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4/09 22:58:58
學習次第 : 進階

皈依三寶,受持五戒,修行十善,可以保證未來世得到殊勝的人天善趣身,在六道輪迴中來說,是很好的善報。但是,仍然沒有超出三界,還是在生死中流轉,善報盡時,還不免輪入惡道,受三惡趣的苦報。即在人天善趣中,亦常為諸苦所逼迫,不是究竟安穩的樂處。如《法華經譬喻品》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憂患,如是等火,熾然不息」。這就是說,只要是在三界中流轉,不論是善趣惡趣,都有生老病死等苦惱逼迫,如處在火宅裏一樣地不安。因此,聲聞種性的有情,視三界如牢獄,如火宅,怖畏生死輪迥,厭捨世間,觀察諸行無常,有漏皆苦,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四種法蘊的道理,而發起出離心,希求解脫,誓證清淨寂滅的涅槃,得到究竟的安穩處。如《增一阿含經》第二十三《增上品》說:「諸比丘!欲得免死者,當思惟四法本。云何為四?一切行無常,是謂初法本,當念修行。一切行苦,是謂第二法本,當共思惟。一切法無我,此第三法本,當共思惟。滅盡為涅槃,是謂第四法本,當共思惟。如是諸比丘!當共思惟此四法本。所以然者,便脫生老病死愁憂苦惱。此是苦之元本。是故諸比丘!當求方便,成此四法。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聲聞乘人,既然志在解脫生死,求證涅槃,所以厭捨三界,發出離心,是聲聞行的根本心要。引發出離心的方便,最殊勝的有二種:

 

一、思惟無常

這裏所說的思惟無常,主要的是思惟死歿無常。由於思惟死歿無常,引發出離心則更為有力,這可從三方面來思惟:

 

(一)、思惟人身決定有死,如《無常經》說:「生者皆歸死,容顏盡變衰,強力病所侵,無能免死者。假使妙高山,劫盡皆壞散;大海深無底,亦復皆枯竭;大地及日月,時至皆歸盡;未曾有一事,不被無常吞」。《一切有部毗奈耶》第六卷說:「積聚皆消散,崇高必墮落,會合終別離,有命咸歸死」。《出曜經無常品》卷二說:「今觀此土境,及諸眾果樹,山河流泉源,江海逝不停,昔人瞻固守,今為斯何在?寧轉尊法輪,示現天世人,不樂取命終,竟知趣何方?欲尋昔時人,如今不見一」!《法句譬喻經》卷第一說:「所行非常,謂興衰法;夫生輒死,此滅為樂」。《無常經》說:「無上諸世尊,獨覺聲聞眾,尚捨無常身,何況於凡夫,父母及妻子,兄弟並眷屬,目睹生死隔,云何不愁嘆!是故勸諸人,諦聽真實法,共捨無常處,當行不死門。佛法如甘露,除熱得清涼,一心善諦聽,能滅諸煩惱」。

 

(二)、思惟死無定期,如《出曜經》卷第一說:「晨所睹見,夜則不現;昨所膽者,今夕則無;我今少壯,無可怙恃,少者亦死,男女無數」。又說:「諸老少壯,及中間人,漸漸以次,如果持熟」。又說:「或有在胎喪,已生在外歿,盛壯不免死,老耋甘心受;猶樹生狂花,結實時希有,志故必欲捨,伺命召不忍」。卷第二又說:「是日已過,命則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金色男子因緣經》卷第一說:「若晝若夜中,或行或復住,如大河迅流,念念無停止。寢宿過是夜,壽命隨減少,猶如少水魚,斯有何其樂」?《摩訶摩耶經》卷上說:「譬如旃陀羅,驅牛就屠所,步步近死地;人命疾於是」。《坐禪三昧經》卷上說:「今日營此業,明日造彼事,樂者不觀苦,不覺死賊悉。匆匆為己務,他事亦不閒,死賊不待時,至則無脫緣」。

 

(三)、思惟死時無可怙恃,如《尸迦羅越大方禮經》說:「無親可怙恃,無處可隱藏;天福尚有盡,人命豈長久」。《出曜經無常品》第二卷說:「非有子恃,亦非父兄,為死所迫,無親可怙。千百非一,族姓男女,貯聚財產,無不衰喪」。這些經文是說,無論父母兄弟,親戚眷屬,財產高位等,皆不能抵擋死歿無常。到死的時候,一切皆必捨離而去。不但親屬財產等不能致其不死,即神通妙術亦不能避免死亡。佛在世時,王舍城有梵志兄弟四人,各得五通,自知七日後皆當命盡,欲避死亡,商議各以神通力分別藏住於虛空、大海、大山、大石中,既至七日期滿,各從其處而皆命終。故《出曜經》中《無常品》說:「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間,無有地方所,脫止不受死」。又第三卷說:「無常勢力,不可恃怙,知死命終,然不久住,一切皆盡,無覺知者,為世所毀,流轉諸趣」。從以上諸無常偈義,多加思惟,則能引發出離三界的解脫心。

 

二、思惟諸苦

       在思惟諸苦中,特別是思惟生老等八苦,最能引發出離心。生等八苦,在《瑜伽師地論.攝決擇分》第六十一卷中,各說五相,修解脫行的人,應如理思惟:

 

(一)、生苦五相:

1、眾苦所隨故苦,即有情生於地獄趣,及一向受苦的餓鬼趣中,並諸胎生和卵生有情生時,為種種逼迫憂苦之所隨逐故。

2、粗重所隨故苦。由三界諸行,為煩惱品粗重所隨逐;由此隨逐,三界有情諸蘊生起,性不調柔,不自在轉,故名粗重所隨故苦。

3、眾苦所依故苦。即生為眾苦的所依,由有生故,衰老病痛等眾苦差別依之而起。

4、煩惱所依故苦,有情既受生已,於可愛境生愛,於憎恨境起瞋,於中庸境起癡;由是因緣,身心昏蕩,不能寂靜安隱而住,生起種種煩惱,是名煩惱所依故苦。

5、不隨所欲,離別法故苦。即諸有情,生者皆死,所有壽命,死為邊際,死為終極,如是死事,非諸有情所愛,然死苦必受,是為不隨所欲,離別法故說生為苦。

 

(二)、老苦五相:即諸有情,由五處衰退故苦:

1、盛色衰退故。即膚黑發白,皺紋充滿等,諸非可愛的衰老色現。

2、氣力衰退故。於諸事業,無操作能力,及容易染患疾病等。

3、諸根衰退故。即眼昧耳聾,身體尪羸等。

4、受用境界衰退故。即於可食可用的境物,由力能衰朽,或由於不利於衰老的人,不能受用。

5、壽量衰退故。時分已過,壽量唯減,命將終極。

 

(三)、病苦五相:

1、身性變壞故。由四 大乖違,腫脹羸劣,壯熱煎寒,疼痛僵硬,麻痺癱瘓等。

2、憂苦增多,由於病苦纏身故。於身逼迫,引起內心無限憂苦,與時日俱增地住於痛苦中,悲愁地度過日夜。

3、於可意境不喜受用故。人在害了病的時候,平時心意中喜愛好樂的飲食等境界,由病苦逼迫,不再喜愛受用;或由於有增加病苦的危險而不能受用。這就是受用不自在苦。

4、於不可意境,非其所欲,強受用故。由於有病,於不可愛樂的藥物、針灸、刀割等境,雖非所欲,為了治病,也得勉強受用,引生領納苦境之苦。

5、能令命根離壞故。由於見到自己病重難治的時候,多知自己命根將很快地捨離根身而斷壞,趣於死亡,引起悲哀痛苦。

 

(四)、死苦五相:

1、離別所愛盛財寶故。由於死時捨離自己一生辛勤勞苦營謀追求積聚守護的豐盛財產寶物,心生痛苦。

2、離別所愛盛朋友故。許多知交善友,一生得其協助,成就了自己的知識事業等,情長誼深,死則永捨悲痛。

3、離別所愛盛眷屬故。至親至愛的父母妻子兒女等,團聚歡樂,在生不願暫時有別,死則永遠捨離,痛切心腑。

4、離別所愛盛自身故。最可愛的是自己的生命體,死亡的時候也同這個身體分離。

5、於命終時備受種種極重憂苦故。死時四大分離,眾苦交加,故其憂悲痛苦,至極尤重。

 

(五)、怨僧會苦五相:

1、與彼會生憂苦故。即與怨憎的人相會之時,心懷怨結,引生憂苦。

2、治罰畏所依止故。倘若與已有怨恨的人有權有勢,一朝會面,畏其假借權勢治罰於己,於治罰生起怖畏故苦。或由自己對於怨家曾作不善惡行,畏其報復,受到治罰。所依,就是說怨憎的人會面是產生治罰畏的所依止緣。

3、惡名畏所依止故。與怨憎人相會,恐其誹謗自己為作惡事的壞人,誣加種種惡名惡稱,心生憂苦。或自己曾作惡事,為怨憎人所知,畏其揭露自己的醜惡名稱,心生憂苦。

4、苦逼迫命終怖畏所依止故。即由與怨憎人相會,怖畏其治罰等苦逼迫以致於命終,心生憂苦。

5、越正法惡趣怖畏所依止故。與怨憎人相見,由懷怨結不捨,為了報復怨恨,造作種種惡行,違越了善惡因果律的正法,當墮惡趣,心生恐懼故苦。

 

(六)、愛別離苦五相:

1、謂不與彼會,生愁惱故。若和所愛的人別離,或不與所愛的人聚會,心裡都會不舒服,生出憂愁苦惱。

2、由此因緣,生怨歎故。由於不能與所愛的人在一起,因此發出哀怨感歎的聲音。

3、由此因緣,身擾惱故。由於和所愛的人分離,身體也感覺苦惱。

4、念彼眾德,思戀因緣,意熱惱故。思惟你所愛的人是多麼的可愛,他的眼睛、鼻子、耳朵、嘴巴都好,身相也好,心腸也好,越念越苦惱,心裡就生起熱惱。

5、應受用等,有所闕故。和可愛的人在一起,有很多歡喜的事情,現在可愛的人不在,這些事情都做不成,所以是苦惱。

 

(七)、求不得苦五相:《瑜伽師地論》說,如愛別離苦,求不得苦,當知亦爾。即

1、謀求不得苦。

2、語生愁嘆。

3、身受擾亂。

4、意生熱惱。

5、受用缺乏。

 

(八)、五取蘊苦五相:

1、生苦器故,「器」是指生命體,此生命體如同器具,裡面盛裝了許多苦惱。因為有生命體,就會生出很多的苦惱,所以說五取蘊是生苦之器。

2、依生苦器故,有了生命體就必定有生苦,隨後又能生出來其餘的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等六苦,這七苦合起來就是五取蘊苦,所以名為依生苦器故。

3、苦苦器故,此生命體生出來的種種令人苦惱的事,是苦苦。每一件事現前時,都有生、住、滅三種相貌,而苦苦是苦惱的事正現前時令人苦,存在時也令人苦,滅去的時候就不苦了。所以,苦苦有兩個苦,一個生苦、一個住苦。

4、壞苦器故,此生命體也會創造出來令人快樂的事,快樂的事現前或存在時是很快樂,但是破壞時也就苦惱了,所以名為壞苦。

5、行苦性故,有時會感覺不苦、也不樂,但是不苦不樂的覺受不會永久不變,不久之後不是遇見苦苦就是遇見壞苦,所以也是苦。

 

《法句譬喻經》第三《安寧品》的經文,助解五取蘊身為苦本的意義。經說:「昔佛在舍衛國精舍,時有四比丘,坐於樹下,共相問言:一切世間,何者最苦?一人言:天下之苦,無過淫欲。一人言:世間之苦,無過瞋恚。一人言:世間之苦,無過飢渴。一人言:天下之苦,無過驚怖。共諍苦義,云云不止。佛知其言,往到其所,問諸比丘,屬論何事。即起作體,具白所論。佛言:比丘!汝等所論,不究苦義;天下之苦,莫過有身。飢渴寒熱,瞋恚驚怖,色欲怨禍,皆由於身。夫身者,眾苦之本,患禍之元;勞心極慮,憂畏萬端;三界蠕動,更相殘賊,吾我縛著,生死不息,皆由身興;欲離世苦,當求寂滅。攝心、守正,泊然無想,可得泥洹,此為最樂」。

<!--[if gte mso 10]&gt;  -->        修解脫行的行者,應如理思惟,引生出離心,趣求解脫道。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