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1/18 00:09:31
學習次第 : 進階

八大人覺經 釋人名

「後漢沙門 安世高譯」

   這一部經的翻譯者是後漢沙門安世高。後漢又稱東漢,是佛法最早傳入中國的朝代。沙門是梵語,有修道、勤息的意思,古代印度的出家人皆可稱為沙門,而出家遵守僧團規範的佛弟子,又稱為沙門釋子。

   安世高是安息國(今伊朗)的王子,幼時即因孝行而為人稱歎,生性聰敏、勤學,通曉各類經論典籍及三十多國語言。雖然擁有如此高貴的權位和財勢,但在繼承王位不久後就舍位出家了。東漢桓帝初年,他來到洛陽,主要弘揚小乘佛法,先後翻譯經論二十餘年,所譯出的經典義理明晰,不僅奠定中國早期佛法弘傳的基礎,也是將禪觀帶入我國的第一位高僧。

   高僧傳記載:安世高因證得宿命通,知道自己前世曾在中國殺了人,為了償還命債,他主動前往廣州,被一少年所殺。被殺身亡後,他的神識又回安息國投生為太子。因為知道自己尚有餘報,於是二度來廣州找那位殺害自己的少年,共釋前怨。當他與這人同往會稽時,在市中遇暴徒互歐,被誤打喪命。死後,再次投生為安息國王子,三度到中國來弘傳佛法。

   誠然,三世因果的道理真是絲毫不爽。然而冤冤相報無有了時,究竟如何消業、了業才能真正獲得解脫呢?佛法有大乘、小乘之分,小乘行者執著業報為實有,所以依業受報是理所當然;然而,大乘行者契悟了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道理,即使是定中所見的宿業,也是這一念心所生,不能執著。釋迦牟尼佛住世時,有比丘證得宿命通,於定中看到過去世殺害父母師長,造下惡業而心生惶恐。佛陀因而對他開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比丘因此心開意解,契悟了當體即空的道理,不再驚恐、疑慮。

   大慧普覺禪師雲:「發一念心,欲直取無上佛果菩提。此心一發,所作之罪如積乾草高須彌山;所發之心如芥子許火,悉能燒盡無有遺餘。」無始劫來的罪業由心所造,消除罪障也必須從這念心下手,在動靜閑忙當中,時時保持覺性現前,看到什麼境界都不要執著,心中沒有一絲一毫的罣礙,才能真正消業、轉業。

 

 


備註 :