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6/07/09 10:59:54
學習次第 : 進階

喇嘛網 日期:2016/07/09 10:59:05   編輯部 報導

為什麼說“三十四念”成佛?

智敏上師

三十四念故者,遮西方師說也。謂迦濕彌羅國,毗婆沙師說,非前起滅定,後方生盡智。所以者何?傳說菩薩三十四念,成菩提故。諦現觀中,有十六念;離有頂貪,有十八念,謂斷有頂,九無間道,九解脫道,如是十八,足前十六,成三十四。一切菩薩,決定先於無所有處,已得離貪,方入見道,不復須斷下地煩惱,於此中間,無容得起不同類心。解雲:菩薩先斷無所有處貪,後依第四禪,起三十四念。此三十四念,唯無漏心,故不可說從見道出,起滅盡定,以入滅盡定心,是有漏故。此有漏心望三十四念,名不同類,故不可起。

  那麼有部要回答了。三十四念故,這是有部的回答,遮西方師說也。這是有部遮西方說,就是駁斥西方師的道理。

  謂迦濕彌羅國,毗婆沙師說,非前起滅定,後方生盡智。迦濕彌羅的這些毗婆沙論師說,你們這個說法不對,不是先起了滅盡定然後再生盡智的,為什麼?當然有依據了。

  傳說菩薩三十四念,成菩提故。是有這個說法的,說佛在成佛的時候,有三十四個念成佛。這三十四念,不能中間夾旁的東西。

  怎麼叫三十四念呢?

  諦現觀中,有十六念,在現觀的時候,我們知道,上、下的四諦,一共有十六個念——十五剎那,加最後一剎那是道類智,就是十六念了。

  離有頂貪,有十八念,離有頂的煩惱的時候,有十八個念。一個念就是一剎那了。有頂的煩惱呢,是九品煩惱,第九無間道,第九解脫道,無間道九個,解脫道九個,十八個,十八個念。前面十六個,後面十八個,共三十四個念。

  一切菩薩,決定先於,無所有處,已得離貪,方入見道,不復須斷下地煩惱,這個就是說為什麼只斷有頂的九無間、九解脫十八個念。不是下邊還有欲界的,初禪、二禪、三禪乃至無所有處的這些煩惱嗎,怎麼不說呢?

  他說,菩薩見道之前,決定把欲界乃至無所有處的煩惱斷完了,最後留下非想非非想天的煩惱(這是一般的有漏道斷不了的,要最後斷),那麼入見道,把前面煩惱斷完之後入見道,見道之後,來斷這個非想非非想的煩惱。見道的時候,十六剎那,十六念;那麼非想非非想處呢,他九品煩惱,九無間、九解脫,十八個,那麼十八加十六嘛,三十四。

  這三十四個念裡邊,都是無漏心,不允許起有漏念。那麼這個滅盡定是有漏的,所以中間就不能生。你說見道之後就入滅盡定,滅盡定出來再斷有頂煩惱,不行!因為它有漏的,不允許插進去。

  於此中間,無容得起不同類心。在這個三十四念中間,不允許起不同類心,就是有漏心了。

  解雲:菩薩先斷無所有處貪,後依第四禪,起三十四念,這三十四念都是無漏心,故不可說從見道出,起滅盡定,因為入滅盡定的心是有漏的。在三十四個念裡頭,無漏的心裡邊,不能插有漏心。

  所以說呢,三十四念故,傳說的這三十四念都是無漏心,不允許插進去;既然不允許插進去,那就不能入滅盡定。所以說,此有漏心望三十四念,名不同類,故不可起。那麼這是有部的依據。

  這三十四念都是無漏心,中間不能起有漏的,這個滅盡定的心不能起來。既然滅盡定的有漏心不允許在三十四念的無漏心中插進去,那麼就是說,見道以後,不能入滅盡定,直接就斷了煩惱了,把有頂煩惱斷掉,得無生智,然後是離染得,滅盡定的功德是離染得。這是有部跟西方論師的辯論。

  那麼這個裡邊我們也可以得到一些,就是佛斷煩惱的情況,他不是像阿羅漢一樣,要一品一品的,見道的時候很快了,修道是很慢的。佛就是一個念頭,噢,一座,佛就是在菩提樹下發願,不證菩提,不起此座,就在這個座裡邊,三十四個無漏念,一齊生了之後,既見道又斷有頂煩惱,一下子成佛了,所以這個成佛的情況如此。這個我們以前其它的書上恐怕沒有見過面,這裡呢,是略略地講了一下,三十四念,這很重要。

  (節選敏公上師《俱舍論頌疏講記-分別根品第二》總第三十五講)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