現居於一切弟子之上。博學多聞,有大智慧,所說法得無所畏,能令聽者生歡喜心,未有任何疲倦之相。助揚佛事,已度生死,得大神通。因具四無礙智,知諸眾生的根性利鈍,常說清淨無上妙法,流通演暢如是之義。教導無數億眾生,令得安住於大乘法中,而清淨以自嚴其佛國土。于未來亦供養諸佛,以修福分。以外現劣相,應諸根機,助宣正法;內秘真心,自心清淨莊嚴佛土。常以諸方便善巧之法,說微妙無上法而心無所畏,度無數眾生,皆令成就一切智慧。
供養諸如來 護持法寶藏 其後得成佛 號名曰法明
其國名善淨 七寶所合成 劫名為寶明 菩薩眾甚多
其數無量億 皆度大神通 威德力具足 充滿其國土
聲聞亦無數 三明八解脫 得四無礙智 以是等為僧
其國諸眾生 淫欲皆已斷 純一變化生 具相莊嚴身
法喜禪悅食 更無餘食想 無有諸女人 亦無諸惡道
富樓那比丘 功德悉成滿 當得斯淨土 賢聖眾甚多
如是無量事 我今但略說
供養佛是修福,說法為修慧,福慧雙修至具足時,得成佛名曰法明。其國名善淨,土地皆由七寶所合成,時劫名為寶明,國內無數億之菩薩,皆有大神通,威德力具足。複有無量聲聞,已得三明、八解脫及四無礙智,以如是等小乘人,修無漏功德,名之為僧。其國諸生,沒有淫欲,若人能在這個娑婆世界,修道清淨,自嚴戒律,心無淫念,亦同於此國土無異。但人若要斷淫去愛,必須要經過考驗。首先,不對他人起淫念,若無此念,即使別人對自己有淫意,自己也‘不知’,非不知,而是不生此念,形同木樁、磚頭、瓦塊。知此為淫,但不為之所動,所謂‘不動則無’。
善淨國內淫欲既已斷,眾生皆蓮華化生,具相莊嚴,以聽經、禪悅、法喜充滿為食,一喜則能得無限樂。有人問:‘沒有女人這個國土怎會有人?’你就只知道有女人,而不知斷淫去愛,性淨明體。
此國既無女人,無諸惡道,更無餘外分段食想。富樓那比丘圓滿一切功德,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當得如此同居淨土,菩薩、聲聞、人天眾甚多,此為不可言盡,只略略說之,免令眾生生出疑惑。
爾時千二百阿羅漢心自在者。作是念。我等歡喜。得未曾有。若世尊各見授記。如余大弟子者。不亦怏乎。佛知此等心之所念。告摩訶迦葉。是千二百阿羅漢。我今當現前次第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於此眾中。我大弟子憍陳如比丘。當供養六萬二千億佛。然後得成為佛。號曰普明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這時千二百阿羅漢—皆證無學,心自在者,即煩惱已盡。因地時修行時為比丘到果地為羅漢,有三義:(一)應供:應受天、人及神之供養。(二)殺賊:殺煩惱之賊。菩薩是殺‘不賊’,羅漢不認為是賊,但菩薩卻認為是賊而除之。(三)無生:煩惱不生之義。因為‘生’才要滅,‘不生’就不用滅。不生不滅,即無生法忍。
阿羅漢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無掛無礙,無人我、眾生、壽者相。但是眾羅漢因見佛陀為富樓那授記,不禁作如是念:‘佛授記之事,是前所未有。若能各別給予我們授記,那就太好了!’佛悉知悉見眾人之心意,故告之摩訶迦葉,吩咐大家不要心急,佛會為他們一一次第授記。
在此眾中,我最先度化的是憍陳如,他是最精勤于修道及最能主持佛法之大弟子,當供養六萬二千億佛,然後得成佛,號曰普明如來。憍陳如,即解本際—明白本來的面目。他最先受具足戒,亦是最先開悟的弟子,故為千二百阿羅漢之長老。
其五百阿羅漢。優樓頻螺迦葉。伽耶迦葉。那提迦葉。迦留陀夷。優陀夷。阿冕樓馱。離婆多。劫賓那。薄拘羅。周陀。莎伽陀等。皆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盡同一號。名曰普明。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其五百阿羅漢,優樓頻螺迦葉、伽耶迦葉、那提迦葉,翻譯為江或河。此表示于河邊或江邊修行。迦留陀夷,雲黑光,因其長相烏黑,他不守戒律,喜歡在晚間‘逛街’,有一次就闖了禍。那天月黑風高,在暗中更顯得他臉部發光。他走到一家門前,順手敲了幾下,即時有一孕婦應門而至,誰知一開門,她見到暗中有一‘發光物體’立於門前,頓時嚇得魂飛魄散,昏了過去。因這一念恐懼,動了胎氣而導致小產。婦人乃痛斥之。佛即時開會並制定比丘們不准晚間遊街。然此比丘雖曾犯過錯,卻很有人緣,很得眾徒之尊敬及信任,並曾度化千名夫婦。此意謂迦留陀夷,為教化誘導眾生而假現不守規矩之態,是一種‘反面’的教導。優陀夷是阿難之徒,雲出現,最能嚴持戒律。阿冕樓馱,曾因七天不睡而使雙目失明。有一次,佛陀的法說得很妙,但阿冕樓馱睡得更妙,不斷地打瞌睡,於是佛訶責之:‘咄咄胡為睡,螺螄蚌蛤類,一睡一千年,不聞佛名字。’佛這一呵責,使這個身為堂弟的阿冕樓馱,頓時從迷夢中驚醒過來,並發誓此後不再懈怠,不再貪睡。結果他因為不睡眠,過度用功而瞎了雙眼。佛垂憐之而教他修習金剛照明三昧,不久,他獲證天眼通,能觀照三千大千世界,如觀掌上果。
阿冕樓馱,雲無貧,富貴也。他在往昔曾供養一位證果聖人。此聖人因地修行時,只修慧而不修福,故住世時時托空缽。因此他決定每七天才化一次緣,一次化七家,若化不到,他就不吃。此聖人某日無供而經彼農田,時有一農夫,剛工作完畢,正想打開飯盒,准倩用餐,一眼望見此修行者托著空缽。當他獲知修行者將會有一連數日的挨餓後,立刻將自己的一份飯菜供養聖人,雖然當時他已饑腸轆轆。聖人接受供養後就回向曰:‘所謂佈施者,必獲其利益,若為樂故施,後必得安樂。’語畢離去,農夫此時忽見一兔子,跳上他鋤頭,複跳上其肩膀,猛抓不放,農夫大驚,狂奔回家,向太太求救。其妻一手即將兔子拿下,一看,竟成了金兔。於是剁下兩條金腿變賣,奇怪的是所剁之處複重長,再剁再長,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故他世世不窮,得八十一劫之富報。
離婆多,譯星宿。劫賓那譯為房宿。二十八星中居第四。劫賓那及離婆多皆屬於星宿。為何如此?以往,他們的父母眼見已近年邁,尚無半子,故於二十八星宿之房星前求子,並發願勤修善事,供養三寶,結果竟能滿願,故取名為房宿(劫賓那)。
薄拘羅過去生中曾持不殺生戒,故有五種福報。他剛出世,就會哈哈笑,母見之,極為驚怕,疑為妖怪,竟將他放進一鍋滾油內,想以熱油將他燒死,但不成功。接著又將他放人熱水,想將他煮熟,但又失敗。她依然不死心,將嬰兒丟入深海中,但他依然未被淹死。忽然,有只鱷魚遊近,一口吞下嬰兒,此為活吞,故亦謂之魚咬不死。此鱷魚被一漁夫網起,並剖開其腹。漁夫驚見小孩安然於魚腹內,漁夫暗自慶倖,手刃鱷魚時,未有累及嬰孩,故謂之刀割不死。薄拘羅的五不死即(一)火燒不死、(二)水煮不死、(三)海淹不死、(四)魚咬下死、(五)刀割不死,亦即持不殺生戒之五種福報。
周陀,又叫周利槃陀伽,是哥哥。弟弟是莎伽陀,此譯小路。故兄弟倆稱為大路及小路。哥哥比較聰明,弟弟較笨。在印度的風俗中,女人都要回娘家生產。故周陀之母亦不例外,但周陀出生心切,沒等媽媽回到娘家,已在半路出生,故名為大路。照理身為媽媽的有過一次經驗,在第二次懷孕時,應早日回娘家,但這一次,還是半路上就生下了小路。故兩兄弟名道生及繼道。
周陀根機深厚,貫通佛理,對於經典,過目不忘。但是弟弟根性蠢鈍,所讀之經書,皆旋讀旋忘,懈怠不精進。於是眾人皆議論紛紛這兩個性格極端的兄弟。聽了這些評語,周陀不禁責難其弟而說:‘你真是沒有用,五百羅漢費盡心機來教你,你還不懂,最好還俗去!’弟弟不要還俗,但是哥哥卻很堅決,非要弟弟還俗不可。弟弟拗不過兄長,但又不想還俗,加上自慚形穢,就上吊去了。佛得知此事,前來阻止,並勸慰莎伽陀及教他念:‘掃帚掃心地,自淨其意,心地掃盡,自然可開悟。’可是莎伽陀記憶力太差,記得‘掃’字,又忘了‘帚’字。然而佛卻不厭其煩的為他重複述說。莎伽陀連念數遍,念念複念而霍然開悟!
在座聽法的人相信會比他聰明的多,不要說掃帚兩個字,即使是四個字也能一聽便記得,念‘阿彌陀佛’更是容易非常,可是我們怎麼還未能開悟?尊者雖然比我們‘笨’,‘開悟’卻比我們快。那是因為尊者曾於宿世中,供養三世一切佛,長養善根,故根機深厚。現在為應機教化眾生而故意現一個愚蠢相,為眾生作一個榜樣。眾生見他如此愚蠢,尚且能開悟,自己要比他聰明多了,開悟的機會一定很多,於是精勤修道。
莎伽陀過去生中,自以為聰明,雖懂微妙法理,卻不願為眾生說法,此為慳法,不作法佈施,故今生得愚癡果報。不希望他人聰明,自己會變得更不聰明,所幸他曾深種善根,故還有開智慧的一天。我們學佛已久,卻久久未能開悟,因為往昔未曾供養三寶及三世一切佛。此可譬為在栽種一棵樹時,若能根深蒂固,此樹必能枝葉茂盛。相反的,若在當初根不扎實,往後枝葉必定稀疏乾枯而凋落。因此,人要多種善根,做諸善事,功德圓滿時,自然能開悟。人要福慧雙修,一面修行,另一面也要行善,切勿慳法,懂一句就要說一句,要躬行實踐,以身作則。所謂:‘摩訶薩不管他,彌陀佛各顯各。’菩提薩埵不管他人毛病過錯,不論他人是非。我們不要盡給他人洗衣服,反而忽略自己的髒衣服。是故解行並用才是真修行,功德才能圓滿。慳法是修行中之大障礙,果報不只是愚癡,還會得啞吧之果報,不但掃、帚二字記不得,連說的機會也沒有了,這有多苦!開悟的機會更是微乎其微。
以上所說諸位羅漢,皆代表千二百羅漢。他們皆得無上正等正覺,都同一名號,為普明佛。這時唯恐眾生不明白,佛陀悲心切切的以偈頌而言。
憍陳如比丘 當見無量佛 過阿僧祇劫 乃成等正覺
常放大光明 具足諸神通 名聞遍十方 一切之所敬
常說無上道 故號為普明 其國土清淨 菩薩皆勇猛
咸升妙樓閣 游諸十方國 以無上供具 奉獻于諸佛
作是供養已 心懷大歡喜 須臾還本國 有如是神力
憍陳如比丘,于來世當親見無量諸佛,承事供養,過無數劫後乃成佛道。常放光明智慧,圓滿具足諸神通,佛名遍滿十方界,一切眾生所歸敬,常說無上甚深微妙法,如慧光普放,是以名普明。在這個清淨國土,菩薩們皆勇猛精進,鹹升妙樓閣,得最微妙道品,到十方國土游觀,修諸功德,以七寶供具等奉獻諸佛。作如是供養已,內心暢悅,生大歡喜,片刻間還本國土,因有種種神力所致。
佛壽六萬劫 正法住倍壽 像法複倍是 法滅天人憂
其五百比丘 次第當作佛 同號曰普明 轉次而授記
我滅度之後 某甲當作佛 其所化世間 亦如我今日
國土之嚴淨 及諸神通力 菩薩聲聞眾 正法及像法
壽命劫多少 皆如上所說 迦葉汝已知 五百自在者
余諸聲聞眾 亦當複如是 其不在此會 汝當為宣說
佛之應身壽命為六萬劫,正法住世是十二萬劫,而像法是二十四萬劫。若法滅時天人皆憂愁。五百尊者,轉次授記,佛滅度之後,互相輾轉,次第當作佛,都是名普明如來。其所化世間(其補處),如現在的娑婆世界,但國內嚴淨,及種種神通自在變化之力。菩薩、聲聞眾等,正法及像法,壽命劫多少,如同普明如來國土正等無異,皆如上所說。迦葉,你已知我為五百羅漢授記,亦即為余諸聲聞眾——千二百者授記,若今日有不在場者,你應當為之宣說。
爾時五百阿羅漢。於佛前得授記已。歡喜踴躍。即從座起。到於佛前。頭面禮足。悔過自責。世尊。我等常作是念。自謂已得究竟滅度。今乃知之如無智者。所以者何。我等應得如來智慧。而便自以小智為足。世尊。譬如有人至親友家。醉酒而臥。是時親友。官事當行。以無價寶珠系其衣裏。與之而去。其人醉臥都不覺知。起已。遊行。到於他國。為衣食故勤力求索。甚大艱難。若少有所得。便以為足。
五百尊者,於佛前得授已,非常歡喜,從座而起,到佛前頭面頂禮,懺悔自責。能知悔過自責者,是聖賢之所為,不知悔過者就是愚癡的行為。羅漢們自責以住得少為足,未得究竟涅槃,卻自謂已得。上不知有佛道可成,下不知有眾生可度。只知自在安樂,什麼也不管。現在方知以往全是錯的,都是無智者之所為,今乃知我等修行,合應證得如來所有功德智慧。若人自以小乘四果為究竟涅槃,就譬如有人至親友家,醉酒而臥。‘人’譬為自己,‘親友家’譬為佛陀。醉酒而臥,‘醉’表示為五欲之酒所迷,故昏迷愚蠢,得少為足。這時,佛於此世度完了眾生後就到他國。‘官事當行’:觀此緣已盡,應到他方教化眾生,以實相妙理教化眾生,用大乘以教導之。然而其人無大智,只會沉迷於愚癡醉夢中,倒臥不起,不聞大乘法。在稍為清醒時,知道要求法,於是到他國去,行小乘法。為衣食故,求學小乘,如寒求衣,如饑求食,甚為艱難困苦,遍處乞索,不能自安,在小乘中,得少許境界,就自以為是,更不前進。
於後親友會遇見之。而作是言。咄哉丈夫。何為衣食乃至如是。我昔欲令汝得安樂五欲自恣。於某年日月。以無價寶珠系汝衣裏。今故現在。而汝不知。勤苦憂惱以求自活。甚為癡也。汝今可以此寶。貿易所須。常可如意。無所乏短。佛亦如是。為菩薩時。教化我等令發一切智心。而尋廢忘。不知不覺。既得阿羅漢道。自謂滅度。資生艱難。得少為足。一切智願。猶在不失。今者世尊覺悟我等。作如是言。諸比丘。汝等所得。非究竟滅。我久令汝等種佛善根。以方便故示涅槃相。而汝謂為實得滅度。
於是,‘親友’重遇見之——喻為今靈鷲山中,師徒相遇,佛驚歎言:你這大丈夫,為什麼為了求索衣食而枉受艱難?為什麼變得那麼窮?因為你們得少為足,不知上求佛果,下度眾生,只知做一個自了漢就算了。以前我想令你們得安樂,五欲自恣,即色聲香味觸皆圓滿,亦即五根五力的圓滿,故以大乘法教化眾生。只是你們不知‘衣內系有寶珠’,只知求小乘而枉受勤苦憂惱,好像一般人為生活而奔波勞碌,以求自活,便以為足,這是太愚癡。現應修大乘法,因為你們‘衣內之寶珠’未曾失去,換言之,佛性仍舊存在,若修大乘法,可得應得之果位,常可如意,不再貧窮。
佛亦如我們之親友,以往為妙光菩薩時,教化我等,令發一切智慧之心,但是我們久不接近菩薩,不知不覺將大乘法遺忘,只知在五欲上用功夫,背覺合塵,還自謂已得無上道。阿羅漢之小乘果位,如生活窮困之人,得一點就很滿足。幸好以前曾發大願,一切智願猶在不失,現在得遇大覺世尊而覺悟我等之迷蒙。若人在往昔普發過大願,今生因緣會遇時,亦會發大願,即種下大乘種子。一如現在之羅漢,往昔雖然曾發大願,但因時間太久,心性迷惑了,不知進退,自困其內,憂惱不已,幸遇良師——大覺如來,使彼等反迷歸覺自識家珍。
諸比丘,你們現在所證無學之果,只是小乘,非實在滅度。我從久劫來令汝等種佛之善根,以方便權巧,示現有餘涅槃相,但是汝等卻誤以為是究竟寂滅。
世尊。我今乃知實是菩薩。得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以是因緣。甚大歡喜。得未曾有。爾時阿若憍陳如等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等聞無上 安隱授記聲 歡喜未曾有 禮無量智佛
今於世尊前 自悔諸過咎 於無量佛寶 得少涅槃分
如無智慧人 便自以為足
世尊!我等今者乃知自身本是菩薩,得受無上正等正覺,得以傳授記別作佛因緣,是從所未有,故歡喜不已。當爾之時,憍陳如對佛言:‘我等得聞無上菩提,念心安隱,授佛記聲,歡喜信受,得未曾有。現於佛前,生大懺悔心,自悔執小,迷昧大乘,引為自咎。得少分有餘涅槃就自以為足,與無智愚人無異。’
譬如貧窮人 往至親友家 其家甚大富 具設諸肴膳
以無價寶珠 系著內衣裏 默與而舍去 時臥不覺知
是人既已起 遊行詣他國 求衣食自濟 資生甚艱難
得少便為足 更不願好者 不覺內衣裏 有無價寶珠
‘譬如貧窮人,往至親友家’:貧窮人譬如為眾生;大富親友譬如為佛陀。眾生皈依佛,如同窮人到富厚親友家。其家甚大富有,具設諸肴膳——譬如禪悅食、法喜食。後來親友因事外出而以無價大乘法給予窮人,就舍之而去,教化其他眾生。但‘窮人’一向不知自求上進,不知大乘為無價之寶,而‘臥不覺知’。醉醒後,稍為有知覺時,發心修行,名為‘起’。但是忘大乘而修習小乘,如遊他國。小乘阿羅漢果,非究竟涅槃,如彼窮人,乞食自濟,資生之具,甚是艱難。不求佛道,得少為足,不知自性內本已有大乘之種子。
與珠之親友 後見此貧人 苦切責之已 示以所系珠
貧人見此珠 其心大歡喜 富有諸財物 五欲而自恣
我等亦如是 世尊於長夜 常湣見教化 令種無上願
我等無智故 不覺亦不知 得少涅槃分 自足不求餘
今佛覺悟我 言非實滅度 得佛無上慧 爾乃為真滅
我今從佛聞 授記莊嚴事 乃轉次受決 身心遍歡喜
佛為眾生說無上甚深大乘法門,但眾生因根機鈍而不為意。譬如一人,為了使他開大智而說成佛之法門,但此人未能全信也不明了深義,時間一久,漸漸背道而馳,舍大乘而求小乘法,或者去印度,或者到泰國、緬甸、錫蘭、尼泊爾及巴基斯坦等地,找來找去,倍複窮困。此為捨本逐末,捨近求遠。幸重遇良師,苦口婆心,深切責此貧人。‘呵責’,乃佛菩薩慈悲之表現。目的令其發回小向大之心,舍權就實,入一佛乘。
佛陀悟道後,本應先說法華等大乘法,唯獨眾生蠢鈍,不能接受,故先說三藏、方等經,續而說般若,漸次入圓頓教,呵小歎大。開權顯實,為實施權——此即‘苦切責己’。‘示以所系珠’:示以本已具有之佛性,使之明瞭應修大乘法門,如聲聞人,得見佛性,如貧得寶,歡喜信受。若人能明瞭及實踐大乘法,即是最富裕之人,有佛法於心中。‘富有諸財物,五欲而自恣’:色聲香味觸,無非三昧,隨緣應用,廣大自在,得不可思議之神通妙用。如人要色就有色,要聲就有聲,乃至於香、味、觸,亦複如是。這不是很妙嗎?‘財色名食睡’悉皆圓滿具足,好像初祖摩訶迦葉入定於雞足山內,這不是‘長睡’嗎?‘睡’幾千年不算長,幾萬年也一眨眼而過。‘食’,法界內有最美好的食物。‘名’,能得人所不能得之名。要‘財’時,只要隨意伸手一抓,就能得到。
我等亦如貧人無異,背覺合塵,如在長夜。世尊湣見,常起教化,令我等種無上菩提廣大之願。但我等無智慧,不知往昔曾發之願,亦不覺知本有之佛性,得少許不生不滅之樂,而自滿足不求大乘法門。現在聽聞佛言,方覺悟此非究竟,只是中道之‘化城’,非真實滅度。唯有得佛智,才是究竟寂滅。佛給我們授記成佛後,方知大乘為無上正遍知覺,此國土之莊嚴,非凡非濁、殊勝之事,及轉次授記,使我們身心遍體歡喜。
求佛法者,需要具備忍耐,不畏艱難困苦之條件所阻,方能有所成就。
有人說‘五欲自恣’太微妙,我為了得此‘境界’而發心。你錯了!若人為了五欲而發此心,不久以後將會墮入地獄。這是錯用心,求五欲者,其心不正,必入魔道,做魔王眷屬。大乘法乃為舍欲、斷欲、無欲而發菩提心,以上所說之‘五欲自恣’,只不過是一種比喻,形容一種大權菩薩自在神通力之表現。凡有大乘根性的菩提薩埵都不會稀罕這種‘安樂’,不執此境,名為善境,若執此境,則為魔境。菩薩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若要成就佛道者,則必須先斷淫欲,欲是苦根,否則是顛倒眾生相。
妙法蓮華經
授學無學人記品淺釋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美國萬佛聖城宣化上人講述
卷四 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
爾時阿難羅侯羅而作是念。我等每自思惟。設得授記。不亦快乎。
當爾之時,阿難和羅侯羅兩位尊者就生出了一個念頭。他們在大眾中說:‘我們常常會自我思惟,假使我們也能得到釋迦牟尼佛世尊給我們授記,那不是很快樂嗎?’雖然這兩位尊者已經證到阿羅漢果位,但是他們在定中還會生出一念,這一念是和凡夫的念頭不同的。凡夫所生出來的許多妄念都是不真實,而他們這一念是真念。
既從座起。到於佛前。頭面禮足。俱白佛言。世尊。我等於此亦應有分。唯有如來我等所歸。又我等為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見知識。阿難常為侍者。護持法藏。羅侯羅是佛之子。若佛見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者。我願既滿。眾望亦足。
這兩位尊者於是就從他們的座位站起,走到佛前,五體投地恭敬禮拜佛,然後他們一起同聲的說:‘世尊!我們也應得佛授記的一份吧!唯有如來是我們一心所要歸依之處。一切世間的天、人、阿修羅眾都認為我們是他們的善知識。阿難是常親近侍候佛的弟子,也是專門護持佛的一切法藏,而羅侯羅尊者是佛的兒子。假使佛能慈悲為我們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的話,我們的願力既可圓滿,還有在法會中的二千位無學者們也一樣滿足他們的願望。’
爾時學無學聲聞弟子二千人。皆從座起。偏袒右肩。到於佛前。一心合掌。瞻仰世尊。如阿難羅侯羅所願。住立一面。
當這兩位尊者說完之後,有二千個有學無學聲聞弟子,也都從他們的座位站起來,偏袒右肩,走到佛的面前,一心合掌,瞻仰世尊,他們心裏所希求和渴望的,也是跟阿難和羅侯羅這兩位尊者一模一樣,雖然他們站在一旁而沒有說話。
爾時佛告阿難。汝于來世當得作佛。號山海慧自在通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當爾之時,佛就告訴阿難:‘你在未來世中,應當成佛,佛號為山海慧自在通王如來。’因為阿難的智意廣博猶如高山大海,真正得到自在,故成佛後,名號為山海慧自在通王如來。屆時,他也具足如來十號,淺釋如下:應受人天的供養。明瞭萬法唯心,心生萬法的真理。智慧修行都具足圓滿了。解脫世間一切苦惱,得生安樂之處。到了佛最高上的果位。能調禦一切眾生的一位大丈夫。人天之導師。圓滿了自覺覺他。是出世間的一位尊者。
當供養六十二億諸佛。護持法藏。然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教化二十千萬億恒河沙諸菩薩等。令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國名常立勝旛。其土清淨。琉璃為地。劫名妙音遍滿。其佛壽命。無量千萬億阿僧祇劫。若人于千萬億無量阿僧祇劫中。算數校計不能得知。正法住世。倍於壽命。像法住世。複倍正法。阿難。是山海慧自在通王佛。為十方無量千萬億恒河沙等。諸佛如來所共讚歎。稱其功德。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阿難應當供養六十二億的諸佛,用種種的善巧方使來護持這六十二億的諸佛的一切法藏。最後他就得成無上正等正覺了。他成佛之後,所教化的眾生有千萬億恒河沙數那麼多的諸菩薩等。這一切眾都發大慈悲心行菩薩道,皆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佛的國土名為常立勝旛。因為阿難是多聞第一,每大辯論必定勝利,故他國取名為常立勝旛。這國裏的土地非常清淨,地面是用琉璃造成。劫名為妙音遍滿,因為阿難說法的音聲清脆洪亮,能遍滿了整個虛空,聞者皆生歡喜,不覺厭倦,因此而取劫名為妙音遍滿。
此佛壽命有無量千萬億阿僧祇劫那麼長,若人在這千萬億無量阿僧祇劫中來計算這時間,也不能知其數量。正法住世比佛的壽命多加一倍,像法住世又比正法住世的時間多加了一倍。阿難!山海慧自在通王佛就是你未來成佛的名號。你將得到十方無量千萬億恒河沙等諸佛如來所共同讚歎稱揚你的功德圓滿。這時世尊欲想把所說過的長行再重複一遍,而說出一首偈頌。
我今僧中說 阿難持法者 當供養諸佛 然後成正覺
號曰山海慧 自在通王佛 其國土清淨 名常立勝旛
教化諸菩薩 其數如恒沙 佛有大威德 名聞滿十方
壽命無有量 以湣眾生故 正法倍壽命 像法複倍是
如恒河沙等 無數諸眾生 於此佛法中 種佛道因緣
我今天對你們諸比丘、比丘尼眾,說出阿難授記的因緣。阿難多生是護持一切諸佛法藏。他常盡形壽,恭敬供養一切諸佛,然後將來也會成佛,名號為山海慧自在通王佛。他的國土非常清淨,名為常立勝旛。所教化的諸菩薩眾,有如恒河沙數。這佛具有大威神力和德行,所以他的名聞遍滿了十方世界。他的壽命有無量數那麼多,為了憐湣教化度脫一切眾生。正法住世比佛的壽命多加一倍,像法住世又比正法住世多加了一倍。猶如恒河沙數,無可數量的眾生,都在他的佛法中,種下種種佛道的因緣。
爾時會中新發意菩薩八千人。鹹作是念。我等尚不聞諸大菩薩得如是記。有何因緣。而諸聲聞得如是決。
當爾之時,在法會中有八千位初得到菩薩遊戲三昧的菩薩,他們都生出懷疑的心而作是念:‘為何我等都未曾聽過佛給我們這些諸大菩薩授記,這是有何因緣呢?而那些小聲聞卻先得到佛給他們授記。’
爾時世尊知諸菩薩心之所念。而告之曰。諸善男子。我與阿難等於空王佛所。同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阿難常樂多聞。我常勤精進。是故我已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阿難護持我法。亦護將來諸佛法藏。教化成就諸菩薩眾。其本願如是。故獲斯記。
這個時候,釋迦牟尼彿知道這一切菩薩心生懷疑,於是就對他們說:‘所有的善男子!我和所有在法會中的一切聲聞,已經在過去無量劫,在空王王佛所,一起發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了。阿難發願歡喜常深入經藏,多聞佛法,而我發願常常要勇猛精進修道。所以我比阿難先成無上正等正覺。而阿難就護持我的法藏,也發願護持將來無量諸佛的一切法藏,教化成就一切菩薩眾。他早已在空王佛住世的時候發過這個誓願了,所以現在他得到佛給他授記。’
阿難面於佛前。自聞授記及國土莊嚴。所願具足。心大歡喜。得未曾有。即時憶念過去無量千萬億諸佛法藏。通達無礙。如今所聞。亦識本願。爾時阿難而說偈言。
這時阿難面對佛前,自己親自聽聞到佛給他授記,以及得知他未來國土的莊嚴,他心願也就具足圓滿了,於是心生大歡喜踴躍,得未曾有。這時候他立即能憶念過去無量千萬億諸佛所說的一切法藏,並都能通達無礙。這一切的法和現在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法是一樣的。他也記起了他以前所發的誓願,於是阿難就用一首偈頌言:
世尊甚稀有 令我念過去 無量諸佛法 如今日所聞
我今無複疑 安住於佛道 方便為侍者 護持諸佛法
佛是世間上最稀有的,能令我記憶起過去無量諸佛的一切法藏,此一切法是和我今天所聽到佛所說的法是一樣。所以現在我再不會生出懷疑的心來了,我願安住在佛道,用種種善巧法門來作佛的侍者,常擁護受持諸佛的一切法藏。
爾時佛告羅侯羅。汝于來世當得作佛。號蹈七寶華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當阿難說完了偈頌之後,佛就告訴羅侯羅尊者:你在未來世中,也應當作佛,你的佛號為蹈七寶華如來,能受人天的供養,了知普遍正見,具有智慧德行,解脫世間苦惱,作無上的大士,能調禦教化一切眾生,作一切人天之導師,圓滿了自覺覺他的一位出世間的尊者。
當供養十世界微塵等數諸佛如來。常為諸佛而作長子。猶如今也。是蹈七寶華佛。國土莊嚴。壽命劫數。所化弟子。正法像法。亦如山海慧自在通王如來無異。亦為此佛而作長子。過是已後。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可是當你未成佛之前,應當要供養十個世界微塵數的諸佛如來。因為你在過去生中,發願要在每一個諸佛出世,你都要作他們的長子,就好像現在你作我的長子一樣。這一位蹈七寶華佛的國土非常莊嚴。他的壽命和劫數、所教化的弟子、正法、像法住世都是和山海慧自在通王佛一樣,沒有分別。他也將作此佛的長子,經過他作了所有諸佛的長子之後,那時他就應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自己也成佛。當爾之時,世尊要再把所說的法重複一遍,於是就說出這首偈頌:
我為太子時 羅侯為長子 我今成佛道 受法為法子
于未來世中 見無量億佛 皆為其長子 一心求佛道
羅侯羅密行 唯我能知之 現為我長子 以示諸眾生
無量億千萬 功德不可數 安住於佛法 以求無上道
當我作國王太子的時候,羅侯羅是我的兒子,我現在已成就佛道。他接受我的法而作我的佛弟子。在末來的世界中,他可以遇見無量億諸佛。當每一位佛出世間時,他都作他們的長子,一心為了要求佛道。羅侯羅尊者是行密行第一,他隨時隨地都可以入定,唯有佛才知道他所修行的密行。他現身作我的長子,是為示現給一切眾生看,求無上佛道。他的塹誓願功德有無數億千萬,不可數盡。他願常安住在佛法,為求無上的正等正覺——佛道。
爾時世尊見學無學二千人。其意柔緛。寂然清淨。一心觀佛。佛告阿難。汝見是學無學二千人不。唯然已見。
當爾之時,佛就用他的妙觀察智來觀察法會中的二千位有學、無學位的聲聞,知道他們的心意都是很柔和善軟。他們已沒有欲念妄想,得到自性的清淨。他們都同一個心,恭敬觀看著佛。於是佛就告訴阿難:‘你看見這二千位有學無學的聲聞的心意嗎?’阿難答言:‘是。我已看見他們的心意了。’
阿難。是諸人等。當供養五十世界微塵數諸佛如來。恭敬尊重。護持法藏。末後同時于十方國。各得成佛。皆同一號。名曰寶相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這二千位有學無學的聲聞等,都應當供養五十個世界微塵數諸佛如來。他們都身心恭敬、尊重、擁護受持佛法的寶藏。等到這五十個世界微塵數的最後一位佛出世之後,他們都同時在十方國土,各得成佛道。因為他們能志同道合,一起成就佛道,同樣稱為一個佛名號,叫做寶相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是佛的別名。
壽命一劫。國土莊嚴。聲聞菩薩。正法像法。皆悉同等。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他們成佛的壽命有一個劫數那麼長,國土又一樣的莊嚴,所教化的聲聞菩薩也是那麼多,正法與像法住世都是同樣的時間。這時,佛將要把剛才所說過的法重宣說一次,而說出一首偈頌言:
是二千聲聞 今於我前住 悉皆與授記 未來當成佛
所供養諸佛 如上說塵數 護持其法藏 後當成正覺
各于十方國 悉同一名號 俱時坐道場 以證無上慧
皆名為寶相 國土及弟子 正法與像法 悉等無有異
咸以諸神通 度十方眾生 名聞普周遍 漸入於涅槃
這二千位聲聞能同修梵行,同種善根,同發菩提心,同結菩提果。現在他們都站在我的面前,因為他們的修行功德已經成就了,所以得到我給他們授記。他們在未來世中也應當成佛。他們所供養的諸佛,有如磨碎的微塵數那麼多。他們在每位佛出世間時,都一起來護持佛法經藏,最後他們共成佛道。他們都各自在十方的國土而得成佛道。因為他們發過願要同修同證,故成佛之後,他們的名號也都是相同的。他們也同一個時間坐道場,轉妙法輪,成就無上的如來智慧。他們同號為寶相如來。他們的國土及弟子是有一樣多的數量。正法與像法住世也是一樣長久的時間,無論一切一切都是無有差別。他們同樣的能以大神通力來度脫十方一切眾生,他們的名聲普遍十方世界,漸漸入于常樂我淨的涅槃境界。
爾時學無學二千人。聞佛授記。歡喜踴躍。而說偈言。
世尊慧燈明 我聞授記音 心歡喜充滿 如甘露見灌
當爾之時,那二千位有學無學的聲聞聽聞佛給他們一起授記之後,心裏非常的歡喜踴躍,而說出一首偈頌來:佛的智慧光明猶如燈光普照,我們二千位有學無學的聲聞都已聽見佛給我們授記了,心地皆充滿了歡喜,好像已得到甘露法水的灌頂。
妙法蓮華經法師品淺釋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美國萬佛聖城宣化上人講述
卷四 法師品第十
爾時世尊因藥王菩薩告八萬大士。藥王。汝見是大眾中無量諸天。龍王。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與非人。及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求聲聞者。求辟支佛者。求佛道者。如是等類。咸于佛前聞妙法華經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隨喜者。我皆與授記。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一品叫做法師品。法師分為五種:(一)受持法師,就是受之於心,持之於身,永不忘經義。心裏既明白佛法的道理,而身體就按照佛理實行修一切法。(二)對著經文讀的法師。(三)能背誦經文的法師。(四)書寫經文的法師。(五)為他人講解經文的法師。能受持、讀、誦、書寫是對於自己有很大的利益,亦即書寫印刷流通,以法佈施。若能為他人講解經文,就是能利己利他。演說義理,法師也可以解釋為以法為師,說法之師。即是以佛法佈施他人的意思。在這一品是佛給所有的法師授佛記,指前五種法師,故名為法師品。
當爾之時,佛告訴藥王菩薩,及告訴八萬位大士:‘藥王!你看見了嗎?在這法會裏的大眾中,有無量數的天眾、龍王,在空中飛行的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大鵬金翅鳥)、緊那羅、摩侯羅伽、人與非人。還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有修小乘法的聲聞眾,有修中乘的辟支佛眾,有修大乘佛道者。這些各種不同種類的人,各各都在佛面前,聽聞佛說此部妙法蓮華經的每一偈每一句,乃至他們能在一念中而生出隨喜讚歎此部經,我都給他們授記,令他們也得到無上正等正覺。’
佛告藥王。又如來滅度之後。若有人聞妙法華經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隨喜者。我亦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若複有人。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妙法華經乃至一偈。於此經卷敬視如佛。種種供養。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旛。衣服伎樂。乃至合掌恭敬。藥王當知。是諸人等。已曾供養十萬億佛。于諸佛所成就大願。湣眾生故。生此人間。
佛又告訴藥王菩薩:‘當我滅度之後,假使有人聽到這部妙法蓮華經,乃至能聽到此部經的一偈或一句,而能在一念中生出隨喜讚歎,我都會給這些人授成佛之記。假使又有人能受持、讀誦、書寫、解說此部經或者能單單為人解說經文的某一首偈頌,那麼這個人又把法華經恭敬禮拜好像是禮敬佛一樣的看待。這人能作種種的供養,以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旛、衣服、伎樂來供養,乃至只是合掌禮拜。藥王!你應當知道他們已經在過去生中供養過十萬億的諸佛。他們在諸佛的國土,能成就他們所發的誓願,只因為他們慈悲憐湣一切眾生,因此而生到人間來,目的乃是要度脫一切眾生,同到彼岸,所以說,他們都是大菩薩的化身而來教化眾生。’
藥王。若有人問。何等眾生于未來世當得作佛。應示是諸人等。于未來世必得作佛。何以故。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法華經乃至一句。受持讀誦。解說書寫。種種供養經卷。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旛。衣服伎樂。合掌恭敬。是人一切世間。所應瞻奉。應以如來供養而供養之。
藥王!如果有人問你,那一類的眾生,在未來的世界中,應當作佛呢?你應該指示他們,唯有這些受持、讀誦、書寫、宣說這部法華經的人,在未來的世界中,必定能成佛。是什麼緣故呢?假使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受持、讀誦、解說、書寫這部法華經,乃至一句,或者用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旛、衣服、伎樂來供養這部經典。為什麼我們需要供養經巷呢?因為經卷就是諸佛的法身。甚至若人能合掌恭敬這部經卷,這個人就是一切世間人所應該瞻仰和尊奉者。我們也應該供養這位法師,猶如供養佛一樣。
當知此人是大菩薩。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哀湣眾生。願生此間。廣演分別妙法華經。何況盡能受持種種供養者。藥王。當知是人。自舍清淨業報。於我滅度後。湣眾生故。生於惡世廣演此經。
你應當知道,在佛滅度之後,若有人能解說這部法華經,他們都是大菩薩的化身。他們早已成就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只不過因為哀湣五濁惡世中我們這些罪苦的眾生,而發大誓願再生到此世間來廣為演說,和分別解釋這部法華經。何況是那些能盡他們的誠心去受持,和作種種供養此部經的人呢?藥王!你應當知道他們都已經成就了無上正等正覺,發願再來度脫一切眾生,而舍去他們自己的清淨業報,在我滅度之後,為憐湣一切眾生而生到這五濁惡世,為一切眾生廣演宣說此部法華經。
若是善男子善女子。我滅度後。能竊為一人說法華經乃至一句。當知是人。則如來使。如來所遣。行如來事。何況于大眾中廣為人說。
假使有善男子、善女子,在我滅度之後,能單獨為一個人演說這部法華經,乃至只為他人解說經文裏的一偈一句,或者少分,你應當知道這個人,是遵從如來所教,如受佛遣使派他來這世間為人講述法華經的。何況那些能在大眾中為他人廣說此部經呢?
藥王。若有惡人以不善心。于一劫中現於佛前。常毀罵佛。其罪尚輕。若人以一惡言。毀訾在家出家讀誦法華經者。其罪甚重。
藥王!假使有惡性的人,以不善心,在一個劫中,現身在佛前,而常常譭謗罵佛,他的罪報還算輕。可是,假使有人用他的一句惡言,譭謗諷剌讀誦法華經的出家和在家人,那人的罪報比譭謗佛的人更加重了幾倍。那是什麼緣故呢?因為佛是慈悲平等的。若人如何譭謗或讚歎佛,佛都如如不動。但是一個讀誦法華經的人,若他還未證得無生法忍,而有人譭謗,令他生出嗔恨心或者退轉心,而不能成就他的道業,那麼,這個譭謗的罪就比謗佛的罪重得多了。而且佛經就是佛的法身。若人謗佛經,也就是譭謗佛的法身。在金剛經上說:‘凡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
藥王。其有讀誦法華經者。當知是人。以佛莊嚴而自莊嚴。則為如來肩所荷擔。其所至方。應隨向禮。一心合掌。恭敬供養。尊重讚歎。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旛。衣服肴饌。作諸伎樂。人中上供而供養之。應持天寶而以散之。天上寶聚。應以奉獻。
藥王!若有人能讀誦法華經,你應當知道這人能得到像佛一樣的莊嚴。這人好像被荷擔在佛的肩膀上,無論他走到那一個方向,人都應該向此人恭敬頂禮,一心合掌問訊,恭敬而供養他,尊重和讚歎他。用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旛、衣服、素菜,種種的法樂來供養他,又可用世間最上等的供養具來供善他。應用天上的寶花而散在他身上,因為這人就是天上的寶聚,應該受如此的奉獻和供養。
所以者何。是人歡喜說法。須臾聞之。即得究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為何這人得到如此的供養呢?就因為這人最歡喜說法,使大眾在短短的時間內,就可得到究竟的無上正等正覺。當爾之時,釋迦牟尼佛欲再為法會中的大眾們詳細的說一遍,於是就說出了一首偈頌。
若欲住佛道 成就自然智 常當勤供養 受持法華者
其有欲疾得 一切種智慧 當受持是經 並供養持者
假使有人想要住到佛道上,怎樣才算是住到佛道上呢?就是能一心向佛道,不論順逆境界來臨,都不受搖動,這才能真正的住到佛道上。那麼,想要住到佛道上,必須先要成就自然智。自然智也叫做無師智,就是不必在師父的指導之下,因為已經覺悟了一切法。就如五祖大師說:‘合是吾渡汝?’六祖大師就說:‘迷時師渡,悟了自度。’這就是得到自然的智慧,也就如過河不需舟了。那麼,我們應該怎樣才能得到自然的智慧呢?就應當常常勤精進的恭敬供養能受持、讀誦、書寫、演說法華經的法師們。假使又有人想要很迅速的得到包羅萬有,一切圓滿的智慧,就應常常心念這部經的微妙,身實行受持讀誦此部法華經,並且能轉而供養其他受持法華經的人。這人必定能得到佛的一切圓滿智慧。有了圓滿的智慧,也就不再迷而不悟,認假為真,這就是真正住在佛道上了。
若有能受持 妙法華經者 當知佛所使 湣念諸眾生
諸有能受持 妙法華經者 舍於清淨土 湣眾故生此
當知如是人 自在所欲生 能於此惡世 廣說無上法
應以天華香 及天寶衣服 天上妙寶聚 供養說法者
假使有人能受持這部法華經,你應當知道這些人都是佛使他們來的。那麼為何他們願生到這五濁惡世來呢?就因為他們憐湣一切眾生,所以發願再來度脫一切眾生。所有能受持法華經的人,他們都舍離實報莊嚴土而願生到五濁惡世。你應當知道這些人,他們都不是受業報而生到人間,而是他們很願意自在的入此世間,並且能在這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廣說這部無上的妙法,來教化一切眾生。所以當我們遇見能受持廣說這部經的人,就應該用種種的天華、香,及天上的寶具、衣服,天上最妙好的寶物,來供養這說法的人。我們修道人不要聽到能受持法華經,能得到這麼多的好供養,就趕快去學習受持解說法華經。這種念頭實在是大錯特錯。我們受持誦念經典是為了修行,了生脫死,為了弘揚法華而不是為了要貪圖供養。達摩祖師有一個女徒弟,她就是專門持誦這部法華經。當她死後,口裏生出一朵朵青色的蓮華來,這也就是她念誦法華經的功德。所以我們時刻都要提醒自己用功修行,譬如翻譯經典、早晚課、聽經之外,還能專持自己所應修的法門,這樣在修道上才能堅固自己修持的功夫,不要隨意把光陰空過去了。所以不論在家人出家人都應觀空無我,才能遠離妄念,得到寂靜。要減少自己的習氣毛病,把習氣改了,毛病也蠲除,這時候才能住於佛道,才能與佛法相應。
吾滅後惡世 能持是經者 當合掌禮敬 如供養世尊
上饌眾甘美 及種種衣服 供養是佛子 冀得須臾聞
若能於後世 受持是經者 我遣在人中 行於如來事
在我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能在這五濁惡世中受持這部法華經的人,我們應當向他合掌禮拜恭敬,像供養佛一樣的供養這受持法華經的人。用上好的齋菜,以及種種的衣服來供養這一位佛的法子。希望能在短短的時間內,聽到這部法華經。如果在未來世中,有人能受持和解說此部經,這一個人如同是我所派遣他到人間來,實行佛所做的事情。就是專受持、讀誦、書寫、為人解說這部法華經。
若于一劫中 常懷不善心 作色而罵佛 獲無量重罪
其有讀誦持 是法華經者 須臾加惡言 其罪複過彼
假使有人在一劫中,常懷著不善的心,板起面孔而譭謗佛,此人獲得的罪報是重如須彌,說不能盡。可是如果有一個能受持、讀誦法華經的人,而另有一人在短短的時間內譭謗他,那麼這人的罪過比譭謗佛的罪過還要重。
有人求佛道 而於一劫中 合掌在我前 以無數偈贊
由是贊佛故 得無量功德 歎美持經者 其福複過彼
假使有人一心要求佛道,而能在一劫中,在我面前合掌禮敬,還用無數的偈頌來讚歎佛。因為他讚歎佛,所以得到的功德猶如恒河沙數。假使能讚歎受持法華經的人,他的福報比讚歎佛的功德更大。
於八十億劫 以最妙色聲 及與香味觸 供養持經者
如是供養已 若得須臾聞 則應自欣慶 我今獲大利
藥王今告汝 我所說諸經 而於此經中 法華最第一
能在八十億個劫中,用最美妙的色、聲,以及最美好的香、味、觸來供養受持法華經的人。能如此供養之後,若能在短短時間內聽見這部法華經,那就應該為自己慶祝一番,因為能在今天聽到此部法華經,將獲得很大的利益。什麼利益呢?就是得到成佛的機會。所謂:‘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何況得聞這部微妙的法華經呢?
為什麼我說受持楞嚴經,能開大智慧,受持法華經能修成佛道呢?因為這部法華經是清淨法身毗盧遮那佛、圓滿報身盧舍那佛,和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也具有佛的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所以說法華經是經中之王。於是釋迦牟尼佛一心的來告訴藥王菩薩和法會中的大眾們:‘藥王!我今天告訴你,我所說的一切經典,從華嚴、阿含、方等至般若時,而所有的經典之中,法華經是為第一中的第一,故稱為經中之王。’所以,我們只要能聽見這部法華經,都已經結了法華經的殊勝成佛因緣,將來必定能在二千五百有學無學聲聞眾的法會中聚會,若能勇猛精進受持這部妙法蓮華經者,必定能速得親近十方一切諸佛菩薩,龍華會上悉相逢!
爾時佛複告藥王菩薩摩訶薩。我所說經典。無量千萬億。已說今說當說。而於某中。此法華經最為難信難解。藥王。此經是諸佛秘要之藏。不可分佈妄授與人。諸佛世尊之所守護。從昔已來未曾顯說。而此經者。如來現在。猶多怨嫉。況滅度後。
當佛說完了前面的偈頌之後,因為不讓一切眾生對這部法華經生出疑惑的心,所以就再次告訴藥王菩薩摩訶薩:‘我所說出來的一切佛法經藏,有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百千萬億那麼多。在過去所說過的法,現在所說的法,未來所說的法之中,而此一部法華經是最難相信和解說的。因為這部法華經的法太奧妙了,必須要有妙人才能接受和受持此經。這部妙法蓮華經也是十方諸佛最重要和秘密的法藏,是從來都不向外顯說的。十方諸佛都一齊護持著此部經,所以一直都不顯說出此部經。所以往昔以來,都沒有詳細地把它顯說出來。為什麼呢?就因為一般人都不相信這部經,並且當我說出這部經,有許多天魔外道、旁門左道都會生出怨恨和嫉妒心來,何況在我將來滅度之後?’
藥王當知。如來滅後。其能書持讀誦供養為他人說者。如來則為以衣覆之。又為他方現在諸佛之所護念。是人有大信力。及志願力。諸善根力。當知是人與如來共宿。則為如來手摩其頭。
雖然這樣,佛也要說出這部經。所以,藥王!你應當知道當佛入涅槃之後,若有人能書寫、受持、讀誦、供養,和為他人解釋此部經的義理,就可得到佛以袈裟來披覆在他身上,而且十方諸佛都會常常來保護和加被這些人,使他們都開大智慧。這些人都具足大的信心力,所謂:‘佛法如大海,唯信可入’,若人沒有信心是不能到佛法裏邊來的。要有信心才有功德,才能修道!所以若有人能受持法華經,他們都必須有很大的信心,就是怎樣都不會對此部經生出懷疑心,並且能立下堅固的志願來奉持此部經。為什麼這些人有如此的信心和志願呢?就因為他們在往昔已種下一切善根和菩提種子。你應當知道他們常與佛住在一起,得到佛來摩頂。摩頂是佛對一切眾生慈愛不舍的表示,就是佛用他的威德來加被一切眾生,令消除一切障礙,得開佛智。
藥王。在在處處。若說若讀。若誦若書。若經卷所住處。皆應起七寶塔。極令高廣嚴飾。不須複安舍利。所以者何。此中已有如來全身。此塔應以一切華香瓔珞。繒蓋幢旛。伎樂歌頌。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若有人得見此塔。禮拜供養。當知是等。皆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藥王!不論在任何地方,如果有人能解說、讀誦、書寫,還能在有這部法華經的地方,建造一個用七寶造成的寶塔,所造的塔也應該高廣和莊嚴,那麼就不需要再找舍利子來放在這個寶塔裏面了。是什麼緣故呢?因為如果把這部法華經放在寶塔裏邊,那就等於有佛的法身存在。我們就應該用一切的華、香、瓔珞、繒蓋、幢旛、伎樂、歌頌來供養以及恭敬尊重和讚歎此座寶塔。如果有人能見得到此座用七寶造成的塔,而能向這座寶塔合掌頂禮,乃至供養,你應當知道這些人,他們接近無上正等正覺的果位不遠了。
藥王。多有人在家出家。行菩薩道。若不能得見聞讀誦書持供養是法華經者。當知是人未善行菩薩道。若有得聞是經典者。乃能善行菩薩之道。其有眾生求佛道者。若見若聞是法華經。聞已信解受持者。當知是人。得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藥王!有許多在家和出家人修行菩薩道,如果他們不能見到或聽到讀誦、書寫、受持、供養法華經的人,你應當知道這些人還未圓滿的行菩薩道,如果能行菩薩道,又能見到或者聽到受持此部法華經的人,他們方能圓滿的修行菩薩道。另外有一些眾生,一心想要求得佛的果位,如果能見到或者聽到這部法華經,過後能深入的去瞭解和修持這部法華經,這人將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藥王。譬如有人。渴乏須水。于彼高原穿鑿求之。猶見幹土。知水尚遠。施功不已。轉見濕土。遂漸至泥。其心決定知水必近。
藥王!就譬如有一個人,他覺得很乾渴,需要水來解渴,於是就到一個高地上去挖土坑,想得到水。可是因為這地面是在高處,所以土地很乾燥。這也就是比喻我們人的習氣毛病猶如須彌山那麼高。若在這須彌頂上要找一點水,那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所以當你看見這一片幹土,就可知道自己離開有水的地方還很遠呢!這也就是說修道必須要念玆在玆,不是一日暴之,十曰寒之,若是這樣就離道八萬四千里了。若能不停的用功修行,就等於每天都在挖那個土坑,時間久了,雖然在這高地上,終究會見到濕土的,逐漸又見到濕的泥土,就如在修道上,逐漸能證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若能把握著決定的心,繼續的挖那個坑,就知道自己快要得到水了,也就是比喻一直能在修道上用功苦修,必定距離進入佛道不走。
菩薩亦複如是。若未聞未解。未能修習是法華經。當知是人。去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尚遠。若得聞解思惟修習。必知得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菩薩也和前面所說的一樣,如果有人沒有聽過或了解法華經的法,也不能依著法華經的微妙之法來修行。你應當知道,這人離開佛的無上正等正覺的果位還遠呢?如果能得聞見、瞭解和思惟,依照法華經的法去修行,必得無量三昧,必定距離無上正等正覺的果位不遠了。所以說,此部法華經是開權顯實的法,若能聞到法華經的人都是具有大善根、大智慧的人。
所以者何。一切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屬此經。此經開方便門。示真實相。是法華經藏。深固幽遠。無人能到。今佛教化成就菩薩。而為開示。
為什麼呢?因為一切菩薩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都在此部法華經裏包含著。此部經已把所有方便法門都揭開了,能指示出真實相的妙理。而我們每一個眾生都具有這實相理體,只不過是一般人都背覺合塵,不知道自己有這樣的真實相。這部法華經所含藏的法,具有無量億,猶如大海深不可測,是任何天魔外道所不可以破壞的,故譯為堅固之法。而這部經中的法是隱而不見。以佛的果位來論,如果要到佛的果位上,必須要經過九個步驟,由九個法界到佛的法界上,是一段很長遠的路途,因為太遠了,所以人不容易到法華經的程度上。現在佛開權顯實,而為你指示成就菩薩的大道。
藥王。若有菩薩。聞是法華經。驚疑怖畏。當知是為新發意菩薩。若聲聞人。聞是經。驚疑怖畏。當知是為增上慢者。
假使有菩薩聽聞到這一部法華經,心生驚奇、懷疑和怖畏,你應當知道他們都是跟隨著藥王菩薩的八萬位初發心的菩薩。如果一般聲聞的人聽見這部法華經,心生驚疑和恐怖,你當知這是他們不夠恭敬和信仰佛法僧,故增長了貢高我慢心,就如在法華會剛開始有五千位佛的弟子,一聽見佛要講法華經,個個都退席而去了。
藥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如來滅後。欲為四眾說是法華經者。雲何應說。是善男子善女人。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爾乃應為四眾廣說斯經。
藥王,.假使有在家或出家的善男子善女人,想要在如來滅度後為四眾演說此部經,應該怎麼樣做呢?這些善男子善女人,必須要住到如來室,穿上如來的衣,坐到如來的法座上,這樣才可為四眾廣說此部法華經。
如來室者。一切眾生中。大慈悲心是。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來座者。一切法空是。安住是中。然後以不懈怠心。為諸菩薩及四眾,廣說是法華經。
如來室者,就是具有大慈悲心。若能受他人的打罵,而不生一點嗔恨心,總是存著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看一切眾生的痛苦等於自己的痛苦一樣,那就是進入了如來室。什麼又叫做著如來衣呢?就是能存柔軟和合及忍辱的心,沒有無明火。若要學習真正的忍辱心,並不是一天到晚都在念著「忍辱’兩個字,逆境當頭時還是考不上的,因為這只不過是在皮毛上用功夫,刻舟求劍,無有是處。必須要老老實實去修行,那才能達到真正的忍辱功夫。若能看一切法皆空,不執著人不執著法,那就是坐到如來的座上了。若能具足這三種條件,然後以不懈怠的精神,為一切菩薩以及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廣說這部法華經,那麼,十方一切諸佛菩薩,人非人等都會來護念和聽是人講此部經。
藥王。我于余國遣化人。為其集聽法眾。亦遣化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聽其說法。是諸化人。聞法信受。隨順不逆。若說法者在空閒處。我時廣遣天龍。鬼神。乾闥婆。阿修羅等。聽其說法。我雖在異國。時時令說法者得見我身。若於此經忘失句讀。我還為說令得具足。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藥王!雖然我在娑婆世界入了涅槃,到其他的國土去教化眾生,可是有人在世間能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來講解這部經,我會派一切我所變化的人,各處去勸人來聽此位法師講這部經。我又派一些我所變化的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來聽這微妙的法。他們並且能依照法華經的法去修行,隨順接受經文的義理。假使那位說法華經的法師是住在山上或者偏僻的地方,我就派一切的天龍、鬼神、乾闥婆、阿修羅等,來聽他說法。我雖然在其他的國土,但是我會常常令說法華經者得見到我的法身。如何呢?就是能廣為演說、聽聞、讀誦法華經,就如見到佛的三身四智,因為如來的真身就是法華經。假使有人忘記了法華經的某一句經文,我會去告訴他,令他記憶起忘記的經文。這是說,承蒙佛的加被,得開大智慧,令他把經文都能一目了然。這時佛透露出他那種大慈悲的心,願為太眾重複的把前面所說過的法,用一首偈頌來說清楚一點。
欲舍諸懈怠 應當聽此經 是經難得聞 信受者亦難
如人渴須水 穿鑿于高原 猶見乾燥土 知去水尚遠
漸見濕土泥 決定知近水
若人想要舍離懈怠,就應當聽此部法華經。這部法華經是難遭難遇的。即使有機會聽到這部經的人,也不容易相信此部經裏的妙法,所以也就不能得到此妙法的作用。譬如:有一個人覺得很口渴,需要喝水,所以就到高原處去鑿穿一個井。可是,在高原的地方,土地都是很乾燥,縱使花費許多時間去挖一個土坑,離開水源尚很遠呢?若這人能下定決心再繼續的往下挖,到最後,必定能得到所需要的水。這一個道理比喻我們人在凡夫的地位上,若想要修成佛道,必須要深入研究經藏,依法修行。雖然我們在這五濁惡世中,無始以來自性都塞滿了無明煩惱,貢高我慢,故不容易修道,離佛的果位有八萬四千里,但是若能把握堅固的志願,埋頭苦修用功辦道,必定能從凡夫的地位到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的地位,而離佛不遠。若能繼續向前邁進,終會達到佛的果位上。
藥王汝當知 如是諸人等 不聞法華經 去佛智甚遠
若聞是深經 決了聲聞法 是諸經之王 聞已諦思惟
當知此人等 近于佛智慧
藥王!你應當知道,前面我所說的那些人等,若沒有聽聞這部法華經(這包括當時聽佛說法華經的大眾及佛滅度後的眾生)的這些人,都是離開佛的智慧很遠。若能聽到這部法華經的深遠妙法,他們就會真正明白,聲聞乘的法,是佛權巧方便,知道妙法蓮華經乃是經中之王。若能在聽聞後聚精會神去思惟修習這部經的妙處和義理,你應當知道這一個人,將接近開悟佛的智慧了。
若人說此經 應入如來室 著於如來衣 而坐如來座
處聚無所畏 廣為分別說 大慈悲為室 柔和忍辱衣
諸法空為座 處此為說法 若說此經時 有人惡口罵
加刀杖瓦石 念佛故應忍
假使在我滅度之後,有人能為大眾解說此部法華經,他應該要進入如來室,穿上如來的衣,坐到如來的座位上,然後在大眾中能嚴整威儀,無有布畏,廣說此部經。那是說,他必須要有佛的大慈悲心,發願要救度一切眾生,離苦得樂。對一切都能柔和忍辱,忍別人所不能忍,讓別人所不能讓的,還要破一切人法的執著,才能在法座上為大眾說此經。若在講解此經時,有人用惡口來罵他,或者用刀杖瓦石來打他,他應具足念佛慈悲的心,念一切法忍辱的心,念一切法皆空的心。
我千萬億土 現淨堅固身 於無量億劫 為眾生說法
若我滅度後 能說此經者 我遣化四眾 比丘比丘尼
及清淨士女 供養于法師 引導諸眾生 集之令聽法
若人欲加惡 刀杖及瓦石 則遣變化人 為之作衛護
釋迦牟尼佛又說:‘當我滅度之後,我在千萬億的國土中,現清淨和堅固的法身,在無量億劫中,為所有一切眾生說法。如果在我滅度之後,有法師能解說此部法華經,我就會派遣我所變化的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來供養這解說法華經的法師。我會引導一切眾生,集合在一起令他們聽法華經。若有人用刀杖和瓦石來傷害他,我就會派遣一些變化自在的人,來衛護著這位法師。
若說法之人 獨在空閒處 寂寞無人聲 讀誦此經典
我爾時為現 清淨光明身 若忘失章句 為說令通利
若人具是德 或為四眾說 空處讀誦經 皆得見我身
若人在空閒 我遣天龍王 夜叉鬼神等 為作聽法眾
是人樂說法 分別無掛礙 諸佛護念故 能令大眾喜
若親近法師 速得菩薩道 隨順是師學 得見恒沙佛
假使在我滅度之後,有人想為大眾說此部法華經,可是這人單獨居住在荒野無人的地方,這地方是非常清淨,每天都聽不見人的聲音。他在這個地方能讀或誦此法華經,這時我將為這一個讀誦法華經的人,現出清淨光明的法身。這即是法華經,能令讀誦此經者開大智慧,有了清淨智慧就會有清淨的光明,有了清淨的光明自然就會現出清淨法身,故稱清淨光明的法身。假使誦持法華經者,把法華經裏的某一偈或一句經文忘了,我將默默的告訴此人,如在禪定中或者夢寐中,使他記憶起來。這也是說,佛常在常寂光淨土中,以他的威神之力來加被受持解說的人,令他智慧增長。如果有人具足德行,為四眾宣說法華經,或者在寂靜處讀誦此經文,我都會令他們得見我的法身。其實,這部法華經就是佛的法身,若會讀誦者必開佛的智慧和得見佛的法身。假使有人在荒野深山裏解說此部經,我將會派一切天龍八部、夜叉、鬼神等,去作此法會中的聽眾。此人歡喜講法華經,而且能把此經的妙理,解說得圓融無礙,光光相照,孔孔相通,無有掛礙,因為佛都在加被著這個人,令他所說的法能使大眾生大歡喜。如果有人常親近這一位法師,必能很快就通達菩薩道。如果能跟隨著這一位法師學習佛法,將來一定能見到恒河沙數的諸佛給他摩頂授記。’
妙法蓮華經見寶塔品淺釋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美國萬佛聖城宣化上人講述
卷四 見寶塔品第十一
第十一品,叫見寶塔品。
見是看見,所見的寶塔,一般人是用眼見。其實我們所見,不單單用眼睛看見,還要用心去看;不僅僅心能看見,本性也能看見,因為多寶如來也在眾生的本性裏邊。現是現本性的如來,見則是見本性的如來,也都是見寶塔。
心見和性見的道理,有人會不相信。因為一般人,只知用眼見,而不知眼睛根本不能見。如果眼睛能見,為什麼人死之後,眼睛仍在,為何不見呢?由此可證,不是眼見,而是性見。有人說:‘現在科學發達,可以把眼睛移植到另外一個人的眼中,還可以看見一切的東西。’那不是眼見,而是見性的見。因為眼睛有見性,所以能見。若是沒有見性,它就不會見。那麼這個見性是什麼樣子?你是看不見的。
在楞嚴經上說:‘見猶離見,見不能及。’見也要離開這個見,為什麼你看不見呢?因為見是沒有的嘛!若按照這個道理來講,你看見的東西,也是不存在的。有人說:‘這個道理,我不相信。’就因為你不相信,所以不懂法華經的道理。法華經是破你的一切執著,你所見物質的見,是從八識的相分所現出來,其實也是假的,看不見的那個才是真的。那個是什麼?就是你的自性,圓陀陀,光灼灼,圓融無礙。若能把假的放下,真的就知道了。總之,你看不見的,那才是真見;你能看見的,那是八識的相分,不是見分。這個道理,越研究越妙,今天所講的見,到此為止。在金剛經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寶是七寶:就是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真珠、玫瑰。1、金的性是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代表堅固的智慧。2、銀的色是潔白,代表清淨的行門。3、琉璃是瑩澈的透明體,表示明瞭的智慧。4、硨磲有轉動的相,表示委屈心,修道人要有能忍能讓的心。5、瑪瑙是雜色,在裏邊有紅色、黃色、白色,因有許多顏色,表示萬行的智慧,所謂‘萬德莊嚴’。6、真珠是圓明,表示圓融無礙的智慧。7、玫瑰是玉石,有溫潤性,代表溫潤的智慧。用這七寶來建塔,故稱為寶塔。
塔是方墳,供養佛和祖師真身之處,也就是佛舍利所在處。塔有四方型、六方型、八方型和圓型。有的是磚造,有的是石造,有的是木造。塔最高有十三層,最低有二層;八層以上為佛塔,七層為菩薩塔,六層為辟支佛塔,五層為四果羅漢塔,四層為三果羅漢塔,三層為二果羅漢塔,二層為初果羅漢塔。總之,凡是有可紀念性的地方,後人皆建立塔,表示尊敬不忘之意。
好像釋迦牟尼佛1、出生處,在迦毗羅衛城外,龍彌爾園立塔。2、成道處,在摩迦陀國南尼連河畔立塔。3、轉法處,在迦屍國波羅奈城外鹿園立塔。4、現神通處,在舍衛城之東南只陀園立塔。5、從天降處,在桑伽屍國曲女城立塔。6、化度分別僧處,在王舍城立塔。7、思念壽量處,在毗耶離城立塔。8、入涅槃處,在拘屍那城立塔。今皆成為佛教徒朝拜之聖地。
品是品類。聚類相同義理為一段。妙法蓮華經有七卷,分為二十八品。每一品成為一個題目,內容和題目大致相同,有提綱挈領作用。以上是見寶塔品大概的意思。
這座寶塔,是多寶如來入滅之後,一切眾生所造的。多寶如來在未成佛之前,曾經發願:‘我在未來的世界,凡是有佛出世,將要說妙法蓮華經的時候,我的寶塔,從地湧出,現在其前,住在虛空,令大眾皆能看見,證明說法華經的境界是不可思議。’所以可以知道寶塔現出是有征信的作用。
因此,釋迦牟尼佛將要說妙法蓮華經時,多寶如來乘他的願力,出現於虛空中。由此觀之,法華經是多麼的重要。佛在一生中先說大方廣佛華嚴經,最後說妙法蓮華經。可是說華嚴經時,小乘人不能接受。慈悲的佛陀,改說阿含經,次說方等經,再說般若經。弟子們回小向大,機緣成熟,才開權顯實,說這部法華經。
一九六八年夏天,我們成立暑假講習班,首先開講楞嚴經。去年暑假講習班,講普賢行願品、六祖壇經、金剛經等。今年講妙法蓮華經,現在講到見寶塔品。大家在佛教講堂(金山聖寺的前身),共同研究佛法,此非小因緣,可以說是千載難逢的機會。不過,在你未獲得宿命通以前,不曉得這種因緣。未證得天眼通以前,看不到這種境界。但是,你們在這裏能聽到見寶塔品,乃是不可思儀的境界現前。
爾時佛前有七寶塔。高五百由旬。縱廣二百五十由旬。從地湧出。住在空中。種種寶物而莊校之。五千欄循。龕室幹萬。無數幢旛以為嚴飾。垂寶瓔珞。寶鈴萬億而懸其上。四面皆出多摩羅跋栴檀之香。充遍世界。
說完法師品的時候,在釋迦牟尼佛的面前,有七寶塔現出。這座寶塔高五百由旬,寬二百五十由旬(由旬是印度計算裏數的單位,大由旬有八十裏,中由旬有六十裏,小由旬有四十裏)。這座七寶塔從地下湧出,慢慢上升,最後停住在虛空。在寶塔之上,有種種無價寶物裝飾著,在寶塔的四周,有五千欄楯,千萬個龕室,及無數幢旛嚴飾著。又垂掛寶瓔珞,又懸掛寶金鈴,有萬億種那樣多。在寶塔的四面,放出多摩羅跋(性無垢)栴檀香味。這種香氣,充遍大千世界。
五百由旬,表示眾生在五道輪回中受苦。現在把五道輪回停止,令眾生離苦得樂。二百五十由旬,代表二百五十條戒。修行人,必須照戒律修行,才能成就道業。行住坐臥四大威儀,各有二百五十條戒,合為一千。再加過去一千,現在一千,未來一千,合成為三千。所謂‘三千威儀,八萬細行。’
用種種寶物嚴飾,表示種種行門,莊嚴道業。五千欄楯,龕室千萬,表示萬善的一種功德。無數幢旛,表示定慧。幢表示定,旛表示慧。定就是靜,慧就是動。定慧均等,智慧現前,這是一種表法而已。
瓔珞是用七寶所成的裝飾品,掛在胸前,表示莊嚴。講到瓔珞想起一個公案:佛住世的時候,王舍城的國王,名叫頻婆娑羅王,他是佛的皈依弟子,也是大護法。他的兒子,名叫阿闍世王,受提婆達多(佛之堂兄,阿難尊者之胞兄)教唆,將父王囚在七重門之禁室,禁止任何人去探望老王,只有他母親例外。為什麼發生這種政變呢?因為提婆達多想做新佛,對外宣傳釋迦牟尼佛是舊佛。他既想在佛教中起革命,如果無人援助,則不會成功。所以聯合阿闍世王,鼓吹做國王的好處,勸阿闍世王弑其父,奪其位,口號是‘新王新佛共治天下’。這種壞主意,使得阿闍世王心動,欲做新王,必須廢除老王。於是採取行動,奪父王的權利,自立為新王。二人狼狽為奸,處處找釋迦牟尼佛的麻煩。
其母后(韋提希夫人)每次見老王時,利用瓔珞(中間空心)盛著葡萄漿,供給老王飲用,老王始能保住性命。二人在地牢中感歎地說:‘為何生了這種忤逆的兒子,莫非前生的業障?佛有神通,可以來救我們吧!’乃向靈山方向祈禱:‘世尊!請您大發慈悲救我們出苦海吧!’這時,目犍連尊者和阿難尊者,從虛空而至。佛身放紫金色光,坐在百寶蓮華中,為他們說十六觀經。
寶鈴乃是驚鳥之用,所以塔廟的角處,皆掛著各式各樣的寶鈴。風吹鈴響的音聲,可以驚嚇雀鳥飛離此處。如有人發心,供養寶鈴懸掛塔角,來生的聲音,必定洪亮,所謂‘聲如洪鐘’,就有這種殊妙的感應。
其諸旛蓋。以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真珠玫瑰。七寶合成。高至四天王宮。三十三天。雨天曼陀羅華。供養寶塔。
所有一切的寶旛和寶蓋,都用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真珠、玫瑰七寶合成,高達四天王宮。四天王是欲界六天第一層天,位在須彌山的半山腰,在四方各有一天王鎮守。東方是持國天王,南方是增長天王,西方是廣目天王,北方是多聞天王。每位天王有八員大將,鎮守忉利天的四方,防禦阿修羅兵的侵略。韋陀菩薩是三十二員大將之一。
三十三天(忉利天)降曼陀羅(白色)華,供養寶塔。三十三天在須彌山的山峰,因為四方各有八天,再加上中央的一天,共計三十三天,這是地居天,在各天有一位天主管理,中央的天主為天帝釋。在道教稱他為玉皇大帝,外道稱他為天主,在佛教則稱他為釋提桓因。
今天(一九七○年九月二十五日)將三十三天的天主來歷向大家說一說,令大家明白天主的真象。
外道認為天主是最高無上的主宰,實除上天主是佛教的護法。在佛堂中天主沒有坐著的資格,只能站著,甚至要站在門外。為什麼?因為他是護法者的緣故。
在無量劫以前,有三十三個女人,共同發心修建廟宇及佛像。其中有位領袖,她領導其他三十二個女人行善。這位領袖,原來是個貧窮女人,可是有慈善心。有一天,經過古寺,發現佛像由於風吹雨淋的緣故,佛像的貼金已脫落,又見佛堂的屋頂,年久失修,瓦片破碎零亂。她乃發心重建,但是木身是窮人,所謂‘心有餘而力不足’,於是到處化緣。蒼天不負苦心人,她的虔誠之心,感動三十二個女人,願意隨喜功德,完成她的願心。於是大家一條心,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所謂‘有志者事竟成’,不久,將破敗的佛殿、脫金的佛像,煥然一新,金碧輝煌。功德圓滿之後,人生無常,這三十三位女人,相繼無疾而終。便升忉利天做三十三天的天主。因為修廟的功德,而獲得這種果報。
記得在哈爾濱建三緣寺的時候,我到施主家化緣。一進門便說:‘我現在到你家裏來,你們應該生歡喜心,我是來送福德,你們應把握機會種福德。現在三緣寺籌建大雄寶殿,如果佈施金錢,有不可思議的功德,你們不要錯過種福德的機會。’我是不會說話的人,可是我這樣一講,那些人都發心樂捐。有的說:‘我存了十年的錢,統統捐出修廟。’有的說:‘我把心愛的首飾獻出修廟。’如是集沙成塔,化得很多錢,這是我化緣的經過。
余諸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非人等。千萬億眾。以一切華香瓔珞。旛蓋伎樂。供養寶塔。恭敬尊重讚歎。
其餘一切天龍八部,以及人非人等等,有千億那樣之多。他們皆用一切的妙華、妙香、瓔珞、寶旛、寶蓋及種種伎樂,來供養寶塔,並且恭敬、尊重、讚歎寶塔。
現在將天龍八部大概解釋一下。天和龍屬於善心所。其餘六部屬於噁心所,但因為受佛的感化都變成護法善神。凡是講經說法的地方,他們都來護持道場。
1、天:就是欲界四王天,他們不但鎮守天宮,而且保護人間。韋陀菩薩就是四王天三十二員大將之一。他受佛之托,護持修道人的安全,使魔不能擾亂修道人的身心。
2、龍:它有神通,變化莫測。在往昔修道的時候,因為乘急戒緩,故墮為畜生,可是有神通。換言之,它修大乘法,勇猛精進,所以有神通。可是不守戒律,因此墮為龍身。
3、夜叉:譯為捷疾鬼。有三種夜叉:一為地行夜叉、二為空行夜叉、三為飛行夜叉。有的夜叉吸人氣、喝人血,或吃人精,到處作祟,令人不安寧。
4、乾闥婆:譯為香神。以香為食,身放香氣,是玉帝的樂神。玉帝想要聽音樂時,燃起沉水栴檀香,他們嗅香而至玉帝的善法堂,演奏歌曲,令玉帝歡喜。
5、阿修羅:譯為無端正。男性阿修羅的五官不端正,可是女性阿修羅的相貌非常美麗(玉帝便娶阿修羅王的女兒為妻)。又譯為無酒。他們在天上有天福無天權,因為無酒可喝,常發動戰爭,想奪取天主之位。
6、迦樓羅:譯為金翅鳥。其翅膀展開有三百六十由旬,可以將海水煽成海溝,把應死的龍吞進腹中,一次吞很多的龍。
龍王眼見龍族到了絕種的邊緣,一籌莫展,心想只有佛才有辦法,拯救龍子龍孫,於是來到佛所,請佛幫忙。佛送它一件袈裟,拆開為線,掛在龍角上。這樣,龍的性命得到安全保障,再不受金翅鳥的威脅。
金翅鳥吃不著龍,餓得發慌,也來到佛所,對佛說:‘世尊!我們以龍為食,現在您說怎麼辦?沒有龍吃,那就要餓死了!’佛說:‘你們不會餓死的,我令弟子在吃飯時,送給你們一份食物。’從此之後,僧人在吃飯前,一定送七粒米飯供養大鵬金翅鳥。
7、緊那羅:譯為疑神。因為似人,但頭有一角,令見者生疑。善於音樂,也是玉帝的樂神,專奏莊嚴法樂,玉帝舉行宴會或法會時,他們腋下流汗,直升天上,表演莊嚴的歌曲及舞蹈,令欣賞者生念佛念法念僧的心。
8、摩侯羅伽:譯為大腹行,即是大蟒蛇。它有嗔恨心,常噴毒氣害人。人若有嗔恨心,死後為蟒。梁武帝之妃郗氏,生前嫉妒比她美麗的女人,在三十二歲死了,轉為大蟒蛇。梁武帝遂請寶志禪師等寫了一部梁皇寶懺,超度它離蟒身得升天上。
爾時寶塔中出大音聲。歎言善哉善哉。釋迦牟尼世尊。能以平等大慧教菩薩法。佛所護念妙法華經。為大眾說。如是如是。釋迦牟尼世尊。如所說者。皆是真實。
天龍八部供養之後,在這時候,住在空中的寶塔,發出很大的音聲,讚歎地說:‘好得很!好得很!釋迦牟尼世尊能以最平等的大智慧,來教化菩薩的法。十方諸佛來護念你,以妙法蓮筆經為大眾講說。就是這樣!就是這樣!釋迦牟尼世尊所說的法,都是真實不虛的妙法。’佛說此經時,多寶如來特意前來作證,令大眾相信,而不生懷疑心。
釋迦譯為能仁,牟尼譯為寂默。世尊是世出世之尊。能仁就是慈悲度眾生,寂默就是清淨修成德。能仁是動,寂默是靜。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動不礙靜,靜不礙動,叫做不二法門。
釋迦牟尼佛雖然在靜中,可是還在教化眾生。雖然普化眾生,可是還在靜定中,這種境界妙不可言。玆舉出淺顯的譬喻來說明。就是說睡覺的時候和醒著的時候是一樣,醒著的時候和睡覺的時候也是一樣。就是這個道理,各位明白了吧!
各位若是覺得醒著就是睡覺的話,那麼,就是不睡覺,也不要緊。因為你睡覺不覺得是醒著,所以要睡覺。這個譬喻的醒,就是覺,睡就是迷。在睡的時候,絕對不會知道醒時所做的事情。也不知道昨天、今天、明天所做的事情。有人說:‘我在夢中所見的境界,第二天果然實現。’這是靈感,並非真知道,也許是佛菩薩幫助你,給你一個預兆。
昨天所做的事情,明天所有的事情,在夢中都不知道,何況知道前生和來生的事情呢?大家不要因為沒有見著,便否認三世因果的存在。
爾時四眾。見大寶塔住在空中。又聞塔中所出音聲。皆得法喜。怪未曾有。從座而起。恭敬合掌。卻住一面。
在這個時候,四眾弟子都看見大寶塔住在空中。講到這裏會有人生起懷疑心:‘寶塔沒有地基,怎能停在空中?’這個問題很容易解答,現在有很好的證明。人人皆知有太空站,它就是住在太空中,做為太空船聯絡和休息,然後再飛到第二個世界。
你們想一想,人的力量尚且可做到這種微妙的境界,何況佛法更為微妙不可思議。這座寶塔停在空中,等於太空站一樣,一點也不稀奇。科學越發達,證明佛法的真理越是正確,所謂‘事實勝於雄辯’。
寶塔住在空中,這是表法,表示無所著住。寶塔雖然住在空中,但是怎樣住呢?這就是令人不要執著。如有我執和法執,就成為修道的絆腳石。
四眾弟子又聽到從大寶塔中發出大音聲,都得到法喜充滿,忘掉煩惱。覺得奇怪!從來也沒有見到寶塔住在空中的境界,於是,四眾弟子都從座上站起,恭恭敬敬合起掌來,退到一邊等待解釋這個問題。
何謂四眾弟子?就是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淺釋於下:
(A)比丘:譯為乞士、怖魔、破惡三種意思。1、乞士:就是上乞法于諸佛,以養法身;下乞食于眾生,以資慧命。世間之乞人,只求衣食,不乞於法,不為乞士。乞食有什麼好處?乞食是給眾生有種福田的機會。眾生供養三寶,才能得到福德。如果不供養三寶,福德就薄了。一般人不懂得種福德,所以比丘去乞食,令他們種福德,生出佈施供養心,這是對施主而言。對比丘本身來講,可以滅除自己的貪心。每天乞到什麼便吃什麼,絕對沒有分別心。乞食要次第而乞,不可越貧而從富,更不可越賤而從貴,一視同仁,平等讓眾生來種福田。佛教主張平等,人人皆有佛性,皆堪作佛,這就是平等的精神。2、怖魔:有人出家修道, , ,天魔就不高興。為什麼呢?因為他少了一個眷屬。當比丘受具足戒的時候,有三師七證。三師就是得戒和尚、羯摩和尚、教授和尚。七證就是七位律師來作證明。他們十位代表十方諸佛,傳授佛的戒法。在這時候,戒壇的羯摩和尚問戒子:‘你發菩提心否?’戒子答:‘已發菩提心。’又問:‘是大丈夫否?’答:‘是大丈夫。’問答之後,地行夜叉傳報空行夜叉,空行夜叉將這消息報告魔王說:‘現在人間又有一個眾生——某某,他出家做比丘。’這話說完之後,魔宮殿發生震動,魔王生出恐怖心。3、破惡:就是破除一切煩惱。我們的煩惱是與生俱來的。好像小孩出生的時候,就會哭會發脾氣。故比丘要破除煩惱,煩惱破了,菩提乃現。
因為比丘有這三種意思,所以不翻譯。古時譯經有五不翻的規定:1、秘密不翻:如咒語。2、尊重不翻:如般若、菩提。3、順古不翻: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4、多含不翻:如比丘。5、此方無不翻..如庵摩羅果。
(B)比丘尼:就是出家修道的女人,受具足戒者,為比丘尼。未受具足戒者,為沙彌尼。比丘尼受三百四十八條戒。沙彌尼受十條戒。佛之姨母——波闍婆提夫人,她是第一位比丘尼。佛之妻——耶輸陀羅夫人,她隨波闍婆提夫人同時出家,也成為比丘尼。
(C)優婆塞:譯為近侍男,就是親近三寶的男子。凡是受三皈五戒的人居家修道者,稱為居士。
(D)優婆夷:譯為近侍女,稱為女居士。護持三寶、供養三寶,這是在家居士的責任。出家人所需的四事——飲食、衣服、臥具、醫藥,皆由居士供養,這是種福德的基礎。
爾時有菩薩摩訶薩。名大樂說。知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心之所疑。而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有此寶塔從地湧出。又於其中發是音聲。
在這個時候,有位菩薩中的大菩薩,名號大樂說。他有他心通的智慧,知道天上的人、人間的人及阿修羅等等,心中所懷疑的問題,乃代表四眾弟子,向佛請法。便對佛說:‘世尊!這是什麼因緣,有這樣的寶塔,從地湧出,現於空中?又從寶塔中發出大音聲,這是什麼道理?祈求世尊慈悲,為我們開示這種因緣。’
何謂菩薩?原意是菩提薩埵。菩提譯為覺,薩埵譯為有情;就是覺有情,覺悟一切有情。又可以說是有情覺,有情中之覺悟者。換言之,他是眾生之中的開悟者。
何謂摩訶薩?就是菩薩中的大菩薩。不但是眾生中的覺悟者,而且又能行菩薩道。只要對眾生有益處的事他都去做,不管自己怎樣,唯一心一意度脫眾生。在華嚴經上說:‘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這種精神多偉大!
釋迦牟尼佛在過去生中,行菩薩道,曾捨身命有一千次,整個大千世界,無處不是佛過去生捨命之地。
行菩薩道不是容易的事,看起來很簡單,做起來就困難。好像舍利弗尊者(佛的十大弟子之一,智慧第一),聽佛讚歎菩薩行菩薩道,遂發心行菩薩道。有一天,舍利弗尊者外出,走在路上,心中在想:‘無論遇到什麼難行的事,一定要做成功,不可半途而廢。我要學佛捨身的精神。’
這個妄想剛生出來,就有境界來考驗。他在路旁見一個哭泣的男人,看樣子很傷心。舍利弗尊者想:‘這個人一定有困難不能解決,我行菩薩道,應該幫助他才對。’便問:‘居士!你為什麼哭呢?’哭的人答:‘我的問題太難了,沒有人可以幫助解決。’尊者又說:‘我可以幫助你,請你說出你的問題。’哭的人答:‘我相信你幫不了這個忙,說出來也沒有用處。’尊者又說:‘無論怎樣難的事,我會盡力幫助你,絕無戲言。’這個人反哭為笑地說:‘真的嗎?因為我母親患病,醫生診斷,需要活人的眼睛,否則無法醫治好的。我到各地藥房去買活人的眼睛,可是買不到,而我又捨不得自己的眼睛。因此,我母親的病也不會好的,所以我很悲傷。’
舍利弗尊者聽完這番話之後,便對哭的人說:‘這件事很簡單,沒有困難,我把我的眼睛送給你母視治病。’於是用力將自己的右眼挖出來,交給這個人。這個人接過來一看,不客氣地說:‘我要的是左眼睛,這是右眼睛,沒有用處。’說完又嗅眼睛一下,便說:‘這只眼睛很臭,其味難聞。’就將眼睛拋到地上,用腳踩碎。這時舍利弗尊者心灰意冷。心想:‘菩薩道真難行。算了吧!我不再行菩薩道,還是修小乘法吧!做個自了漢算了。’
舍利弗尊者打完這個妄想,那個化緣的人,即刻騰身於空中,現出天人身,原來他是來考驗舍利弗尊者行菩薩道的心,是真心還是假?舍利弗尊者禁不起考驗,生退轉心,那只眼睛又在舍利弗尊者右眼眶中生出,恢復原狀,令舍利弗尊者莫名其妙,明明將眼睛挖出來,為何又在我眼中。所以可知行菩薩道者,絕不能退轉的。
舍利弗尊者是聲聞中最有智慧的人,可是行不了菩薩道。由此觀之,菩薩道是難行的。非得有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精神,才能勝任。否則,一切等於零,不起作用。
爾時佛告大樂說菩薩。此寶塔中有如來全身。乃往過去東方無量千萬億阿僧祇世界。國名寶淨。彼中有佛。號曰多寶。其佛行菩薩道時。作大誓願。若我成佛滅度之後。于十方國土有說法華經處。我之塔廟。為聽是經故湧現其前。為作證明。贊言善哉。
在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告訴大樂說菩薩說:‘大樂說!在這座寶塔之中,有如來全身舍利。這位如來在過去世時,離此處的東方,經過無量千萬億阿僧祇那樣多的世界,有個世界,用七寶所成,清淨沒有穢垢,名叫做寶淨世界。在這個世界裏,有一位佛,名號多寶如來。這位佛在因地行菩薩道的時候,曾經發過大誓願:“我若能成佛,在滅度之後,于十方諸佛國土中,只要有佛演說妙法蓮華經的地方,為聽這部經的緣故,我的塔廟從地湧出而現于十方諸佛的道場前,為說法華經這位佛作證明。”又讚歎地說:“好的很呀!”’
彼佛成道已。臨滅度時。于天人大眾中告諸比丘。我滅度後。欲供養我全身者。應起一大塔。其佛以神通願力。十方世界。在在處處。若有說法華經者。彼之寶塔。皆自湧出其前。全身在於塔中。贊言善哉善哉。
釋迦牟尼佛又告訴大樂說菩薩:‘這位多寶如來成佛之後,將要入涅槃的時候,在天人大眾之中,告訴一切比丘說:“我滅度之後,如有供養我全身的弟子,應該建造一個大寶塔。而多寶如來,用他不可思議的神通和願力,在十方世界所有的地方,假使有佛出世就在那說法華經,多寶如來的寶塔,一定會從地湧出,出現在這位佛前。多寶如來雖然滅度很久,可是他的全身仍在塔中,受天人供養。又從塔中發出大音聲,讚歎這位正在說妙法蓮華經的佛:刁太好啦!太好啦!”’
大樂說。今多寶如來塔。聞說法華經故從地湧出。贊言善哉善哉。
釋迦牟尼佛又叫一聲:‘大樂說!現在多寶如來的寶塔,為聽法華經的緣故,所以從地湧出,發大音聲來讚歎:‘真好啊!真好啊!”’這是在讚美之中又為讚美。
是時大樂說菩薩。以如來神力故白佛言。世尊。我等願欲見此佛身。
在這個時候,大樂說菩薩代表大眾向佛請法。因為以如來神力加持的緣故,所以才有這種智慧來請問。大樂說菩薩聽到塔中讚歎釋迦牟尼佛,只聞其聲,未見其人,生出好奇心,便對佛說:‘世尊!我們大家都希望瞻仰多寶如來的三十二相和八十種隨形好,究兗怎樣的莊嚴呢?’
佛告大樂說菩薩摩訶薩。是多寶佛有深重願。若我寶塔為聽法華經故。出於諸佛前時。其有欲以我身示四眾者。彼佛分身諸佛。在於十方世界說法。盡還集一處。然後我身乃出現耳。
釋迦牟尼佛告訴大樂說大菩薩:‘這位多寶如來在往昔未成佛以前,又發一個深重的大願:‘假使我的寶塔為聽法華經的緣故,出現諸佛之前,若有想見我全身的四眾,必須請這位說法華經的佛,把他在十方說法所有的分身佛,統統集合在一處(這是一本散為萬殊,萬殊仍歸一本的境界)。等待這位佛的分身諸佛,聚集在一起的時候,然後我的全身才能出現於四眾的面前。”’
大樂說。我分身諸佛。在於十方世界說法者。今應當集。
釋迦牟尼佛又叫一聲:‘大樂說!我的分身諸佛,在於十方所有的世界中說法,教化眾生。現在應當召集諸佛來,共同瞻仰多寶如來身。這樣,多寶如來才能現全身。’
大樂說白佛言。世尊。我等亦願欲見世尊分身諸佛。禮拜供養。
大樂說菩薩對釋迦牟尼佛說:‘世尊!我們不但願意見多寶如來的全身,而且也願意見本師釋迦牟尼佛的分身諸佛。我們藉此機會,禮拜諸佛、供養諸佛。’
何謂禮拜?禮就是頂禮,拜是參拜。有人說:‘拜佛是迷信,佛像是用木和泥所造,或者用金、銀、銅、鐵所造,或者用石和瓷所造,拜他有什麼用呢?這豈不是迷信嗎?’這不是迷信,拜佛有心理治療的功用,能消除貢高我慢心,能生柔和心、生恭敬心,把剛強的性情,改變為和藹的性情。拜佛又有生理治病的功用,又能令腹部縮小,使人不會有血壓高的病狀。
佛在未成佛以前,也拜其他的佛。所以成佛之後,就有人來拜他。好像釋迦牟尼佛在過去生中,為常不輕菩薩,見人就頂禮,還說:‘我不敢輕視汝等,汝等皆當作佛。’因此,釋迦牟尼佛成佛之後,就有很多人來拜佛。除非有人不想作佛,那又另當別論。若想成佛,一定要拜佛。所謂‘佛前頂禮,罪滅河沙。’拜佛能將無量劫的罪業消滅。拜佛的功德,能滅盡生死的重罪。
拜佛是拜自性佛,將來成佛,也是成自性佛。
何謂供養?進財行施以為供,有所攝資為養。在佛教最重要就是供養,供養三寶。供養佛以香、花、果、燈。供養法以讚歎、恭敬、受持、修行。供養僧以飲食、衣服、臥具、醫藥。為什麼要供養三寶呢?為求吉祥,一切順利。為什麼你沒有好衣服穿?沒有好房子住?沒有好食物吃?皆因為你過去沒有供養三寶的緣故。你看世間大官大貴的人,他們都曾供養過三寶,所以令生獲大福報。在三世因果勸世文上說得很清楚:‘今生富貴是何因?前世舍財裝佛金;今生貧賤是何因?前世不肯濟窮人;今生長壽是何因?前世戒殺多放生;今生短命是何因?前世殺害眾生靈;今生端正是何因?前世香燈供佛尊;今生醜陋是何因?前世汙□身佛前行。’這是最好的說明。
三寶是世間良福田,也就是種福的田地。所謂‘凡僧雖不能種福,但求福必假凡僧。’所以稱僧人為福田僧。沒有供養三寶,就沒有種福田的機會,來生也得不到福報。
爾時佛放白毫一光。即見東方五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等國土諸佛。彼諸國土。皆以玻璃為地。寶樹寶衣以為莊嚴。無數千萬億菩薩充滿其中。遍張寶幔。寶網羅上。
在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從兩眉之間,放出一道白毫相的光明(白毫相光表示一乘中道)。即刻照見東方五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數那樣多的國土諸佛。那些國土,都是以玻璃為地,不像娑婆世界,以瓦石為地。釋迦牟尼佛用神通之力,三變土地,也就是三次變娑婆世界以玻璃為地。玻璃表示智慧光明。
娑婆二字是梵語,譯為堪忍。這世界的眾生,能堪受忍耐一切諸苦,以苦為樂,不知出離苦海。苦有三苦、八苦及無量諸苦。
又有寶樹和寶衣,來作裝飾。寶樹能令眾生得到清涼,脫離熱惱的威脅。寶衣能令眾生性情溫柔,沒有無明的火氣。又有無數千萬億菩薩,充滿其國。普遍掛著寶幔和寶網,羅覆其上,作為莊嚴校飾。
彼國諸佛。以大妙音而說諸法。及見無量千萬億菩薩。遍滿諸國為眾說法。南西北方四維上下。白毫相光所照之處。亦複如是。
在東方那些國土的諸佛,用大妙音聲來說實相之法。又見到有無量千萬億菩薩,遍滿一切諸佛國土,為眾生說法。不但東方是這樣的情形,就是其他九方,也是同樣的情形。凡是釋迦牟尼佛的白毫相光所照之處,都是這樣的情形。這種不可思議的境界,非一般凡夫所能想像得到。
佛放白毫相光,為什麼先照東方呢?因為東方是一切的開始。東方是甲乙木,是天干的開始;東方屬於春,是四季的開始;日出東方,為一日的開始,所以白毫相光先照東方,次照其他九方。
爾時十方諸佛。各告眾菩薩言。善男子。我今應往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所。並供養多寶如來寶塔。
在這個時候,十方諸佛(釋迦牟尼佛的分身化佛),都對本國的菩薩說:‘善男子!我現在應該往娑婆世界去,到釋迦牟尼佛的道場,並且供養多寶如來的舍利寶塔。’
時娑婆世界。即變清淨。琉璃為地。寶樹莊嚴。黃金為繩以界八道。無諸聚落村營城邑。大海江河山川林藪。燒大寶香。曼陀羅華。遍佈其地。以寶網幔羅覆其上。懸諸寶鈴。唯留此會眾。移諸天人置於他土。
在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以大神通力,將五濁(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惡世,變為清淨的世界。以琉璃為地,寶樹莊嚴,用黃金為繩,分界為八道,代表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所變的土地,沒有聚落、村營、城邑,也沒有大海、江河、山川、林藪(大澤),地平如掌,清淨如鏡。又燃燒大寶香(功德香)。用曼陀羅(適意)華,散佈于地上(作為地毯,代表恭敬之意),又用寶網和寶幔羅覆其上。又懸掛各種寶鈴,代表樂隊,風吹寶鈴,奏出歡迎的音樂。只有留下住在法華會上的大眾。其餘天上的人和人間的人,統統都移到其他國土去。
這是初次變土地的境界,為什麼要這樣呢?因為歡迎釋迦牟尼佛分身諸佛及多寶如來蒞臨的緣故,所以要莊嚴一番。現在舉出一個淺顯的例子來說明。好像有人請貴賓,一定將室中不清淨的東西搬出去,打掃乾淨,煥然一新,然後一灑香水,使滿室有芬芳之香味。令貴賓有心曠神怡,賓至如歸之感。
是時諸佛。各將一大菩薩以為侍者。至娑婆世界。各到寶樹下。一一寶樹。高五百由旬。枝葉華果。次第莊嚴。諸寶樹下。皆有師子之座。高五由旬。亦以大寶而校飾之。
在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所分身化佛,各帶一位大菩薩,作為侍者,一同來到娑婆世界,各到菩提樹下。每棵菩提樹的高度,約有五百由旬(小由旬四十裏,中由旬六十裏,大由旬八十裏),菩提樹的枝葉和華果,非常茂盛,次第莊嚴,令其美觀。
在每棵菩提樹的下邊,皆有師子寶座,其高度有五由旬。用最名貴的七寶,校飾其座,五光十色,燦爛奪目。這是表示歡迎貴賓之誠心。
有人問:‘為什麼叫做師子座?’就是諸佛說法時所坐的法座。因為諸佛說法,好像師子吼一樣的有威德,令天魔、外道心驚膽寒,不敢興風作浪,有調伏作用。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