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5/03 02:55:42
學習次第 : 進階

 在這個時候,我可以觀想三身。先讓自己融入空性,再做空性觀想。至少要努力冥思苦想:所有現象,與生俱來就缺乏自性。想像你的心在觀想空性的時候,也正在體驗快樂。基於此因,思考著這就是“法身”,並進入大樂境界。然後,升起呈現“報身”的意圖,想像出現光芒照射。接下來,經由意圖的力量而成為“化身”,觀想出現一面二臂大威德金剛法相。
  從佛的整個肉身,特別是從心中的吽字音開始,發出光芒、投射十方,同時淨化情器世間,以及情器世間的眾生,帶領眾生進入大樂和空性。我們觀想自己對空性產生喜樂與智慧,因為所有現象都是空性,所以經由觀想,可以看到所有法(現象)都是融合空性與大樂於一體。
  編注:大樂與空性融合一體,就是樂空雙運。
  這是為器世間(環境)和情世間(眾生)加持。使不清淨的環境,變得純潔無垢。使不純潔的情世間眾生,變成純潔的天人。
  你可以在一覺醒來時,即抱持這樣的觀想進行修持,然後再投入其他諸如頂禮、跪拜、繞行等的其他修行。接著做你日常生活的事,像吃早飯等。如果一大早就要修“成就法”,那麼,宜在淨身之後才做。雖然你已在明晰觀想,並且對本尊產生恭敬心,但是,那與修皈依法等修行並不衝突。
  修“成就法”的一開始,進行金剛薩埵觀想和持誦,會在心平氣和之下,保留了諸尊的莊嚴法相。
  自崇高良善心靈境界
  有情眾生及前世諸母
  與我迅疾證得菩提道
  齊集皈依上師和三寶
  南無古魯貝(南無上師)
  南無佛陀耶(南無佛)
  南無達摩耶(南無法)
  南無僧伽耶(南無僧)
  值此之際,你要適切地發菩提心,也就是發願行利他之心。你必須如此發心,而且心志愈強烈愈好。
  觀想先前皈依境所述皈依物件,或者觀想諸尊所在之資糧田(曼荼羅或唐卡),但是,不要觀想如意樹和乳海。接著,你應該用心去思維恐懼、信仰和信念,藉由這三個要素的聚集,用強烈信心尋求庇護,然後多次複誦“南無古魯貝”之四皈依文,直到在你心中產生感受為止。
  如果你不能有效地找到梵文版本,你可以用藏文或自己的母語念誦。假設你不覺得困難,還是念梵文版比較好,因為梵文具有特殊力量。就如此,向皈依物件,皈依境祈請,並如前文所述,觀想自本尊身上泉湧甘露。
  編注:梵文音譯的“四皈依”如下。
  喇嘛拉交蘇卻(南無上師)
  桑結拉交蘇卻(南無佛)
  確拉交蘇卻(南無法)
  根敦拉交蘇卻(南無僧)
  修為皆因前世有情母
  上師本尊法相我幻化
  一心一意引導有情眾
  根本上師本尊勝境中
  這是發菩提心。為了利益前幾世可能是我們母親的有情眾生,我將成為上師本尊,帶領眾生到達我已經證悟的境界。發菩所心乃是為了芸芸眾生。我可以帶領眾生,到達佛的境界,而實現利益眾生的誓願。要兌現這些利益,必須向眾生指出正確道路。唯有佛才有能力指出通達利益的道路,因此,為了曾是我們母親的芸芸眾生,你要如此發心:
  ‘我一定要證悟,達到和佛相同圓滿利益眾生之能力。’
  能覺前世諸母緣起故
  誓速證悟上師本尊位
  前世諸母度苦能入樂
  甚深上師瑜伽我修行
  就是心靈的殊勝發心。若沒有足夠勇氣,是做不到的。誓願:
  ‘我將化解前世輪回有情諸母的痛苦,安置他們立於佛的極樂世界。’
  再觀想:
  ‘為了利益所有眾生,我必須證得成佛果位——幻身和光明結為一體,在可能的最短時間內,修行上師瑜伽。’
  實現利益有情眾生、安置他們在佛境的誓願,永遠不能鬆懈,並視為當務之急,要在這一生,甚至在最短時間內,成就菩提心。至於“誓速速證上師本尊位”的第一個“速”,指的是時間單位,為十二年。第二個“速”,指的是最短促之時間單位,也就是三年。
  最好的發心,是思考眾生的命運,想著:
  ‘我再也無法忍受,目睹眾生受到電光石火的一刹那苦難情景。’
  若此動機引發你優心忡忡,那就是最佳的利他發心。如果你只是想:
  ‘我必須儘快到達佛境,才能享受極樂。’
  這樣,想要證得果位的意志力,就不會很強烈。與後者相較,為了眾生而下定證悟佛境的決心,即使你可能需要經歷三阿僧祗劫的永世修行,亦如同恒常誦讀經文一樣,絕不退卻,從某個角度來看,是更有勇氣。
  備註:阿僧祗是印度六十個數位單位中,第五十二大的數位單位(其後八數佚失),意指極大之數。三阿僧祗劫,是菩薩從修行到成佛所需要時間,寓意年月極長。菩薩修行,前後須經過十地,始能證得佛果。
  眾菩薩發心勤修加行,累積功德並回向,須時一阿僧祗劫。在初地累積功備到第七地,須時為第二阿僧祗劫。自八地至十地,須時第三阿僧祗劫。雖然需要如此長久時間去辦積功德,諸菩薩之恒心毅力卻永不退轉。龍樹菩薩的“寶行王正論(寶花環·寶鬘論)”,說明眾菩薩如何積聚功德,以達到成佛之主要及次要目標。想要達到佛陀身上一根毛發那麼微小的成就,便需要累積無限功德。
  如果認真去想想這些因素,你將會發現,諸菩薩的發心,以及修行的恒心毅力,實在讓人無法想像。
  舉例來說,當你開始長期修行或閉關時,很有自信地確定:在修行結束之後,一定要可以一步登天;這是很要不得的心態。你在結束修行或出關後,會發現和修行前並無任何的差別。你甚至可能因為結跏趺坐太久,使雙腿麻痹而變成跛腳瘸子,就此失去希望和勇氣,心想:
  ‘噢,我毫無希望了!’
  如是態度是錯的。
  當你思考:要花費不可計數的阿僧祗時間,去累積功德;真的這麼去做,不沮喪洩氣才怪。果真如此認為的話,不妨思考:修行密宗檀陀羅,可以在很短時間內積功德,獲利益,這或許會讓你重燃希望。
  或是思考每個人的內心,都具有佛性,以及諸佛給予的加持利益,如此也有助於你的修行信心。在佛教中,經常針對不同的學人,做不同道理的演說示教,這些說法,都必須融入你的修行中。為了讓自己茅塞頓開,有必要尋求各種可能途徑來對治。以勇氣十足的心靈,努力激發菩提心。
  這時,你可以做“菩提心入佛境”修行。如先前所說,藉著刹那間自生大威德金剛,與大威德金剛合修有關的不共加行法,這是很好的。有三種方法可以融入皈依物件,如同“以死為法身道”的修行所言:
  一、自眉心將皈依物件融入自身,並為自己加持,然後善加發心。
  二、觀想一切眾生回歸自性為皈依境,而融入自身。
  三、視其為智慧尊,不融入自身而融入資糧田。
  編注:資糧田為種植資糧、收穫資糧的心地。資是資助、糧是糧食,以善根功德當做糧食,資助自己    修行的,就是資糧,引申為有情眾生趨向菩提道的資本。
  有關皈依、發菩提心,以及四無量心的說明,已經結束。到這裏為止,我們有如品嘗醍醐一般的共加行,接下來是特殊的不共加行。
  二、不共加行
  一·生起本尊承受大樂
  對你面前的皈依物件,產生強烈信仰,就可以讓他們歡喜。既激起他們的歡喜心,他們就會融入你體內。觀想他們的力量在你體內分解,你接受他們加持,並且啟發你的心智。觀想你的身語意,因此而和皈依上師變得密不可分,而且一旦接觸到上師的身語意,你會體驗到大樂。到達這種境界時,要觀想空性。觀想之後,再融入空性之中。
  這個時候,應該觀想“以死為法身道”的修行。你可以依照“完全修持”做觀想,之後,藉由想觀出現一道藍光,來做“以中有為報身道”修行。然後根據瞬間的自我激發作用,刹那間化做大威德金剛相,並產生足以自豪的化身,這是顯現本尊相的最短途徑。
  如果你希望深入複雜一些,在此時,應化做大威德金剛樂空雙運(雙身)像,於心中念“吽”字音,光芒會放射到十方,周圍器世間(環境)化做諸佛宮殿,情世間的有情眾生,悉皆化做大威德金剛相。
  接下來,諸佛宮殿融入大威德金剛體內,而大威德金剛則融入你體內。然後觀想自己體驗到“地水火風四大”融入自身。當明妃融入你體內,首先出現的是陽焰緣生的“地大(即土的原素)”跡象,而你自身由上至下,融入“吽”的字音中。
  接著,當“吽”的母音“烏”融入“哈”字時,出現煙霧般的景象,即水大融入的徵兆。然後,隨著四大的分解,當“哈”融入頂端,會出現似螢火蟲般的景象。
  當頂端開始形成新月形的時候,是風融入景象中,而你可以想像體驗到好像是燈光的光熱。
  景象至此分成三部份:放射光芒的白色光、光愈來愈多的紅色光,以及幾近成形的黑色光。這些光跟弦月、圓明、空穀回音有關。接著,你會體驗明光,這時候的景象,像秋天拂曉時的晴空,沒有太陽、月亮和黑暗。在這個狀態下,三種景象都被淨化。
  這個階段的景象就是“空性”,你不應把“空性”當成一種空無現象或是真空,而要深入瞭解“空性”的真正含意和境界。證悟空性的意識,必須想像那是喜樂的境界。以這個為基礎,很自信地安立修果位法身。
  如果你停留在法身內的觀想,已經感到很滿足的話,就無法實現利益有情眾生的心願。
  為了實現你在發菩提心時的誓願,你要以色身呈現,在這個狀況之下,化為一面二臂大威德金剛,用來當做報身,並以修報身而感到自傲。
  編注:色身為有形體之身,也可以說是如你我的肉身。無形之身,稱為法身或智身。
  如果你安住在報身境界,眾生無法看見你,你便無法開導他們。所以你要如此發心:
  ‘為了讓眾生受益,我將呈現化身大威德金剛相。’
  於是,眼前現大威德金剛相,其身上三個部位,標幟“唵阿吽”三個種子字。你自身再化身為大威德金剛相,成為圓滿化身。這個過程在“野風送遺珍”中,記載很清楚。
  生起本尊最複雜的方式,在於“大威德金剛成就法”之觀想次第。首先,觀想含有屍陀林(墳場、墓地)等的曼荼羅,然後才觀想本尊。欲使本尊呈現,有三個方法。
  最簡易的是與本尊同時升起。一般性的,已經如前所述。比較精深的,則在“成就法”之中敍述。不論簡易或繁雜方法,最重要的是須具足“三身入道”要點。
  這個可以和你修的不共加行生起本尊法相連。大樂和空性的智慧,首先如細小光束般出現,之後,你便呈現本尊相,再修行自恃力,使觀想中本尊法相,達到很明晰程度。
  二·加持供品成甘露
  念誦:
  唵阿吽·唵阿吽·唵阿吽
  外供內供秘密供祥雲
  不可思議諸供依儀軌 
  三昧耶形充塞三界中
  智慧完美無瑕是自性
  內外供品皆各有實相
  是為引發六根清淨地
  更享空性喜樂超凡境
  若想進行較深入的加持供養,你可以依大威德金剛成就而修行。首先是內在的加持供養,然後內在之外的加持供養。最簡單的供養方法,就是在供品上方觀想“唵阿吽”三種子字大放光明,祈請金剛身、金剛語、金剛意——即毗盧遮那佛、阿彌陀佛、不動佛的加持,並且分別融入“唵阿吽”三種子字裏面。
  再者,觀“吽”字加持供品,淨化供品的不淨表像,諸如香(氣味)、味(味道)、觸(形體)都加以清淨。種子字“阿”,將供品變成甘露。甘露有三種:不死甘露、智慧甘露和無著染甘露。種了字“唵”,為毗盧遮那佛的種子字,增益所有供品。至此,觀想所有供品取之源源不竭。
  三·供品被賦予具足三相
  加持的供品,必須具足三相,才是好的供品。
  一、其本質為喜樂和空性的智慧。比如說,有一種混著酥油做成的糌粑,因為技巧不同,所以有各式各樣的糌粑,可是本質上都是由青稞製成。換一個角度說,同樣形狀的糌粑,有的比較油膩、有的比較清淡,口味不同,仍然叫做糌粑。
  二、獨一無二外觀。再換個例子來看,我們知道饃鏌裏面有肉餡,可是,不同外觀的饃饃,一看就曉得肉餡味道會不一樣。
  三、使感官享受喜悅。油炸的饃饃叫卡薩,在西藏是風味獨特的小點心。清蒸的饃饃叫提饃,味道和卡薩截然不同。雖然形狀是不同的供品,卻又有同樣令人垂涎的味道。
  這些供品都有不同功能。例如:有的形狀讓視覺產生喜樂,有的味道令嘴巴味覺感到口爽,其他的則使別的感官得到享樂。如果你的經濟能力負擔得起,你必須真正擺投不同形狀口味供品,然後加持做淨化、實證和增福。想像它們具足三種功德:
  大樂和空性的智慧、獨一無二的外觀、和使感官喜樂的功用。
  我就在這裏,結束基礎加行的說明。
  肆·觀想資糧田
  你已經利用自我激發的觀想方式(不論是簡略的或是深入的方式),生起本尊法相。
  面對本尊的法相,需要做心靈上轉變,就如我們在加行單元所說,修行者應該建立“瑜伽菩提心”。
  首先至少要對喜樂和空無的智慧,有所瞭解。起步之初,這種智慧即使僅止於想像也沒有關係。然後,用體會的心境,來念誦經文儀軌,最好不過。否則的話,經文僅只是一些無意義的堆積文字而已。所以,首先攝取喜樂和空無的智慧很重要。
  如果你能夠純熟如意,觀想自己成為雙身大威德金剛的話,則應該藉由與明妃合為一體,來體驗四喜,達到第四喜的頂點時,以觀想來引發喜樂。停留在觀想層面的喜樂,並非自然生理現象之絕頂感大樂。要做到既入喜樂非喜樂,有許多特別的方法可以利用。
  編注:第四喜為俱生喜。前三喜是:喜、勝和殊喜。
  這些方法,不外教導人先立論,再分析現象的本質:享受喜悅的人,並未擁有真正引起喜悅的實體;可以引起喜樂之物,並非與生俱來、時時可以創造喜樂。那些,都是取決於因果關係的緣起而生。
  建立了這種認知之後,喜樂和空無的智慧,於焉產生,修行者以這樣的省思,持誦經文儀軌,是非常好的。
  樂空不二浩瀚虛空中
  普賢供養層層雲海內
  枝葉香花鮮果現莊嚴
  許願如意寶樹蓬勃枝
  祥獅擎頂閃爍大寶座
  蓮華日輪月輪為襯墊
  在所有密宗怛多羅修行的經典儀軌中,喜樂和空無的智慧,一再被重複提及,在本“觀想資糧田”單元中,則不斷談到喜樂和空無的浩瀚“空間”。
  這裏所說的“空間”,就字面上意義來詮釋的話,是指“實際存在”的空間,就直接顯示之佛法道理——通稱為‘了義’——來說的話,是指喜樂和空無的智慧。
  從“六會上師瑜伽”中,我們發現有如下的詞句:
  ‘在前方的空間,在華貴的寶座上……。’
  還有,“吉祥天母儀軌”中寫著:
  ‘一切諸法,所顯現的,悉為喜樂和空無的智慧。’
  在供養的時候,最好能夠把這幾句話謹記在心。
  從現實層面看,喜樂與空無的智慧,呈放射狀擴大。深度入修習過密宗檀陀羅的修行者,所得到的智慧,當然比淺學者獲益更多。因此,要經常培養這種智慧。
  達賴喇嘛七世噶桑嘉措也強調:
  ‘一切供養,都應該視為喜樂和空無的智慧表現。’
  我要引述他在著作中的一段話:
  超凡入勝卻是平凡心
  無上喜樂融入上師身
  並及空無結合殊勝力
  無邊無緣出乎想像外
  我們應該盡心盡力,去修習喜樂和空無的心境。喜樂和空無的智慧,跟實際空間相比,是毫無阻礙和寬廣無垠。因為供養品是由喜樂和空無的智慧所幻化而成,所以被稱為“三曼多陀跋陀羅”。
  編注:三曼多陀跋陀羅,為普賢菩薩的梵名音譯。無上瑜伽密宗檀陀羅之普賢,往往指“普賢王如來    ”,或稱“法身普賢”,而非普賢菩薩。“金剛頂經”視法身普賢、金剛薩埵與金剛持等為一體。普    賢菩薩以理德、定德、行德,供養釋迦牟尼佛和諸菩薩。
  一般來說,原來就有一位稱為“三曼多陀跋陀羅”的普賢菩薩,他以對釋迦牟尼佛和諸菩薩的精緻供養而聞名。這裏所說的,是“法身普賢”,他的入菩薩道,最適合用來解釋喜樂和空無的智慧,普賢是從空無衍生而來,同時也是從喜樂而來。
  空無是最根本的真與善。至於喜樂的智慧,則是清淨光明智慧。我們要以喜樂的感覺,想像所有供養品遍佈虛空界。
  所有觀想境(觀想的情境與事物),例如資糧田的乳海,都是以我們熟悉的,以及視為珍寶之物來供養,就如同供養曼荼羅(俗稱獻曼達)時,獻上供養品一樣。
  叫我們觀想從來沒見過的東西,是件非常困難的事。若想像所有不同種類供養品,都是我們熟悉的、是喜樂與空無之顯像,觀想就不會困難了。
  要我們觀想乳海,是因為每個人都想像得出,曼荼羅集會樹下方的乳海形狀。我認為,人類把“乳”視為非常重要和有益的東西,因為我們從一出生就需要藉母乳、牛乳當做成長的主要養分。
  藉由自己的福德力量,同時也藉由主尊智慧的顯相,出現一座極為寬廣的大花園,下方是一片飄香乳海,水波蕩漾。在其中可以觀看到一棵包含七顆珍貴金銀寶石的許願如意樹,構成佛殿的欄杆。
  原注:資糧田上的如意樹,包含七種珍貴寶物:黃金樹根、白銀樹幹、琉璃樹枝、水晶樹葉、綠松石    花梗、紅寶石花和鑽石果實。這個描述,是引用自永尹益喜堅贊的“上師供養法釋論”。
  天龍八部之二龍王,各站立一邊。他們的身體有一半從海中竄出,擺出扶持住如意樹的姿勢。
  如意樹共有七大枝幹。正中間是主幹,兩側各有三支幹,合在一起形成一棵大樹。如果你是從外側的方向來看這棵樹,它儼然是有著濃密樹枝和樹葉的殊勝妙樹。
  如意樹是以它的葉子、鮮花和果實而顯得曼妙。在樹枝和葉子之間,有各種不同的供品,例如:在無量宮殿外、金色欄杆上有尊勝幢(寓意無堅不摧、勝利)。
  如意樹可以滿足祈請者的心願。中央有一朵非常巨大、千變萬化的蓮花,似乎有十萬片花瓣。蓮花中央,可以看見由八隻獅子托拱高擎的寶座,其上還有一朵十一層花瓣的蓮花。下層的蓮花瓣,比較寬大,愈往上層,花瓣顯得愈小而精緻。到了最上面一層,僅有四片花瓣。
  在這四片花瓣當中,有蓮花、日輪以及月輪,這三者,像征著求道的三個要項。
  編注:求道三要又稱入聖道三要,為生出離心、發菩提心和起正見。
  如同在“大威德金剛成就法”所說,雖然曼荼羅由許多不同部份組成,例如屍陀林(藏傳佛教術語,即墳場墓地)等等。
  但是,我們必須視各個不同部份,都是主尊智慧的顯相,而且所有顯相均具有特殊意義。
  在求道過程中,我們觀想完整的主尊法相以及無量宮殿。主尊呈現幻身那一刻,我們本身要跟著呈現此相。我們需要把資糧田的每個部份,例如:如意村和葉子、蓮花、寶座以及所有東西,都視為資糧田內的主要角色,更是主尊智慧化現。
  乳海代表求道三個方向的三道:如意樹代表六度功德;各種鮮花代表二十二種菩提心;果實代表讓其他眾生意識到成熟之四個因素(四攝);二隻龍王表勝義世俗二諦菩提心;獅子表戰勝障礙;獅爪托拱高擎寶座,表由上克服障礙;獅爪向下撐住地面,表向下去除障礙;獅子嚴肅銳利的眼神,表從中間克服障礙。
  編注:勝義世俗“二諦”之“勝義”,為超乎世俗之最高真實道理,又稱勝義諦。“世俗”為世間通    俗道理,又稱“世俗諦”。
  “三道”在顯宗為入聲聞道、入獨覺道及入大乘道。在密宗為入佛道、入金剛道以及入蓮華道。
  “六度功德”,即六波羅密之功德。六度指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六種達到悟境的    實踐行為。
  上述一切,對修行者都有明確的特殊意義,所以,修行時思考這些象徵意義,具有無上功德。
  觀想寶座時,要觀想為既高大又寬廣。在寶座上方,是一朵有著十一層花瓣的蓮花。
  寶座三慈悲根本上師
  本質如實代表諸佛尊
  法相身披深紅色袈裟
  一面兩臂笑容含璀璨
  右手解說佛法說法印
  左手觀想佛境禪定印
  掌上承托滿盈甘露缽
  藏身光耀深紅袈裟中
  金色學帽頂上增智輝
  這朵十一層蓮花,最上面有四片花瓣,中間坐著三恩根本上師。所謂“三恩根本上師”,是指你的灌頂上師、講授密法上師,以及傳授秘訣(口訣)的上師。
  編注:三恩上師,在顯宗為授戒師、傳經師和講經師。或稱為授戒師、羯磨師以及教授師。
  你必須把根本上師視為一切諸佛的化身。
  首度撰寫上師供養法的班禪額爾德尼四世羅桑曲結堅贊,他在法本中,放入了他的根本上師法諱“克珠桑結益喜”。桑結益喜是“佛智”之意。不要囿于“佛的智慧”只是在指特定的克珠桑結益喜上師,修行者要以“本質上的所有諸佛”來詮釋“佛智”意義才好。
  你要把上師法相,觀想成受持具足戒的比丘,因為,包含諸比丘在內的僧團,是佛教中非常重要的構成要素。有些人認為:
  佛法的存在與否,取決於僧團是否存在?
  經文儀軌的存在與否,取決於律藏戒學的三根本修行是否存續?
  密宗檀陀羅的存在與否,取決於秘密集會檀陀羅的教法,是否持續?
  由此可見,僧團的存在非常重要。
  你個人可以憑感覺、供養能力等因素,去尋訪心目中理想的上師。就我的觀點來說,我認為,擁有一位具足戒比丘上師,特別是,對宗喀巴大師門下諸學人來說,極為重要。就格魯派弟子而言,目前並不缺少比丘。這是我個人意見,特別針對來自西方國家,學習佛法的學生這麼說過。
  立誓守比丘戒的比丘,一直受到讚美,不止在律藏戒學,就是在密宗檀陀羅,或是無上瑜伽檀陀羅,都對比丘讚賞有加。例如,“時輪金剛檀陀羅”說到:若有一位受具足戒比丘、一位初學者沙彌,以及一位在家修的優婆塞(信士)等三位金剛上師,此三者之中,應視比丘金剛上師為最上最勝。
  在舉行時輪金剛阿闍黎灌頂時,比丘上師的法袍,與眾不同。這表示比丘對佛法的存續,有多麼重要。瞭解這個深層意義之後,就知道觀想上師為比丘形法相的重要性。
  對我們這些宗喀巴大師的弟子來說,我們所觀想的根本上師,本質上是自己所尊敬的根本上師,法相應該具有宗喀巴大師的外貌。上師雙手結未來佛“獅子吼佛”手印。對我們而言,上師以獅子吼佛之佛身返回此世間,使我們成為佛的弟子,這正是吉祥的緣起。
  上師身穿比丘法衣,一面二臂,面帶微笑。據說,上師微笑的原因有二。第一是,因為我們正在盡最大的努力修行佛法,所以他覺得很高興。再者,雖然我們的信心很薄弱,常常深受業障影響,甚至我們的行為中,有許多負面惡業,但是,大師卻像慈悲的父母,隱藏不悅,照樣微笑地看著我們,只是為了讓孩子們高興。
  雖然沒有什麼值得上師為我們感到喜悅的作為,但是,我們就如同上師的孩子,仍能看見上師面露喜悅法相。
  上師雙手結說法印。一般來說,說法的事業,是大成就者進入出定境界的表徵。上師左手結禪定印,這表示,上師在從事利益眾生的同時,也經常處在禪定中;可見上師已證得成佛境界。
  上師左手掌心托缽,裏面裝滿白色甘露,中央部分高過缽緣,傳說瑪那斯瓦拉湖(聖湖)的湖水就是這樣,我不知道實際上,聖湖中間的湖水,是否高於湖邊,或只是一種幻覺,所以,僅能藉由傳說中的樣子,觀想甘露的中間部分,比周邊稍微高起來一點。
  上師的雙手,持握著花莖。右手邊的花朵上有把寶劍,左手邊花朵上的是經篋。寶劍上端冒著熊熊火炎,代表具有區別各種現象本質的智慧(因此之故,這把寶劍又稱為慧劍)。經文藏放在左邊花朵上的經篋裏,有的經典中說到,經篋中藏放的是“口耳遞嬗傳承經”。
  雖然名相聽起來似乎很神聖不可侵犯,但是,在宗喀巴大師寫的十八部經典之中,都沒有提及“口耳遞嬗傳承經”,所以,不論這部經是否存在,我不認為此經有任何殊勝之處。
  宗喀巴大師在分析及建立密宗檀陀羅時——特別是“秘密集會檀陀羅”,他說我們必須把握上師開示的重點,當做闡釋檀陀羅的鑰匙,來解讀根本檀陀羅的奧秘。這裏所謂的開示,是指教導諸如龍樹菩薩所寫的“五次第”和“修法成就精義”等經論。宗喀巴大師曾說:
  ‘開示,並非僅是傳授經典之外的旨意,也不是一定要用口傳才行。’
  若是把“口傳開示”當做價值邊連城的傳授法,整個心思被此法占滿的話,就等於忽略經論之中,含藏諸智者著作經書之大目標和大悲心的存在。
  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的開示明義中,駁斥“經典有供學術上研究用的,和供實際上修行用的二種經典”之說,他認為這種二分法的見解謬誤。宗喀巴大師說:
  ‘如果“菩提道次第廣論”,成為一本僅供學術上研究用的書,那將會成為教義式微的嚆矢。’
  聽到有這麼一本“口耳遞嬗傳承經”,可能會讓有些人感到興奮,不過我認為,除非像宗喀巴大師之十八部經典那麼實際存在,否則很難肯定真的有這本“口耳遞嬗傳承經”。不過,修行達到無上證悟之成就時,確實有可能看得見僅只是傳聞中的經典,那又另當別論。
  然而,不論是誰,都不應該具有以下的錯誤觀念:
  ‘宗喀巴大師的十八部經典,任何時候都可以拿來誦讀,一點都不稀奇。所以呢,應該先去探究“口耳遞嬗傳承經”這類神秘經典才好。’
  一般來說,不論我們是否稱之為口耳遞嬗(即口傳)教法,宗喀巴大師的教義傳達重點是“顯密雙修”,主要傳承來自三個體系;榭舉系、溫薩系以及源自西藏中部(衛藏)的雄巴系。
  我認為,藏密學院須對雄巴系負責,使其不致沒落。自從我們出亡在外,這些學院先後在印度設立。現在這些學院,成為佛教教義主要研究中心,特別是研究宗喀巴大師所傳授的“顯密雙修”教義。因此,如果已經置身密宗學院的僧侶,對此感到不在乎,或是忽視這項事實,或者沒有博得他人的尊敬之心,都是不好的。
  如果密宗學院真的有意成為宗喀巴大師思想的傳承者,那麼,他們就必須做到如德霍覺本仁波切所說的:
  密宗學院的學僧,坐的時候,應當有秘集金剛的坐相。走路的時候,要有秘集金剛的走相。其他也是一樣。’
  這表示,著手進行推廣密宗檀陀羅的密宗學院,必須依秘密集會檀陀羅精義,使學人聽聞教法、思惟教義。
  聞思之後,當學人開始修行時,更必須依秘密集會檀陀羅而修行,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秘密集會檀陀羅實在太重要了,所以,單就秘集金剛修行法,宗喀巴至少寫了五篇釋論。
  他是為了眾生利益而撰寫這幾部經書,這樣一來,從生才有機會證悟原本一無所知的境地。經典並非只是為了讓人認知顯宗或密宗教義而寫,因此,其中含有許多不同旨趣的特別意義和目的。
  我常常說,有人宣稱自己光是背誦“上師供養法”和“金剛瑜伽母法”,就成為格魯派學人,這是不對的。忽略秘集金剛修行法,真的很不好。
  此外,有人研習大威德金剛、秘集金剛和遏羅迦等修行法多年,等到真正要修行時,卻忽略了曾經做過完整的研習,反而追求速食面式的較短、較簡略的經文和儀軌,這種方法並不恰當。不過,有一種狀況例外,就是假使你的根本上師,瞭解你與特定的本尊有殊勝因緣,並建議你該本尊的修行。否則,只因為懶惰和誤解,而輕視完整修行、貪戀速戰速決方式,那將是大錯特錯的走向。
  有一位朋友曾經告訴我:
  ‘我詢問過一些格魯派僧侶,關於秘集金剛的修行法。
  他們回答說:
  “我們對秘集金剛修行法瞭解不多。”
  我又問他們:
  “秘集金剛修行法,不是格魯派的主要修行法嗎?”
  他們回答:
  “不是,大威德金剛法和金剛瑜伽母法,才是最重要的。”
  這樣的回答,讓我覺得不可思議。’
  由此可見,秘集金剛法的修行,漸漸式微。我認為,大威德金剛法、秘集金剛法和勝樂金剛法的修行,非常重要。以勝樂金剛法來說,大成就者魯奕巴的傳承,宗喀巴大師視其為遏羅迦檀陀羅的根本。根達巴的傳承也十分獨特,包含身曼荼羅灌頂法。
  宗喀巴大師親自撰寫進入甘塔巴身曼荼羅的灌頂儀軌,由此可知此儀軌的意義重大。
  這些只是一小部份重點,是我對於“口耳遞嬗傳承經”所做的說明。如果我們對這本神秘經文過度深入思考,會得到嚴重“被毀滅”的徵兆。
  無論如何,你若正在聞思修“道次第”,請把本論當“菩提道次第廣論”來看;你若在聞思修密宗檀陀羅,請把本論當成“密宗道次第廣論”;你若正在研究般若波羅蜜多,請將本論視為“般若八千頌”;如果你在聞思中觀論,請觀想本論就是中觀論文;你若著重量論,請觀想本經是量論文;依此類推,讓聞思與修行更適切相應和。
  我不確定宗喀巴大師手中握持的,是否為蓮花?在秘密集會檀陀羅之中,佛父手持蓮花,佛母持鄔波羅花。我曾經查過資料,認為宗喀巴大師手中持的,應該是鄔波羅花。在我還小的時候,有個人送我一朵鄔波羅花,看起來別具特色。還有一種花,英文稱為“喜馬拉雅罌粟花”,據說是鄔波羅花的一種,不過,和我所見過的鄔波羅花,外形差異很大。
  這裏所看得到的鄔波羅花,若不是產自喜馬拉雅山區的話,我們可以說那是另外一種很特殊的鄔波羅花。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要觀想化為宗喀巴大師形象的上師,手中持的鄔波羅花是最漂亮、最完美的花,身上穿深紅色“三法衣”,頭上戴金黃色帽子,頂端十分顯眼,代表正確的空觀。
  心中安住遍佈金剛持
  藍色法身為一面二臂
  手持金剛杵鈴繞彩霞
  欣喜受用空無喜樂中
  百珍千寶勝瓔珞裝飾
  法袍飄逸莊嚴勝天衣
  在根本上師心間,現宗喀巴大師法相,成為善慧上師。其心間有教義之主釋迦牟尼佛,觀想釋迦牟尼佛只有大拇指般,或是四指寬的高度。因為較小的高度,比較容易觀想,有助克服心靈的沉痾和散亂,很快集中心志。此時如果起不了作用,就應該把釋迦牟尼佛法相觀想得更大一點。
  釋迦牟尼佛正顯示他的平常手印:左手是禪定印、右手觸地降魔印。觀想釋迦牟尼佛心間,有密宗檀陀羅守護尊“金剛持”,大約僅有一根手指的高度。再觀想金剛持心間有“吽”音字,為輪回和涅盤現象的根源。其本質為非常細微的風(氣),並散發出五色光芒。
  藍色“吽”音字,代表不變,也代表不動佛。雖說是藍色,照樣放射出五色光芒。那達是藍色光、點是白色光、新月是黃色光、哈音字是紅色光、鄔音字則是綠字光。
  編注:點,全稱是“明點”,為藏密術語,通常和氣、脈相提並論。氣指的是呼吸系統,脈指神經系    統。明點所指的範圍比較複雜,大約含括消化系統、人體細胞等,不過,在修法過程中,經常指血液    或精液。
  如同生起次第引導所言,先將金剛持觀想成為很沉重的樣子,再將“吽”音字觀想成為非常細小的形體,小到就像燈泡裏面的鎢絲,非常非常細,發出淺藍色光卻非常明亮。如此觀想,可以幫助你保持清晰意志,避免心靈沉迷。再者,將金剛持觀想成很重的樣子,可以防止分心。
  明妃金剛界自在母,和金剛持一樣,雙手持金剛杵鈴,環抱住金剛持。雙尊都配戴瓔珞摩尼寶師,並沉溺于大樂狂喜之中。金剛持和明妃,裝飾著大大小小的高貴標誌,身上放射柔光。此時,宜觀想在這些柔光上端,出現種種化身,且不斷放射光芒、收斂光芒。
  金剛持不時地現諸化身來利益有情眾生。此時,我可以將金剛持觀想成特別的主尊,他以金剛的法相結跏趺坐,這個姿勢有特別含意,與我們所知的“四金剛跏趺坐”有關,金剛持即因此而成佛。
  這樣,觀想中所出現者稱為喇嘛,事實上,他是你的上師。又稱為善慧,因為他有宗喀巴大師的法相。又稱為能仁,因為他的心間有釋迦牟尼佛。又稱為金剛持,因為在釋迦牟尼佛心間的是金剛持。因此之故,全名又被諱稱為“上師善慧能仁金剛持”。
  編注:宗喀巴大師七歲受沙彌戒,取法名為“善慧名稱祥”,或譯為善慧名稱、善慧名。能仁是釋迦    牟尼佛的名相。
  日本學者長尾雅人發表論文說:內蒙古“五當召(召是廟的意思)”的轉經筒上面,刻了梵又“唵·阿·上師·金剛持·善慧名稱詳·成就悉地·吽·吽”以此推論,“上師善慧能仁金剛持”應為宗喀巴大師之尊稱。
  千道柔和光芒待法訊
  五色彩虹金剛座上師
  清淨含蘊現五歡喜佛
  雙運不離膠漆四明妃
  明點脈管牽系諸菩薩
  二萬一千毛孔阿羅漢
  尊足盛氣防禦眾邪魔
  光芒罩護上下及八方
  財寶護法引領眾脅侍
  世間諸尊頂禮尊足下
  這是身曼荼羅的觀想,說明了上師的要素、來源以及與諸尊的脈絡。我看到一部釋論說,只要修行者的上師還活著,他的身曼荼羅觀想,會化為完整的身曼荼羅修行。秘密集會檀陀羅裏,有關與明妃和合的章節中,說若與實體明妃行樂空雙運,才會成就真正的身曼荼羅修行,如果僅與觀想中的明妃行樂空雙運,則其成就不大。
  同樣的,當一個人的精神上師還活著,由於上師具足成就要素,觀想上師即可圓滿身曼荼羅修行。若上師往生,修行者要圓滿修得身曼荼羅,則比較難有成就。不過,我不能說這樣的釋論絕對正確。
  “野風送遺珍”釋論,對身曼荼羅的安置法,與“安多秘密集會檀陀羅釋論”之傳承所提及的,並不一樣。不過,我不認為地者有何衝突之處。
  觀想上師寶冠有毗盧遮那佛,喉間是阿彌陀佛,心間為不動佛,臍間是寶生佛,秘處為不空成就佛、根據“秘密集休檀陀羅”引導文的說法,學人應該觀想五佛排成一直線,好比在同一根柱子上,下方佛尊的頭頂,接觸上方佛尊的寶座。但是,“野釋論”的解說又有些不同,認為五佛法相比較小,彼此之間,無法互相觸碰。
  四大(即地水火風)至此化成四位明妃,她們分別處於:臍間寶生佛前面的是佛眼佛母,心間不動佛前面的是摩莫枳(即我母),喉間(或說介於喉間與心間的火輪)阿彌陀佛前面的是白衣母,頂上毗盧遮佛前面的是度母。
  關於五部佛觀想法,有兩個不同傳承:一是觀想環抱明妃,二是面對明妃而不環抱。
  現在來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生起處。
  在兩隻眼睛中間的是地藏菩薩,被色金剛母環抱。在兩隻耳朵之間的是金剛手(即大勢至菩薩),被聲金剛母環抱。在鼻根的是虛空藏菩薩,被香金剛母環抱。在舌根的是觀自在菩薩,被味金剛母環抱。在心間的是不動佛後方的文殊菩薩,沒有明妃環抱。
  “野釋論”中提到,文殊菩薩和金剛自在母雙運一體,這樣一來,共有三十三尊。雖然金剛自在母在“根本密宗檀陀羅”中被提及,但是,這裏我們是依據秘密集會檀陀羅不動金剛佛的修法為基礎,因為“金剛鬘”之中並未提到金剛自在母。不過,“野釋論”說:
  ‘必須觀想金剛界自在母,為文殊菩薩明妃,身色為白色,具有白藍紅三面,六隻手臂。前兩隻環抱文殊菩薩,右餘二臂持法本、寶劍,左餘二臂持捧蓮花和摩尼寶珠。在隱私處有除障蓋菩薩,被觸金剛母環抱。在八個主要關節處都有普賢菩薩,就如前行所說的。’
  另外一種方法,是觀想普賢菩薩在雙肩關節、手肘關節、手腕關節、髖關節、膝關節、腳踝關節等,一共十二處。又有一種方法,是觀想一位普賢菩薩在胸骨之處,再觀想他的影像放射到全身三百六十個關節處。雖然並未提及被五明妃環抱,但是,仍應如“秘密集會檀陀羅釋論”所說的,觀想他們與明妃環抱。
  寶冠上的是彌勒菩薩。根據“秘密集會檀陀羅釋論”,彌勒菩薩位居毗盧遮那佛後方。所以,最後方是彌勒菩薩,他的前面是毗盧遮那佛,被度母菩薩環抱。再前面是頂髻轉輪明王。在寶冠上方有四尊。根據“野釋論”,這四尊彼此重疊。毗盧遮那佛位在最下方,其上是彌勒菩薩,最上端是頂髻轉輪明王。
  “秘密集會檀陀羅”傳承似乎是比較方便修行呢?若不以為然的話,就必須從“秘密集會檀陀羅”傳承,轉換到“上師供養法”的傳承,這麼一來,會感到比較棘手。根據貝芒貢卻堅贊的著作(他是引據貢卻季美旺波傳承的上師供養法釋論),身曼荼羅安置法,是根據秘密集會檀陀羅而作。
  所以,對我們這些十分熟悉秘密集會檀陀羅的修行者來說,按照他所寫的來做會比較好。當然,你也可以依循秘密集會檀陀羅金剛釋論所說,或依上師供養法釋論所說,任選一種傳承下來做都無妨。
  這裏提到肉身上的“毛孔”,必須被觀想成阿羅漢,但是,其總數跟肉身上的毛孔總數並不相符,所以若解釋成毛髮的話,可能更正確。我不懂為什麼毛髮沒有被提及?我不知道在藏巴方言中,毛髮和毛孔是否同一個字?
  經文中繼續提到十位忿怒尊,代表著十智之清淨相。這些並非“阿毘達摩經”文中所指,而是喜樂和空無心境的不同實例。右手是大威德明王,左手是無能勝明王。觀想他們,不必止住不動,免得一移動手的時候,擔心他們會掉下來。
  據說,修行者若太在意佛菩薩是否會掉下去的話,他一移動手,便會想像佛菩薩亦隨其手移動。其實,不必太擔心佛菩薩遺失。例如,在“護輪”的觀想中,當“孫波明王(孫美明王)”修行者遠離有害的地下生靈時候,是上下顛倒的法相。
  “野釋論”中提及,馬頭金剛位於舌根,然而,最好依據秘密集會檀陀羅釋論所說,觀想他在嘴巴之外,因為忿怒尊會對抗外來干擾的魔障,所以,他應該顯露在外,而不是隱藏在內;似乎沒有必要把忿怒尊想像成處於隱藏狀態。根據其他釋論,忿怒尊是在金剛杵根之內,不過,最好還是把忿怒尊想像成是在外面。
  柔和微光,被觀想成十五位護持方位的守護神。光線由主尊心中,放射到十方,如同大威德金剛和秘密集會檀陀羅所說,這些光線前端,是固定的方位護神,本質上像征主尊的智慧。有人說,修行者須觀想藥叉為他們的侍從,不過一點可以省略掉。
  世俗神祗(天部諸尊)好比是一個座墊,他們即使被踩在諸尊腳下,也怡然自得。貝芒貢卻緊贊說:
  ‘你應該觀想梵天、大自在天等,在蓮花座上,被踩在主尊腳下,如同諸天被踩在大威德金剛腳下。你不要認為諸天是受壓迫、受踐踏,或承受種種痛苦,而應該想像他們受到主尊的照拂,並且主尊看守他們,以免他們做出不善行為。’
  藝術家在繪製“唐卡”時,往往考慮到許多事情,為了表示善解佛菩薩慈悲本意,有些藝術家可能會把諸天畫任佛菩薩的蓮花座上,而不畫成被踩在腳下,這是錯誤的。
  諸天本來就應該位於主尊“腳下”的蓮花座上。如果你抱持著諸天受到主尊照拂的想法,就可以肯定,你不會受到他們的傷害,甚至他們連想要害你的念頭也不敢有。
  歷代上師依序繞周邊
  曼荼羅壇本尊當中坐
  諸佛菩薩勇父空行母
  護法守護尊遍行如海
  觀想主尊之後,繼續觀想主尊周圍的歷代上師。如上所述,從主尊心中放射光芒,剛開始很狹窄,光芒慢慢愈變愈寬。於柔和光芒前端,觀想自己的根本上師,他受到直接傳授法門的諸上師圍繞。如果可能,你必須觀想所有上師,包括第一位教你識字的上師。如果做得到,要把他們統統視為上師。若能同時把他們視為諸佛,那樣更好!
  我一向告訴西方國家的修行者,如果跟著某個人學習佛學知識之後,你別無選擇,必須視其為上師。不過也有另當別論的,如果一個人沒有機會檢視上師,甚至無法自上師那兒得到指導(檀陀羅教誨除外),或是無法得到一般佛學傳授,自是可以不視其為上師。
  當你認為可以接受他當做上師時,就應當信任他,不可心猿意馬。瞭解情況,選擇正確上師,並依止上師,是很重要的。
  根本上師以正面和你相對。不過根據一些不同說法,可以觀想根本上師面對主尊,而非面對我們。在前行階段,雖然只有一位主尊,這位主尊卻可以被稱為“事業金剛”,負責表達各種事業。
  在這裏,雖然根本上師被視為資糧田的主尊,你同樣可以用平常心,觀想上師具有非常平庸的法相。他的功德,是幫助你受到主尊認同,你可以根據熟悉的瑜伽部神祗,觀想身曼荼羅,使自己身體和根本上師合而為一。
  再觀想另外兩道輕光,一道射向左邊,另一道射向右邊。在主尊的右邊,觀想彌勒菩薩受到廣大行系上師們圍繞住。主尊左邊是文殊菩薩,受到甚深見系歷代上師們圍繞。左右二邊上師的下方,是歷代“甘丹派”上師。
  編注:甘丹派或譯噶當派、噶丹派、旃丹派等,為格魯派的前身。為免初學者將噶當派誤與噶舉派混    為一談,而譯為甘丹派。
  自阿底峽起,廣大行系和甚深見系合為一體,因此,左右二側都要觀想甘丹派傳承。由於教義說法不同,甘丹派傳承可以分成三個系統:
  一、甘丹教典系。二、道次第系。三、教授系。分別源自博多瓦、貢多瓦和確喀瓦。
  編注:甘丹派的傳承,以教典派和教授派為盛。教典派重視學習佛教經典。教授派重視上師的教導、    傳授與實修。樹立教授派的是京俄瓦,此處寫為“確喀瓦”,可能是筆誤。
  因此之故,兩邊都有這三系傳承上師門。這三系傳承,到了宗喀巴大師時代,合為一個傳承,是以,在三系歷代上師群之下,還要觀想合而為一的新歷代上師群,每邊各有完整的一組。一群在彌勒菩薩之下,另一群在文殊菩薩之下。
  另外還有一個說法,認為其下應該再觀想一個空的寶座,象徵持教大師將不斷降臨,使傳承持續不絕。
  如果你修行過以“入菩薩行論”為基礎的修心法,則可以直接觀想廣大行系歷代諸上師,而不必觀想彌勒菩薩。不過,你仍須觀想文殊菩薩、龍樹菩薩和寂天等。
  什麼是“開示加持的歷代上師”?根據貝芒貢卻堅贊之言,有許多種不同解釋。他說,這是指一個人在修行時,宜加以強調,並且特別觀想的歷代上師。而普瓊蔣巴仁波切卻認為,“開示加持的歷代上師”是指修行“甘丹十六明點”的歷代上師。對沒有學習過甘丹十六明點的修行者,不需要觀想此傳承的上師。
  普瓊蔣巴仁波切曾經說:
  ‘因為我來自康巴(西藏東部),而且我的塊頭高大,當我頂禮時,可以覆蓋較大片的地面,所以,我比別人獲得更多功德。’
  (藏人傳言,一個人五體投地頂禮時,覆地的面積愈大,功德愈多。)
  普瓊蔣巴仁波切每日課誦時,都進行頂禮,即使年事已高,也不間斷。貢唐仁波切在他的傳記中說,曾經每日頂禮上千次。乍聽之下真的令人訝異,這些人實在是辛苦如實修行,而不是把頂禮當成體能運動。
  嘉傑赤江仁波切的說明非常好。因為對歷代傳承上師有各種不同說法,前任達賴喇嘛便要求嘉傑巴邦噶仁波切厘清意義。在畫家中,有五組密宗檀陀羅歷代上師,排列成五條直線,一條接一條。我認為,當你觀想時,應該將之安置於十一層蓮花的最上面四瓣上。
  前方花瓣,可以觀想密宗檀陀羅之王“秘密集會檀陀羅”或“大威德金剛檀陀羅”。雖然大威德金剛屬於父系密宗檀陀羅,但是,他具足父系和母系密宗檀陀羅的主要特色,而且又是格魯派傳承之中,非常重要的本尊,所以可觀想他在花瓣前方。
  花瓣右邊是無上瑜伽檀陀之父檀陀羅“秘集金剛(秘密集會金剛)”,或者是大威德金剛。如果秘集金剛已經被放在前面花瓣上的話,則在左邊的是遏羅迦,為無上瑜伽檀陀羅之母檀陀羅之王。後花瓣上的,是“甘丹十六明點”曼荼羅諸尊。
  如果你沒有接受過甘丹十六明點灌頂,則可以觀想喜金剛。若你主修時輪金剛,可以觀想時輪金剛取代遏羅迦。你可以依自己所著重的本尊,來更改觀想對象。
  密宗檀陀羅歷代上師有五組。在中間觀想大手印傳承歷代上師,不論稱為“格魯與噶舉傳承”,或稱為“格魯傳承”。緣此上師瑜伽修行法之上師供養法,如同通往大手印之不共加行,雖然大手印歷代傳承上師,本質上各自獨立,實質上悉為文殊菩薩相。
  總而言之,大手印歷代上師在資糧田主尊之上。大威德金剛教法歷代上師在前方,秘集金剛在右方、遏迦在左方、甘丹十六明點或喜金剛教法歷代上師在後花瓣上,會比較妥當。
  甘丹十六明點曼荼羅中,有各種不同本尊,屬於不同部的密宗檀陀羅,包括無上瑜伽密宗檀陀羅諸尊在內;藏密學院的秘密集會檀陀羅就是。這些曼荼羅內,有一些藏傳佛教密宗大師,如庫敦尊珠雍仲、俄勒比喜繞等即是。克珠仁波切在他的“拂拭佛陀教義”論文中說到:不要將上師觀想在曼荼羅之內。可見,他對此修行法存疑。有一次,他甚至還對“甘丹父系子系經文”是否為恰當的教法,也表示不苟同。
  “達賴喇嘛一世傳記”中,我們發現有人這麼問他:
  ‘聽說,甘丹父系子系經文並不完備。’
  達賴喇嘛一世回答說:
  ‘我不知道它們算不算完備,不過,它們的確有助於心靈。’
  這個回答一針見血,因為如果某樣東西能夠教化人心,就可以了知它的可靠性,那還需要其他什麼證明呢? 
  所以,在最上面四片花瓣上,有四位無上瑜伽密宗檀陀羅的觀想主尊。雖然在畫像上只畫了本尊,如果你能夠觀想到本尊所處無量宮殿的話,當然最好。不過,假如超過你的觀想能力範圍,那又另當別論。假設你的真的觀想到宮殿,那麼在接受四灌頂時,可以給合上師瑜伽行法,來做自我灌頂。
  在前花瓣上,觀想完整的大威德金剛曼荼羅,不論是單尊大威德金歲或是大威德金剛十三尊曼荼羅。右邊是秘密集會金剛(不動金剛佛),左邊是遏羅迦,以你熟悉的法相來觀想。如果是魯奕巴傳承,由觀想魯奕巴荼羅,若是甘達巴傳承,則觀想身曼荼羅。若要更容易的話,可以觀想諸尊都面對著你,設若不嫌麻煩,最好觀想諸尊面對主尊,正如同曼荼羅裏,脅侍(隨從)都是面向曼荼羅主尊。
  我認為,可以觀想無量宮殿在集會樹的資糧田內,也可以觀想,整棵樹就生長在無量宮殿。
  於蓮花瓣的第二層,觀想時輪金剛在前方,其餘花瓣則有各種不同無上瑜伽密宗檀陀羅諸尊。例如:紅大威德金剛、智足派不動金剛佛,以及各種遏羅迦。遏羅迦有各種不同法相,許多密宗檀陀羅裏的遏羅迦,我連名字都不知道呢!
  若閱讀薩迦派“密宗檀耽羅集要”,會覺得十分詫異,因為當中提到數不清的佛尊名相。本書的修行法,是格魯派上師瑜伽觀想法,出現的佛尊,大多數為格魯派學人所知悉,不過,如果你的修行和其他教派合而為一,也可以觀想諸如馬頭金剛等主尊。
  你不可以固執地認為:其他宗派的本尊,不能出現在自己宗派的資糧田裏面,這樣,表示你的皈依物件有宗派上的門戶之見。任何教派都有差異,重點是,對自己所信仰和所感興趣的諸尊,都可以出現在資糧田之上。
  在第三層蓮瓣,要觀想瑜伽密宗檀陀羅諸尊。金剛持是諸尊之首,此本尊的修行法,在格魯派已逐漸式微。我卻認為:恢復金剛持修行法,是很重要的事。因為,若不對金剛持有所瞭解,那想要去瞭解宗喀巴大師所說明的瑜伽密宗檀陀羅,更是可望不可及,對普明(一切智)的瞭解,不可能獲得太大助益。
  第三層蓮瓣之下,是作部(或稱事部)密宗檀陀羅諸尊,然後是行部密宗檀陀羅諸尊。在“毗盧遮那三寶地”曼荼羅中有阿羅漢,所以,我不瞭解為什麼:修行者可以觀想印度大師,卻不能觀想藏傳佛教大師?不過,克珠仁波切一定是想到某種理由,才會這麼認為。
  作部密宗檀陀羅之中,有許多本尊屬於不同的傳承,諸如蓮華部、寶部、金剛部和如來部等。
  以此陣列方式,再下一層是“賢劫千佛”。雖然上層的觀想本尊也是佛,然而因密宗檀陀羅諸佛,被視為比顯密二乘更高層次的金剛乘,故以此方式排列。這種排列順序,並不表示觀想中的本尊高於諸佛位階。
  在諸尊下方,觀想釋迦牟尼佛和八大近侍菩薩弟子。在菩薩下方則為十六阿羅和尊者,然後是空行父、空行母。於此有三觀想法,一派是空行父在右、空行母左邊。另一種則是對調。第三種傳承是讓他們彼此互擁。
  空行父與空行母之下是護法。格魯派的主要護法是“三士道三護法”。貢唐仁波切的“格魯派增長祈請文”中說:
  敬禮三士道三護法尊
  大黑天毘沙門及成就
  依怙三尊無上大法力
  宗大師善慧智永增長
  編注:大黑天為摩訶迦羅,毘沙門是毘沙門天。成就是指成就法王,總共有三位,分別是秘密成就法    王、內成就法王和外成就法王。其中,外成就法王昵稱閻魔天、炎摩天或焰魔天。
  大黑天摩訶迦羅(速作智慧怙主),是觀自在菩薩的忿怒相,為上士修菩提心的護法,所以深受上士道之慈悲修行者歡迎。
  毘沙門天重視戒律,因此是持戒之中士道修行者的護法。下士道十分強調因果業力,所以,視重視事業功德之成就法王為護法。在格魯派傳統中,修行者可以尋找與其修行功德相稱的護法。
  我認為,摩訶迦羅和成就法王是格魯派傳承的主要護法尊,這一點,有上下密宗檀陀羅學院的儀軌可資證明。下密宗檀陀羅學院(下密院)主要修行護法為成就法王,上密宗檀陀羅學院(上密院)則以修摩訶迦羅護法為主。
  密宗檀陀羅學院對佛法的貢獻很大,因為經由學院,才使秘密集會檀陀羅教法得以延續。摩訶迦羅與外成就法王二者,我覺得外成就法王是“不共護法”。還有人提出如此立論:
  ‘格魯派修行者的上師,是文殊菩薩,本尊也是文殊菩薩,護法也是文殊菩薩。’
  以成就法王的外,內和秘三尊來說,內成就法王顯得格外被重視。宗喀巴大師曾造著名的讚美詩“法庫瑪”,讚頌內成就法王。除上述三護法之外,實在不必另求其他護法。有時候我(開玩笑)說,只有當我們聽到成就法王已經圓寂之後,才有必要尋求其他護法。
  雖然上師善慧能仁金剛持不會有任何偏袒或偏見,但是,若你能夠視上師為佛尊,本尊、護法等的化身,並向他虔誠祈請的話,則你所接收到的開示以及加持,會更有力量。同樣地,如果你依止像成就法王等護法,完全信任他的保護能力,那麼,在信任之中,會得到特殊的力量。
  忽略護法並不好,因為宗喀巴大師曾經特別實修過護法,並且進而要求護法好好保護佛法。因此,忽略此護法修行,或轉求其他護法,我認為實在是個大錯。不過,不能拿我的觀點,當做格魯派修行者必須遵守的準則。也許有一些不尋常的例子,說明高僧以其修行證悟,獲得特定的護法,只是這種情形,應該當成例外。我針對這個看法,做過深入觀察,才得到如此經驗,我深信,三士道三護法,應該被視為最重要的護法。
  密宗檀陀羅裏,還有很多護法,諸如四臂摩訶迦羅、大紅永保護法(迦穆辛)等。一般而言,經文會說明如何透過“不可退轉”的方式,來印證修行者的證悟程度,其實,證悟程度很難斷定。依此推論,要判斷護法的功德成就,當然更加困難。
  吉祥天母並不是格魯派傳承特有的護法,宗喀巴大師跟她也沒有任何特殊關係,不過,達賴喇嘛一世——宗喀巴的弟子根敦朱巴——卻在劄什倫布寺(編注:當時稱為那當時)指定吉祥天母為主要護法。
  根敦朱巴的轉世者,達賴喇嘛二世敦嘉措,也依止吉祥天母為護法。他曾擔任沙拉寺和哲蚌寺住持,因此,吉祥天母成為這二座寺院的主要護法。其次,許多格魯派僧院在西藏東部和安多先後建立,以當做沙拉寺和哲蚌寺的屬寺,如此一來,吉祥天母修行法,在安多劄什喜寺和塔爾寺等僧院中,變得十分普遍,同時,“乃穹”護法的修行,在哲蚌寺諸屬寺裏,跟隨廣為流傳。
  和你有主要關係的出世間護法,理應觀想處於資糧田中。沒有特別理由要求你,非得把每位護法都安置在資糧田。達賴喇嘛七世和普瓊蔣巴仁波切曾經強調說:
  ‘如果把所有護法都安放在資糧田,對皈依修行十分危險。’
  比如說,雖然我和護法尊“嘉波袞噶”有非常特殊關係,我也不會把他放在資糧田裏,假使我這麼做,就會使我的皈依修行退步。這些護法被確定真正存在,而且是五佛的主要化身,他們為了特別目的,以我們最熟悉的世俗法相出現。我們應與他們維持在世俗依止的層次,不應將一切都託付而出。
  這個道理,也適用於其他世俗護法。我們能夠從他們那裏,尋求保護和協助,但是不要完全依賴他們的照顧和指引。
  密宗檀陀羅裏,似乎已經說明了如何與這些護法維持良好關係。如果你能夠真正如同瑜伽行者一般,維持觀想本尊所賜的榮耀,那你便能與這些護法維持適當關係,並加以運用,以成就你的事業。對我們這樣的人來說,我發現甘丹派的教授非常好。甘丹派佛法修行包含三士道,或稱為三種層次修為,而其中僅有四本尊,分別是:
  一、釋迦牟尼佛,為佛法之本尊。
  二、觀自在菩薩,為慈悲心之本尊。
  三、度母(多羅菩薩)為事業本尊。
  四、不動明王,為除障本尊。
  這是很實際的。對諸有情眾生而言,最希望護法在因果業力的定理中,給予保護。因果定理決定我們的命運,所以,祈求護法不要讓我們受到傷害。仔細觀察因果業力定理,若做得到的話,宜努力在自身心智本體內,求得證悟,而不要被太多複雜的護法修行,沖昏了頭;這樣真的會好很多。
  修行者能如密宗檀陀羅所說,和護法的關係,已經修到必要的證悟程度,那又是另一碼子事。修行者可以和所有護法建立特定關係,不論其屬於出世間或世俗層面,因為修到這地步的瑜伽行者,可以充份使役護法,使其行利益眾生諸事。
  達賴嘛二世根敦嘉措的傳記中,提到他特別強調護法修行。他認為這是自己主要修行之一,又說投入這些修行儀軌時,應該把焦點放在度化三界一切有情眾生的利益上。他並沒有炫耀自己的成就,確實將這個世間的眾生幸福,時時放在心上。
  對那些已高度證悟的人,不能一概而論。我們這些對密宗檀陀羅護法,毫無使役能力的人,總是向護法多所祈求,甚至是過度謙卑哀求,因此,最好還是請護法在因果業力中給予協助。
  格魯派十分強調“世俗諦”,這點非常重要,此為因果業力定理的基礎。一般來說,寧瑪派“大圓滿”是以禪定境界的觀點來闡釋。薩迦派則以“明空如一”的道果來闡釋。宗喀巴大師對緣起性空的看法,則是以一般平常凡夫位,世俗相的角度來闡釋,表明每個人可以自行決定他要不要修法,以及有選擇自己本尊的自由。
  同樣的,不論修行者是否要與特定護法產生關係,仍然是個人的自由,不過,為了西藏地區的長治久安,我認為吉祥天母和嘉波袞噶的修行,比起其他護法更重要。光是對格魯巴學人來說,我認為成就法王的修法最為重要。
  這些說明,並非暗示世俗護法和地方神祗有什麼不好,而是建議你對他們的態度,以求助為主,就如你向朋友等人求助一樣,僅是求助,而不是完全信賴和尋求保護。你個人若和護法有緣,就以這種方式和護法維持關係,你會從他們的功德中得到好處。嘉傑赤江仁波切曾經告訴我說,他碰到一位戴著神帽,精神看來恍惚的靈媒,於是就問他:
  ‘你是誰?’
  他回答:
  ‘我就是格西博多瓦!’
  編注:格西博多瓦是前述甘丹派“教典派”的創始者。靈媒本應說出護法尊的名字,沒想到一時情急    ,竟然說成甘丹派大成就者博多瓦的名字(格西是學位頭銜)。達賴喇嘛藉此來奚落靈媒之神棍技倆    。
  西藏有一種燒香的傳統,稱為“點巨香”,如果單從佛教觀點來看,點巨香並沒有太大意義。但是,我認為特定的供品,本身確實具有特別力量。如果空間彌漫臭氣,我們燒香的話,味道就能改善。特別是在西藏,出現大規模褻瀆佛尊亂象時,燒香修行有清淨功能。燒香在表面上,顯示出西藏人誓願繼續修持佛法的決心。
  十五方守護神的主題非常複雜,因為可以分為兩方面來說,一是屬於世俗層面:另一個則是出世間層面。有時候,我覺得光是藉由觀想,就要成就許多事業,似乎沒有那麼簡單。
  就拿守護四方的四大天來說,雖然它們是世俗的守護尊,卻仍被賦予協助十六阿羅漢保護佛法的責任,成為阿羅漢的助手。他們由本尊處得到這個誓願,結果,仍然只是世俗護法,不能被安放在資糧田,只可以被觀想在四方的雲朵之間。
  三門中現法相三金剛
  吽字音中放射鉤形光
  智慧自性本尊我迎請
  我與本尊共成不二身
  假如你辦得到,應該觀想三個音字,這三個音字代表三金剛,即金剛身、金剛語和金剛意等,他們位於資糧田上每一佛尊的身體三金剛處。假如你辦不到,你應該觀想喇嘛主尊善慧能仁金剛持上師身上三處,現此三音字,正如在喇嘛主尊善慧能仁金剛持上師章節中所說的,金剛身、金剛語和金剛意是不可分,此點十分重要,還要記得鉤形輕光是由吽字音放射出來。
  “本性處”含有三個意義:第一個意義是真如界、法身的廣闊領域,將智慧尊請來,轉為色身。第二個意義,是從報身的本性處呈現化身;第三個意義是現前居住處。
  召請七智慧尊的觀想,能夠幫助我們改變往常習性。要知道,這些許諾誓願者(或稱三昧耶尊)並非無生命的人偶,也不是藉由智慧尊的融入才獲得生命。由於誓願者被觀想成在生出時,就已經具有空無和喜樂的智慧,認真說,已不需要藉由智慧尊融入,來使他們顯得更特別。因為我們習慣於預設立場,才有這種邀請智慧尊融入誓願者身中的方法,否則就沒有太大意義。如果一個人沒有信心誠意,就算邀請到智慧尊也沒有用。
  遍及三世善良幸福源
  根本上師傳承及三寶
  空行勇父護法守護尊
  循悲願力降臨此世間
  這是祈請文。我認為是由克珠桑結益喜所寫。其中說明三世上師完成修行的根源。
  我們要求他們出現在我們眼前,經由其慈悲力量,做為我們累積資糧田功德的依靠。
  諸法皆有本性任來去
  悉請隨性無垢不沾染
  慈悲智慧因果業力現
  為度弟子屈身喜降世
  這一段頌文,解釋所有現象本質都是空無,沒有現象是與生俱來的,主觀的“無所不知”同樣是真的,因為它遍及所有現象,故來去自在,也可以說無來無去。
  而且由於眾生有不同性情和不同興趣,法身適時出現在許多不同化身中。所以,我們請求法身現起多重色身,成為我們的資糧田。
  唵
  上師佛陀與菩提薩埵
  護法諸尊以及眾眷屬
  耶嘿喜·渣吽榜夥
  智慧尊三昧耶尊如一
  編注:本書凡是文字左側畫線者,表示國語無法正確發音,請以台語發音比較正確。
  “渣吽榜夥”召請智慧尊,然後融入三昧耶尊。這麼做,包括四個方法:渣為鉤召,祈請或召請智慧尊。吽為如實,使智慧尊專注於三昧耶。榜為結合,使二者合而為一。夥為歡喜,意即與喜悅絲毫不寸斷;這就是“渣吽榜夥”四咒音的意義。你必須觀想智慧尊已經融入資糧田諸尊中,而圓成一座完整資糧田。這樣可以幫助你把資糧田諸尊,都當成是圓滿資糧田的化身。他們雖然有著不同形體,但是,皆為主尊智慧心之化現。
  我認為主尊智慧心的呈現,如同僧團,可以化為賜福功德成就的本尊,或化為可賜加持的上師、或提供助力的空行父、空行母、或保護我們遠離障礙的護法、或化為諸佛菩薩阿羅漢、或聲聞僧等等,來教化有情眾生。
  從密宗檀陀羅觀點來看,沒有特殊理由要觀想阿羅漢,在這裏,是依據一般菩提道來論述,雖然他們的外貌是聲聞弟子,本質上卻是主尊的顯相。
  我認為資糧田中,諸尊的安置法,是依據顯宗經典和密宗檀陀羅修法來設計,故其中包含了所有與大小乘相關的皈依物件。上師金剛持曾經為了教化像我們一樣的眾生,顯現各種不同化身,目的都是要讓我們在修道時,獲得適合形體,並幫助我們證悟菩提道之成就。
  達賴喇嘛五世的著作裏,曾對“上師供養法”資糧田,有太多形形色色諸尊做了批評。不過我認為,觀想這些本尊確實有其特殊含義,例如“六座上師瑜伽”所說,簡化資糧田,觀想單一主尊也有特殊功能。
  為了調伏教化我們的冥頑心智,金剛持上師一再現種種相、施種種善巧,使我們在各種不同情況之下,都能受惠。我認為,修行者若能接受這樣的觀點,將有助瞭解上師的大慈悲。例如:有一位朋友因你而能夠接下近不同階層的人,他對高階層人士彬彬有禮,見到低層次人士坦誠相待,你會覺得這位朋友人很好,並加以感激。假使你的朋友不是這麼圓融,雖然動機很善良,卻會讓你覺得十分失望。
  因此,金剛持上師現各種不同色身,諸如勇父、空行母、天女、諸佛菩薩和下三部密宗檀陀羅諸尊形體。如果你能瞭解這個事實,並體驗“誠心祈請文”對上師的重要含意,則意義非凡。祈請文提到:
  ‘上師就是你的空行與護法。’
  上述這些都在說明:上師為了教化一位有情眾生,會使用各種方法。你必須瞭解,因為你的無知和成見,是無止境的。為了教化你,上師才需要化身成各種不同形體,以建立起你堅定的信心。
  伍·七支修行法
  就資糧田諸尊而言,沒有比上師更高或更勝者。至於對積聚資糧功德過程來說,沒有什麼修行可以勝過“七支修行法”。
  積聚資糧的目的,是為了證得無上菩提。成就無上菩提並非圓寂。有趣的是,西藏有些資質較弱之愚癡者,會被戲稱為“證得無上菩提的人”,這實在相當諷刺;我認為這是因為對佛法太過熟悉之故。
  同樣的,藏語“喇嘛貢穹(意即上師寶)”,也是對真正愚癡者的昵稱,因為沒有更好的名稱可以取代!
  積聚資糧是為了證菩提境。菩提位是指能夠排除障礙、得一切智(無所不知)和完全解脫的狀態。處在這種狀態的有情眾生,其知識在瞬間就能貫通全部法界,因為他已經遠離智障,不受任何阻礙。月稱“入中論”說:
  ‘就算不曾去觸碰,你照樣能夠直接瞭解它的本質。’
  不論你同不同意,在意識中的障礙,會影響你的一切智。修行者只要無法厘清“分離二諦”的謬誤,就不可能證得無上菩提。亦有其他智者,對此持不同看法:有的人認為障礙僅是心識認知的問題,有的人卻認為不是心識,而是個人行為習慣造成智障。不論采信哪一個觀點,都要消去“斷除二諦”的錯誤,始得證菩提。
  為證得無上菩提,人必須修行到圓滿證得空智;為了進一步證悟空性,有必要除一切障,及積聚資糧;這是修行者真的必須著手去做的事情。
  說詳細些,就是我們要注意以下這三項:積資糧、除障、以歡喜心增長功德。若要說得再詳細,就是要修“七支修行法”,包括請求上師加持,並懇求上師長久駐世、永不入涅盤,這在後面將會說明。
  如果閱讀“現觀莊嚴論”,或其他重要的根本經文,例如“般若八千頌”之修道單元,對歡喜心、供養等,有很詳細的說明。
  若你想做齋戒沐浴供養,必須現在就做,觀想淨身齋戒的天幕,設在一座漂亮花園中,僅可能體現歡喜心,就如“加行法”中說的,接著邀請資糧田諸尊。如果你要修獨特的顯宗經文,則在齋戒沐浴供養之時,觀想自身成為比丘相。若修行密宗檀陀羅,則在齋戒沐浴之後,觀想資糧田諸尊,回到資糧田的原來所在。
  齋戒沐浴用供養的水,流向六道,減輕六道眾生的種種痛苦。水流到火熱地獄,化成涼爽甘露。流到冰冷地獄,化成溫暖甘露。流到畜生道時,就化成啟蒙畜生智慧的甘露。一流到餓鬼道,化為減除餓鬼饑渴的甘露。觀想所有這些水,以甘露光明自性,滿足和安慰六道眾生。雖然你可能目前仍然處在修行階段,經由不斷地觀想,在未來還是能夠成就如實果位。
  宗喀巴大師曾經說過,在生起次第階段,修行者依“智慧”去做觀想,會從空性之中現天人身。因此,你還是從“實體”中去觀想,做到自空性中現天人身,此時所見的“幻身”,正是觀想有成就的證明。
  編注:密宗的觀想法,有二個相對的心識作用(術語稱為“作意”)觀想。一是觀想“實體物件”,    例如以上師、佛菩薩等尊像來觀想,就稱為“真實作意”。二是不觀想實體物件,而依智慧來做“意    觀想”,例如觀想淨土世界的莊嚴氣氛等,稱為“勝解作意”。
  同樣道理,因為我們的修行是為了利益眾生,所以必須在修行之初,就自我要求,以“利他”為出發點,即使光是觀想也應抱持如此心志。只有透過持續的修行,才能夠提升心識作用,我們應該著手去做能力可及的事情,不可以永遠停留在勝解作意的想像層面上。
  我們閱讀各上師喇嘛著作時,發現許多延長生命的長壽法;我們也都致力於修長壽法、修饒富法,這些大多只是觀想層面的修法,我覺得它們並沒多大功德。觀想對現世利益似乎派不上用場,利用觀想就要讓每一件事情心想事成,似乎太過理想化了。
  有時候我認為,中國人在這方面比較聰明,不僅在宗教修行上,就連世俗生活中,都很講求實際。我不太確定如果修行者有極強的加持力量,是否有能力直接幫助他人?如果可以的話,許多佛尊本來就具有殊勝加持力,在很久以前就應該利益我們了。
  我認為,觀想的目的,多數太過強調生命的延長、財富的增加。有時候,我覺得因為太注重長壽與饒富,反而會失去家園,西藏就是一個例子。
  雖然我們必須強調觀想的重要,然而,如果有任何事值得我們起而行,去利益眾生的,就必須趕緊去做,不要光是坐而想。
  雖然我們觀想甘露流向六道眾生,減輕他們種種痛苦,卻不能就此滿足。當我們親眼看到眾生受苦、陷於水深火熱想脫身時,我們應該伸出援手。幫助一切有情眾生的事,絕不能只停留在觀想層面。
  當我們盤坐在禪墊上,觀想所有眾生都曾經是我們的母親,專注回想母親給我們的福佑時,甚至會因此而落淚。但是,流過淚之後,轉身又跟鄰居爭吵,這樣做是不對的。在我們的觀想中,應該把有情眾生安放在佛的位置,盡可能幫助他們、利益他們。如果辦不到,至少不要傷害他們。我認為這點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實際的做法。
  編注:以下是七支修行法,全稱“普賢王如來七支佛事供養法。”
  一、頂禮諸佛。二、廣修供養。三、懺悔業障。四、歡喜讚歎。五、請轉法輪。六、請不入涅盤(請    佛住世)。七、功德回向。
  一、頂禮諸佛
  七支修行法的第一項是頂禮。
  你若能夠真正頂禮,那非常好,否則你只須雙手合掌為禮。因為正在做與大威德金剛合修的修行,因此,自身觀想現一面二臂大威德金剛相,更要觀想無數前世中,所曾有的自身都現大威德金剛相,且愈多愈好。
  大威德金剛的毛孔裏,還有更多大威德金剛,然後,以此觀想頂禮。
  刹那之間大悲喜獲受
  極樂世界大樂三身境
  寶珠嚴飾上師金剛持
  謹請頂禮上師蓮花足
  第一段經文,乃是頂禮呈現報身的上師,並陳述上師的殊勝功德,經由上師加持力量,即使是三身,都可以在刹那間獲得成就,更何況是眼前利益眾生之大樂。“刹那間”並非指實際時間的一刹那,而是指凡夫肉身的度的一生。我們的一生,和無始無止盡的輪回比起來,只是像微塵的一瞬間而已。
  阿僧祗劫佛尊高妙智
  善巧方便應世化現出
  身著紅色袈裟上師相
  頂禮最勝上師依怙足
  編注:阿僧祗劫,又稱無央數劫,是梵語數學單位名稱,意指時間長到難以計數。
  在這裏,是修行者向呈現化身的上師頂禮。意思是說“你順應不同根基與法緣的有情眾生,而做適當的各種化身。此時此刻,為了教化調伏我,你化為穿著紅色喇嘛僧服的上師相。我在皈依處以及你的加持下頂禮”。
  利益喜樂上師寶庫藏
  祛過拔惡除祟了無痕
  大悲圓成一庫如珠寶
  恭敬頂禮恩惠上師足
  這段是修行者向呈現法身的上師頂禮。首先提到舍、情緒變化種下的因,以及煩惱與惡業,都被上師磨平去除、消失不見。其次,經由大悲力量,證悟功德勝過滿盈的寶庫,也因此,上師成為一切有情眾生之喜樂、希望及利益的來源。有恩于我的上師,請接受我頂禮。
  赤千登巴饒傑的“道次第論筆記”,對“傑順喇嘛”做了注解說:
  ‘傑,表示上師是芸芸眾生的“領袖”,因為他已經證得下士道的成就。順,表示上師勤奮不懈,遵守戒律,已經證悟中士道的成就。喇嘛,表示上師至高無上,已經證得無上菩提心成就。所以,尊稱上師為傑順喇嘛(最可敬的上師)具有特殊意義,以讚美上師悉皆證得三士道之成就。’    
  諸佛諸尊化為上師體
  八萬四千正法根本源
  凡聖眾生之中拔群立
  恭敬頂禮慈悲上師足
  此頌文,是修行者向呈現三寶化身的上師頂禮。上師的之意為佛、上師之語則是法、上師之身是為僧,總攝三寶,而為僧團精神首領。
  這裏所指的上師,是上師善慧能仁金剛持。當你持誦本頌之時,必須思考頌文代表的意義,並對上師善慧能仁金剛持產生深厚信心與尊敬。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