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4/27 22:04:47
學習次第 : 進階

 二規教言論(

第四節課

 

思考題

 

13、護法神的住處是哪里?怎樣做才能得到他們的幫助和庇護?為什麼?

14、若想求福報、求平安,我們應當如何行持?

15、現在世界人口越來越多,但佛經中說人身難得,二者是否矛盾?為什麼?

16、歸納而言,本論的內容分哪幾個方面?請以比喻說明。

17、智者與愚者的區別是什麼?你屬於哪一種?

18、作為一個修行人,需要瞭解國際時事、政治局勢、各地風俗等嗎?為什麼?

19、具備什麼樣的功德,才可以稱為真正的人?

此課音頻下載地址:http://www.zhibeifw.com/audio0/erguijyl04.mp3

此課視頻下載位址:http://www.zhibeifw.com/video0/erguijyl04.wmv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士!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為度化一切眾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是故一切護神眾,居堡即為自身心,

當掃不淨惡行塵,陳設善行之供品。

 

通過上述道理,大家已經了知,若要得到護法神的保護,行為必須如法穩重、誓言堅定。一切護法神居住的地方,就是我們的身心。如果我們所作所為非常如法,起心動念也非常清淨,經常想到善法、因果、利益眾生,護法神自然十分高興。所以,我們應掃除貪嗔癡、嫉妒、驕傲等不清淨的念頭,以及表裏不一等不如法的行為,陳設慈悲心、誓言堅定等善法的供品,如此護法神必定恒常庇護,隨時不離左右。

 

《藏密佛教史》中的秋吉旺修(簡稱格日秋旺),是位非常了不起的伏藏大師,他的兒子也是個伏藏大師,但他的兒子為了提高名聲、鞏固事業,著力希求一些猛咒。後來秋吉旺修告訴他:“只要你有利益他眾的心,不用念一些咒語,護法天尊也會自然降臨。因為他們都曾承諾過,哪里有利益眾生的人,必定會去幫助他。”比如蓮花生大師在降伏地神時,地神當時就發誓:“對如法行持、利益眾生之人,我等會不惜一切來保護他。”

 

當然,有機會的話,念儀軌多祈禱護法神也是有必要的。現在有些人認為:“修護法神是多此一舉,安住在空性中就可以了。”其實不管是藏傳佛教、漢傳佛教,均離不開護法神的大力護持。自古以來的高僧大德,都有護法神以顯現、不顯現的方式來相助,若僅依靠個人的力量來戰勝一切違緣、圓滿一切所願,那是相當困難的。就像如今社會上,要想做出一些貢獻,自己的智慧水準必須跟得上,社會關係也要跟得上。

 

在座的有些道友,十幾年來修行很圓滿,比較順利地在這裏完成了學業,應該感謝護法神的護持。倘若沒有他們,末法時期想長年如一日地聞思修行,最多只能堅持一兩個月,甚至連這種機會恐怕也沒有。

 

因此,大家不能走極端:有些人整天求護法神,什麼都不做;有些人覺得這些不需要,全部一併拋除。這都是不合理的。像上師如意寶那樣的大成就者,生前還特意供護法神,念一些儀軌時,還有專門的供品。他老人家那種境界,我們今生是望塵莫及的,因此證悟得再怎麼高,也不應該捨棄這些!

 

其後雖未常祈求,自然聚會諸天神,

猶如大海集海鷗,或如蓮苑聚蜜蜂。

 

如果有時忘記或沒有專門去供養護法神,這也不要緊,只要你身心調柔、行為如法,時時想到利益眾生,諸天護神自然聚集在你的身邊,對你加以保護。有些道友經常問:“我出去時供護法不方便,若不供的話,他們會不會不高興就懲罰我?”當然是不會的。他們都是智慧護法神,不像我們人一樣嫉妒心強——關係好時天天供養,偶爾一次不供養,就馬上反目成仇。只要是利益眾生的人,他們都會進行幫助。供養一瓶酒、一點蘋果,這些有也可以、沒有也可以。有的話,是一種緣起,不能說一點都不需要。但並不是必須有,只要你的心是利益眾生,不管漢地、藏地的哪個護法神,肯定都會履行自己的諾言。

 

猶如美麗的海島,不需要發出喧囂來邀請海鷗,它們也會自然聚集;或如花園中的鮮花,無論盛開於何處,蜜蜂都會紛然而至。同樣,只要我們身心清淨如法,護法天尊一定會鼎力相助!

 

何人若有神所護,則彼以其獨自力,

堪與成千上萬眾,所有力量相匹敵。

 

若有了護法神的護持,縱然只是孤身一人,其力量也能與成千上萬的人相匹敵。

 

從有些高僧大德的生平看得出來,雖然他只是單槍匹馬一個人,但他所做出的事業,無數個小人物加起來也不及萬一。就像上師如意寶,以前不管到哪里去,名聲威力非常大,哪怕只說一句話,產生的震撼力也是有些人畢生都辦不到的。這其中就有護法神的力量,如果有了護法神的幫助,身體的威力、語言的分量跟其他人完全不同。

 

護法神的幫助很重要,尤其是末法時期,僅僅依靠自力來完成所有的事業,這是不現實的,只有依靠護法神的力量,做什麼事情才會圓滿。《格薩爾王傳》中有個仙巴大臣(格薩爾王的弟弟,也有說他是蛋生的),護法神對他的幫助特別多。有一次,他與力量強大的魔王交戰,在摔跤時,魔王把他舉到飛禽才能飛翔的高空中轉了一圈,然後準備往地上摔,因為有護法神的保護,怎麼樣也摔不下來。後來仙巴開始反攻,雖然他的力量不如對方,但依靠護法神的幫助,把魔王摔在了地上,用繩子捆了起來。仙巴平時喜歡抽煙,於是就坐在魔王身上抽一杆煙,魔王突然動了一下,把仙巴甩開就跑掉了。儘管那次交戰中魔王跑了,但最後還是被降伏了。試想,如果當時沒有護法神的幫助,仙巴肯定會被摔爛的,所以他表面上是一個人,實際上已具有了千萬個人的力量。

 

若天垂手予提攜,自亦登上善行梯,

則彼真實能享受,利樂譽之無量殿。

 

此頌是一種比喻的手法,意思是說,天眾護法若從上垂手來拉你,你自己也是竭力攀登行善的階梯,那賜予今生來世無量利樂的殿堂之門,從此便會對你敞開。

 

世人都嚮往快樂,希望獲得名聲財富,但很多人無法如願以償,原因是什麼呢?一是自己的行為太惡劣,沒有好好行持善法;二是護法天眾沒有加以護持,以致自己始終處於苦難之中。倘若有了護法的幫助,再加上自己善行的力量,兩者結合,降伏魔眾也會輕而易舉。

 

前段時間,我做了一個虛幻的夢,雖然它並非什麼證相,不過情節有點離奇。那天,我們發心人員在電腦上處理完“菩提學會會標”的寶劍後,我盯著它看了半天。當晚我就夢到去了一個地方,那裏有個牛頭魔王在殺人,我決定與它交戰,但很清楚依靠一個人的力量無法戰勝。過了一會兒,來了個人,他既像出家人、又像在家人,行為不倫不類的,但感覺像是單堅護法神。當他走來的時候,綠色護法杯裏的酒自然溢了出來。我是學過因明的,不會無緣無故相信什麼事情,但見到這種現象,覺得他很了不起,於是對他生起了信心。後來我持著寶劍,依靠這個人的幫助,成功地對付了牛頭魔王,結局非常圓滿。

 

當然,在迷亂的夢境中,倒不一定真是什麼護法神。現在很多人經常依靠夢來判斷事情,依靠幻想來決定未來,這是不如法也是不科學的。可是話又說回來,若把護法神完全當成一種神話,那也不太合理。

 

以前上師如意寶去印度時,本來準備先去一個寺院,當時什麼都準備好了,但紫瑪護法神突然降臨說不能去,否則會有一定的違緣。後來我們就沒有去,如果去了,確實會有很大的違緣。上師當時還問:“從印度回來時,我們走拉薩那邊,還是走香港那邊?”護法神說應從香港回來,走拉薩的話不太方便,後來發現果然如此。

 

因此,護法神的幫助決定無疑。有些道友對此滿不在乎,覺得好像無所謂,這樣不太好。而有些人又太過執著了,無論到哪里去,什麼法都不修,就是拎一個酒瓶子[1],這也沒有必要嘛!

 

追逐福德不得之,因彼福德勝妙樹,

穩固不移挺拔于,高尚行為之因中。

 

世間上無數的人不斷追求福報,想獲得名聲、地位、財富,但沒有一定因緣是得不到的。因為福德的善妙之樹,永遠紮根于高尚行為的泥土中,這是它生存的唯一環境。

 

有些人現在擁有福報,也是他前世行善得來的,假如行善的因不存在,福報的果絕不可能產生。知道這個道理後,求福報、求平安的人,應經常處於高尚的心行中,若能如此,福分也會不求自來。否則,若為了名聲財富不擇手段,也許依靠前世未消盡的福分,暫時會得到一點點安樂,但這個享完之後,生生世世都會處於痛苦之中。

 

行為高尚非常重要,印光大師曾講過一個公案:清末李自成率農民起義期間,老百姓家破人亡、流離失散。有一姓袁之人在逃難時,與兒子失散,後想娶一妾續香火。剛買回一個女子,進房便見她傷心地哭,袁公問她何故,女子說:“家中窮得沒飯吃,丈夫餓極要自殺,所以賣身想救活丈夫。回想起來,我倆平日感情甚好,現在卻活生生分離,怎不教人傷心?”袁公聽了很感傷,天亮後送其回家,又贈銀一百兩,叫夫妻做小生意度日。

 

夫妻倆非常感激,打算買一好女人,給袁公做妾生子,但一直沒有找到。後來見一相貌端正的孩子要出賣,他們想:未得女子,先買一個童子服侍袁公吧。買定後送到袁家,袁公細看再三,原來竟是失散的兒子。行善的報應竟有這麼快、這麼巧!

 

當然,是否人人都會這樣,也不一定。但只要自己行為道德,福報定會以各種方式出現。麥彭仁波切在此告誡我們:若欲福德久遠,首先必須端正心態,行持高尚之行!

 

濁時眾生福德淺,是故智者極罕見,

雖勸行持高尚行,實際秉持極難為。

 

五濁興盛的末法時代,眾生福德極為淺薄,具遠見、有利他心的智者也罕見應世。即使有的話,他們以種種方便勸眾生行持高尚行為,真正能做到的人也是寥若晨星。

 

在古代,伏藏大師、大成就者、大智者成批湧現,而現在這樣的大德卻越來越少。不僅我們普通人的福報極淺,包括有些高僧大德也是這樣認為。比如弘一大師,在別人看來他的福報非常不錯,學識、地位、修行等令人羡慕,但他始終認為自己的福報淺。在有些教言中,他針對學佛年輕人的劣習,提出了四點建議:一、愛惜福報;二、經常勞動;三、受持戒律;四、自尊自重。尤其是惜福這一條,他常說:“我們末法眾生的福報很淺,一切衣食切不可隨意浪費。”草鞋、衣服沒有用五、六年,他是從來不換的,日常飲食非常簡單,用紙墨也很節省。他經常給僧眾講這些道理,說不僅是自己,印光法師對惜福也很重視:有一次,一個人供養印光法師白木耳,讓他補身體,大師馬上托人送給諦閑法師,說自己福報淺不堪受用。像這樣的大德,珍惜福報尚且如此,我們這些平凡眾生,行為上更應該值得注意。

 

麥彭仁波切說:“末法眾生的福報淺薄,真正有福報、有智慧的人相當稀少,即使偶爾出現於世,也是違緣重重。”去年尼眾這邊重視聞思修行時,好多法師都生病了,她們認為自己的福報太淺了。薩迦班智達也說:“智慧淵博、持戒清淨、道德高尚之人,不一定會長壽百歲,且會出現各種違緣。”因此,藏地、漢地有相當一部分高僧大德,壽命、事業在顯現上都沒有圓滿。

 

此外,在末法時期,勸眾生行持善法也非常困難。今天跟他說得好好的,但他堅持兩三天之後,又開始故態復萌了。所以,正如頌詞中所說“雖勸行持高尚行,實際秉持極難為”。

 

古人大德之二規,眾人對此不重視,

甚多惡劣眾生中,高尚之行鮮有聞。

 

現在眾生福報的確淺,對古人的傳統道德和高僧大德的崇高思想,幾乎都不太重視,認為這些太陳舊、呆板,跟不上時代潮流。他們一味追求亂七八糟的知識,行持高尚的行為鮮有耳聞。

 

古代仁義禮智信等道德,以及佛教慈悲為懷、普渡眾生的精神,對調整人心有非常大的幫助。尤其是佛教的種種行持,並未隨時代的變遷而化為烏有。你們新一代的佛教徒,應將這些傳統牢牢掌握、代代相傳,不要為了適應現代人的口味,就將佛教的行為和思想慢慢淡化,最終徹底世俗化。

 

我有時候不太願意去大寺院,因為那裏經常忙於外面的建築,聞思修行的現象難得一見。每次去那些寺院時,總有人給你介紹:“我們殿堂花了幾億人民幣,折多少美金……”其實,這個有也可以,沒有也可以,內心的變化才是最重要的。

 

前年,我去了東北海城的“大悲寺”,那裏雖然建立只有五、六年,但保持著古代佛教的傳統。僧人全部是手持缽盂、日中一食,不接觸金錢,除了三衣以外,身上不持分文,個人的供養都屬於常住。門口還有個大標牌,上面寫著“禁止收錢”。平時我在別的寺院和道場中,看到的都是“歡迎捐款,功德無量”,相比之下,那裏的道風讓人讚歎萬分。

 

上師如意寶在《智悲精滴》中,也曾對出家人、在家人有過一些批評,說現在有些人特別喜歡低級庸俗的時尚,將叛逆行為當作新潮處處標榜,優良傳統幾乎被全盤拋棄,語言行為更是不倫不類。當然,這並不是讓我們非要過古人的簡陋生活,把茶壺全部扔掉,每個人都要拿著瓦罐,而是說有些有價值的思想瑰寶,萬萬不能捨棄。

 

隨著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如今許多人一改以往的傳統,競相在穿著打扮上標新立異:今天穿喇叭褲,明天穿牛仔褲;今天把頭髮染成黃色,明天又改成紅色;今天的眼睛是綠色,明天又變成黃色……。每天盲目地在外表上更新換代,內心的智慧卻日漸貧瘠荒涼。

 

雖此大地滿惡人,然自當持高尚行,

如是行持則自己,自然功德圓滿成。

 

現今此大地上可謂惡人遍佈,處處儘是蠻橫惡劣之人,但我們也要如蓮花般出淤泥而不染,自己秉持佛法和世法的高尚行為。若能如是,所做的一切會越來越完美,所希求的功德也會越來越圓滿。

 

我們學習佛法的人,常會遭到他人的嘲諷和反對,甚至還有人覺得你精神有問題。儘管環境非常惡劣,但也要儘量護持正見,以大悲菩提心、緣起空性見來對待一切,千萬不要被邪見染汙了自己的相續。這兩三年來,我每次給別人回信時,總會加上這一句:“雖此大地滿惡人,然自當持高尚行。”但他們到底做到沒有,我也不太清楚,反正心裏確實有這種希望。

 

現在的惡人非常多,前幾天有人在網上問:“佛經中說人身稀有難得,但為什麼現在的人口越來越多?”我回答道:“佛陀是說暇滿人身難得,並沒有說造惡的人身難得。米拉日巴尊者曾對獵人啟 巴(又名怙主金剛)說:‘本來佛說暇滿人身珍貴難得,但看見像你這樣的人,便會覺得人身很容易得到。因為這種人身跟惡趣的身體無有差別,並沒有什麼可珍貴的。’”

 

總之,大家不管到哪里去,總會遇到很多不知因果、不信前後世的惡人。自己一方面要對他們生起悲心,另一方面不要被惡人所左右,當守持最高尚、最穩重的行為來利益眾生。

 

正士高尚行為者,樹根妙慧與穩重,

樹莖有愧不放逸,樹枝正直誓堅定,

樹葉知恩為利他,樹花信心發放施,

樹果安樂及聲譽,此等缺一不可也。

 

此頌略攝了本論的所有內容,用比喻的方式,將一個人必須具備的優良品德,喻為一棵根莖枝葉花果具足的大樹。這十二種功德缺一不可,若有一個不具足,就像大樹有了缺陷一樣,不可能是個完美的人。

 

《二規教言論》比較簡單,不像因明和中觀那樣難,這次學習《入行論》的同時,我要求大家也學一下本論。如果不聽我的話,那也沒辦法;要聽的話,你們應好好體會這裏面的含義。我在與很多佛教徒接觸的過程中,覺得他們雖有佛法上的境界和信心,可是人格不夠完美,以致有些功德無法增上。若連世間的好人都做不到,怎麼會有出世間的功德呢?因此,大家務必要先做一個好人,在此基礎上再修佛法,才能將其真正的功德體現出來。

 

麥彭仁波切用一棵樹作比喻,其中有相當甚深的意義。人就像是一棵樹,樹沒有根肯定會乾枯,人沒有根也肯定一事無成。那什麼才是人的根呢?就是智慧與穩重。沒有智慧的話,世出世間什麼事情都幹不了;沒有穩重的話,即使有智慧也用不上。所以,此二者是最關鍵的,猶如樹的根一樣。

 

樹莖是有愧和不放逸。樹只有根而沒有莖也不行,同樣,一個人雖然有了根本,但所作所為沒有慚愧心,也不以正知正念對治自己的煩惱,那就不是真正的人。

 

樹枝是正直和誓言堅定。一棵樹有了樹根和樹莖,但沒有樹枝的話,看起來光禿禿的,也不完美,所以正直和誓言堅定不可缺少。

 

樹葉是知恩與利他。樹若沒有一點枝葉,肯定不好看、不圓滿,因此,一個人要具備知曉恩德和利他之心。

 

樹花是信心和發放佈施。樹果是自他暫時究竟的安樂和榮譽,這兩個是最後的收穫。

 

一個人若具足前十種功德(樹根、樹莖、樹枝、樹葉、樹花,各有兩個功德),最後的果自然而然會出現。這十種功德是做人的根本,大家應該看看自己具不具足。至於每種功德的具體解釋,下面會一一廣說。

 

“此等缺一不可也。”這些功德一個也不能缺,如果少了一個,整棵樹就不完整了。所以,為了成為非常圓滿的“大樹”,我們一定要反反復複觀察自己有沒有這些功德。假如其他功德都具足,唯獨沒有慚愧心,那今後應在這方面多加努力;如果穩重方面尚有欠缺,在家裏始終呆不住,今天跑到這裏、明天跑到那裏,身體、語言、心都不穩重,那做人的根就沒有了,樹的一半已經枯掉了。

 

表面上看,這個教言非常簡單,實際上做起來還是比較難。有些人總喜歡高攀“大圓滿”,但如果自己人都沒有做好,這些法也是沒有用的。因此,“大圓滿”過一段時間再說,最關鍵的是先做好一個人,不然連根都沒有的話,一切只是紙上談兵!

 

一、智 慧

 

所謂妙慧即智慧,即是無誤取捨者,

若無如眼此智慧,則彼無有其餘德。

 

此處的“妙慧”,是指能無誤取捨的智慧,它猶如雙目般不可或缺。假如沒有智慧的明目,縱然具足其他功德,在世間上也是寸步難行。

 

在這個世間上,沒有智慧的人相當可憐。前段時間我去了一個孤兒院,看到那些孤兒每天都在學知識,心裏有種不可言說的歡喜。如果沒有別人的幫助,他們一輩子可能會成為沒有知識的文盲。就像我家鄉的有些牧民,什麼功德都具足,但是因為沒有知識,世間、出世間什麼事情都做不了,不要說做生意賺錢,連寫自己的名字也相當困難。

 

平時有些人把孩子就送到寺院出家,我就給他們提建議:“最好先讓孩子好好讀書,等有了一定的文化,再來出家也不遲。”一個人如果什麼知識都沒有,光剃個頭出家是很可憐的。因此,智慧非常重要,寂天論師在《入行論·智慧品》中也說:“此等一切支,佛為智慧說。[2]”

 

彼亦取捨一切事,須先詳細而觀察,

世間眾生之遭殃,皆從未知未察來。

 

具有智慧的人,取捨任何事情時,首先都會做詳細的觀察,倘若自己智慧不夠,就去徵求智者的意見。那些損害名譽、倒楣失敗的事,大多是由於當事人沒有智慧、愚昧無知,有些雖然有一點智慧,但沒有經過詳細觀察所致。這就是智者與愚者的區別,如《格言寶藏論》雲:“必定發生之事前,對此研究則分清,智者愚者之差別,事後觀察即愚者。”

 

我們做任何一件事情,首先應當詳詳細細觀察,智慧不夠的話,問別人也沒有什麼不好意思的。格言中說,愚者問別人覺得羞愧,而智者不問別人才覺得羞愧。因此,自己若有不懂之處,理應虛心向他人求教,千萬不要盲目行事!

 

或由年齡未成熟,或是孤陋寡聞者,

自己往昔所做事,亦有眾多自所笑。

 

雖然做事之前需要觀察,但有時由於自己年齡未成熟而考慮不周,有時因為與外界接觸少而孤陋寡聞,因此,所做之事當時覺得很合理,現在看來卻幼稚可笑。

 

在我十來歲時,有次一個人給我一塊香皂,我拿著它到河邊洗臉。由於牧區的孩子基本上沒有用過這些,所以洗完臉後,照鏡子一看,覺得自己非常好看,當時就認為:“世界上好看的人,肯定都有一塊香皂,人的美醜也是由香皂來分的。”後來一想起來,就覺得非常好笑。

 

曲恰堪布年輕時,家裏也比較窮,一次別人給他做了件衣服,他看袖子上的羔兒皮特別漂亮,就馬上卷起來露在外面。一個上師告訴他:“不要卷起來,這樣並不好看!”我小時候也是這樣,有了一件新衣服,就想穿給很多人看,長大後覺得自己非常愚蠢。

 

前段時間,有個學《入行論》的道友也說:“現在懂得佛法的道理後,想起以前的行為特別可笑,自己都不好意思!”我們很多道友也是這樣,受過正規的佛法教育後,回顧以往剛學佛的心態,不禁感慨當時的孤陋寡聞,對很多不如法的行為也非常後悔。因此,我們的智慧要成熟起來,這是非常重要的!

 

是故于諸善惡事,見多識廣極為要,

尤其大國大政規,廣見多聞亦為要。

 

頌詞中的“善惡”,並不是善業和惡業,而是指善事和惡事。你若到一個地方,當地的人們認為哪些是好人好事、哪些是壞人壞事,對此應該有見多識廣的智慧。如果沒有這種智慧,自己每天困在一個“小口袋”裏,重要的事情一問三不知,說別人過失卻非常聰明,那就不是真正的好人。

 

作為一個有智慧的人,無論對好事、壞事,都應該有所瞭解。就像上師如意寶,不說出世間的超越智慧,即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眾生的心態行為、各地的傳統習俗,他老人家也都瞭若指掌。每到一個地方,必先通過各種途徑瞭解該地的風土人情。

 

當然,你若一輩子呆在山洞裏修行,不瞭解這些也關係不大,但大多數人可能沒有這種緣分。所以不管是居士也好、出家人也好,對於世間的好壞善惡、國家的重大決策、國際的政治變動,應該適當做一些瞭解,這對修行和人格培養也很有幫助。

 

有些人想:“看報紙、聽新聞都是世間人幹的事情,像我這樣脫俗出塵的修行人,知道這些有什麼用呢?”當然,這些若對修行有影響,讓你一天到晚沉迷其中,那可以不用去瞭解。以前我看到有個出家人整天看電視,甚至吃飯時也盯著看,看到精彩的地方,筷子就懸在半空中,嘴巴張得大大的,一直保持了好長時間。這樣入迷也太過分了,如果控制不了自己,那還是儘早放棄好。但一般來講,我們最好能關注一些國內外時事,這樣一來,眼光會越來越開闊,心胸也會越來越廣大。否則,只知道白菜多少錢一斤、牛糞棚裏還剩幾袋牛糞,除此以外,連聯合國秘書長是誰都不知道,尤其是有些女人,跟自己家庭工作沒關係的事情,從來不願意過問,這並不是智者的做法,而是一般市井小民的行為。因此,對有智慧的人來講,應當學著去瞭解整個世界。

 

我們學院的有些道友,去外面回來以後,言談舉止都變了,一方面是不太好,天天都觀外面,一點也不觀自己的心。但也有一個好處,就是讓人覺得他不太笨,什麼事情都懂一些,而且關心的問題比較大,不是除了自己的飯碗以外一無所知!因此,根據麥彭仁波切的教言,大家應當廣聞多學,瞭解一些事情還是有必要的。

 

一旦胸懷極寬廣,具有廣大見識時,

方能位列正人中,是故廣見極為要。

 

若按此處的標準來衡量,有些人的肚量小,什麼都不能接受,那不算是真正的人。人的標準是什麼樣呢?心胸猶如虛空般寬廣,別人誹謗你也好、讚歎你也好,什麼都可以容受,對痛苦和快樂不會斤斤計較。遇到自他的痛苦,不會特別傷心;遇到自他的快樂,也不會過分歡喜。什麼事情都想得開、放得下,同時具有廣大的見識,這才是列入了人的行列。

 

有些人剛開始學佛,哪怕做了一個好夢,第二天就興奮得吃不下飯,到處宣傳:“我昨天做好夢了,好大一片光啊!”但若遇到一點點違緣,他又痛苦得要死要活。可是若經過一定時間的訓練,修行中出現什麼樣的覺受、驗相,他都不會特別執著了,只要堅持自己的原則,什麼苦樂都能接受,這才是真正的一個人。

 

我們現在的這個年齡,在人生道路上經歷了許多事情,《二規教言論》的這些教言,親身體驗過以後,才發現確實一點也不錯。你們有些年輕人,無論對生活還是修行,什麼都看得非常簡單,有點挫折就接受不了。其實,只有經歷一些事情後,你才會發現:“的確如此!人到了最後的時候,心胸很寬廣,什麼都可以接受,那才是個真正的人。”

 

由此具有智慧者,考慮長遠之利益,

平時目光極遠大,發起廣大殊勝心。

 

具有世出世間智慧的人,應該“站得高,看得遠”,把眼光放長遠一點,不要只考慮眼前的蠅頭小利,僅僅想到個人的事情,而應發起廣大殊勝之心。

 

你們現在都發了菩提心,這種發心非常廣大,所以平時也不要總惦記自己的事情,應該為眾生、為民族文化多考慮一些,這對你生生世世的影響也非常大。即使你今生的事業不廣大,也沒什麼培養前途,但如果發心很大的話,對來世將有不可思議的利益。

 

在座的道友,無論男眾女眾,不要天天想著自己,應當想以後怎麼樣弘揚佛法、怎麼樣幫助眾生、為來世積累什麼樣的資糧。不要像現在有些目光短淺之輩,只盯著今生的短暫利益不放,今生中也只考慮年輕的這幾年,根本不管晚年如何度過。手上稍微有點錢,就今朝有酒今朝醉,到飯館裏去揮霍一番,整天迷迷糊糊的,從來不想自己和他人的前途命運。

 

要知道,一個人不管能力大小,發心還是很重要。老年人也應當如此,即便明天離開人間,今天也要發廣大的誓願:“乃至生生世世弘揚佛法,廣利有情。”倘若發心很廣大,來世的行為定會發出利他之光。

 

現在有些寺院裏的師父,經常諄諄告誡弟子:“自己的利益很重要,要發財發財……”有些弟子本來是大乘根基,人也很有智慧,但因為師父沒有教好,心胸就越來越小。原來他的學問很不錯,目光也很遠大,但現在整天想的都是自己發財,根本不考慮來世如何。說難聽一點,真是好可惜啊!因此,每個人要有廣大的發心,就像麥彭仁波切在這裏所說的,應當發起殊勝的菩提心,一切行為以菩提心來攝持。

 

好,今天講到這裏。

 

文殊師利勇猛智  普賢慧行亦複然

我今回向諸善根  隨彼一切常修學

三世諸佛所稱歎  如是最勝諸大願

我今回向諸善根  為得普賢殊勝行

 

 


[1][1] 供養護法時,一般要用酒,但也可用其他飲料代替。

[2][2] 智慧度最為主要,其餘五度必須以智慧攝持,方能圓滿。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