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參考書目 |
| 1.大藏經、卍續藏經典籍順序依照冊數排列,冊數相同者依照編號次第排列。 |
| 2.專書、期刊及工具書依照人名筆劃由少至多依序排列。 |
| |
| 一、傳統文獻 |
| (一)《大正新脩大正藏》典籍 |
| 經、論典籍 |
| 後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長阿含經》,《大正新脩大正藏》第一冊,台北: |
| 新文豐,1983。 |
| 東晉.瞿曇僧伽提婆譯,《中阿含經》,《大正新脩大正藏》第一冊,台北:新 |
| 文豐,1983。 |
| 宋.求那跋陀羅譯,《雜阿含經》《大正新脩大正藏》第二冊,台北:新文豐, |
| 1983。 |
|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唐.玄奘譯,《大毘婆沙論》,《大正新脩大正藏》第二七 |
| 冊,台北:新文豐,1983。 |
| 迦旃延子造,五百羅漢釋,北涼.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譯,《阿毘曇毘婆沙論》, |
| 《大正新脩大正藏》第二八冊,台北:新文豐,1983。 |
| 尊者法救造,劉宋.僧伽跋摩等譯,《雜阿毘曇心論》,《大正新脩大正藏》第 |
| 二八冊,台北:新文豐,1983。 |
| 尊者世親造,唐.玄奘譯,《俱舍論》,《大正新脩大正藏》第二九冊,台北: |
| 新文豐,1983。 |
| 婆藪盤豆造,陳.真諦譯,《阿毘達磨俱舍釋論》《大正新脩大正藏》第二九冊, |
| 台北:新文豐,1983。 |
| 尊者眾賢造,唐.玄奘譯,《順正理論》,《大正新脩大正藏》第二九冊,台北: |
| 新文豐,1983。 |
| 尊者眾賢造,唐.玄奘譯,《顯宗論》,《大正新脩大正藏》第二九冊,台北: |
| 新文豐,1983。 |
| 訶梨跋摩造,姚秦.鳩摩羅什譯,《成實論》,《大正新脩大正藏》第三二冊, |
| 台北:新文豐,1983。 |
| 婆藪跋摩造,陳.真諦譯,《四諦論》,《大正新脩大正藏》第三二冊,台北: |
| 新文豐,1983。 |
| 世友菩薩造,唐.玄奘譯,《異部宗輪論》,《大正新脩大正藏》第四九冊,台 |
| 北:新文豐,1983。 |
| |
| 論疏典籍 |
| 唐.釋普光述,《俱舍論記》,《大正新脩大正藏》第四一冊,台北:新文豐, |
| 1983。 |
| 唐.釋法寶撰,《俱舍論疏》,《大正新脩大正藏》第四一冊,台北:新文豐, |
| 1983。 |
| 唐.圓暉述,《俱舍論頌疏論》,《大正新脩大正藏》第四一冊,台北:新文豐, |
| 1983。 |
| 唐.遁倫集撰,《瑜伽論記》,《大正新脩大正藏》第四二冊,台北:新文豐, |
| 1983。 |
| 唐.窺基撰,《瑜伽師地論略纂》,《大正新脩大正藏》第四三冊,台北:新文 |
| 豐,1983。 |
| 日本宗性,《俱舍論本義抄》《大正新脩大正藏》第六三冊,台北:新文豐, |
| 1983。 |
| 日本湛慧,《阿毘達磨俱舍論指要鈔》《大正新脩大正藏》第六三冊,台北:新 |
| 文豐,1983。 |
| 日本快道林常,《阿毘達磨俱舍論法義》《大正新脩大正藏》第六四冊,台北: |
| 新文豐,1983。 |
| 日本法幢《阿毘達磨俱舍論稽古》《大正新脩大正藏》第六四冊,台北:新文 |
| 豐,1983。 |
| 日本英憲,《俱舍論頌疏抄》《大正新脩大正藏》第六四冊,台北:新文豐, |
| 1983。 |
| |
| 諸宗典籍 |
| 隋.慧遠撰,《大乘義章》,《大正新脩大正藏》第四四冊,台北:新文豐, |
| 1983。 |
| 唐.窺基撰,《大乘法苑義林章》,《大正新脩大正藏》第四五冊,台北:新文 |
| 豐,1983。 |
| |
| (二)《卍續藏經》典籍 |
| 唐.窺基《異部宗輪論述記》,《卍續藏經》第八十三冊,台北:新文豐,1993。 |
| 唐.慧暉,《俱舍論頌疏義鈔》,《卍續藏經》第八十三冊,台北:新文豐,1993。 |
| |
| (三)其他 |
| 佛教大系完成會編纂 1978 《俱舍論》,東京都:中山書房。 |
| 佐伯旭雅編 1978 《冠導阿毘達磨俱舍論》京都:法藏館。收錄於藍吉富主編 |
| (1985)《大藏經補編》第六冊,台北:華宇出版社,P445-773。 |
| |
| |
| 二、近人論著 |
| 大谷大學佛教學會原編,關世謙譯 1993 《佛學研究指南》,台北:東大出版社。 |
| 木村泰賢著,巴壼天、李世傑合譯 1958 《人生的解脫與佛教思想》,台北:協 |
| 志工業叢書出版公司印行。 |
| 木村泰賢撰,歐陽瀚存譯 1968 《原始佛教思想論》,台北巿:臺灣商務印書 |
| 館。 |
| 木村泰賢著,演培法師譯 1992 《小乘佛教思想論》,台北市:天華出版社。 |
| 平川彰著,莊崑木譯 2002 《印度佛教史》,台北:商周出版。 |
| 平川彰等著,許明銀譯 1990 《佛學研究入門》,台北:法爾。 |
| 水野弘元著,如實譯 1984 《原始佛教》,台北:普門文庫。 |
| 水野弘元著,釋恒清譯《阿毘達磨文獻導論》。收錄於楊白衣等著(1995)《一 |
| 九七七佛學研究論文集》,高雄:佛光出版社,P48-87。 |
| 印順法師 1950 《性空學探源》,台北:正聞出版社。 |
| 印順法師 1968 《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台北:正聞出版社。 |
| 印順法師 1971 《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台北:明光堂印書局。 |
| 印順法師 1981 《大乘初期佛教之起源與開展》,台北:正聞出版社。 |
| 印順法師 1985 《空之探究》,台北:正聞出版社。 |
| 印順法師 1988 《印度之佛教》,台北:正聞。 |
| 印順法師 2005 《印度佛教思想史》,台北:正聞出版社。 |
| 正果法師 1995 《佛教基本知識》,台北:佛陀教育基金會。 |
| 弘學 1999 《部派佛教》,成都:巴蜀書社。 |
| 艾美.史密特(Amy Schmidt)著,周和君譯 2003 《佛陀的女兒:南傳佛教大修 |
| 行人的傳奇心靈》,台北:橡樹林文化。 |
| 江亦麗 1985 《說一切有部的哲學思想探索》,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碩士 |
| 學位論文。收錄於佛光山文教基金會總編輯(2001)《中國佛教學術論典》 |
| 第十一冊,台北:佛光山文教基金會出版,P363-410。 |
| 李世傑 1961 《印度部派佛教哲學史》,台北:台灣佛教月刊。 |
| 李世傑 1971 《原始佛教哲學史》,台北:慈航佛學院。 |
| 李世傑著,廣淨法師校對 2000 《俱舍學綱要》(修訂版),新竹:出版不詳。 |
| 呂澂 1982 《印度佛學思想概論》,台北:天華出版公司。 |
| 呂澂 1983 《印度佛教史略》,台北:新文豐。 |
| 吳汝鈞 1982 《佛學研究方法論》,台北:學生書局。 |
| 杜松柏 2002 《佛學思想綜述》,台北:新文豐。 |
| 性空法師講/釋見擎,釋見耑,釋見愷文字整理註釋 2003 《四聖諦與修行的關 |
| 係》,嘉義市:安慧學苑文教基金會附設香光書鄉出版社。 |
| 性空法師講述/釋見愷, 釋自範等文字整理 2005 《阿毘達摩的理論與實踐》, |
| 嘉義:安慧學苑文教基金會附設香光書鄉出版社。 |
| (俄)舍爾巴茨基(Stcherbatsky, T.)著,立人譯 1994 《小乘佛學》,北京:中國 |
| 社會科學。 |
| 阿姜查(Ajahn Chah),英文編譯保羅.布里特(Paul Breiter),賴彥隆譯 2002 |
| 《森林中的法語:一位證悟者的見道歷程》,台北:橡樹林文化出版。 |
| 阿姜查(Ajahn Chah),賴彥隆譯 2004《阿姜查的禪修世界第一部:戒》,台北: |
| 橡樹林文化出版。 |
| 阿姜查(Ajahn Chah),賴彥隆譯 2004《阿姜查的禪修世界第二部:定》,台北: |
| 橡樹林文化出版。 |
| 阿姜查(Ajahn Chah),賴彥隆譯 2004《阿姜查的禪修世界第三部:慧》,台北: |
| 橡樹林文化出版。 |
| 姚治華釋譯 1996 《異部宗輪論》,高雄:佛光文化。 |
| 高楠順次郎、木村賢泰著,高觀廬譯 1995 《印度哲學宗教史》,台北:台灣 |
| 商務印書館。 |
| 馬定波 1974 《印度佛教心意識說之研究》,台北:正中書局。 |
| 悟慈法師譯述 1989 《俱舍學》,台南:開元寺佛經流通處。 |
| 高永霄導讀 1993 《異部宗輪論》,香港:密乘佛學會。 |
| 徐醒生釋譯 1998 《大毘婆沙論》,台北:佛光文化。 |
| 悟殷法師 2001 《部派佛教系列上編:實相篇、業果篇》,台北:法界出版社。 |
| 悟殷法師 2003 《部派佛教系列中編:修證篇》,台北:法界出版社。 |
| 悟殷法師 2006 《部派佛教系列下編:諸部論師的思想與風格(一)》,台北: |
| 法界出版社。 |
| 馬哈希著,茅塔諾英譯,嘉義新雨編譯群中譯 2004 《內觀基礎》,台北:方 |
| 廣文化。 |
| 黃公偉 1966 《佛學原理通釋》,台北:現代文藝出版社。 |
| 黃公偉 1972 《印度佛教思想體系論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
| 張曼濤主編 1978 《俱舍論研究》(上),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 |
| 張曼濤主編 1979 《俱舍論研究》(下),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 |
| 張曼濤主編 1979 《部派佛教與阿毗達磨》,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 |
| 張曼濤主編 1978 《佛學研究方法》,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 |
| 張曼濤主編 1978 《印度佛教史論》,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 |
| 智敏法師編 1998 《俱舍論頌疏補充講義》,台北:福智之聲。 |
| (斯里蘭卡)喜見長老,、(德)向智尊者著,南傳佛教叢書編譯組譯校 2004 《七 |
| 種覺悟的因素:七覺支、五蓋及其對治方法》,台北:方廣文化。 |
| 曾銀湖譯 1992《尊者阿迦曼傳》,台中:原始佛教協會。 |
| 聖嚴法師 1999 《印度佛教史》,台北:法鼓文化。 |
| 楊白衣著 1998 《俱舍要義》,台北:佛光文化。 |
| 演培法師 1971 《俱舍論頌講記》,台北:中華大典編印會。 |
| 演培法師 1975 《印度部派佛教思想觀》,台北巿:中華大典編印會。 |
| 演培法師釋註 1989 《異部宗輪論語體釋》,台北:天華出版公司。 |
| 鄧殿臣,威馬萊拉擔尼合譯 1997 《長老偈;長老尼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
| 韓廷傑 2001《南傳上座部佛教概論》,台北:文津出版社。 |
| 藍吉富 1997 《佛教史料學》,台北:東大出版社。 |
| A. K. Warder著,王世安譯 1988 《印度佛教史》,台北:華宇出版社。 |
| |
| 三、期刊論文、學位論文 |
| 期刊論文 |
| 水野弘元 1981 〈從原始佛教到部派佛教〉,《香光莊嚴》70:114-135。 |
| 巴宙 1970 〈論巴利佛典中的阿羅漢〉,《海潮音》51.5:5-6。 |
| 有信法師 2002 〈四諦現觀之略探-以《大毘婆沙論》及《清淨道論》為主〉, |
| 《福嚴佛學院第九屆學生論文集》上冊:185-222。 |
| 安慧法師 2004 〈斷煩惱的探討──以《大毘婆沙論》為中心〉,《第十五屆全 |
| 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會後論文集》:A 1-A31。 |
| 有部生 1970〈俱舍的聖位論〉,《臺灣佛教》24.2:15-20。 |
| 佛使比丘 1995 〈上座部佛教的某些殊勝特色(上)〉,《香光莊嚴》44:38-39。 |
| 佛使比丘 1996 〈上座部佛教的某些殊勝特色(中)〉,《香光莊嚴》45:37-40。 |
| 佛使比丘 1996 〈上座部佛教的某些殊勝特色(下)〉,《香光莊嚴》46:34-37。 |
| 李志夫 1990 〈試論「俱舍論」在佛教思想史中之價值〉,《中華佛學學報》卷 |
| 3:47-67。 |
| 林熅如 1991 〈從「四善根」論說一切有部加行位思想探微﹣﹣以漢譯「阿毘 |
| 達磨俱舍論」為中心〉,《諦觀》65:125-146。 |
| 林秋萍 1984 〈試於原始佛教與部派佛教中看四聖諦思想之流變〉,《哲學年刊》 |
| 3:34-38。 |
| 林秋萍 1985 〈從四聖諦看佛教的真諦〉,《中國佛教》29.11:20-24。 |
| 林妙香 1986〈析論俱舍論「三世有」之思想〉,《中國佛教》30:4:18-23。 |
| 林崇安 1989 〈部派佛教的根本思想〉,《西藏研究會訊》8:1-3。 |
| 林崇安 1990 〈印度部派佛教的分立與師資傳承的研究〉,《中華佛學學報》3: |
| 25-46。 |
| 林崇安 1992 〈「四聖諦論」的分析〉,《慧炬》,331:24-31。 |
| 杭大元 1988 〈人生煩惱知多少:俱舍論隨眠品發微〉,《中國佛教》32.7:6-11。 |
| 祖蓮法師 2002 〈「涅槃為所緣」初探-以《大毘婆沙論》及《大智度論》為 |
| 主〉,《福嚴佛學院第九屆學生論文集》上冊:223-260。 |
| 惟康法師2004 〈說一切有部「四諦現觀」之初探-以《大毘婆沙論》為主〉, |
| 《福嚴會訊》4:53-72。 |
| 張玉欣 1988 〈對「俱舍論」的宗義和「三世實有」說的探究〉,《諦觀》7: |
| 157-178。 |
| 陳一標 2007 〈唯識學「行相」(akara)之研究〉,《正觀》43:5-21。 |
| 陳世賢 1999 〈吉藏對說一切有部學說之評破〉,《正觀》10:67+69-107。 |
| 惠敏法師 2004 〈印順導師之部派佛教思想論(1)--三世有與現在有〉,《中華佛 |
| 學學報》17:19-47。 |
| 菩提比丘,雷瓦達達摩比 1970 〈阿毘達磨的特色與起源〉,《香光莊嚴》59: |
| 80-95。 |
| 葉阿月 1979 〈唯識思想的對治煩惱說--以四念住與四聖諦為中心〉,《國立臺 |
| 灣大學文史哲學報》28:103-148。 |
| 開仁法師 1999 〈四諦頓漸現觀之初探〉,《福嚴佛學院第八屆初級部學生論 |
| 文集》:593-624。 |
| 開仁法師 2002 〈試論「法住智」思想之開展〉,《福嚴佛學院第九屆學生論文 |
| 集》上冊:P57-80。 |
| 楊白衣 1985 〈阿毘達磨藏及其思想內容〉,《內明》159:3-12。 |
| 慈斌 1970 〈俱舍的賢位論〉,《臺灣佛教》24.2:10-14。 |
| 聖嚴法師著,單德興中譯 2001〈菩薩與阿羅漢〉,《人生雜誌》250:60-63。 |
| 溫宗堃 2003 〈漢譯「阿含經」與阿毘達磨論書中的「慧解脫」--以「雜阿含‧ |
| 須深經」為中心〉,《正觀》26:5-51。 |
| 溫宗堃 2004 〈「須深經」的傳本及南傳上座部對「須深經」慧解脫阿羅漢的 |
| 理解〉,《中華佛學研究》8:9-49。 |
| 溫宗堃 2004 〈巴利註釋文獻裡的乾觀者〉,《正觀》33:5-90。 |
| 溫宗堃 2006 〈佛教禪修與身心醫學--正念修行的療癒力量〉,《普門學報》33: |
| 9-49。 |
| 道元 1988 〈談上座部與大眾部〉,《內明》200:8-11+7。 |
| 廖明活 1991 〈部派佛教思想的特質 -上〉,《獅子吼》30.9:3-7 |
| 廖明活 1991 〈部派佛教思想的特質 -中〉,《獅子吼》30.10:26-32。 |
| 廖明活 1991 〈部派佛教思想的特質 -下〉,《獅子吼》30.11/12:24-29。 |
| 劉果宗 1993 〈俱舍宗史略〉,《獅子吼》32.9:22-32。 |
| 德釗法師 1984 〈瞭解阿毘達磨〉,《獅子吼》23.11:25-29。 |
| 德釗法師 1985 〈阿毘達磨形成的經過〉,《慧炬》248/249:13-16。 |
| 謝大寧 1996 〈阿羅漢的煩惱 -上〉,《香光莊嚴》47:64-71。 |
| 謝大寧 1996 〈阿羅漢的煩惱 -下〉,《香光莊嚴》48:52-61。 |
| Kalupahana,D. J.,陳銚鴻譯 1981 〈部派佛教--上座部,說一切有部,及經量部〉, |
| 《內明》106:3-8。 |
| |
| 學位論文 |
| 張富萍撰 1993 《アビダルマ佛教における修道論:俱舍論賢聖品を中心として》,日本:駒澤大學大學院人文科學研究科佛教學修士論文。 |
| |
| 四、工具書 |
| 丁福保 1956《佛學大辭典》(全四冊),台北:華嚴蓮社。 |
| 望月信亨 1977 《望月佛教大辭典》,台北:地平線出版社。 |
| 慈怡主編 1988 《佛光大辭典》,高雄:佛光出版社。 |
| 龍谷大學編纂 1974 《佛學大辭典》,東京:富山房。 |
| 藍吉富主編1994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台南: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