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4/27 22:08:48
學習次第 : 進階

 二規教言論(五)

第五節課

思考題

 

20、智者遇到問題時會怎麼樣處理?這跟愚者有什麼區別?你屬於哪一種?

21、若欲令社會風氣日益高尚,什麼才是最好的方法?

22、既然我們最愛的是自己,怎麼做才是對自己最負責任?為什麼?

23、若沒有認識到自己的過錯,將會導致什麼後果?怎樣才能避免這一點?

24、如果想獲得自己的利益,應當如何行持?你今後有什麼打算?

25、打開智慧有哪兩種途徑?你平時是怎麼做的?

26、什麼是穩重的士夫?請舉例說明。

此課音頻下載地址:http://www.zhibeifw.com/audio0/erguijyl05.mp3

此課視頻下載位址:http://www.zhibeifw.com/video0/erguijyl05.wmv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士!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為度化一切眾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狹慧目光短淺者,成辦自他之諸事,

雖為精勤果極小,猶如孩童造土房。

 

智慧狹窄、目光短淺之人,在成辦自他一些事情時,雖然盡心盡力,下了很大功夫,但猶如孩童們造土房一樣,所取得的成效卻很少。

 

沒有智慧、鼠目寸光的人,只在乎眼前利益,根本沒有長遠打算,不管是說話、事情,收效都微乎其微。所以一個人不要把自己束縛在小圈子裏,尤其是做事情、想事情時,不管自己有沒有能力,應該稍微擴大一下智慧的境界。

 

這一點,不僅出世間的成功需要,世間上的成功也不可缺少。“太平天國”的領袖洪秀全,正因為他的狹隘自私、目光短淺,致使叱吒風雲的太平天國迅速夭折;還有清末闖王李自成,其失敗也跟他自身的這些缺陷有關。而現在的有些高僧大德,顯現上可能轟動一時,但後來在弘法利生方面也是命不久矣,原因多是因為目光只放在自己的事情上,凡事考慮不周到。這些人暫時的輝煌事業,就像孩童在河邊用沙石堆砌的高樓大廈一樣,一股大風或一陣大雨便可將其毀壞無餘。

 

因此,大家今後應當多想到眾生的利益,多想到自己生生世世的長遠利益,不要總顧慮眼前那點生活。就像有了火、灰會自然產生一樣,只要有了長遠的利他心,自己的利益無勤當中即可成辦。你們學到一些佛法後,也不要常想通過什麼途徑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如果總在這方面考慮,人人都知道你的動機,你也不一定會成功。一旦有了弘法利生的緣分,應當時時不離利他之心,千萬不要目光短淺,始終想著保護自我。

 

或多自己能了知,若不了知問智者,

當閱智者諸論典,思維愚智之差別。

 

具足辨別是非的智慧後,應通過智慧來詳細觀察,大多數問題可憑自己的智慧來抉擇,但有些問題若搞不清楚,可虛心向他人討教,不要不好意思,古人常言:“智者不問執為恥,愚者詢問執為恥。”

 

其實,不懂的問題應該問別人,問過之後,才可以得到準確無誤的答案。但有些人卻不懂裝懂,不願向他人請教,唯恐這樣會降低自己的身份,讓人覺得自己很笨,所以寧可死守似是而非的答案不放,也沒有面對別人的勇氣。這種態度不太好,應該把問題敞開來探討。我們這裏有些法師,經常互相提一些問題,把不懂的地方拿出來辯論,如此對自他都有很大收益。以前三國的劉備德行高崇,但智慧不足,為成就一番霸業,不惜三顧茅廬,拜足智多謀的諸葛亮為軍師,最終感動了諸葛亮,出山助其建立了蜀漢。如果他當時顧及面子,不願意不恥下問,又怎能成就日後的大業?

 

每個人的智慧有高低,問別人也沒什麼不好意思的。《薩迦格言》中說:“對待智者,倘若不詢問也不辯論,就無法了知他學識的深淺。譬如最好的鼓,若不用槌子來敲打就不能發出聲響一樣。[1]”所以,只有通過互相辯論提問,才能知道智者的淵博學識,自己也會藉此提高知識水準和處事能力。

 

近來學《入行論》的很多人,經常互相探討、辯論,這是前所未有的事情,我聽後感到非常高興。剛開始大家擔心會產生矛盾,後來逐漸習慣了,不懂的就大膽提出來。當然,在研討的過程中,你們不要有蔑視別人的語氣:“連這一點都搞不清楚,真笨得跟豬八戒一樣,你是不是豬八戒的兒子啊……”若用這些惡語侮辱別人,自己也會生生世世墮為旁生。以前有的人稍微有點智慧,就愛用不乾淨的語言諷刺別人,這是非常不好的。別人有問題來請教你,你應該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不要一直藏在肚子裏,生怕別人知道。

 

除了向智者討教外,還應閱讀智者所造的論典。比如智悲光尊者沒見過無垢光尊者,但通過閱讀無垢光尊者的教典,完全領悟了諸法實相;法稱論師也是拜讀了陳那論師的因明論之後,成為了世間的量自在;月稱論師看了龍猛菩薩的論典後,成為了中觀的一代祖師。所以有些人雖然沒有見過前輩大德,但通過閱讀他們的論典,自己的智慧和見解完全改變,這也是智者的一種行為。

 

我在上學讀書時,有空就喜歡看《格言寶藏論》、《水木格言》、《大圓滿前行》。現在想起來,自己當時的運氣真是不錯,學生時代亂七八糟的書都有,但我並沒有浪費時間去看這些。最喜愛的這些書,後來在我人生道路上,起到的作用相當大。

 

閱讀智者論典的同時,還要想一下智者與愚者之間的差別。《格言寶藏論》中專門有一品講智者與愚者:無論說話、做事、發願、修行,智者均以智慧攝持,而愚者則以愚癡來指導。看了這些教言之後,我們雖不敢說是大班智達、大智者,但也知道二者有哪些差別。

 

你們最近有時間的話,希望多看看《君規教言論》和《格言寶藏論》,裏面詳細宣說了智者與愚者的區別。經常對照一下自己,看你具足了愚者相還是智者相,若能這樣思維,就不會墮入愚者的群體當中。

 

如此行持則智慧,自然而然愈增長,

若其智慧愈增長,高尚行為亦隨增。

 

依靠上述方法,比如向智者請教、閱讀智者的論典,自己的智慧就會越來越增上,如此一來,行為也會隨之越來越如法。即便原來是妓女、屠夫等下等人,通過學習智者的行為,也有機會變成了不起的大德。這種現象在古今中外的佛教歷史上都有,所以我希望能讓現在的人多懂一點佛法,只有越來越瞭解佛法真理,才會越來越增上高尚行為。

 

今年覺姆們非常精進,不久前的考試成績也很不錯。通過聞思,僧眾的紀律比往年大有改進,用不著天天拿著棍棒監督,只要道理上明白了,素質肯定會提高,行為也自然規範起來。

 

總之,智慧非常重要,沒有智慧的愚者相當可憐。現在有些人特別想學佛法,但什麼都不懂,不知道從何入手。所以,我們要想盡辦法提高大家的佛學水準,水準提高了以後,不用特意地去提醒,行為上也會如理如法。

 

高尚行為愈增上,一切福德如泉湧,

其後年月日時中,自己獲得大進益。

 

若行為越來越高尚,自然會贏得眾人恭敬,名聲、財富、事業等也如夏天泉水般噴湧而出,相續中的智慧、境界、修行及高尚品德,一年比一年、一月比一月,甚至一日比一日更超勝,自己會獲得很大的進步和利益。

 

智者在短暫的時間中,轉變也會相當大。愚者無論過了多長時間,也沒有任何長進,原來稍微有正知正見,還算是不錯,但由於自己不精進,想盡辦法躲避佛法的教育,以致行為一天比一天糟糕。就像個漏水的瓶子,本來還有一點水,最後全部漏光了。而智者的智慧一天比一天增上,最終在人群中脫穎而出,發出利他的光芒。

 

可見,智慧極為重要,這一品主要講智慧,沒有智慧的人非常可憐,智慧又是依靠精進而來。所以,大家理應精進不懈地增上自己的智慧。

 

於此世間萬物中,更無如己之愛重,

若不思維己過德,則與禽獸有何異?

 

於此世間萬事萬物中,我們對任何事物的態度,都不如對自己那樣愛重。即使有人口頭上說“我對別人如何如何關心”,實際上他真正最喜歡、最執著的,唯一就是自己。但儘管最執著的是自己,很多人卻不做對自己有利的事情。什麼才對自己有利呢?增長智慧,學習對今生來世有利的知識,思維哪些是過失、哪些是功德,對過失儘量去克制,對功德儘量去增上。如果對此一點也不思維,表面上看來是人,實則跟飛禽走獸無有二致,畢竟它們也是為了短暫的生活而忙忙碌碌。

 

我們學習大乘佛法的人,應該對自己的未來有所打算。現在很多在家人和出家人,人生沒有什麼方向,反正過一天算一天,從來沒想過一生中最有意義的是什麼?最沒有意義的是什麼?要捨棄哪些事情?要做哪些事情?整天迷迷糊糊的,除了飲食生活以外,什麼都不管。

 

其實作為一個人,要分清功德與過失,是過失就儘量克制,是功德就儘量行持。那什麼是功德呢?比如學習這部論典,要為一切眾生發無上的菩提心;或者自己終生斷肉茹素,盡心盡力地聽受佛法;或者每天念誦經典,竭力做一些放生的善舉。這些都可以作為畢生行持的目標。當然,如果你有弘法利生的大能力,那就更好了。

 

所以希望大家好好地思維,自己活在世界上到底是幹什麼的?假如你什麼安排都沒有,每天天亮了就爬起來,吃點東西再睡一會兒,隨便做點事情就好。幾十年渾渾噩噩的,一下子就晃過去了。這是對自己不負責任的態度,假如人生沒有方向、沒有目標,這樣跟禽獸有什麼差別?

 

乃至營商諸瑣事,亦需問他及自察,

一生所取所舍事,不問不察豈非蠢?

 

做生意、搞修建等簡單瑣事,自己不懂的時候,尚且知道向經驗豐富的人反復詢問,而對一生中應取應舍的大事,反倒既不詢問別人、也不自行觀察,那豈非世界上最愚蠢之人?

 

上師如意寶在加拿大時,也曾對西方人諄諄教誡:“你們每天對吃飯都會再三觀察——今天吃什麼菜?這個菜不要有毒,不然對身體不好。一頓飯尚且如此重視,但對生生世世的解脫大計卻從不思維,這跟旁生有什麼差別?”當時許多人認為法王的教言很有意義,他們為婚姻、家庭、生活一直操勞,卻從沒想過來世到底存不存在?今生應該為來世做點什麼?這方面若沒有任何打算,那簡直是太愚蠢了。所以,後來很多人發起堅定的誓言:從今以後要行持善法!

 

我們有些人已年過半百,過去幾十年基本上是虛度了,從現在開始,你們的心應該專注在佛法上,一邊學理論,一邊調伏自己的相續。當然,沒有一點修持,光是口頭上會說,也起不到作用;修持若沒有與理論相結合,天天都是盲目地看虛空、觀自己的心,這樣也不行。利他的行為要與聞思結合起來,然後一定要修,否則時間過得特別快,聞思了二、三十年,但煩惱一點也沒有調伏,那是沒有用的!

 

無過之士雖少見,若於過失知為過,

則能斷彼所作故,將成猶如離雲月。

 

在這個世界上,除了諸佛菩薩以外,沒有過失的人極為少見。但有了過失也不要害怕,只要知錯能改,過失畢竟是有為法,它能依靠對治來摧毀。前段時間,有些道友通過反省,完全認識到自己某些行為不對,從內心中懺悔:“我真的很壞,如果再這樣下去,肯定會成法油子,幸好現在醒過來了!”有了這樣的認識,就像離開烏雲的皎潔明月一樣,修行才能獲得成就。否則,始終沉溺在過錯中,不願對別人講,自己也不知懺悔,這樣下去是很可憐的。

 

若能精進地懺悔,什麼事情都有挽回的餘地。以前我講《金剛經》時也給大家講過:唐朝有個人不信佛教,他有一次到朋友家中,看見一本《金剛經》,於是把經書撕毀,隨手丟棄於窗外。回到家中,他突然不能說話了,家人屢次請名醫治療,仍然無效。五、六年之後,他偶爾聽鄰居念《金剛經》,方恍然醒悟,知道這是以前毀經的果報,心中十分後悔,便耳朵貼著牆靜聽,合掌默默地懺悔。過了一個多月,有天他到寺院裏去,見到一位慈祥莊嚴的老和尚,老和尚問他有何事,他指著嘴巴示意自己不能說話。老和尚從袖中抽出一把刀,在其舌下一割,立刻能說話了。他摸摸嘴,沒有出血,也無疼痛,淚水奪眶而出,磕頭致謝。老和尚為其念《金剛經》,聲音和鄰居誦經聲一模一樣。不久他又來該寺,拜訪這位老和尚,但寺中都說無有此人。他疑惑不信,來到羅漢殿,看見須菩提尊者的像與那位老和尚相仿,才明白鄰家的誦經和那位老和尚,全是須菩提尊者的化現。於是請畫家繪製一幅尊者聖像,致誠禮拜供養。他也親自書寫《金剛經》,終身持誦,變成了非常了不起的修行人。

 

故意撕壞佛經,是非常嚴重的罪業,但若了知過失後誠心懺悔,就會像《親友書》中所講的,即便是嗔心最大、貪心最大、癡心最大的人,後來也會改邪歸正,猶如月亮撥雲而出一樣,獲得聖者的果位[2]。

 

我們藏族有種說法:“無過之人找不著,無節疤樹尋不到。”古人亦雲:“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因此,人沒有一點過失是不可能的,有了過失一定要懂得懺悔,否則若一犯再犯,來世就不知要變成什麼樣了。

 

圓滿諸德雖罕見,若于功德生欣樂,

且于彼德常串習,則將成為具德者。

 

除了佛陀以外,圓滿功德、十全十美、無有缺陷的人極其罕見,但若對功德善法生起希求心、歡喜心,並經常串習這些功德,同樣也能成為具足功德者。

 

在這個世界上,完美的好人非常難找。我經常想:“智慧不錯的人,卻很傲慢,心不穩定;穩定老實的人,可又特別笨,什麼都不懂。真正又穩重、又有智慧、又有慚愧心、又具因果正見的,如同一棵完美大樹般的人非常難得。有時候覺得一個人各方面挺不錯,但不久就會發現他有這樣那樣的毛病。”

 

我們發現自己有過失時,為了遣除這些過失,對善法生歡喜心是很重要的。有些人聽到聞思修行等善法功德就悶悶不樂,像餓狗面前放青草一樣,特別沒有興趣。而做一些無聊的事情,比如看電影、看電視,就樂此不疲,怎麼樣都沒有厭煩心。

 

最近我通過不同途徑瞭解,有些人有看電視的現象,你們以前發過願的,現在這樣的話,是要懲罰的。我們在寂靜的地方看這些,確實很無聊,我在大城市裏遇到很多居士,他們不看電視已經五、六年了,在城市裏都能避免這樣的染汙,我們修行人就更不用說了。其實,造惡業沒有任何意義,一定要儘量制止。從無始以來,我們在這方面已經串習得足夠了,現在應該改變自己,讓自己逐漸變成智者,對自他有一定的利益。

 

就像我們這裏的有些法師,剛開始也是有很多煩惱和習氣,但就是因為他們喜歡善法,串習久了以後,現在不僅能保護自己,而且也能度化眾生。每個人都需要達到這樣的境界!

 

若於過失不知錯,爾時彼人常犯錯,

如是重蹈覆轍者,則滅前有之諸德。

 

若沒有認識到自己的過錯,便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屢犯不止,如此重蹈覆轍之人,會把以前所積累的功德全部滅盡。

 

這個道理對我們很重要。世人很難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渾渾噩噩過了幾十年,卻從來沒有發現過。大家現在依靠善知識的引導,了知大半生都是在無意義中度過了,為了改變這種狀態,今後當以正知正念觀察自己,一旦發現自己的錯誤,馬上要加以改正。如果永遠一直錯下去,那就無藥可救了。

 

以前律登堪布有個出家弟子,他破了好幾次根本戒,每次事後都在上師跟前懺悔,但不久後又重蹈覆轍。最後他再去懺悔時,上師都哭起來了,說:“再給你傳戒,我都無能為力了!”現在有些官員特別喜歡貪污,他們也不知道這是錯的,還認為自己很聰明,自己很有能力,於是一錯再錯,鋃鐺入獄時才悔之晚矣。

 

這些人的下場,必定會越來越墮落,最終將辛苦累積的善根摧毀無餘。尤其是有些人,學佛多年後改學外道,對上師三寶生起大邪見,當下便將以前的資糧徹底毀盡。因此,作為一個人,必須要具足正知正念!

 

修習功德越增上,如是過失越減滅,

處事渾噩不觀察,雖經百年無長進。

 

如果修習的功德越來越增上,與之相反的過失便會越來越減滅。比如一個人的聞思修行非常精進,智慧得以提高,他相續中的貪嗔癡慢嫉以及各種罪業和過失,就會日漸減少。所以修學過程中需要精進,有了精進一定會有進步。假如沒有這樣,整天渾渾噩噩、糊裏糊塗,即使過了一百年,也不會有任何長進,智慧永遠無法增上。今年是一歲,明年還是一歲,始終沒辦法長大,越來越像個法油子,吃喝玩樂、閒談度日,生活沒有任何實義。

 

有智慧的人哪怕在學院裏呆一個月,進步也會突飛猛進。而沒有智慧的人,即使長年累月住在這裏,對相續也沒有多大幫助,正如《水木格言》所言:“沉在水中之石頭,即便浸泡一百年,石頭裏面終是幹。”

 

我們作為一個人,首先應辨別什麼是功德、什麼是過失。我家鄉那邊的很多人,根本不知道什麼是過失,每天早上起來吃飯,然後去放犛牛,賺一點錢,這就是人生的價值,除此之外,身口意如何向善、做有意義的事情,這些問題從未考慮過。而對需要遮止的,如打麻將等不如法行為,他們也沒什麼感覺,整天都是庸庸碌碌地度日。

 

我們修行人必須要睜開眼睛,看一看哪些是功德、哪些是過失?了知這兩個問題非常重要,若不知道這一點,對功德就沒有嚮往之心,對過失也不會有排斥之心,沒有這兩者的話,則不可能懂得取捨。作為一個人,最主要的是渴求好的方面,制止不好的方面。如果實在是前世業力現前,今生中對治力薄弱而犯了錯,至少也要有種慚愧心,這樣才不至於屢教不改。

 

若自相續增學問,昔過己者成同等,

昔同等者居其上,最終獲得極無上。

 

倘若自相續中的學問不斷增上,那麼往昔超過自己的人,就被自己漸漸追上,到了一定時候會與他們並駕齊驅;昔日與自己同等的人,會被遠遠地甩在後面;如此繼續發展下去,自己終將達到至高無上的地位。

 

我們這裏有些道友,剛來學院才一兩年,就把以前沒有學的課程全部補上了。和那些老道友一起考試時,剛開始成績並不比他們差,下一次就遙遙領先,明顯超過他們了。所以,有智慧人的行為、戒律等好多方面,開始時雖然不如別人,但由於自己的精進和努力,以至於後來者居上,變成非常了不起的修行人。

 

因此精進非常重要,只要這顆心不退,就算自己人老體衰,也可以獲得極無上之位。《人間奇譚》中說:有個人叫魏遐昌,他年輕時讀書很用功,但每次都名落孫山,年紀大了以後,只好在家鄉教書維生。他的學生中有個叫朱富新的,非常聰明,但家境貧寒,無力供他讀書。魏遐昌得知後,不但不收他學費,逢年過節還給他很多東西。

 

後來朱富新年紀輕輕就考上了秀才,他非常傲慢,對老師不但不感恩,反而當眾羞辱他不長進。受到這種侮辱後,魏遐昌雖然很生氣,但轉念一想,也是自己不長進,沒有再接再勵求取功名,於是在68歲時發奮讀書。幾年後,與朱富新同時考取舉人。

 

不久後,魏遐昌給皇上出謀劃策,平定海賊,以此功勞被封為禦使,專門去巡視廣東一帶的政事。沒想到,到那裏的第一件案子,就是審理朱富新(在那裏當縣官)貪污一案。魏遐昌不念舊惡,儘量找一些有利的證據,使他無罪釋放,但縣官的官職卻被免了。

 

魏遐昌辦事公正廉明,深得皇上的賞識,後來官越做越大,一直做到禮部尚書才功成身退。他告老還鄉時,皇上親自大擺宴席為他送行。而朱富新一輩子也沒有出人頭地。由此公案也可以看出,魏遐昌首先是不如他的學生,後來通過精進與之平等,最後遠遠超在了前面。

 

有些人在學佛方面也是如此。昨前天我瞭解到一個居士,他學佛時間並不長,但現在已是幾百個人的輔導員了,這跟他的精進和智慧是分不開的。而有些居士學佛十幾年,還不如剛皈依一年的人懂的佛理多。因此,精進的人必定有不同的成就,大家也應該有一種決心,不要再讓自己下降或停滯不前了。

 

若自相續增過失,猶如陡山之流水,

彼等下墮勢難擋,向上牽引無可奈。

 

如果相續中的貪嗔癡等煩惱越來越增上,過失也會越來越多,這種人就像陡山流水般一瀉萬里、勢不可擋,即使有很多人想制止,千方百計想把他拉上來,但也是無能為力。

 

有些人在犯錯誤時,旁邊人怎麼勸也勸不住,包括有些出家人想還俗時,誰的話也聽不進去,完全陷入了可怕的深淵當中。

 

今天有個居士給我打電話,說她馬上要自殺,並說自己本來是個非常好的佛教徒,後來對別人產生執著,現在精神已經不正常了,今晚要寫一份遺囑,明天就前往某地,準備對自己採取措施。我勸她最好不要這樣做,此舉沒有任何必要,人身如此難得,今生又能遇到佛法,倘若不好好珍惜,隨隨便便輕生,下場是非常可怕的。但她根本聽不進去。現在有些領導也是這樣,本來是非常好的人民公僕,後來變成了貪官污吏,下墮的速度相當快。藏地有種說法:“上去需要三年,下去只要三天。”

 

但不管怎麼樣,希望大家遇到違緣痛苦時,最好能虔誠地祈禱三寶,不要做出最低劣的行為,這對自己的今生來世都不利!

 

是故凡欲自利者,應當恒時精進行,

斷除自續之過失,增長極大之功德。

 

眾生都想得到自己的利益,但很多人對怎樣獲得自利並不是特別明白,通過上面的學習,作者在此總結道:凡欲求自利者,必須恒時精進地斷除自己的過失,增長自己的功德。

 

前面也講了,作為一個人,首先應該有殊勝的發心,不能生活在自私狹隘之中。但僅僅有了發心也不夠,還應具備智慧,希求功德、斷除過失。(現在有些人,有功德也可以,有過失也可以,什麼都不在乎,幾乎跟旁生沒差別,只要有一口飯吃,天天都是呼呼睡懶覺,這樣活著沒有任何意義。)當然,這種智慧不要用在小聰明上,應該是為了有生之年乃至生生世世,增長相續中的功德,斷除一切過失。薩迦班智達也說:“縱然明日將死亡,今日亦當求智慧。”為了這個目標,大家應當恒時精進行持,若沒有精進,縱過一百年也不會有任何長進。

 

彼亦了知取捨要,故當歡喜諸正士,

及與正士之論典,恒常精進而修行。

 

若想增長功德、遠離過患,必須歡喜依止具有智慧、人格穩重的善知識,同時多翻閱高僧大德們的論典。我前面也講了,智悲光尊者、法稱論師等大成就者,均是依靠閱讀前輩大德的論典,才使上師相續中的功德滿瓶傾瀉般融入自己的相續,最後獲得與上師無別的果位。

 

高僧大德們的論典,暫且不說別的,我個人翻譯的也非常多,你們學一輩子應該足夠了。雖然我是個凡夫人,這絕不是什麼謙虛的話,我自己是什麼樣,心裏非常清楚。但我翻譯出來的論典,最多只是詞句上有一些出入,內容和文字結構上應該不會有大的差錯。你們若閱讀這些前輩大德們的論典,對自相續肯定有幫助。即使只看《入菩薩行論》和《大圓滿前行》,也會終生受用不盡。當然,若有機會依止一些上師,將他們的言行舉止點點滴滴融入內心,你的行為和智慧更會越來越增上。

 

可是,現在人絕大部分不是這樣,他們每天只會講些無聊的話題,做些沒有意義的事情。前段時間我給一位老師打電話,問他最近在做什麼。他回答說:“現在已經放假了,冬天什麼都不想做。我每天去租一些連續劇,白天看,晚上也看,就這樣打發時光。”我說:“那你完蛋了!作為一個老師,如此下去的話,一切的一切都完了,今生來世都被你給毀壞了。”

 

不僅僅是他,世間上還有好多人,每天就這麼混日子的:要麼到不清淨的場合裏去,要麼不分晝夜地看電視,要麼天天打遊戲……。實際上,用這些無聊的行為來充實生活,不說我們大乘修行人,世間上稍有教養、有知識的人也不願意這樣做!

 

總之,在這一品中,作者再三要求我們打開智慧,而打開智慧有兩種途徑,一是長期依止善知識,哪怕每天聽一堂課,也要堅持下去。如果沒有這種機會,那就採取第二種方案——看智者們撰著的、對今生來世有幫助的論典,不要整天看凡夫人憑分別念寫的文章。只有這樣,你的功德才會像上弦月一樣日益增上。

 

二、穩 重

 

何為穩重之士夫,即是正直可信者,

若無穩重之勝德,則如水面之漣漪。

 

什麼是穩重的士夫呢?這種人具備兩個特點:一是公平正直,處理任何事情都能確保客觀公正;二是值得信任,不管交待委託什麼事情,他永遠都不會欺惑。(就像在一個公司或團體裏,通常會讓穩重的人當出納,讓他管錢肯定放心,而不穩重的人,不敢隨便把錢交到他手裏!)

 

大家非常信任的人,可以叫做穩重者,如果一個人天天東奔西跑、想東想西,別人不容易對他有信任感。同時,這種人永遠不會欺騙他人,即使遇到生命危險,也不做出背信棄義之事。

 

以前我的家鄉羅科是個小國家,國王叫根培根德,他有個手下叫拉塔,是當時非常出名的將領。拉塔在廣交朋友時,曾和一個色達的人於三寶前發過誓:“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會肝膽相照,不相舍離。”後來,那人成了整個羅科國家的怨敵,人人皆想得而誅之,拉塔也接到了去殺他的命令。

 

當時,拉塔並不知道對方是自己的朋友。找到那人之後,軍隊把他房子圍了三圈,準備第二天殺掉他。次日,那個人出來後,發現自己無路可逃,情急之中突然看見了拉塔,就沖著他大喊:“我今天遇到最大的困難,你該救我吧!”然後就往那邊走。拉塔想到曾發下的誓言,便想辦法把他放了。後來大家都知道是他故意放的,大臣們集中起來決意要判拉塔死刑。

 

國王得知之後,叫拉塔來問話,問他為何要這樣做。拉塔沉默了一會兒,說:“那個人的確是我放的。我這一輩子為了國家,上上下下、大大小小的事情沒有一個不做的,這份忠心和功勞,您應該會認可。但有一件事情我今天要呈白,我和那個人曾在三寶前發過誓,他遇到最大的困難時,我如果背棄誓言,就是欺騙了他,那我不算個人,所以就把他放了。既然我已犯下國中最大的罪,那就任憑國王處罰,您即使砍我的頭,我也心甘情願地接受。”

 

國王聽完這番話後,微微一笑,說:“你把你的槍和馬拿過來,給我作懺悔。”以這種最輕的方式處罰了他。事後他對別人說:“拉塔真是個可以信賴的人,在最關鍵的時刻,他還是非常了不起!”

 

其實,我們修行人也應該這樣,如果以前在三寶面前發過誓,哪怕遇到最危險的一刻,也絕不能捨棄誓言。這樣不僅能得到他人的信任,自己也是問心無愧。然而不穩重的那些人,今天發誓、明天就捨棄,他們的承諾猶如水上波紋,風一過就消失無蹤了,這種人不算真正的好人。

 

學了這麼多,我希望大家首先變成有智慧的人,其次要成為穩重的人,對依靠自己的人從來也不欺惑。這方面的公案,《釋尊廣傳》中有很多,我在此就不廣說了。

 

若具穩重雖無餘,亦能圓滿百功德,

若無世法此根本,則無餘法可希冀。

 

假如具備穩重之功德,即便無有其他功德,也能憑此圓滿百種功德。若能從頭到尾守持這一世法根本,縱然智慧等功德不具足,實際上修行也是圓滿的。

 

在學習《入行論》的過程中,經常能看出很多人的心態:有些人今天報名,明天放棄,過段時間又想報名,經常翻來覆去的。而有些人儘管智慧不高,但報了名以後堅守諾言,不管遇到什麼困難,都不會退下去,這就是穩重的表現。如果有了這樣的穩重,其他什麼功德都可以圓滿。

 

漢地有一個公案:金山寺有位香燈師叫持律師,他人比較笨,很多人都喜歡耍弄他。有一次到了六月六要曬藏經,有位小和尚很調皮,對持律師說:“香燈師,今天大家都曬經,你的蠟燭快長黴了,也拿出去曬曬嘛!”於是持律師很高興地把一壇蠟燭搬出去曬,結果全部熔化了,只剩下一些蠟芯。晚上維那師讓他點燈,他很老實地把蠟芯拿出來,套在蠟簽上。維那師很驚奇,知道事情的經過後,覺得這個人太笨,決定想辦法遷他的單。

 

第二天,維那師把他叫到跟前,當著大眾面說:“持律師,像你這麼大的智慧,在禪堂裏當香燈,太委屈材料了。現在諦閑法師在溫州頭陀寺講經,專門培養弘法人才。你既然有這樣大的聰明才智,可以到他那裏學習。到時去各地講經說法,我給你當維那,大家都能沾你的光。”“好哇!”持律師笑咪咪地說:“維那師多慈悲!”於是他馬上收拾行李、捆好衣單,傻呼呼地背起架子,前往頭陀寺去了。

 

去了之後,諦閑法師通過各方面瞭解,知道別人是故意愚弄他,但無論鈍根利根,只要發心學教,就不能隨便拒絕。於是他讓持律師先在那裏除糞、挑水、掃地,以後又行堂、擦桌子、洗碗。早晚多在佛前拜佛,並找人教他五堂功課。等他把五堂功課學會後,接著教他背《楞嚴經》、《法華經》,後來又背《法華經會義》和《楞嚴文句》。持律師雖然非常笨,但性情十分穩重,做任何事情都是勤勤懇懇、一絲不苟,每天背誦也非常認真。經過幾十年的工夫,他把這些全背下來了,提起某一段,他都很熟悉,像得了語言三昧一樣,真正成為一個了不起的大法師,諦閑法師無論去哪里都帶著他。後來,維那師也真到他那兒去求法,履行諾言給他當維那。可見,剛開始沒有智慧的人,只要人格穩重,持之以恆,最後肯定會開悟的,到那時什麼經論都通達了。

 

我們學院中性格穩重的人也有很多,這次我傳講《六中陰》,之所以對十年以上的人有特殊開許,也是希望他們像持律師一樣,逐漸逐漸變成大法師(眾笑)!有些人儘管來十年還沒有當法師,但畢竟在藏地呆了這麼久,人格應該很穩重。倘若沒有這個功德,其他功德也不可能得到的。

 

大家學習一部論典時,不要想得很多。現在的社會比較複雜,外面的世界也是形形色色,今天依止這個上師、明天依止那個上師,今天求頗瓦法、明天求火供法、後天又求會供法,自己都不知道最後成什麼樣,世間和出世間什麼功德都沒有。因此,你們應當首先詳細觀察,抉擇出適合自己的法,然後在這個法上多下功夫,才能得到圓滿的結果。這也是穩重的一種表現!

 

好,今天講到這裏。

 

文殊師利勇猛智  普賢慧行亦複然

我今回向諸善根  隨彼一切常修學

三世諸佛所稱歎  如是最勝諸大願

我今回向諸善根  為得普賢殊勝行

 


[1][1] 頌雲:“不詢不辯于學者,不知學識之深淺,猶如槌子不擂鼓,彼與余物有何異?”

[2][2] 頌雲:“何者昔日極放逸,爾後行為倍謹慎,如月離雲極絢麗,難陀指鬘見樂同。”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