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2/17 12:47:34
尊貴慈誠羅珠仁波切
學習次第 : 進階

金剛乘的名詞解釋

  

慈誠羅珠堪布講解

  

密宗也稱為金剛乘。為什麼叫金剛乘呢?

  

在佛經,尤其是密宗裏面,金剛象徵無二、無別、無可分割的意思。

  

什麼是無二無別呢?密宗的基和密宗的果無二無別,勝義諦和世俗諦無二無別,光明和空性無二無別

  首先,在顯宗裏面,基和果是分得很清楚的:

  顯宗的基,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如幻如夢的世界,包括眾生與山河大地等外在世界以及空性;顯宗的果,就是成佛以後的法、報、化三身。顯宗認為,我們普通的人現在還不是佛,通過修行,經歷了三個無數大劫(阿僧祇劫)以後,才可以成佛。眾生是因,佛是果。

  密宗認為,眾生就是佛,佛就是眾生,輪回就是涅槃,涅槃也就是輪回。輪回和涅槃在本質上是沒有區別的,只是在我們還沒有開悟,還有煩惱的時候,會把佛與眾生,煩惱與智慧劃分為清淨與不清淨,所以叫做金剛乘,密宗的特點也就是在此。

  顯宗分兩種:一個是普通、典型的顯宗,主要演說佛陀第一和第二轉法輪的內容;在佛陀第三轉法輪的經典當中,多數是講菩薩六度、四攝之廣大行為的,但其中也有十部最典型的經典,都非常強調光明如來藏,所以我們稱第三轉法輪的這十部經典為不共的顯宗。不共顯宗的見解跟普通顯宗的觀點完全不一樣,卻與密宗非常接近,只是沒有密宗講得那麼明顯,所以稱這十部經是半顯半密的經。

  也許有人會提出:雖然密宗強調明空無別,但顯宗也認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二諦無二無別啊!無二無別怎麼會僅僅是密宗的特點呢?

  關於這個問題,要從顯宗兩種勝義諦和世俗諦的劃分說起,第一種勝義諦和世俗諦的劃分,是說空性的部分就是勝義諦,除了空性以外的,都叫做世俗諦;第二種勝義諦和世俗諦的劃分,就是將光明如來藏歸入勝義諦;其他的不清淨顯現歸入世俗諦。也就是說,儘管顯宗第三轉法輪所講的如來藏見解與密宗不相上下,但顯宗唯一的問題,是仍然區分了二諦:光明如來藏、心的本性是清淨的;煩惱是不清淨的。密法卻將二者統一起來,認為二諦是無二無別的。

  佛陀第一轉法輪的時候,主要講的就是我們的外加行所修的內容,輪回痛苦、因果不虛等小乘的四聖諦,並沒有強調空性;第二轉法輪的時候,佛陀雖然也會提到無常、痛苦,但卻不是十分強調,第二轉法輪的核心,就是空性;到了第三轉法輪的時候,空性也不是最主要的話題了,光明如來藏才是佛陀宣說的重點。

  對此,佛經裏面講了一個比喻:

  在釋迦牟尼佛出世的時候,人們經常會到遙遠的海島上去取寶。取來的寶石就像電燈一樣,可用來照明。不過,現在好像沒有聽說過有這樣的寶石了,但在釋迦牟尼佛出世的時候,的確是有這樣的寶石。

  《毗奈耶經》中有記載:國王的侍者們很喜歡用五顏六色的布將寶石包起來,放在皇宮內外,甚至池塘裏面,一方面可以起到裝飾的作用,另一方面還可以用來照明。經中還規定:在寶石沒有收起來,也即還沒有天亮之前,比丘是不能進皇宮的。可見,在當時,這種寶石是存在的。

  本來,在寶石原礦取回來的時候,寶石是不發光的,因為有泥、沙等污垢。所以取寶人會先將寶石泡在一些化學製劑裏面,等泥沙鬆軟之後,再用很粗的布去擦拭外面的泥沙等雜質;之後又泡在另一種更精細的製劑裏面,然後用比較細的布來擦拭;最後,又用絲綢將寶石擦得晶瑩剔透、一塵不染,那時寶石就會發光了。

  這個比喻說明,第一轉法輪的時候,因為眾生的根機最低,所以就因材施教,主要宣講了以無常、痛苦為主的四聖諦,令眾生斷除最初的人我執,以及煩惱裏面最粗大的貪嗔癡煩惱,這就相當於珠寶加工的第一個階段;

  在二轉法輪的時候,釋迦牟尼佛告訴眾生,從五蘊到佛的智慧之間的萬事萬物都是空性,輪回、涅槃的一切法都遠離所有戲論,都是真空。

  請注意,佛經裏面提到的真空,與現代物理當中的真空——不管是量子力學的真空,還是工程技術上的真空,都是不一樣的。

  二轉法輪的般若法門不僅令眾生斷除了我執、貪嗔癡等粗大煩惱,而且很細微的煩惱、執著——包括對輪回與涅槃的所有執著,也一併斷除了,這就相當於珠寶加工的第二個階段;

  在三轉法輪的時候,佛陀又告訴大家,空性實際上並不是一個單空,而是與光明如來藏無二無別的,光明如來藏也是一種現象,但這種現象不是我們現在的眼、耳、鼻、舌、身所能感受的東西,而是心的本性。雖然如來藏也是空性的,但此時佛陀已不太強調空性,因為空性大家已經耳熟能詳了。

  《大乘入楞伽經》第三品,也即《集一切佛法品》中有這麼一段對話[1],佛的弟子問佛:如此說來,如來藏跟外道的大我不就是一樣嗎?佛的回答歸結起來就是說,外道的大我是不空的,而如來藏是空性的。

  當然,絕大多數第三轉法輪的經典當中是說如來藏是不空的,但其中並不存在任何矛盾,只是從不同反體的角度而言的。因為此時的眾生已經有了二轉法輪的基礎,所以即使佛陀用了不空、長駐、永恆的字眼來形容如來藏,大家也不會對光明有任何執著,大家都非常清楚,無論是輪回還是涅槃,都不可能存在什麼真正不空的東西。

  這就是佛陀次第引導眾生的原因。

  修行也是這樣,在外加行當中,主要修的是第一轉法輪的精髓,在內加行當中,主要修的是第二、第三轉法輪關於世俗行為方面的一些修法;加行修完以後,就是修二轉法輪的空性;最後修密法的時候,就以三轉法輪的內容為主。

  但是,顯宗沒有一個經論,是把二轉法輪的空性與三轉法輪的光明結合起來講的。雖然二轉法輪當中偶爾會提到光明,但實際上講的也不是光明的意思,而是空性。雖然第二轉法輪講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但其中的色法多數還是指以眾生業力所現的不清淨現象,只有空性才是真實的。

  第三轉法輪就更是認為,勝義諦是光明如來藏和空性,世俗諦是不清淨的現象,將現象、光明與空性分得更清楚了。

  真正將二者結合起來的,就是密宗金剛乘。密法既不強調空性,也不強調光明,而是將空性和光明完全統一起來,光明就是空性,空性就是光明。

  在摩珂瑜伽最根本的續部——甯瑪巴的《大幻化網續》裏面,也是將光明和空性結合起來講的。對有煩惱、有業障,沒有證悟的人來說,今天我們看到的,就是不清淨的現象;在真正證悟的人眼裏,在佛菩薩的境界當中,我們看到的這些不清淨現象都是清淨的。

  我們不能說八地菩薩或佛看到的清淨世界是顛倒的,而我們看到的不清淨世界才是準確的

  如果一定要說我們現在的觀念是準確的,修行到了八地的時候,不準確的東西都出來了,那修行就只是給我們增加了一些障礙、錯誤和幻覺。我想任何佛教徒都不會這樣承認吧!

  當然,八地菩薩與九地、十地菩薩看到的壇城還有一點點差別。

  八地菩薩與佛看到的壇城是什麼呢?

  壇城的梵文發音,就是“曼紮拉”,也即我們平時說的曼茶羅,表示中間有核心,周邊是圓圈的世界。

  這個壇城在中陰時候所有眾生都能看見,臨終時候的經歷,有點像宇宙大爆炸前後的那種感覺——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識以及阿賴耶識都會消失、間斷。而阿賴耶識是所有不清淨現象的載體,當載體消失以後,就會出現一種光明的境界,這在密宗裏面叫基光明或母光明,也即所有物質最基礎、最原始的面目,大圓滿裏面也叫做死亡光明,因為通常情況下不可能出現,只有死亡的時候才會出現這種光明,所以,死亡的時候,需要母子光明相結合。

  什麼是子光明呢?生前證悟的境界,叫子光明。

  生前證悟的成就者們已經現證了子光明,當他們在臨終的時候,母光明一顯現出來,就能立即將子光明和母光明融入一體,並安住于這種光明境界當中,這叫做中陰身的解脫。

  密宗即生成佛的上等根機不是很多,而中等根機者卻很容易在中陰獲得成就

  如果在基光明當中沒有成佛,之後第一個出來的,就是佛的壇城,但對沒有修行的人來說,壇城出現的時間就像閃電、流星一般,一瞬間就沒有了;但在修行好的人面前,壇城停留的時間就比較長。

  達摩祖師的《悟性論》當中講過一句話[2],也完全是本來清淨這個意思——眾生與佛的差別,就是水和冰的差別。水在常溫下是液態的,當氣溫降到零度以下的時候,它就變成了固體,但實際上它的本質是液體,只是變成了不同的形式而已。

  同樣,我們的五蘊實際上就是五方佛。

  密宗雙身像的真正含義也就是如此,最了義的密宗經典認為:佛父象徵如來藏的光明部份,佛母象徵空性,佛父佛母雙運,實際上就是光明和空性雙運。

  其他經典當中也講,在別人用手指指空中的月亮的時候,我們不能看手指,而要看月亮。同樣,我們不能單純執著雙身像的外在,而要清楚其中的內涵——明空無別,這是密宗最關鍵、最核心的見解。雙身像就像一種語言、符號或圖解詞典,為我們揭示了明空雙運的內涵。

  釋迦牟尼佛講顯宗的時候,也有各種各樣的表達方法。佛知道,需要有不同的表達方法,才能度化不同根機的眾生。

  《金剛乘的名詞解釋》終

  -----------------------------------------

  [1] 原文如下:爾時,聖者大慧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世尊如修多羅說:‘如來藏,自性清淨,具三十二相,在於一切眾生身中,為貪瞋癡不實垢染陰界入衣之所纏裹,如無價寶,垢衣所纏。’如來世尊複說:‘常恒清涼不變。’世尊,若爾,外道亦說我:‘有神我,常在不變。’如來亦說:‘如來藏常,乃至不變。’世尊,外道亦說:‘有常作者,不依諸緣自然而有,周遍不滅。’若如是者,如來、外道說無差別。”

  佛告聖者大慧菩薩言:“大慧,我說如來藏常,不同外道所有神我。大慧,我說如來藏,空、實際、涅槃、不生不滅、無相、無願等文辭章句,說名如來藏。大慧,如來應正遍知,為諸一切愚癡凡夫,聞說無我生於驚怖,是故我說有如來藏;而如來藏無所分別,寂靜無相,說名如來藏。

  “大慧,未來、現在諸菩薩等,不應執著有我之相。大慧,譬如陶師依於泥聚微塵、輪、繩、人功、手、木方便力故,作種種器。大慧,如來世尊亦複如是,彼法無我,離諸一切分別之相,智慧巧便說名如來藏,或說無我,或說實際及涅槃等,種種名字章句示現,如彼陶師作種種器。是故,大慧,我說如來藏,不同外道說有我相。

  “大慧,我說如來藏者,為諸外道執著於我,攝取彼故說如來藏;令彼外道離於神我妄想見心執著之處,入三解脫門,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慧,以是義故,諸佛如來應正遍知說如來藏。是故,我說有如來藏,不同外道執著神我。是故,大慧,為離一切外道邪見,諸佛如來作如是說。汝當修學如來無我相法。”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人我及于陰,眾緣與微塵,自性自在作, 唯心妄分別。”

  [2] 原文如下:離心無佛,離佛無心;亦如離水無冰,亦如離冰無水。凡言離心者,非是遠離於心,但使不著心相。經雲:不見相,名為見佛。即是離心相也。離佛無心者;言佛從心出,心能生佛。然佛從心生,而心未嘗生於佛。亦如魚生於水,水不生於魚。欲觀於魚,未見魚,而先見水。欲觀佛者,未見佛,而先見心。即知已見魚者,忘于水;已見佛者,忘於心。若不忘于心,尚為心所惑;若不忘于水,尚被水所迷。眾生與菩提,亦如冰之與水;為三毒所燒,即名為眾生;為三解脫所淨,即名菩提。為三冬所凍,即名為冰;為三夏所消,即名為水。若舍卻冰,即無別水;若棄卻眾生,則無別菩提。明知冰性即是水性,水性即是冰性。眾生性者,即菩提性也。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